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控系统原理及设计现代测控技术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4.58 MB
- 文档页数:44
测控系统介绍测控系统是指一种利用各种传感器、仪器和控制装置进行实时监测、测量、控制和管理的系统。
它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如工业生产、实验室研究、环境监测等。
测控系统不仅可以提供数据采集和实时监控功能,还可以实现自动化控制和远程管理,为生产和研究提供了更高的效率和便利。
测控系统的组成测控系统一般由传感器、信号传输、数据处理和控制装置等组成。
1. 传感器传感器是测控系统中的关键组件之一,其作用是将被测量转化为电信号,并将其送入测量仪器或控制器。
传感器的选择应根据被测量的属性和环境条件来确定,常见的传感器有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
2. 信号传输信号传输是指将传感器采集的电信号传输到数据处理单元或控制装置的过程。
根据传输距离和传输速率的不同,信号传输可以采用有线传输或无线传输方式。
有线传输包括常见的串口、以太网和CAN总线等,无线传输包括蓝牙、Wi-Fi和LoRa等。
3.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测控系统中的核心环节,它负责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数字化、滤波、放大等处理,以得到准确的测量结果。
数据处理还可以包括数据压缩、数据存储和数据分析等功能,并通过人机界面展示给用户。
4. 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是测控系统的控制中心,它接收数据处理单元处理后的信号,并根据一定的算法和逻辑进行控制操作。
控制装置可以是嵌入式控制器、PLC、工控机等,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要求来选择。
测控系统的应用测控系统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工业生产、实验室研究、环境监测、医疗设备等。
1. 工业生产在工业生产中,测控系统可以用于生产过程的监测和控制。
通过实时采集机器的参数,如温度、压力、流量等,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精确控制和故障检测。
测控系统还可以实现生产数据的记录和分析,为生产过程的改进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2. 实验室研究在科学研究和实验室环境中,测控系统可以帮助研究人员采集实验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
通过测量和控制实验条件,可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填空选择:1光电效应:因光照引起的材料电学特性改变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分为外光电效应(光电管和光电倍增管)和内光电效应,内光电效应又包括光电导效应(光敏电阻)和光生伏特效应(光敏二极管,光敏三极管,光电池)2热电偶的基本定律:a.均质导体定律:两种均质导体组成的热电偶的热电势大小与电极的直径、长度以及长度方向的温度部分无关,只与热电极材料和温差有关。
如果材质不均匀,当热点,极上各处温度不同时,将产生附加热电势,造成无法估计得测量误差,因此热电极材料的均匀性是衡量热电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b.标准电极定律:若导体ABC分别与三种导体C组成热电偶,那么由导体AB组成的热电偶的热电势可以由标准电极定律来确定。
标准电极定律指出:如果将导体C(热点极,一般为纯铂丝)作为标准电极(也叫做参考电极),并且已知标准c.中间导体定律:在热电偶回路中,只要中间导体两端温度相同,对热电偶回路的总电势没有影响。
D.中间温度定律:在热电偶回路中,当结点温度为T,T0时,总热电势等于该热电偶在节点温度为T,Tn 和Tn,T0时相应的热电势的代数和。
3误差来源:方法误差、环境误差、数据处理误差、使用误差、仪器误差、人身误差。
误差分类:系统误差:在相同条件重复测量同一量时,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保持不变,或在条件改变时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
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仪表制造,安装或使用不当。
是一种有规律的误差,系统误差越小、则表明准确度越高。
随机误差:在相同条件下多次重复测量同一量时,误差绝对值和符号无规律变化的误差。
主要来源有机械干扰、热和湿干扰、电磁场变化、放电噪音,光空气原件噪声。
总体来说服从统计规律,误差大小放映数据的分散程度,误差越小,精密度越高。
粗大误差:测量值偏离实际值的误差。
操作不当造成的。
测得的值明显地偏离实际值所形成的的误差。
