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跬步,至千里——浅谈作文教学中的三个积累
- 格式:docx
- 大小:14.40 KB
- 文档页数:12
积跬步以至千里——作文教学点滴谈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大背景的推动下,语文教学改革搞得风风火火,对学生的评价已从知识的考查转移到能力的培养。
作为语文教学主体之一的作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如何适应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自然就成了大家探索的焦点。
在作文教学中,一些教师还延续以往那种“命题——写作——批改”的旧路子,想在短短的几节作文课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其结果适得其反,使得学生开始讨厌作文,甚至害怕作文。
我想:作文正如钻井,并非“一杆子到底”,就能取上甘甜如意的水来,还应考虑到它的诸多细节问题。
具体做法:一、引导学生在快乐中接受作文。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调动学习作文的积极性。
作文教学不应是孤立、单调的,而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由浅到深,循序渐进,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得到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尤为宝贵。
没有想象和联想的文章,读起来会感到枯燥无味,所以作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在激发他们兴趣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在一次作文课上,我把几只蚂蚁拿到教室里,让全班同学都观察了一番,并提示了有关蚂蚁的许多内容包括生活习性、用途等,然后布置了以蚂蚁为题材的作文。
同学们非常高兴:司空见惯的小动物,写它不就信手拈来吗?于是对蚂蚁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用途等作了详细说明。
大部分同学的作文内容非常具体,但千篇一律,读来没有新意,而有一名同学却独辟蹊径,用第一人称拟人的手法,写了“自己”在“蚂蚁王国”里一天的游历,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新鲜的见闻,新奇的感受,虽然语言不十分流畅,但其构思特别巧妙,充分表现了这位同学丰富的想象力。
对于这种敢于想象的作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表扬,并借此鼓励学生在写作时,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在教学中,类似的例子很多,要及时给予肯定,绝不能视为“叛逆”而“扼杀”,否则就无法谈素质教育了。
“三积累”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作文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书面语言反映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思想感情的一种教学活动,也是学生和教师感到棘手的教学问题。
根据我个人的教学实践认为,积累“语言、素材和情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是积累语言。
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学生才能准确生动的表达情意,相反,语言贫乏,写作时搜肠刮肚也无话语来表达。
那么,怎样才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呢?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有意识的积累,建立自己的心理词典。
要善于学习课文的语言材料,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段要积累。
在积累课本语言的同时还要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
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越广泛越好,要引导学生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喜欢的段落叙述出来,并注意运用语段中的一些词语。
理解了的语言在记忆仓库中处于激活状态,写作时才能文思如泉涌。
另外,还要学习和运用群众的语言。
语言源于生活,说实话、说新话、说老百姓的话,这样就能使写出的文章更加鲜活、更富激情、更具真实感。
二是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最好的源泉,生活百态为写作提供了最丰富的素材。
如果仅限于课堂上的冥思苦想,那只能是无源之水。
我们除了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作文素材库,有效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外。
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指导学生去深入社会,多了解社会,多接触大自然,组织参观、游览。
这样,使学生不但会学习、能分析,而且见多识广,并能通过生活的表面现现象,看到深刻的本质。
作文不一定非得写轰轰烈烈的大事,日常饮食起居,邻里亲情,迎来送往,花鸟鱼虫,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另外,邻里纠纷,市井吵闹,街头巷尾,商场一隅,田园野趣,夕阳西下……都可以成为写作材料。
三是积累情感。
古人云“情者文之经”,“为情而造文”,就强调了文中要有一个充满主观感情色彩的自我。
因此我们不仅要观察生活,更主要的是要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人之处,深切体味并积累感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知识积累人的大脑有时犹如一台电脑,未曾存储过的知识是不会凭空输出来的。
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平时的“存储”很重要。
存储如盖房,需要准备砖料、工具,头脑中要有对房子的构思和一股热情。
一、砖的存储——词、句、篇章从学生刚刚进入一年级开始,作为语文教师就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铺就步入作文殿堂的路了。
一、二年级时字词教学是重点,这时教师就应当注重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字词,积累好词、好句,并能正确书写和理解词句的意思。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为通顺、流利的写文章铺就第一级石阶。
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就要逐步地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
