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直线运动
- 格式:ppt
- 大小:576.00 KB
- 文档页数:27
初二物理匀速直线运动试题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甲和乙,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4:3,所用时间之比为3:1,则甲、乙两物体速度之比为________;若他们通过相同的路程,则它们所用时间之比为_________。
【答案】4:9;9:4【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用速度公式求物体运动的速度的比值。
(1)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2)甲、乙通过相同的路程,它们所用时间之比;故答案为:4:9;9:4.2.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45m的路程用了30s的时间,则它在前15s路程内的速度为 1.5m/s,通过的路程是 22.5m;它通过72m路程所用时间为 48s.【答案】1.5,22.5,48【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用速度公式求物体运动的速度、路程和时间。
已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在前15s路程内的速度等于全程的速度,由通过45m的路程用了30s的时间,所以;前一半时间通过一半的路程,即通过的路程是22.5m;通过72m路程所用时间为。
故答案为:1.5,22.5,48.3.南京长江大桥的全长6700m,一列全长200m的火车匀速通过大桥时,在前40s内通过了600m的距离,火车全部通过大桥所用时间为 345s.【答案】345【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用速度公式求物体运动的速度、路程和时间。
(1)火车的平均速度:;(2)火车经过大桥行驶的路程:s′=L车+L桥=200m+6700m=6900m,火车经过大桥所用的时间:。
故答案为:345.4.如图是一个骑车者与一个跑步者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图象,从图象中能够获得的合理信息有:信息一:骑车者比跑步者迟5s出发.信息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息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它们运动的路程相同;骑自行车的速度大【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学生对图像的认识。
由图看出,当两人停止运动时所走过的路程都是200m,骑车者用了15s,而跑步者用了25s,故骑车者的速度大.故答案为:它们运动的路程相同;骑自行车的速度大.5.火车从甲站到乙站正常运行的速度是72km/h,若火车从甲站晚开车6min,则司机必须把车速提高到90km/h,方能使火车正点到达乙站.则甲、乙两站间的距离为 36km,火车从甲站到乙站正常运行的时间为 30min.【答案】36;30【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用速度公式求物体运动的速度、路程和时间。
八年级上册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总结物理规律的数学语言,体现了物理的简洁特性。
例如:牛顿第二定律、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下面是整理的八年级上册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上册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直线运动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3.位移和路程: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从物体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路程和位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仅就大小而言,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4.速度和速率(1)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①平均速度: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位移)的平均速度v,即v=s/t,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述.②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瞬时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精确描述.(2)速率:①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②平均速率:质点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在一般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平均速率,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二者才相等.5.加速度(1)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是矢量.加速度又叫速度变化率.(2)定义: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Δv跟发生这个变化所用时间Δt的比值,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用a表示.(3)方向:与速度变化Δv的方向一致.但不一定与v的方向一致.[注意]加速度与速度无关.只要速度在变化,无论速度大小,都有加速度;只要速度不变化(匀速),无论速度多大,加速度总是零;只要速度变化快,无论速度是大、是小或是零,物体加速度就大.6.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2)特点:a=0,v=恒量. (3)位移公式:S=vt.7.匀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匀变速直线运动.(2)特点:a=恒量(3)★公式:速度公式:V=V0+at 位移公式:s=v0t+ at2物理特性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是否易融化、凝固、升华、挥发,还有些性质如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可以利用仪器测知。
