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抑素对肝癌患者肝叶切除术后血浆蛋白合成及创伤修复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00.04 KB
- 文档页数:2
肝癌肿瘤切除术后患者应用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治疗的效果观察作者:王义大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24年第04期【摘要】目的探討肝癌肿瘤切除术后患者应用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TACE)对血清肿瘤指标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1月- 2020年6月收治的7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组间基线资料均衡的原则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
所有患者均采用肝癌肿瘤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在术后给予TACE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L3(AFP-L3)、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变化及3年生存情况。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AFP、AFP-L3及GP-73F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AFP、AFP-L3及GP-73F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但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2年生存率(81.57%)、3年生存率(65.79%)均高于对照组(52.63%和3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ACE 可显著降低肝癌肿瘤切除术患者血清AFP、AFP-L3及GP-73等肿瘤指标,提高近期生存率,临床疗效满意。
【关键词】肝动脉介入栓塞术;肝癌;肿瘤因子;预后中图分类号 R73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4)07--03Observation 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ancer after tumor resection Wang Yida. General Surgery Department 2, Linyi Cancer Hospital, Linyi 276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 on serum tumor markers and prognosis in patients after liver cancer tumor rese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76 patients with primary liver cancer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9 to June 2020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balanced baseline data between groups,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and an observation group, with 38 cases in each group.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liver cancer tumor resec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TACE treatment after surgery. The serum levels of alpha fetoprotein (AFP), alpha fetoprotein heterogeneity L3 (AFP L3), golgi apparatus protein-73 (GP-73), and 3-year survival statu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8 weeks after treatment.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serum AFP, AFP-L3, and GP-73F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P>0.05); After 8 weeks of treatment,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AFP, AFP-L3, and GP-73F in both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but the various indicator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1-year survival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P>0.05); The 2-year survival rate (81.57%) and 3-year survival rate (65.79%)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52.63% and 39.47%),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ACE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serum tumor markers such as AFP, AFP-L3, and GP-73 in patients undergoing liver cancer tumor resection, improve short-term survival rate, and achieve satisfactory clinical efficacy.【Key words】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umor factors; Prognosis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肝癌肿瘤切除术是原发性肝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但由于该病早期无明显症状,多数患者确诊时已为中晚期,单纯手术治疗很难达到根治的效果,导致预后生存时间短,生存质量差。
生长抑素在肝胆手术后胆漏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发表时间:2018-04-23T15:25:36.54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4月第12期作者:赵辉[导读] 可以有效减少腹腔引流量,缩短拔管的时间,并且术后无并发症,对治疗肝胆术后胆漏患者来说,生长抑素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楚雄州人民医院云南楚雄 675000)【摘要】目的:研究肝胆手术后胆漏患者采用生长抑素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本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1月接受治疗的24例肝胆手术后胆漏患者按照人数相等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使用常规治疗的12例患者被编为对照组,使用生长抑素治疗的12例患者被编为研究组,研讨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术后治疗的效果。
