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郭璞的神仙道教信仰看他的《游仙诗》
- 格式:pdf
- 大小:439.13 KB
- 文档页数:5
郭璞《游仙诗》讲解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
生于公元276年(晋武帝咸宁二年),卒于公元324年(晋明帝太宁二年),他博学多闻,精通阴阳卜筮等术。
王敦任为记室参军。
后敦欲谋反,郭璞借卜筮谏阻,因而被杀。
王敦平,追赠弘农太守,他好古文奇字,曾注释《尔雅》、《方言》、《穆天子传》、《山海经》等书,诗赋都富于文采,其中以《游仙诗》为他的代表作。
有《郭弘农集》。
郭璞游仙诗十四首,虽有表述老庄旨趣的玄言成分,却慷慨多气而非“辞意夷泰”,文采华茂而非平淡乏味。
也就是说,它顺应了时代风尚而又超拔于时代风尚。
现选讲四首。
其一(京华游侠窟)本篇是《游仙诗》的第一首,具有总括全部组诗的纲领性意义。
可以看出,诗虽以“游仙”为题,却并不沉迷于完全与人世相脱离的虚幻的仙境。
作者把隐逸和游仙合为一体来写,两者常常密不可分,抒发的情绪是生活于动乱时代的痛苦和高蹈遗世的向往,但内中又深藏着不能真正忘怀人世的矛盾,这就是所谓慷慨之气的由来。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作者对仕宦的蔑视和对高超隐遁生活的赞美。
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遁栖。
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临源挹清波,陵岗掇丹夷。
灵溪可潜盘,安事登云梯。
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
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
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
京城里是游侠聚居的地方,山林是隐士们栖息之所。
荣华富贵又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呢?还比不上那些栖身于草野的隐逸之士。
(京华,京师,亦即京城;隐遁,指隐居避世之人;朱门,古代豪贵之家的门漆成红色,这里指荣华富贵;蓬莱,指蓬莱仙境。
)临近泉水酌取清波为酒浆,到山冈上拾取丹芝。
灵溪之水可以隐居盘游,何必要青云直上去做官呢!(挹,舀,酌取;丹夷,初生的丹芝,古人认为吃了可以延年益寿;登云梯,犹言置身青云,指出仕。
)做过漆园吏的庄周不愿去楚国为相,老莱子的妻子不愿意为人所制,愿同老莱子过隐居生活。
(虽然)出仕做官,就会被朝廷重用,退而隐居,就会处于困境。
(但是)远离尘世之外的人,他们的志向就比伯夷、叔齐他们更坚决。
浅析郭璞的游仙世界最初听闻郭璞,只知他是位风水大师,未料他还是一位文学家和训诂学家,写得一手的好文章,《晋书》中这样说他:“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
”而他还留有十九首《游仙诗》流传于世,写得“词多慷慨,乖远玄宗”。
听起来他这种人似乎类似于古时候的活神仙,修仙练道,沉浸于自己的游仙世界。
其实不然。
古时候的游仙诗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是曹植的《游仙诗》式的,追求者飞升得道,羽化成仙。
另一种便是郭璞式的游仙诗,借寻仙修道来掩饰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失意,表达自己对社会的不满。
郭璞虽然身后在中国道教史和文学史上留下了偌大的名头,但是他在世时生活的并不如意。
读《晋书》中他的传记,其好为卜筮之术,总觉得有些荒诞不经,但其为力阻驻守荆州的王敦谋逆被杀,死时才四十九岁,令人嗟叹不已。
其实从他力阻王敦谋反可以看出如家的文化已经在他欣赏打下了深深地烙印。
他的身世现状,不禁令人想起了披发行吟的三闾大夫,一生坎壈,心中苦闷,可想而知。
道学术数大师的身份,和儒家思想的熏陶,郭璞借《游仙诗》自表达己的不满便毫不为奇。
