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语下第七八单元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19.50 KB
- 文档页数:28
统编教材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7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简单了解古代传说故事,如《白蛇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了解《白蛇传》的故事情节。
2.熟悉古文阅读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代传说所表达的文化内涵。
2.通过古代文学作品拓展学生阅读广度。
四、教学准备1.课本《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7单元教材。
2.多媒体课件。
3.各种学生互动游戏或活动。
五、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课的故事内容,并向学生简单介绍《白蛇传》。
2.教学展开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白蛇传》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聆听,了解故事的背景及主要人物。
2.分组讨论故事情节,每组选择一个片段进行朗读。
3.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细致品味能力。
3.活动设计1.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白蛇传》的感想。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的故事人物,体验故事情节。
4.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白蛇传》的读后感,并做一幅插图。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以《白蛇传》为主要内容,通过故事的讲述和学生的参与,激发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活动设计,促进了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引起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培养其综合能力。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句子构建,完成相关练习。
3.能够理解并背诵本单元的古诗词。
4.能够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生词的理解和运用。
2.难点:古诗词的理解和背诵。
三、教学准备
1.教材: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2.课件:相关课文课件。
3.素材:与古诗词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4.课堂布置:确保学生能够清晰的看到课件和素材。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播放古诗词视频,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学习:教授本单元的生字词,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3.练习:组织学生进行课文中生字词的造句练习。
4.拓展:分组让学生模仿古诗词写一首小作文。
第二课时
1.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巩固生字词的运用。
2.学习:讲解古诗词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背诵:学生跟读古诗词,逐句背诵。
4.表演:让学生分组表演古诗词,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
本单元通过引入古诗词的教学,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有限,需要加强练习和引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对古诗词的讲解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海的女儿》教学设计(含2课时)一、教材分析1. 教学内容及目标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海边的故事,通过描述海的女儿与人类的亲情故事,诠释了尊重与理解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海的女儿的形象,体会亲情的温暖,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阅读能力。
2. 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包括故事文本、生字识字、阅读理解、词语积累等内容。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理解故事内容,掌握重点词语,理解人物情感变化,并进行相关的语文运用练习。
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1.师生互动,引入主题。
2.利用图片或小故事引起学生兴趣。
二、展示1.故事讲解。
2.学生跟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
三、互动探究1.生字识字活动。
2.学生小组合作探讨问题。
四、归纳总结1.教师引导总结故事内容。
2.学生进行知识点总结。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知识点。
2.引入本节课主题。
二、拓展阅读1.学生阅读相关扩展文章。
2.分组讨论相关问题。
三、语文运用1.完成相关练习题目。
2.教师辅导学生答疑解惑。
四、课堂总结1.教师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总结。
2.学生进行反馈,自我评估。
三、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应对。
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教学效果的实现。
以上为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海的女儿》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篇课文:《囊萤夜读》、《铁杵成针》和《卧薪尝胆》。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勤奋学习,不怕困难,通过讲述古代人物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囊萤夜读》讲述了车胤用萤火虫照亮书本,夜晚勤奋学习的故事;《铁杵成针》讲述了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学习,后来被老妇人的毅力感动,从而勤奋学习,最终成为大诗人的故事;《卧薪尝胆》讲述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最终报仇雪恨的故事。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古代人物故事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的阅读理解程度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式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认“囊、萤”等13个生字,会写“夜、习”等15个字。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代人物勤奋学习、不怕困难的精神,培养自己的优秀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文中的一些句式和表达方式的理解。
3.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老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指导。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4.巩固(10分钟)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老师点评。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一、课程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 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正确理解、背诵和朗读本单元的课文- 掌握表演本单元课文的基本技巧-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词汇和短语通过图片、配对游戏和小组竞赛等方式,教授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例如:秋千、微笑、发抖等。
