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88.50 KB
- 文档页数:6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学习目标】1.了解X成功收复某某的时间和清朝在某某的建制;2.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的史实;3.知道清政府巩固西北边疆的主要措施;4.认识到某某、某某、某某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5.梳理有关某某、某某、某某等方面的知识,培养综合史实的纵向归纳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重点:X成功收复某某和清朝在某某的建制;清廷对某某地区的有效管辖巩固西北边疆;清朝的疆域难点:清廷对某某地区的有效管辖【自主学习】清朝对全国的统治1.背景:清朝统治者以为都城,清军南下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力量。
2.措施:(1)政治制度方面:加强,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2)思想文化方面:推崇,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X成功收复某某和清朝在某某的建制1.X成功收复某某:(1)背景:明朝末年,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某某。
(2)经过:。
①1661年,X成功率船队从金门出发,横渡某某海峡,把敌人包围在。
②1662年,荷兰殖民长官被迫宣告投降。
(3)意义:某某回到祖国的怀抱,X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
2.淸朝在某某的建制:(1)概况:1683年,清军进攻某某。
1684年,清朝设置,隶属省。
年某某省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2)意义:加强了某某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某某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清廷对某某地区的有效管辖1.措施:(1)确立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
①接见某某某某首领达赖五世,正式賜予“达赖喇嘛”的封号。
②赐予另一位某某某某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代达赖与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2)设置。
1727年设置,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某某事务。
2.意义:有效地加强了对某某的管辖。
巩固西北边疆1.平定准噶尔部叛乱:(1)背景: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在俄国的唆使下,发动叛乱。
(2)结果: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皇帝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2024新版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解读一、单元课标解读【导论】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推行了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东汉后期,政治动荡,社会危机严重。
两汉时期,中国科技与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并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
【内容要求】通过了解秦朝统一、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朵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素养目标】二、单元教材分析【大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的历史。
这一时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单元在全册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历年中考考查的重点,需要重点把握。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然而,秦朝统治者实行残暴统治,最终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
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东汉统治后期,政治动荡,社会危机严重。
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并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
秦汉时期的文化辉煌大气,史学、文学、科学技术、艺术都有创新,许多成就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汉代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3、通过了解两汉文化的成就,认识两汉文化成就的原因及其特点。
【课程导学】[问题导学]1.西汉初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该制度有何隐患?提示:郡国并行制。
隐患:极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权,威胁皇权,造成了“七国之乱”。
2.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在今新疆巴州轮台县)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敦煌汉简中,有大量关于自都护府设立到西汉末年西域各族官员前往长安的记录。
试解读从中所得到的信息。
提示:西域都护府是中央管理西域的机构,实现了对西域的直接管理,说明西域已经纳入汉朝版图。
3.东汉时,豪门大族不但经济实力强大,而且往往通过“举孝廉”等方式推荐亲属做官。
试指出并说明“推荐亲属做官”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提示:“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
豪门大族通过“举孝廉”等方式推荐亲属做官,说明豪强地主享有特权。
4.从汉武帝统治时期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你能得到什么认识?提示:由大赋到小赋的转变,受当时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是时代变化的结果。
5.《史记》首创民族列传,即《匈奴列传》《南越列传》等六篇专传,开创了正史为少数民族政权立传的先例。
而且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司马迁都把他们的祖先视为黄帝。
试说明这一叙史方式的时代意义。
提示:《史记》是一本纪传体史书,专设民族列传,说明司马迁重视各少数民族历史,并将其列为黄帝后代,这一思想顺应了当时大一统的时代潮流。
6.1957年陕西出土的“灞桥纸”、1986年甘肃天水附近放马滩古墓中出土的纸地图,它们均发掘于西汉古墓和遗址。
据此可得到的基本认知是什么?提示:西汉已出现书写用纸。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汉朝削、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汉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3.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4.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考点定位:1.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的措施及意义。
2. 外戚干政与宦官专权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3. 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的衰亡。
主干知识梳理:一、西汉的建立与强盛1.建立与初期统治建立:刘邦于公元前202 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统治:思想上:尊奉黄老无为思想经济上: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政治上:汉高祖: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汉景帝: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七国叛乱,后被平定结果: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2.西汉的强盛对内: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中朝制度: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官吏选拔: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1)方式:先考察而后推举。
(2)标准: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
(3)特点: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
(4)作用: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监察制度:(1)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 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2)上计制:秦汉时期考核官员的主要办法。
