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碱金属元素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5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关于《⾼⼀化学碱⾦属教学教案设计》的⽂章,供⼤家学习参考!第⼀节钠教学⽬标1.知识⽬标:知道钠的物理性质;理解和掌握钠的化学性质;了解钠的存在和⽤途。
2.能⼒⽬标:通过学⽣动⼿实验,培养学⽣的动⼿能⼒、观察能⼒和思维能⼒。
3. 德育⽬标:通过实验培养学⽣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指导学⽣⽤实验的⽅法认识物质的性质,教给学⽣初步的研究化学的⼀般⽅法;对学⽣进⾏安全教育和勤俭节约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钠的化学性质。
教学⽅法:边讲边实验。
实验准备:1.学⽣分组(24组):烧杯、三脚架、⽯棉、酒精灯、⽕柴、镊⼦、⼩⼑、滤纸(每组2张)、⾦属钠(⼤块)、酚酞试液、蒸馏⽔。
2.教师演⽰:⽔槽、⼩试管、镊⼦、⼩⼑、滤纸、⾦属钠、⽕柴、硫酸、空塑料瓶、胶塞、⼤头针、酒精灯。
[引⾔] 请同学门看课本上28页的章图,观察Li,Na,K,Rb,Cs的原⼦结构有什么相同点?由此可以推测应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讲述] 原⼦的最外层只有⼀个电⼦,Li,Na,K,Rb,Cs和Fr的化学性质相似,且它们的氧化物的⽔化物是可溶于⽔的强碱,故称它们为碱⾦属元素。
[板书] 第⼆章碱⾦属[讲解] 碱⾦属的代表元素为Na元素,本节课学习第⼀节钠。
[板书] 第⼀节钠[投影] 本节课学习⽬标强调钠的化学性质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识记理解应⽤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 √ √存在和⽤途 √[板书] ⼀、钠的性质[讲述] 本节课我们准备运⽤实验的⽅法去探究钠的性质。
[阅读] 学⽣阅读实验报告的内容。
[讲述] 实验操作要求本节课需要完成的实验1、钠在空⽓中燃烧 2、钠与⽔的反应。
实验时注意:1、取⽤钠时,打开瓶塞闻⼀下瓶中液体的味道(是煤油)。
思考钠为什么不暴露在空⽓中?2、⽤镊⼦夹取钠,不能⽤⼿拿考虑为什么?3、⼤块钠切割时你能获得什么现象和结论?(特别注意钠块断层的变化)在玻璃⽚上切割时镊⼦要夹紧,⼑不要切⼿,余下的钠放回瓶中,切下的钠⽤滤纸吸⼲煤油。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碱金属元素》学科领域:化学年级/课程:高中化学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碱金属元素的定义、特点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2)掌握碱金属元素(Li、Na、K、Rb、Cs)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应用;(3)认识碱金属元素与其他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及其性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碱金属元素的性质;(2)学会利用元素周期表分析碱金属元素的结构与性质关系;(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认识碱金属元素在人类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碱金属元素的定义、特点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应用;(3)碱金属元素与其他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及其性质。
2. 教学难点:(1)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的内在联系;(2)利用元素周期表分析碱金属元素结构与性质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碱金属元素的基本概念、性质及应用;2. 实验法:观察碱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3. 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分析碱金属元素性质的规律;4. 引导法:引导学生运用元素周期表分析碱金属元素的结构与性质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碱性元素概念;(2)引入碱金属元素,展示元素周期表中碱金属元素的位置。
2. 讲解与演示:(1)讲解碱金属元素(Li、Na、K、Rb、Cs)的基本概念;(2)演示碱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如密度、熔点、沸点等);(3)演示碱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如与水反应、与酸反应等);(4)讲解碱金属元素在人类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应用。
3. 实验与观察:(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碱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2)记录实验现象,分组讨论实验结果。
2023年高一化学教案碱金属元素(精选3篇)教案1:碱金属元素的发现和性质教学目标:1. 掌握碱金属元素的发现和性质。
2. 了解碱金属元素的应用领域。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碱金属元素的发现和性质。
2. 碱金属元素的应用领域。
教学难点:1. 碱金属元素的实验操作过程。
2. 学生对碱金属元素的应用领域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锂、钠、钾等碱金属元素,盛水的容器,试管,点燃用的木条等。
2. 教学媒体:幻灯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导入:1. 展示碱金属元素的样品,引发学生对碱金属元素的好奇心。
2. 提问:你们知道碱金属元素是怎么发现的吗?讲解:1. 讲解碱金属元素的发现历史,如锂、钠、钾的发现。
2. 讲解碱金属元素的性质,如低密度、软性、容易氧化等。
3. 讲解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如与水反应,与氧反应等。
实验操作:1. 学生观察锂、钠、钾的性质。
2. 学生将锂、钠、钾分别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进行实验,观察其与水的反应。
3. 学生将锂、钠、钾分别与点燃用的木条接触,观察其与氧的反应。
总结:1. 复习碱金属元素的发现和性质。
2. 碱金属元素的应用领域。
拓展:1. 学生自主查找碱金属元素的应用领域,并进行报告。
教案2:碱金属元素的离子化和化合物的性质教学目标:1. 理解碱金属元素的芯层电子结构和离子化过程。
2. 了解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性质。
3. 掌握一些常见的碱金属化合物的性质。
