2004石油大盘点石油行业十大影响力事件
- 格式:pdf
- 大小:102.72 KB
- 文档页数:11
【2004年案例】2004 年12⽉ Selendang Ayu号燃油泄漏事故简报2004 年12⽉ Selendang Ayu号燃油泄漏事故简报1 BackgroundOn December 8, 2004 a Malaysian freighter, Selendang Ayu, carrying soybeans from Seattle to China ran aground 800 miles southwest of Anchorage in the Bearing Sea’s Aleutian Island of Unalaska after its engine failed in severe weather. Six crew members died during a rescue attempt. The abandoned ship soon broke in half, spilling an estimated 321,000 gallons of fuel oil and diesel fuel, most of its original 442,000 gallons, into the waters and onto the beaches of the 3.5 acre Alaska Maritime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 one of the world's most remote and ecologically rich wildlife marine habitats. In short, it was the largest spill in Alaska’s waters since the 1989 Exxon Valdez oil spill.背景2004年12⽉8号,⼀艘马来西亚的货船——Selendang Ayu,在执⾏⼀趟运输任务中,因发动机在恶劣的天⽓下损坏,搁浅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南部的港⼝城市安克雷奇西南800⽶的海域处,该船是从西雅图运输⼤⾖到中国的。
事实一、从现代法治的观念、宪政的观念来说,合法的必须保护,非法的必须取缔,这个界线必须要明确。
《矿产资源法》第四条第二款规定,国家通过行政管理,指导、帮助和监督个人依法采矿;三十四条规定,国家对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实行积极的扶持、合理规划、正确指导、加强管理方针,鼓励乡镇集体企业开采国家指定范围内矿产资源,允许个人采挖零星分散资源。
民营石油油井,绝大多数分布在上述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陕西省人民政府所签协议的地域范围内。
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恰恰是国务院授权允许来勘察,允许来开采的机构,而这样的话,它跟陕西省政府达成的协议里面,明确规定了给这么一块平方公里的地方的开采权、勘探权都给了地方。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陕北这些民营企业是合法的。
他们的企业的设立是合法的,他们从事的开采的活动也是合法的。
他们就理应受到政府的保护,而不应当受到侵犯,不应当不经过听政、协商这种程序,就凭一纸的通知,就要来收回油井,先收井、后算帐再解决遗留问题的办法来解决。
事实二、国家经贸委、国土资源部、国经贸石化[1999]1239号文没有“收回”的概念,而是收购的概念。
对此,地方政府却另行下发文件。
“关于采取果断措施、彻底收回联营单位油井收益权的紧急通知”,榆林市[2003]55号文等文件,用的却是“收回”的概念。
1239号文件规定,对于民营油井予以收购兼并、资产入股等,地方政府[2003]年55号文却规定,“严格执行无偿收回政策”,实行“三个不补”,即油井油产量低于500公斤的不补、收回投资的不补、5年以上的不补。
1239号文件规定,陕北各县钻采公司,全部并入延长石油工业集团延长油矿管理局,而实际上,钻采公司不但没有被并入延长油矿管理局,反而在地方政府行政权力的帮助下强行低价兼并了民营油井。
1239号文件规定,由陕西省政府会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组织实施,也没有授权陕西省政府可以转委托,由下级市、县政府组织实施,但实际上,陕西省政府却让下级政府组织实施。
全球石油石化业风险事故案例一、北海石油平台爆炸事故1988年7月6日,Piper Alpha石油公司的石油生产平台在北海发生大爆炸。
当时平台上共有229人,最终167人死亡,62人受伤,保险理赔高达13亿英镑。
这是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石油灾难。
由于派珀·阿尔法钻井平台上的机械技术先进,几乎不存在漏油的可能,最先起火的区域装有耐火性极好的防火板。
专家们在分析事故原因时,惊讶地发现:事故起因源于一个接一个的小小疏忽。
一个已拆下安全阀的泵被当作备用泵起动,液化石油气从堵板处泄漏,引起爆炸。
这只是一次小型爆炸,平台上的工作模块防火墙可以隔离大火。
但是,能够承受住高温的工作模块防火墙却不能经住爆炸的冲击力,碎片撞断了一根天然气管道,引发了第二次爆炸,大火的高温熔断了输送管道,导致原油泄露。
燃烧的原油淌进网格式潜水平台,本来事故到此可以缩小,着火的原油由此流进大海。
却不料工作人员觉得网格平台硌脚,在上面大面积铺设了一层厚厚的脚垫,漏下的原油堆积在脚垫上,着火的原油不能流进大海,上窜的火苗炙烤另一根高压天然气输出管,引起更大的爆炸和火势,灭顶之灾发生了。
那么,最开始的问题泵是如何被当作安全泵起动的呢?原来发生事故当晚,问题泵已拆下安全阀,办理了出口管道安全阀工作票。
但这张安全阀工作票是放在柜子中的,当班的人员只找到泵体维修票,并不知道安全阀已拆,于是下令起动了问题泵。
最终的原因不是科技故障,而是简单的一纸文书!许可证制度的不完善最终导致了悲剧。
如果把维修单据放在一起,问题泵就不会起动爆炸;如果防火墙能挡住爆炸,原油就不会泄露;如果原油泄漏时没有被脚垫阻挡起火,高压管道就不会爆炸。
悲剧是环环相扣的,只要有一个环节不成立,灾难就不会发生。
