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药物结晶的CT诊断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909.55 KB
- 文档页数:2
胆囊癌12例CT表现及鉴别诊断单征珊化绿化(盐城市响水县人民医院CT室224600)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探讨12例胆囊癌患者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探讨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胆囊癌患者的CT表现,本组采集的病例中男性5例,女性7例。
结果:肿块型6例,腔内型2例,厚壁型4例。
这12例患者中有6例发生肝脏侵犯,其中3例出现黄疸、腹水和淋巴结转移,4例合并胆囊炎及胆囊结石,2例出现腹膜侵犯,2例肝内胆管扩张。
术前.12例患者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9例患者CT诊断为胆囊癌,诊断率约为75%(9/12)。
结论:目前CT扫描仍是诊断胆囊癌较为快速准确的检查方法,可为临床制定诊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胆囊癌CT表现鉴别诊断胆囊癌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60-70岁,女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1.98。
70%-90%的胆囊癌合并有胆囊结石,本病的发生可能与结石及慢性炎症长期刺激有关[1]。
虽然原发性胆囊癌是最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但是因其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所以容易发生误诊和漏诊的现象。
目前CT、MRI及B超等检查仍是诊断胆囊癌的主要方法。
本文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胆囊癌的患者12例,并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胆囊癌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胆囊癌患者12例,其中5例为男性,7例为女性。
本文12例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
1.2 临床症状8例患者出现腹痛、腹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其中近期病情加重者2例;6例患者出现邻近肝脏侵犯,其中3例患者出现黄疸、腹水和淋巴结转移,2例患者肝内胆管扩张;2例患者伴有其他部位放射性疼痛的;4例患者合并有胆囊炎和胆囊结石。
12例患者中9例CT检查提示为胆囊癌,手术及病理证实12例患者中10为腺癌,1例为鳞癌。
2 结果2.1 原发病灶的CT表现①胆囊区肿块6例,表现为胆囊区不规则状软组织块状影,密度不均匀,边缘模糊不清,其中1例患者部分胆囊影仍隐约可见。
浅析不同的药物结晶性检查技术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结晶性检查的意义和应用以及基本原理,然后介绍了偏光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法及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
本文是在《中国药典2020版》四部通则0981结晶性检查法的基础上进行的部分技术补充和分析,为药物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药物结晶性检查、偏光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法、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药物研究一、药物结晶性检查技术概述(一)结晶性检查的意义和应用结晶性检查是药物研究和制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对药物的结晶性进行检查和分析,可以获得关于药物晶体结构和性质的重要信息,为药物的设计、制备和性能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结晶性检查可以评估药物的结晶度和晶体完整性。
药物的结晶度是指晶体中药物分子的有序程度,影响着药物的物理性质和药效。
通过对药物晶体的结晶度进行检查,可以评估药物的晶体质量和稳定性,为制药工艺的优化和药物质量的控制提供依据。
结晶性检查对于药物的研发和质量控制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药物晶体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揭示药物的结晶机制和晶体生长规律,为药物的合成和晶体工程提供理论基础。
同时,结晶性检查还可以用于药物的溶解度预测、药物的相转变控制、药物的纯度检验等方面,为药物的质量控制和生产提供重要参考。
(二)结晶性检查的基本原理结晶性检查的基本原理是基于药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结晶条件,通过分析药物的结晶特性来了解药物的晶体结构、晶型和晶体形态等重要的物理化学特征。
结晶性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晶体的倾向。
药物的结晶性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结晶条件等。
药物的分子结构和形态决定了其在结晶过程中的排列方式和晶体形成的方式。
