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医病情描述用语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1
中医治疗用语大全
以下是一些中医治疗用语的示例:
1. 针灸(zhēn jiǔ)- 针灸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入细针
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气血运行,以治疗疾病。
2. 拔罐(bá guàn)- 拔罐疗法,通过在患者的皮肤上施加负压,促进血液循环,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
3. 推拿(tuī ná)- 推拿疗法,通过按摩和揉捏患者的肌肉和穴
位来促进体内的气血运行,以缓解疼痛和促进健康。
4. 中药(zhōng yào)- 指以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药材制成
的药物,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平衡来治疗疾病。
5. 艾灸(ài jiǔ)- 艾灸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燃烧艾条,
使热量渗透进入皮肤,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
6. 中医诊断(zhōng yī zhěn duàn)- 中医医生通过问诊、望诊、闻诊和切诊等方法对患者的脉搏和舌苔等进行观察和评估,以确定疾病的原因和病情。
7. 气血不调(qì xuè bù tiáo)- 中医诊断中,指身体的气血运
行失调,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8. 湿热(shī rè)- 中医诊断中,指体内湿气和热气的郁积,可
能导致炎症、感染和消化不良等疾病。
9. 血瘀(xuèyū)- 中医诊断中,指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血液凝结和淤积,可能导致疼痛、肿胀和肌肤颜色变化等症状。
10. 脾虚(pí xū)- 中医诊断中,指脾脏功能不正常,导致消化功能减弱、食欲不振和体力衰弱等症状。
请注意,以上仅为中医治疗用语的一些示例,实际使用可能因医生和患者的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中医诊断术语大全中医诊断术语大全中医诊断术语是指中医学中用于描述疾病的名称、症状、病因等的专业术语。
这些术语的出现是为了方便医生和患者进行交流,并准确描述疾病的情况。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诊断术语。
一、中医疾病分类术语:1. 病症综合症:也叫综合症,是指一组有相同基本病理改变的临床表现。
2. 内伤类疾病:指由心脏、肝脏、肾脏等脏腑的功能紊乱引起的疾病,如内伤风、内伤寒等。
3. 外感类疾病:指由外界六淫风、寒、暑、湿、燥引起的疾病。
4. 气血病:指由气机运行不畅、气血亏虚引起的疾病。
5. 湿病:指由湿邪困脾而引起的疾病,如湿热病、湿寒病。
6. 痛类疾病:指由气滞、血瘀等引起的疼痛疾病,如气滞胸痛、血瘀痛等。
7. 寒热病:指由寒或热邪引起的疾病。
8. 虚病:指由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导致的身体疾病,如气虚病、血虚病。
9. 实病:指由气实、血实、阳实、阴实等导致的身体疾病,如气实病、血实病。
10. 癥瘕:指由邪气或瘀血停滞在经络中而引起的疾病。
11. 畏寒发热病:指患者感觉畏寒的同时又发热的疾病。
12. 经络病:指由经络不通畅引起的各种病。
13. 神经病:指由精神异常引起的各种病。
14. 变态反应性疾病:指机体对某些特殊因素引起的过敏反应。
二、中医症状术语:1. 然火:指内脏病变时,患者面色潮红、眼目炯炯有神,口唇红赤等症状。
2. 云厥:指因气血亏虚或气机不畅引起的头目眩晕、意识丧失的症状。
3. うよめかみ:指因风寒入侵引起的头痛。
4. 畏光:指患者对光线敏感,眼睛容易疼痛。
5. 鼻塞:指鼻腔受寒邪阻塞而引起的症状。
6. 咳嗽:指喉咙部位因寒邪或热邪引起的症状。
7. 呃逆:指因胃部功能紊乱引起的打嗝等症状。
8. 诸舌:指舌头状况异常,如舌苔、舌质发生变化。
9. 听力减退:指因耳部受寒邪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听力下降。
10. 便秘:指大便干燥、不畅通的症状。
11. 腰痛:指腰部出现疼痛或不适感。
12. 下肢痿软:指下肢失去力量,不能正常行走的症状。