从这些《游仙诗》中我们可以一窥其心中的神仙世界。
初读郭璞的游仙诗,感觉诗中仙境历历在目,仿佛伸手可触。
郭璞的游仙诗想象奇特,用词生动华美而又细致入微,例如《游仙诗》之二: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
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
诗中对仙境的刻画新奇而大胆,甚至指出了从栋梁间生出的云彩,从窗户中吹出的风。
而这“青溪千余仞”中是何高人,诗中直云是鬼谷子。
由此可见描写之细致。
再看其《游仙诗》之三:翡翠戏兰苕。
容色更相鲜。
绿萝结高林。
蒙笼盖一山。
中有冥寂士。
静啸抚清弦。
放情凌霄外。
嚼蘂挹飞泉。
赤松临上游。
驾鸿乘紫烟。
左挹浮丘袖。
右拍洪崖肩。
借问蜉蝣辈。
宁知龟鹤年。
由诗中可以看出,郭璞用词更是“文藻粲丽”,虽是写的想象中的神仙的生活状况,但写得有板有眼,《晋书》称其“词赋为中兴之冠”还真不是吹的,人家文采摆在那里了,不服不行啊。
得道升仙的诗词及赏析
得道升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概念,意指通过修炼获得道法,最终成为仙人飞升天界。
这一主题在古代诗词中有着丰富的表现,诗人们通过描绘隐士栖息山林、与仙为伍的生活,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超脱和对清静自在生活的向往。
以下是一些关于得道升仙主题的诗句及其赏析:
•《游仙》郭璞:这首诗是郭璞《游仙诗》十四首之一,通过对隐士栖息山林、与仙为伍的描写,表达了对追名逐利之徒的蔑视和对清静自在生活的向往。
诗人通过对仙境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理想生活状态,反映了人们对精神自由和心灵净化的追求。
•《侠客行》李白:这首诗中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描绘了侠客的威猛和不受世俗束缚的自由精神。
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则表达
了诗人对于功成身退、隐姓埋名的向往,这种隐逸思想与得道升仙的主题相呼应。
这些诗句不仅反映了古人对于得道升仙的想象和追求,而且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审美情趣。
通过对这些诗句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修身养性、追求精神自由的价值观。
【诗歌鉴赏】郭璞《游仙诗》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郭璞《游仙诗》原文及翻译赏析郭璞《游仙诗》原文及翻译赏析郭璞《游仙诗》原文【其一京华游侠窟,山林得道成仙栖于。
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
灵溪可潜盘,安事登云梯?漆园存有搞吏,莱氏存有逸妻。
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
高蹈风尘外,短揖谢夷齐。
【其六杂县寓鲁门,风冷将为灾。
吞舟涌海底,高浪骂蓬莱。
神仙排云出来,但见到金银台。
陵阳挹丹溜,容成挥玉杯。
娥扬妙音,洪崖颌其颐。
升降随长烟,飘摇戏九垓。
奇龄安五龙,千岁方婴孩。
燕昭无灵气,汉武非仙才。
郭璞《游仙诗》译者注解【其一、郭璞的《游仙诗十四首》不象通常的游仙诗专写下想象中的仙山灵域,往往留世默默,言多无私。
其歌咏神仙实际就是歌咏得道成仙,而歌咏得道成仙的地方往往见到出忧生乖张之情。
2、京华:京师。
3、得道成仙:指归隐独守的人。
栖于:山居为“栖于”。
4、朱门:指豪贵之家。
5、篷莱:似当做“篷藜”,指隐者定居的地方。
此篇“藜”字与栖于、荑、梯、羝、齐为韵,于古音属于脂部。
《杂县寓鲁门》篇(《游仙诗十四首》之六)“高浪驾蓬莱”与灾、台、杯、颐、垓、孩为韵,于古音属于之部。
蓬莱就是海上仙山之名,本篇祗言得道成仙高蹈,不言求仙,“莱”字当是误字。
6、捐:斟。