如:在班里设立小小图书馆,学生每周都有固定的时间借书、还书;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向学生推荐好书,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长期在语言文字的世界里畅游,可以为学生将来的写作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和写作材料,为写好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工具的准备——写作技巧的积累有了材料,还要有好的工具去使用材料。
教会学生好的方法,就如同给了学生一个好的工具。
教师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中都要由浅入深、由“扶”到“放”地传授一些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
阅读课文时,我们要以教材为本,根据每篇课文表达的特点,进行仿写训练,在仿写中体会文章的构思之妙,文辞之美,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且力求仿中有创。
如:学习了《标点符号的争吵》,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物语言描写的练笔,使文章中人物的语言生动起来,人物个性鲜明起来。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地传授写作知识,不要面面俱到,而是要讲一项、练一项、得一项。
三、构图的能力——素材积累见多而识广,触景而生情。
许多学生觉得写作文难,就在于无话可说,无事可写。
实际上,每一天在他们的身边都发生着许许多多的事,只不过我们缺少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所以,教师应当让学生学会积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一个生活上的“有心”人。
积跬步,至千里——浅谈作文教学中的三个积累积跬步,至千里——浅谈作文教学中的三个积累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只有“厚积而薄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后才能著万言文。
这说明积累在作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现象:有的学生提笔在手,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
究其原因,正是在积累上下过功夫,材料储备丰富。
与之相反,有些学生提笔作文,无话可说,搜肠刮肚半晌,仍滴墨不沾。
其原因也很明显:积累颇微,材料匮乏,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积累对于作文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材料的积累,厚积薄发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一、以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积累生活实践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能做成什么文字。
所以论到根,除了不间断地向着充实的路走去,再没有更可靠的预备方法……”“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叶老的话,给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的方向,充实的生活,丰富的积蓄是写作成功的必要条件。
充实的生活积累是学生作文的起点和源泉。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现代学生的生活却非常单调,他们几乎无不循着从家到学校“两点一线”式的生活运转,至于他们的生活积累更是微乎其微。
因此,要想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我们还必须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的积累。
1.观察生活。
要积累生活,必须先学会观察生活。
著名作家老舍在他的《三年写作自述》中说过:“我生在北京,那里的人、事、风景和卖酸杨梅、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
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
我敢放胆的描写它。
它是一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来。
”这就道出了一个作文的道理:只有真正地贴近生活,让生活“原汁原味”地从我们的笔下流淌出来,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研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浅谈指导小学三年级学生积累习作素材的几点做法谢颜颜摘要:小学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是否会观察、会阅读、会积累、会表达等,这些都会影响到他们在进入三年级后的习作质量。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深入思考怎样才能提高三年级学生的习作水平。
为此,我也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从留心生活挖素材、开展活动摆素材、敞开记忆追素材、多读多听借素材这四个方面引导学生掌握积累和丰富素材的方法,最终内化为自己能主动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从而达到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进而提高他们的习作水平。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积累;习作素材生活是一个美丽的万花筒,它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习作素材。
然而,许多学生缺乏一种自主发现和积累运用的意识,他们害怕写作文,或是无话可写、记流水账。
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更注重技巧和方法的指导,一般会通过范文引路等方式来让学生掌握习作的框架。
学生平时没有用心感受生活,不会积累运用素材,最后只能仿照范文进行机械化的生搬硬套,这就导致他们写出来的内容千篇一律,主题单调,缺乏童心、童真和童趣,没有自己的真实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初次接触作文,要由原来的写几句话、一段话变成写一篇文章,难度之大,不言而喻。
对于老师来说,亦如此。
怎样帮助学生实现由写话向习作的顺利过渡,变不敢写、不懂写为愿写、乐写,从而提高三年级学生的习作水平呢?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
