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大)信息安全专业培养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178.00 KB
- 文档页数:7
信息安全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及模式信息安全专业培养能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从事信息网络与信息系统中信息安全技术、设备和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集成、应用与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胜任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从事系统设计、研究开发、操作管理和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与防护的工作。
在培养模式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加大选修环节,实现研究开发型与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因材施教和分类培养。
在实践环节上加强与企业结合,通过项目设计、企业实习和企业毕业设计,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基本要求(一)素质结构要求1、思想道德素质: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
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团体意识强。
2、文化素质:具有良好的人文和社会素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3、专业素质: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求实创新意识、工程意识和效益意识较强,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综合分析素养和创新精神。
4、身体素质:具有健康的身体,能适应较为艰苦的工作环境。
5、心理素质:具有健康的心理素养,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能力结构要求1、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及信息通信技术应用能力。
2、应用知识能力:受到与信息安全技术相关的软硬件开发实践技能、计算机程序设计与应用、工程实践、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典型信息安全设备和系统进行设计、开发、集成和应用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技术手段以及信息安全工具分析并解决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所面临的信息安全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3、创新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业意识。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介绍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制:四年学位:工学学士)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系统扎实的计算机学科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良好综合素质、开拓创新能力和较强英语能力的计算机科学及其相关技术与产业领域的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
能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产业、科研、政府机关等部门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设计、开发、管理及教学等方面的工作,并可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学科与交叉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
就业方向:毕业生具有计算机软件及硬件技术分析研究、系统设计、技术开发能力,能从事智能信息处理、数字娱乐与图形图像处理、嵌入式系统开发应用、数字通信、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开发应用等计算机学科的研发、管理与教学方面的工作。
毕业生就业面宽,就业率高。
通信工程专业(学制:四年学位:工学学士)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培养具备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和无线通信网络等方面专业知识、适应通信领域研究、设计、制造、运营、管理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目前本专业的毕业生以其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已在信息、通信、电信、交通、航天航海、国防工业和高等教育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骨干作用。
就业方向:目前该专业的毕业生以其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很多毕业生进入国内外知名的IT企业或进入国内外顶级通信专业强校或研究机构继续研究生深造,已在信息、通信、电信、交通、航天航海、国防工业和高等教育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骨干作用。
信息安全专业(学制:四年学位:工学学士)培养目标: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口径宽、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掌握计算机网络、密码学、现代通信、信息系统和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能从事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的研究、设计、开发、分析、应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毕业生就业面宽,可在政府、国防、科研、企事业等单位从事信息安全管理执法、信息系统安全设计、信息安全产品研究开发、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信息安全产品集成、信息安全技术咨询服务等工作。
信息安全专业培养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和大数据的涌现,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信息安全专业的培养旨在培养具备信息安全策略制定、技术保障和安全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信息安全技术人才。
二、培养目标1.培养具备较强的信息安全基础理论和方法的专业人才;2.培养具备信息系统安全分析和评估能力的专业人才;3.培养具备信息系统安全策略制定和实施能力的专业人才;4.培养具备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5.培养具备信息安全管理和法律意识的专业人才。
三、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原理-数据库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2.专业核心课程-信息安全概论-加密与解密技术-网络安全与防护-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计算机取证技术-安全评估与风险管理-操作系统安全与漏洞利用-网络入侵检测与防御-信息安全案例与实践3.专业选修课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移动互联网安全-云计算安全-物联网安全-社交网络与信息安全-虚拟化安全-防火墙与入侵检测技术-安全操作系统四、实践环节1.实验课程-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实验-网络安全与防护实验-操作系统安全与漏洞利用实验-网络入侵检测与防御实验-加密与解密技术实验2.课程设计-信息系统安全设计与实现-网络安全系统设计与实施3.实习实训-参与信息安全项目实施-跟随导师从事科研项目五、毕业论文学生根据培养方案要求,选择合适的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课题,进行系统研究与实践,撰写毕业论文。
六、实施方式1.教学方法-理论课程采用听讲授课的方式;-实验课程采用实践操作的方式;-课程设计和实习实训采用项目实践的方式;-毕业论文采用独立研究与撰写的方式。
