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拟仿真平台的《电路分析》课程建设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4
虚拟仿真技术融入“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探索【摘要】本文探讨了虚拟仿真技术如何融入“电路分析”课程中,从背景介绍、研究意义到研究目的的阐述,引出了虚拟仿真技术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和带来的优势。
结合实施方式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分析了虚拟仿真技术对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展示了虚拟仿真技术在教学中的实际效果。
结论部分总结了虚拟仿真技术对电路分析课程的积极影响,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文章旨在引领电路分析教学的创新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为电路领域的教学探索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虚拟仿真技术、电路分析、教学探索、课程改革、实施方式、优势、影响、案例分析、研究方向、总结、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虚拟仿真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模拟真实世界中的各种场景和过程,从而达到虚拟现实的效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虚拟仿真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包括电路分析课程。
电路分析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中的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电子电路设计和分析能力的基础。
传统的电路分析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通过讲课、实验演示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课本学习和实验练习加深理解。
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枯燥、学生参与度不高等。
而虚拟仿真技术的引入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使得电路分析课程在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上得到进一步提升。
本文将深入探讨虚拟仿真技术在电路分析课程中的应用,以及其带来的优势和实施方式。
也将探讨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展示虚拟仿真技术对电路分析课程的影响。
通过研究虚拟仿真技术在电路分析课程中的教学探索,为未来的教育教学提供借鉴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虚拟仿真技术融入“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探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虚拟仿真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而电路分析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复杂、抽象,学生往往难以直观理解。
基于Multisim虚拟仿真的《电路分析》教学模式探索彭光含【摘要】The circuit analysis is a basic cours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To explore electromagnetic phenomenon of circuit analysis course, with the help of Multisim software virtual simulation, it can reproduce the circuit phenomenon and the circuit law and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content system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It can achieve the objective of integrating the circuit analysis theory and circuit experiment. Also, It can promot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circuit theoretical knowledge, develop their thinking ability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ir understanding knowledge of circuit.%《电路分析》是电子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针对《电路分析》课程的电磁现象,在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借助Multisim软件进行虚拟仿真,再现电路现象和电路规律,优化《电路分析》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达到融合电路分析理论和电路实验的目的。
促进学生的电路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提高了学生对电路知识的理解。
人工智能时代《电路分析》课程建设教学探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育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变革。
电路分析是电子信息类专业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的电路理论基础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更好地建设和教授《电路分析》课程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电路分析》课程建设的现状和挑战当前,电路分析课程仍然以传统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教学内容多为电路元件的基本特性、电路定理和分析方法等。
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和发展,电子信息领域的应用场景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学生对于电路知识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
传统的《电路分析》课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标。
传统的电路分析教学模式也存在局限性,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教师主要以纸质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主,缺乏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参考资料。
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积极性,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足够的实践与应用。
这些问题都制约了《电路分析》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
新时代下的《电路分析》课程建设亟需克服种种挑战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和创新,以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在人工智能时代,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更多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
基于当前的现状和挑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和探讨《电路分析》课程的改革建设。
1. 增加实践环节在传统的《电路分析》课程中,可以加入更多的实验和工程案例,让学生能够从实践中获得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通过搭建简单电路、进行电路分析、故障排查和修复等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路知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引入新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电子信息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可以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电路分析》课程中,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人工智能在电子信息领域中的应用案例和实际操作。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虚拟仿真技术融入“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探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教学领域中,其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本文主要探讨虚拟仿真技术在电路分析课程中的应用与教学效果。