并通过拼写、造句等活动巩固学生的词汇记忆和理解能力。
2. 课文理解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互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本单元的课文内容。
可以采用问答、图片呈现和角色扮演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3. 课文背诵和朗读鼓励学生逐段背诵和朗读本单元的课文,可以采用整体合唱、分组朗读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4. 表演技巧培训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小组表演,每个小组负责一段课文的表演。
教师可以就表演时的动作、语调、表情等方面进行指导和点评,培养学生的表演技巧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活动安排第一课时1. 词汇和短语教学:通过图片呈现,教授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课文理解:教师讲解本单元的课文,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
3. 课文背诵和朗读:学生逐段背诵和朗读本单元的课文。
第二课时1. 词汇和短语巩固:通过配对游戏和小组竞赛,巩固学生对本单元词汇和短语的记忆和理解。
2. 课文表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表演,每个小组负责一段课文的表演。
第三课时1. 课文背诵和朗读:学生整体朗读本单元的课文。
2. 表演技巧培训:针对小组表演的问题,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课后的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对学生的口头回答和角色扮演的评价,进行教学评价。
特别关注学生的词汇掌握情况、课文理解水平和表演能力等方面。
五、拓展研究鼓励学生在课外积极阅读相关的课文和故事,扩大对语言和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以上就是对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的一份简要文档。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复习并掌握第七单元所学的语音、词语、句子和词汇。
2.能够熟练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章主旨。
3.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表演故事。
4.能够正确书写所学字词句。
二、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朗读表演。
2.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3.学会正确书写所学字词句。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教学挂图、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学习用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课前准备•教师和学生复习前面所学内容,包括语音、词语、句子和词汇。
•教师准备好课文内容,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朗读。
2. 学习内容•讲解课文主题并领会文章主旨。
•逐段解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和语言特点。
•学生跟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
3. 练习环节•学生分组朗读表演课文,模拟情景演示。
•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理解讨论,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第二课时1. 课前准备•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学生自主预习本课内容,准备提问和讨论。
2. 学习内容•师生共同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教师指导演习和调整。
•老师讲解课文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涵。
3. 练习环节•学生书写课文中的重要字词句,着重训练正确的笔画和字形。
•学生小组展示书写成果,互相交流和指正错误。
•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馈1.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指导意见。
2.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分享学习心得和感受。
3.教师整理学生反馈意见,为下节课的教学设计做准备。
六、教学总结1.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3.通过朗读表演和书写练习,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集体备课)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本单元内容。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2.能够背诵课文,并能够流利朗读。
3.学习书写生字,提高字词书写规范性。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2.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书写的规范性。
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优秀语文作品的欣赏能力。
2.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让学生掌握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和意思。
2.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3.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难点1.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有关课文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课文(15分钟):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学生跟读,理解词语的含义。
3.课文朗读(10分钟):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讨论交流(15分钟):学生围绕课文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5.书写练习(15分钟):学生进行本单元生字书写练习,提高字词书写规范性。
6.合作学习(10分钟):学生分组完成一定的合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7.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
四、教学评估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听说读写能力等方面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合理,学生参与热情高,但在合作学习环节,有少数学生表现较为 passivity。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同时,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六、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背诵本单元课文,并准备好朗读。
2.完成本单元课文的试题。
3.每日进行生字书写练习。
以上便是本次《语文园地七》教案及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教师和学生都要认真复习巩固,提高语文学习效果。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八单元《《语文园地八》带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八》是部编四年级下册的最后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是进行语文素养的训练和提高,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让学生在语言表达、词汇积累、阅读理解、作文写作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口语交际、汉字乐园、阅读理解和作文训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对于简单的作文写作也有一定的掌握。
