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化学键》第一课时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49.50 KB
- 文档页数:6
第三节:化学键(第一课时)离子键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化学键》的第一课时《离子键》,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本次说课包括: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
说教材:1. 本节地位及作用这次的教学课题是人教版必修 2 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的第一课时《离子键》,主要讲述了离子键的含义,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
本节课是《化学键》的一部分,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进一步认识性质和结构的关系。
由于前面已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位置与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进而分析离子键的形成。
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从微观角度来解释化学反应是怎么发生的,生成物是怎么形成的。
虽然这些知识很抽象,学生理解时会有些困难,但它将会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化学反应的发生,从而找出规律。
若能在这章的学习中很好掌握变化规律及学习方法,并能把这些规律和方法运用到后面的化学学习中,那么原本琐碎的知识将会系统化,学习也会轻松很多。
2.教学目标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技能:通过对NaCl形成过程的分析,理解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涵义。
学会用电子式表示原子、离子、离子化合物以及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中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3.重、难点离子键是指相邻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完全要靠学生的想象力来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涵义难点: 用电子式表示原子、离子、离子化合物以及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说学情: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但知识的储备不充分,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虽然他们在初中已学习了物质的微观构成,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原子可通过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构成物质。
简单分析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化学键优秀教案第一课时1. 本节课将介绍化学键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学生将了解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3. 通过实验演示和模型展示,学生将感受化学键的物理本质。
4. 通过课堂讨论和问答,学生将理解不同类型化学键的应用和意义。
5.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探索化学键与材料性质之间的关系。
6. 学生将参与小组合作活动,分析不同分子中的化学键特点。
7. 本节课将介绍化学键概念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过程。
8. 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结果,理解化学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9. 课堂中将采用多媒体展示,辅助学生理解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10. 期望学生了解化学键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广泛应用。
11. 课堂中将引导学生思考共价键和离子键在材料制备中的不同应用方式。
12. 学生将通过文献查找,探索金属键在材料工程中的重要性。
13. 本节课将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际工程中化学键的设计原则。
14. 学生将参与小组探究活动,观察和讨论不同类型化学键的特点。
15. 期望学生掌握化学键与分子结构之间的联系。
16. 学生将共同制作化学键模型,加深对不同类型键的理解。
17. 教师将使用图表和示意图,直观展示共价键和离子键的生成过程。
18. 通过实验展示,学生将亲身感受不同类型化学键的性质差异。
19. 本节课将强调化学键的重要性和在材料科学领域中的作用。
20. 学生将参与学科交叉讨论,探究化学键在生物学和地球科学中的意义。
21. 课堂中将设置化学键实验操作,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2. 通过应用案例,学生将理解不同键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23.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关注化学键的结构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
24. 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共价键和离子键对物质性质的不同影响。
25. 教师将组织学生展开化学键相关领域的科普知识普及。
26. 期望学生能够将化学键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和科研中。
27.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思考化学键的数学描述和计算方法。
28. 学生将参与化学键实践操作,感受化学实验的乐趣。
《化学键教案》word版第一章:化学键的基本概念1.1 化学键的定义解释化学键的概念强调化学键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1.2 化学键的类型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氢键1.3 化学键的形成与断裂离子键的形成与断裂共价键的形成与断裂金属键的形成与断裂氢键的形成与断裂第二章:离子键2.1 离子键的形成解释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强调离子键形成的条件2.2 离子键的特性电荷的吸引作用离子的排列与结构2.3 离子化合物的主要类型强电解质弱电解质不电解质第三章:共价键3.1 共价键的形成解释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强调共价键形成的条件3.2 σ键和π键解释σ键和π键的概念强调它们在共价键中的作用3.3 杂化轨道解释杂化轨道的概念强调杂化轨道在共价键中的重要性第四章:金属键4.1 金属键的形成解释金属键的形成过程强调金属键形成的条件4.2 金属键的特性自由电子的概念金属离子的排列与结构4.3 金属的物理性质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第五章:氢键5.1 氢键的形成解释氢键的形成过程强调氢键形成的条件5.2 氢键的特性电负性差异的作用氢键的强度与稳定性氢键对分子结构的影响5.3 氢键在生物分子中的应用水分子的氢键结构蛋白质中的氢键作用核酸中的氢键作用第六章:化学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6.1 化学键的极性解释化学键极性的概念强调电负性差异对化学键极性的影响6.2 分子的极性解释分子极性的概念强调分子结构对分子极性的影响6.3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性质极性分子的溶解性极性分子的熔点和沸点非极性分子的熔点和沸点第七章:化学键的键长和键能7.1 化学键的键长解释化学键键长的概念强调原子半径对化学键键长的影响7.2 化学键的键能解释化学键键能的概念强调化学反应中键能的变化7.3 键长和键能的关系键长和键能的负相关性键长和键能对化学反应的影响第八章:化学键的极化8.1 化学键极化的概念解释化学键极化的概念强调电负性差异对化学键极化的影响8.2 化学键极化的类型永久极化瞬时极化取向极化8.3 化学键极化对分子性质的影响极化分子的偶极矩极化分子的熔点和沸点极化分子的溶解性第九章:分子轨道理论9.1 分子轨道的概念解释分子轨道的概念强调原子轨道线性组合形成分子轨道9.2 分子轨道的类型σ轨道π轨道σ轨道π轨道9.3 分子轨道在化学键形成中的应用σ键的形成π键的形成分子轨道对称性对化学键性质的影响第十章:化学键的振动和转动能10.1 化学键振动的类型正常振动反常振动10.2 化学键振动频率与分子性质的关系振动频率与分子熔点和沸点的关系振动频率与分子极性的关系10.3 