二、墨西哥湾漏油事故2010年4月20日,位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威尼斯市东南约80公里处海域的“深水地平线”(Deepwater Horizon)钻井平台于夜间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造成11名工作人员死亡,大约在36小时后沉入墨西哥湾。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2004年国内十大新闻一、在中央“一号文件”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激励下,我国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将超过6%。
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宏观调控取得阶段性成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全年经济增长9%,外贸总额可望超过1.1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国。
三、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第四个宪法修正案,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并增加了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等内容。
四、3月20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投票结束,引发大规模民众抗争活动。
陈水扁当局继续加快“台独”步伐,遭到了海峡两岸人民和海外华侨华人的坚决反对。
五、6月23日,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提交了2003年度审计工作报告,揭露出一批部委单位和地方政府违法违规问题,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
六、在第28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32枚金牌,居奥运会金牌榜第二位,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七、全国各地群众以多种形式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重温邓小平理论,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
八、9月16日至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会议同意江泽民辞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职务,决定胡锦涛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
九、11月28日,陕西铜川矿务局陈家山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166名矿工遇难,这是44年来我国煤炭行业最大的一起安全事故。
十、我国外交取得丰硕成果。
东盟十国、新西兰、南非、俄罗斯、巴西等20多个国家承认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2004年国际十大新闻一、1月3日和24日,美国“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先后在火星表面成功着陆,并向地球发回火星照片,加速了人类登陆火星的进程。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指的是2004年中国国际航空油料公司(简称中航油)因大规模贪污造成的严重经济损失的一起事件。
该案例变得备受关注,创下了中国尤其是国企腐败案例的先河。
下文将从事件的背景、案发经过、原因分析、影响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中航油是中国最大的航空燃油供应商,由中国国有石油企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石化)和中国航空油料公司共同出资组建。
该公司拥有庞大的市场份额和巨额的财政支出,为贪污分子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4年11月,中航油董事长张汝成涉嫌贪污被捕,接着爆发了一起本质上是资金挪用和贪污的丑闻。
经过调查发现,中航油的员工利用职务之便,采用虚构合同、伪造票据等手段大肆侵占公司财产,据估计累计盗窃金额高达60亿元人民币。
那么,中航油事件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首先,中航油作为国企,监管不力是造成内部腐败的重要原因。
当时国企的内控制度薄弱,管理层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对违纪违法行为的惩处,给贪污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
其次,贪污分子的腐败思想和贪婪欲望也是事件的重要原因。
这些人追逐金钱、权力,不顾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放纵自己,最终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中航油事件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
首先,该事件在2004年被揭发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和谴责,对中国的国企和反腐倡廉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中航油事件也成为了中国国内腐败案例的典型代表,对治理体系和法律法规的完善提出了挑战,迫使政府和监管机构加强对国企的监管和内部治理。
同时,这也使得公司对内控制度的规范变得更加重要。
对于中航油事件,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对涉案人员进行了逮捕和追责,对涉案公司进行了改组,加强了对国企的监管力度。
其次,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法规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最后,政府加强了对国企的监管和内控制度的规范,推动了国企的和整顿。
