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复习资料
- 格式:pdf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23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地理复习资料历史复资料
1. 中国古代的主要朝代
-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 周朝(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
-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
- 汉朝(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
2. 世界历史的主要文明古国
-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约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539年)
- 埃及文明(约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30年)
- 希腊文明(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30年)
- 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至公元476年)
- 中国古代文明(夏朝至清朝)
地理复资料
1. 地理的基本概念
- 地球:我们生活的星球,由陆地和水域组成。
- 北半球:赤道以北的地球区域。
- 南半球:赤道以南的地球区域。
- 北极:地球的北端点,位于北极圈内。
- 南极:地球的南端点,位于南极圈内。
2. 中国的主要地理特征
- 高原:青藏高原是中国的最大高原,位于西部。
- 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的主要平原地带。
- 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秦岭山脉是中国的主要山脉。
- 河流:长江、黄河是中国的主要河流。
以上是七年级下册历史与地理的复习资料。
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知识点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1.隋的建立:年,(隋文帝)夺取政权,建立朝,定都2.隋的统一:时间:年,隋朝灭,统一南北。
隋统一原因:①,。
②,。
隋朝,。
陈朝,。
意义:结束了,实现了,为定了基础。
3.隋朝经济的繁荣一“开皇之治”(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2)原因:①,②隋文帝,③统治者。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
知识点2:开通大运河1.目的:为了,巩固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的统治为奠定经济基础。
②隋朝。
③有为基础。
3.时间、人物:帝从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4.中心、起始点:以为中心,北达,南至。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8.开通的作用:加强了、。
9.评价大运河的开通:(1)积极:①经济上:大大促进了:②政治上:有利于(加强了对)(②)消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加速了。
(隋亡的原因是隋朝的暴政,大运河的开凿并不能使隋朝因此而亡国)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知识点3: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过程:①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オ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隋炀帝时,的创立,标志着的正式确立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扩大了,使有,同时也推动了的发展。
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多年。
知识点4:隋朝的灭亡1.背景: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在位期间,营建了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2.概况:地区首先爆发农民起义,随即蔓延至全国,隋朝统治面临瓦解。
灭亡:公元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在初中历史学习中,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一学期中,学生将会学习关于中国古代史的一系列知识。
为了更好地复习历史知识,以下内容为大家提供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
一、秦朝统一中国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为221年至206年。
秦始皇是秦朝的建立者。
他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包括“焚书坑儒”、“统一文字”、“铸钱”的政策,大力推行中央集权体制。
学生需重点掌握秦朝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政治体制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汉朝的兴起汉朝是古代中国最著名的朝代之一,其建立者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
汉朝的历史包括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在历史上,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也是最繁荣的王朝之一。
学生需要重点掌握汉朝的建立过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三、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指的是公元220年至280年间,中国历史上东汉末期和三国时期的历史。
三国时期有三个国家组成,分别是魏国、蜀汉和东吴。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其中的关键人物包括了曹操、刘备、孙权等。
学生需要重点掌握三国时期各国的政治组织、军事战争、文化发展,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南朝和北朝两个时期的历史,时间跨度为420年至589年。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经济方面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学生需要重点掌握南北朝时期各个朝代的历史、重要人物的事迹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唐朝的辉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也是最富裕的封建王朝之一。
唐朝的历史发生在公元618年至907年之间,其统治者是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等。
唐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
学生需要重点掌握唐朝的建立过程、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历史。
六、宋朝的兴起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王朝,其历史是从960年到1279年的一个时期。
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复习资料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杨坚(即隋文帝)都城:长安2、隋朝统一全国: 589年隋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统一全国。
★隋朝实现统一全国的原因:①经过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不断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
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二、"开皇之治"★隋文帝在位时的统治措施: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隋朝经济发展的表现:(1)人口大幅度增长。
(2)长安洛阳修建了许多仓库,储积了大量粮食布匹。
三、隋朝大运河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
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涿郡——洛阳(叫永济渠);洛阳——淮水(叫通济渠);淮水——江都(叫邗沟);江都——余杭(叫江南河)2、隋炀帝在位时期605年开凿。
3、目的:①游玩江都;②加强南北交通;③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隋朝灭亡的原因:(1)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爆发;(2)修建大运河,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重了人民负担;(3)手下部将反叛。
四、隋朝与秦朝的相同点(1)都是结束了长期分裂实现了短期统一的朝代。
