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质量事故案例
- 格式:ppt
- 大小:467.50 KB
- 文档页数:4
关键词: 质量事故实例案例一:(勘察不准确)某工厂新建一生活区,共14 幢七层砖混结构住宅(其中10幢为条形建筑,4幢为点式建筑)。
在工程建设前,厂方委托一家工程地质勘察单位按要求对建筑地基进行了详细的勘察。
工程于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四年相继开工,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六年相继建成完工。
一年后在未曾使用之前,相继发现10幢条形建筑中的6幢建筑的部分墙体开裂,裂缝多为斜向裂缝,从一楼到七楼均有出现,且部分有呈外倾之势;3幢点式住宅发生整体倾斜。
后来经仔细观察分析,出现问题的9幢建筑均产生严重的地基不均匀沉降,最大沉降差达160mm以上。
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对该工程质量事故进行了鉴定,审查了工程的有关勘察、设计、施工资料,对工程地质又进行了详细的补勘。
经查明,在该厂修建生活区的地下有一古河道通过,古河道沟谷内沉积了淤泥层,该淤泥层系新近沉积物,土质特别柔软,属于高压缩性、低承载力土层,且厚度较大,在建筑基底附加压力作用下,产生较大的沉降。
凡古河道通过的9栋建筑物均产生了严重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均需要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生活区内其它建筑物(古河道未通过)均未出现类似情况。
该工程地质勘察单位在对工程地质进行详勘时,对所勘察的数据(如淤泥质土的标准贯入度仅为3,而其它地方为7~12)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地下土层出现了较低承载力的现象未引起重视,轻易的对地基土进行分类判定,将淤泥定为淤泥质粉土,提出其承载力为100kN, Es为4Mpa.设计单位根据地质勘察报告,设计基础为浅基础,宽度为2800mm,每延米设计荷载为270kN,其埋深为-1.4m~2m左右。
该工程后经地基加固处理后投入正常使用,但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经法院审理判决,工程地质勘察单位向厂方()赔偿经济损失329万元。
案例二(工作人员勾结,桩未达持力层)某市一商品房开发商拟建10 栋商品房,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和设计要求,采用振动沉管灌注桩,桩尖深入沙夹卵石层500以上,按地勘报告桩长应在9~10米以上。
我们收集了一些典型的工程质量事故案例。
这些案例涉及基本建设程序、工程地质勘察、工程设计、工程施工、材料供应以及质量检测等各方面。
现列举一部分,供大家参考学习。
砼麻面现象:砼表面局部缺浆粗糙,或有许多小凹坑,但无钢筋和石子外露。
原因分析:1、模板表面粗糙或清理不干净,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拆模时砼表面被粘损。
2、钢模板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拆模时砼表面粘结模板。
3、模板接缝拼装不严密,灌注砼时缝隙漏浆。
4、砼振捣不密实,砼中的气泡未排出,一部分气泡停留在模板表面。
预防措施:模板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
木模板灌注砼前,用清水充分湿润,清洗干净,不留积水,使模板缝隙拼接严密,如有缝隙,填严,防止漏浆。
钢模板涂模剂要涂刷均匀,不得漏刷。
砼必须按操作规程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严防漏捣,每层砼均匀振捣至气泡排除为止。
处理方法:麻面主要影响砼外观,对于面积较大的部位修补。
即将麻面部位用清水刷洗,充分湿润后用水泥砂浆或1∶2水泥砂浆抹刷。
蜂窝现象:蜂窝是指混凝土表面无水泥浆形成有蜂窝状的窟窿,骨料间有空隙存在,露石子深度大于5mm,但小于保护层厚度的缺陷。
砼局部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出现空隙,形成蜂窝状的孔洞。
原因分析:1、砼配合比不合理,石、水泥材料计量错误,或加水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2、砼搅拌时间短,没有拌合均匀,砼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3、未按操作规程灌注砼,下料不当,使石子集中,振不出水泥浆,造成砼离析。
4、砼一次下料过多,没有分段、分层灌注,振捣不实或下料与振捣配合不好,未振捣又下料。
5、模板孔隙未堵好,或模板支设不牢固,振捣砼时模板移位,造成严重漏浆。
预防措施:砼配料时严格控制配合比,经常检查,保证材料计量准确。
采用电子自动计量。
砼拌合均匀,颜色一致,其延续搅拌最短时间符合规定。
砼自由倾落高度一般不得超过2m。
如超过,要采取串筒、溜槽等措施下料。
砼的振捣分层捣固。