综上所述,中航油事件是中国国企腐败案例的典型代表。
历次石油危机对世界的影响及对我国的启示黄静,陈思远(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广东广州510070)[摘要]20世纪中后期,世界共爆发了三次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2004年至今,国际石油价格先是猛涨再暴跌,接着是剧烈的波动。
通过分析石油定价机制、影响国际石油价格因素、石油危机概况以及20世纪至今欧洲、日本及美国为应对石油危机而采取的相关措施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借鉴他国经验,采取谨慎开采国内石油资源、实施原油进口多元化战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健全石油战略储备制度、开发石油期货市场、加快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进程等对策,以降低未来石油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关键词]石油危机;国际石油价格;应对对策;影响[中图分类号]F7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19)11-0123-03[作者简介]陈思远(1983-),广东顺德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能源发展战略、规划、技术经济分析与能源工程初步设计研究。
一、引言石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一方面被使用到现代工业国家的产业体系和经济生活的各方各面,成为支撑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其使用量最大,使用范围最广;另一方面作为工业行业重要的化工原料,石油产品已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物质领域。
由于国际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局限性,以及石油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域分布不平衡,石油资源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的焦点因素,甚至是军事斗争。
国家战略资源地位日益突出,油价日益突出。
波动已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内在表现。
同时,石油价格也受到供需、金融投机和结算货币价值等复杂因素的影响。
二、国际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国际石油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体系。
以三大期货市场(纽约商品交易所、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和东京工业品交易所)与五大现货市场(西北欧市场、地中海市场、加勒比海市场、新加坡市场、美国市场)为主的国际石油市场的格局决定了其定价机制,国际市场石油交易大多以各主要地区的基准油为定价参考,以基准油在交货或提单日前后某一段时间内现货市场或期货市场价格加上升贴水作为原油贸易的最终结算价格[1]。
2004年中国石油工业综述2004年,在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衡较快发展,GDP增长了9.5%。
虽然中国政府采取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但经济发展对油气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使我国石油消费量首次突破3亿吨大关,石油净进口量首次突破1.4亿吨。
2004年,随着中国“入世”進入第三年,燃料油期货在上海开市,成品油零售市场如期开放,中国第一个民间石油组织——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成立,这些标志性特征都使得2004年的中国石油行业显得非同寻常。
为满足国内需求,石油行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加快炼油与化工产品的结构调整和销售业务的发展,并加大了“走出去”的步伐。
伴随着西气东输管道的全线贯通投产,覆盖全国的天然气骨干管网初步形成,原油和成品油管道建设也突飞猛进。
2004年,三大国家石油公司努力通过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了生产效益同步增长。
经济效益:主要指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2004年,国际原油价格延续2003年的高价位,呈现整体上扬态势,并不断突破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对能源的需求持续上升,进而拉动了主要石油石化产品消费量的大幅度增长。
石油行业(包括原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全力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对油气的需求,全年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11644.8亿元,工业增加值3615.37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1539.6亿元,利润1983.8亿元,利税总额2925.45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了34%、12%、33%、48%和40%。
全行业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三大国家石油公司的经济效益均大幅度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最好水平。