中医常用术语30个1、五心烦热: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
2、流注:是毒邪流走不定,注无定处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类化脓性病症。
多发于肌肉深处,结成或漫肿,单发或多发,日久成脓。
多患于气血虚弱者。
3、肺金:传统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性,称肺属金。
4、中风:指脑血管意外等疾患。
病可因阴精亏损,或暴怒伤肝,使肝阳偏亢,肝风内动;“类中风”是指类似于中风的症状。
5、痰火:指无形之火与有形之痰煎熬胶结贮积于肺的病症。
6、君主之官:君主,指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的意思。
7、虚喘:是肺肾之虚,尤以肾不纳气为主。
8、厥:即厥症。
泛指突然晕倒。
9、荣、已:营气、卫气。
10、肝痿:又称筋痿。
11、气逆:指气上逆而不顺。
12、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
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生理角度上讲,还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
13、真火:指肾阳。
14、血为营,气为已:营指营气,是血中之气,卫指卫气,起卫外作用,固表作用。
15、龙雷之火:指肾火,肝火。
心肾之火。
龙火,指肾火;雷火,指心火。
16、相火:和“君火”(心火)相对而言,一般指肝肾的相火。
17、神:神气,传统中医有心藏神的说法。
18、肝气:指肝脏的精气。
19、肝血:指肝脏所藏的血。
肝血与肝阴不能截然分开。
20、肾火:肾是阴脏,内藏水火(即真阴,真阳),水火必须保持相对平衡。
21、心火:广义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狭义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
22、肾气:肾精化生之气,指肾脏的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及性机能的活动。
23、肾水:指肾脏的阴液也称肾阴。
24、先天:人身生命,发育生殖的本源,与后天相对而言。
25、后天;指脾胃。
人体的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要靠脾胃之气吸收水谷精微以滋养供给。
26、肝为肾之子:按五行学说,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所以肝为肾之子,而肾为肝之母。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论医话简介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论医话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的中医名家们所创立的医术经验和学术理论。
他们通过医案、医论、医话等形式,将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分享,以便更好地指导和推广中医药的发展与应用。
名家们的医案名家一•病情描述:患者为男性,38岁,全身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舌苔白腻。
•诊断:脾胃虚寒,气血不足。
•治疗方案:1.服用益气养血的中药汤剂。
2.饮食调理,宜多食用温热食物,避免生冷食物。
3.运动调理,适量进行适当的锻炼,增强身体的阳气。
•治疗效果: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患者乏力症状明显改善,面色恢复正常,精神状态也有所提升。
名家二•病情描述:患者为女性,25岁,经常头晕、心悸,手脚发凉,舌质淡白。
•诊断:气血不足,阳气不足。
•治疗方案:1.服用温补气血、暖宫活血的中药汤剂。
2.饮食调理,宜多食用暖身食物,如姜汤、红枣等。
3.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受凉。
•治疗效果: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头晕、心悸等症状明显减轻,手脚也不再发凉,舌质逐渐恢复正常。
名家们的医论名家一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辅助化疗、放疗,减轻其副作用。
- 中药治疗可以调理人体阴阳平衡,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肿瘤的抗病能力。
