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学基础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3
绪论蒲博文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属于应用地质学的范畴。
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❶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指出对建筑物有利和不利的因素。
❷论证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做出确切的结论。
❸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址,并根据场址的地质条件合理配置各个建筑物。
❹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其发展演化趋势,并提出对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建议。
❺根据建筑场址的具体地质条件,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工方法的合理建议以及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所应注意的地质要求。
❻为拟定防治和改善不良和地质作用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自然历史分析法、数学力学分析法、模型模拟试验法、工程地质类比法。
工程地质条件:是指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
地质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工程地质问题:是指工程地质条件与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矛盾。
第四章活断层与地震活断层:一般是是指近期曾有过活动或正在活动或将来有可能重新活动的层。
活断层的基本特征:❶活断层的继承性与反复性。
❷活断层是深大断裂复活运动的产物。
❸活断层的活动方式。
(一种是以地震方式产生间歇性的突然滑动称之为地震断层或者粘滑性断层。
一种是沿断层面两侧岩层连续缓慢的滑动称之为蠕变断层或者蠕滑型断层)活断层的鉴别:❶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特征①地质特征:最新沉积物的地层错开,是鉴别活断层最可靠的依据。
②地貌特征:活断层往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地貌单元的分界线,并加强各地貌单元的差异性。
活断层往往构成同一地貌单元或地貌系统的分解和异常。
走滑型的活断层可使穿过它的河流、沟谷方向发生明显的变化。
在活动断裂带上,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工程动力地质现象常呈线性密集分布。
③水文地质方面:活动断裂带的透水性和导水性较强,因此当地型、地貌条件合适时,岩断裂带泉水常呈线性分布,且植被发育。
工程地质学知识点1.地质调查和勘探:工程地质学的基础是对地质条件进行准确和详细的调查和勘探。
地质调查包括地貌调查、地层调查、构造调查等,用于确定地质结构、岩性和地层等地质情况。
2.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地质工程地质勘察是为了解地下地质情况、获得工程设计和施工所需的地质资料而进行的工作。
包括地质资料的收集、分析、解释和报告等。
3.岩土力学:岩土力学是研究岩土材料变形和破坏的力学性质和变形规律,对于工程地质学至关重要。
岩土力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岩土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应力应变关系、强度和破坏准则等。
4.岩土工程:岩土工程是研究土地和岩石的工程性质、问题和处理方法,它是工程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主要研究岩土工程材料的性质、施工技术、工程设计和施工控制等。
5.地下水和水文地质:地下水是地质工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对工程建设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水文地质研究地下水运动、分布、水位、水质等地下水问题,为工程建设提供地下水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措施。
6.坡体工程:坡体是指地表坡地上层土层的局部或整体塌陷或滑动变形。
坡体工程是为了防治坡体滑坡和塌陷而进行的一系列工程措施,包括防护、加固、治理等。
7.地震工程:地震工程是研究地震对工程建设和结构物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抗震设计和防护措施的学科。
地震工程需要进行地震活动的预测、震源机制研究、地震动力学分析等。
8.岩土动力学:岩土动力学是研究由于地震、爆炸、地下水流等自然或人工因素引起的岩土体的动力响应和破坏机制的学科。
岩土动力学主要包括岩土动力特性、地震响应分析、地震波在岩土体中的传播和衰减等。
9.岩土工程设计:岩土工程设计是基于地质调查和勘察的工程地质资料,制定合理的岩土工程方案和设计参数的过程。
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地质条件、岩土性质、荷载特征、施工工艺等因素。
10.工程地质灾害:工程地质灾害包括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或已建工程产生的破坏、危害和影响等。
主要包括地质滑坡、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震等。
工程地质学基础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工程地质学的基础概念理解工程地质学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1.2 地质学基本概念地球的组成与结构地壳与地幔的区别地质年代与地质层的形成1.3 地质作用与地质过程内力地质作用:地震、火山、岩浆活动等外力地质作用:风化、侵蚀、沉积、固结等第二章:地质构造2.1 岩石与岩体岩石的分类与特征岩体的结构与构造2.2 断层与褶皱断层的类型与特征褶皱的形成与分类2.3 地质图与地质剖面图地质图的阅读与解读地质剖面图的绘制与分析第三章:地下水3.1 地下水的概念与特征地下水的存在形式与运动规律地下水的主要来源与分布3.2 地下水的影响因素地质结构对地下水的影响气候与水文条件对地下水的影响3.3 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工程安全地下水对工程材料的影响第四章:地质勘察与测试方法4.1 地质勘察方法地面地质勘察:地形、地貌、地层等地下地质勘察:钻探、井探、洞探等4.2 地质测试方法岩石力学试验:抗压、抗拉、抗剪等土工试验:压缩试验、剪切试验等4.3 地质监测与预警监测地下水位、地壳运动等预警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第五章: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与评价5.1 工程地质问题的类型与特点地质构造问题:断层、褶皱等地下水问题:地下水位变化、涌水量等岩土稳定性问题:边坡稳定、基础承载力等5.2 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方法地质分析法:地质勘探、地质剖面等数值分析法:数值模拟、稳定性分析等5.3 工程地质问题的评价与处理评价工程地质条件与风险提出相应的工程地质处理措施第六章:岩土工程特性与稳定性分析6.1 岩土体的工程特性岩体的结构面与强度特性土体的粒径分布与物理性质6.2 