勘探开发:发现一批亿吨级油气田,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2004年,为缓解国内石油供需压力,三大国家石油公司加大了勘探投入,油气储量实现较大幅度增长,获得一系列重大发现,形成了新的能源生产基地。
4历次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历次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857年12月,一个贫困交加的中年人,手里拿着铁路公司的免费通票,从美国的纽黑文市乘车前往达泰特斯维尔的油溪河。
到了那里,他看到,掺杂着石油的泉水从地壳深处滚滚涌出,“这水能像白兰地一般燃烧”。
这个中年人名叫埃德温·德雷克,他的名字后来和石油开采史牢牢联在了一起。
在德雷克之前,虽然石油已经被证明具有无可比拟的工业价值,但是开采、提炼的办法原始而简陋,石油产量有限,无法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
德雷克目睹油溪河上翻涌不息的河水之后,满怀信心地认定:可以“像抽水那样把石油从地下抽出来……而我,则决心成为钻探石油的第一人”。
两年后的8月29日,德雷克启动一架简易手摇泵,滚滚石油顿时冲出地面。
这口深度只有69.5英尺(约21米)的油井,遂成为美国第一口现代油井,德雷克这个名字,也以“现代石油开采者”的身份被载入史册。
从那一天起,人类终于拥有大规模工业开采石油的能力;从那一天起,石油成着产量的剧减,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
第三次危机(1990年):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以后,伊拉克遭受国际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点。
此外,2003年国际油价也曾暴涨过,原因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发生暴力冲突,中东局势紧张,造成油价暴涨。
几次石油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影响:第一次危机(1973年):持续三年的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从顶峰到底谷下跌45%,从1973年的顶部是1067点直跌到1974年的最低点是572点。
从此,美国人改变了大手大脚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世界观,也改变了很多对事物的本来看法。
整整耗费了十年精力才使道琼斯指数恢复原位。
全球石油石化业风险事故案例一、北海石油平台爆炸事故1988年7月6日,Piper Alpha石油公司的石油生产平台在北海发生大爆炸。
当时平台上共有229 人,最终167 人死亡,62 人受伤,保险理赔高达13 亿英镑。
这是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石油灾难。
由于派珀•阿尔法钻井平台上的机械技术先进,几乎不存在漏油的可能,最先起火的区域装有耐火性极好的防火板。
专家们在分析事故原因时,惊讶地发现:事故起因源于一个接一个的小小疏忽。
一个已拆下安全阀的泵被当作备用泵起动,液化石油气从堵板处泄漏,引起爆炸。
这只是一次小型爆炸,平台上的工作模块防火墙可以隔离大火。
但是,能够承受住高温的工作模块防火墙却不能经住爆炸的冲击力,碎片撞断了一根天然气管道,引发了第二次爆炸,大火的高温熔断了输送管道,导致原油泄露。
燃烧的原油淌进网格式潜水平台,本来事故到此可以缩小,着火的原油由此流进大海。
却不料工作人员觉得网格平台硌脚,在上面大面积铺设了一层厚厚的脚垫,漏下的原油堆积在脚垫上,着火的原油不能流进大海,上窜的火苗炙烤另一根高压天然气输出管,引起更大的爆炸和火势,灭顶之灾发生了。
那么,最开始的问题泵是如何被当作安全泵起动的呢?原来发生事故当晚,问题泵已拆下安全阀,办理了出口管道安全阀工作票。
但这张安全阀工作票是放在柜子中的,当班的人员只找到泵体维修票,并不知道安全阀已拆,于是下令起动了问题泵。
最终的原因不是科技故障,而是简单的一纸文书!许可证制度的不完善最终导致了悲剧。
如果把维修单据放在一起,问题泵就不会起动爆炸;如果防火墙能挡住爆炸,原油就不会泄露;如果原油泄漏时没有被脚垫阻挡起火,高压管道就不会爆炸。
悲剧是环环相扣的,只要有一个环节不成立,灾难就不会发生。
二、墨西哥湾漏油事故2010年4月20日,位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威尼斯市东南约80 公里处海域的“深水地平线” (Deepwater Horiz on )钻井平台于夜间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造成11名工作人员死亡,大约在36小时后沉入墨西哥湾。
2004石油大盘点——石油行业十大影响力事件作者:文/本刊记者林伦1 油价暴涨创新高面对历史罕见的高油价,有人惊呼“廉价石油的时代过去了”。
2004年的国际油价涨幅之高,超出许多知名机构和业界专家的预测。
2004年1月20日,纽约市场原油价格超过每桶36美元,创以往10个月以来最高纪录。
5月10日,油价突破40美元,形成去年第一个上涨高峰。
8月中下旬,油价向50美元冲刺,形成第二个上涨高峰,并于9月27日突破每桶50美元大关。
2004年10月25日,纽约油价创下每桶55.67美元的天价。
面对历史罕见的高油价,有人惊呼“廉价石油的时代过去了”,对油价上涨原因更是众说纷坛,大体包括几种说法:市场需求增长过快,而全球石油储量不足,剩余产能有限,出现石油供应短缺;石油市场投机过多,哄抬油价;人们担心恐怖袭击影响国际石油供应中断,这种恐慌心理影响了市场油价;也有人称一些产油大国发生的突发事件加剧了石油市场的不稳定。
尽管2004年国际油价平均油价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如布伦特油全年平均高达37.98美元/桶,但按美元不变价计算,仍低于历史上最高的1980年。
点评:1998年国际油价跌破10美元一桶时,谁能料到6年之后竟能突破50美元大关?高达50美元一桶的油价没有多少人认为是正常的油价,而且的确也没有持久,但高位运行的油价成了石油消费大国的切肤之痛。
油价是影响利益分配的最关键因素,信息不对称也成了市场强势群体逐利的法宝,欧佩克国家传出的消息、石油大享发表的评论,投资银行人士说出的预测,到底有多少求真务实的成份?国际能源界呼唤建立更加透明的石油市场,希望从透明的信息着手。