例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如氢键、范德华力等)会影响药物分子的排布方式,从而影响晶体的形态和结晶性质。
药物的化学性质影响晶体的稳定性和晶体结构的形成。
一些药物具有多晶形态或可溶性多晶性,它们在不同溶剂条件下可能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
研究MRI在诊断胆宁片排石颗粒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价值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主要是由于胆囊内胆固醇超饱和状态而导致的胆固醇晶体沉积、结晶和聚集而形成的。
胆固醇片排石颗粒是一种新型的治疗胆囊结石的药物,具有独特的机制和作用方式。
而MRI技术在胆囊结石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探讨MRI在诊断胆固醇片排石颗粒治疗胆囊结石中的临床价值。
一、MRI在诊断胆固醇片排石颗粒的作用MRI技术是一种非侵入式、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清晰地显示人体内部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对于胆固醇片排石颗粒的诊断具有很大的优势。
MRI可以准确显示胆固醇结石的形态、大小和位置,帮助医生准确定位和评估病变情况。
MRI能够快速获取高质量的胆固醇结石影像,辅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计划制定。
MRI技术对于胆囊结石的早期诊断和变异型结石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精准治疗。
二、MRI在随访疗效评估中的作用在胆固醇片排石颗粒治疗胆囊结石的过程中,随访疗效评估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MRI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为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客观的依据。
通过MRI技术的连续监测,医生可以及时发现和评估胆固醇结石的溶解情况、残留和复发情况,指导患者的治疗进程,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效果。
MRI技术在胆固醇片排石颗粒治疗胆囊结石中的随访疗效评估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对于一些复杂性和难治性的胆囊结石病例,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而MRI技术可以在手术前通过三维重建和立体成像技术,全面测量、分析和评价患者的胆固醇结石的形态、大小、位置和周围结构特点,为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手术操作的精确导航提供重要的依据。
在手术过程中,MRI技术能够实时显示手术操作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术中意外和并发症,保障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MRI技术在指导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MRI技术在诊断胆固醇片排石颗粒治疗胆囊结石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临床价值。
胆囊壁胆固醇结晶胆囊壁胆固醇结晶是指胆囊壁内形成的胆固醇结晶。
胆固醇是一种脂类物质,主要由肝脏合成,可在胆囊中暂时储存。
然而,当胆固醇过多时,会超过胆汁中其他成分的溶解度,形成胆固醇结晶。
胆囊壁胆固醇结晶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发的,本文将详细探讨其形成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一、胆囊壁胆固醇结晶的形成机制胆固醇结晶的形成与胆固醇饱和度、胆固醇降解、胆盐水解和黏膜保护等多个因素有关。
当胆汁中胆固醇饱和度超过其溶解度时,胆固醇将逐渐析出形成结晶。
此外,胆汁中含有的胆盐和磷脂等物质也起到溶解和稳定胆固醇的作用。
如果胆固醇结晶未能被胆汁中的胆盐所包围,其聚集和积累可能会导致胆囊壁的胆固醇结晶形成。
二、胆囊壁胆固醇结晶的临床表现胆囊壁胆固醇结晶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上腹部不适、剧痛、恶心、呕吐等。
由于结晶的积累可能导致胆囊壁的炎症和胆囊收缩功能的受损,患者还可能出现胆囊壁增厚、胆囊扩张和胆固醇息肉等症状。
对于具有较大胆固醇结晶负荷的患者,可能还会出现胆囊胆固醇沉着病和胆囊结石的形成。
三、胆囊壁胆固醇结晶的诊断对于疑似胆囊壁胆固醇结晶的患者,临床医生可以结合病史询问和相关检查进行诊断。
常用的检查手段包括腹部超声、CT扫描和MRI等。
通过这些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和评估胆囊壁的厚度和形态特征,以及胆固醇结晶的存在和分布情况。
同时,还可以通过检测胆囊壁内胆固醇含量、胆固醇降解能力和胆囊收缩功能等指标,进一步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胆囊功能状态。
四、胆囊壁胆固醇结晶的治疗胆囊壁胆固醇结晶的治疗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
对于无明显症状和病理性改变的患者,可选择保守治疗和药物治疗。
保守治疗主要包括调整饮食、限制脂肪摄入、增加蔬果摄入等措施,旨在减轻胆囊壁的胆固醇结晶负荷和相关症状。
药物治疗则通过促进胆囊收缩、溶解胆固醇结晶或抑制胆固醇合成等方式,改善患者的症状和胆囊功能。