化学键转动能的概念解释化学键转动能的概念强调转动能对分子性质的影响第十一章:化学键的近似能级和量子力学11.1 化学键能级概念解释化学键能级概念强调量子力学在化学键能级计算中的应用11.2 近似能级的方法分子轨道理论密度泛函理论蒙特卡罗方法11.3 化学键能级对分子性质的影响能级分布与分子化学键的稳定性能级分布与分子的反应活性第十二章:化学键的电子云和杂化12.1 化学键电子云的概念解释化学键电子云的概念强调电子云在化学键形成和断裂中的作用12.2 杂化轨道的概念解释杂化轨道的概念强调杂化轨道在化学键形成和分子结构中的重要性12.3 杂化类型及其在分子中的应用sp杂化sp^2杂化sp^3杂化其他杂化类型第十三章:化学键的极化与分子间作用力13.1 化学键极化对分子性质的影响极化分子偶极矩的变化极化分子的溶解性和反应活性13.2 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解释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强调分子间作用力在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中的作用13.3 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范德华力氢键离子-偶极相互作用第十四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14.1 化学键断裂的条件解释化学键断裂的条件强调能量变化对化学键断裂的影响14.2 化学键形成的过程解释化学键形成的过程强调成键原子之间的电子重排14.3 化学键断裂和形成在反应中的应用化学反应中的键断裂和形成反应机理和反应速率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15.1 化学键的主要概念和性质总结化学键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强调化学键在化学科学中的核心地位15.2 化学键研究的发展趋势解释化学键研究的最新进展强调未来化学键研究的挑战和发展方向15.3 化学键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总结化学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强调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与实施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化学键的基本概念、类型、形成与断裂、极性、键长和键能、振动和转动能、近似能级和量子力学、电子云和杂化、极化与分子间作用力、断裂和形成等内容。
化学键优秀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掌握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3.能够区分不同类型化学键的特点和应用。
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化学键的概念和分类教学难点:离子键和金属键的形成过程和特点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PPT、多媒体设备、实验用品。
2.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复习上一节课内容,回顾化学键的概念。
2.引入本课重点内容,向学生提问:“化学键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类型的化学键?”二、讲解共价键(15分钟)1.利用多媒体展示共价键形成的原理和过程。
2.结合例子,介绍共价键的特点和应用。
3.展示一些共价键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其特点和应用。
三、讲解离子键(20分钟)1.利用多媒体展示离子键形成的原理和过程。
2.结合实验展示离子键的特点和应用。
3.展示一些离子键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其特点和应用。
四、实验操作(20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操作。
2.实验内容:观察氯化钠的溶解过程,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其离子键的特点。
3.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五、讲解金属键(20分钟)1.利用多媒体展示金属键形成的原理和过程。
2.结合实例,介绍金属键的特点和应用。
3.展示一些金属键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其特点和应用。
六、总结和拓展(10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各种类型化学键的特点和区别。
2.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化学键的知识。
七、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课后作业:编写一份辩论稿,讨论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的优劣势及应用。
2.提醒学生按时交作业,并督促学生复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分类,掌握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例和进行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节化学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离子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2、使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3、使学生理解共价键的概念,初步掌握共价键的形成,加深对电子配对法的理解;能较为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和分子结构。
过程与方法1、通过离子键教学,培养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力。
2、通过对共价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1、离子键和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2、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离子键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探究式[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离子键[引入] 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食盐,食盐对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食盐就是氯化钠,它是由钠和氯两种元素组成的,那么,钠和氯是如何形成氯化钠的?是什么作用使得Na+和Cl-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 第三节化学键[电脑展示] 钠在氯气中的燃烧实验[过渡] 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有大量的白烟生成,白烟就是氯化钠的固体小颗粒,叫做氯化钠晶体。
氯化钠晶体呈什么形状?它的空间结构又是怎样的?[动画] 展示NaCl的晶体样品、晶体空间结构模型。
[说明] 与Na+较近是Cl-,与Cl-较近是Na+,Na+与Na+、 Cl-与 Cl-未能直接相连;无数个Na+与 Cl-相互连接向空间无限延伸排列就形成了NaCl的晶体。
[设疑过渡] Na+与Cl-通过什么方式形成 NaCl的呢?[思考讨论] 1、请同学们写出Na原子和Cl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Na和Cl的原子结构是否稳定?通过什么途径才能达到稳定结构?2、请写出Na+和Cl-结构示意图,并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NaCl的形成过程。
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学科:化学课时安排:2 第1课时高一年级班次:128~132 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2012年月日编写人:王琼审核人:单宏斌一、本课时教学目标1、能说出离子键的概念,能识别典型的离子化合物。
2、通过练习,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及其形成过程。
3、通过对氯化钠形成过程的分析,认识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
4、体会电子式的简练。
二、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离子键:把之间的。
2、离子化合物:由构成的化合物。
3、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来表示原子的的式子。
(二)课中学习教学重点: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教学难点: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及其形成过程。
