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子夜四时歌冬歌翻译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6.83 KB
- 文档页数:2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全诗翻译赏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全诗翻译赏析《子夜四时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四首诗分别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全诗翻译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全诗翻译赏析篇1子夜吴歌李白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注释:①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
《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
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乐府解题》:“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
”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
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②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③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捶打。
④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⑤玉关:玉门关。
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⑥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⑦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
罢:结束。
译文: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敌人平定,丈夫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赏析:全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题一作《子夜四时歌》,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
这里所选是第三、四首。
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即有《子夜四时歌》,为作者所承,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
冬夜即事原文赏析子夜冬歌古诗翻译《子夜四时歌》为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乐府民歌,收录在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中,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
相传,子夜是东晋时期江南吴地的一名女子,她创作了一组乐府民歌“子夜歌”,反复咏叹,思念郎君。
南朝乐府民歌大多是女子所唱的情歌。
南朝乐府民歌大多质朴坦率,简约清明。
纵观《子夜四时歌》全篇,婉约清丽者有之,质朴清新者有之,细腻缠绵者有之,大胆率真者有之,且因民歌本身的歌谣性质,音节摇曳,朗朗上口,是为古典传诵。
十二首子夜冬歌,思念远方的人!近代吴歌-冬歌南北朝-鲍令晖渊冰厚三尺。
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
君心复何似。
子夜四时歌-冬歌南北朝-萧衍果欲结金兰。
但看松柏林。
经霜不堕地。
岁寒无异心。
子夜四时歌-冬歌南朝-无名氏朔风洒霰雨,绿池莲水结。
愿欢攘皓腕,共弄初落雪。
子夜四时歌-冬歌南北朝-无名氏寒云浮天凝,积雪冰川波。
连山结玉岩,修庭振琼柯。
子夜吴歌-冬歌唐-李白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相和歌辞-子夜冬歌唐-崔国辅寂寥抱冬心,裁罗又褧褧。
夜久频挑灯,霜寒剪刀冷。
子夜冬歌唐-薛曜朔风扣群木,严霜凋百草。
借问月中人,安得长不老。
子夜四时歌-冬歌明-张宁岁晏时气肃,寒风透帏床。
镜敛双蛾蹙,被拂孤鸳翔。
玉关路千里,不如寒夜长。
子夜冬歌-其二明-于慎行华茵倚重炉,璇房卷罗幕。
惊见雪花飞,谓是杨花落。
子夜四时歌-冬歌明-王廷陈白马雪中驰,色混影难觅。
不知郎去路,但见马行迹。
子夜冬歌-其二明-李孙宸与郎面拥炉,背后北风吹。
不须相借问,冷暖各自知。
子夜冬歌八首-其七清-曹家达妾心惊早寒,不后郎身衣。
郎心如妾心,买药寄当归。
别董大古诗的注释和译文董大古诗歌《子夜四时歌》
注释
1.子夜:夜里午夜,时间为子时(23点-1点);
2.乌无人烟:指月夜浪迹,路漫漫无踪迹;
3.何处闻笙簧:指月夜里寂寞,无人弹奏笙簧;
4.思无功:形容作者心叹月夜思恋的惆怅无功。
译文
子夜四时歌
乌天黑,无人烟,
寂寞几处闻笙簧,
悠悠心中思无功。
列表
一、注释
1.子夜:夜里午夜,时间为子时(23点-1点);
2.乌无人烟:指月夜浪迹,路漫漫无踪迹;
3.何处闻笙簧:指月夜里寂寞,无人弹奏笙簧;
4.思无功:形容作者心叹月夜思恋的惆怅无功。
二、译文
董大古诗《子夜四时歌》
乌天黑,无人烟,
寂寞几处闻笙簧,
悠悠心中思无功。
董大古的《子夜四时歌》散发着深沉的情怀,作者在描述月夜的美景的同时,思叹自己的空虚无奈。
诗中描述子夜冷清,遍地无人烟,寂寞几处闻笙簧,悠悠心中思无功,深沉忧伤地叙述了一片空虚,不乏深情。
据史料记载,董大古曾多次在月夜徘徊,可以说这首诗歌是由他无比思念的爱侣所激发的情怀。
在月夜的陪伴下,他痛苦洋溢的悲伤,叹形单影只,不免夹杂着深深的爱愁,他情不自禁地对着月亮以自己的方式发出深情的呻吟,传达出这份爱侣之间的情怀距离,郁郁不已的牵肠挂肚落泪。
这首诗歌直触人心,让人浮想联翩,无论何时,月夜都是一个人最深沉情感最难以压制的时刻。
董大古也可以被称为是爱情中情深人挚的
无冕之王,他以深情反复津津乐道,抒发对爱情的热情,让他自己成为了永远久传的诗,于历史书本中永载。
《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全文,翻译赏析大子夜歌【原文】丝竹发歌响,假器①扬清音。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②。
【注释】①假器:借助于乐器。
②声势出口心:声音出口却表现着歌者的内心。
【译文】丝竹之所以能发出美妙的歌响,是借助于乐器才有清妙的声音。
你不明白歌谣的妙处,它的声音表现着歌者的内心。
【赏析】《大子夜歌》,是《子夜歌》的一种变调。
据说有个叫“子夜”的女子创制了这个声调。
这首诗写的是歌谣之妙。
子夜四时歌唐·李白春歌【原文】秦地①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②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③。
【注释】①秦地:指今陕西关中地区。
②红妆:女子盛装后非常艳丽。
③五马莫留连:五马,驾着五匹马的人,这里指贵人。
意为贵人莫要在此地留连。
【译文】秦地有罗敷女,她常在绿水边采桑。
她的纤纤细手在青绿桑条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白嫩,她的盛装在白天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艳丽。