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1周腹腔引流量为(35.7±7.8)mL,平均拔管时间为(258.34±32.91)h,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研究组患者术后1周腹腔引流量为(7.3±1.9)mL,平均拔管时间为(156.17±20.83)h,术后无患者发生并发症(P<0.05)。
结论:肝胆手术后胆漏患者采用生长抑素治疗,应用效果良好,具有使用价值。
【关键词】生长抑素;肝胆手术;胆漏;应用效果【中图分类号】R6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2-0244-01肝胆手术因为要对患者进行切口、引流等操作,如果在手术过程中发生意外,就会引起胆漏,一旦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或处理,轻则影响手术治疗的效果,重则危险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临床上对肝胆手术后胆漏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视,并采用了一种名叫生长抑素的全新药物进行治疗,可以有效保护患者的肝细胞,对肝胆术后胆漏患者具有重要作用[1]。
本院也对部分患者采用了生长抑素治疗,而且应用效果很好,具有研究意义,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将我院选为研究对象的24例肝胆术后胆漏患者按照人数相等分为两组,每组12例患者。
生长抑素及其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分析生长抑素(Somatostatin)是一种由14个氨基酸组成的胆固醇类多肽激素,由神经内分泌细胞和其他细胞产生。
其主要作用是抑制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分泌,从而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代谢等多个生理过程。
除此之外,生长抑素还具有一定的抗炎、抗纤维化、抗肿瘤等作用,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
一、生长抑素的生物学特性与作用机制1.生长抑素的来源和分布生长抑素可以由神经内分泌细胞、胃黏膜细胞、肠道内分泌细胞、甲状腺C细胞、胰岛B细胞、垂体G、D细胞等多种细胞产生。
其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等部位。
2.生长抑素的生化特性生长抑素是一种多肽激素,由14个氨基酸组成,其分子量约为1.6kDa。
生长抑素能与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结合,形成生长抑素-受体复合物,从而发挥生理作用。
3.生长抑素的作用机制生长抑素的作用机制十分复杂。
其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发挥生物学效应:(1)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合成和分泌:生长抑素能够通过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合成和分泌,从而抑制细胞生长和增殖。
(2)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生长抑素能够直接抑制垂体生长激素细胞的分泌,从而减少生长激素的合成和释放。
(3)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生长抑素能够抑制胰岛B细胞的胰高血糖素分泌,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4)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生长抑素能够抑制多种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发挥神经抑制作用。
(5)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生长抑素能够抑制多种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从而具有一定的抗炎、抗纤维化、抗肿瘤等作用。
二、生长抑素在疾病中的作用1.生长抑素在神经学疾病中的作用生长抑素在神经学疾病中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研究表明,生长抑素能够通过抑制多种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发挥神经抑制作用。
因此,生长抑素已经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
例如,生长抑素能够减少痴呆症患者的症状和认知损害,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生长抑素在生物学中的作用生长抑素(somatostatin)是一种由腺垂体中的δ细胞和胰岛细胞中分泌的多肽激素,能够抑制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等多种激素的分泌。
生长抑素的发现,并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为我们了解多种激素的调控机制以及疾病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生长抑素的作用进行探讨。
生长抑素的生物合成和分泌生长抑素是一种由多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激素,其化学结构为:H-Phe-Cys-Tyr-D-Trp-Lys-Val-Cys-Thr-NH2。
在腺垂体中的δ细胞和胰岛细胞中,生长抑素由preprosomatostatin先前体合成。
在翻译后的prosomatostatin分子中存在两个加工位点,分别是第75个甘氨酸和第108个不定位的水解酶切割位点。
经过酶的作用产生多种不同长度的生长抑素,包括14、28、28成对的和其他形式。
生长抑素的生物学作用1. 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生长抑素最早被发现的作用是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
生长激素由腺垂体前叶释放,可以促进体内蛋白质合成、骨骼生长和脂肪代谢等过程。
通过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生长抑素可以影响人体的生长和代谢。
2. 抑制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以促进细胞摄取葡萄糖、脂肪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
生长抑素可以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从而影响体内的代谢过程。
3. 调节胃肠动力生长抑素可以影响胃肠动力,抑制胃泌素和胆固醇酯酶等的分泌。
这些作用可以消除胃肠道内过多的胃酸,从而保护胃粘膜和消化系统。
4. 调节免疫反应生长抑素可以影响免疫反应,促进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抑制巨噬细胞的活性,调节细胞因子的合成。
