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如何进行有深度的事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25.50 KB
- 文档页数:24
之中,会到其中的情感。
比如,《卫风·氓》被人遗弃的原因。
在此处,则有岸,“淇则有岸,最后得出,女子容颜衰老,女子忍不住感叹:曾几何时,男子深情款款,许下情已变!“淇水汤汤,渡过淇水,回到最终觉得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为了讲述了一名女子的婚恋悲甘肃省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写作之窗中学生写作议论文,最喜欢用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因为事例容易找。
但这样做存在的问题是,有的学生在举例后并没有结合事例展开必要的分析,导致论据与论点之间是割裂开来的;有的学生只论及事例的表象,导致文章缺乏深度。
下面,笔者就举例谈谈在议论文写作中分析事例的几种方法。
一、归纳法:揭示事例所蕴涵的道理归纳法,即在举例后,对事例所蕴含的道理进行概括和归纳,揭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以突出中心论点。
有学生以“奋斗的人生最精彩”为题这样写作:西晋著名的文学家左思天资不佳,记忆力很差,但他焚膏继晷,潜心读经。
为了写好《三都赋》,他在室内、门前都挂上笔和纸,一旦想到美言佳句就写下来。
经过十年的奋斗,终于成文,以致“洛阳纸贵”。
苏轼满腹才华,仕途坎坷,屡受排挤。
但在备受煎熬的日子里,他意志坚定,奋斗不止,为官一任,便造福一方,并用笔写下千古诗文。
古代有不少这样的人物,现代也不乏其人。
广东农民郑炳才初养大黄蟹时,“摸着石头过河”,借债投资几十万,却因没有选择好适宜的水塘和食料而屡屡亏本。
虽然家里的人反对他,朋友们劝阻他,但他仍然没有放弃。
他观察、走访、试验,直至成功。
奋斗,让他富了起来。
他还帮助全村人脱贫致富。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他们的成写作之窗。
高考议论文怎么写的有深度(方法)高考作文有“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四个要求,“深刻”是其中之一。
议论文需要说理透彻、论点深刻。
但是,高考作文要求我们在特定的场合时间进行写作,考场的气氛、时间以及题目的限制,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发挥。
这对考生的时间观念以及分秒必争的心态有很大要求。
要想把文章写得有深度,并不容易。
高考作文阅卷老师一般喜欢用“深刻”去评判考生作文的价值,所以,写出有深度的高考作文,是我们获取高分作文的一个主要途径。
高考《考纲》中对考生作文的立意深刻有三个要求:第一、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第二、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第三、观点具有启发性。
但考试在写作中却没办法很好地贯彻这三个要求,这种“考生现状”与“考纲要求”之间的矛盾,是影响学生考场作文分值不高的一个主要因素。
针对这个问题,以下总结了几个方法,可供考生写作时参考。
首先是在考场之中:我们要做到有的放矢考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中心观点表达出来,并且做到立意深刻。
在写作中我们要自觉遵守写作的规律,并运用各种写作方法和技巧来熟练地、巧妙地、独具匠心地表达客观世界和我们的内心情感。
1.找准切入点,集中论证考场留给作文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内要写出一篇有深度的议论文,我们的思维需要高度敏捷。
首先在审题时,我们要对题目准确地理解判断,并且围绕高考作文的材料与要求,找准文章的切入点,去进行集中论证,巧妙为文。
2.分析观点,深入追问在论述中引用材料,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现象认识上,要进一步地去追问原因、结果。
学会不断地追问、思考。
从而一层一层深入地去分析问题,形成一种递进的关系。
最常见的套路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使我们的文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探向事物的本质。
这不仅仅是情感的递进,更是思维与现实事理的递进。
只有随着文章观点的逐步深化,并且逐渐推向文章的总论点,整篇文章才会变得有深度。
3.扩展联想。
多角度论证在文章运用事例来分析论点时,如果我们掌握了联想迁移能力,我们对文章的论证能够更得心应手,不管是相似联想、对比联想、还是类比联想,都能帮我们打开思路,找到文章的论据,进行多角度地论证,从而使我们的论证变得更有深度。
如何使议论文的内容更加有深度和广度议论文是一种常见的论述性文章,通过搭建论据、提出观点和论证等方式,对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与其他类型的文章相比,议论文更加侧重于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因此如何使议论文的内容更加有深度和广度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提升议论文的内容质量。
一、明确定位和界定议论文的主题范围在撰写议论文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所讨论的主题范围。
如果主题范围过于宽泛,可能导致文章内容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论据和论证;而如果主题范围过于狭窄,可能导致文章内容不够充实,难以深入探讨。
因此,明确议论文的主题范围是确保文章深度和广度的第一步。