这种美好的愿望可能难以实现,尽管稳定油价的呼声此起彼伏,但市场中总有人兴风作浪。
针对油价波动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这对石油进口日益增长的中国是当务之急。
焦点人语原油价格上涨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会带来一定影响,但目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表现出来的比较有限。
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如果在一年内每桶原油价格持续上涨10美元,对中国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约为0.3到0.4个百分点。
据有关国际机构的测算,油价上涨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都在零点几个百分点左右。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中国自己的原油产量一年也有1.7亿吨,中国有自己的产能,油价上涨的影响还是有限的。
但会密切关注油价上涨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尽早做好预防和防范的准备。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高油价对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光从成本看,中国每天进口300万桶石油,每涨一美元,每天就多花300万美元。
这是一个很大的成本推动因素,要么会从价格上体现为通胀,要么就会提高企业成本,进而影响盈利,可能会导致企业削减工资水平,减少就业。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2 中航油巨亏事件中航油正式披露,由于无法为一些投资性质的交易补仓,公司被迫在亏损的情况下结束部分交易盘口。
2004年11月30日夜,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中航油)正式披露,因为国际油价今年10月猛涨,导致公司必须为未平仓的衍生商品盘口注入庞大的保证金。
由于无法为一些投资性质的交易补仓,公司被迫在亏损的情况下结束部分交易盘口。
从10月26日至今,公司的累计亏损大约是3.9亿美元。
公司也正在结束其余交易盘口,估计这方面的亏损约为1.6亿美元。
亏损合计约为5.5亿美元。
面对如此巨额亏损,中航油被迫向新加坡高庭申请召开债权人大会,以重组债务。
中航油总裁陈久霖随即被警方传讯,后来取保候审。
一个曾经头顶众多光环的明星企业家栽在石油期货物交易上,令许多业内人士扼腕叹息。
2004年12月10日,国务院国资委新闻发言人杜渊泉表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开展的石油指数期货业务属违规越权炒作行为。
该业务严重违反决策执行程序,经营决策严重失误,形成巨额亏损。
违规越权之说,是指早在1994年底,国家有关部委即明令禁止国有企业从事境外期货交易,2001年,中国证监会、国家经贸委等数部委联合颁文,对投机交易明确禁止。
而中航油的控股母公司是国资委下辖的中国航油集团,石油期货投机交易亦属禁区。
而陈久霖借中航油作为新加块上市公司的条件进入期权投机业务,认为符合新加坡上市公司规定,公司从2001年开始期权交易。
中航油前三年的期货交易赚了钱,没有人质疑它不该从事期货,而2004年国际油价猛涨到50美元以上,陈久霖对油价趋势判断失误,面对帐面亏损,长时间隐而不报,期望市场转机,设法挽救中航油,终致酿成5.5亿美元巨亏。
点评:一个公司盛极而衰的教训可能胜过十个公司走向成功的经验。
陈久霖接手中航油后,净资产由1997年的16.8万美元猛增至2003年的1.28亿美元,市值超过65亿元人民币。
中航油以其突出业绩被列为新加坡国立大学MBA课程教学案例;获颁新加坡上市公司“最具透明度”企业;被美国应用贸易系统(ATS)机构评选为亚太地区最具独特性、成长最快和最有效率的石油公司。
陈久霖也被称为“打工皇帝”,最高年薪大约折合人民币2350万元。
七年辛苦打造出这样一个明星企业,却在2004年油价风潮中毁于一旦,实在令人痛惜。
机遇与风险同在,成功与失败相邻,走错一小步不要紧,就怕错了不回头,就成了方向性错误了。
以中航油为镜,许多公司都能照出自己容易忽视的影子,增强风险意识成了大公司老总们口中的常用语。
焦点人语期货交易一定要做,期货交易对石油价格影响很大,只有参与才有话语权。
我们早参与比晚参与好,能够越早了解和影响世界市场,才可能参与规则的制定。
否则,就只能由别人制定规则,我们在他们的框架下玩。
学费也迟早要交,早交比晚交好,交得越早,就交得越少。
现在局面已经定了,反倒坦然,只希望重组能够成功。
当老板也好,坐牢也好,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我想明白了。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原总裁陈久霖归根到底都是治理结构的问题。
没有制度的权力就会带来腐败,央企的资产量很大,要闯祸就是大祸。
防范风险要抓住两件事情。
一个是要加强投资管理,第二是要完善财务报告系统。
中国航油如果能认真按照这两点做,发现问题及时制止,即使有损失也不会这么大。
一定要吸取教训。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3 西气东输全线建成投入商业运营胡锦涛在贺信中对西气东输的建设成就给予充分肯定,称赞“实现了把西气东输工程建成一流工程的目标”。
2004年12月30日,西气东输工程投产庆典暨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代表国务院宣布: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建成,正式投产!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当天发来贺信,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西气东输工程全线胜利建成并成功运营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广大工程建设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胡锦涛在贺信中对西气东输的建设成就给予充分肯定,称赞“实现了把西气东输工程建成一流工程的目标”。