电路分析是电子信息类专业中的重要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电路分析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相结合。
然而,传统的实验操作存在着空间、设备,安全等问题,又常常需要大量的实验室经费和管理。
而虚拟仿真技术则可以有效地克服以上问题,其具有的简便、经济和安全等优点,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课堂学习质量。
虚拟仿真技术在电路分析课程中的应用,一般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教学中添加虚拟仿真软件;另一种是利用虚拟实验室进行操作。
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一、添加虚拟仿真软件添加虚拟仿真软件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应用方式。
随着市场中仿真软件的推广和发展,各种厂家提供的仿真软件也越来越多样化,可以达到极高的仿真精度。
常用的仿真软件有Multisim、Pspice、EasyEDA等。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仿真软件和多媒体课件结合起来,呈现出形象、生动的理论知识讲授。
比如,打开Multisim仿真软件,可以进行电路连接、元器件添加、电源设置等操作,学生在屏幕上可以看到电路的具体连接过程,同时也能够看到各个端口的电压值、电流值等具体参数。
通过这样直观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电路的感性认识。
二、利用虚拟实验室利用虚拟实验室进行操作,则相对更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
虚拟实验室可以模拟真实的实验环境,并提供大量实验题目、实验内容、实验流程等操作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自由化的操作平台。
利用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电路分析的实验操作,可以尝试各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方法更加自由和灵活。
综上所述,虚拟仿真技术在电路分析课程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实践能力和课堂学习质量,并且无空间、设备、安全等问题。
同时,虚拟仿真技术也可以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生动的理论知识讲课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虚拟仿真技术融入“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探索【摘要】本研究探讨了虚拟仿真技术在电路分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介绍了背景,说明了虚拟仿真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然后分析了电路分析课程教学现状,指出了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接着阐述了虚拟仿真技术如何融入电路分析课程的具体探索方法和步骤,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结论部分强调了虚拟仿真技术对电路分析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研究可见,虚拟仿真技术在电路分析课程教学中具有巨大潜力,将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实践性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兴趣。
【关键词】虚拟仿真技术, 电路分析, 教学探索, 应用, 教学现状, 探索方法, 实施效果评估, 教学重要性, 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虚拟仿真技术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技术,通过软件模拟和仿真现实世界的各种情景和过程。
在教育领域,虚拟仿真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学科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更直观、更具体的学习体验。
电路分析是电子工程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涉及到电路元件的基本特性、电路结构的分析和设计等内容。
传统的电路分析教学主要依靠理论讲解和实验操作,学生往往难以深入理解抽象的电路理论和实际应用。
随着虚拟仿真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尝试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中,以改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和兴趣。
虚拟仿真技术能够模拟电路的运行过程,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电路原理和分析方法。
将虚拟仿真技术融入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意义虚拟仿真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其具有直观、生动、灵活等特点,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在电路分析课程中,理论知识繁多、抽象难懂,学生往往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虚拟仿真技术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电路分析理论转化为可视化的实验操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人工智能时代《电路分析》课程建设教学探讨【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电路分析课程的建设和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对电路分析教学的影响,指出了现有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调整和升级课程内容、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等解决方案。
结论部分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下《电路分析》课程的发展趋势,并强调了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应对未来挑战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为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人工智能时代,电路分析,课程建设,教学探讨,影响,问题,调整,升级,技术,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发展趋势,综合能力,未来挑战。
1. 引言1.1 介绍人工智能时代《电路分析》课程建设教学探讨在人工智能时代,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探讨和更新。
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给电路分析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电路的运行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动手能力。
本文将对人工智能时代下《电路分析》课程建设教学进行探讨,分析人工智能对电路分析教学的影响,探讨现有电路分析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电路分析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升级方案,介绍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的教学手段,并探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结合实际案例和数据分析,展望人工智能时代下《电路分析》课程的发展趋势,强调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应对未来挑战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够为电路分析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有益参考,推动《电路分析》课程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2. 正文2.1 人工智能对电路分析教学的影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电路分析教学可以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
通过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为每位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计划和教学资源,帮助他们更高效地掌握电路分析的知识和技能。
电路仿真课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电路仿真实验,使学生掌握电路基本原理,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与科学探究精神。
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电路基本概念,掌握电路元件的使用和电路图的绘制;了解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学会通过仿真进行电路分析。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电路设计,熟练使用电路仿真软件进行实验,分析电路性能,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电路基本原理和仿真实验为核心,教学大纲如下:1.电路基本概念:电路元件、电路图、电路定律。