二、收集并运用大量的相关材料和信息议论文的深度和广度需要有充足的支撑,而收集并运用大量的相关材料和信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学术论文、报刊杂志,以及互联网上的可靠资源,获取与所讨论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和观点。
同时,在使用这些材料和信息时,需要准确引用和注明出处,确保文中观点的可信度。
三、扩展论点并提供充分的论证在撰写议论文中,提出的论点和观点应具有广度和深度。
为了拓展论点的广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并引入多个相关的论据来支持观点。
同时,为了增加论点的深度,可以通过引用专家的意见、举例说明和分析数据等方式,对观点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论证。
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具说服力,读者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四、运用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要使议论文的内容更加有深度和广度,运用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
逻辑思维可以帮助作者清晰地组织文章的结构,使文章观点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批判性思维则能够帮助作者发现和分析问题,深入挖掘主题的各个方面,并对不同观点进行评估和对比。
通过运用这两种思维方式,作者可以更好地思考和展示议论文的内容,从而使文章具备更深入和全面的探讨。
五、注意文采和语言表达的质量议论文的深度和广度不仅体现在内容上,也表现在语言表达和文采上。
议论文论据分析的具体方法在写议论文时,论据分析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有力的论据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观点,增强论点的可信度。
下面将介绍一些具体的方法,帮助我们进行有效的论据分析。
1. 查阅权威文献和资料在进行论据分析时,首先要查阅相关的权威文献和资料。
权威文献通常由专家学者撰写,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能够为我们的论点提供有力支持。
在查阅文献时,要注意文献的作者背景、出版时间、发表期刊等信息,以确保所引用的论据具有权威性和时效性。
2. 分析数据和统计信息另一种常见的论据是数据和统计信息。
通过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客观的结论并支持论点。
在分析数据时,要注意数据的来源和采集方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可以利用图表等形式将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增强论据的说服力。
3. 引用经典案例和实证研究经典案例和实证研究也是进行论据分析的重要来源。
引用经典案例可以帮助我们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为论点提供具体的例证。
同时,实证研究能够为我们提供科学的实证支持,为论点提供更加具体和可信的论据。
4. 对比分析和对立论据在进行论据分析时,还可以采用对比分析和对立论据的方式。
对比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突出论点的优势和特点,从而更加清晰地呈现论据。
而对立论据则可以帮助我们辨析不同观点之间的差异和优劣,进一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5. 基于逻辑推理和论证最后,对于论据的分析还可以基于逻辑推理和论证。
通过建立明确的论点、论据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构建严谨的论证结构,使论据得到更加有力和准确的支撑。
同时,避免逻辑漏洞和谬误,确保论证的合理性和说服力。
综上所述,议论文论据分析是写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查阅权威文献、分析数据和统计信息、引用经典案例和实证研究、运用对比分析和对立论据、以及基于逻辑推理和论证等具体方法,我们可以进行有效的论据分析,使论文更具说服力和权威性。
作文导学案------议论文中如何通过分析事例来论证观点一、写好语段(一)语段诊断语段一:古人云:自古英才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
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
可见,贫困是一笔财富。
(观点:“贫困是一笔财富”)误区:(一)语段诊断语段二: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
四年里,诺贝尔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做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失败,但是,他毫不气馁。
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信念:一定要发明“炸药”,减轻工人们繁重的负担。
最后一次实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延燃的导火线,一声巨响,“炸药”爆炸产生了极大的威力,在旁边的人们不禁惊叫:“诺贝尔完了!”然而,正当人们为失去一位伟大的化学家而悲痛的时候,诺贝尔神奇般的从浓烟中跳出来,他面孔乌黑,身上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成功了。