教学重点:1. 碱金属元素的离子化过程。
2. 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性质。
教学难点:1. 学生对碱金属元素离子化过程的理解。
2. 学生对碱金属化合物性质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锂、钠、钾等碱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样品,试管、酒精灯等。
2. 教学媒体:幻灯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导入:1. 展示一些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样品,引发学生对两者化合物性质的思考。
2. 提问:你们知道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形成化合物的过程吗?讲解:1. 讲解碱金属元素芯层电子结构的特点,如外层电子数为1。
化学教案-碱金属元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碱金属元素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应用。
2. 使学生掌握碱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核外电子排布和化学性质。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碱金属元素性质变化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碱金属元素的基本概念、特点、应用和化学性质。
2. 难点:碱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核外电子排布和性质变化规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直观展示碱金属元素的结构、性质和应用。
2. 结合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制备实验所需的碱金属盐溶液。
2. 准备实验仪器: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等。
3. 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五、教学内容1. 碱金属元素的基本概念:定义、特点、周期表位置。
2. 碱金属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主量子数、次量子数、电子云等。
3. 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金属性、还原性、氧化性、碱性等。
4. 碱金属元素的应用:电池、照明、催化剂等。
5. 碱金属元素的实验观察:反应现象、产物分析。
本教案后续章节待您提供要求后,我将为您继续编写。
六、实验演示与观察1. 教师演示碱金属与水的反应,观察反应现象,如:反应速率、放热、气体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碱金属与盐酸、硫酸的反应现象。
3.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碱金属的活泼性及其与反应条件的关系。
七、碱金属的还原性1. 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认识碱金属的还原性。
2. 分析碱金属还原性的原因,如:电子云结构、原子半径等。
3. 探讨碱金属还原性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如:电池制造、化学反应催化剂等。
八、碱金属的碱性1. 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了解碱金属的碱性特点。
2. 分析碱金属碱性的原因,如:离子化趋势、水合能力等。
3. 探讨碱金属碱性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如:制备碱性溶液、调节酸碱平衡等。
九、碱金属的氧化性1. 引导学生认识碱金属的氧化性,并通过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高中化学-高一碱金属元素(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碱金属元素的基本特征和周期规律;2. 掌握碱金属元素的共同特征和化学性质;3. 了解各种碱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碱金属元素的基本特征和周期规律;2. 碱金属元素的共同特征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1. 碱金属元素的周期规律;2. 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5分钟)1. 教师用PPT展示“碱金属元素”这一主题的图片和介绍文字,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预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引导学生了解碱金属元素的同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哪些元素属于碱金属?(2)碱金属元素具有哪些特征和性质?(3)碱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二、讲授主要内容(40分钟)1. 碱金属元素的基本特征和周期规律。
(1)碱金属元素的特征:碱金属元素是指位于周期表第一列的金属元素,共有6个元素,分别是锂、钠、钾、铷、铯和钫。
这些元素具有以下共同特征和性质:①金属光泽;②低密度、低熔点和低沸点;③极强的还原性;④极强的活性,容易与非金属形成化合物。
(2)碱金属元素的周期规律:碱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电离能和电负性均随周期增加而增大,反映了元素结构的变化。
2. 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
(1)与氧反应生成氧化物:碱金属元素与氧气反应,生成相应的氧化物。
例如,钠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4Na + O2 → 2Na2O(2)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和碱:碱金属元素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和相应的碱。
碱金属元素的活性大小决定了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
例如,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2Na + 2H2O → H2↑ + 2NaOH(3)与其他非金属形成化合物:碱金属元素活性极强,容易与其他非金属元素形成化合物。
例如,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2Na + Cl2 → 2NaCl三、讲解应用领域(10分钟)碱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广泛用于各种生产、生活中。