但是,部分学生在口语交际和作文写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和练习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增加学生的词汇量,使他们能够准确、恰当地使用词语。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并分析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4.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使他们能够清晰、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四. 教学重难点1.口语交际:如何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阅读理解:如何让学生理解并分析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3.作文写作:如何让学生在作文中清晰、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五. 教学方法1.口语交际:采用情境教学法,设计各种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2.阅读理解: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3.作文写作: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素材,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课文、练习题等。
2.准备教学课件,以便进行多媒体教学。
3.准备各种教学道具,如图片、卡片等,以便进行情境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美丽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表达自己对图片的喜爱和感受。
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口语交际、汉字乐园、阅读理解和作文训练。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3.操练(10分钟)针对口语交际部分,设计各种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21.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读一读,你们能读出什么?(有不舍、嘱托、思念……)2.今天让我们学习王昌龄的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去品味诗中的韵味。
板书课题,强调“芙蓉”的写法。
3.齐读课题,从题目来看,在哪里送别?谁送别谁?(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
王昌龄送别辛渐。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洛(luò)阳玉壶(hú)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芙、蓉、洛、壶”,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
(“芙”“蓉”是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不要漏写。
“洛”的右边是“各”,第六笔是捺。
“壶”的上面是“士”,第二横短。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抽生读诗,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读一读诗的前两句,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回到诗中,哪个字或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呢?让我们默读古诗,边读边用记号标注出来。
2.交流反馈。
(1)寒:结合学过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寒”点明秋冬季节。
“寒雨”,这寒冷的雨,透着萧瑟和悲凉,渲染出离别的伤感。
(2)结合注释理解第一句诗,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夜雨更增添了萧瑟、悲凉之感。
这雨的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两个离别的友人心上。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6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并学习罗丹精益求精、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全神贯注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全神贯注的写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两段资料。
出示一段文字资料:他5岁上学,开始成绩中上,后来成绩越来越差,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讥笑,有时还被罚站,9岁被迫转学,他没有考上大学。
快速默读,说说文中的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再出示一段文字资料:他是法国最著名的雕塑家,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他的雕塑神态生动,内涵丰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
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段文字,你觉得这段资料中的他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如果我说这两段话介绍的是同一个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主人公罗丹。
那么你有什么话想说吗?指名学生说。
(为什么他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他是怎样成为著名的雕塑家的?……(二)揭示课题,初知大意。
是啊,罗丹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罗丹的挚友——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一起走近罗丹,学习一篇关于罗丹的课文。
1、读课题《全神贯注》。
2、同学们,什么是全神贯注呢?谁能用一个成语来解释吗?(专心致志、聚集会神……)3、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谁能用“全神贯注”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指名说。
4、小结:你看,有时候,在课题的前后补上一些内容,连成一句话,就能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三)初读课文,感知形象。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件事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并找出课文中你认为最能体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画起来,读一读。
2、检查自学情况:(1)检查词语:出示词语:邀请挚友径自上锁仪态端庄叽哩咕噜痴痴地斯蒂芬·茨威格指名读。
理解“挚友”。
什么样的朋友叫挚友呢?(关系很好的朋友、患难与共的朋友、知己、至交…)“径自”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找到文中“径自”所在句子读一读,理解一下。
指名说。
(只顾自己……)你还有什么要问的吗?齐读词语。
二、重点学习第二段,体验“全神贯注”1、自由读课文,找出课文哪一段最能体现罗丹工作全神贯注呢?(第二段)2、默读第二段,感受罗丹在工作时前后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起先情绪怎么样?激动。
板书:激动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
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哦,你是从罗丹的动作和神态中体会到他很激动,是吗?那你把他激动的情绪读出来。
罗丹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吗?更加激动了。
板书:更加激动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
这句话中让你感受较深的是哪个词?越干越有劲,(说明罗丹改得很满意)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时间过得很快,说明他做得很认真。
)带着你的理解去读读这个句子。
罗丹的情绪还发生了什么变化?陶醉了。
板书:陶醉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可提示,我觉得他改着改着,不知不觉地陶醉了,表现在文中的哪个句中呢?●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出了什么?(他工作达到完全忘我的境界,他如痴如醉地工作着,甚至忘记了有他的挚友在)是啊,罗丹就是这样如痴如醉地工作着,大约过了一小时,罗丹才(停了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直到这时,罗丹的心情才——平静了下来。