简单1、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速度越大的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B.速度越大的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C.速度大的物体运动一定快D.物体运动的时间越长,通过的路程越长【分析】本题由对速度意义和速度公式svt=的理解来解决.【解答】A、物体的路程s=vt,即距离是由速度和时间共同决定的,不知时间大小,无法比较,故A错误;B、时间的长短取决于速度和距离决定,不能只说速度大,时间就短,故B错误;C、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故C正确;D、路程长短取决于速度和时间,不知速度大小,无法比较,故D错误.故选C.2、甲.乙两个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之比是2:1,如果乙通过的路程是甲通过路程的2倍,则甲.乙两个物体所用的时间之比是()A.4:1 B.1:4 C.1:2 D.2:1 【分析】已知两物体的速度关系与路程关系,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以求出两物体运动时间之比.【解答】∵svt =,∴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故选B.3、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为s=vt,在图中,甲、乙两直线分别是两运动物体的路程s和时间t的关系图象,由图可知两物体的速度大小是()A.v甲>v乙B.v甲<v乙C.v甲=v乙D.无法确定【分析】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相同的时间比较经过路程的长短,通过的路程越长,运动的越快.(2)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的长短,用时间越少,运动的越快.【解答】根据相同的时间比较经过路程的长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如图,取相同时间t0时,s甲>s乙,所以v甲>v乙.故选A.4、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28m的路程,则它在前2s内的速度一定是()A.7m/s B.5m/s C.3.5m/s D.无法确定【分析】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保持不变;已知物体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速度公式可以求出物体的速度.【解答】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物体的速度287/4s mv m st s===;故选A.5、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svt=可知物体的()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C.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D.速度大小恒定不变【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保持不变,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无关.据此分析判断.【解答】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不能说成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故选D.6、关于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平均速度是反映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B.平均速度只能大体上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C.平均速度能精确地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D.求平均速度,要考虑这一段时间内速度的变化【分析】物体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用平均速度表示物体的平均快慢,能大致的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求平均速度时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解答】A、平均速度是反映物体运动平均快慢的物理量,故A错误;B、平均速度只能大体上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正确;C、平均速度只能大体上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不能准确反映物体的运动快慢,故C错误;D、求平均速度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和这一段时间内的速度大小无关,故D错误.故选B.7、如图所示为A,B两个小球向右运动过程的闪频照片.它表示两小球在相等的时间间隔所处的位置,则对A,B两个小球的运动情况,判断正确的()A.小球A做变速运动,小球B做匀速直线运动B.小球A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B做变速运动C.小球A,B都做匀速直线运动D.小球A,B都做变速运动【分析】在频闪照片中暗含的物理信息是每相连的两个点间的时间间隔相等,可根据两点间距变化判断做的是什么运动.【解答】A球频闪照片中两点间距越来越大,故做的是变速运动;B球频闪照片中两点间距一直不变,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小球A做变速运动,小球B做匀速直线运动,由此可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8、小明的家离学校600m远,某天他上学时,以1m/s的速度走完了前一半路,为了不迟到,他改以1.5m/s的速度走完了后一半路程,则他上学时走路的平均速度是()A.1.25m/s B.1.2m/s C.2m/s D.1.5m/s 【分析】先求出小明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相加求出总时间t,用已知的路程s除以总时间t算出平均速度.【解答】s=600m,一半的路程为300m,小明走前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111300300 1/s mt sv m s===,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222300200 15/.s mt sv m s===,从家到学校总时间t=t1+t2=300s+200s=500s.小明上学的平均速度6001.2/500s mv m st s===.故选B.9、一位同学上学时,第1min内通过140m,第2min内通过140m,则这个同学()A.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B.一定不做匀速直线运动C.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D.一定做变速运动【分析】物体在任何相等时间内的路程相等,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保持不变.【解答】一位同学上学时,第1min内通过140m,第2min内通过140m,该同学在两个相邻的1min内路程相等,但在每1min内的运动情况我们并不清楚,物体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做变速直线运动,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10、小芸骑车上学,前100m用了30s,后100m用了20s,求小芸在这200m 内的平均速度.A.4m/s B.5m/s C.6m/s D.8m/s【分析】明确全程的平均速度就是用总的路程除以总的时间,再将相关的数值带入公式即可正确计算出结果.【解答】已知:总路程s=200m,总时间t=30s+20s=50s,求:小芸的平均速度v,小芸在200m内的平均速度2004/50s mv m st s===.答:小芸在这200m内的平均速度为4m/s.故选A.难题1、用图象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图中用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②③B.①③C.①④D.②④【分析】看清楚图象中的横坐标和纵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再根据图象的形状判断物理量间的关系或变化规律.