高中化学-高一碱金属元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碱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周期表上的位置。
2. 了解碱金属元素的化学反应。
3. 掌握碱金属离子的电子配置和化合价。
4. 掌握碱金属元素常见的化合物及其性质。
教学重点:1. 理解碱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周期表上的位置。
2. 掌握碱金属离子的电子配置和化合价。
3. 掌握碱金属元素常见的化合物及其性质。
教学难点:1. 碱金属元素的电子配置和化合价。
2. 理解碱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3. 掌握碱金属离子的性质和化学反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学生回顾周期表中各元素的分组和周期。
2. 引入碱金属元素的概念,询问学生对碱金属元素的了解情况。
二、讲解碱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周期表上的位置(10分钟)1. 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
2. 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
3. 碱金属元素的周期表位置和周期性。
三、讲解碱金属元素的化学反应(10分钟)1. 碱金属和水的反应(包括氢氧化物的生成和氢气的产生)。
2. 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反应。
3. 碱金属和酸的反应。
四、讲解碱金属离子的电子配置和化合价(10分钟)1. 碱金属离子的电子配置。
2. 碱金属离子的化合价。
五、讲解碱金属元素常见的化合物及其性质(10分钟)1. 氢氧化物的性质。
2. 碱金属盐的性质。
3. 简要讲解碱金属元素的其他化合物。
六、练习与总结(15分钟)1. 回答课堂提问。
2. 布置相关题目作业。
3.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并展示相关实验视频。
教学方式:讲解和实验展示相结合。
教学用具:周期表,PPT,实验仪器等。
教学评价:1.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课堂提问情况,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2.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问卷和小组讨论,了解对本课教学的评价。
高中化学碱金属元素的活泼反应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碱金属元素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2.掌握碱金属元素的活泼反应特点以及其背后的化学原理。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析和解决相关的化学问题。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案、教学投影或黑板、碱金属元素实验装置及试剂、教材辅助材料等。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实验报告本、实验器材。
三、教学过程引入:通过提问和展示实验装置,引起学生对碱金属元素的兴趣,并询问学生对碱金属元素的认知。
实验一:铁与钾的反应1. 实验目的:观察钾与铁的反应,探究钾的活泼性。
2. 实验步骤:- 准备一个乾燥的试管,装入几块钠金属;- 再放入一个刚打开的有空气的比色皿;- 用钳子将装有钠金属的试管,完全浸入盛有准备好的稀盐酸中;- 观察钠与稀盐酸的反应情况,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3. 实验现象及讨论:- 观察到钠金属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并伴有酸性气味的气体的释放;- 反应溶液变为无色的溶液,并伴有气泡的生成。
- 实验现象与钾的反应相似,说明钾具有和钠相似的活泼性。
实验二:钾金属的饱和点1. 实验目的:探究钾金属的活泼性与烃溶剂的关系。
2. 实验步骤:- 准备四个试管,分别标注为A、B、C、D;- 将温度较低的石油醚首先倒入试管A中,加入少量的钾金属,观察反应情况;- 随后将石油醚依次倒入试管B、C、D,每次加入更多的钾金属,观察反应情况。
3. 实验现象及讨论:- 观察到试管A中的钾金属与石油醚反应剧烈,产生剧烈的气泡,伴有明亮的火花的释放;- 随着石油醚的浓度增加,钾金属与石油醚的反应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 实验结果表明,烃类溶剂的浓度与钾金属的活泼性有一定的关系,浓度越低,反应越剧烈。
实验三:钾与水的反应1. 实验目的:观察钾金属与水的反应现象,进一步验证钾的活泼性。
2. 实验步骤:- 取一只盛有自来水的塑料盆;- 用镊子抓住钾金属,并迅速将其放入盛水的塑料盆中;- 观察反应现象,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高一化学教案碱金属元素(精选3篇)1. Title: 碱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应用Objectives:- 了解碱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应用。
- 能够描述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能够说明碱金属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
Procedure:1. 引入:向学生介绍碱金属元素的概念,并展示相关图片。
2. 学生讨论:与学生一起讨论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包括金属光泽、导电性和反应性等。
3. 实验演示: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演示,以展示碱金属元素的性质,比如将钠放入水中的反应。
4. 学生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在给定的时间内调查和报告碱金属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
5. 小组报告: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他们的调查结果,并进行讨论和反馈。
6. 总结归纳:总结碱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应用,并与学生一起回答他们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7.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寻找有关碱金属元素的应用,并写一份小结。
Assessment:-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学生能够说明碱金属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
- 学生小组报告的内容准确全面。
