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之前世今生
- 格式:docx
- 大小:16.40 KB
- 文档页数:2
荆门若干三国历史地名述考荆门地处中国湖北省中部,是三国历史上重要的地区之一。
在三国时期,荆门地区曾经发生过许多著名的战役和故事,留下了许多历史名胜和地名。
本文将对荆门地区的若干三国历史地名进行述考,探讨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一、赤壁赤壁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场,也是当时东吴与曹魏两大势力对峙的主要战场之一。
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和刘备联军成功击败了曹魏的军队,奠定了东吴在江南地区的统治地位。
赤壁之战被后人誉为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之战,并且在中国文化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赤壁位于今湖北省荆州市境内,是三国时期荆门地区的重要战场。
赤壁之名源自于当地的一座山峰,山峰因其红色的岩石而得名。
在赤壁一带,游客可以参观赤壁古战场遗址,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感受当时战场的氛围。
赤壁景区还保存了许多三国历史时期的遗迹和文物,如赤壁石像、赤壁栈道、赤壁古码头等,这些都是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资料和文化遗产。
赤壁不仅是三国历史上的一处重要战场,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赤壁之战不仅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文学艺术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中对赤壁之战的描述,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激发了许多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
赤壁不仅是一处重要的历史地名,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荆州荆州是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三国历史上著名的地名之一。
荆州地处江汉平原,是联结江汉大地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重镇和商贸中心。
在三国时期,荆州先后为刘备、孙权和曹魏所统治,是三国势力争夺的重要据点。
荆州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境内,是荆门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
在三国时期,荆州的地位非常重要,不仅是军事上的重要战略据点,而且在政治和经济上也具有重要地位。
历史上,曹魏的大将曹操曾多次攻占荆州,刘备和孙权也曾在此争夺统治权,荆州地区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战役。
荆州是三国历史上的重要地名,对研究三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荆州简介荆州,素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的美誉,是楚国故都、三国名城。
荆州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国家重要的公路交通枢纽,长江中游的重要港口城市。
荆州地处千湖之省湖北的中南部,人口650万,辖两区三县三市,设一个国家级开发区——荆州开发区。
荆州历史悠久,4000多年前的上古时代,禹划九州,始有荆州。
春秋战国时期,荆州更是成为了楚文化的发祥地。
400多年间,先后有二十位楚王在此建都。
楚先民筚簬蓝缕,以启山林,创造了堪与古希腊雅典文化媲美的楚文化。
如今,曾经显赫的帝王都长眠在古城西北的八岭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古墓群中。
据史料记载和勘测资料,这一带有古墓880多座,目前正在抢救性发掘的熊家冢古墓考古成果极为丰富,正在建设成为一座大型的遗址博物馆。
破土而出是尘封的历史,迎风而立是巍峨的城墙,一处处遗迹余温犹存,一块块城砖依然滚烫,荆州古城墙被誉为我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壁。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