”就这样,诺贝尔发明了炸药,从那时起,大大减轻了挖土工人的劳动强度。
可见,失败既是针对成功的否定,又是成功的基础,也就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 (观点:“失败是成功之母”)误区:(二)标准语段的学习一个标准的议论段——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那种,应该依次包含如下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观点句、阐释句(由论点到例子的过渡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
例如:(观点句)知识就是力量。
(阐释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材料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
(分析句)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
(材料句)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轮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能够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
议论文体中议论事例的艺术论道理:——拔云见日的理性深度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如风卷残云,秋风扫落叶,水落石出,方法:由点到面,跳出个人范畴找共性类别由浅入深,跳过为什么谈怎么办叙议结合示例一:原文:不要放弃,要勇于突破重重顾虑。
在巴黎,罗丹用10年时间雕刻成了那座《披着晨衣的巴尔扎克》,但连当时很高明的鉴赏家也难以接受此种新的表现手法,而多年后那尊像被抬出接受再一次的审视时,人们却不得不讶异于罗丹那技巧的创新为雕塑界开辟了一个宽广的新领域。
就是因为罗丹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没有受到传统意义上的局限,勇于突破层层顾虑,才成就了一代美学大师,让世人赞美与敬羡。
修改:不要放弃,要勇于突破重重顾虑。
在巴黎,罗丹用10年时间雕刻成了那座《披着晨衣的巴尔扎克》,但连当时很高明的鉴赏家也难以接受此种新的表现手法,而多年后那尊像被抬出接受再一次的审视时,人们却不得不讶异于罗丹那技巧的创新为雕塑界开辟了一个宽广的新领域。
在人生道路上没有受到传统意义上的局限,勇于突破层层顾虑,才成就了一代典范,让世人赞美与敬羡。
评点:1、原文就事论事,就罗丹说罗丹,修改后跳出个别具体事例的束缚,直接论述普遍性的哲理,深入本质,力求有深度。
2、在语言表述上,扣住“心灵、灵魂、生命,人生、命运、历史、未来,梦想、价值,意义”等词汇展开,能引领思考更深入。
3、原文为一个自然段,修改后可处理为两个自然段,形式更简洁,思路层次感也强了许多。
叙议结合示例二:原文:众所周知,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泡的过程中尝试了一千多种灯丝。
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面对一次又一次烧断的灯丝,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嘲讽,他退缩了吗?没有!他始终没有放弃,“就算失败了一千次,我也要在一千零一次时爬起来。
”我相信这句话是对爱迪生最好的写照。
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尝试了一千多种材料后,爱迪生的灯泡终于亮了起来,彻彻底底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试想如果爱迪生一遇困难就放弃,哪能发明出电灯泡?。
铁规三:议论文论证分析模板中学生写议论文最乐意用的是事实论证法,即摆事实的方法。
但是一个事实论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分析,往往可以证明不同的论点。
因此,对事实论据必须进行分析,揭示事实论据的实质、特征、意义、存在的条件、原因等多方面内容,对论据进行说明或限制,使论据的含义与论点的含义一致,这样才能使论据更好地为作者所持的观点服务。
模板一:事件+意义模板示例:还有德国总理勃兰特,19世纪80年代访问波兰时,虔诚地跪在被纳粹分子杀害的人的墓碑前。
这一跪,不仅显示了德国人民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的忏悔,也跪出了勃兰特高尚的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语段)模板解说:此为意义分析,高度评价这种行为。
由此可见只有经过意义分析,论据的含义才会更加明晰,读者也才能较容易地从这一寓言中认识到环境是成才的重要因素这一道理,论据的论证力量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
【最佳例文】人生的“出”与“入”一考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段论述:“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从这段话中,我们不仅能看出这位国学大师独特的为文之道,而且能感悟到其中深一的人生智慧:入而为事,出而观之,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所谓“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钻进去”。
做事时全身心的投入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成事的决心和做事的效率。