判断哪个测量值是坏值或是异常值,处理数据时应剔除。
4数字PID算法是比例、积分、微分算法。
(增量型算法与位置型算法)5人耳可以听到的声波频率范围是16~20kHz,超过20k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
智能测控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智能测控工程作为一门融合了多种学科知识和技术手段的交叉学科,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领域,还在日常生活中为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
那么,智能测控工程到底是什么?它的基本原理又是怎样的?又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智能测控工程,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对某个对象或系统进行监测、控制和管理,以实现预期的性能指标和功能。
其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就像是智能测控系统的“眼睛”,能够感知被测量对象的各种物理量,如温度、压力、湿度、位移、速度等,并将这些物理量转换为电信号或其他易于处理和传输的信号。
常见的传感器有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
通过合理选择和布置传感器,可以获取到全面、准确的测量数据,为后续的分析和处理提供基础。
其次是信号处理技术。
传感器采集到的信号往往包含了噪声和干扰,需要进行滤波、放大、变换等处理,以提取出有用的信息。
信号处理技术可以采用模拟电路实现,也可以通过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在计算机中完成。
常用的信号处理方法有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滤波算法等,这些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测量信号的特征。
然后是控制理论。
控制理论是智能测控工程的核心之一,它的任务是根据测量得到的系统状态和设定的目标,计算出控制量,使系统按照预期的方式运行。
常见的控制方法有 PID 控制、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等。
PID 控制是一种经典的控制方法,通过比例、积分和微分三个环节的调节,实现对系统的稳定控制。
模糊控制则适用于一些难以建立精确数学模型的系统,它基于模糊逻辑和模糊推理,能够实现较为灵活的控制策略。
再者是数据通信技术。
在智能测控系统中,各个部分之间需要进行数据的传输和交换,这就离不开数据通信技术。
数据通信可以通过有线方式(如以太网、串口通信等)实现,也可以采用无线方式(如蓝牙、WiFi 等)进行。
第一章1.1测控系统的概念测控系统是现代检测技术与现代控制技术发展的必然和现实的需要,是以检测为基础,以传输途径,以处理为手段,以控制为目的的闭环系统。
测控系统的基本构成由四个部分构成:传感检测部分:感知信息(传感技术、检测技术)信息处理部分:处理信息(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信息传输部分:传输信息(有线、无线通信及网络技术)信息控制部分:控制信息(现代控制技术)1.3测控系统的基本特点❖设备软件化:简化硬件、缩小体积、降低功耗、提高可靠性。
❖过程智能化:以计算技术和人工智能为核心。
❖高度灵活性:实现组态化、标准化、分布式。
❖高度实时性:采集、传输、处理、控制高速化。
❖高度可视性:图形编程、三维技术、虚拟现实。
❖测控一体化:测量、控制、管理。
二、测控系统的分类和组成(ppt图10页)1.检测系统又称数据采集系统。
以通用计算或嵌入式计算系统为核心,单纯实现系统信号的检测、处理、记录和显示为目的的系统。
2.控制系统以通用计算机或嵌入式计算系统为核心,单纯以实现控制为目的的系统。
3. 测控系统以通用计算机或嵌入式计算机系统为核心,以实现检测、传输、处理和控制为目的的系统4. 局域分布式测控系统以通用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以实现对分布在局部区域内的多个系统的检测、传输、处理和控制为目的的系统5. 广域分布式测控系统以通用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以实现对分布在大范区域内的多个系统的检测、传输、处理和控制为目的的系统四、测控技术的发展方向◆微型化:向微机电系统方向发展◆网络化:向无线网、自组织网、物联网、泛在网方向发展◆智能化:向人工智能化方向发展◆虚拟化:向虚拟现实方向发展测控系统的网络化(1)有线测控网络工业总线、局域网络、广域网(2)无线测控网络ADhoc自组织网络、传感网(3)混合测控网络物联网、泛在网第二章MEMS器件的封装要求(1)封装应对传感器芯片提供一个或多个环境通路(接口);(2)封装给传感器带来的应力要尽可能的小;(3)封装与封装材料不应对应用环境造成不良影响;(4)封装应保护传感器及其电子器件免遭不利环境的影响;(5)封装必须提供与外界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