流程:1、离子键:成键的微粒:成键的本质:存在范围:2、离子化合物:(族)和(族)易形成离子化合物。
3、电子式:原子的电子式:离子的电子式:复杂离子的电子式: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4观察上式,你认为书写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需注意哪些方面?基础知识过关1、用电子式表示下列微粒原子:H O Cl Na Mg阴离子:Cl-O2-阳离子Na+Mg2+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KFNa2OMgCl2(三)课后练习基础题1、主族元素A和B可形成AB2型离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AB2的形成过程。
2、与Ne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跟与Ar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所形成的化合物是A、Na2SB、CCl4C、KClD、KF3、判断下列哪些化合物中有离子键?KI HBr Na2SO4NH4Cl H2CO3提高题1、下列不是离子化合物的是( )A.H2OB.CaI2C.KOHD.NaNO32、下列微粒电子式错误的是( )3、下列化合物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 )扩展题1、A元素的最高价离子0.5 mol被还原成中性原子时,要得到6.02×1023个电子,它的单质同盐酸充分反应时,放出0.02 g H2,用去0.4 g A。
B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与A相同,且B元素形成的单质是红棕色液体。
高一化学键教案(3篇)高一化学键教案(3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化学键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化学键教案1【基础知识导引】一、学习目标要求1.掌握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
2.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用结构式表示简单共价分子。
3.掌握离子键、共价键的本质及其形成。
二、重点难点1.重点:离子键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2.难点:离子键和共价键本质的理解。
【重点难点解析】(一)离子键1.氯化钠的形成[实验5—4]钠和氯气化合生成氯化钠实验目的:巩固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性质;探究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实验步骤:取一块黄豆大小已切去氧化层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净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预热,待钠熔融成球状时,将盛氯气的集气瓶倒扣在钠的上方,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和白烟。
实验结论:钠与氯气化合生成氯化钠2Na?Cl2点燃2NaCl注意:钠的颗粒不宜太大,当钠粒熔成球状时就迅速将盛氯气的集气瓶倒扣在钠的上方不宜太迟。
讨论: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试用已学过的原子结构知识来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钠、氯的电子层结构为不稳定结构,钠原子易失去电子,氯原子易得到电子,形成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电子的稳定电子层结构的离子。
当钠与氯气相互接触并加热时,钠、氯原子具备了发生电子转移的充要条件,发生电子转移形成了稳定的离子——Na和Cl。
带异性电荷的Na和Cl之间发生静电作用,形成了稳定的离子化合物氯化钠。
2.想一想:Na与F、K与SO4、Ca与O等阴、阳离子之间能否产生静电作用而形成稳定的化合物?2.离子键的定义与实质(1)定义: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离子键。
(2)实质:就是阴离子(负电荷)与阳离子(正电荷)之间的电性作用。
第三节化学键第一课时教案背景:初中化学中仅介绍了离子的概念,学生已经知道NaCl中是由于Na+和Cl-之间静电作用结合成化合物的,又知道物质的基本组成(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但并没有涉及到离子化合物以及离子键的概念,而且学生对静电作用也不是完全理解。
所以本节课应该注重这部分的讲解和知识的延伸。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
但是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所以应该从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感性知识出发,慢慢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应该从低起点,小台阶出,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重点。
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的板书练习,注重课堂讨论,讲练结合,让学生更快地接受知识。
教学课题:第三节化学键第一课时教学方法:启发、诱导、阅读、讨论、练习、探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理解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及内涵2、让学生初步掌握电子式的书写规则过程与方法:以实验为依据,联系宏观物质与微观结构引入离子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中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离子键的概念和形成过程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难点:电子式的书写、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用具:投影仪、多媒体、化学实验仪器教学过程:【引入】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而这些元素组成的物质却有数千万种,那么元素的原子是通过什么作用结合在一起的呢?这是我们本节书要讨论的问题。
【板书】第三节化学键【演示】教师演示1-2(或者用多媒体播放实验录像),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填在课本19页的表格中。
点燃【板书】]2Na+Cl2====2NaCl(冒白烟)【设问】]从宏观上看,钠和氯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物质氯化钠。
高中《化学键》第一课时的说课稿一、对教材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立1.教学内容: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第五章第四节《化学键》第一课时包括:①化学键,②离子键,③共价键,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2.教材所处的地位: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习化学键知识。
本节内容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化学键的学习,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
同时对下节教学——电子式的学习提供基础,下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学生首先要知道化学键的概念。
学习化学键知识对于今后学习氮族元素、镁铝等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教材分析: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关于共价键的内容——跟离子化合物一样,复习初中学过的氯气和氢气起反应形成共价化合物氯化氢的过程基础上提出共价键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绍非极性键和极性键,它是对共价键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习了共价键之后,必然要考虑成键原子之间对共用电子对1 / 3吸引能力的大小以及共用电子对在成键原子间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引出了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概念。