下面我就指导小学三年级学生积累习作素材方面,来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留心生活挖素材《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写作教学建议”中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可见,写作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在生活中常做一个“有心人”,用自己的“慧眼”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会思考,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会空洞无趣,缺乏真情实感。
积点跬步,以至鹏程万里——浅谈如何有效积累和运用写作材料高考作文如何积累素材1、搜索必修文本与选修文本的学习主题文本,永远是写好高考作文的最大的素材库,用好文本提供的素材至关重要。
如山东卷“春来草自青”话题作文,该题在命题设计上“反宿构”很成功,不少考生反映原先积累的素材用不上。
其实,只要将学过的必修文本学习主题在大脑里“放电影”过一遍,就会发现鲁人版第四册“至爱亲情”学习主题里的文章如《陈情表》、《我不是一个好儿子》、《项脊轩志》、《我与地坛》等均可当作素材来用。
“春来草自青”话题作文若从“长辈爱如春意滚滚,晚辈出类拔萃”方面立意,可写“躬亲抚养”李密的祖母,“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李密才能“历职郎署”,“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可写贾平凹的母亲,在贾平凹患病、家散之际,母亲爱如潮水,帮助贾平凹“战胜疾病,走出人生低谷,再创煌煌巨著”;还可写帮助史铁生走出人生低谷的母亲,等等。
必修文本与选修文本的学习主题就是一个大的话题,只要践行学以致用,便可化用为高考作文的上好素材。
2、搜索国内外历史文化事件与古人轶事如重庆卷“在自然中生活”标题作文,很多考生用了陶渊明的事例,恰当但老生常谈,不能吊起阅卷老师的胃口。
如果把写作视角对准国外的“陶渊明”——《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写作效果可就大不一样了。
再如江苏卷“好奇心”标题作文,大部分考生用了“牛顿思索苹果落地”的事例,落入了俗套,若改用人们惊诧于一代女皇武则天传奇般的经历及死后立无字碑的事例,可使文章独树一帜。
再如天津卷“人之常情”标题作文,好多考生用了“高山流水”典故中伯牙与钟子期友谊长存的事例,也给人一种不新鲜的感觉。
若改用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相互理解宽容的事例,可使文章显得与众不同。
3、搜索时代生活中的典范事例与事件上海卷“他们”标题作文,可写的内容很多,有的考生深谙此道,将写作触角延展到都市生活的最底层——农民工子女,状写他们的生存窘态,展望其未来的前景,给文章涂抹上了一种“悲天悯人”、关注苍生的深厚色彩,大有一种“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现实主义风格。
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浅谈语文学习中的积累一、积累与语文学习积累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基本义项是:逐渐聚集。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有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一个逐渐聚集的过程。
事实上,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形成技能的过程。
在语文学习中,积累就是不断丰富语言,形成语感和读写技能的过程。
积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清•孙洙)”,说的就是不断积累,形成熟练技能的道理。
当代作家叶文玲在谈到第一次写作成功的体验时说,“我深深明白: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800个字”,这些话说出了阅读积累在写作中的至关重要性。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把积累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课程总目标中提到,“(义教阶段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阶段目标中提到,“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1-2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3-4年级),“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5-6年级),“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7-9年级)。
上述目标阐述形成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积累“体系”:分级说明了积累的来源(课内外阅读、生活实际),积累的内容(优美词语、精彩语段、古代诗词),积累与阅读体验、生活实际、审美情趣的关系。
二、积累与生活实际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阐述来看,积累的来源有有两个方面:书本(课内外阅读)与生活实际。
但大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形成积累时偏重甚至囿于书本,而忽略了生活这个渠道。
事实上,读懂“生活”,从生活实际中积累语言,更加不可偏废。
从文艺理论上说,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作家叶文玲在《我的“长生果”》一文中畅谈了阅读体验后在文章结尾写到,“社会人生这部深奥绵长而无页码的书,我什么时候才能读懂啊”,作家更注重的是阅读“社会人生”。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谈谈语文学习的积累问题现在很多高中生对语文的感觉是模糊的,认为考试不考课本上的,语文学不学没什么差距。
换句话说,语文学习功利效果很不明显,不如多花点精力在数理化上。
而且,这种现象在逐渐漫延,作为一个在三尺讲台站了十几年的教师,我不能接受这种错误的认识,在这里想谈谈我对学语文的一些看法。
在人们眼中,能滔滔不绝地说、能洋洋洒洒地写的人,才是一个语文素养较高的人。
其实滔滔不绝说的洋洋洒洒写的都是他们心中的积累。
离开了积累,说写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所以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同样,不积累语文基础知识,无以成语文之大厦。
加涅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两个因素:生长与学习。
学习任何一种新的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从属于它们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
学生心理的发展过程,除基本的生长因素外,主要是各类能力的获得和积累过程。
高中学生要学好语文其前提条件就是要有意识地加强语文的积累。