【解答】①图象表示物体的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②图象表示路程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静止状态;故B错误;③图象表示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即物体的速度不变,是匀速直线运动;故C正确;④图象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且速度与时间成正比;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故选B.2、图是甲、乙两辆同时同地同方向运动小车的s-t图象,由图象可知()A.甲、乙两车在整个过程中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经过5秒钟,甲车通过的路程比乙车长C.经过10秒钟,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相等D.经过30秒钟,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相等【专题】错解分析题;图析法;长度、时间、速度.【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是一定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如果用s-t图象去表示物体的运动情况,那么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就是一条直线,变速运动的图象则是折线.判断甲车和乙车在相同时间内哪个行驶的路程长,只需比较两个图象所对应的纵坐标(路程)就可以了.【解答】A、从甲和乙的图象来看,甲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是成正比的,所以甲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行驶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是静止不动的,所以乙车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经过5秒钟,我们看到乙车所行驶的路程比甲大,故B错误;C 、经过10秒钟,两车的s -t 图象相交于一点,表明它们行驶的路程是相等的,都行驶了20m ,故C 正确;D 、经过30秒钟,甲车行驶的路程是60m ,乙车行驶的路程是35m ,所以是甲车行驶的路程长,故D 错误.故选C .3、一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先v 1的速度行驶了整个路程的一半,然后又以v 2的速度行驶完了整个路程的另一半.火车行驶完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A .12122v v v v +B .122v v +C .12122()v v v v +D .12122()v v v v + 【分析】先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物体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的运动时间,得出全程用的时间,再利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全程的平均速度.【解答】物体在前一半路程的运动时间:11111122s s s t v v v ===, 物体在后一半路程的运动时间:22222122s s s t v v v ===, 物体全程用的时间121222s s t t t v v =+=+, 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121212222v v sv s s tv v v v s ===++总. 故选A .4、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先以120km/h 匀速行驶完前一半路程,又以80km/h 驶完后一半路程,则其驶完全程的平均速度大小是( )A .96km/hB .100km/hC .108km/hD .90km/h【分析】先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物体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的运动时间,得出全程用的时间,再利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全程的平均速度.【解答】设甲乙两地间的距离为s ,则物体在前一半路程的运动时间为:1112st v =物体在后一半路程的运动时间为:2212st v = 物体全程用的时间为:12121122s s t t t v v =+=+ 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121212221208096/111208022v v s s v km h t v v s s v v ⨯⨯=====+++. 故选A .5、2011年11月3日凌晨,我国自行研制的太空轨道空间站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与运输飞船“神舟8号”在太空成功对接,合为一体,如模拟图所示.开始对接时两个飞行器相距5km ,经过1h8min 的时间完成对接.对接过程中若以“天宫一号”为参照物,则“神舟8号”的平均飞行速度为___________m/s (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当对接成功后它们的相对运动速度为___________m/s .A .1.23;0B .1.32;0C .1.23;1.23D .1.23;1.32【分析】(1)已知路程与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平均速度;(2)两者连为一体后,相对静止,相对速度为零.【解答】(1)时间t =1h8min =4080s ,“神舟8号”的平均飞行速度5000123/4080.s m v m s t s==≈; (2)对接成功后它们成为一体,速度相等,相对速度为0.故答案为:1.23;0.故选A .6、在一次爆破中用一条长0.5m 的引火线来引爆炸药,引火线的速度是0.5cm/s ,点火的人点着火线后骑自行车以5m/s 的速度离开爆炸现场,点火者能不能在炸药爆炸前骑到离爆炸点600m 以外的安全区?【分析】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引火线燃烧需要的时间,然后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点火者的路程,最后判断是否能够到达安全区.【解答】∵s v t=, ∴引火线的燃烧时间:5010005/.s cm t s v cm s===引火引火线线, 点火者在这段时间内的路程:s=vt=5m/s×10s=500m<600m,点火者不能到达安全区;答:点火者不能到达安全区.7、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80m处有障碍物.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刹车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0.75s,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行了15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m才能停下.(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2)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撞上障碍物.【分析】(1)已知反应的时间和在这段时间内行驶的距离,根据公式svt=可求汽车制动前的速度;(2)已知酒后驾车的反应时间,根据公式S=Vt可求反应距离,加上滑行的距离再与距离障碍物的距离相比较,即可得出结论.【解答】(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1520/0.75mm sssvt===;答:汽车制动前的速度为20m/s;(2)由于反应时间t′=4t,所以匀速运动阶段有:s′=vt′=4vt=4s=4×15m=60m;s总=s′+s减=60m+30m=90m;所以s总>80m,汽车将撞上障碍物.。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第三节匀速直线运动重点难点一、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说明(1) 物体所做的直线运动可分为两类: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2)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其速度是不变的,无论用多长时间(多少路程)计算出的速度都相同;而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其速度是变化的,通过速度公式求出的速度跟所取的时间长短及路程远近有关。