2. Title: 碱金属元素的反应活性实验Objectives:- 理解碱金属元素的反应活性与周期表位置的关系。
- 主要了解钠和钾两种碱金属元素的反应活性。
- 掌握用碱金属元素进行实验的基本方法。
Procedure:1. 引入:通过展示钠和钾的外观和物理性质,向学生介绍碱金属元素的特点。
2. 实验准备:准备一系列用来测试碱金属元素反应活性的试剂,例如氯气、水和酒精。
3. 实验过程:分别将钠和钾与上述试剂进行反应,观察和记录反应现象和释放的气体。
4. 结果分析:与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讨论钠和钾的反应活性差异,并探讨与周期表位置的关系。
5. 总结归纳:总结碱金属元素的反应活性规律,并与学生一起回答相关问题。
6.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继续进行有关碱金属元素反应活性的实验,并写一份实验报告。
第3课时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学业要求核心素养对接1.了解碱金属、卤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了解碱金属、卤素原子结构特点,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了解碱金属、卤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并能初步运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
1.通过对碱金属、卤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的了解,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水平。
2.通过对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的学习,学会从物质及其变化的事实中提取有用信息,以提高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水平。
[知识梳理]知识点一碱金属元素如上图是碱金属的单质存在形式或元素标识,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和递变性?完成下列问题你就会明白: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及特点(1)元素符号与原子结构示意图Li Na K Rb Cs(2)原子结构特点结构特点⎩⎪⎨⎪⎧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都是1递变性(从Li→Cs)⎩⎪⎨⎪⎧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注意结构变化 2.碱金属的性质 (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 ①与O 2反应碱金属 化学反应方程式 反应程度产物复杂程度活泼性Li 4Li +O 2=====△2Li 2ONa 2Na +O 2=====△Na 2O 2 K K +O 2=====△KO 2Rb - Cs-②与水反应 注意对比实验碱金属 钾钠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熔成小球,浮于水面,四处游动,有轻微爆炸声,反应后溶液加酚酞变红熔成小球,浮于水面,四处游动,有“嘶嘶”的响声,反应后溶液加酚酞变红实验原理 2K +2H 2O===2KOH +H 2↑2Na +2H 2O===2NaOH +H 2↑结论钾比钠的活动性强知识点二 卤族元素如图是卤素单质,他们的颜色越来越深,由气体逐渐变为固体,那么他们的性质有何相似性和递变性?请完成下列知识点: 1.原子结构特点 (1)原子结构示意图FClBrI(2)结构特点①相同点:最外层都有7__个电子。
②递变性:从F→I,核电荷数逐渐增加,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课题:钠课时安排:1教学目标⑴知识、技能目标:了解风俗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钠的化学性质,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
⑵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重视实验的科学态度和对学科实验的兴趣,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促进学生探究学习。
实验及教具准备钠的化学性质实验用品、金属钠样品等。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述法教学过程新课的准备:引言:1、初中化学已经学到哪些钠的化合物?——今天我们重新来认识这些重要的钠的一些化合物?2、我们在初中已经学过了金属的一些性质,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都少于4个,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越少越容易失电子,最容易失电子的原子最外层有多少个电子由于它们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都是可溶于水的强碱——碱金属。
新课进行:一、钠的物理性质[实验2-1]钠的物理性质引导学生观察,观察点:切的难易、切开的断面及其变化。
强调(比较):软——质软,可以剪切;白——银白色金属,断面很快因氧化而变暗;轻——密度小,比水的密度还小;低——熔沸点都很低,开水即可使钠熔化;导——热和电的良导体。
二、钠的化学性质分析: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容易失电子。
1、与非金属反应回忆初中化学中钠与氯气的反应:2Na+Cl22NaCl[实验2-2]观察新切开钠的断面的颜色变化——变暗,并加热使之燃烧。
4Na+O2==2Na2O,生成白色的氧化钠;2Na+O2Na2O2,生成浅黄色过氧化钠。
现象:先熔化,再燃烧,产生黄色火焰伴随着白烟。
钠与硫反应:S+2Na==Na2S 发生轻微的爆炸2、与水反应[实验2-3]切一块钠放入到滴有酚酞的水中——浮、球、游、叫、红2Na+2H2O==2NaOH+H2↑强调:钠既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又与空气中的水反应,因此,钠必须保存在煤油中——液封(例举中学化学中的液封)。
设问:用汽油、四氯化碳来密封可行不可行?新课的延伸:1、将一小块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会产生什么现象,发生什么反应?强调:⑴钠与水溶液反应,一般总是先与其中的水反应;⑵用钠来置换其它金属,必须在熔化状态下进行。
碱金属元素教案设计1. 碱金属元素是周期表中第一组的元素,包括氢、锂、钠、钾、铷和铯。
2. 教案设计应该包括碱金属元素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3.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碱金属元素的反应性和金属性质。
4. 教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展示碱金属元素的用途和应用。
5. 引导学生探讨不同碱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存在形式。