120回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就有72回写到了荆州,三国的遗迹和传说,在荆州几乎无处不在:这里有刘备娶亲走过的公安门,关羽挥洒用兵的点将台,张飞修筑城墙时遗下的一担土,周瑜兵败的芦花荡,还有著名的乌林古战场。
荆州博物馆浓缩了荆楚大地上几千年的历史,以丰富的馆藏和先进的设施名列全国同级博物馆之首。
1982年,从我国一座古墓葬中出土的丝绸制品震惊考古界,荆州文保中心出土丝织物加固处理和出土饱水漆器脱水保护等技术国际领先。
置身于荆州博物馆,听编钟之回响,看漆器之光芒,闻丝绸之暗香,我们仿佛在穿越历史。
如今荆州正充分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加快推进中国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建设,启动了楚纪南城遗址公园、关公文化园等文化项目工程建设。
荆州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名人屈原曾在这里为官二十多年,留下了《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关羽曾在这里料理过军机大事,楚国令尹孙叔敖辅佐楚庄王开创了楚国的辉煌时代。
一代名相张居正推行改革,有力促进了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
历史人文荆门因荆楚门户控制要冲而得名,历史文化底蕴相当丰厚,境内的历史文化遗存众多。
位于湖北省中部,汉江之滨,是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素有“荆楚门户”之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荆门一直设县,属湖北省荆州行政区专员公署。
荆门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
春秋时期有影响的思想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古代二十四孝子之一的老莱子曾隐居象山,留有老莱子山庄、孝田、顺井等遗迹。
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弟子宋玉在钟祥活动过,有影响的《阳春白雪》古曲为其创作,留有听雪楼·宋玉井等遗迹。
京山的王匡、•王凤绿林起义在京山留有绿林寨遗迹。
宋代的文学家陆九渊曾任荆门知军,留有荆门古城墙遗迹。
明世宗嘉靖皇帝生长在钟祥,荆门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官吏清代荆门知州舒成龙创建了荆门龙泉书院,近代的著名作家聂绀弩和革命老人、毛泽东主席的双儿女亲家张文秋均生长在京山。
为革命立下赫赫战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陈士榘原籍为掇刀区团林人。
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名人,他们的影响推动了荆门的发展进程。
除了以上这些,还有春秋时代楚国庄王的令尹孙叔敖、荆门“三凤”(孙何孙仅孙侑)、宋朝著名理学家朱震、清朝康熙年间大臣周培公以及第一次北伐的总司令季雨霖等等,他们都是历史名人的典范。
地理区位与民族构成荆门区位条件得“中”独优,立体交通格局不断健全。
焦柳铁路和沪蓉铁路在此交汇;二〇七国道、二广高速、沪蓉高速和京珠高速复线穿境而过,武荆高速拉近了与省会城市的距离;长江黄金水道近在咫尺,汉江白银水道贯穿全境;城区距三峡机场1小时车程、武汉天河机场2小时车程。
全国首座、世界领先的1000千伏特高压变电站坐落于此,国家西气东输管道、国家干线光缆线路横贯境内。
荆门市属散居少数民族地区。
全市有23个民族。
其中汉族人口297.54万人。
少数民族有回族、土家族、苗族、壮族、蒙古族、布衣族、满族、侗族、彝族、瑶族、京族、水族、拉祜族、纳西族、畲族、白族、朝鲜族、黎族、藏族、羌族、维吾尔族、土族等22个。
古荆门历史文化概况一、荆门的得名唐诗中的荆门:一指湖北省宜都市西北荆门山。
陈子昂《度荆门望楚》: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李白名作《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又,《秋下荆门》: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客居》:蜀麻久不来,吴盐拥荆门。
王昌龄《卢溪主人》: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
二泛指古楚地,其中也包括荆门之地。
历史上楚国腹地与古代荆州的地域大体一致,故常常以楚指代荆州。
江汉沮漳,楚之望也。
唐代于此设南都。
王维《汉江临泛》(《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李白《赠王判官》:荆门倒屈宋,梁苑倾邹枚。
三指古荆州,其中有的也包括荆门。
孟浩然《荆门上张丞相》。
刘禹锡《荆门道怀古》: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
马嘶古道行人歇,麦秀空城野雉飞。