(3) 物体实际的运动多是变速的。
二、科学探究:百米赛跑过程中速度的变化1、提出具体而明确的探究问题:同学在100m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2、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
(1) 实验器材:皮尺、停表、标识物(小旗…)(2) 实验原理:s vt =(3) 实验步骤:先利用皮尺将100m的路程分成每10m一段,并做好标记。
再利用停表测出你的同学每达到一个标识处所用的时间,并做好记录。
(4) 整理数据,将数据以表格或图象的方式给出。
这样一目了然,既便于自己分析问题,也便于别人阅读。
(5) 结论的获得。
说明(1) 结论应以实验所测量的结果为准,不能考虑到结果与日常经验不符,或与别人的结果不一致,形成实验结果与结论不一致的情况。
(2) 对于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分的段数越多,所测得的速度越接近于真实值。
我们通过这种方法只能粗略地描述其运动快慢变化,即大体上知道了它运动的快慢。
但不能精确地知道它的运动情况,即不知它何时加速,何时减还,何时中途停留。
(3) 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在不要求很精确,只作粗略研究的情况下,也可以用svt=求它的速度,不过这时求出的速度v,表示的是物体在通过路程s中的平均快慢程度,应该叫平均速度。
我们说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必须指出它在某段时间内,或在某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否则平均速度的含义就不确切了。
在公式svt=中,s和t之间有着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s一定是t 时间内通过的路程,t 一定是通过路程s 所用的时间。
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5.3直线运动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直线运动2. 详细内容:(1) 学习直线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2) 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规律;(3) 学习速度、时间和位移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直线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能够区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2. 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规律;3. 能够运用速度、时间和位移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运动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2. 教学重点:直线运动的概念、分类以及速度、时间和位移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2. 学具:笔记本、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PPT展示直线运动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直线运动的特点和分类;2. 讲解:讲解直线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重点讲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规律;3. 演示:通过PPT展示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其规律;4. 练习: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速度、时间和位移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六、板书设计1. 直线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2.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规律;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规律;4. 速度、时间和位移之间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骑自行车上学,速度为4m/s,行驶了5分钟后到达学校,求小明的位移。
答案:小明的位移为1200m;2. 题目:一辆汽车以6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了30分钟后停车,求汽车的位移。
答案:汽车的位移为180km。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直线运动的概念和分类,通过PPT演示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达到了教学目标;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的非直线运动,如圆周运动、曲线运动等,并尝试分析其特点和规律。
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情景导入:运动员100m赛跑的速度1997年,在雅典召开的第六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国际田联对参加100m赛跑的男、女运动员的赛跑情况进行了研究,测量了运动员在每个10m区间的快慢程度,我们各选一名如下表:观察表格,同一个运动员在每个10m区间内的速度是否相同呢?知识导航:1.物体运动过程中速度大小保持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由定义可知,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整个运动过程中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保持不变。
2.物体运动过程中速度大小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由定义可知,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整个运动过程中运动的保持不变但是运动的发_生变化。