4.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目标: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条件;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2)能力目标:对立统一论思想:阴、阳离子构成了离子化合物中的矛盾的两个方面。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钠跟氯气起反应、氯气和氢气的演示实验,从宏观上体验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通过课件演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课时教学设计(电子备课)2021 年 4 月 2 日第 4 学周新课题目 1.3 化学键第一课时离子键教学(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离子键的概念;2、知道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常见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二次修改记录(手写)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2、学生通过电子式的书写,进一步提升归纳和比较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初步形成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2、学生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分析,逐步形成怀疑、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重点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难点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具课本教学方法1、讲授法;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提出问题→实验(钠与氯气的反应)→进行表征性抽象→再进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离子键的定义)→离子键的形成条件→离子键的实质→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离子化合物的概念→实例→反思与评价。
1.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怎样构成物质的呢?2.为什么物质的种类远远地多于元素的种类呢?〖板书〗第三节化学键(实验)实验1—2现象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火焰呈黄色且有白烟,反应停止后,内壁上附着有白色固体化学方程式2Na + Cl22NaCl(过渡)从宏观上看,钠与氯气发生反应生成了新物质氯化钠。
我们能否用原子结构的知识从微观方面来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呢?(投影)氯化钠形成的三维动画。
原子结构示意图 通过何途径达到稳定结构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氯化钠的形成Na Cl 失去一个电子 得到一个电子一、离子键1.概念: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离子键。
2.形成条件①活泼金属元素和活泼非金属元素,如ⅠA 、ⅡA 族的金属元素和ⅥA 、ⅦA 族的非金属元素。
②金属阳离子或NH 4+和某些带负电荷的原子团。
【教课方案】《化学键(第一课时)》(人教)讲解式教课讲解法是教师经过简洁、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教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它是经过表达、描述、解说、推论来传达信息、教授知识、说明观点、论证定律和公式,指引学生剖析和认识问题。
运用讲解法的基本要求是:1、讲解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应尽可能的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2、讲解应注意培育学生的学科思想;3、讲解应拥有启迪性;4、讲解要讲究语言艺术。
语言要生动形象、富裕感染力,清楚、正确、精练,条理清楚、平常易懂,尽可能音量、语速要适量,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
讲解法的长处是教师简单控制教课进度,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取大批系统的科学知识。
教材剖析本节是必修二第一章物质构造,元素周期律第三节化学键的内容,在前方原子的构造和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指引学生进一步探究原子是如何联合成为分子的。
经过对化学键观点的成立,使学生在原子、分子水平来认识物质的组成和化学反响。
本节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从构造的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进而揭露化学反响的本质,是对学生的微粒观和转变观较深层次的学习。
为此后学习有机化合物、化学反响与能量打下基础。
并经过这些对学生进行辩证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教育。
思路剖析本节的化学键内容,目的使学生进一步从构造的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进而揭露化学反响的本质。
因为本节课化学基本观点许多,内容抽象,所以主要采纳启迪式讲解和多媒体展现法,经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课,培育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及培育学生的抽象思想能力和剖析推理能力。
经过对共价键形成过程的剖析,培育学生务实、创新的精神。
在学生深入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知识后,很自然的引出化学键的观点,以及化学反响的本质。
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离子键的观点;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娴熟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过实验钠与氯气反响的实验,得出感性认识,联合动画从微观模拟氯化钠的形成,成立离子键的观点,认识离子键的本质;经过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简单归纳出形成离子键的条件;2、经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教课,培育学生抽象思想和综合归纳能力;3、经过电子式的书写,培育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经过分子构型的教学培育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化学键优秀教案第一课时教案名称:探索化学键的奥秘课程内容:第一课时一、课程目标:1. 了解化学键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掌握化学键的形成条件和特点;3. 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化学键的类型和特点;2. 化学键的形成原理和条件。
三、教学难点:1. 类比和比较不同类型的化学键;2.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真实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化学键;2. 实验探究法: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验证化学键的存在;3. 视频展示法:播放相关实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试剂瓶、试管、酒精灯等;2. 教学多媒体:准备相关的化学键形成原理动画视频;3. 教学案例:准备一些真实的化学反应案例,供学生分析讨论。
六、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化学键?为什么物质会形成化学键?2. 知识讲解:介绍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形成原理和特点,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3. 实验探究: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验证不同类型的化学键;4.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分析理解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在生活中的应用;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不同类型的化学键的特点,形成条件和应用。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可针对学生在实验和案例分析中的表现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和指导;2. 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兴趣,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键的奥秘。