流程:每年岁末,各县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人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再由郡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
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木牍《集簿》作用: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汉同秦朝,因为实行郡国并行制,基层上报者由“县”扩大为“县、侯国”,中间汇总上报者由“郡”扩大为“郡国”)地方治理: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本单元讲述的是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历史,起于1368年,止于1840年。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
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明朝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清朝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
明清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但局限于量的增加,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明清时期,政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祖国的统一;清政府在台湾设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台湾的行政管辖;清政府对东北、西北、西南边疆的管辖,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联系密切。
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在世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朝中期以后,东南沿海军民展开了抗倭斗争。
清朝军民对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进行了有效抵抗。
明清时期,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体现了很高的建筑水平。
明清小说、戏剧和书画艺术,成果丰硕。
续表。
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荷兰侵略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及清政府对台湾管辖的情况、意义。
2.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的罪行;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过程;《尼布楚条约》的意义。
3.正确认识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些事件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1.通过郑成功收复台湾和评价郑成功,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能力。
2.通过设问“为什么说台湾,黑龙江地区自古是中国的领土”培养学生纵向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设计历史知识结构示意图,培养学生学会化繁为简,形象直观地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和整合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斗争都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2、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而英勇斗争的精神。
3、联系现实,深化认识:为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而努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中俄《尼布楚条约》。
难点:正确认识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设置台湾府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猜谜:治河堵住水,引水入弯道。
(打一省级行政区名)2、找台湾。
3、师述:台湾是我国东南的海上明珠,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在历史上,台湾却是多灾多难,曾多次遭受到外国的侵略,你知道最早侵略台湾的是哪个殖民者吗?是谁收复台湾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二、新授(一)阅读导言部分和第一目,完成学案一1、讲故事:荷兰殖民者是怎样侵占台湾的?2、郑成功是怎样收复台湾的?3、读郑成功的话,联系所学知识,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4、郑成功收复台湾有什么意义?(从国家利益和台湾本身两方面分析)如何评价郑成功?56、师述:开辟荆榛逐荷夷,这就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写下的诗句。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从单元题分析得知,本单元的重点为和两部分这段时期的历史特点是:【复习重点】(1)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2)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3)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4)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5)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单元基础知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社会危机一、加强中央集权1、明朝:(1)明朝的建立:年,在(今南京)称帝,建立明朝;(2)靖难之役:燕王起兵反对建文帝削藩,获胜后称帝,即,1421年迁都;(3)强化措施:废除和,权分部,皇帝直掌军政大权;设立特务机构制度;改革科举,。
2、清朝:(1)清朝的建立:1616年统一女真族,建后金。
之后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
(2)强化措施:帝设军机处;、、三帝时大兴。
二、中外交往与冲突1、明朝:(1)下西洋:在明成祖时,-1433年郑和曾从出发下西洋,到过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沿岸和东海岸,加强了同各国的友好往来。
(2)戚继光抗倭:元末明初,倭寇时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戚家军在九战九捷,又进入、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抗倭,平息倭患,他是永载史册的英雄。
(3)1553年,攫取了在我国的居住权;1624年殖民者侵占台湾。
2、清朝(1)1662年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是当之无愧的。
1684年,清政府设置,隶属省,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2)抗击沙俄侵略:帝组织1685年和1686年两次之战反击俄军。
1689年,中俄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条约》,从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三、清朝对边疆的管理1、对西藏的管理:帝册封达赖五世;帝册封班禅五世。
1727年设置大臣,代表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2022年课程标准学习目标通过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发展国力强盛原因;通过了解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过程1.立足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知道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2.立足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通过对“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学习,知道儒学在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和影响。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立足家国情怀,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理解国家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家国情怀)自主学习任务一削弱地方势力设问1:汉武帝为削弱地方势力采取了什么措施?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1、的实施(1)背景: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2)提出者:主父偃(3)推恩令的内容: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由皇帝制定封号。
(4)推恩令的作用:推恩令的实施,使得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维护了国家的。