板书:平静3、再读课文,体会写法从罗丹的情绪变化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罗丹的全神贯注,现在让我们拿起书,再次齐读第二段,想想作者是通过描写罗丹的哪些方面把他全神贯注工作的样子写具体的?(动作、神态等)语言描写在文中哪个句子?你看,原来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的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以后同学们在写作时,尤其是写人篇的时候可以多使用这种方法。
三、拓展训练,深化主题1、是啊,罗丹的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深深地打动着被他所遗忘的挚友茨威格,怪不得给茨威格留下如此深的感受,甚至影响他的一生。
顺势出示茨威格的话:“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
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2、学生齐读。
3、小练笔:同学们,茨威格的这句话后来成了一句名言,使很多人受到启发。
那么你能否将的感受写成名言呢?4、指名学生交流,并命名某某同学的格言。
四、作业布置:☆1、选择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摘抄下来;2、将自己的名言做成书签,送给你的好朋友。
☆☆模仿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写罗丹在全神贯注地工作时,茨威格在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全神贯注激动-更激动-陶醉-平静动作、神态、语言27、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关键】1、理解文中含义深的句子。
2、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心里的关系。
3、学习作者是怎样积累材料的。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出示导读提示,小组互助学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事先板书好课题)生活中,你见到过鱼在纸上游的吗?(没有),是的,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把活鱼抓到纸上放着,可能一会儿功夫它就命丧黄泉了。
可作者却说“鱼游到了纸上”这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解开这个迷。
二、出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1、用“___”画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从文中找出和题目意思相同的句子,有“──”画出。
三、检查反馈,教师适当引导1、出示生字卡,要求学生读出并组词:罢──罢官苟──一丝不苟唯──唯一骄──骄傲2、你们认为这些生字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苟──荀(x__)唯──维(w__)骄──娇(j__)3、出示下列词语,指名读:赏心悦目一丝不苟境界集4、联系课文,说说上述词语的意思:(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赏心悦目:指因欣赏美好的事物而心情愉快、舒畅。
引导:⑴文中美好的事物指的是什么?──坐在池边的茶室里,泡上一壶茶,靠着栏杆看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⑵为什么会因此事而心情愉快?──喜欢观鱼,而且他喜欢花港,喜欢“泉白如玉”的玉泉。
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自然愉快。
⑶许多人都喜欢到西湖观鱼,从哪可看出?──“茶室的后院还有十几缸金鱼呢,那儿也聚集着许多爱鱼的人:有老人,有孩子,也有青年。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引导:文中讲谁办什么事认真,连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青年画鱼。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理的情况。
引导:文讲了什么人处于怎样的一种境界中?──青年处于忘我的境界中。
聚集:“集合,凑在一起。
引导:⑴人们聚集在一起干什么?⑵区别”聚集“和”聚积“)5、说说主要内容:我到西湖玉泉观鱼时,认识了一个举止特别的聋哑青年,他爱鱼受到了忘我的境界,画的鱼仿佛在纸上游动。
6、找出和题目意思相同的语句,指导朗读:“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指导朗读,(从这两句话出现的不同分析)(哟,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是一个女孩惊奇地叫出来的,应带有惊奇,激动的语气,声调高亢;而“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这是作者用笔写给聋哑青年看的,要注意字与字间的停顿时间。
可以这样停顿:鱼一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四、出示导读提示,小组合作学习1、结合生活实际,你们认为“鱼游到了纸上”会是什么意思?(鱼画得栩栩如生,就像活的鱼在纸上游动。
)2、导入:一个聋哑青年居然能把鱼画得栩栩如生,像活的鱼在纸上游动。
这是为什么呢?希望各小组能根据老师的问题提示,解开“鱼游到纸上”的原因之谜,3、出示导读提示,生自学:⑴这是一个聋哑青年,我们可以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⑵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位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⑶讨论“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
说说“鱼游到了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心里的关系。
3、学习聋哑青年和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善于积累材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品读词句,认识聋哑青年1、从哪些句子中看出这是一个聋哑青年:“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
“‘你真专心哪!’我忍不住轻声问他。
没想到他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我。
”“我正想着,目光落到他胸前的厂徽上,心不由得咯噔一跳!‘福利工厂’原来,他是个聋哑人!”“我们开始用笔在纸上交谈。
”“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这个环节的教学以学生的读和说为主,让他们在读中体会,互相的交流中深入地理解,必要时教师可作适法的启发、引导。
2、过渡:这是一个聋哑青年,而且还有几分可人的外貌,请大家从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
“他高高的身材,长得很秀气,一对大眼睛明亮得就像玉泉的水。
”⑴全班齐读。
⑵体会此处外貌描写的作用。
(紧扣“一对大眼睛明亮得就像玉泉的水”体会青年心灵的纯洁以及对生活充满信心、对生活充满憧憬。
)⑶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二、品读词语,体会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1、作者说这位聋哑青年举止特别,是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2、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具体从哪可以看出来,你是怎么体会到的?“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⑴指导生从加点的词语中体会。
⑵这句话主要写的是──(聋哑青年观察鱼时很认真、细致,常常忘记了自己)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过渡:文中还有哪也写了聋哑青年看画认真、细致。
“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昨期天都来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⑴自由地读,说说你读后的感想。
(聋哑青年认真,聋哑青年真勤奋,聋哑青年真了不直……)⑵在说感想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地良读:还应强调:“第个”“一……就……”“常常”“忘了……忘了……”过渡:聋哑青年看画看得达到了忘我的境界,那么画鱼呢?从文中找出描写青年画鱼时的具体语句。
“他有时工笔细描,反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乡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