(2)都开创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
(3)都修建了许多浩大的工程。
(4)都是因为统治残暴而亡。
第2课 "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年开国皇帝:李渊(唐高祖)都城:长安二、贞观之治:(唐高祖退位传位给李世民,即唐太宗,年号贞观)★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吸取隋亡教训。
(2)采取开明政策和措施:①注重发展生产,轻徭薄赋②提倡节俭③合并州县④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一、秦朝的建立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天下的封建国家。
秦国在战国时期迅速崛起,经过
秦始皇的努力,最终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
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二、秦朝的政治和军事改革
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改革,使得秦朝得以迅速崛起。
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推行
郡县制和推行统一法律制度。
同时,秦始皇还进行了雄才大略和权谋治国,使秦朝在政治
和军事上呈现出强大的力量。
三、秦朝的经济建设
秦始皇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建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修建了万里长城和修建了连延数千里
的大运河。
这些工程的建设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工程之一,极大地推动了秦朝的经
济发展。
四、秦朝的文化建设
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文化政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统一文字和度量衡。
他统一了文字和度
量衡之后,使得整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
五、秦朝的灭亡
秦始皇去世后,由于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手段过于苛刻,引起了社会的大规模反抗。
最终,秦朝在内部和外部的压力下,灭亡于战国时期。
以上就是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____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本文将对____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下面将按照教材的顺序,详细介绍每个章节的知识点。
第一章从古人类到农耕时代本章主要介绍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内容包括人类的起源,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农业的起源和农业社会的出现等。
1. 人类的起源:介绍人类起源的理论,包括原始社会和古人类的生活方式。
2. 古人类的生活方式:介绍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包括狩猎采集、使用火等。
3. 农业的起源:介绍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农业生产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4. 农业社会的出现:介绍农业社会的特点和发展,包括农业社会与原始社会的区别。
第二章古代东方的流行病本章主要介绍古代东方地区的流行病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内容包括古代东方地区的疫病流行,抗击疫病的努力,以及疫病对社会的影响。
1. 古代东方地区的疫病流行:介绍古代东方地区的疫病流行情况,包括鼠疫、麻疹、天花等。
2. 抗击疫病的努力:介绍古代东方地区人们对疫病的抗击努力,包括采取的防疫措施和医疗手段。
3. 疫病对社会的影响:介绍疫病对古代东方社会的影响,包括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第三章文明的摇篮-河流文明本章主要介绍亚洲河流流域的古代文明,包括两河流域文明和长江流域文明的起源、特点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
1. 两河流域文明:介绍两河流域文明的起源和特点,包括城市的出现、农业的发展、制陶业等。
2. 长江流域文明:介绍长江流域文明的起源和特点,包括鱼米之乡、良渚古城等。
3.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介绍两河流域文明和长江流域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包括农业技术的进步、城市的兴起等。
第四章走向帝国的古埃及本章主要介绍古埃及的兴起、发展和衰落。
内容包括法老的统治、建造金字塔的工程、埃及的宗教信仰等。
1. 法老的统治:介绍古埃及法老的统治方式和社会组织,包括统一王朝的出现、官僚制度的建立等。
2. 建造金字塔的工程:介绍古埃及建造金字塔的工程,包括金字塔的结构和建造过程。
人教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历史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通过研究历史事件,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
下面是人教七年级下册的历史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
一、秦朝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中国统一大业。
秦始皇使用中央集权的手段,强制实行施行法家的政治思想并实施一系列变革,这一时期被称为秦朝。
二、汉朝的兴起公元前206年,刘邦在楚地称王,开创了汉朝。
汉朝从西汉、东汉、新的三个时期,共持续了近400年之久。
三、中国历史上的女真族女真族是历史上的少数民族之一,其贵族拥有世袭的统治地位。
早在10世纪时,女真族就开始与中国的辽朝和金朝进行政治和军事互动。
四、唐朝的开放和繁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享受盛世的朝代,被誉为“盛世”,是世界上最为繁华、辉煌的时期之一。
唐朝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盛产艺术、哲学、文学成就。
五、明朝的崛起和超越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经历了较长的近300年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发生了非常多的改革,这些改革也为中国向世界顶峰迈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六、清朝的兴起和变迁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它是由女真族后裔的兴起,至1644年时取代了明朝对中国进行统治。
在这一时期内,中国先后经历了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统治者的时代。
以上就是人教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了解历史,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掌握世界发展的脉搏,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从而更好地掌握未来。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历史的学习,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
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主要包括先秦时期的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隋唐时期的历史和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
这一学期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轨迹、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整体认识和了解。
以下是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的知识点总结。
一、先秦时期的历史1. 先秦时期的历史概述: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诸侯国之间相互争霸,战国七雄逐鹿中原,孔子、庄子等思想家的思想开始兴起,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先秦时期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中国呈现出多国分立的局面,诸侯国之间互相争霸,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局面。
同时孔子、庄子等思想家的思想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兴起,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多种思想流派开始形成。
3. 重要人物和事件:在先秦时期,有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比如孔子、庄子、孟子、墨子、荀子等著名的思想家,以及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齐庄公等著名的君主。