想着家里的蚕应该饿了,需要这些桑叶,她便思索着要回去了。
为罗敷着迷的那些贵人们啊不要在此地留连了。
【赏析】《子夜四时歌》由《子夜歌》变化而来。
这首诗用采桑起兴,吟咏的是罗敷女的故事,赞扬她不为富贵所迷惑的贞洁品操。
夏歌【原文】镜湖①三百里,菡萏②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③。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④。
【注释】①镜湖:又名鉴湖、贺监湖,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②菡萏(hàn dàn):荷花。
③人看隘若耶:观看采荷女子的人多得使若耶溪显得狭窄起来。
④归去越王家:西施被越王选入宫廷,一去不复返。
【译文】镜湖绵延三百里,荷花在水面上灿烂绽放。
五月西施来此地采荷,引得观看西施等采荷女子的人多了起来,若耶溪好像一下子变得狭窄了。
西施采荷不等月亮升起就回去了。
她被越王选入宫廷,一去不复返。
【赏析】这首诗是夏歌,以荷花起兴,借西施来感叹天下人都重视美色。
秋歌【原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①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②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③罢远征。
古诗子夜吴歌冬歌李白带拼音版古诗子夜吴歌冬歌李白带拼音版zǐ yè wú gē dōng gē子夜吴歌冬歌lǐ bái李白míng zhāo yì shǐ fā, yī yè xù zhēng páo 。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sù shǒu chōu zhēn lěng , nà kān bǎ jiǎn dāo 。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cái féng jì yuǎn dào , jī rì dào lín táo 。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古诗子夜吴歌冬歌李白翻译明晨驿使就要出发,思妇们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
纤纤素手连抽针都冷得不行,更不说用那冰冷的剪刀来裁衣服了。
妾将裁制好的衣物寄向远方,几时才能到达边关临洮?古诗子夜吴歌冬歌李白赏析本诗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
时间是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性。
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
天气的严寒,使“敢将十指夸针巧”的女子不那么得心应手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
“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
可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情急起来,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
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得突兀,结得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朝读夕诵:子夜四时歌·冬歌作者:唐·李白来源:《课外语文·上》2020年第12期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赏析】李白的《子夜四时歌四首》,每首六句,分咏春、夏、秋、冬四季。
六朝乐府即有《子夜四时歌》,为李白所承,此体向作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李白的创造,尤具新意。
《冬歌》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現思念征夫的感情。
时间是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性。
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
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诗人有所取舍,只写抽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
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
“冷”既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加强情节的生动性。
天气的严寒,使手指也不灵巧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
“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
然而,她从自己的冷想到“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那边的更冷。
因此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
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
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
“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然而随即又情急起来,她想: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包含极度的深情与牵挂。
这组诗第三首是正面归结到怀思良人之意,而这一首诗却纯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
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势突兀,结句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精心整理
子夜吴歌·冬歌赏析_唐诗三百首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诗人有所取舍,只写抽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
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
“冷”既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加强情节的生动性。
天气的严寒,使手指也不灵巧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
“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
然而,她从自己的冷想到“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那边的
精心整理
更冷。
因此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
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
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