2.培养方式-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实验、实训和实习环节的实践能力培养;-实施导师制,建立学生与导师的良好互动机制。
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如何制定与实施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1.1确定培养目标1.2设计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应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与创新能力课程四个层次。
通识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宽广的学科背景;专业基础课程为学生提供信息安全基本知识;专业核心课程深入探讨信息安全的关键技术;实践与创新能力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1.3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应合理安排课程进度,保证学生在四年内完成课程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教学计划应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设置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空间。
1.4确定师资队伍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养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关键。
学校应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的教师,以保证教学质量。
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2.1加强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采用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2强化实践教学建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验课时,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信息安全竞赛、项目实践等,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2.3提升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举办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4培养职业道德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组织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学生了解行业现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2.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企业、政府等多方共同努力。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为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
信息安全专业详细培养方案和课程信息安全专业作为应对当前网络时代下多样的安全威胁的前沿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技术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满足市场对于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我们制定了详细的信息安全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
一、培养目标信息安全专业培养方案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具备信息安全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针对这一目标,我们将培养方案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个阶段。
二、基础课程基础课程是信息安全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石,旨在为学生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储备。
其中包括以下课程:1. 计算机科学基础:介绍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编程能力。
2. 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设计:学习数字电路的基本运算原理,掌握数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 离散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和推理能力,为后续学习密码学和算法设计打下基础。
4. 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学习常见数据结构和算法,提升学生的编程和问题解决能力。
5. 操作系统原理:深入了解操作系统的原理和运行机制,为后续学习系统安全打下基础。
三、专业课程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学生将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重点培养信息安全领域的核心知识和实践能力。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专业课程:1. 网络安全:学习网络安全的基本原理、攻击与防御技术,了解常见的网络安全漏洞和威胁,并学习如何进行网络安全评估和风险管理。
2. 数据库安全:学习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机制和安全策略,掌握数据库加密、访问控制和审计技术。
3. 密码学:介绍密码学的基本概念和密码算法,学习常见的加密技术和密码破解方法,培养学生的密码分析和设计能力。
4. 威胁情报与事件响应:学习威胁情报收集与分析方法,了解网络威胁的态势和趋势,并学习如何进行安全事件响应与处置。
5. 移动安全:研究移动设备的安全特性和安全问题,学习移动应用程序漏洞分析和安全开发技术。
四、实践环节信息安全专业的培养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必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及规格 (2)二、基本要求 (2)(一)知识结构要求 (2)(二)能力结构要求 (3)(三)素质结构要求 (3)三、学制与学位 (4)四、专业方向与业务能力 (4)(一)专业方向 (4)(二)业务能力 (4)五、课程构成及安排 (4)六、主干课程设置(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 (6)七、时间分配表 (10)八、各教学环节的学时、学分分配表 (11)九、教学进程计划表 (11)(一)教学进程计划总表 (11)(二)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17)(三)外语四年不断线计划安排表 (17)(四)信息技术或计算机不断线计划安排表 (18)十、知识、能力、素质矩阵 (20)一、培养目标及规格信息安全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满足创新型国家发展需要、基础知识厚实、工程实践能力强、有组织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信息安全领域创新型人才,坚持“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复合型”的人才培养观,为从事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开发、生产、管理、维护和技术支持提供优秀人才。
以学生为主体、提升专业素养、加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实现研究开发型与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因材施教和分类培养是信息安全培养方案的出发点。
对有不同发展要求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培养规格。