- 针灸疗法可以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肿瘤术后恢复也有积极作用。
名家二中医养生的原则 1. 遵循自然规律,调整作息时间,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
2.饮食宜有节制,尽量选择新鲜、天然的食材,避免过度加工和烹调。
3. 心情愉快,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缓解压力,避免情志不调导致的疾病。
4. 适当运动,保持身体的灵活性和机能,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
名家们的医话名家一中医药在居家常备药中的应用 1. 鲜姜:用于发散寒邪,治疗感冒、头痛等症状。
2. 阿胶:具有滋阴补血的作用,常用于调理女性月经不调、贫血等问题。
3.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常用于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是指在中医诊治中根据患者病情表现出现的一些特殊症状和体征,从中找出患者的具体证候所属及辨证依据,进而确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的介绍。
1.脉证:中医诊断中,脉象可以反映出人体的脏腑功能状况,脉证指的是通过触诊患者脉搏的方式,分析患者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病情。
例如,脉细弱代表气血虚弱,脉浮代表表面病变,脉滑代表湿热病变等。
2.舌证:通过观察患者舌头的颜色、形态等特征,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治。
舌证主要包括舌色、舌苔、舌体形态等多个方面。
例如,舌红代表热证,舌淡白代表气血虚弱等。
3.面色证: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特征来判断病情。
面色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阳气阴气的盛衰及气血运行的情况。
例如,面色红代表热证,面色苍白代表气血不足等。
4.声音证:通过听患者的言语、呼吸或咳嗽等声音来获取信息,判断疾病的证候和轻重。
例如,声音低沉代表气虚,声音嘶哑代表肺热等。
5.气候证:中医认为气候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根据患者对气候的敏感程度来辨识证候。
例如,寒湿病变在湿冷天气中容易加重,气候干燥病变在干燥天气中表现更明显。
6.病程证:中医诊断中,观察病情的变化和演变过程来判断证候。
病程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等不同阶段,根据患者的病程情况来确定治疗方案。
7.自觉症状证:指患者主观上感受到的症状,例如头痛、发热、咳嗽等。
根据患者的自觉症状来辨识证候,从而找到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8.体格检查证:通过检查患者身体的一些特殊部位,如皮肤、舌苔、脉搏等,来判断病情。
通过体格检查可以观察到患者是否营养不良、水肿等状况,以及是否具有特殊部位的异常表现。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的介绍,进行中医诊疗时需要综合分析各个方面的信息,全面判断患者的证候,并找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准确地辨识证候,从而提供有效的治疗措施。
中医的专业术语
1. “上火”呀!你看,有时候你吃了太多辣的东西,或者熬夜太久,就会感觉嘴里长泡、喉咙痛,这就是上火啦!就像汽车发动机过热一样,得降降温。
2. “湿气”!哎呀,有些人总觉得身体沉重、没精神,还容易长湿疹,这可能就是湿气在捣乱呢!就好像身上背着一袋湿漉漉的沙子。
3. “气血”哟!一个人气血充足就会面色红润、精神好,要是气血不足,那可就脸色苍白没力气啦!这气血就像汽车的油,没油了车还怎么跑呀!
4. “阳虚”呢!有的人特别怕冷,手脚总是冰凉,这可能就是阳虚呀!就像冬天里没了暖炉,冷得不行。
5. “阴虚”啊!感觉心烦、燥热、口干舌燥的,说不定就是阴虚在作祟呢!就如同身体里的水少了,干巴巴的。
6. “肝郁”!当你心情不好、总是郁闷的时候,可能就肝郁啦!就像心里被塞了一团乌云。
7. “脾虚”!要是消化不好、容易拉肚子,那可能就是脾虚咯!脾虚就像是身体里负责运化的机器出故障了。
8. “肾虚”呀!经常腰膝酸软、没劲儿,可能就是肾虚啦!就好像机器的核心部件不太行了。
9. “经络”!你想想,身体里的经络就像一条条道路,要是堵塞了,能舒服吗?