而浮于表层,正是成功的死敌,浅尝辄止的结果只能使我们像寓言里的那只鼹鼠,门门懂却样样,终究做不好任何一件事。
有一个故事大家都不会陌生,说的是罗丹在工作时差点把他的客人茨威格锁在工作室里。
从这件事中,我们不难看出罗丹对工作的投入到了何等程度。
他“钻进去”工作,竟忘掉了整个世界。
后来茨威格回忆说,那天他在罗丹工作室学到的比在学校学到的东西还多。
这种“入”的境界和知识同样重要。
纵观古今,大凡成事者无不有“入”的决心。
因为“入”,才有王羲之染黑的18缸墨水;因为“入”,才有玄类取经跋涉几万里的行程;因为“入”,才有陈景润演算的几十麻袋的稿纸。
议论文“就例说理”的八种方法引言: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表达和维护自己的观点。
就例说理就是一种有效的表达和辩论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论证。
本文将介绍和探讨就例说理的八种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运用这一技巧。
一、举例类比法举例类比法是就例说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通过引用具体的事例或类比的案例,可以更直观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例如,为了说明家庭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举出成功家庭的例子,或者将家庭比喻为一个温暖的港湾。
二、历史追溯法历史追溯法在就例说理中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通过审视过去的事件或发展趋势,我们可以更好地说明问题的原因和后果。
比如,通过追溯历史,我们可以理解为何一些社会制度衰落,或者为何一些发明对人类的进步至关重要。
三、对比对立法对比对立法常用于分析和论证两种不同的观点或主张。
通过对比不同观点的优缺点或对立的立场,我们可以更有效地说明自己的观点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例如,通过对比正义和非正义的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说明何为正义。
四、因果推理法因果推理法是就例说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分析问题的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论证自己的观点。
例如,通过分析其中一种政策的实施和相应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该政策是否切实可行的结论。
五、权威论证法权威论证法通过引用专家、学者或权威机构的观点和研究结果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这种方法可以增加自己观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例如,引用专家的研究结果来支持其中一种观点可以使我们的论证更加有力。
六、感性表达法感性表达法通过直接描述个人或他人的真实感受和经历来说明观点的正确性。
这种方法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鸣,以增强自己的说服力。
例如,通过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或描绘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来传达观点,可以更好地引发读者的共鸣。
七、数据统计法数据统计法通过引用可靠和具体的数据统计结果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这种方法可以使我们的观点更具客观性和可信度。
例如,我们可以引用相关机构公布的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从而增加说服力。
写作之窗为提高议论文写作的水平,一些学生可谓费尽心思,用了很多办法,但议论文写作的水平仍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今年江苏高考作文中平庸的文章比往年多一些。
”《现代快报》引用了作文评分组专家的话,令无数高三学子感到无助。
为什么经过十二年的寒窗苦读,经过多年的写作训练,他们写的议论文还是如此肤浅呢?为什么就写不出有深度的议论文呢?经过问卷调查和反复研究,笔者发现高中生的议论文缺乏深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学生对写作有错误的认识,平时大多是在被动地写作。
部分学生把“写作”理解为“文学创作”,认为教师传授的写作方法、技能等,自己都已经掌握了,写出来的文章依然没有深度,于是便认为自己没有写作天赋,在平时的写作中只是被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这种狭隘的观念限制了写作能力的提高,使其在写作中感到力不从心,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二,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内容大都没有深度,阅读时间得不到保障。
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他们在阅读时抱有很强的功利性,要么想要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要么仅仅为了自娱自乐。
在“新课标”推荐的书目里,有一部分是故事性比较强的作品,有一部分是说理深刻的作品。
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很难真正地理解与消化其中的知识,就更谈不上将优秀的作品内化为自己的认知。