1.“专业学术型”:注重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课程学习,增强学生对于信息安全学术研究的兴趣和培养学生解决前沿问题的基本能力,为学术型硕士生或直博生积累后备人才;2.“工程实践型”:侧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具备信息安全技术、设备和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等方面相关能力技术,为专业型硕士培养后备人才;3.“就业创业型”:结合项目设计和校企联合培养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终生自我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对于信息安全产业现状和发展的认识,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
二、基本要求(一)知识结构要求1.公共基础知识:具有从事信息系统中信息安全相关研究与开发工作所需的相关数理基础知识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2.学科基础知识:具有信息安全数学基础理论知识,现代密码学知识体系架构,信息论基础理论知识,操作系统安全基础理论知识,网络安全理论与技术的相关专业知识。
信息安全专业培养目标
一、概述信息安全专业是计算机、通信、数学等领域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确保信息安全的科学和技术,课程设置上围绕信息安全目标,注重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培养能够从事计算机、通信、电子信息、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电子政务等领域的信息安全专门技术人才。
本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开发信息系统的软硬件、规划和设计安全信息系统的能力,能对信息系统进行风险分析,为信息系统安全开发和制定安全策略和安全方案。
二、信息安全专业课程:
(1)主干课程:电路与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原理与汇编、信号与信息处理基础、通信原理、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与技术
(2)特色课程:网络安全、操作系统安全、应用密码学、信息隐藏、病毒攻击与防御、安全编程技术、软件安全与测评、信息安全工程、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
三、毕业合格标准
本大类学生应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要求,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各教学环节的学习,修满规定学分(其中必须修满规定的必修学分),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合格,方可准予毕业。
四、学制与学位
标准学制:4年,学习年限3-6 年
学位:工学学士
五、信息安全专业详细课程
(1)比例
(2)课程设置及学分
公共课程
大类课程
信息安全专业课程
(四)课外研学
至少修满8个学分,时间分散在全学程。
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信息安全分析、设计、管理、维护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以从事信息安全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运维、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二、培养要求1. 掌握信息安全领域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适应信息安全技术的快速发展。
2. 具备信息安全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的基本能力,具有信息安全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在国际信息安全环境中有效开展工作。
4. 具备独立开展学术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能力,可进一步深入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或者在相关的信息安全领域或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安全技术研究、开发、应用、管理等工作。
三、课程设置1. 信息安全概论2. 操作系统安全3. 数据库安全4. 网络安全5. 加密技术6. 计算机病毒与恶意代码分析7. 无线网络与移动安全8. 主机安全9. 应用程序安全10. 信息安全法律与规范11. 网络安全管理12.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13. 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响应14. 信息安全标准与认证15. 信息安全项目管理16. 信息安全创新与创业17. 毕业论文四、实践环节1. 实习:在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或研究机构等任一相关单位进行6个月的安全相关岗位实习。
2. 实验:针对网络及信息安全技术,进行实验研究,如网络安全实验、加密技术实验、操作系统安全实验等。
3. 开发:独立或合作完成一项信息安全相关项目的开发,如网络安全防御系统、加密算法的实现、恶意代码分析与检测等。
4. 实践课程:加强与企业合作的实战性课程,如信息安全评估、应急响应等。
通过课程设计、项目开发等实践课程,提高学生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实际能力。
五、参考书目1. 《信息安全基础知识》王晓峰、江湖2. 《信息安全技术基础》方大锦3. 《计算机网络安全》赵吉贤、林洪远、陈海波4. 《计算机安全与保密》刘兆森5. 《计算机安全理论与技术》冯晓冬6. 《密码学与信息安全》王晓峰7. 《黑客攻防技术宝典》田伟宇、丁晓非8. 《网络安全密保技术及其应用》王新华9. 《信息安全管理实践》梁健10.《信息安全与保密法律法规解读》李玉迎。
信息安全专业学分制本科教学计划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很强的实践能力,具有信息安全、侦查技术、计算机取证、法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术综合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在信息技术产业、公安、国家安全、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等部门从事信息安全、网络监管、网络侦查、计算机取证等方面的工作,并具有能够继续深入研究发展的能力。
二、培养要求1.思想政治素质(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事业心和责任感。
(2)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了解我国基本国情,能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3)具有热爱劳动、遵纪守法、自律谦让、团结合作的品质。
具有较好的文化、道德修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业务素质培养(1)掌握计算机技术、信息安全、网络技术、网络安全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公安学基础理论以及刑事科学技术、电子取证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3)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实践能力。
(4)具有很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达到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要求;具有查阅本专业外文技术文献的能力。
3.体育素质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检测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三、学制与学位1.标准学制4年,弹性学制3~6年。
2.学位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四、主干学科信息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刑事科学技术。
五、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与监察、应用密码学、入侵检测技术、安全扫描技术、网络对抗技术、电子取证、视听资料检验、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技术、数字图形图像处理、Java系列程序设计、公安基础理论、刑事科学技术总论、证据学、现场勘查、刑法学等。
【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方案背景与目标1.方案背景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我国政府对信息安全高度重视,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为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政策支持。