7、荑;初生的草叫作“荑”。
丹荑:或是指赤芝,赤芝又名丹芝,菌类。
古人坚信芝是灵草,喝了可以延年。
8、灵溪:水名。
潜盘:隐居盘桓。
9、尼里云梯:指登仙。
仙人降生因云而上时,所以说道云梯。
这里文说目鹑潜隐,就是游仙。
0、漆园做吏:指庄周。
、莱氏:指老莱子。
逸:隐。
《列女传》:“莱于逃世,耕于蒙山之阳。
或言之楚。
楚王遂驾为至老莱之门,曰:‘守国之孤,愿变先生。
’老莱曰:‘诺。
’姜日:‘妾间位居江湖为人所新制,能够免遭患乎?妾无法为人所新制。
’投过其畚而去。
老莱乃随而锥果。
”2、进:指避世更远,入山更深,象老莱子夫妇那样。
《周易?乾九二》:“见龙在田。
郭璞《游仙诗》赏评郭璞,字景纯,两晋时人。
他博洽多闻,精通阴阳历算、卜筮之术,十四首《游仙诗》更是闻名于后世。
他的《游仙诗》的风格虽然与西晋诗风一样形式讲究,辞采华丽,却没有流于浮艳,而是借游仙来抒写自己仕途偃蹇,壮志难酬的情怀。
钟嵘的《诗品》说郭璞是“宪章潘岳,文体相晖,彪炳可玩,始变中原平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
”又评他的游仙之作是“辞多慷慨,乖远玄宗,而云‘奈何虎豹姿’,又云‘楫翼栖榛梗’,乃是坎?坝交常?非列仙之趣也。
”是十分中肯的。
自从钟嵘此论一出,后世关于郭璞《游仙诗》的主旨虽然也偶有异议,但绝大部分人的观点基本不出这层意思。
本文也就不再赘述,这里着重探讨的是《游仙诗》的艺术特征。
第一,郭璞的《游仙诗》辞藻富艳,善用华美的文字,形象地描绘瑰丽的山川风物。
郭璞的《游仙诗》中表颜色的字用得很多,而且以“绿”、“红”、“紫”等鲜明富丽的颜色为主。
最富有代表性的是《游仙诗》其三。
此诗的前四句“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
绿萝结高林,蒙茏盖一山。
”①色彩极为鲜明,翡翠戏于兰茎,花鸟交相辉映,鲜丽明艳;翠绿的藤萝缠绕在高高的林木上,郁郁葱葱的覆盖了整座山峰,不但使山峰更显深邃幽静,而且给景色增加了一层朦胧的仙气。
其间更有飞泉、紫烟点缀,隐士清幽的琴声不时地回荡其间,真是诗画相配,人景相生。
又如《游仙诗》其六写蓬莱仙山的景色是“吞舟涌海底,高浪驾蓬莱。
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仙山乘着吞舟巨浪而来,随着仙山一起出现的是富丽堂皇的金银台和滔滔云海,形象地写出了蓬莱仙境的宏丽壮阔。
第二,善于描绘出出尘绝俗的隐士境界和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并在浪漫色彩浓郁的背景中凸显所摹绘的隐士、神仙形象。
如《游仙诗》其二,写的是隐士情怀。
开头两句“清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一下子就勾勒出了这位摒绝荣利,弃绝世事,隐遁在清溪千仞之岗的隐士居处的清幽。
接着的“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两句,颇有仙意,白云在梁栋间自由地飘飞,徐徐清风从窗口吹来,仿佛是神仙居所。
道教诗词“千岁厌世,去而上仙”,带你领略诗人郭璞笔下的神仙世界出处:道教之音游仙诗是道教文学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
它以遨游仙境为主题,其创作跟中国古人的神仙情怀分不开的,在先秦《庄子》《山海经》等典籍当中就有了餐风饮露的神人、不死药、不死国、不死民等;甚至于文字产生之前,我们先人就有了关于神仙的渴望。
在游仙诗的创作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隐逸情怀。
著名的诗人郭璞作《游仙诗·其二》,即以一位居山修行的道士起笔,猜测他正是传说中的仙人鬼谷子,赞美他的居所“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
接着,诗人表达了对高士许由和弱水宓妃的仰慕之情,慨叹“蹇修时不存,要之将谁使?”蹇修是伏羲的臣子,屈原在《离骚》言:“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解配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