2、建立制度(1)背景: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发展起来,土地,聚敛财富,与官府分庭抗礼,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2)刺史权力:代表中央地方官员和豪强及子弟的不法行为(3)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易错点:是监察中央官员;刺史是监察地方官员和豪强。
自主学习任务二加强经济管控设问2: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经济上采取了那些措施?1、农业(1)朝廷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地数万顷,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3、商业(1)背景:盐铁经营权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他们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2)目的: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3)措施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④下令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4、作用: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自主学习任务三尊崇儒术设问3:汉武帝在思想上有什么烦恼?如何解决?核心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单元导学案-第三单元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一、学习目标1.识记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史实,了解其重要意义。
2.掌握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知道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具体内容。
3.通过对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分析,认识这种制度对巩固统一的重要性。
4.认识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愿望,是历史的进步,二、自主预习1.公元前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
公元前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时期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3.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4.秦朝的疆域,东至,西到陇西,北至,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三、合作探究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意义?四、随堂演练1. 梁启超:“天下之统一,势也。
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
”天下“统于秦”发生在()A.公元前356年 B.公元前230年C.公元前221年 D.公元前202年2.小明想要参观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都城遗址,那么他应该去下列哪个地方()A.河南安阳 B.河南洛阳 C.陕西咸阳 D.河南登封3.有一首诗歌这样写道:“他驱动万乘战车/点燃遍地烽烟/……/诸侯割据/十年间便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文中的“他”是()A.周武王 B.嬴政 C.大禹 D.商汤4.“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里的“一人”指的是“皇帝”,“皇帝”的称呼最早出现在()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5.秦朝拥有绝对权力、决定国家重大事务的是()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皇帝6.秦统一后,为维护皇权,巩固统治,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管理。
其中,中央分管监察百官的是()A.刺史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7.公元前210年,一位前往南海郡做生意的商人携带的货币是()A.铲形币B.刀形币 C.圆形方孔半两钱D.蚁鼻钱8.秦始皇为开发岭南地区,促进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兴修了()A.大运河 B.万里长城 C.灵渠 D.白渠9.大型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全面展现了长城的雄姿和周边优美的环境。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本课目标重点:秦完成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难点: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及其作用。
名师点睛【释疑解难】秦统一全国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①春秋战国以来的纷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人民渴望安定和平。
②这一时期,各民族间的交往密切,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基础。
③商鞅变法后,强大起来的秦国不断兼并邻国的土地。
④秦王嬴政的个人因素,重用人才、雄才大略、决策适当等。
⑤统一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2)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易错警示】秦朝与秦国: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由嬴政建立的一个统一的朝代,是在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统一六国后建立的。
秦朝和秦国二者有联系又有区别。
课前感新知一、秦灭六国1.原因:秦国经过______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秦王______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2.过程:秦国自公元前______年至公元前______年,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 ___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
3.作用: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______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4.目的: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______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5.内容: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______。
嬴政自称“始皇帝”。
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______、______、御史大夫统领。
在地方上建立____________,县以下又设_____、里、亭等基层组织。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6.措施:将______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以圆形方孔______ 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还统一了度量衡制度。
7.作用:统一______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统一______和度量衡,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导学案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
同时专制统治君主集权的强化满洲的兴起外因内因清王朝建立1636年在盛京称帝,建清君主集权的强化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1、郑和下西洋背景及目的: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派遣郑和下西洋。
过程:—年,郑和的舰队从出发,先后次下西洋,到过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和。
意义和作用: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戚继光抗倭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
背景: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寇与奸商勾结为患,明政府派遣等抗倭。
过程和影响:戚继光组建出“”,在浙江九战九捷,后又赴、与当地军民并肩抗倭。
抗倭取得重大胜利,沿海的倭患被平息了,戚继光是我国的。
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1、明后期,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24年)2、郑成功1661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赤嵌楼之战,荷军投降;年,殖民者投降,台湾回归祖国。
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3、1683年,清军进入 。