6. 教案可以引入碱金属元素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例如钠在食盐中的作用。
7. 教师可以设计“碱金属元素知识竞赛”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8. 引导学生了解碱金属元素与其他元素的反应特点。
9. 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碱金属元素在水中的反应情况,引发学生的疑问和思考。
10.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研究某个碱金属元素的历史发现和发展过程。
11. 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展示碱金属元素的实验操作和反应情况。
12. 设计碱金属元素相关的PPT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13.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推动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碱金属元素的一些现象和现实问题。
14. 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体会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
15. 通过与生活相关的例子,让学生了解碱金属元素的实际应用场景。
16. 设计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某种碱金属元素的化学反应过程。
17.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自主探究碱金属元素的新发现和新应用。
18. 设置问答环节,巩固学生对碱金属元素基本知识点的掌握。
19. 利用实验室条件,进行一些比较特殊的碱金属元素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
20. 设计知识问答游戏,巩固学生对碱金属元素的学习成果。
21. 设计碱金属元素的模型制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22. 通过碱金属元素的历史沿革,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23. 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合作探讨碱金属元素的特性和应用。
24. 利用多元智能理论,设计碱金属元素的多种学习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5. 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碱金属元素实验,增强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4.1.4碱金属元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人教版(2019)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方法:1. 讲授法:针对碱金属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系统地传授知识,确保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案例引入:通过介绍碱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池、霓虹灯等,引发学生对碱金属元素的探究兴趣。
- 对比分析:比较碱金属元素与其他元素的差异,突出碱金属的特性,加深学生的理解。
2. 讨论法:针对碱金属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同伴互助,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小组合作:布置相关讨论题目,如碱金属的电子排布与金属性质的关系,小组内讨论并总结规律。
- 思维导图: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将碱金属元素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整合,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3. 实验法:通过设计一系列碱金属元素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证精神。
-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碱金属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 学生实验:安排学生进行碱金属的燃烧、与盐溶液反应等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展示碱金属元素的图片、视频和动画,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 碱金属元素周期表:展示碱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帮助学生理解其周期性变化。
- 实验现象演示:通过视频展示碱金属的典型实验现象,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化学变化。
2. 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如化学模拟实验室、在线答题系统等,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 模拟实验:利用化学模拟实验室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增强学习体验。
- 在线测试:通过在线答题系统,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和检测,实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在线课程、学术文章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一化学第二章《碱金属》期中复习讲义复习要求1、钠的性质和用途。
2、NaOH 、Na2CO3和Na2HCO3的重要性质和用途,混合物的计算。
3、Na2O2性质、用途、计算4、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5、焰色反应及其操作方法。
知识规律总结1、碱金属是一族金属元素,它们的原子结构的共同特点是次外层电子是8个(锂是2个)和最外电子层都只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因此,因此它们都是活泼的金属元素,它们的化学性质基本相似。
例如它们的单质大多是银白色(铯略带金色)、硬度小、熔点较低、密度较小的金属,有展性,导电、导热性好。
它们的单质在化学反应中呈现出很强的还原性,能与大多数非金属化合,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与氢气;它们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都是强碱。
