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花吟,曹雪芹
- 格式:pptx
- 大小:405.00 KB
- 文档页数:20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葬花吟译文《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
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白话译文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
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
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
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
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
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
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
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
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
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
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
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
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
花开时节容易看到,一旦飘落难以找寻。
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
手里紧握着花锄,我默默地抛洒泪珠。
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
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
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青冷的灯光照射着四壁,人们刚刚进入梦境。
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
人们奇怪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
我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
春天悄然无语地降临人间,又一声不响地离去。
昨晚不知院外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
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精灵?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地难以挽留。
问那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
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够生出一双翅膀。
初中语文《葬花吟》注释
初中语文《葬花吟》注释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慨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葬花吟》与第七十八回中的《芙蓉女儿诔》,一诗一文,堪称《红楼梦》一书中诗文作品的巨制双璧。
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那么写人。
作品注释
⑴榭:建在高土台或水面(或临水)上的的'建筑,是一种借助于周围景色而见长的园林或景区休憩建筑。
⑵洒上空枝见血痕:此句与两个传说有关:①湘妃哭舜,泣血染竹枝成斑。
所以黛玉号“潇湘妃子”。
②蜀帝魂化杜鹃鸟,啼血染花枝,花即杜鹃花。
所以下句接言“杜鹃”。
⑶香丘:是根据佛教名词“香山”新造的词,意思是香气缭绕的小山丘,比喻有一小方受佛教庇护,可以安居乐业的土地。
不奢求香气缭绕的蓬莱仙境。
⑷一抔(póu):意思是一捧之土。
典出《史记·张释之冯唐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净土:佛教专用名词,原意指完全被佛教度化的土地,净土上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任何其它外道。
与“一抔”联用后成为双关语,也指只有汉文化,不被佛教文化沾染的土地。
⑸帘中女儿惜春莫:“帘中”与上句为顶针续麻格,黛玉与帘的关系应特别注意,参看“帘外桃花帘内人”、“晶帘隔断月中痕”诸句。
“莫”,原笔,同“暮”。
⑹洒上花枝见血痕:即“花之颜色人之泪”,谓花即泪染,非“空枝”之意。
葬花吟赏析《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
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
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
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
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
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
《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是为其思想价值。
此诗另一价值在于它为后人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
甲戌本上脂砚斋的批语指出:没有看过“宝玉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
所谓“后文”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
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
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埋香冢;还要悲哭,还要作诗。
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唐”举动,唯有痴情如宝黛者方能理解,也唯有发生在宝黛身上方能为世人所理解。
和曹雪芹同时期的富察·明义《题红楼梦》绝句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
[红楼梦葬花吟原文]红楼梦葬花吟红楼梦葬花吟篇(1):《红楼梦》葬花吟赏析说到《葬花吟》,我们不得不先谈黛玉葬花。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黛玉葬花”便广为传颂,成为红楼最动人的故事。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香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红楼梦葬花吟篇(2):红楼梦葬花吟读后感《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红楼梦》中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红楼梦葬花吟读后感1看过很多诗词,最令人由感悲伤的还数林黛玉的《葬花词》。
在红楼梦中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也是令人悲情。
“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琐,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好一个多情潇洒的贾宝玉,娇嫩多病的林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
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贾政之与生俱来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带有黄金琐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我实在是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
但追究人物本身并没有过错,让人憎恨却是那种封建的传统观念。
对黛玉葬花的理解和评价
《葬花吟》
清代:曹雪芹
原文节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译文: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
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
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点评:《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也是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
《红楼梦》最高潮处,《红楼梦》思想内涵最深刻处,曹雪芹文学诗词造诣最体现极至处,便是黛玉葬花一节,而《葬花吟》则是这节的重中之重!
赏析:《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
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
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
葬花吟课件一、引言《葬花吟》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的一首词,通过对花的凋零与葬礼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生命无常、世事无常的感慨。
本课件旨在对《葬花吟》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的文学作品。
二、作者背景曹雪芹(约1715-约1763),清代著名文学家,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
他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但由于家庭不幸,家道中落,经历了许多困苦和挫折。
这些经历使他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深刻的认识,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曹雪芹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创作了《红楼梦》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
三、作品背景《葬花吟》是《红楼梦》中的一首词,出现在小说的第五十五回。
这一回主要讲述了贾宝玉与林黛玉在花园中的对话,其中宝玉对黛玉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这句话引发了黛玉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她随口吟出了这首《葬花吟》。
这首词通过对花的凋零与葬礼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无常、世事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四、艺术特色1.意象丰富:在《葬花吟》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落红”、“残花”、“流水”等,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绘,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这些意象使词的意境更加深远,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抒情性强:《葬花吟》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词,作者通过对花的凋零与葬礼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无常、世事无常的感慨。
词中充满了浓郁的抒情色彩,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3.寓意深刻:《葬花吟》通过对花的凋零与葬礼的描绘,寓意着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作者通过这种寓意,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使作品具有更深刻的内涵。
五、思想内涵1.生命无常:《葬花吟》通过对花的凋零与葬礼的描绘,表达了生命无常的主题。
作者通过这种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的感慨,使读者深刻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2.人性思考:《葬花吟》反映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葬花吟译文【—之葬花吟译文】,《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
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白话译文花儿已经干枯兵防,风儿吹起得它漫天转动。
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存有谁对它同情委曲?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
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遗憾。
满怀忧伤伤感,没地方倾注愁绪。
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
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轻浮的柳絮,肤浅的榆钱,只晓得之侧自己的芳菲。
罔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飞舞。
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
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新春三月燕子泪水去百花,贫着花香的巢儿刚刚砌成。
梁间的燕子啊,毁掉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
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
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就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蹂躏着花枝。
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
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
花掉上开时节难看见,一旦飞舞难以寻找。
东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恨糟了我这葬花的人。
手里紧握着花锄,我默默地抛洒泪珠。
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
杜鹃泣天下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来临。
我背着花掉钩执意月夜,紧紧地关上重重的闺门;青冷的灯光照射着四壁,人们刚刚进入梦境。
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
人们怪异就是什么事情,并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就是对幸福春光的爱护,一半就是颙春天的消逝。
我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
春天悄然无语地降临人间,又一声不响地离去。
昨晚无人知晓院外什么地方,响起一阵阵伤感的歌声。
不晓得就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精灵?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地难以挽留。
问那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葬花吟原文翻译及赏析《葬花吟》是我国文学史上非常出彩的作品,出自曹雪芹的《红楼梦》。
一、葬花吟简介《葬花吟》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古体诗。
此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
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二、葬花吟原文(程高通行本)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三、葬花吟翻译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
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
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
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
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
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为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曹雪芹,生辰不详,死于乾隆二十七年除夕(公元1763年2月12日),亦有说死于乾隆二十八年除夕(公元1764年2月1日)。
名霑,字芹圃,号雪芹,又号芹溪。
曹家世代显赫,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任江南江宁织造,其妻孙氏为康熙小时之奶母,身份是包衣,也就是皇家的奴隶,归属正白旗。
《红楼梦》前八十回由曹雪芹所写,后八十回由高鹗续写。
《红楼梦》在写作的过程中就以抄本的形式流传,因此版本很多,现在的版本一般都是以书商程伟元所修订的程甲本或程乙本为模本。
《红楼梦》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旷世巨著,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着崇高的地位。
世界各地都有“红学会”(红楼梦研究学会),这在世界文坛上是不多见的,唯有英国的沙士比亚和中国的《红楼梦》有此殊荣,但沙士比亚有100多部作品,而《红楼梦》只有一部。
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本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