同时,企业对信息安全人才的渴求也日益增加,为信息安全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2.方案目标(1)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
(2)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安全领域。
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1.课程体系设计(1)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科学基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信息安全领域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
(2)专业课程:包括信息安全基础、密码学、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等课程,使学生深入了解信息安全领域的各个方面。
(3)实践课程:包括信息安全实验、网络安全实验、密码学实验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4)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课程选择,如、大数据、云计算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2.实践教学体系设计(1)课程实验:结合理论课程,开展实验性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信息安全相关技术。
(2)实习实训: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实习或实训,了解企业信息安全需求,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3)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教师或企业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4)技能竞赛:组织学生参加信息安全相关的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3.创新能力与素质培养(1)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开展学术讲座:邀请信息安全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举办文化活动:通过举办文艺、体育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综合素质。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信息安全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较好的外语运用能力,较强的动手能力,掌握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并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研究开发能力的本专业高级技术人才。
毕业后能在政府、国防、科研、企事业等单位从事信息安全管理执法、信息系统安全设计、信息安全产品研究开发、信息安全基础设施运行维护、信息安全产品的集成或信息安全技术的咨询服务工作。
二、基本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为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敬业精神、健康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具有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和法制观念。
2、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外语运用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3、掌握信息安全的主要基础理论——密码学的基本理论;掌握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的基本技术;懂得实施信息系统安全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研究开发信息安全产品的基本能力;了解信息安全基础设施运行维护的基本要求;了解与信息安全有关的法规;了解信息安全对抗的技术及发展动态。
4、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三、学制、学位与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四、专业特色
培养从事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的研究、设计、开发、工程实施、维护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清楚了解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的基本环节——保护、检测、反应、恢复(PDRR)。
毕业生不但具备计算机及通信网络安全的一般知识和软(硬)件开发能力,还掌握密码学的基本理论,能在政府、国防、金融、通信、信息安全产品研发生产企业和其它相关企事业中承担信息系统安全设计、研究开发、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等工作。
特别是,毕业生能在电子政务安全和电子商务安全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施展才干。
五、主干学科与专业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密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
专业主干课程:高等数学、信息安全数学基础、大学物理、外语、数字电路、计算机原理、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与设计、软件工程、现代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信息论与编码、密码学、信息系统安全技术、认证理论及应用、信息隐藏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移动通信安全技术
六、主要实践教学及基本要求
七、毕业学分基本要求
注:实践教学学分不包括所有单列和课内实践教学学分
八、课程设置细化表
注:1、形势与政策课程开课学期为1-7学期,每学期16学时;
2、课程设置细化表中未包含学生可任选的12学分课程。
这12学分学生可在全校开设的所有选修课中选修。
九、主要实践教学设置细化表
十、文化素质、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1、主要是通过课内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以及通过各类课外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及听专题报告等途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2、选修不少于12学分的文史哲艺类限选课程,通过文史哲艺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并在专业课教学中,增加科学史、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方法论等专题,渗透人文精神教育。
3、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通过加强课内外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作用,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加强实习、工程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的工程训练,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贯穿于培养计划的始终。
4、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讨论参与式等先进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方法论、发散思维、多维思想等启迪,给学生开设本学科前沿知识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5、在教学计划中作到四个不断线,即外语学习不断线、实践能力培养不断线、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不断线、文化素质培养不断线,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祖国建设需要的栋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