碱金属的化学性质主要是强的金属性,随着原子半径的增大而金属性增强。
它们的单质都是强还原剂。
2、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最终导致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按照核电荷数增大的顺序,碱金属单质的晶体中,由于原子核间距增大,内部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减弱,它们的熔点、沸点逐渐降低;碱金属单质的还原性也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强。
它们与水、氧气等反应依次变得更加剧烈。
核电荷数比钠小的锂与氧气反应只生成普通氧化物,而钠与氧气反应一般可生成氧化物,点燃条件下可生成过氧化物;钾、铷等跟氧气反应除了生成过氧化物外,还有更复杂的氧化物。
3、碱金属和它们的化合物能使火焰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即呈现焰色反应。
根据焰色反应所呈现的特殊颜色,可以判断某些金属或金属离子的存在。
思维警示1.碱金属原子失电子变为离子时最外层一般是8个电子,但锂离子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
2.碱金属一般都保存在煤油里,但锂的密度小于煤油而保存在液体石蜡中。
3.试剂瓶中药品取出后,一般不允许放回试剂瓶,但取用后剩余的Na、K可以放回原瓶。
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碱金属元素(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使学生了解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原子结构,能运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及递变规律。
2.能力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推理归纳能力等培养掌握学生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演绎的方法。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量变到质变、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以及跟原子结构的关系三.教学难点: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四.教学模式:探究式(提出问题→查找资料→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五.教学用品:实验用品: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2)、酒精灯(2)、烧杯(4)、水、金属钠、钾、酚酞试液、U形管。
多媒体:投影仪、笔记本电脑教学过程(神舟五号发射)[复习提问]泛问:汽车以油作为燃料,神舟五号以什么作为燃料呢?[知识介绍] 1 kg锂燃烧后可释放42998 kJ的热量,1 kg 锂通过热核反应放出的能量相当于二万多吨优质煤的燃烧。
因此,锂是用来作为火箭燃料的最佳金属之一。
在已经发现的100多种元素中,人们把锂、钠、钾、铷、铯、钫等叫做碱金属,并把它们放在一起研究,是由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这种内在的联系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从它们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等方面来进行探讨。
由于钫是放射性元素,高中阶段暂不讨论。
[板书] 第三节碱金属元素根据,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我们首先就来分析它们的原子结构。
[板书]一、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投影表2-2注意分析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分析]我们来分析碱金属元素在原子结构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投影]相同点:最外层1e—不同点: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原子半径[引导]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回答,请大家分析分析1:对元素的化学性质起决定性因素的是什么?[课件展示]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关系[引导]碱金属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性质如何?[课件展示]推测1:碱金属元素容易发生氧化反应:M – e — = M+[课件展示]思考:Na的强金属性主要表现在与哪些物质反应?[课件展示]钠的金属性表现为与O2等非金属、水等反应[课件展示]推测2:碱金属元素都能与O2等非金属、水等反应吗?都能分析2:随核电荷数↑,原子的电子层数↑,原子半径↑,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失电子能力↑,元素的金属性(或对应单质的还原性)↑推测3:从Li到Cs与O2,H2O等物质反应的剧烈程度增大[课件展示][过渡]前面我们从原子结构入手分析了碱金属元素的性质。
课题:钠课时安排:1教学目标⑴知识、技能目标:了解风俗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钠的化学性质,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
⑵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重视实验的科学态度和对学科实验的兴趣,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促进学生探究学习。
实验及教具准备钠的化学性质实验用品、金属钠样品等。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述法教学过程新课的准备:引言:1、初中化学已经学到哪些钠的化合物?——今天我们重新来认识这些重要的钠的一些化合物?2、我们在初中已经学过了金属的一些性质,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都少于4个,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越少越容易失电子,最容易失电子的原子最外层有多少个电子由于它们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都是可溶于水的强碱——碱金属。
新课进行:一、钠的物理性质[实验2-1]钠的物理性质引导学生观察,观察点:切的难易、切开的断面及其变化。
强调(比较):软——质软,可以剪切;白——银白色金属,断面很快因氧化而变暗;轻——密度小,比水的密度还小;低——熔沸点都很低,开水即可使钠熔化;导——热和电的良导体。
二、钠的化学性质分析: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容易失电子。