灌注层的厚度不得超过振动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
建筑质量事故分析实例最近几年来,在对工程质量事故鉴定工作中,我收集了一些典型的工程质量事故案例。
这些案例涉及基本建设程序、工程地质勘察、工程设计、工程施工、材料供应以及质量检测等各方面。
现列举一部分,供大家参考。
案例一:某工厂新建一生活区,共14 幢七层砖混结构住宅(其中10幢为条形建筑,4幢为点式建筑)。
在工程建设前,厂方委托一家工程地质勘察单位按要求对建筑地基进行了详细的勘察。
工程于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四年相继开工,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六年相继建成完工。
一年后在未曾使用之前,相继发现10幢条形建筑中的6幢建筑的部分墙体开裂,裂缝多为斜向裂缝,从一楼到七楼均有出现,且部分有呈外倾之势;3幢点式住宅发生整体倾斜。
后来经仔细观察分析,出现问题的9幢建筑均产生严重的地基不均匀沉降,最大沉降差达160mm 以上。
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对该工程质量事故进行了鉴定,审查了工程的有关勘察、设计、施工资料,对工程地质又进行了详细的补勘。
经查明,在该厂修建生活区的地下有一古河道通过,古河道沟谷内沉积了淤泥层,该淤泥层系新近沉积物,土质特别柔软,属于高压缩性、低承载力土层,且厚度较大,在建筑基底附加压力作用下,产生较大的沉降。
凡古河道通过的9栋建筑物均产生了严重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均需要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生活区内其它建筑物(古河道未通过)均未出现类似情况。
该工程地质勘察单位在对工程地质进行详勘时,对所勘察的数据(如淤泥质土的标准贯入度仅为3,而其它地方为 7~12)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地下土层出现了较低承载力的现象未引起重视,轻易的对地基土进行分类判定,将淤泥定为淤泥质粉土,提出其承载力为 100kN, Es为4Mpa.设计单位根据地质勘察报告,设计基础为浅基础,宽度为2800mm,每延米设计荷载为270kN,其埋深为- 1.4m~2m左右。
该工程后经地基加固处理后投入正常使用,但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经法院审理判决,工程地质勘察单位向厂方赔偿经济损失329万元。
质量审查中的事故案例分析与预防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质量审查是确保产品达到一定标准的重要环节。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时候还是会发生一些事故。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几个质量审查中发生的事故案例,并探讨如何预防这些事故的发生。
一、核电站事故1986年,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核泄漏事故。
这场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设备和工艺的设计缺陷,以及操作员的错误操作。
为了预防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首先需要完善设备和工艺的设计,确保设备能够在安全范围内运行。
其次,要加强操作员的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二、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事故也是质量审查中经常发生的问题之一。
比如,曾经有一家食品公司因为生产过程中未能及时发现细菌污染,导致大量产品受到污染。
为了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企业需要加强原材料的检验,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标准。
同时,也需要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和清洁,避免细菌的繁殖。
三、建筑质量事故建筑质量事故也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
有些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因为材料选择不当或者工艺操作不当,导致建筑物出现质量问题。
为了预防建筑质量事故,施工单位需要认真选择建筑材料,确保材料质量符合要求。
同时,也要加强对施工工艺的管理,确保施工操作规范。
四、汽车质量问题汽车质量问题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有些汽车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质量问题,可能会影响行车安全。