八、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化学键在其他科学领域中的应用;2. 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科研实验,深入探究化学键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以上是关于化学键优秀教案的第一课时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化学ⅱ人教新资料1.3化学键说课稿(1)兰考县第一高级中学符建杰课题: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习化学键知识。
本节内容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化学键的学习,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
同时对下节教学——共价键的学习提供基础,下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分子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首先要知道化学键的概念。
学习化学键知识对于今后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掌握离子键的概念及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②电子式的书写和用其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②让学生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③培养学生对立统一思想。
3、情感目标①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本质的好奇心;②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4、教学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离子键;电子式的书写②教学难点:离子键的概念;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三】教学方法:1、实验演绎2、归纳总结法3、提问引导法。
【四】学法指导:讨论总结、板书演绎、习题巩固。
【五】教学过程设计:1、新课引入:问题引入,请同学思考:①为什么物质的种类远远多于元素的种类?②分子、原子、离子是怎么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2、课件展示NaCl的形成过程:实验: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请思考:这个反应的微观过程是怎么样的?产物NaCl是怎么形成的?NaCl的形成过程:用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释NaCl的形成,并引出离子键的概念,分析其成键本质,成键微粒,相互作用,以及离子化合物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3、组织学生讨论构成离子键的物质:活泼的金属元素和活泼的非金属元素,用课件展示;过渡引出电子式:①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②如何用较为形象直观的方法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4、讲解电子式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原子,阴阳离子的表示方法。
《化学键》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化学键》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了解化学键的含义以及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增进学生对物质构成的认识;
2、通过氯化钠和水的微观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如何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键;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NaCl、H2O的微观分析,建立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力;
2、由宏观的感性认识到微观的理性认识,自主的建立起离子键、共价键以及化学的相关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化学键的学习,体会科学概念建立的探索过程。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离子键、共价键的微观形成原理;
难点:离子键、共价键的存在及理解;
三、教学思路和方法:
多媒体展示导学案
实验药品:NaCl固体
实验器材:铜丝若干、酒精喷灯、铁丝、学生电源、电流计、导线若干、坩埚、火柴、药匙
五、学习课时:
1课时
六、学习过程:。
化学教案《化学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理解化学键的类型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键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化学键的本质。
二、教学内容:1. 化学键的概念及基本类型2. 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的特点和形成条件3. 化学键与物质性质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键的概念、类型及作用;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2. 教学难点:化学键的本质,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化学键的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化学键的微观结构,增强学生对化学键的理解。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化学键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化学键的基本类型,分析各类化学键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3. 案例分析:以具体物质为例,分析其化学键类型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化学键的理解和看法。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化学键概念的理解程度,能否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化学键。
2. 评价学生对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特点和形成条件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运用化学键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4.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合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必要时进行调整。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3. 反思课堂讨论的组织是否恰当,学生是否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4. 反思作业布置是否合理,是否能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拓展:1. 介绍化学键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材料科学、药物设计等。
2. 探讨化学键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催化剂的作用原理。
3. 引导学生关注化学键研究的新进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三节化学键
第一课时离子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2.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通过分子构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盛有氯气的集气瓶、金属钠、小刀、滤纸、镊子、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从前面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该元素的原子的结构。
而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那么,是不是任意两个或多个原子相遇就都能形成新物质的分子或物质呢?