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
徒使词臣庾开府,咸阳终日苦思归。
四指荆门县,包括其境内的荆门山、荆门关。
多出现在中唐以后,晚唐渐多。
中唐时期王建《荆门行》诗中描写荆襄古道沿途从襄阳出发,经荆门、荆州至长沙的风物:斜分汉水横千山,山青水绿荆门关。
韩愈《送李尚书赴襄阳》:控带荆门远,飘浮汉水长。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杜牧《送李秀才》:南楼送郢客,西郭见荆门。
《奔避》:更闻归路绝,新寨截荆门。
晚唐诗中,温庭筠《常林欢》:宜城酒熟花覆桥,沙晴绿鸭鸣咬咬。
秾桑绕舍麦如尾,幽轧鸣机双燕巢。
马声特特荆门道,蛮水扬光色如草。
锦荐金炉梦正长,东家呃喔鸡鸣早。
常林即长林,指唐长林县,即荆门县前身。
《常林欢》是唐朝时期流行于荆门北部地区的名曲。
关于我市工业发展的历史回顾一、发展阶段及特点建市之前,荆门是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农业大县,其年提供商品粮长期居于全国前列,农产品资源富集,农业比较优势明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为农业”是我们工业战线上的一条重要原则。
因此,“重农轻工,为农办工”的思想观念在干部职工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由此导致新中国建立二十年后,荆门的工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在整个荆州地区(1983年前荆门属荆州地区管辖)13个县市中,荆门是一个名副其名的“农业头,工业尾”的县。
回顾六十年的工业发展历程,我认为大体可分为初建、扩张、壮大、衰退、复苏、跨跃等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我市工业初建阶段,时间从1952年至1970年初。
这一时期为提供农业生产工具。
自1952年开始,先后创建了三个农具厂(后改名为荆门县一机、二机、三机),号称是荆门工业之母,主要产品是镰刀、锄头、铁锹以及后来生产的钢犁和脱粒机,而后围绕农业办工业又创建了一个砖瓦厂、一个棉织厂(沙洋)、两个印刷厂(荆门、沙洋)、三个肥料厂(沙化、烟化、荆门磷肥厂)、四个白酒厂(荆门、沙洋、拾桥、盐池)、五个矿产企业(仙居磺矿、麻城石膏矿、马河、洞沟、锅底坑煤矿)。
这一阶段的工业特点很突出,企业不计成本,不讲报酬,全力为农业生产服务。
产品由相关农资销售部门实行统购统销,没有开拓市场的概念,原燃材料由政府物资部门采购供应,资金由银行核定直拨,用电和税收实行优惠政策。
企业纯属一个生产单位,只需要保质保量完成政府计划部门下达的生产任务。
1957年末,工业产值从建国初期的200万元达到1000万元,1967年末,达到3900万元,1969年末,全县工业生产总值为3800万元(文革影响),仅占全县生产总值的10%,三次产业的比重为74.8:13.8:11.4,从这个比重中可以看出农业在我市经济中所占的份量。
第二阶段为我市工业扩张阶段,时间从1970年至1985年。
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央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一大批军工企业和国防企业相继往全国各地的山区迁移。
关于我市工业发展的历史回顾一、发展阶段及特点建市之前,荆门是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农业大县,其年提供商品粮长期居于全国前列,农产品资源富集,农业比较优势明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为农业”是我们工业战线上的一条重要原则。
因此,“重农轻工,为农办工”的思想观念在干部职工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由此导致新中国建立二十年后,荆门的工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在整个荆州地区(1983年前荆门属荆州地区管辖)13个县市中,荆门是一个名副其名的“农业头,工业尾”的县。
回顾六十年的工业发展历程,我认为大体可分为初建、扩张、壮大、衰退、复苏、跨跃等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我市工业初建阶段,时间从1952年至1970年初。
这一时期为提供农业生产工具。
自1952年开始,先后创建了三个农具厂(后改名为荆门县一机、二机、三机),号称是荆门工业之母,主要产品是镰刀、锄头、铁锹以及后来生产的钢犁和脱粒机,而后围绕农业办工业又创建了一个砖瓦厂、一个棉织厂(沙洋)、两个印刷厂(荆门、沙洋)、三个肥料厂(沙化、烟化、荆门磷肥厂)、四个白酒厂(荆门、沙洋、拾桥、盐池)、五个矿产企业(仙居磺矿、麻城石膏矿、马河、洞沟、锅底坑煤矿)。
这一阶段的工业特点很突出,企业不计成本,不讲报酬,全力为农业生产服务。
产品由相关农资销售部门实行统购统销,没有开拓市场的概念,原燃材料由政府物资部门采购供应,资金由银行核定直拨,用电和税收实行优惠政策。