这些作用可以影响人体的免疫反应,对于一些免疫相关疾病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5. 抑制肿瘤生长生长抑素除了对多种激素的调节作用外,还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研究表明,生长抑素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同时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从而阻止肿瘤的扩散和生长。
6. 进一步研究生长抑素的研究尚未结束,进一步的实验和临床研究需要我们继续进行。
生长抑素临床作用及文献汇总目录生长抑素临床作用及文献汇总 (1)急性胰腺炎 (2)上消化道出血 (2)术后消化道瘘 (3)倾倒综合征 (3)肢端肥大症 (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黄斑水肿 (4)神经内分泌肿瘤 (4)恶性肿瘤 (5)镇痛作用 (5)不良反应 (5)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T)是人体中的一种由14 或28个氨基酸组成的环状多肽,是由神经元、神经内分泌、免疫以及炎症细胞在神经肽、神经递质、离子、营养物质、激素、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等作用下产生的调节激素,与生长抑素受体(SSTR 1~5)结合后发挥作用。
人工合成的生长抑素拟似物(SSA)与SSTR-2和SSTR-5结合的亲和力较高,常见的SSA包括:➤醋酸奥曲肽(Octreotide)是20 世纪80年代上市的首个SSA,与天然生长抑素相比肽链较短(8个氨基酸)、半衰期较长(1.5-2h)、不易被降解,经皮下注射给药;➤醋酸兰瑞肽(Lanreotide)是另一种八肽SSA,属于长效制剂,每2周肌内给药一次;➤醋酸伐曲酞(Vapreotide)同样为环状八酞,分为短效和长效制剂,在我国未上市。
SST和其拟似物的结构(来源:Rai U, et al. Pharmacol Ther. 2015;152:98-110.)生长抑素和其合成类似物可通过降低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胰多态的表达引起内分泌胰腺分泌减少,还能抑制外分泌胰腺释放碳酸氢盐和消化酶。
本文将介绍生长抑素拟似物在各种疾病状态下的应用。
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是消化酶异常激活继发胰腺自身消化,治疗的特异性手段是通过抗蛋白酶药物阻止蛋白酶活性,降低胰腺损伤(坏死)风险。
生长抑素类似物是最强的胰腺外分泌抑制剂,可能会降低或完全抑制餐后胰腺和胃肠激素的分泌,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首选药物之一。
急性胰腺炎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1-10%,但生长抑素对其预防作用尚不明确。
生长抑素的作用
生长抑素,也称为生长激素抑制因子或促生育激素抑制因子,是一种由下丘脑产生的荷尔蒙,对调节体内器官和组织的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1. 抑制生长激素分泌:生长抑素主要通过抑制垂体前叶分泌的生长激素,对生长发育产生负反馈作用。
生长抑素可通过直接作用于垂体细胞,抑制生长激素的合成和释放,从而抑制体内生长激素的过度分泌,维持生长发育的平衡。
2. 调节线性骨生长:生长抑素对骨骼的发育有着重要影响。
在儿童和青少年期间,生长抑素能够延长骨骺的关闭时间,从而延缓骨骼的线性生长。
这是因为生长抑素可以抑制骨骼中软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减少骨骺的活跃性,使骨骼生长速度减缓。
3. 调节脂肪代谢:生长抑素还参与调节脂肪代谢过程。
它可以抑制脂肪细胞的分化和成熟,减少脂肪组织的形成和积累。
同时,生长抑素还能够促进脂肪酸的氧化分解,提高脂肪的代谢速率,从而有助于维持机体的能量平衡。
4. 调节血糖水平:生长抑素对血糖的调节也具有重要作用。
它能够抑制胰岛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减少体内胰岛素的释放量。
这样一来,血糖生成过程会减缓,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
5. 参与免疫调节:生长抑素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它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影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平衡,从而保持机体免疫功能的正常发挥。
需要注意的是,生长抑素的功能并不仅限于以上几点,其作用机制和效应还有待深入研究。
此外,生长抑素的异常水平可能会导致生长障碍、失调性病变等疾病的发生。
因此,对于生长抑素的调节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内镜下胆管引流结合生长抑素对肝胆手术后胆漏的影响目的:探讨内镜下胆管引流结合生长抑素用于肝胆手术后并发胆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在我院行肝胆手术后并发胆漏的5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9例,行B超引导下无菌导管引流)和观察组(29例,内镜下胆管引流联合生长抑素),比较两组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术后1、3、7d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患者拔管时间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肝胆手术后并发胆漏行内镜下胆管引流结合生长抑素治疗可有效减少引流量,缩短拔管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内镜下胆管引流;生长抑素;肝胆手术;胆漏胆漏是肝胆手术后常见并发症,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是临床在治疗胆漏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两种方法,二者均能够对胆漏进行一定程度的治疗,但是具有不可预测性,患者需要忍受身心的双重痛苦[1]。
本研究以我院肝胆手术后并发胆漏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内镜下胆管引流结合生长抑素对肝胆手术后胆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58例,男性34例,女性24例,均为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肝胆手术后并发胆漏患者。
年龄31-67岁,平均(48.9±8.5)岁。
在手术类型方面,31例患者为胆囊切除术,18例患者为肝内胆管结石肝叶切除术,9例患者为肝癌肝叶切除术。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29例),两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有均衡性。
1.2 方法首先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治疗,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让患者进食,从而为胃肠有效减压,对感染进行有效的预防,对水电解质平衡进行切实有效的维持,给予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等。
然后给予对照组患者无菌导管引流,B超定位下引流其腹腔积液,引流过程中采用无菌导管;给予观察组患者内镜下胆管引流结合生长抑素治疗,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内镜下将胆漏部位、胆管损伤程度等确定下来,途径为通过胰胆管造影术,导丝引导下进行负压引流,引流前将导管置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