对于出现严重症状或病理性改变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胆囊切除手术。
胆囊结晶最好消除法胆囊结晶是一种常见的胆囊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胆囊内出现了固体结晶。
这些结晶通常由胆固醇或胆红素组成,而其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胆汁中这些物质的过度沉积所引起的。
虽然胆囊结晶在早期阶段可能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但长期存在的结晶可能会导致胆囊炎、胆囊结石甚至胆囊癌等严重问题。
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消除胆囊结晶的方法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胆囊结晶最好的消除法。
一、饮食调整胆囊结晶与饮食密切相关,因此通过合理的饮食调整可以减少胆囊结晶的形成。
首先,要避免高胆固醇、高脂肪和高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奶油等。
同时,增加纤维素的摄入可以促进胆固醇的代谢与排出,如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
此外,还应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因为它们会增加胆囊结晶的风险。
二、草药治疗草药治疗是一种传统的消除胆囊结晶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草药包括夏枯草、大豆黄酮、薄荷、山楂和决明子等。
这些草药可以通过促进胆汁的流动、降低胆固醇水平以及抑制胆囊炎症等多种机制来消除胆囊结晶。
然而,在使用草药治疗时应当注意剂量和用法,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三、中医调理中医调理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消除胆囊结晶。
中医认为,胆囊结晶是由于阴虚和湿热内蕴所致。
因此,通过中药调理可以改善胆汁的质量和流动性,减少结晶的形成。
常用的中药有何首乌、生地黄和黄柏等,可以通过中药煎剂、脐贴或膏药等方式进行治疗。
四、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胆囊结晶病例,手术治疗可能是最有效的方法。
手术治疗通常包括胆囊切除术或胆囊造口术。
胆囊切除术是将整个胆囊切除,而胆囊造口术则是将胆囊与小肠相连接,使胆汁能够直接排入小肠。
这些手术在将胆囊结晶完全消除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和风险,因此应该在严格的医生指导下进行。
总结起来,胆囊结晶的消除需要综合考虑饮食调整、草药治疗、中医调理以及手术治疗等不同方法。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该根据个体的情况以及医生的建议进行决策。
药物多晶型的鉴别方法介绍药物的多晶型是指同一种药物分子在固态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
不同的多晶型可能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药效,因此对药物多晶型进行准确的鉴别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药物多晶型的鉴别方法,并探讨其在药物研发和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药物多晶型的形成原因药物分子在固态下形成多晶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分子结构的柔性:某些药物分子具有柔性结构,可以通过旋转、弯曲等方式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
2. 晶体生长条件:药物晶体的形成受到晶体生长条件的影响,如温度、溶剂、溶液浓度等。
3. 晶体核心的形成:晶体的核心形成过程中,分子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导致多种多晶型的形成。
药物多晶型的重要性药物多晶型的存在对药物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和溶解度等性质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的多晶型可能具有不同的晶体结构和晶格参数,从而导致药物在溶解度、溶解速率、溶液稳定性等方面的差异。
因此,准确鉴别药物多晶型对于制定合理的药物制剂工艺和调整药物性能非常重要。
药物多晶型的鉴别方法1. 热分析法热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多晶型鉴别方法,包括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分析法(TGA)。
这些方法通过对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热行为进行分析,可以鉴别不同多晶型的转变温度、熔点等物理性质。
2. X射线衍射法X射线衍射法是一种常用的晶体学方法,可以通过测量药物晶体的衍射图谱来确定其晶体结构和多晶型。
不同多晶型的晶体结构会导致衍射图谱的差异,因此X射线衍射法可以用于药物多晶型的鉴别。
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可以测量药物样品在红外光谱范围内的吸收峰,从而确定其分子结构和功能基团。
不同多晶型的药物样品在红外光谱上会表现出不同的吸收峰,因此FT-IR可以用于药物多晶型的鉴别。
