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1.1认识容量和升
- 格式:ppt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8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认识容量和升】1、认识容量容器所能容量物体的大小,就是它的容量为了准确测量或计算容器的容量,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2、认识容量单位“升”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常用符号“L”表示。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的容量为1升计量固体体积不能用升作单位3、感知对1升的认识1升水大约能倒满4个纸杯,3升水能倒满4个大碗,1个大碗大约能装34升水【认识毫升】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常用符号“mL”表示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容器的容量为1升2、升与毫升的进率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是1000,即1升=1000毫升或3、升与毫升的换算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与其他单位的换算方法一样,把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乘进率;把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除以进率填单位时,先看量词,“瓶”通常填毫升,(大可乐,大雪碧也是按瓶装的,这里面填升),“桶”“缸”“箱”通常填升。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1、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1)整十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1)利用表内除法计算;2).根据乘除法的互逆关系,想乘法算除法(2)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方法:被除数里面有几个除数,商就是几。
有余数时,必须注意余数要比除数小(3)除法的验算公式:没有余数时被除数=商×除数有余数时被除数=商×除数+余数2、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1)没有余数的除法笔算用竖式计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时,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前两位不够除时,再看被除数的前三位。
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拓展:用竖式计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时,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前两位够除时,商是两位数;前两位不够除时,商是一位数。
(2)有余数的除法笔算笔算除法时,可以先估算一下商的范围,这样有助于想到商的最高位,便于检验算得是否正确,同时适当地运用技巧,可以降低计算的难度,提高计算速度。
认识升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容量的含义,认识容量单位升,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
2使学生在认识容量及其计量单位“升”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观察、比较、估计的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操作和实验等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教学过程一、理解容器及容量的含义1 举例揭示容器的概念:(1)出示一个较矮的空杯:①说明:这个杯子,里面可以盛水,也可以盛果汁等。
②指出:其实,像这样能够储藏物品、容纳物品的物体,我们把它们称作容器。
板书:容器(2)提问: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容器呢?让学生适当举例感知。
2 操作感知容量的含义:(1)再出示一个明显较高的空杯:①提问:这两个杯子中,哪一个杯子能盛的水比较多一些?提醒:为方便比较,可以把第一个杯子称为1号杯,第二个杯子称为2号杯。
②操作感知:1号杯中盛满的水,倒入2号杯中,还没有倒满。
比较:这说明了什么?明确:2号杯的容量比1号杯的容量大。
板书:→容量(2)再出示一个与1号杯容量差不多的杯子:①提问:观察这两个杯子,哪个杯子的容量大一些呢?让学生猜测,猜测的结果会有不同。
②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到底哪个杯子的容量大呢?你有什么方法?让学生发表意见。
③操作演示:1号杯中盛满的水,倒入2号杯中,倒满2号杯后还有剩余。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明确:1号杯的容量比3号杯的容量大。
(3)提问:这三个杯子,哪个容量最大?哪个容量最小?(即“想想做做”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想法,明确:中间一个杯子的容量最大,最后一个杯子的容量最小。
暑假里,同学们每天都喝很多水,你一天大约喝几杯水?大家来说一说。
(学生汇报)思考:①是不是喝5杯的就比喝3杯的同学喝得多?②两个人都喝5杯,是不是就喝得一样多?③两个杯子外形相同,是不是容量就一样大?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一、升和毫升【认识容量和升】1、认识容量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就是它的容量为了准确测量或计算容器的容量,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升或毫升。
2、认识容量单位“升”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常用符号“L”表示。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的容量为1升计量固体体积不能用升作单位3、感知对1升的认识1升水大约能倒满4个纸杯,3升水能倒满4个大碗,1个大碗大约能装3/4升水1升水正好能装满棱长为1分米(dm)的正方体容器。
【认识毫升】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常用符号“mL”表示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容器的容量为1毫升1毫升大约只有十几滴水2、升与毫升的进率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是1000,即1升=1000毫升3、升与毫升的换算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与其他单位的换算方法一样,把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乘进率:把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除以进率。
4、生活中的升和毫升的运用:生活中一杯水大约250毫升;一个高压锅大约盛水6升;一个家用水池大约盛水30升,一个脸盆大约盛水10升;一个浴缸大约盛水400升;一个热水瓶的容量大约是2升,一个金鱼缸大约有水30升,一瓶饮料大约是400毫升,一锅水有5升,一汤勺水有10毫升。
5、一个健康的成年人血液总量约为4000----5000毫升。
义务献血者每次献血量一般为200毫升。
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1、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①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试商。
②计算时从高位算起,先用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除数,如果被除数前两位比除数小,就用前三位除以除数。
③除到被除数的第几位,商就写在这一位上。
④注意每次的余数要比除数小。
2、试商时,用四舍五入法将除数看作最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若除数看大,则初商可能偏小;若除数看小,则初商可能偏大。
例:①362+43,将43看作(40)来试商,此时初商可能(偏大):②362÷48,将48看作(50)来试商,此时初商可能(偏小)。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怀辰学校陈海峰组长第一单元升和毫升第1课时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1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课件、量杯、纸杯。
教学过程:一、教学“容量”。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如何验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操作,可以两个容器互相注水比较。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
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