部分教师“重阅读,轻作文”的观念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写作兴趣的形成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其三,“概念”意识比较薄弱。
在写作的过程中,没有对需要论述的概念进行必要的阐释、分解、剖析,而是用一句话来简单概括。
这样一来,写出来的议论文自然是肤浅的、平庸的。
其四,忽视了标点符号的作用。
在议论文写作中,他们对标点符号的使用太过随意,没有真正发挥出标点符号的作用,写出来的文章自然缺乏深度。
对此,语文教师该如何做呢?第一,要帮助学生转变观念。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写作是对其综合能力的一种测试,是其表达观点、抒发情感、再现生活的一种方式,是认识生活、再现生活的一种技能。
如何写出深入的批判性议论文作文批判性议论文是一种基于观点和论证的文体,通过深入分析和对待讨论问题,从而形成有力的观点和论证。
在写批判性议论文时,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和技巧,以确保论文内容深入、逻辑清晰、观点有力。
本文将介绍如何写出深入的批判性议论文作文。
一、选择一个明确的主题在写批判性议论文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主题。
主题应该是具体、明确的,并且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选择一个适当的主题对于写作的深入和内容的丰富至关重要。
二、进行全面的研究在写批判性议论文之前,我们需要进行充分的研究。
这包括查阅相关的文献、调查和收集相关的数据,以及了解不同的观点和论证。
只有通过充分的研究,我们才能获得全面的信息和对待讨论问题的深入理解。
三、确立自己的观点在写批判性议论文时,我们需要确立自己的观点。
观点应该是明确的、有力的,并且与我们的研究和观察相一致。
同时,观点应该能够通过逻辑论证和相关的证据来支持和证明。
四、运用合适的结构和段落在写批判性议论文时,我们需要运用合适的结构和段落来组织我们的论文。
一般来说,批判性议论文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引言、论证段落和结论。
引言部分应该引出主题,并提出我们的观点和论证。
论证段落应该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论证,并提供相应的证据和例子。
结论部分应该总结我们的观点和论证,并给出进一步的思考和建议。
五、运用逻辑和证据进行论证在写批判性议论文时,我们需要运用逻辑和证据来支持我们的观点和论证。
这包括使用合适的逻辑关系和论证方法,以及提供相关的证据和例子。
通过有效的逻辑和有力的证据,我们的观点和论证将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
六、使用清晰、准确的语言在写批判性议论文时,我们应该使用清晰、准确的语言。
语言应该简洁明了,避免使用模糊或含糊不清的词语。
同时,我们应该避免使用口语化的表达或者夸张的修辞,以确保文章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七、进行反思和修订在写完批判性议论文后,我们应该进行反思和修订。
这包括检查我们的论文是否内容全面、观点一致,以及语言是否精确、流畅。
语文写作技巧点拨——议论文写作难点突破一、怎样议论深刻透彻深刻是考纲中“发展等级”对作文的要求,考纲原文对“深刻”是这样进行阐述的:“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作为议论文,怎样议论深刻透彻?其实,大而言之,考纲所说的三点要求就是议论深刻透彻的三种技巧,下面就这三种技巧分别进行阐释说明。
(一)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事物的本质往往通过表象反映出来。
每一个客观事物,都是多种规定的复杂统一体,这些复杂的规定通过丰富多彩的现象表现出来。
人们接触一个事物,总是先认识到它丰富多彩的现象,由感觉、知觉而到表象,取得关于这个事物整体的、感性的认识。
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
事物的本质是蕴含在事物的现象之中的,往往很难一眼看出。
同时,其本质也有层次深浅或主次的区别,不易一下抓准。
因此,动笔写作前须仔细审度、深入探究,不可贸然做出判断。
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必须具备如下条件:1. 要独具慧眼,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对阅历尚浅的高中生来说,观察时不要放过生活中那些“不起眼儿”的凡人小事。
如果能开动脑筋,透过那些“芝麻绿豆”的小问题去发现蕴含的深刻含意,同样可以得到“寻常中显本质,微尘中见大千”的卓尔不群的立意。
2. 掌握揭示本质的一些方法第一,要用理性的睿智之光,对观察到的表象下一番“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的功夫。
第二,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事物的现象进行概括,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上升、飞跃,形成对事物理性化的认识。
第三,注意对事物发展过程进行动态分析,探求事物在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的特殊性。
第四,在探究事物本质特征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相同、相似的现象可能反映不同的本质,不同的现象也可能反映相同的本质。
3. 把握一些“理论武器”事物的现象是错综复杂的,往往真假交织,鱼龙混杂,不易分辨。
事物的本质往往也有个逐步暴露、逐渐展开的过程,因此,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