4、1684年,清朝设置 ,隶属福建省。
意义: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二)雅克萨之战1、17世纪中期,沙俄侵入我国 流域,据点: 和 。
2、沙俄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3、 大帝组织 次 之战,打败沙俄侵略者。
4、中俄《尼布楚条约》,时间: 年。
(1)《尼布楚条约》是中俄签订的 边界条约;(2)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 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 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一、明清经济发展缓慢二、清朝的“闭关锁国”使中国落伍 1.实行原因 2.具体表现 3.影响巩固预习 1.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是( ) ①废除丞相 ②迁都北京③执行削藩政策 ④设立东厂A .①③B .②④C .③④D .②③④ 2.明朝的建立者和时间分别是( ) A .朱温,1368年 B .朱元璋,1368年 C .朱棣,1421年 D .朱熹,1421年 3.明朝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的共同职责是( )A.协助皇帝处理政务B.制定法律C.监视、侦查臣民D.督查百官 4.明初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的目的是( )A.更改旧的机构名称B.加强君主权力C.扩大机构的管理权限D.解除元朝的民族压迫5.2007年是高考制度恢复30周年。
通过公开公平的方式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中国自古有之。
科举制度自创立以来,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请回答:(1)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唐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和明清的八股取士在内容上有何重大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6.清朝时,有人因为写了“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诗句而惨遭杀害;有一考官因出了一道“维民所止”的题目(清朝统治者认为他暗指“雍正无头”)而丢官丧命。
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A.大兴文字狱 B.焚书坑儒C.提倡言论自由 D.独尊儒术7.小华找来《康雍乾三朝史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小论文。
下列最可能成为这篇论文题目的是A.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B.明清的君主专制 C.浅议焚书坑儒D.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8.郑和的舰队最远到达的是()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B.古里和锡兰C.苏门答腊岛和满刺加D.占城9.郑和描述舰队远航的情景时曾说过有关夜晚航行的内容,郑和的舰队能在黑夜中辨识航向是因为()A.郑和舰队的庞大B.明朝造船技术的先进C.指南针用于航海D.水手有高超的驾驶技术10.“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戚继光的名言。
据此,我们应主要学习他的()A.忠君思想B.拒官态度C.军事才能D.爱国精神11.最早在我国取得居住权的殖民国家是()A.英国B.荷兰C.美国D.葡萄牙12.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我国古代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请回答:(1)简述郑和下西洋的过程及历史意义。
(2)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对今天构建和谐世界有何借鉴?13. 阅读下列图片:图片一: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片二: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请回答:(1)请列出郑和下西洋及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时间。
(2)试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等人航海的不同之处。
(3)有人说,在郑和下西洋和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背后,体现出中国海上力量的没落和欧洲海上力量的兴起。
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这给对我们有何启示?14.清朝初期,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之战,战胜了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A.沙俄侵略者B.荷兰侵略者C.法国侵略者D.英国侵略者15.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民族英雄郑成功在给殖民者的信中说:“台湾者,中国之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信中所说的“贵国”是A.葡萄牙 B.俄国 C.英国 D.荷兰16.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布衣百姓,只要是为国家民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历史便会永远珍存。
请列举出下列中外历史名人的贡献各一项:(1)毕昇(2)郑成功(3)哥伦布(4)拿破仑17.清朝前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的重大事件是A.张骞出使西域B.文成公主入藏C.回族形成D.设置驻藏大臣18.清朝政府为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其主要措施有()①设立驻藏大臣②改土归流③册封制度④平定叛乱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9.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其含义是()A.封闭关口,固守疆B.不许外国人来华贸易C.增设关税,加强管理D.严格限制对外贸易20.闭关锁国的政策不利于清朝统治的原因是()①丧失了外贸的主动权,阻碍手工业的进步②不同外国进行科技交流,使中国逐渐落伍③使清朝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④使西方殖民者找到侵略中国的借口。
A.①②B.②④C.①②③D.④21:阅读下列材料;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广东澳门、福建漳州、浙江宁波、江苏云台山四个口港,作为对外通商的口岸;后来,……清政府……只开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它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东十三行”统一经理管理对外贸易。
回答:(1)清政府为什么把开放的四个海港通商改成仅留一处?(2)“一处”指什么地方?(3)清政府的这种政策叫什么?22.2008年北京将举办奥运会,如果你是奥运志愿服务者,向外国游客或运动员介绍北京的历史文化。
下列介绍正确的是①北京是中国古都,元明清三朝在此建都②北京城布局严整,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③紫禁城位于北京城中心,是明清时代皇帝居住的地方,今称故宫④北京城附近还有嘉峪关长城风光A.①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23:暑假期间,张杰打算到北京旅游,下面是他的旅行计划,需要修改的一项是()A.参观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B.游览秦长城,实现“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愿望C.到卢沟桥悼念为抗战牺牲的革命英烈D.登上天安门城楼感受开国大典的豪情24:长城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今天的万里长城是明清修筑的雄伟工程,它东起鸭绿江,西至A.山海关 B.居庸关C.嘉峪关 D.陇西25:指南针、《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等科技成果都A.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B.属于医学研究领域C.反映了明朝的科技水平D.促进北宋商业发展26仔细观察以下三幅图:请回答:(1)图A中人物的学说后来发展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他是 ______ (名字)生活在______ (时期)。
(2)图B显示的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______(名称)。
(3)图C为某古典名著的插图,描绘了女主角林黛玉焚毁诗稿的情景,这一名著是《______ 》。
27.下列中国古典小说的章节标题中,出自《三国演义》的是()A.梁山泊义士尊晁盖B.林黛玉重建桃花社C.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D.曹操煮酒论英雄28.深刻鞭挞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是A.《红楼梦》 B.《三国演义》C.《水浒传》D.《西游记》29.“三顾茅庐”、“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的历史故事,能从下面哪部古典小说中能够读到A.《西游记》 B.《三国演义》C.《水浒传》 D.《红楼梦》历代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