4. 核磁共振波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NMR)可以通过测量药物样品的核磁共振信号来确定其分子结构和分子环境。
不同多晶型的药物样品在NMR谱图上会表现出不同的信号模式,因此NMR可以用于药物多晶型的鉴别。
胆囊壁结晶要注意什么胆囊壁结晶要注意什么?胆囊壁结晶这种症状可能很多人不是很了解,但是大家对于胆结石肯定不陌生,胆囊壁结晶是胆结石早期表现,那么你知道胆囊壁结晶要注意什么吗?文章目录胆囊壁结晶要注意什么1、胆囊壁结晶要注意什么1.1、胆固醇结晶长期容易形成胆结石的,所以应该注意饮食的,高胆固醇的食物禁止食用。
1.2、胆囊壁胆固醇结晶要严格控制自己的饮食的,限制胆固醇的摄取量,绝对不吃内脏、蛋黄等富含胆固醇的食物。
宜进食高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完全谷物等。
1.3、胆囊壁胆固醇结晶的平时需要尽量减少动物脂肪的食用量,戒烟酒及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浓烈调味品,宜进清淡、易消化、少渣、无刺激性、低脂肪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多吃西红柿、玉米、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
2、胆囊壁结晶是什么胆囊壁胆固醇结晶是胆结石的早期表现,胆固醇是绝大多数胆结石的主要成分,因此胆囊内胆固醇结晶可以理解为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其形成与体内胆固醇过高和代谢障碍有一定关系。
胆囊壁胆固醇结晶本身是胆囊所分泌的胆固醇由于溶解度的改变,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量超过了胆汁酸和磷脂溶解胆固醇的能力,胆汁中部分胆固醇就不能溶解在胆汁中,就会析出胆固醇结晶而发生沉淀,胆固醇结晶长期容易形成胆结石的。
3、胆固醇高胆囊壁有结晶如何治疗目前治疗的方法首选还是采取体外的震波排石的方法,该方法可以使患者身体中其他的脏器不受到任何的损害,并且排石相对彻底,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目前正规的医疗机构都可以进行相关的诊治。
胆囊壁结晶之胆囊结石如何鉴别诊断1、慢性胃炎主要症状为上腹闷胀疼痛、嗳气、食欲减退及消化不良史。
纤维胃镜检查对慢性胃炎的诊断极为重要,可发现胃黏膜水肿、充血、黏膜色泽变为黄白或灰黄色、黏膜萎缩。
肥厚性胃炎可见黏膜皱襞肥大,或有结节并可见糜烂及表浅溃疡。
2、消化性溃疡有溃疡病史,上腹痛与饮食规律性有关,而胆囊结石及慢性胆囊炎往往于进食后疼痛加重,特别进高脂肪食物。
表1 分娩方式与产后出血发生率(例)
分娩方式例数产后出血例数
阴道顺产120004
产钳助产8501
剖宫产2000019
2.3 产妇与新生儿结局:经过对应的处理后,24例产妇中发生失血性休克3例,子宫切除4例。
共分娩了24例新生儿,正常新生儿5例(20.8%),死亡3例(12.5%)。
3 讨论
在我国,产后出血仍是母体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原因之一[3]。
有研究通过铬标记红细胞计算产后出血量显示,阴道分娩平均出血量为500ml,剖宫产为1000ml[4]。
在我国产后出血的原因中,胎盘因素与子宫收缩乏力居前两位,占产后出血原因的一半,本组占80%以上,其后依次为子宫破裂、软产道损伤及其他原因。
与全国资料相比,子宫收缩乏力比例升高明显,可能与我院在接生技术及医疗资源等条件上较全国平均水平高有关,且我院位于主城区,孕妇的围生期保健意识较高,多进行常规产前检查,如存在子宫破裂危险因素,则行择期剖宫产,避免因子宫强烈收缩导致子宫破裂[5]。
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出血率有显著影响,本组结果显示,剖宫产后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产钳助产与阴道顺产(P<0.05)。
有研究报道分娩方式对产后出血量有显著影响,手术产出血量较阴道分娩显著增多,产钳助产及剖宫产其对软产道的损伤及手术时间的延长,可能增加产后失血量[6]。
可见剖宫产更易导致产后出血,而子宫收缩乏力是主要诱。
所以应重视剖宫产问题,提高手术技能,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术中应随时注意子宫收缩情况,对出现子宫收缩乏力者及时按摩子宫与药物治疗,必要时行手术治疗[7]。
在母体预后中,24例产妇中发生失血性休克3例,子宫切除4例,无死亡产妇,体会是积极处理产后出血原因,纠正血容量不足,可避免休克发生。
总之,经产妇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的相关性强,剖宫产可增加产后出血发生的几率,值得在临床上重视对待。
4 参考文献
[1] 庄依亮.现代产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529.
[2] 乐 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9.
[3] 吴连方.产科出血病因的变化趋势及防治[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40(11):791.
[4] 张 瑛,常淑芳,兰瑞红.74例产后出血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7,32(1):86.
[5] 李增玉,周丽华,魏灵芝.贫血对产妇产后出血量的影响[J].山东医药,2008,48(30):91.
[6] Wohlmuth CT,Gumbs J,Quebral-Ivie J.B-Lynch suture:A case series[J].Int J Fertil Womens Med,2005,50(4):164.
[7] 蒋红清,刘亚杰,刘海艳.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8,24(1): 689.