2.电路仿真软件使用:软件安装与操作、电路元件库、仿真分析方法。
3.电路设计实践:设计并仿真简单的电阻、电容、电感电路,分析电路性能。
4.电路分析案例:分析实际电路案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法、实践操作法、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电路基本原理和仿真软件使用方法,为学生实践操作奠定理论基础。
2.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进行电路设计和仿真实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电路案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1.教材:《电路基础》及相关仿真实验指导书。
2.参考书:提供电路设计和仿真方面的参考资料,丰富学生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电路原理和仿真实验的演示文稿,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4.实验设备:提供电路仿真实验所需的设备,如电路仿真实验箱、电脑等。
5.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电路设计和仿真的案例,拓宽视野。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与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
2.作业:评估学生完成的电路设计、实验报告和仿真分析等作业的质量。
3.考试:设置期中、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电路基本原理和仿真实验知识的掌握程度。
虚拟仿真技术融入“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探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虚拟仿真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虚拟仿真技术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际的电路分析操作,加深对电路分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虚拟仿真技术融入“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探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教学手段,丰富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探讨虚拟仿真技术在“电路分析”课程中的应用和教学效果,并提出相关的教学探索。
虚拟仿真技术主要包括电路仿真软件、虚拟实验平台等,它可以模拟电路的运行过程,可以动态地显示电路的工作状态,可以通过虚拟实验平台进行实际的操作和验证。
在“电路分析”课程中,可以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电路的实时仿真和实验,可以模拟各种电路的工作过程,可以动态显示电路的参数变化,可以通过虚拟实验平台进行各种实际操作,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路分析的知识。
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进行“电路分析”课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虚拟仿真技术在“电路分析”课程中的应用具有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虚拟仿真技术在“电路分析”课程中的应用和教学效果,可以进行一些教学探索。
可以建立虚拟仿真技术与“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实践体系,使虚拟仿真技术在“电路分析”课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可以设计一些教学实验教学案例,使学生在虚拟仿真技术中进行课程实验,从而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可以进行一些教学方法的改革,如引入虚拟仿真技术进行课程教学,加强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可以进行一些教学手段的改进,如制作一些虚拟仿真技术的课件和教学软件,进行虚拟仿真技术的课程教学,增加课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虚拟仿真技术在“电路分析”课程中的教学探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积极推进虚拟仿真技术与“电路分析”课程的深度融合,加强教学探索和实践探索,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教学保障和服务。
基于虚拟仿真平台的《电路分析》课程建设规划1.本课题的目前情况和最新发展趋势:(1)高职《电路分析》课程基本情况分析《电路分析》课程是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讨论线性,非时变,集中参数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提高分析能力,是后续课程的基础。
尽管高职教育进行了各种层面与各种形式的改革,但《电路分析》课程作为整个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讲授内容与讲授方式基本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
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各类各级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高考生源的连年下降,使得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入取分数线直线下滑,以至于高考两百分的学生也能够有机会参与到高等教育之中。
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程度逐年提高,能够对整体国民受教育程度进行提升;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比较严峻的问题,特别是理工科相关专业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发现,对于高中知识没有掌握的学生来说,一下进入到《电路分析》这一类的课程之中,学生会出现很大的厌学情绪,特别是对于高中阶段读文科的同学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如何能够在不减少教学内容、不降低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能够产生较大的兴趣,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计划与内容成为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所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2)虚拟仿真仿真技术在《电路分析》课程中的应用现状在电路仿真中常用的软件有:Multisim、EWB、PSPice、Proteus等。
这些工具软件都有较强的功能,很多软件都可以进行电路设计与仿真,同时可以进行PCB自动布局布线,可输出多种网表文件有第三方软件接口,各种软件各具优缺点。
·MultisimMUltisim软件是适用于电路仿真与设计的EDA工具软件,该软件的计算机仿真与虚拟仪器技术可以很好解决理论教学与实际动手实验相脱节的问题。
·EWBElectronic Workbench简称EWB,专用于电子电路仿真的“虚拟电子实验平台”软件工具。
人工智能时代《电路分析》课程建设教学探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工智能时代对于传统的电路分析课程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性、创新性和综合性。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提供更多的工具和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下《电路分析》课程建设教学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设思路和措施。
1. 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传统的电路分析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和实验操作为主,受制于师生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难以满足学生对于实践性教学和综合性能力培养的需求。
2. 学生学习兴趣的低迷:传统的电路分析课程枯燥乏味,缺乏足够的互动和趣味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低迷,影响了学习效果和质量。
3. 教学资源的不足:传统的电路分析课程教学资源相对匮乏,难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和实践机会,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1. 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电路分析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提供更加真实的实验环境和更为灵活的实验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路分析的理论知识。
2. 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课程设计中增加更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电路设计大赛、开展电路实际应用案例分析等,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问题驱动式教学、案例教学、团队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