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1、出示例2情景图。
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知道物品后面的几升代表什么意思吗?(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单位。
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2、那么1升有多少呢?我们可以用量杯来量出1升水。
师操作用量杯量出1升水,让学生观察。
继续操作:教师取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将刚才量出的1升水倒正方体,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说一说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猜一猜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验证过程中提问: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而不从外面量?3、继续感受1升水多少。
(1)教学“试一试”先让学生估计下1升水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再验证下(5个)。
(2)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三、练习。
1.1 认识容量和升(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容量的概念,掌握升的定义和单位换算。
2. 培养学生运用升进行实际测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容量的概念,掌握升的定义和单位换算。
2. 运用升进行实际测量。
教学难点:1. 升与毫升的换算关系。
2. 运用升进行实际测量时的准确度。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容量和升的相关概念。
2. 容量测量工具,如量筒、升杯等。
3. 实物,如水、沙子等,用于实际测量。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不同容量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容量?容量的大小是如何表示的?2.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并引入课题:认识容量和升。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容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容量是表示物体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
2. 介绍升的定义,讲解升与毫升的换算关系,让学生掌握升的基本概念。
3.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买饮料、烹饪等。
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套容量测量工具和实物。
2. 教师示范如何使用量筒或升杯进行容量测量,并强调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3. 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记录测量结果,并进行单位换算。
4.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容量和升的概念、单位换算以及实际应用。
2. 学生分享测量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升进行实际测量,如测量家里水壶的容量、计算一瓶饮料的升数等。
2. 引导学生将测量结果进行单位换算,巩固升与毫升的换算关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讲解、实践操作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容量和升的概念,了解了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017秋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1.1《认识容量和升》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容量和升》是2017秋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升”,了解升的意义及升与毫升之间的关系,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容积单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对单位换算有一定的认识。
但四年级的学生对容积单位及升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容积单位,从而更好地理解升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体积单位“升”,了解升的意义及升与毫升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升”,理解升的意义及升与毫升之间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容积单位,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容积单位。
2.直观演示法:利用教具、实物等,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升。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提问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升、毫升的实物,天平,量筒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量杯,用于实践操作。
3.课件:相关教学内容的图片、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容积单位,如饮料瓶、油桶等,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些容积单位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学生分享生活中的容积单位,教师总结并板书“升”。
呈现(5分钟)1.教师出示一个1升的水杯,提问:你们知道这个水杯有多少毫升吗?2.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讲解,出示1升=1000毫升。
操练(10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有一个量筒和一些水。
2.学生动手操作,将1升的水倒入量筒中,观察并记录结果。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1-1《认识容量和升》教案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容量和升》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知道1升等于1000毫升,能进行名数的换算。
教材通过生活实际,引入容量单位,让学生感知体积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容积单位,如饮料瓶的容量通常用“升”或“毫升”表示。
但学生对升和毫升的概念及换算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受容积单位,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及换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认识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知道1升等于1000毫升,能进行名数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初步认识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知道1升等于1000毫升,能进行名数的换算。
2.难点: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以及名数的换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合作学习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容积单位,感知体积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实物、升和毫升的容器、水、量筒、计时器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升和毫升的容器,水,量筒,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见过的容积单位,如饮料瓶、洗手液瓶等,让学生说说它们通常用什么单位来表示。
然后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升和毫升的容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容积单位。
同时,教师讲解升和毫升的概念,让学生明白1升等于100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