3.在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大小是不确定的,因此我们一般用来表示整个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4・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二S总,公式中字母代表的物理量分别t总是在2.5s 到3.5s 内、第3.5s 到4.5s 内、 时间内,通过重难点解析:1.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因为速度大小始终是一个定值,所以速度大小与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和时间没有决定关系,或者说在一个确定的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无关。
2.匀速直线运动中,由于速度是一个定值,我们可以用整个运动过程中任意一段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来计算速度。
匀速直线 运动的s-t 图像和v-t 图像如图1。
明确对应的是哪段路程上的图平1均速度;或是哪段时间对应的平均速度。
切记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而是用总路程 除以总时间。
4•在直线运动中,公式v =S 与v =1的物理意义有什么不同?tt (1)v =s 表示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t 间内通过的路程,在这个定义中,应注意理解在任何相等时间 里通过的路程相等,或每一时刻速度都相同。
例如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第1S 内通过的路径是5m,利 用公式v =S ,可得它的速度为5m/s ,那么该物体在第2s 内、t 第3s 内、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是5m,同时,该物体 的路程也是5m,即任意1s 内通过的路程是不变的,任何时刻 速度大小是不变的(方向还是沿原直线运动)3小是不 均快慢 {能用平均速v=s表示一个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在时间t内通过t的总路程是S,则它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或在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它描述的并不是运动物体在某时刻的真实运t动速度,只是粗略地描述物体在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内运动的平均快慢,如果选择的时间间隔或路程区段不同,则平均速度的数值一般也不相同。
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3、.匀速直线运动不常见
1.特点: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讲述:其实匀速直线运动并不常见,因为物体在运动时一直保持速度不变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把一些运动近似的看成是匀速直线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例子。
二.变速直线运动
1.变速直线运动定义的得出
观看图5-29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暴光一次的苹果下落时的运动画面,提问:苹果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吗?
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讲述:我们把这种速度改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板书)
2.定义:速度改变的直线运动
3.特点: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讲述:变速直线运动比较复杂,在粗略研究其运动情况时,仍可以使用速度公式求它的速度,这个速度称为平均速度。
让学生阅读课本P115的例题。
提问:在例题的第(2)问中,第一种解法和第二种解法的思路有何不同?
教学反馈:
学习指导P84 1、3、4、5
板书设计:
一.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2.特点: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二.变速直线运动
3.定义:速度改变的直线运动
4.特点: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特点
学生举例回答。
学生回答:不是。
学生回答:在相等的时间内,苹果运动的路程不相等。
学生阅读、思考。
请几位学生到黑板上演算,其余学生在草稿纸上解题。
学生独立完成。
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运动知识点整理之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运动形式之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形式。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与直线运动相关的问题。
一、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其运动轨迹是一条直线的运动形式。
直线运动有三个基本要素: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1. 位移:位移是指物体从其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之间的位置变化。
位移可以是正值、负值或零值,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距离。
2. 速度: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走过的位移。
速度可以是正值、负值或零值,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向和快慢程度。
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
3. 加速度:加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加速度可以是正值、负值或零值,正加速度表示速度增加,负加速度表示速度减小,零加速度表示速度不变。
加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平方(m/s²)。
二、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直线运动中,有一些重要的公式与知识点需要掌握。
下面是直线运动中常用的一些公式:1. 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速度(v)=位移(Δx)/时间(Δt)。
2.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恒定不变。
速度为常数时,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为:速度(v)=位移(Δx)/时间(Δt)。
3. 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加速度恒定不变。
加速度为常数时,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为:速度(v)=初始速度(v0)+加速度(a)×时间(t)。
4. 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为:位移(Δx)=初始速度(v0)×时间(t)+加速度(a)×时间的平方(t²)/2。
5. 物体的加速度与速度之间的关系:物体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可以简化为:速度(v)=初始速度(v0)+加速度(a)×时间(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