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比如齐桓公的改革、晋文公的用商人治国、楚庄王的游说百家等。
二、秦汉时期的历史1. 秦朝的兴起: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中央政权统一的封建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秦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六国之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2. 秦朝的统一:秦始皇发动了一系列的改革,统一了文字、度量衡、货币等,并且修筑了长城、修建了华清池等一系列的工程。
同时还推行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加强了对封建诸侯的控制。
3. 汉朝的兴起: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是秦朝的衰落后,由刘邦建立的封建王朝。
汉初,刘邦实行“暴秦之难”的政策,兴起农民起义,最终推翻了秦朝,建立了汉朝。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都经历了一定的发展。
202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复习提纲第一章:秦始皇统一中国1.1 秦国的崛起- 李斯变法- 秦国的军事强大1.2 秦汉的争斗- 项羽与刘邦的战争- 刘邦的胜利与建立汉朝1.3 秦汉政权的发展- 秦汉政权的组织体系- 郡县制的建立1.4 秦汉文化的传承- 秦汉文化的特点- 秦汉文化对后世的影响第二章:西汉王朝的兴衰2.1 汉武帝的统治- 汉武帝的改革措施- 西汉的边疆扩张2.2 王莽篡权与公孙氏的- 王莽的改革失败- 公孙氏的与灭亡2.3 东汉王朝的兴起- 光武帝的- 东汉的统治和衰落2.4 西汉文化的繁荣- 文学艺术的发展- 文化传承对后世的影响第三章:秦汉之后的中国3.1 三国时期的分裂- 曹操与刘备对抗- 孙权的东吴3.2 三国时期的兴衰- 吴蜀之间的斗争- 三国时期的文化繁荣3.3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东晋的统治与北方民族的入侵-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3.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的传入与发展- 文化繁荣对后世的影响第四章: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4.1 丝绸之路的开通- 丝绸之路的起源- 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影响4.2 中华文明的传播- 中华文明的传播方式- 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的影响4.3 南海丝绸之路- 南海丝绸之路的起源- 南海丝绸之路的重要性4.4 对外交往与文化传播- 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以上是《202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复习提纲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
城建设日本的都城,使用与唐朝一样的圆形方孔铜钱,热衷唐朝的书法和菜肴,改进唐朝的饮茶方法,沿用唐朝的节日习俗。
2、鉴真东渡:唐玄宗时6次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播唐朝的文化和佛教,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二、唐朝与新罗的友好往来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新罗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选拔官吏,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三、玄奘西游唐贞观年间,玄奘西游到天竺取经,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为什么唐朝与世界各国保持频繁的友好往来?1、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繁荣先进的帝国,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2、唐朝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和发达的对外交通,给唐朝与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为什么中国人被称为唐人?(1)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2)唐政府实行比较开明的对外政策,与亚非欧各国空前友好往来。
(3)唐朝经济文化对各国影响巨大。
因此各国把唐朝看成是中国的象征,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第7、8课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一、高超的建筑水平1、赵州桥:设计者:隋朝李春。
(历史意义)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比欧洲早了七百多年。
2、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流,有利于促进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
从长远看更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同意。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一、南方农业的发展★1、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1)引进优良农作物品种(占城稻)(2)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苏湖熟、天下足")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
(3)棉花种植从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茶叶遍布江南丘陵地区。
★2、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2)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农作物生长;(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统治阶级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4)引进了优良品种占城稻。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1、丝织业:蜀地丝织业"号为冠天下"2、棉织业:从海南岛兴起并发展到东南沿海3、制瓷业:哥窑的冰裂纹瓷器闻名全国,景德镇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
4、造船业: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1、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著名的商业都市有开封、杭州。
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商品琳琅满目,国内外客商往来不绝。
★2、海外贸易的发展: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1)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有广州、泉州;(2)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2)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南宋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1)政府实行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
(2)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对外贸易提供了充足的商品。
(3)指南针应用航海事业。
(4)造船业发达,能制造远航海船。
★3、货币制度的变化(北宋前期,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1)交子产生原因:A当时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尤其是四川专用铁钱,携带很不方便;B商业发展的要求。
(2)产生的意义: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四、经济重心的南移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2)从唐朝中后期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衣:宋初崇尚节俭;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以吃鱼为多;住:百姓多为茅屋,富者为瓦房,市民为四合院。
行:人们多用牛车,也有驴车;达官贵人乘轿,士大夫骑驴骡,邸店众多。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1、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产生原因:城市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2、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端午节、中秋节,宋代都有了。