“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然而随即又情急起来,她想: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包含极度的深情与牵挂。
《子夜吴歌》中的第三首《秋歌》是正面归结到怀思良人之意,而《冬歌》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李白《子夜吴歌·冬歌》全诗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子夜吴歌冬歌李白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注释:驿使:古时官府传送书信和物件的使者。
驿:驿馆。
絮:在衣服里铺棉花。
征袍:战士的衣裳。
“素手”二句:指冬夜寒冷,将征夫妻子的手都冻僵了,连针剪都拿不住。
素手,白净的手,形容女子的皮肤白皙。
裁缝:指裁缝好的征衣。
临洮:在今甘肃省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
参考译文:明晨驿使就要出发,思妇们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
纤纤素手连抽针都冷得不行,更不说用那冰冷的剪刀来裁衣服了。
妾将裁制好的衣物寄向远方,几时才能到达边关临洮?简析:全诗从一个侧面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因为驿使明早就出发,她只得连夜赶做冬衣,手冻僵了,一夜没睡。
时间为什么这么紧呢?然而等棉衣做好了,她又焦急的计算哪一天才能送达,时间又太慢了!诗人的处理不得不令人佩服。
赏析:《子夜吴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又题《子夜四时歌四首》。
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第四首写冬景,是说戍妇为征夫缝制绵衣之事。
作品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结体严谨。
第四首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
时间是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性。
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
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诗人有所取舍,只写抽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
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
“冷”既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加强情节的生动性。
天气的严寒,使手指也不灵巧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
“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
然而,她从自己的冷想到“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那边的更冷。
李白《子夜吴歌冬歌》一直觉得,《子夜四时歌》这个题目本身就特别有诗意。
春天怎样,夏天怎样,秋天怎样,冬天又怎样,四季的风物也正是四季的心情,让人就在这样的季节轮回里,度过一年又一年。
可是,四季到底应该是怎样的风物,怎样的心情呢?宋朝的无门慧开禅师写过一首诗,到现在还广为传诵。
他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真是一位高僧写出来的诗,让人把一切挂碍都放下,心头全无闲事、俗事,这才能享受人间好时节。
可李白不是高僧。
我们最喜欢他的地方,恰恰在于,他是谪仙人,却又那么热爱人间,热爱人间的名山大川,热爱人间的美酒佳肴,热爱人间的功名利禄,也热爱人间的儿女情长。
这天上的气度和人间的情怀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李白,也才成就了真正的李白。
为什么要说这些呢?因为李白的四时歌,并非不管闲事的春花秋月、夏风冬雪,而是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事情,确切地说,是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女红。
什么女红呢?春日采桑,夏日采莲,秋夜捣衣,那冬天呢?若是闲人,冬日应该赏雪,像《红楼梦》第四十九回的“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
可李白笔下的冬天,不是闺阁女儿打发时光的风雅,而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主妇赶制寒衣的辛劳。
他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我就跟大家分享《子夜吴歌》的第四首《子夜吴歌·冬歌》,也是我们本书的最后一首诗。
子夜吴歌·冬歌李白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驿(yì)使:古时官府传送书信和物件的使者。
驿:驿馆。
絮(xù):在衣服里铺棉花。
征袍:战士的衣裳。
素手:白净的手,形容女子的皮肤白皙。
裁缝:指裁缝好的征衣。
临洮(táo):今属甘肃,此泛指边地。
看前两句:“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明天早晨驿使就要出发了,今天夜里赶紧给出征在外的丈夫赶制寒衣。
这两句诗,真是匠心独运。
一开头,就是满满的戏剧性。
子夜冬歌古诗翻译唐崔国辅(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子夜冬歌古诗翻译唐崔国辅走过人生旅途,时光如水照缁衣,匆匆太匆匆,又见几度夕阳红,能够挥手的身影,却始终没有几个。
【最新】《子夜吴歌·冬歌》原文及翻译-推荐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子夜吴歌·冬歌》原文及翻译
一、《子夜吴歌·冬歌》原文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二、《子夜吴歌·冬歌》原文翻译
明晨驿使就要出发,思妇们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
纤纤素手连抽针都冷得不行,更不说用那冰冷的剪刀来裁衣服了。
妾将裁制好的衣物寄向远方,几时才能到达边关临洮?
三、《子夜吴歌·冬歌》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古诗子夜冬歌翻译赏析《子夜冬歌》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注释】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赏析】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
事件被安排在一个有意味的时刻——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味。
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
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作者有所取舍,只写拈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
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