这种“积累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学习,它包含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习惯两个积累层次,这里重点谈谈的语文知识的积累,它既包括字词句篇等语言素材方面,又包括听说读写等言语经验方面。
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积累,养成“积累学习”之习惯:第一、语言素材方面的积累语文教学,除了进行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等长期方能见效的训练培养之外,我还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注意语言材料的积累。
1、首先,在高一、二年级阶段,安排学生做成语、近义词的积累。
高中生除了做好课文词语积累外,更要突出对鲜活词汇和成语的积累。
在批改学生作文的时候,许多老师的感觉不是享受,而是折磨。
究其主要原因是学生词汇贫乏,语言干瘪、乏味,甚至令人生厌。
我们知道词汇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我安排学生每周摘抄十条成语,成语的条目不规定,但要求做到了解成语的意思并能造句。
这样坚持两年,学生的作文用语就生动丰富得多了。
每年高考的近义词辨析都是让学生比较头疼的题。
小学习作教学文章:丰富三个累积提高写作能力从事语文教学二十余年,常常有家长问我:“作文真难,孩子怕写作文,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近年来,尽管全面实施素养教育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但是应试教育倾向仍旧比拟严峻,这也是不可否认的。
有些教师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安排“作文难、怕作文〞的普遍现象。
我认为,提高作文能力,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关键在于丰富累积,这个累积包含生活的累积、言语的累积、感受的累积三个方面。
我在教学中重视丰富并创新这样三个累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个累积的重要意义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反映,是素养教育的需要,实践三个累积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其重要意义在于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与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写作的主动权,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从而提高写作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一、生活的累积为写作提供素材。
没有生活的累积,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鲜活的写作素材必定来源于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都是我们可以提炼的写作素材,但是我们往往把五彩斑斓的生活看得很平淡,一件件有意义的事好似过眼烟云,不久便消逝殆尽,拿起笔来白然觉得无话可写。
要想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当作写作内容,就要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体验生活,任何一次崭新的尝试、感情的触动、独特的感受都可以诉诸笔端。
二、言语的累积为写作奠定基石。
言语来表述。
这个能力首先来源于课外阅读,其次来源于生活。
1.重视泛读和精读相结合。
很多文章我们需要扫瞄性地读,比方报纸、刊物。
也有许多名家名篇需要我们细细咀嚼,一遍又一遍地读,体会作家言语的精妙独到,读到精彩之处,需要返回来再次细细领会,如同“鲸吞牛食〞。
也就是说,泛读时候像鲸鱼吞食一样,只求大概,全部读遍;然后对其中价值较高的精妙语句,又像牛吃草一样反刍,反复阅读,反复储存在记忆中。
泛读和精读相结合如同“鲸吞〞和“牛食〞相结合,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到达丰富言语的目的。
写作教学应重视三个积累孙承先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学生作文写作要想取得好的成效,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做好三个积累:积累生活素材,积累语言词汇,积累思想感情。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是写作之源,脱离生活的作文只能是空洞无物的瞎编乱造,更无生动性可言。
曹雪芹说:“事事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他在古典长篇巨著《红楼梦》中,写人物上至朝廷达官显贵,下之贾府奴婢,几百个人物,千种风情,生活百态,之所以描写的各具特点,栩栩如生,正是他平时关注生活、体验生活的结晶。
中学生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从积累生活素材开始。
而生活素材的积累,首先必须牢固的树立生活即语文的观念,把语文学习的目光从课内转移到课外,从学校转移到社会,把日常生活都当成学习语文的大好机会,热爱生活,贴近生活,感受生活,这样,你才会感到语文学习具有广阔的天地,语文学习并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无限趣味。
从而就能为写作挖掘出素材的活水源头来。
相反,那种只注重课本,只注重课堂,而忽视汉语言滋生的生活沃壤的狭隘思想,只能将语文学习、作文写作带进死胡同,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其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把关注生活、体验生活这种观念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现行教材虽然高度重视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但语文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如果不能通过生动的形式,活化并落实教材编写的这一主旨,那么再好的教材在庸师手中,也只能是僵死的教学模具,发挥不了它的教学指导功能。
作文写作要诉诸语言文字。
表达同一个意思,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语言及表达方式,但其中必有优劣之分,这就要看各自的语言造化之功。
汉语言词汇是有限的,其语法结构及句式也是简单的,但是它们在具体应用中,却千变万化。
一个熟练的掌握这些词汇及语法知识的人,不一定就是一个熟练的语言词汇应用者。
语文(心得)之浅说写作“三积累”语文论文之浅说写作“三积累”作文,使同学熟悉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力量的体现。