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受重视。
(春节习俗:洒扫庭户,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守岁,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1、蒙古:是北方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
12世纪时部落之间混战,又受金的奴役。
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铁木真),组织军队,打败各部统一蒙古。
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
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实现了统一。
并发动大规模扩张战争,对金、西夏、南宋作战,还一直打到欧洲多瑙河。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1、元朝的建立:成吉思汗死后,蒙古相继灭亡西夏、金,包围南宋。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2、元朝灭南宋和文天祥抗元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抗元名将文天祥继续抗元后被俘,坚贞不屈后被杀害。
(著有《过零丁洋》《正气歌》)★三、元朝的政治与经济1、元世祖功绩:(1)重视发展农业,禁止圈占农田。
(2)治理黄河。
(3)推广棉花种植。
(4)开凿新运河(通惠河、会通河),发展漕运和海运(5)实行行省制度。
2、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开凿新运河(通惠河、会通河),发展漕运和海运3、繁华的大都:元朝商业繁荣,都城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中外交往十分频繁。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著有《马可波罗行记》描述了大都的繁荣景象。
4、行省制度的建立(1)原因:蒙古帝国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2)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还加强对琉球(台湾)的管辖。
(西藏--宣政院辖地台湾和澎湖列岛地区--澎湖巡检司广州--江西行省最大的行省是岭北行省)★四、民族融合的发展1、表现:(1)汉族外迁开发边疆(2)边疆各族迁入中原和江南(3)契丹、女真同汉族融合(4)回族形成。
(唐朝以来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同汉、蒙、畏兀儿长期杂居互通婚姻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2、意义影响: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融合。
第13、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宋元三大发明:(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是这一时期科技的重大成就)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1)隋唐时期,我国人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2)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泥活字);这种方法经济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3)15世纪,欧洲出现活字印刷术,比中国晚约四百年。
2、指南针的应用:(1)战国时期,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2)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3)南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4)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3、火药的应用:(1)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
(3)宋元,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4)13、14世纪,火药及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二、史学成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叙述了战国到五代历史。
特点:取材广泛,叙事明晰,文笔生动。
三、宋词元曲1、词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
杰出的词人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1)苏轼,北宋人,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豪放派)。
特点:气势豪迈雄健奔放。
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2)李清照,两宋之交。
(婉约派)特点: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清新自然。
(3)辛弃疾,南宋人,(豪放派),词中常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
2、元曲(元朝戏剧空前发达)(1)元曲由杂剧和散曲组成。
(2)著名剧作家是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
四、绘画(1)宋元时期绘画,突出表现在: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的创作中。
两宋时期,随着城市的发展,表现市民生活的风俗画日益增多。
(2)李公麟,人称"宋画第一"。
(3)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以及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4)元代最著名的画家是赵孟頫,他的画,人称"神品"。
五、书法宋元时期盛行行书。
宋代著名的书法家有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元朝著名书法家有赵孟頫。
六、什么因素促使宋元时期科技如此发展?1、宋元时期政治的发展、经济的繁荣。
2、各名族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3继承隋唐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4: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的劳动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一、明朝的建立1、元朝灭亡原因:政治腐败,灾害频繁,农民起义不断。
2、明朝建立:朱元璋领导农民起义军,攻占应天,1368年,以应天为都(改称南京)称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1368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1)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
(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掌民政提刑;按察使司(按察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都司)掌军政)(2)在中央:废除丞相,撤中书省,由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2、设置特务机构锦衣卫实行特务统治:锦衣卫成立于洪武年间,由皇帝亲自主持,负责保卫皇帝安全,侦缉官员和百姓言行,不受法律约束,可直接实行缉捕。
3、科举实行八股取士:(1)目的:加强思想控制,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2)命题范围:四书五经。
(3)答题要求: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能有个人见解。
(4)答卷文体:"八股文"。
(5)结果与影响:考中的人大都成了皇帝的忠实奴仆。
三、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1、明太祖时分封藩王,死后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威胁到中央统治。
建文帝下令削藩,燕王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史称靖难之役。
2、靖难之役以燕王胜利告终,朱棣称帝,就是明成祖。
★3、明成祖强化君权措施:(1)1421年,改北平为北京,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2)继续执行削藩政策;(3)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厂卫特务机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郑和下西洋1、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展示明朝国力(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时间:1405-1433(前后共28年)次数:7次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3)郑和勇于探索的精神;(4)明朝造船、航海技术的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