1、与非金属反应回忆初中化学中钠与氯气的反应:2Na+Cl22NaCl[实验2-2]观察新切开钠的断面的颜色变化——变暗,并加热使之燃烧。
4Na+O2==2Na2O,生成白色的氧化钠;2Na+O2Na2O2,生成浅黄色过氧化钠。
现象:先熔化,再燃烧,产生黄色火焰伴随着白烟。
钠与硫反应:S+2Na==Na2S 发生轻微的爆炸2、与水反应[实验2-3]切一块钠放入到滴有酚酞的水中——浮、球、游、叫、红2Na+2H2O==2NaOH+H2↑强调:钠既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又与空气中的水反应,因此,钠必须保存在煤油中——液封(例举中学化学中的液封)。
设问:用汽油、四氯化碳来密封可行不可行?新课的延伸:1、将一小块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会产生什么现象,发生什么反应?强调:⑴钠与水溶液反应,一般总是先与其中的水反应;⑵用钠来置换其它金属,必须在熔化状态下进行。
高一化学《碱金属元素》教案高一化学《碱金属元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碱金属元素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2)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学情分析本章内容的知识网络图。
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族,关键是熟悉自然族的学习方法。
每一族重点掌握代表物质的性质,其他元素的性质可以利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规律加以掌握。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
形成知识结构的网络可以把分散的内容统一起来。
为以后学习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族卤族铺平道路,使得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水到渠成”。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碱金属元素结构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及其原因。
难点: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四:教学过程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物理性质[引入]学生上黑板写出碱金属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什么?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失掉一个电子,表现出还原性。
(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是否相似?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6页[表 2—l],碱金属的主要物理物质并加以总结。
①色状:银白色金属(铯略带金色光泽)②柔软、密度小,熔点低③有较强的导电导热性。
[提问](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什么?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它们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核对于外层电子的束缚能力越来越弱,失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容易。
(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有什么变化规律?指导学生根据课本第36页[表2—1]与[表2-2],总结出碱金属由于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渐大,物理性质也有所不同。
如:a.硬度:柔软,有展性,由小到大;b.密度:由小到大,(K反常)。
精品-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碱金属元素教案碱金属元素
【考点透视】
一、考纲指要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及递变性。
2(碱金属单质的性质的相似性及递变性。
3(焰色反应。
二、命题落点
1(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推断。
如例1
(碱金属的制备,要注意反应原理如例2 2
3(计算类型的训练如例3 例4
【典例精析】
例1:碱金属钫(Fr)具有放射性,它是碱金属元素中最重的元素,根据碱金属性质预测其性质,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在碱金属元素中它具有最大的原子半径
B(钫在空气中燃烧时,只生成化学式为Fr2O的氧化物 C(它的氢氧化物化学式为FrOH,这是一种极强的碱 D(它能跟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和氢气,由于反应剧烈而发生爆炸解析:根据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从金属锂到金属钫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增强,与水反应的程度逐渐增强,与氧气反应的产物越来越复杂,可以产生过氧化物、超氧化物甚至臭氧化物等。
答案:B
例2: A、B、C、D、E五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所示:
D
过量HCl HCl HCl
过量CO2? 澄清难溶 B A溶液 C固体
过量NaOH
易溶物质E
(1)若取A溶液灼烧,火焰呈紫色,写各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__。
并写出A B 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为二元强碱,其金属阳离子核外有18个电子。
写出各物质的化学
式:A_____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小题突破口为A溶液的焰色呈紫色,可推出其中含有K+,而B既能溶于HCl,又能溶于NaOH,则可推出为Al(OH)3,也就能连续地推出其它的物质。
第二小题突破口为A是一种二元强碱,且其核外有18个电子,则可推出A为钙元素,也就很容易地推出其它的物质。
答案:(1)A:KAlO2 B:Al(OH)3 C:Al2O3 D:AlCl3 E:NaAlO2
AlO2-+CO2+2H2O== Al(OH)3?+HCO3-
(2) A:Ca(OH)2 B:Ca(HCO3)2 C:CaCO3 D:CaCl2 E:Na2CO3
例3: 工业上生产Na、Ca、Mg都用电解其熔融的氯化物,但钾却不能用电解熔融KCl的方法制得,因金属钾易溶于熔态的KCl中而有危险,难获得钾,且降低电流效率。
现生产钾是用金属钠和熔化的KCl反应制取。
有关数据如下表: 熔点? 沸点? 密度(g/cm3)
Na 97.8 882.9 0.97
K 63.7 774 0.86
NaCl 801 1413 2.165
KCl 770 1500(升华) 1.984
工业上生产金属钾的化学方程式和条件是?