学校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受的事情,经过自己的构思和组织,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但是,学校生常常诉苦没有东西可写的。
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内容贫乏无味,不值得写进作文里。
许多时候,他们为了完成作业而凭空胡编乱造,这样下去,学校生的作文会越来越脱离生活实际,学校生的眼界也会越来越狭窄,越来越空寂,甚至产生“眼空无物”“熟视无睹”的弊病。
其实,校内生活丰富多彩,让同学把日常生活中参与过的特殊活动,有滋有味儿地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欢乐,自己的真情,就是好作文。
我认为辅导同学写好作文,要做到“三积累”。
素材积累许多老师认为,同学作文写不好,是由于书看少了,好词好句积累少了。
于是让同学读作文选,希望能尽快的提高写作力量。
这样做,片面的夸大了“素材积累”的作用。
事实证明效果并不抱负,由于很快你会发觉,同学并不爱看,任凭翻翻就束之高阁了。
只是在写作文时,才拿出来照抄照搬。
当然,也并不是说“素材积累”没必要。
多读书,读报,摘抄,用这些手段来积累一些必备的素材,并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但这只是写好作文的必要条件。
生活积累老师要时常提示同学,在茶余饭后多留心观看生活中一些有意义的新奇事及社会见闻,并把观看到的讲给家长或同学听,必要时,写进自己的日记。
老师要时常提示同学,在星期天和节假日,随父母参与一些社会活动,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生活。
让同学在活动中学会关怀生活喜爱生活,体察生活,学会从份额而鞥富多彩的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
情感积累情感积累是最重要。
一篇好作文,要有灵魂,而灵魂就来自于情感积累。
说白一点儿,我们不仅要培育同学的智商,更要培育同学的情商。
跟同学沟通时,要以正确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去引导同学。
并引导他们在自己的作文中恰如其分地流露出自己对待人生,对待生活的态度。
好多同学写作文记流水账,或者写完一件事就完了,故事里的人,故事里的喜怒哀乐,好像跟自己都无关。
作文教学“三积累”“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
”要解决学生这种写作难的问题,就应该对症下药,让他们的习作有素材可选,有语言可写,有情感可抒,有技巧可用,这一切,源自于自身的“积累”。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必须像蜜蜂一样,采过很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一、阅读中积累写作语言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课内外阅读是积累写作语言的有效途径。
明确积累的内容。
小学语文课本选入的作品文质兼美,作品中所表现的丰富内涵、巧妙构思、精彩语言为学生积累知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课文中有大量的词汇,优美的文句,特别是名篇、名段、以及“日积月累”中的古典诗词、名言警句,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归类整理。
因此,教师要向学生们推荐经典诗文,还有古今中外名著,博采众长。
还可积累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上的广告语,歌曲歌词,再加上恰当地运用,对作文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不管课内外,积累的内容可以是优美词段、成语典故、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名家名篇、广告歌词、俗语谚语等。
符合认知的规律。
积累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分出层次。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针对不同年段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指导学生有目的地,科学地积累语言。
一二年级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积累大量的词汇,三、四年级的学生同样要进行词汇的积累,在此基础上,要求能用积累的词汇写优美生动的句子,能力强的孩子可以让其写一段话。
五、六年级的积累应该以阅读为主。
要求他们阅读大量的优秀文章。
将好的段落记录下来,作批注。
讲究积累的方法。
积累应该把读、背、摘录、理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书读得多了,可积累的内容自然多了。
读得多了,就能自然成诵。
背得多了,就会对一个人的文化功底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因为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最有效的方法。
再者,“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
在阅读中随时随地地积累,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佳句,精美片段摘录下来,将原来较深的书或较长的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进行适当的整理与归类,有空时拿出来读读看看,就能加深记忆和理解。
积跬步,至千里——浅谈作文教学中的三个积累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 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只有 “厚积而薄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而后才能著 万言文。
这说明积累在作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 作用。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现象:有的 学生提笔在手,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一气呵成, 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
究其原因,正是在 积累上下过功夫,材料储备丰富。
与之相反,有些 学生提笔作文,无话可说,搜肠刮肚半晌,仍滴墨 不沾。
其原因也很明显:积累颇微,材料匮乏,正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积累对于作文的作用由此 可见一斑。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材料的积累,厚 积薄发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一、以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积累生活实践叶圣陶 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 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能做成什么文字。