边坡稳定性分析边坡稳定影响因素边坡稳定分析方法与计算6.3 基础承载力分析基础类型与承载力影响因素基础承载力计算与评价第七章:工程地质风险与管理7.1 工程地质风险识别风险源识别与评估工程地质风险类型与影响7.2 工程地质风险评估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方法风险控制与减轻措施7.3 工程地质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流程与制度工程地质风险监测与预警第八章: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工程问题8.1 岩溶地质条件下的工程问题岩溶的形成与特点岩溶地区工程问题及处理方法8.2 软土地区的工程问题软土的工程特性与问题软土地基处理技术8.3 岩爆与高地应力条件下的工程问题岩爆的形成与处理高地应力条件下的岩石力学问题第九章:工程地质在设计中的应用9.1 工程地质在岩土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基础设计中的工程地质考虑边坡设计中的工程地质因素9.2 工程地质在结构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结构设计中的地质条件分析地质灾害防治与结构设计的融合9.3 工程地质在环境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分析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地质技术第十章:未来发展趋势与创新技术10.1 工程地质学发展趋势跨学科研究与综合应用工程地质信息技术的发展10.2 创新技术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遥感技术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10.3 未来工程地质学挑战与机遇应对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工程地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 地质学基本概念与地质作用2. 地质构造与地质图解读3. 地下水的特性与影响因素4. 地质勘察与测试方法5. 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与评价难点环节:1. 岩土工程特性与稳定性分析2. 工程地质风险识别与评估3. 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工程问题处理4. 工程地质在设计中的应用5. 未来发展趋势与创新技术详细补充和说明:1. 地质学基本概念与地质作用:理解地球的组成、结构以及地质作用过程,包括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这对于理解后续的地质构造、地下水等内容至关重要。
名词解释1.地震烈度:它是衡量地震在地面震动的强烈程度的尺子,由震源深度,震中距,能量所决定。
是地震的基本参数之一。
2.工程地质类比法:它是一种定性分析的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方法,通过场地内的工程地质条件与地质分析相结合进行对工程问题的分析及解答方法。
3.临界水力梯度:当单元土体的总压力与其单元体水的重量相等时,即dp=dQ时,土体颗粒处于悬浮状态,发生流土,此时的水的水力梯度叫做临界水力梯度。
4.活断层:是指目前正在活动着的断层,或是近期曾有过活动而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活动的断层。
5.斜坡变形破坏:是一种动力地质现象,是指地表斜坡岩体、土体在自重应力和其他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向坡下的快速运动;斜坡破坏的型式只要有崩塌和滑坡。
(综合)(斜坡变形进一步发展,破裂面不断扩大并互相贯通,使斜坡岩土体的一部分分离开来,发生较大位移,这就是斜坡的破坏。
)6.混合溶蚀效应:两种饱和度和温度不同的水混合,使其溶蚀性增强这种混合溶蚀增强效应称混合溶蚀效应。
7.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要素的综合,包括: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水文地质、物理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六个方面。
8.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物与地质条件之间的矛盾或问题。
如:地基沉降、水库渗漏等。
9.滑坡:斜坡岩土体在重力等因素作用下,依附滑动面(带)产生的向坡外以水平运动为主的运动或现象。
10.振动液化:饱水砂、粉砂土在振动力的作用下,抗剪强度丧失的现象。
11.卓越周期:岩土体对不同周期的地震波有选择放大作用,某种岩土体总是以某种周期的波选择放大得尤为明显而突出,这种周期即为该岩土体的卓越周期。
卓越周期的实质是波的共振。
12.基本烈度:指在今后一定时间(一般按100年考虑)和一定地区范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遇到的最大烈度。
它是由地震部门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及地区地震地质条件等的综合分析给定的,对一个地区地震危险性作出的概略估计,作为工程抗震的一般依据。
绪论蒲博文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属于应用地质学的范畴。
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❶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指出对建筑物有利和不利的因素。
❷论证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做出确切的结论。
❸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址,并根据场址的地质条件合理配置各个建筑物。
❹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其发展演化趋势,并提出对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建议。
❺根据建筑场址的具体地质条件,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工方法的合理建议以及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所应注意的地质要求。
❻为拟定防治和改善不良和地质作用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自然历史分析法、数学力学分析法、模型模拟试验法、工程地质类比法。
工程地质条件:是指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
地质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工程地质问题:是指工程地质条件与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矛盾。
第四章活断层与地震活断层:一般是是指近期曾有过活动或正在活动或将来有可能重新活动的层。
活断层的基本特征:❶活断层的继承性与反复性。
❷活断层是深大断裂复活运动的产物。
❸活断层的活动方式。
(一种是以地震方式产生间歇性的突然滑动称之为地震断层或者粘滑性断层。
一种是沿断层面两侧岩层连续缓慢的滑动称之为蠕变断层或者蠕滑型断层)活断层的鉴别:❶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特征①地质特征:最新沉积物的地层错开,是鉴别活断层最可靠的依据。
②地貌特征:活断层往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地貌单元的分界线,并加强各地貌单元的差异性。