“冷”便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情节的生动性。
天气的严寒,使“敢将十指夸针巧”的女子不那么得心应手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
“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
她从自己的冷必然会想到临洮,那边的更冷。
所以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
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
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
“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看来大功告成,她应该大大松口气了。
可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情急起来,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含多少深情呵。
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
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得突兀,结得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子夜四时歌·冬歌》_李白的诗词
子夜四时歌·冬歌
[唐]李白
明天早上就要出发打仗了,连夜为丈夫缝制征袍。
白皙的手此时抽针都冻得僵硬,又怎么拿起那冷如冰的剪刀?
裁缝给丈夫寄去征袍,再过多少天才能到临洮?
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
时间是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性。
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
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
,
出一类人——思妇形象。
其语言的明转天然,形象的鲜明集中,音调的清越明亮,情感的委婉深厚,得力于民歌,真是“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以句摘,
句不可以字求”的佳作。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全诗翻译赏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全诗翻译赏析《子夜四时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四首诗分别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全诗翻译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全诗翻译赏析篇1子夜吴歌李白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注释:①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
《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
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乐府解题》:“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
”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
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②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③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捶打。
④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⑤玉关:玉门关。
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⑥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⑦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
罢:结束。
译文: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敌人平定,丈夫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赏析:全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题一作《子夜四时歌》,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
这里所选是第三、四首。
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即有《子夜四时歌》,为作者所承,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
《子夜四时歌·渊冰厚三尺》原文、译文及赏析《子夜四时歌·渊冰厚三尺》这首民歌借岁寒而不凋的松柏形象,表白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同时也流露出对对方情移意变的隐忧。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子夜四时歌·渊冰厚三尺》原文南北朝:佚名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译文及注释译文深潭里的水结了三尺厚的冰,洁白的雪覆盖了千里大地。
尽管如此寒冷,我的心仍然像松柏一样坚贞不变,你的心又像什么呢?注释渊冰:深水潭里的冰。
素雪:白雪。
覆:掩盖。
君:您。
指她的爱人。
赏析所谓“子夜四时歌”,就是用《子夜歌》的曲调咏唱春、夏、秋、冬四季。
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子夜四时歌》共选编了75首,其中春歌、夏歌各20首,秋歌18首,冬歌17首。
本篇是《冬歌》中的第一首。
这首民歌借岁寒而不凋的松柏形象,表白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同时也流露出对对方情移意变的隐忧。
语言清丽,情感细腻,充分体现了南北朝民歌的婉约之美。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这两句诗是以冰雪来衬托抒情主人公感情的深厚。
我们都知道,江南的冰雪是极其容易消融的,有如塞北之花一样脆弱。
可是作品为什么要用江南的“雪”来比喻忠贞之爱情呢?当我们读到后两句的时候才明白,抒情主人公是要借助于冰雪突出,借助于极度的寒冷衬托松柏在冰雪之中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那才是象征抒情主人公爱情忠贞不渝之所在。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这两句诗是以耐寒的松柏喻托抒情主人公爱情的坚贞。
我们先来看看“我心如松柏”,原来抒情主人公是用冰雪下的松柏比喻爱情之忠贞,也就是说自己的爱情经受严峻的考验,依然矢志不渝。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体会到爱情力量的伟大。