4. 个性化定制教学资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定制的电路分析学习资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进行智能化推荐,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果。
5. 开展跨学科合作教学:拓展《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计算机、通信等相关学科进行跨学科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综合性和实用性的学习内容和机会。
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和创新教学手段,增加电路分析课程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学习效果。
基于虚拟仿真平台的《电路分析》课程建设规划
作者:张涛
来源:《东方教育》2014年第10期
1.本课题的目前情况和最新发展趋势:
(1)高职《电路分析》课程基本情况分析
《电路分析》课程是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讨论线性,非时变,集中参数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提高分析能力,是后续课程的基础。
尽管高职教育进行了各种层面与各种形式的改革,但《电路分析》课程作为整个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讲授内容与讲授方式基本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
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各类各级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高考生源的连年下降,使得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入取分数线直线下滑,以至于高考两百分的学生也能够有机会参与到高等教育之中。
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程度逐年提高,能够对整体国民受教育程度进行提升;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比较严峻的问题,特别是理工科相关专业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发现,对于高中知识没有掌握的学生来说,一下进入到《电路分析》这一类的课程之中,学生会出现很大的厌学情绪,特别是对于高中阶段读文科的同学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如何能够在不减少教学内容、不降低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能够产生较大的兴趣,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计划与内容成为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所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2)虚拟仿真仿真技术在《电路分析》课程中的应用现状
在电路仿真中常用的软件有:Multisim、EWB、PSPice、Proteus等。
这些工具软件都有较强的功能,很多软件都可以进行电路设计与仿真,同时可以进行PCB自动布局布线,可输出多种网表文件有第三方软件接口,各种软件各具优缺点。
·Multisim
MUltisim软件是适用于电路仿真与设计的EDA工具软件,该软件的计算机仿真与虚拟仪器技术可以很好解决理论教学与实际动手实验相脱节的问题。
·EWB
Electronic Workbench简称EWB,专用于电子电路仿真的“虚拟电子实验平台”软件工具。
该软件可以对各种电路进行仿真。
EWB软件对电路的输入采用原理图输入方式;软件提供的虚拟仪器与实际仪器外形及其操作基本一致。
·Pspice
PSpice可以绘制非电气性质的图元,可以通过输人VHDL程序来代替绘制原理(Multisim 只是可以在原理图中用VHDL器件),在原理图中可以添加网络标识,且网络标识可以直接代替节点编号用于仿真,原理图绘制完成后可以进行DRC(设计规则检查),可以产生元器件之间互连关系的报表,可以对设计的电路进行优化程序设计。
·Proteus
Proteus ISI是英国Labcenter公司开发的电路分析与实物仿真软件。
它运行于Windows操作系统上,可以仿真、分析(SPICE)各种模拟器件和集成电路。
以上的几种软件都有课程讲授过程中有所应用,并将软件的使用融入到课程教材的内容之中,在《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在实训课程中解决了实训资源不充足的问题,为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除此之外,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技术研究所开发研制的“虚拟实验教学系列(OWVlab)”中的“电路分析课程虚拟实验教学系统”针对各类大中专院校《电路基础》、《电工原理》实验课程配套开发的可在网上开展的虚拟实验课程,课程模拟真实实验中用到的器材和设备,提供与真实实验相似的实验环境。
(3)当前研究现状与本课题研究的目标的区别
首先,当前虚拟仿真技术与平台在《电路分析》课程中更多的是应用于虚拟实训与电路设计的相关课程模块当中。
其次,当前使用的仿真软件往往功能都比较强大,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软件的学习过程较为复杂;学生要想掌握其中某一种软件的使用,都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学习,特别是对于大一新生,无论是计算机的操作能力还是应用软件的学习能力都有所欠缺。
另外,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来说特别是大一的新生,个人拥有计算机的比例还是比较低,仅仅依靠上课时间的练习与使用很难使学生较好的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并完成一定学习任务。
为此,本课题将主要针对以上所提出的几方面的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并做出初步的设计与开发。
2.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针对当前高职教育中所遇到的各种现状与问题,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改革,从而更好的满足高职教育的要求,为后续课程奠定较为扎实的基础。
(1)在培养学生电路知识与计算能力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观察能力,将原来的分析电路与计算电路数据转化为搭建电路与观察电路数据,降低本课程对学生的高中物理与数学知识的要求。
(2)选择一种更加容易上手且跨平台使用的虚拟仿真平台,使得学生能够比较容易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而且不用局限于计算机平台,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课上与课下都能进行学习与练习。
(3)为学生将来进行复杂电路的设计奠定一定的软件使用经验与EDA的基本设计方法。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使得当前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一定改善与提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相应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较为扎实的基础,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具体的研究内容和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内容
·根据课题的研究需要与课程的建设需要,从众多的电路虚拟仿真软件中选取较为合适的一种软件平台,拟采用基于安卓平台的《仿真电路模拟器(Droid Tesla Pro)》软件。
·对原有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以所选定的虚拟仿真平台为载体,将尽量多的课程内容移植到该平台之上。
·对于该平台无法仿真的一些个别知识与内容,通过开发与应用一些较为简便易用仿真演示软件,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效果的目的。
·开发与本课程相配套的一系列资源,包括相关的教案、教学计划、教学资源、网络资源等。
(2)重点解决的问题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使虚拟仿真平台与课程体系相适应。
·开发配套的教学材料,使学生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课堂学习与课后自学。
4.课题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从教学内容的确定,到教学手段的选取以及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将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1)从教学内容来说,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适当补充一些基础性的知识与内容;同时针对后续课程的需要,调整一些现有课程知识内容的体系与难易程度。
(2)从教学手段来说,将原来更多的关注学生对电路的分析与计算能力培养,过渡到对学生使用软件进行电路的搭建与观察的能力。
本课题拟采用的《仿真电路模拟器(Droid Tesla Pro)》虚拟仿真平台基于安卓系统,当前智能手机广泛普及,特别是对于年轻的大学生几乎做到了人手一部,通过使用本平台能够使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手机,在课上与课下都能够进行练习与使用,同时还避免了因为没有电脑而无法进行训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