KCl + Na ? NaCl + K
(1)工业上制金属钾主要运用到上表所列的哪些物理常数, ,其选择范围是。
(2)工业上制金属钾主要应用什么原理使反应变为现实, 解析:要进行反应KCl+ Na?NaCl+ K,最佳选择是使K作为气体逸出,而其它物质仍然保留在体系中,这样,根据化学平衡,反应可不断正向进行。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在801?~ 882.9?之间时Na、KCl、NaCl均为液态,而钾为气态。
答案:(1) 沸点 801?~882.9? (2)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例4: 某碱金属(R)及其氧化物(R2O)组成的混合物4.0克,与水充分反应后,蒸发、结晶得到干燥的固体5.0克。
问?(1)该金属是何种金属 (2)混合物中碱金属单质所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析:R 和R2O都将与水反应生成ROH,但相同质量的R和R2O,R产生的ROH
比R2O产生ROH要多。
R和R2O的混和物产生的ROH比同质量的R要少,但比同质量的R2O要多。
解:设R的原子量为X,ROH的式量为(X+17), R2O的式量为(2X+16)
则?2(X+17)/2X+16 < 5/4 < X+17/X 得? 28 < X < 68 结合碱金属元素的原子量,R为钾元素。
【常见误区】
1(碱金属元素性质的特殊性。
氧化物的特殊性;只有Li氧化生成Li2O,其余的生成过氧化物或更复杂的氧化物。
在实验室中取出的药品就不得再放加原瓶,而钠、钾除外。
在碱金属的碳酸盐中,只有Li2CO3难溶于水,且受热易分解(与MgCO3相似,对角线规则)。
钠、钾在常温下为固态,而它们的合金是液态,是合
金的熔点低于各组分的熔点。
碱金属单质通常保存在煤油中,但因锂的密度小于煤油而只能保存在固体石蜡中。
2(焰色反应是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
【基础演练】
1(钾,钠合金(含50,,80,钾)可用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以下所述该合金的事实跟此项应用无关的是 ( )
A(熔点260.7K B(具有很高的比热
C(可作冷却剂 D(能跟水剧烈反应
2(钾和另一种碱金属组成的18g合金与水完全反应,放出2.24L(标准状
况)H2。
合金中另一种金属可能是 ( ) A(Cs B(Rb C(Na D(Li
3(将0.2mol金属钠投入到足量水中,得到a克溶液;0.2mol镁投入到足量的盐酸中(与水等质量),得到b克溶液,则反应后的两溶液质量关系是 ( ) A(a=b B(a>b C(a<b D(无法判断
4(把25.6克KOH和KHCO3混合物在250?下锻烧称重,混合物的质量减少4.9克。
则原混合物中KOH和KHCO3的物质的量比较是 ( )
A(n(KOH)>n(KHCO3) B(n(KOH)<n(KHCO3)
C(n(KOH)=n(KHCO3) D(任意比
5(将等质量的Na、K、Zn分别投入到含等量的HCL的稀盐酸中,产生H2的量的多
少不会出现下列情况的是 ( )
A(Zn>Na>K B(Na>K>Zn C(Na>Zn>K D(Na>K=Zn
6(某混合物中含有KCl、NaCl和Na2CO3,经分析知其中含钠为31.53%、含氯为27.08%,则该化合物中K,与CO32-的物质的量之比 ( )
A(大于2:1 B(小于2:1 C(等于2:1 D(无法确定参考答案:
1(D 2( A 3( A 4(B 5(A 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