”以蹇修为媒,可以和仙女宓妃进行交流。
如今蹇修不存,自己要如何得见仙人呢?求仙学道之情,跃然纸上。
在其后的诗篇中,诗人多徘徊在“静啸抚清弦,放情凌霄外”的仙游与“临川哀年迈,抚心独悲吒”的现实两极之间。
注:隐逸,是道家永恒的主题在《游仙诗·其六》中,诗人则笔锋一转,集中笔力为读者展示了一个仙人林立的奇幻世界:杂县寓鲁门,风暖将为灾。
吞舟涌海底,高浪驾蓬莱。
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陵阳挹丹溜,容成挥玉杯。
姮娥扬妙音,洪崖颔其颐。
升降随长烟,飘飖戏九垓。
奇龄迈五龙,千岁方婴孩。
燕昭无灵气,汉武非仙才。
杂县是传说中海鸟的名字,又名爰居。
为躲避海上的飓风而寓居在鲁国的城门之下。
吞舟之鱼也涌出海底,海上的风浪竟要漫过了蓬莱仙岛。
前两句相互成对,描绘了大灾将至的恐怖景象。
对比之下,神仙世界却是一派祥和清平:仙人排云而上,来去玉楼金阙之间。
仙人陵阳子啜饮丹溜,容成子手挥玉杯。
嫦娥仙子歌咏仙乐,洪崖先生点头微笑。
仙人们乘云烟升降,逍遥九天之上,他们年逾千岁,却貌若孩童。
可惜历史上爱好仙道的燕昭王、汉武帝之辈不能远离嗜欲,非是修仙的良才。
第50卷第6期2013年11月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50,No.6Nov.2013文学研究郭璞《游仙诗》的主题及其思想特征赵沛霖(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天津300191)摘要:《游仙诗》具有统一而明确的主题。
作为诗人学道修仙历程的“自叙”,《游仙诗》是从学道修仙的原因和思想基础“自叙”起,经过实际践行(如方术修炼、修德悟道等),最终修炼成仙而告终,完整地反映了在魏晋时代文化精神危机的历史条件下,一个有抱负而又高度敏感的士人为了摆脱生命悲剧,是如何在焦虑、痛苦和苦闷中通过反复探索,最终走上学道修仙人生之路的丰富而复杂的心路历程。
其主题思想既有鲜明的悲剧性、超越性和哲理性等特征,又有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
《游仙诗》的主题以其全新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创新特征,对中国诗歌发展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郭璞;《游仙诗》;学道修仙中图分类号:I 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919(2013)06-0067-10收稿日期:2013-04-15作者简介:赵沛霖,男,天津人,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①如徐公持《魏晋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81、483页;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上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08页;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0页。
关于郭璞《游仙诗》的创作主旨,自古以来就有“列仙之趣”说和“非列仙之趣”说以及神仙世界是否有所寄托的争论,直至今天这一争论亦未稍减。
在不同观点尖锐对立,又都不能正确解释作品主题的情况下,有些论著,特别是几部通行的文学史便“化整为零”,把完整的《游仙诗》划分为主旨完全不同的两部分或几部分,并对不同的主旨分别做了具体分析。
①这种观点将《游仙诗》人为肢解,彻底否定了《游仙诗》具有完整统一的主题和结构,而视之为互不相干的十首诗的无序集合。
郭璞《游仙诗》“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全诗赏析游仙诗·青溪千余仞郭璞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