10. “脉象”!中医通过摸脉象就能知道很多身体的情况呢,多神奇呀!就好像通过听汽车发动机的声音就能判断车的状况一样。
我觉得中医的这些专业术语真的很有意思,也很有道理,它们是中医智慧的结晶呀!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呢!。
中医诊疗术语中医是中国传统的药物治疗和诊断技巧,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而中医诊疗术语是指中医学中用于描述疾病、病因、症状等的专业术语。
这些术语在中医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交流和理解疾病与治疗方案。
1. 病因学术语中医病因学术语从五行理论出发,认为疾病是人体在环境中处于不平衡状态下的反应。
术语如下:- 阴阳失衡:中医认为,人体的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
阴阳失衡指的是阴阳力量的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
- 气血不足:气血是中医认为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重要元素。
如果气血不足,人体的机能就会受到影响,容易出现疾病。
- 湿热内蕴:湿热内蕴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疾病表现,常见于炎热湿润的环境中。
症状包括口苦、尿黄等。
2. 诊断学术语中医诊断学术语主要用于描述疾病的辨证与诊断,有助于医生准确判定病情并制定治疗方案。
- 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特有的诊断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确定疾病的特点,然后做出相应的治疗。
- 症状分类:中医对病症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如寒热、虚实、上下、表里等病症分类,帮助医生准确理解患者的病情。
- 脉诊舌诊:中医诊疗中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和脉搏来判断病情。
脉诊舌诊对于辨证施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方剂学术语中草药在中医诊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方剂学术语是描述中草药的组方和用法的专业术语。
- 基础药物:基础药物是组方中起到主要疗效的药物,又称骨架药,如黄芪、当归等。
- 辅助药物:辅助药物是基础药物的补充,能够增强疗效或减轻不良反应,如白术、炙甘草等。
- 引导药物:引导药物是用于引导药物到达疾病部位的药物,常用于改善生命体征、疏通经络等,如川芎、香附等。
4. 治疗学术语中医治疗学术语用于描述中医的治疗方法和技巧,旨在恢复人体的平衡状态。
- 针灸疗法:中医针灸疗法是利用针刺或灸烧等手段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整阴阳、气血,达到治疗目的。
- 艾灸疗法:艾灸是利用燃烧的艾草离子通过穴位渗透皮肤,起到温通经络、驱散寒湿等作用。
中医病情描述术语一、神态:1、意识状态:神志不清,昏迷不醒,神昏谵语,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手足躁动,循衣摸床,手撤尿遗,牙关紧闭,角弓反张,虚脱,嗜睡等。
2、面容表情:痛苦面容,急性面容,眉间紧皱,身重嗜卧,倦怠无力,神情呆滞,神情淡漠,面色潮红,面色晦暗,面色苍白,面色晄白,面红目赤,面唇青紫,两颧潮红等。
二、寒热:恶寒发热,寒热往来,形寒肢冷,手足欠温,手足冰冷,四肢厥冷,四肢厥逆,肢寒,四肢清冷,手足心热,烦热,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畏寒,恶风,低热,壮热,身热等。
三、皮肤黏膜:1、汗:自汗,盗汗,冷汗,汗出如油,汗出如珠,动则汗出,虚汗,战汗,大汗淋漓等。
2、颜色:苍白,晄白,发红,发绀,黄如橘色,黄如烟熏等。
3、水肿:目胞浮肿,头面浮肿,遍身浮肿,腰以下浮肿,腰以下肿,按之没指,按之如泥等。