活断层往往构成同一地貌单元或地貌系统的分解和异常。
走滑型的活断层可使穿过它的河流、沟谷方向发生明显的变化。
在活动断裂带上,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工程动力地质现象常呈线性密集分布。
③水文地质方面:活动断裂带的透水性和导水性较强,因此当地型、地貌条件合适时,岩断裂带泉水常呈线性分布,且植被发育。
第一章绪论一、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分科1、定义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它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地质科学,属应用地质学的范畴。
2、研究内容地球上现有的一切工程建筑物都建造于地壳表层一定的地质环境中。
地质环境包括地壳表层和深部的地质条件以一定的作用,影响建筑物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而建筑物的兴建又反馈作用于地质环境,使自然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最终又影响到建筑物本身。
二者就处于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矛盾之中。
工程地质学就是研究地质环境与工程建筑物之间的关系,促使二者之间的矛盾转化、解决。
3、研究任务工程地质学为工程建设服务:是通过工程地质勘察来实现的,通过勘察和分析研究,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指出并解决历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为建筑物的设计、施工以至使用提供所需的地质资料。
它的主要任务是:①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指出对建筑物有利的和不利的因素;②论证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作出确切的结论;③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址,并根据场址的地质条件合理配置各个建筑物;④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其发展演化趋势,并提出对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建议;⑤根据建筑场址的具体地质条件,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工方法的合理建议,以及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所应注意的地质要求;⑥为拟定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质作用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可见,工程地质工作是工程建设的基础工作。
工程地质工程师务必要与工程设计与施工工程师密切协作,以完成上述各项任务。
4、两个重要概念实践表明:工程地质条件的阐明,是工程地质工作的基础;而工程地质问题的论证和解决,则是工程地质工作的核心。
因而,在这里明确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的含义是很有必要的。
工程地质条件(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指的是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
工程地质学基础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1.2 工程地质学的重要性1.3 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1.4 学习目标与内容安排第二章:地质基础概念2.1 地质学基本概念2.2 地层与岩性2.3 岩体的结构与构造2.4 地质构造第三章:水文地质学3.1 地下水的性质与流动3.2 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3.3 地下水的勘探与测量3.4 地下水控制与利用第四章:岩土工程特性4.1 岩土的物理性质4.2 岩土的力学性质4.3 岩土的工程特性4.4 岩土的分类与鉴别第五章:地质勘察方法5.1 地面地质勘察5.2 地下地质勘察5.3 地球物理勘探5.4 勘探数据的应用与分析第六章:土工试验与分析6.1 土工试验的意义与目的6.2 土工试验的方法与步骤6.3 土样品的采集与处理6.4 土体力学性质的试验与分析第七章:岩体的稳定性分析7.1 岩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7.2 岩体稳定性分析的方法7.3 岩体稳定性评价与预测7.4 岩体稳定性控制技术与措施第八章:地质灾害及其防治8.1 地质灾害的类型与特点8.2 地质灾害的评价方法8.3 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8.4 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第九章:地下工程地质问题9.1 地下工程概述9.2 地下工程地质问题分类9.3 地下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方法9.4 地下工程地质问题的防治策略第十章:工程地质软件与应用10.1 工程地质软件概述10.2 地质数据管理与分析软件10.3 地质建模与模拟软件10.4 工程地质软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第十一章:地质环境与工程环境保护11.1 地质环境与工程关系11.2 工程环境保护的原则与目标11.3 工程环境保护的方法与技术11.4 工程环境保护的案例分析第十二章:地质风险评估与管理12.1 地质风险的概念与分类12.2 地质风险评估的方法与步骤12.3 地质风险管理策略12.4 地质风险应对措施第十三章:边坡工程地质问题13.1 边坡稳定的影响因素13.2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13.3 边坡工程的设计与施工13.4 边坡工程的监测与维护第十四章:地下水控制与利用14.1 地下水控制的目标与方法14.2 地下水控制技术的应用14.3 地下水利用与水资源管理14.4 地下水控制与利用的案例分析第十五章:工程地质案例分析与实践15.1 工程地质案例分析的方法与步骤15.2 典型工程地质案例解析15.3 工程地质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15.4 工程地质学在现代工程中的应用前景重点和难点解析本“工程地质学基础电子教案”涵盖了工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地质基础、水文地质学、岩土工程特性、地质勘察方法、土工试验与分析、岩体的稳定性分析、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地下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软件应用以及地质环境与工程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10月9日绪论1.工程地质学定义: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属于应用地质学范畴。
2.研究对象:研究地质环境与工程建筑物之间的关系,促使二者之间的矛盾转化和解决。
研究核心:工程建筑与地质环境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3.研究任务:1)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指出对建筑物有利和不利的因素。