为了预防汽车质量问题,汽车制造商需要加强对零部件的检测,确保零部件符合质量标准。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生产工艺的控制,避免出现生产工艺不当导致的质量问题。
五、药品质量问题药品质量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备受关注。
有些药品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质量问题,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
为了预防药品质量问题,药品生产企业需要加强对原材料的检验,确保原材料符合药品生产标准。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生产工艺的控制,避免因为工艺不当导致药品质量问题。
六、电子产品质量问题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电子产品质量问题也备受关注。
工程质量事故案例1、过街通道塌方导致道路坍陷事故 (1)2、黄土隧道DK345+884~+925段初支变形 (4)3、隧道ZK169+870~+890段地质性坍方事件 (7)4、工序质量不良造成隧道坍方 (11)5、错误使用中线导致隧道测量偏差 (13)6、工作失误导致隧道测量偏差 (15)7、桩位偏移导致路基工程质量事故 (17)8、隧道DZIK50+319~+274段初支测量偏差事件 (19)9、测量管理不到位导致结构侵限 (21)10、工序质量不良导致隧道病害事故 (24)11、分包管理不到位导致混凝土质量事故 (27)12、分包管理不到位导致仰拱铺底严重质量问题 (29)13、隧道2号横洞砼质量问题 (31)14、铁路砼隔离栅栏质量事故 (33)15、雨期野蛮施工导致砼缺陷质量事故 (35)16、隧道DK109+565~DK110+100段欠挖质量事故 (38)17、挡墙坍塌导致铁路行车事故 (42)18、京隧建杭州擅自拆除支模架事件 (44)过街通道塌方导致道路坍陷事故一、事故概况该工程过街通道为暗挖,两侧为明挖基坑,通道顶部70cm处为市政排水暗渠。
2006年5月27日,隧道工地地表值班人员李小奇听到地面发出响声,发现过街通道南端西侧结构边缘约3m处地表出现小范围塌陷,便一边电话报告有关情况,一边走到明挖基坑边缘观察明挖基坑及暗挖通道情况,未发现涌水。
随后听到明挖基坑内传来很大的流水声,发现大量水和砂从通道左侧下断面处涌出,南基坑内已全是积水,积水深度约50cm。
此后,坍塌坑内发出电火花,随即着火。
项目部人员立即向119、煤气公司等报警。
数分钟后,消防员投入灭火工作,火势得到控制并被扑灭,基坑内积水深达4m。
5月29日,通道东侧暗渠北出现断面4.5*5.3m2,深度约4m塌坑。
二、事故原因分析1、直接原因在高水位、大水量水流作用下,引发暗渠底板开裂,水流通过底板裂隙渗出,致使暗渠底部的间隙扩大,逐步形成空穴,周围及下部土层迅速饱和,地下水位升高;有压水流携带粉细砂通过降水井周边通道,冲破下断面初期支护与掌子面交汇处的薄弱点,进入通道,同时导致暗渠底部空洞突然增大,随之暗渠沉断垮塌,继而牵引部分地面塌陷。
案例一成都地铁1号线南延线华广区间盾构隧道偏差超限质量事故 成都地铁1号线南延线华阳站~广都北站右线(以下简称:华广区间右线)全长708.667m,采用盾构法施工。
该盾构机于3月7日从广都北站始发,3月13日项目部测量组对1~12环进行管片姿态测量,测量成果显示隧道高程最大偏差为19mm;3月19日项目部对1~56环管片姿态进行复测,发现17-56环(GDYK25+533.3~+593.3)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超限,其中56环垂直偏差达到+2010mm、水平偏差+52mm,但盾构机测量导向系统56环处显示的盾构垂直偏差为盾首-29mm、盾尾-25mm,水平偏差盾首+41mm、盾尾+35mm,成型隧道实测偏差与盾构机测量导向系统显示偏差严重不符。
经过调查,确认是盾构机VMT系统(盾构机上使用的一种测量自动导向系统)中输入了错误的盾构推进计划线数据文件,致使盾构机按照错误的计划线推进,导致盾构隧道轴线偏差。
加之项目部未按照测量规定的频次(每20环人工复测一次)进行人工复核,致使偏差不断扩大而未能及时被发现。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73万余元,构成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一般事故。
一、工程概况 成都地铁1号线南延线土建1标盾构区间,由科技园站~锦江站~华阳北站~华阳站~广都北站4个区间组成,线路沿天府大道西侧辅道敷设,设计总长6039m。
华阳站~广都北站盾构区间右线起点里程YDK24+901.7,终点里程YDK25+617.3,短链6.933m,全长708.667m。
二、事故经过 1.该盾构所用的数据文件形成的经过 2013年10月,项目部完成华广区间左右线设计轴线计算后,将计算结果报三级公司精测队进行复核,设计轴线计算结果正确,项目部收到经复核后的电子文件为“华广区间右线.DT2”,该文件保存在测量组共用工作U盘中。
三级公司复核后的书面材料于2014年2月23日返给项目部。
2013年11月,三级公司精测队队长郑某到工地对测量人员进行了VMT系统的使用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