所以论到 根,除了不间断地向着充实的路走去,再没有更可 1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 .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 .积跬步,至千里 浅谈作文教学中 的三个积累靠的预备方法……”“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 叶老的话,给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的方向,充实的生活,活积富的积蓄是写作成功的必要条件。
充实的生累是学生作文的起点和源泉。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现代学生的生活却非常单调,他们几乎无不循着从家到学校“两点一线” 式的生活运转,至于他们的生活积累更是微乎其微。
因此,要想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我们还必须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的积累。
1.观察生活。
要积累生活,必须先学会观察生活。
著名作家老舍在他的《三年写作自述》中说过:“我生在北京,那里的人、事、风景和卖酸杨梅、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
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
我敢放胆的描写它。
它是一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来。
”这就道出了一个作文的道理:只有真正地贴近生活,让生活“原汁原味”地从我们的笔下流淌出来,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善于调动入微感觉,捕捉生活中令人心灵颤动的极细小的生活“切片”。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可以从学生熟视无睹的2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 .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 .事、物开始,由点及面、由近及远地展开。
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花鸟虫鱼,山河湖泊,日月星辰等,还有丰富的班队活动,激烈的运动会,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活动等等。
只要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积累就会逐渐丰盈起来。
2.体验生活。
要想写好作文,不但要勤于观察,加强生活素材的积累,更要对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抓住了学生心理情绪的沸点,有事可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
学生作文时不再“双手摸白纸,无病呻吟”,而是呼之欲出,水到渠成。
因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并带领学生参与生活,观察、体验生活,积累有关材料,互相交流所得,记录他们的见闻和感受,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
如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受到责备、误解时的难过与愤慨……引导3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 .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 .学生把这一切装进自己的“作文素材库”。
同时我们要开辟第二课堂活动阵地,“玩”出文章。
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学生们通过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小组的活动,一定有很多的收获与感受,如果记下来,留下的不仅仅是一篇文章,更是生活的印记,生命的律动。
只有在活动中体验生活,才能写出精彩。
二、以真实为准则,引导学生积累情感情感是文章的生命,没有情感也就没有文章。
登山者情满于山,观海者情溢于海,才有华章出现。
面对美好的景物,动人的场面,一个表情麻木、无动于衷的人,不可能产生写作的冲动,更不可能写出让人动情的佳作。
只有有了情感,才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产生不竭的灵感和美感;才可以思绪千载,视通万里,视文章的内容层出不穷,一层翻一层,一浪高一浪。
因此重视学生情感品质的积累是自主作文教学另一项重要工程。
积跬步,至千里——浅谈作文教学中的三个积累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4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 .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 .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只有 “厚积而薄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而后才能著 万言文。
这说明积累在作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 作用。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现象:有的 生提笔在手,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
究其原因,正是在 积累上下过功夫,材料储备丰富。
与之相反,有些 学生提笔作文,无话可说,搜肠刮肚半晌,仍滴墨 不沾。
其原因也很明显:积累颇微,材料匮乏,正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积累对于作文的作用由此 可见一斑。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材料的积累,厚 积薄发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以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积累生活实践 叶圣陶 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 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能做成什么文字。
所以论到 根,除了不间断地向着充实的路走去,再没有更可 靠的预备方法……”“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老的话,给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的方向,充实的生 活, 活积累是学生作文的起点和源泉。