企业纯属一个生产单位,只需要保质保量完成政府计划部门下达的生产任务。
1957年末,工业产值从建国初期的200万元达到1000万元,1967年末,达到3900万元,1969年末,全县工业生产总值为3800万元(文革影响),仅占全县生产总值的10%,三次产业的比重为74.8:13.8:11.4,从这个比重中可以看出农业在我市经济中所占的份量。
第二阶段为我市工业扩张阶段,时间从1970年至1985年。
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央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一大批军工企业和国防企业相继往全国各地的山区迁移。
关于荆门的诗词歌赋(原创实用版)目录一、荆门的诗词歌赋概述二、荆门的诗词歌赋历史发展三、荆门的诗词歌赋代表作品及作者四、荆门的诗词歌赋对后世的影响正文一、荆门的诗词歌赋概述荆门,位于中国湖北省中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
荆门的诗词歌赋是这座城市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凝聚着荆门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展现了荆门自古以来独特的文化魅力。
二、荆门的诗词歌赋历史发展荆门的诗词歌赋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荆门地区便是楚国的发源地,楚文化在这里繁荣发展。
当时的诗歌以楚辞为主,其中《离骚》、《天问》等著名篇章,都蕴含了丰富的荆门文化元素。
秦汉时期,荆门的诗词歌赋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所创新。
唐代是荆门诗词歌赋的鼎盛时期,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相继问世,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宋代以后,荆门的诗词歌赋继续发展,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诗人和作品。
如南宋陆游的《钱塘湖春行》、明代冯梦龙的《喻世明言》等,都为荆门的诗词歌赋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荆门的诗词歌赋代表作品及作者荆门的诗词歌赋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品,下面向大家介绍几篇:1.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在迎凉时所感受到的美好景致,充满了诗意。
2.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首诗通过登高远眺的场景,表达了诗人的壮志豪情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3.陆游的《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首诗以春天的钱塘湖为背景,描绘了春天美丽的自然景色,令人陶醉。
四、荆门的诗词歌赋对后世的影响荆门的诗词歌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荆门的诗词歌赋在形式和内容上为后世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其次,荆门的诗词歌赋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教育意义。
关于荆州的简介
荆州,简称“荆”,古称江陵、荆门、荆城、南郡、江州,
是湖北省下辖地级市。
荆州地处江汉平原东南部,东接湖北省宜
昌市,南临长江,西连荆州市,北倚湖北省沙市。
荆州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屈家岭文化”是长江流域最
古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距今约6000年左右。
早在新石器
时代晚期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战国时期,楚国的国都从江陵迁到了“郢”(今湖北江陵)。
荆州城也是楚国的都城。
自战国至明清时期,荆州城历为州、府、道、路、省(区)驻地。
明洪武八年(1375年)江陵县城迁至“南乡”(今湖北省洪湖市),属荆州府,直至民国初仍为府治所
在地。
荆州有长江大桥、荆江分洪区等重要工程。
荆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荆州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誉,是中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之一;也是荆楚大地最早的四大古城(楚国都城、
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地、三国时期东吴都城以及荆州古城)之一