2)论证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作出确切的结论。
3)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址,并根据场址地质条件合理配置各个建筑物。
4)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其发展演化趋势,并提出对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建议。
5)根据建筑物场址的具体地质条件,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工方法的合理建议,以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所应注意的地质要求。
6)为拟定防治和改善不良地质作用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4.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
地质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一一学科:土力学、岩体力学地质结构(地质结构、岩体结构、地应力)地貌(地表形态)水文地质(地下水的储存和运移)一一学科:水文地质学**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如:火山喷发、地震、滑坡分为外/内/人为)天然建材5.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条件与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的矛盾。
如:岩土工程一一地基承载力、地基沉降量、降水水位、边坡基坑问题矿山开采一一围岩稳定性、边坡斜坡问题、水文问题6.研究内容:1)岩土工程性质的研究2)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的研究3)工程地质勘查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4)区域工程地质的研究一一大范围5)环境工程地质的研究一一人类活动对环境地质的影响7.研究方法:自然历史分析法(地质学分析法)定性,从地质角度分析数学力学分析发(定量分析计算评价)定量研究方法模型模拟试验法(仿实体演绎)定量研究方法工程地质类比法(经验借鉴类比法)常用定性/半定量评价,较粗略8.相关学科:1)地质学分支学科一一动力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学、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地质学2)高等数学、应用数学、工程力学、弹性力学、土力学、岩体力学3)物理学、普通化学、物理化学、胶体化学4)工程建筑学、环境学、生态学9.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及我国工程地质学的成就2.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演化论:工程地质条件在长期自然地质历史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自然地质历史发展演化的区域性规律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带性规律控制着工程地质条件及其空间分布与组合规律性,促使工程地质条件形成、发展演化的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它们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制约,控制工程地质条件的形成和演化。
工程地质学基础工程地质学基础是一门研究开发建设项目过程中,要求对地质物理性质、地下水情况、岩土工程性质进行全面评价,并提出合理可行的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法的学科。
它是地质勘探专业和岩土工程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在于了解建设项目的地质条件,分析地质条件对建设项目的影响,为建设项目的施工和使用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
工程地质学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地质勘查和地质物理性质研究。
根据建设项目规划,进行表面和地下现场勘查,研究地质结构、岩石物理性质、岩土特征、地下水情况等,全面了解建设项目的地质环境和物理性质。
2.地质压力测试。
通过地层压力测试,掌握建设项目施工中地层稳定性的变化趋势,以便更好地掌握岩体稳定性和施工安全性。
3.岩土工程性质研究。
根据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对岩土工程性质进行综合分析,如抗剪强度、抗压强度、抗渗性能等,及时发现岩土工程性质可能带来的风险,并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4.环境地质学检测。
因为工程地质环境的不断变化,会对建设项目产生影响,所以必须对环境地质条件进行有效的检测,以便对建设项目提出有效的管护措施。
5.地震学研究。
地震作用会影响建设项目的安全性,因此必须对地震的影响范围和强度进行充分的研究,以便提出有效的防震措施,减少建设项目可能遭受的损失。
6.灾害地质学研究。
根据建设项目可能受到的灾害,如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对其灾害形成机制和危害范围进行研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灾害的损失。
7.地质评价和设计方案研究。
根据建设项目的地质条件,以及灾害、地震等可能带来的影响,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可行的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法,以确保项目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以上是工程地质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工程地质学基础可以帮助建设者全面了解建设项目的地质环境,分析地质环境可能带来的风险,提出可行的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法,从而确保项目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一.名词解释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地质学科,它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属于应用地质学的范畴。
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物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
工程地质问题:建筑物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所存在的矛盾。
区域稳定性:是指在内、外动力作用下,现今一定区域地壳表层的相对稳定程度及其对工程建筑安全的影响程度。
活断层:目前还在持续活动的断层,或在历史时期或近期地质时期活动过、极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
震源机制:地震发生的物理过程或震源物理过程。
地震烈度:衡量地震所引起的地面震动强烈程度的尺度。
地震震级: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
地震效应:在地震作用影响范围内,地面出现的各种震害或破坏。