而民歌在表现出女子坚贞的同时又发出疑问:“君情复何似?”意思就是说,我的心如同冰天雪地里傲然挺立的松柏一样,坚贞不渝,可是你又怎么样?是否也和我一样?读到这里,我们就不难领悟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李白《子夜四时歌·冬歌》原文|译文|赏析《子夜四时歌·冬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是其中的第四。
这首诗写冬景,戍妇为征夫缝制棉衣之事。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子夜四时歌·冬歌》原文唐代:李白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译文及注释译文明晨驿使就要出发,思妇们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
纤纤素手连抽针都冷得不行,更不说用那冰冷的剪刀来裁衣服了。
妾将裁制好的衣物寄向远方,几时才能到达边关临洮?注释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驿:驿馆赏析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
事件被安排在一个有意味的时刻──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味。
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
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作者有所取舍,只写拈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
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
“冷”便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情节的生动性。
天气的严寒,使“敢将十指夸针巧”的女子不那么得心应手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
“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
她从自己的冷必然会想到临洮,那边的更冷。
所以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
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
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
“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看来大功告成,她应该大大松口气了。
可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情急起来,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含多少深情呵。
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
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得突兀,结得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古诗子夜四时歌冬歌翻译赏析
《子夜四时歌冬歌》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前言】《子夜吴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又题《子夜四时歌四首》。
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第一首写春景,是说汉乐府中的秦罗敷采桑的故事;第二首写夏景,是说春秋越国西施若耶采莲的故事;第三首写秋景,是说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第四首写冬景,是说戍妇为征夫缝制绵衣之事。
作品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结体严谨。
【注释】驿使:古时官府传送书信和物件的使者。
驿:驿馆。
絮:在衣服里铺棉花。
征袍:战士的衣裳。
“素手”二句:指冬夜寒冷,将征夫妻子的手都冻僵了,连针剪都拿不住。
素手,白净的手,形容女子的皮肤白皙。
裁缝:指裁缝好的征衣。
临洮:在今甘肃省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
【翻译】明晨驿使就要出发,思妇们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
纤纤素手连抽针都冷得不行,更不说用那冰冷的剪刀来裁衣服了。
妾将裁制好的衣物寄向远方,几时才能到达边关临洮。
【赏析】第四首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
时间是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性。
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
关于如何“絮”、
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诗人有所取舍,只写抽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
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
“冷”既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加强情节的生动性。
天气的严寒,使手指也不灵巧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
“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
然而,她从自己的冷想到“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那边的更冷。
因此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
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
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
“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然而随即又情急起来,她想: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包含极度的深情与牵挂。
这组诗第三首是正面归结到怀思良人之意,而这一首诗却纯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
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势突兀,结句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如果说第三首是以间接方式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第四首则通过个体形象以表现出一类人——思妇形象。
其语言的明转天然,形象的鲜明集中,音调的清越明亮,情感的委婉深厚,得力于民歌,真是“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字求”(《诗薮·内编》卷二)的佳作。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