板书:第三节化学键
师:根据原子和原子相互作用的实质不同,我们可以把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不同的类型。
首先我们来学习离子键。
板书:一、离子键
[推进新课]
师:要知道什么是离子键,还须从我们初中学过的离子化合物说起。
什么是离子化合物?请举例说明。
演示实验1—2:钠在氯气中燃烧。
板书2Na+Cl2====2NaCl
师:从宏观上看,钠和氯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物质氯化钠。
如若从微观的角度,又应该怎样理解上述反应呢?
[思考与交流]1.画出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试解释氯化钠是怎样形成的。
[多媒体展示]
图1-3-3
师:上述过程我们可以用电脑形象地表示如下:
[展示多媒体课件]
①钠原子最外层1个电子在核外高速运动,氯原子最外层7个电子在核外高速运动;
②钠原子与氯原子互相接近(发生反应);
③钠原子最外层1个电子跑到氯原子上去,钠原子变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氯原子变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由于静电作用而生成氯化钠。
板书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做离子键。
[多媒体展示]氯化钠晶体的立体动画,使其旋转,让学生从各个方向清晰地观察立方体,并选中其中的一个Cl-或Na+,让其周围的阳离子或阴离子图标闪烁。
[思考与交流]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的化学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
师:由于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发生变化,为了分析化学反应实质的方便,我们引进了只表示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这么一种式子——电子式。
板书:二、电子式
讲述: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
如Na、Cl、Mg、S的电子式我们可分别表示为:
板书
师:这样,我们就可以很方便地用电子式来表示出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板书:
师:上述式子中的“+”表示“相遇”;“”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 ”表示原子相遇电子的移动方向;即为氯化钠的电子式。
在电子式里面,阳离子的电子式与其离子符号相同。
知钠离子、镁离子的电子式分别为:
板书Na+Mg2+
师:阴离子的电子式要在元素符号周围标出其最外层的8个电子,并用方括号括起来,要在方括号的右上角标明该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数。
如Cl-,S2-的电子式分别为:
板书:
师:请大家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氯化镁的形成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把书写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让学生展示于黑板上,进行讲解:[投影仪展示]
因此,氯化镁的形成过程可用电子式正确地表示如下:
板书
过渡:要写出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或用电子式表示其形成过程,我们首先须知道其是否能形成离子键,那么,哪些元素之间能形成离子键?并进而得到离子化合物呢?
活泼金属与活泼的非金属化合时,都能形成离子键,从而形成离子化合物。
元素周期表是ⅠA族、ⅡA族的活泼金属与ⅥA族、ⅦA族的活泼非金属化合时,一般都能形成离子键。
另外,强碱及大多数的盐中也都含有离子键。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化学键中的离子键及电子式的有关知识。
知道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电子式不仅可以用来表示原子、离子,还可以用来表示物质及物质的形成过程。
[布置作业]
1.判断下列哪些化合物中有离子键
KI HBr Na2SO4NH4Cl H2CO3
2.请用电子式表示下列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KI Na2S MgO BaCl2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为什么NaCl 中N a原子与Cl 原子的个数比为1∶1,而Na 2O 中Na 原子与O 原子的个数比却是2∶1。
2.离子键的强弱与离子化合物性质的关系。
第三节
化学键
一、离子键 (第1课时)
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时的静电作用,叫做离子键。
2Na+Cl 2====2NaCl
二、电子式
注意:
1.离子须标明电荷;
2.相同的原子可以合并写,相同的离子要单个写;
3.阴离子要用方括号括起来;
4.不能把“→”写成“====”;
5.用箭头标明电子转移方向(也可不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