卓越周期(特征周期):岩土体对某种周期的地震波放大作用明显而突出,次周期为该岩土体的特征周期。
蠕滑:斜坡岩土体沿局部滑移面向临空方向的缓慢剪切变形崩塌:斜坡岩土体被陡倾的拉裂面破坏分割,突然脱离母体以垂直位移运动为主,以翻滚、跳跃和坠落方式堆积坡脚即为崩塌。
滑坡:斜坡岩土体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现象。
岩溶作用: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泥石流: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暂时性湍急水流。
二.填空1.工程地质学研究方法:自然历史分析法,数学力学分析法,模型模拟试验法,工程地质类比法.2.工程地质成因演化论揭示了工程地质条件的形成和演化的本质因素。
3.三大地台:华北,扬子,塔里木。
4.中国工程地质条件组合类型:高原冻土型,高山峡谷型,干旱内陆盆地型,黄土高原型,红色盆地型,岩溶高原型。
5.区域稳定性包括:区域地壳稳定性分析和区域稳定性分级分区等理论方法。
6.区域稳定性理论代表:安全岛理论,构造控制理论,区域稳定工程地质理论。
7.区域稳定性分级原则:首先考虑地震作用,其次考虑山体及地表稳定性和地震对岩土体稳定性的影响。
可分为:不稳定,次不稳定,基本稳定,稳定。
8.对于一个大区域,可按稳定性程度由大到小分为:地区,地带,地段,地点四级。
工程地质知识点总结工程地质是建筑工程、地质勘察等计划的前提性学科之一,它对地球物质特性、地质构造、地质作用、地质灾害以及地基设计等重要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该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地质学研究领域的发展。
工程地质围绕工程建设,考虑如何安全稳定地建设,因此具有理论、现实和实践性的双重价值。
下面,我们将对工程地质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探讨。
一、基础知识1.地质学基础地质学是工程地质的基础,它主要研究地球的性质、构造、作用等内容。
同时,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概念和术语,如地质年代、地质体、断层、隆起、褶皱、岩性等。
这些基础知识对于工程地质的工作至关重要。
2.勘探方法勘探是指在建设前对地质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以达到准确测绘工程地质图和进行地质分析的目的。
勘探方法主要包括钻探、洞探、地质测量和物探等方法。
了解勘探的方法和步骤对于进行一次正确有效的勘探是非常重要的。
二、地质过程1.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是关于自然界构造、变形以及岩石属性和反应等方面的地质学知识。
它有助于工程师对地球受力过程有更好地理解,对于设计基础和结构等方面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在处理地质灾害时,理解构造地质学的知识可以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2.岩石学岩石学是关于岩石类型、成分、结构和性质的地质学课程。
建筑工程通常使用许多岩石,例如混凝土、砖、石灰石和砂岩等。
因此,对岩石学的了解是评估工程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了解岩石的化学成分可以帮助工程师评估其物理性质,与此同时,对岩石断裂性、损伤和膨胀性的分析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地质工程地质工程是对自然界的调查、勘探和建设的综合体。
通过对地质建筑中的一些基本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工程师可以设计出更宽容且更经济的建筑,从而提供更高的安全性和质量。
地质工程主要包括工程地质学、工程设计、工程勘探以及工程灾害等方面。
1.基础设计基础设计是建立在地质环境基础上的,需要考虑到地面和地表上的承水能力,以及地下地质环境中承载能力等方面。
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目的本课程为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专业课的基础部分,是工程地质学科的骨干课程,同时也是土木工程、环境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专业的重要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将来从事本专业的科学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的:1.向学生传授内外动力及人类活动引起有关物理地质现象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从工程地质角度研究这些动力地质现象(问题)的基本方法等。
2.通过本课程学习,具备解决某些重大工程地质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3.该课程应用性很强,要求学生尽可能紧密联系某些具体工程动力地质现象的实际进行学习,同时要求学生具备必修的专业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掌握该门课程的内容。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第一章绪论介绍工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实际意义,它与其它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工程地质学发展历史、现状和研究前沿。
如何学习该课程。
第二章活断层工程地质研究活断层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活断层鉴别及研究方法、活断层区建筑原则。
第三章地震工程地质研究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效应,场地条件对震害的影响,地震小区划,建筑抗震原则及措施。
第四章砂土液化工程地质研究砂土液化机理及影响因素,砂土液化的判别方法,砂土液化的防护措施。
第五章岩石风化工程地质研究基本概念,影响岩石风化因素,风化壳及分带标志和方法,岩石风化防护措施。
本章教与学两方面没有难度,主要问题是实际工作中风化岩分带的标准很难把握,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最好配合现场考察进行教学。
第六章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研究基本概念,斜坡应力分布特征,斜坡变形破坏形式及机理,崩塌形成条件及基本特征滑坡形态要素及分类、稳定性影响因素及评价,斜坡变形破坏预测预报及防治。
第七章渗透变形工程地质研究渗透变形概念及形式,产生渗透变形的基本条件,渗透变形预测,防治措施。
第八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溶蚀机理,岩溶发育的影响因素,岩溶渗漏、塌陷工程地质问题分析,渗漏及塌陷处理措施。
第九章水库诱发地震工程地质研究诱发地震的类型,水诱发机制,水库诱发地震发生的地质背景条件,水库诱发地震的基本特征,诱发地震的工程地质研究及预测。
工程地质学定义与发展工程地质学定义工程地质学发展研究岩石与土的成因、结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在工程中的行为。
岩石与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地质构造与地壳稳定性水文地质条件岩土工程地质问题研究区域地质构造、地壳稳定性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研究地下水的分布、运动规律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研究各类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岩土工程地质问题,如地基承载力、边坡稳定性、隧道围岩稳定性等。