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
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
翘迹企颖阳,临河思洗耳。
阊阖西南来,潜波涣鳞起。
灵妃顾我笑,粲然启玉齿。
蹇修时不存,要之将谁使?注郭璞(276-324)东晋著名学者,既是文学家和训诂学家,又是道学术数大师和游仙诗的祖师。
字景纯,河东闻喜县(今属山西省)人,西晋建平太守郭瑗之子。
赏析郭璞的十四首《游仙诗》大致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歌咏隐逸,一类企求登仙。
而像这一首兼有两类内容的,并不多见。
这首诗是作者游历青溪山时所作,诗中先后歌咏了鬼谷子、许由、灵妃这三位历史上著名的隐士、贤人和女神,抒发了自己隐遁高蹈、企慕神仙的情怀以及求仙无缘的苦恼。
“青溪”,山名。
庾仲雍《荆州记》载:“临沮县有青溪山。
山东有泉。
泉侧有道士精舍。
郭景纯尝作临沮县,故《游仙诗》嗟青溪之美。
”郭璞为临沮县(今湖北当阳县西北)县令事,不见《晋书》本传,大约在王敦起之为记室参军时。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千余仞”,极言青溪山之高。
“道士”,有道行之士,诗中指鬼谷子。
壁立千仞的青溪山气势非凡,隐居其中的有道之士自然也非同一般。
开头两句以烘云托月之势,借隐者居所之高,以言隐者身份、德行之高,直抒赞美之情。
如果说,一二两句是对隐者的大环境作大勾勒,突出其险峻的话,那么,三四两句则是小环境的细描绘,强调的是奇丽。
风云变幻,飘飘忽忽,出入屋内,游戏身外。
隐者之居,俨然仙境神窟,为“千余仞”作了形象生动的注释。
在介绍了隐者神奇的居所,勾起读者的好奇心之后,诗人始亮出了隐者的大名。
“鬼谷子”,战国时人,姓王名诩,隐于鬼谷,故号之。
他是纵横家苏秦、张仪的老师,人称为“真仙”(《拾遗记》)。
诗中泛指隐士,并有隐以自比之意。
以上六句为此诗的第一层,从赞美鬼谷子居地之奇,来写隐居之乐,初露慕隐求仙之心。
接着,诗人又表露了对唐尧时代隐士许由的仰慕之心。
中国国学网--郭璞的游仙诗简析郭璞的游仙诗简析发布时间: 2007-3-29 09:46:32 被阅览数: 527 次来源:中国文学史文字〖大中小〗)诗歌以“游仙”名篇始于曹植,但以游仙为题材则可上溯到战国时期。
清人朱乾《乐府正义》卷十二将早期的游仙诗分为两类:“游仙诸诗嫌九州之局促,思假道于天衢,大抵骚人才士不得志于时,藉此以写胸中之牢落,故君子有取焉。
若始皇使博士为《仙真人诗》,游行天下,令乐人歌之,乃其惑也,后人尤而效之,惑之惑也。
诗虽工,何取哉?”朱乾认为前一类游仙诗出于屈原之《远游》,《远游》中“悲时俗之迫厄兮,将轻举而远游”二句是此类诗之主旨。
后一类起于秦代,《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使博士为《仙真人诗》。
”原诗已佚,其内容当不出求仙访药、追求长生之类。
继承前一类的有曹植的《五游诗》、《远游篇》、《仙人篇》、《游仙诗》等,写游仙不过是抒其愤世之情。
继承后一类的有汉乐府《吟叹曲·王子乔》、《董逃行》、《长歌行》等,都以求仙为主旨。
郭璞的游仙诗,今存19首,其中有9首为残篇。
钟嵘《诗品》说郭璞的《游仙诗》“辞多慷慨,乖远玄宗”,“坎壈咏怀”,这是很确切的评价。
但是,由于当时玄言诗盛行,其《游仙诗》又多写隐逸生活,所以许多评论家将其诗与玄言诗联系起来,这种说法其实并不符合郭璞的为人和创作实际。
玄言以老庄为思想基础,老庄主张无为、逍遥。
老庄的隐逸,是一种自我保全、超世绝俗的生活方式。
郭璞不然,《晋书·郭璞传》说他“好经术”,其立身行事始终接近儒家。
《晋书》所载他的一些奏疏,持论皆以儒家经典为本。
他身处西晋末年的战乱,虽屈沉下僚,却始终留意仕进。
他因“才高位卑,乃著《客傲》”(《晋书·郭璞传》)。
所以他的《游仙诗》写隐居高蹈,乃是仕宦失意的反映,而非如道家之鄙弃仕途;他所抒发的不是庄子的那种逍遥精神,而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