[收稿日期:2011-09-09 编校:潘宏竹]
胆囊药物结晶的CT诊断分析
薛少军 (陕西省勉县九冶医院放射科,陕西 勉县 724207)
[摘 要] 目的:分析头孢曲松钠致胆囊内结晶的CT图像特征与胆囊结石的鉴别。
方法:观察分析3例使用头孢曲松钠致胆囊内结晶的CT图像。
结果:CT特点表现为呈粉末状点团状或悬浮状高密度影,部分呈河中沉沙状,质地松散,密度较淡,变换体位,点状高密影可散开或有流动性,形态具有可变性。
停药后2周内,胆囊内结晶物可随胆道排出。
结论:头孢曲松钠应用后容易在胆囊内形成结晶,这种结晶物堆积,可引起胆道梗阻导致急性胆囊炎、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胆汁反流性食管炎等,在临床上治疗过程中出现上腹痛,甚至有黄疸可能,针对其图像特征,与胆囊结石鉴别,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关键词] 药物性结晶;胆囊;CT诊断
CT诊断因密度分辨率高、无创伤、技术推广性强,尤其适合上腹痛、黄疸等病症的患者,B超为筛查本病首选,CT为补充诊断,是胆系疾病的次选检查方法。
部分患者应用第三代头孢药后胆囊出现药物结晶,2007年12月~2010年7月我院采用CT诊断出3例胆囊药物结晶,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我院诊治过程中笔者自2007年12月~2010年7月对因静脉用头孢曲松钠致胆囊内形成结晶物进行CT图像观察,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16~60岁,平均35岁,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治疗过程中患者进食量低于机体健康状态。
1.2 仪器与方法:C T诊断机为东芝Xivsion GX单层螺旋机;用药前检查胆囊内未见异常,静脉用药3d后复查胆囊,检查前空腹并喝凉开水1000ml后检查,避免腹部其他干扰,确认胆囊内有结晶物。
2 结果
静脉用头孢曲松钠后胆囊内所形成的结晶物的3例患者,有不同程度地有上腹痛2例,黄疸1例,且此例经CT检查发现,不仅胆囊内有结石影像,还有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内也见高密度影堆积,胆总管内径达15m m。
CT图像特征:表现为胆囊腔内见大量粉末状稍高密度点状影堆积,或为团状或悬浮状,部分呈河中沉沙状(图1、图2),质地松散,CT密度较淡,移动体位,点状高密影可散开或具有流动性,形态具有可变性。
停药1周后,胆囊内结晶物可见随胆道排出。
图1 外伤时CT
检查胆囊内密度均匀
图2 用药8d
后检查胆囊内高密度结晶沉积
图3 女,21岁,车祸伤后ct (第一次2007.12.1
)
图4 第二次CT (2007.12.8
)
图5 第二次CT (2007.12.8)
3 讨论
目前头孢曲松钠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基层医院已广泛应用。
头孢曲松钠引起胆囊结石的机制:头孢曲松钠
静脉应用后,在人体内不被代谢,以原型排除体外,其中经胆汁和肠道排泄40%。
食物是引起胆汁排出的自然刺激物,进食可使胆囊收缩加强[1],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食物摄入减少,所以对胆囊的收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另在某些结石易发人群中,其胆酸池中胆固醇处于高饱和状态。
应用曲松钠后尤其是大剂量,胆汁中该药浓度增加并与胆酸结合,致胆酸
池失去平衡,胆固醇即容易结晶形成胆固醇结石。
停用该药后,胆囊中的胆酸池又恢复平衡,重新溶解胆固醇结石,随胆汁排出,以至结石消失。
因而被称做可逆性结石。
胆囊结石的发病机制:胆汁理化状态的改变,游离胆红素浓度增高可与胆汁中的钙结合形成不溶性的胆红素而析出;胆汁淤滞,过度浓缩;细菌感染可使胆道壁增厚,引起胆汁淤滞,促进胆石形成[2]。
胆囊结石的CT 图像特征归纳为典型和非典型两类,胆囊内结晶是非典型结石的一种。
另外,还需与胆囊积脓相鉴别,胆囊积脓胆囊内充盈着稀疏或密集的细小或粗大的低密斑点,不形成沉积带,但有明显胆囊炎性症状与体征,与药物无相关性。
因患者在使用头孢曲松钠过程中会出现胆石症的系列症状,CT 一般作进一步检查手段,对于正确诊断药物性结晶对临床用药及后期治疗有指导意义,如误诊为胆囊结石,会导致患者不必要的手术治
疗,以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故临床医生应熟知头孢曲松钠等
药物的特性,CT 诊断医师应了解药物性结晶的CT 图像特征,以及与胆囊结石的鉴别,特别是泥沙样结石,诊断时必须结合临床用药情况,做动态观察才能做出合理的诊断结果,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4 参考文献
[1] 姚 泰.生理学[M ].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95-196.
[2] 杨光华.病理学[M ].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17-218.
[收稿日期:2011-09-11 编校:潘宏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