工程地质学研究内容工程地质学与其他学科关系与地质学的关系与土力学的关系与水文学与水资源的关系与环境科学的关系岩浆岩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包括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
具有结晶结构,常见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等。
沉积岩由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作用形成。
具有层理构造,常见岩石有砂岩、泥岩、石灰岩等。
变质岩由已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具有片理构造,常见岩石有大理岩、石英岩、片麻岩等。
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01020304密度与重度表示岩石或土体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反映物质组成和密实程度。
含水量与孔隙比表示岩石或土体中水的含量和孔隙体积与固体颗粒体积之比,反映水对岩石或土体力学性质的影响。
压缩性与抗剪强度表示岩石或土体在压力作用下体积减小的性能和抵抗剪切破坏的能力,反映岩石或土体的承载能力。
渗透性与透水性表示水流通过岩石或土体的能力和难易程度,反映岩石或土体的水文地质特性。
岩石与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地质构造类型及特征断裂构造褶皱构造岩石受应力作用而发生变形,当应力超过一定强度时,岩石便发生破裂,甚至沿破裂面发生相对位移,形成断裂构造。
节理构造山地地貌平原地貌丘陵地貌030201地貌类型及特征地质构造与地貌对工程影响工程选址避开活动断裂、地震带、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的地区。
地基稳定性褶皱、断裂等地质构造对地基稳定性有重要影响,需进行详细勘察和评价。
边坡稳定性地貌形态和地质构造对边坡稳定性有重要影响,需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和设计。
五、其相关的分支学科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质学分支—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学、第四系地质与地貌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地史学、第四系地质与地貌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动力地质学等。
动力地质学等。
土质学、土力学、岩体力学。
专业基础学科—土质学、土力学、岩体力学。
数学、物理学、工程力学、其它基础学科—数学、物理学、工程力学、弹塑性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建筑学、环境科学等。
塑性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建筑学、环境科学等。
六、诞生:历史、历史、现状 1932年在莫斯科地质勘察学院开始培养工程地质专业人才,奠定工程地质学的理论基础。
此时,在欧美此项工作也在开展,但它附属于土木建筑工程,有关岩土工程地质研究在“岩土工程”学科完成。
机构: 1952年我国成立地矿部,设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
同时,水利、铁道、运输等部门相继设立工程地质处或勘测队。
同年成立北京地院、长春地院并设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
1956年地矿部、中科院设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
1968年在第23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成立国际工程地质分会,之后改为工程地
质协会(IAEG,下设许多专业委员会。
1979年在苏州召开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成立中国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
至今已召开多届国际国内工程地质大会。
《工程地质学基础》绪论一、名词解释工程地质学: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相关的地质环境问题,是工程科学和地质学相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
地质工程(Geoengineerig):指以地质体为工程结构.以地质体为工程的建筑材料,以地质环境为工程的建筑环境修建的一种工程。
工程地质条件(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指与工程建筑物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
地质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是一个综合概念。
工程地质问题(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blem):工程地质条件与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二、填空工程地质学发展趋势是环境工程地质、矿山工程地质、地震工程地质、海洋工程地质五、简答工程地质学的任务是什么?①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指出对建筑物有利和不利的因素;②论证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并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做出确切结论;③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地,并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对建筑物配置提出建议;④研究工程建筑物建成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其发展演化趋势,提出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的对策和措施;⑤根据所选定地点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工方法的合理建议,以及保证建筑物正常施工和使用所应注意的地质要求;⑥为拟定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质作用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自然历史分析法、数学力学分析法、模型模拟试验法和工程地质类比法。
自然历史分析法即为地质学的方法,它是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一种研究方法。
工程地质学所研究的对象——地质体和各种地质现象,是自然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而且随着所处条件的变化,还在不断地发展演化着。
查明各项自然地质条件和各种地质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预测其发展演化的趋势及结果。
工程地质学基础试题工程地质学是研究地质学原理与方法在工程中的应用的学科。