外面的世界很精 彩,但现代学生的生活却非常单调,他们几乎无不 5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 .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 ”叶 富的积蓄是写作成功的必要条件。
充实的生循着从家到学校“两点一线” 式的生活运转,至于他们的生活积累更是微乎其微。
因此,要想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我们还必须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的积累。
1.观察生活。
要积累生活,必须先学会观察生活。
著名作家老舍在他的《三年写作自述》中说过:“我生在北京,那里的人、事、风景和卖酸杨梅、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
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
我敢放胆的描写它。
它是一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来。
”这就道出了一个作文的道理:只有真正地贴近生活,让生活“原汁原味”地从我们的笔下流淌出来,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善于调动入微感觉,捕捉生活中令人心灵颤动的极细小的生活“切片”。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可以从学生熟视无睹的事、物开始,由点及面、由近及远地展开。
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花鸟虫鱼,山河湖泊,日月星辰等,还有丰富的班队活动,激烈的运动会,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活动等等。
只要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积累就会逐渐丰盈起来。
2.体验生活。
要想写好作文,不但要勤于观察,6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 .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 .加强生活素材的积累,更要对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抓住了学生心理情绪的沸点,有事可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
学生作文时不再“双手摸白纸,无病呻吟”,而是呼之欲出,水到渠成。
因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并带领学生参与生活,观察、体验生活,积累有关材料,互相交流所得,记录他们的见闻和感受,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
如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受到责备、误解时的难过与愤慨……引导学生把这一切装进自己的“作文素材库”。
同时我们要开辟第二课堂活动阵地,“玩”出文章。
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学生们通过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小组的活动,一定有很多的收获与感受,如果记下来,留下的不仅仅是一篇文章,更是生活的印记,生命的律动。
只有在活动中体验7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 .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 .生活,才能写出精彩。
二、以真实为准则,引导学生积累情感情感是文章的生命,没有情感也就没有文章。
登山者情满于山,观海者情溢于海,才有华章出现。
面对美好的景物,动人的场面,一个表情麻木、无动于衷的人,不可能产生写作的冲动,更不可能写出让人动情的佳作。
只有有了情感,才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产生不竭的灵感和美感;才可以思绪千载,视通万里,视文章的内容层出不穷,一层翻一层,一浪高一浪。
因此重视学生情感品质的积累是自主作文教学另一项重要工程。
积跬步,至千里——浅谈作文教学中的三个积累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只有“厚积而薄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后才能著万言文。
这说明积累在作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现象:有的学生提笔在手,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
究其原因,正是在8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 .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 .积累上下过功夫,材料储备丰富。
与之相反,有些 学生提笔作文,无话可说,搜肠刮肚半晌,仍滴墨 不沾。
其原因也很明显:积累颇微,材料匮乏,正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积累对于作文的作用由此 可见一斑。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材料的积累,厚 积薄发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以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积累生活实践 叶圣陶 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 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能做成什么文字。
所以论到 根,除了不间断地向着充实的路走去,再没有更可 靠的预备方法……”“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 叶 老的话,给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的方向,充实的生 活, 活积累是学生作文的起点和源泉。
外面的世界很精 彩,但现代学生的生活却非常单调,他们几乎无不 循着从家到学校 “两点一线” 式的生活运转, 至于 他们的生活积累更是微乎其微。
因此,要想提高学 生作文能力,我们还必须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的积 累。
1.观察生活。
要积累生活, 必须先学会观察生 活。
著名作家老舍在他的 《三年写作自述》 9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 .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 . “我生在北京,那里的人、事、风景和卖酸杨梅、 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