和最重要的军事重镇。
—— 1 —1 —。
荆门闻名于世,肇源于唐代,得益于唐诗。
在林林总总的唐代诗坛,荆门二字备受诗家之宠。
岁月苍桑,在荆门衍生出很多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但荆门一名二地,往往让人不知所云,引逗古今无限感慨。
古往今来荆门诗中,以时间而论,当推初唐诗人陈子昂的《度荆门望楚》,诗云:遥遥去巫峡,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楚人来。
这里的荆门,指的是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的荆门上,并不是荆襄古道上的荆门山,也不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级行政区域荆门县。
荆门山隔长江与北岸虎牙山(今湖北宜昌东南)对峙,其势上合下开,厥状如门,形势险峻,风景秀美,历史上商贾云集,文人荟萃。
这里,战国时为楚国的西方要塞,自古以来为川鄂水陆交通咽喉,峡江名胜。
荆门山,地当长江三峡西陵出口要道,曾为楚国与巴国的边界,楚文化与巴蜀文化在这里交汇。
以江汉沮漳为腹地的楚文化是东周文化的翘楚,是当时第一流的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园之一。
荆楚地区,不仅有秀丽的山水、先进的文化,还是屈原、宋玉、老子、庄子等接触人物的家乡,楚辞、汉赋、乐府诗的渊薮。
荆门山,是出川渝的第一站。
巴蜀地区士人十分敬仰中原文化,尤其是充满浪漫詭奇的楚文化。
楚文化的腹地在湖北,自是无数巴蜀文人墨客的首选之地。
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巴蜀地区,长江水路是东出川渝和北上中原、京都最便捷的通道,链接今湖北荆州、荆门、襄阳之间的荆襄古道,不仅是长江岭南地区,也是巴蜀人士通达西安、洛阳二京的要道。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云: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中所记归途即为此道。
章台,即章华台,楚灵王所建,号为天下第一歌舞台榭,是楚文化的代表作之一。
陈子昂怀着对楚文化的无限景仰,不惜为楚狂接舆所讥讽的孔夫子第二,慨然出川入楚,表现了诗人渴望融入欣欣向荣的时世、企求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舍我其谁的蓬勃朝气。
荆襄古道始于楚,鼎盛于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春秋战国时,楚人出郅都(纪南城)北出方城,逐鹿中原,走的就是这条路。
秦时,秦始皇修驰道,南达南郡(江陵)、长沙、桂林、象郡,也是在故楚旧道上的拓宽和延伸。
两汉三国时期,这里都是主要的通道。
东汉末年,刘备自新野南奔;曹操率轻骑五千追歼刘备于长坂;关羽自江陵北伐襄阳,水淹七军,都是经过此道。
宋元以降,随着襄阳、荆门、荆州地区地位日益重要,荆襄地域不断地被开发,这条路的地位才稍降,使用明显减少,加之山路崎岖,曲折蜿蜒,更由于行政、军事中心南移,荆襄古道只作为民间便道通行而已。
随着西面荆襄古道的荒废,东部河谷下游地区的经济、社会迅速发展,超过传统的沮漳地区,沮漳河东岸的地区地位总要性下降,滨汉一带地区日益重要,从而导致以前出现的统治机构被大量减并,行政中心东移。
自尉迟恭在虎牙关置关,重兵把守后,荆门地区的政治中心也随之东移,先后出现了鄀县、乐乡县、长林县、荆门县等县级政权。
从此后,荆门县一般都设置与荆襄古道上。
荆襄驿道于是成为后来历代中央政权通向南方重要通道。
荆门县扼此险要之地,军事战略地位,尤其显得重要。
关于荆门的重要地位,自南宋陆九渊以下,都有评述。
陆九渊云:荆门,在江汉之间,为四集之地。
南捍江陵,北连襄、邓;东护随、郅之胁,西当光化、夷陵之冲。
荆门固,则四邻有所恃。
否则有背胁腹心之虞。
由唐之湖阳以趋山,则其涉汉之处已在荆门之腹。
自此之外,间道之可持,汉津之可涉,坡坨不能先限马,滩濑之地已成为全国的腹心地带,吴楚咽喉,川广贸迁之会。
南宋时,荆襄一地变为前方,与金国辖区接壤,襄阳、荆门、荆州成为防御金、元南侵特别重要的军事要地。
荆门成为襄阳、荆州、武昌这一战略防御体系的重要环节。
荆门得名于荆门山。
但自唐尤其是宋以后,荆门的军事战略地位逐渐为世人所看重,故多以荆楚门户题解荆门。
虽失其本来,以至荆门,山今无迹可寻,但未失其要义,加之更能扩大荆门的影响,提高荆门的地位和作用,并与荆门的历史文化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故逐
渐为世人所认同。
清王庭桢《荆门车路记》云:天下形胜,扼江汉上流门户者,以荆襄为犄角,而介在荆襄间者,以荆门为枢辖。
自来多事之际,行军往来,率出其疆。
国朝地直直冲衢,置邮传。
凡西南数省使命、官文咸络绎交赴,宜道路途坦平,无有窒碍。
王庭桢笔下所记,已不是沮漳、路多岖的荆襄古道,而是坦荡平直、沿用至今的荆襄驿道了。
荆门真正成为扼荆襄之间,南北往来的荆楚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