它对于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环境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一些关于工程地质学基础的试题,帮助大家巩固知识。
1. 请简要解释什么是岩性?2. 建筑基坑在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什么地质问题?3. 请介绍一下地质灾害的常见类型以及防范措施。
4. 什么是地下水?工程中有哪些地下水问题需要注意?5. 什么是地震?地震对工程有什么影响?6. 请解释一下土壤的力学性质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7. 请简要介绍不同地质地层在工程中的应用和处理问题。
8. 建筑物的基础选址需要考虑哪些地质因素?9. 岩石的物理性质对工程建设有什么影响?请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10. 地质勘察在工程建设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介绍地质勘察的目的和方法。
11. 请解释一下地质图及其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12. 建筑物地基处理和防止地基沉降的方法有哪些?13. 请解释一下岩土工程的基本概念及其与地质工程的关系。
以上是部分工程地质学基础试题,每个问题都涉及到了工程建设中与地质学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通过解答这些问题,可以加深对工程地质学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工程地质学中,岩性是指岩石的一些基本特征,如颜色、结构、成分等。
它对于工程建设的选择和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工程师判断岩石的强度、稳定性等参数。
在建筑基坑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地质问题,如地表下的土层不稳定、地下水涌入、岩石破碎等。
这些问题需要工程师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和解决,以确保基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这些灾害对于工程建设具有很大的威胁。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对工程造成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建设防护墙、加固土体等。
地下水是地球表面以下的水,它对于工程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工程中,地下水可能引起地基液化、土层决塌等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排水和防护措施。
地震是地球上地壳发生的震动,对工程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工程地质学基础绪论一、含义工程地质学是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与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运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
1. 地质学的一个分支科学。
2.属于应用地质学范畴。
二、工程地质学的任务查明各类工程建筑场区的地质条件。
对场区及其有关的各种地质问题进行综合评价。
分析、预料在工程建筑作用下,地质条件可能出现的变化和作用。
为建筑物选择适宜的建筑场址。
对不良地质条件提出防治和改造措施。
为保证工程合理设计,顺利施工为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技术参数。
三、几个概念1.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可以理解为各种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地质要素的总称,包括地形地貌条件、岩土类型及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现象五个要素。
2.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问题是指工程建筑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矛盾而引起的,对建筑本身的顺利施工和正常运行或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地质问题。
四、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岩土工程地质性质研究。
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的研究。
工程地质勘察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
区域工程地质的研究。
五、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地质分析法试验法计算法第一章土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第一节土的粒度成分土颗粒的大小以其直径来表示,称为“粒径”,其单位一般采用毫米。
土颗粒按大小相近、性质相似合成的组叫粒组。
一、粒度成分土的粒度成分是指土中各个粒组的相对百分含量,通常用各粒组占土粒总质量的的百分数表示。
1. 粒径(d)-土颗粒的直径(mm)2. 粒组-土颗粒按大小相近、性质相似合成的组叫粒组(粒级)。
表1-1 粒组划分方案二、粒度分析测定土中各颗粒直径大小及百分含量的过程主要测试方法:筛析法-主要用于粗粒土的粒度分析静水沉淀-主要用于细粒土的粒度分析表1-2土的粒度成分表二、粒度成分的测定和表示方法颗粒分析的方法可分为筛分析方法和静水沉降方法两大类。
筛分析方法适用于砂粒以上较粗的颗粒,静水沉降方法适用于粉粒以下较细的颗粒。
三、累计曲线的用途常用的粒度成分的表示方法是累积曲线法,它是一种图示的方法,通常用半对数纸绘制,横坐标(按对数比例尺)表示某一粒径,纵坐标表示小于某一粒径的土粒的百分含量,如下图所示。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我国主要通用的粒组划分方案是怎么样的?
答:工程上常把大小相近的土粒合并为组,称为粒组.粒组间的分界线是人为划定的,划分时应使粒组界限与粒组性质的变化相适应,并按一定的比例递减关系划分粒组的界限值.对粒组的划分,我国GB 50021-94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粒组划分标准
2.目前常采用的粒度分析方法有哪些?细粒土、粗粒土各用什么方法?
答:测粒度分布的有:筛分法、沉降法、激光法、电感法(库尔特)。
测比表面积的有:空气透过法(没淘汰)、气体吸附法。
直观的有:(电子)显微镜法、全息照相法。
粗粒土用筛分法,细粒土用沉降法
3.什么是累计曲线,如何在累积曲线上确定有效粒径、平均粒径、限制粒径和各粒组的含量?答:常用的粒度成分的表示方法叫累积曲线,它是一种图示的方法,通常用半对数纸绘制,横坐标表示某一粒径,纵坐标表示小于某一粒径的的土粒的百分比含量。
有效粒径(d10):累积曲线上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累计百分数为10%对应粒径。
平均粒径(d50):累积曲线上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累计百分数为50%对应粒径。
限制粒径(d60)或称限定粒径(d60):累积曲线上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累计百分数为60%对应粒径
4.不均匀系数的大小说明了什么?