西气东输工程的建成,再次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胡锦涛指出,西气东输工程的建成,开通了我国横贯东西的一条能源大动脉,对于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造福新疆及沿线各族群众,对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优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将发挥重大作用。
西气东输工程西起新疆轮南,途经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长约4000公里,设计年输气量120亿立方米。
自2000年2月国务院开始决策实施西气东输工程,2002年7月14日全线开工建设,到2004年12月30日全线建成,仅用4年时间就建成了我国管径最大、管壁最厚、压力等级最高、技术难度最大的管道工程,创造了多个国内天然气管道的领先纪录,也创造了世界管道建设史上的高速度。
西气东输工程的建成和运营标志着我国天然气管道建设整体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奠定了我国天然气管网的基础。
在管道建成的同时,西气东输天然气销售进展顺利。
2004年12月29日,中国石油西气东输管道公司分别与12家天然气用户签定天然气销售合同,使签约用户达到40家,西气东输每年120亿立方米的商业气量已经全部售出。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高级副总裁苏树林说,随着2007年沿线10座增压站的投产,西气东输管道西段的年输气能力将提前一年达到180亿立方米。
点评:西气东输工程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一座丰碑,也是我国天然气管网建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决策者经历了外资谈判未果而退的风雨,建设者经历了三山五塬的风沙,最终用西气东输工程的成功实践证明,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借鉴国际的经验,自己能够办成大事,也能办好大事。
焦点人语西气东输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也是一项跨世纪的宏大工程。
工程的建设不但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促进我国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必将载入我国现代化的史册,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书写浓重的一笔。
天然气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资源。
我们要以西气东输工程为契机,统筹考虑国内东中西部、海上和陆上天然气资源的现状,加快引进俄罗斯和中亚地区的天然气资源,以及进口液化天然气,确保国内对天然气的长期稳定供应。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张国宝中国石油集团作为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和组织管理单位,完成了党中央、国务院交办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实现了我们向国内外做出的郑重承诺。
回首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的一千六百八十个日日夜夜,回顾工程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感到无尚光荣和自豪。
展望未来,我们更加感到责任重大、使命神圣。
我们要从维护沿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切实抓好管道安全生产,确保向下游用户平稳供气。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陈耕4 中国石油高层调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调整中石油集团领导班子的决定,是从大局出发,经过慎重研究作出的。
2004年4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严肃处理三起特大安全事故。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富才在川东钻探公司井喷特大事故发生后,多次表示对事故发生负有领导责任,并提出引咎辞职。
这次会议同意接受马富才辞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职务的请求。
同时通报中共中央已批准马富才引咎辞去中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职务。
国务院任命陈耕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
2004年4月14日下午,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召开领导干部会议,中共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赵洪祝宣布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集团公司领导班子调整的决定。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他在讲话说,“12・23”井喷特大事故经调查后认定是一起责任事故,中央作出马富才同志引咎辞职的组织处理,给予其他责任人员党纪、行政处分的决定,并不否定中石油集团近年来取得的成绩,也不否定马富才同志过去的工作和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