答:不均匀系数大小说明了土粒的均匀程度,不均匀系数越大,土粒越不均匀
5.土中的矿物主要有哪几类?各类矿物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1.碎屑矿物石英、钾长石、钠长石、白云母等(母岩风化后继承下来的较稳定的矿物,属于继承矿物)。
2.粘土矿物高岭石、铝土等(母岩化学风化后形成的矿物,属新生矿物)。
3.化学和生物成因矿物方解石、白云石、铁锰氧化物(各种铁矿等)、石膏、磷酸盐矿物、有机质等(从溶液或胶体溶液中沉淀出来的或经生物作用形成的矿物)。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水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
答:水的冲刷作用使河岸变高、变陡。
水流冲刷坡脚,切断滑动面使之临空或将趋于稳定的老滑坡的下部物质携走,从而导致滑坡的复活。
由于雨水渗入,河水位上涨或水库蓄水等种种原因,使得地下水位上升,水位抬高,又使孔隙水压力提高,降低了抗滑力,造成斜坡失稳。
当地下水由斜坡岩土体中排出时,由于有一定的水力梯度,形成动水压力,增加了沿地下渗流方向的滑动力,对斜坡稳定不利.水库使用期,库水位迅速下降使得斜坡岩土中的水
排出较慢,而地下水位的下降滞后于水库水位,故形成较大的动水压力,这时,岸坡常遭受破坏。
2.如何用有效应力原理解释饱和土的压缩过程?
答:我们知道土是三相体系,对饱和土来说,是二相体系。
外荷载作用后,土中应力被土骨架和土中的水气共同承担,但是只有通过土颗粒传递的有效应力才会使土产生变形,具有抗剪强度。
而通过孔隙中的水气传递的孔隙压力对土的强度和变形没有贡献。
这可以通过一个试验理解:比如有两土试样,一个加水超过土表面若干,我们会发现土样没有压缩;另一个表面放重物,很明显土样被压缩了。
尽管这两个试样表面都有荷载,但是结果不同。
原因就是前一个是孔隙水压,后一个是通过颗粒传递的,为有效应力。
就是饱和土的压缩有个排水过程(孔隙水压力消散的过程),只有排完水土才压缩稳定.再者在外荷载作用下,土中应力被土骨架和土中的水气共同承担,水是没有摩擦力的,只有土粒间的压力(有效应力)产生摩擦力(摩擦力是土抗剪强度的一部分)
3. 简述分层总和法的假设条件
答:(1)地基土是一个均匀、等向的半无限空间弹性体。
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土中的应力与应变成直线关系。
这样就可以应用弹性理论方法计算地基中的附加应力。
(2)基础沉降量根据基础中心点下土柱所受的附加应力z 进行计算。
实际上各点的附加应力不同,在计算基础倾斜时,要分别用相应的附加应力计算。
(3)地基土层受荷载作用只产生垂直方向压缩变形,侧向不能膨胀,即在侧限条件下发生变形。
这样就可以应用侧限压缩试验指标。
(4)一般地基的沉降量可以认为等于基础底面下某一深度(即受压层)范围之各土层压缩量的总和。
理论上应计算至无限深度,但由于附加应力随深度而减小,超过某一深度后的土层沉降量很小可忽略不计。
但当受压层下有软弱土层时,则应计算其沉降量至软弱土层底部。
4. 简述分层总和法和《规范》推荐法有何异同。
答:规范计算公式是分层总和法单向压缩的修正公式。
它也采用侧限条件E-P曲线的压缩指标,但运用了低级平均附加应力系数a的新参数,并规定了地基变形计算深度z,还提出了沉降计算经验系数k,使得计算成果更接近实测值!
5.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一般划分为那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按照GB5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划分为1.可行性研究勘察、2.初步勘察、3、详细勘察、4.施工勘察。
一般情况至少有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两个阶段。
1.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清查几个可能作为建筑场地的主要地质条件;配合其他专业人员选定场址。
2. 初步勘察:通过勘察,应对建筑物场地的稳定性做出评价,为建筑总平面布置、确定主要建筑物地基基础方案以及对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处理提出可靠的工程地质资料
3、详细勘察:为主要建筑物的地基及基础设计、地基处理与加固、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提供可靠的工程地质依据。
4.施工勘察:主要与设计、施工单位相结合进行地基验槽、地基处理加固效果检验、施工中的工程地质监测和必要的补充勘察工作,解决与施工有关的地质问题,并为施工阶段地基基础的设计变更提出相应的地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