四、疼痛:1、头痛:头痛项强,头痛如裹,头痛绵绵,头目昏胀,头胀痛,头痛且重,偏头痛,巅顶痛,眉棱骨痛,前额痛,太阳穴痛,项背强痛等。
2、胸胁痛:胸部闷痛,痛彻肩背,胸部隐痛,胸部刺痛,胁痛如锥,两胁胀痛,胸脘痞闷等。
3、脘腹痛:脘腹满闷,脘腹灼热,腹痛喜按,腹痛拒按,痛得冷止,得热则舒,时痛时止,痛无定处,绕脐而痛,小腹胀痛,腹部板硬,嗳气,呃逆,嗳腐吞酸,嘈杂不安等。
4、腰背痛:腰背酸痛,腰酸腿软,腰痛酸重,腰冷痛,腰膝酸软无力。
5、关节痛: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手足拘挛,关节痛,得热则缓。
五、呼吸:呼吸气粗,呼吸衰微,呼吸浅速,呼吸急促,张口抬肩,少气,短气,哮喘,动则气短。
六、咳嗽与痰:呛咳,顿咳,干咳,喘咳,咳声重浊,痰黄黏稠,痰少难出,痰白清稀,痰中带血,痰清多泡,喉中痰鸣,漉漉有声,痰涎壅盛,痰壅气喘,鼻塞声重,浊涕,清涕等。
七、二便:大便秘结,便下如羊屎,大便溏泄,下利清谷,完谷不化,下利赤白,便带脓血,便溏,五更泻,小便赤涩,点滴不爽,淋漓不尽,小便黄赤,小便清长,尿频,尿急,尿痛,癃闭,尿失禁,尿潴留等。
常用中医病情描述用语
1.神志:意识模糊、昏迷不醒、精神恍惚、失眠多梦、神志清
醒、神昏谵语、精神萎靡、嗜睡。
2.形态:烦躁不安、手足躁动、循医摸床、撮空理线、手撒尿
遗、牙关紧闭、角弓反张、身重嗜睡、蜷卧、倦怠无力。
3.面容表情:痛苦面容、表情呆滞、表情淡漠、面色潮红、面
色晦暗、面色萎黄、面色苍白、面红耳赤、口唇青紫、两颧潮红。
4.寒热:恶寒、畏寒、恶风、发热、恶寒发热、寒热往来、形
寒肢冷、手足欠温、四肢厥冷、手足心热、五心烦热、午后潮热、低热、壮热。
5.出汗:自汗、盗汗、冷汗、汗出如油、汗出如珠、动辄汗
出、大汉淋漓、虚汗、无汗。
6.皮肤颜色:苍白、发红、发绀、黄如橘色、黄如烟熏、萎
黄、黛黑。
7.水肿:眼睑浮肿、头面浮肿、遍身浮肿、下肢浮肿、腰以上
肿、腰以下肿。
8.头痛:头痛绵绵、头重如囊、巅顶痛、偏头痛、眉棱骨痛、
前额痛、颈项强痛。
9.胸胁:胸闷、胸部隐痛、胸部刺痛、胸痛彻背、背痛胸
痛、疼如锥刺、胸胁胀痛、胸脘痞闷。
10.脘腹:脘腹胀满、脘腹胀痛、脘腹灼热、腹痛喜按、小腹胀痛、嗳气呃逆、嗳腐吞酸、糟杂不已。
11.腰背:腰酸背痛、腰脊痛、腰痛酸重、腰膝酸软。
12.肢体:关节疼痛、曲伸不利、四肢不收、四肢不用、四肢不举、手足拘挛。
13.呼吸:呼吸气粗、呼吸衰微、呼吸喘促、呼吸困难、鼻翼煽动、张口抬肩、少气、短气、动辄气喘、鼻塞声重、鼻流浊涕。
中医术语大全1. 阴阳:宇宙和人体两种相互对立又统一的力量,阴为负极、寒凉、内向、静止;阳为正极、热燥、外向、活动。
2. 气血:中医理论中,气是人体功能活动的能量来源,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
3. 五脏六腑: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4. 经络:类似于血管系统的经络网络,贯穿全身,起着调节气血运行和沟通机体各部位的作用。
5. 脉搏:通过触摸患者脉搏来判断身体状况,根据脉象的变化判断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情况。
6. 病因病机:疾病发生的原因称为病因,疾病发展演变的过程称为病机。
7. 虚实:诊断中常用的概念,虚指机体功能失调、能量不足,实指机体有异常的实质性变化。
8. 中药:使用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等材料制成的药物,调节人体阴阳、气血平衡,治疗疾病。
9. 针灸: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通过针刺穴位来调整和平衡身体的阴阳、气血。
10. 推拿:中医传统按摩疗法,通过手法刺激经络和穴位,调理气血、舒筋活络。
11. 拔罐:一种通过在皮肤上制造负压,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排毒的疗法。
12. 刮痧:用刮痧板或其他工具,在皮肤上施加力量,刺激经络,改善血液循环。
13. 艾灸:利用艾绒或艾条燃烧产生的热量熏烤或灼烧特定穴位,以温通经络、散寒止痛。
14. 正气:指人体健康状态下的正常生命活动,与抵抗疾病有关。
15. 病邪:指外界或内部因素引起的病理性因素,影响人体健康。
16. 痰湿:中医术语,指体内湿气过重,导致症状如浮肿、困倦、食欲不振等。
17. 湿热:中医术语,指体内湿气和热气结合,表现为炎症、口渴、尿黄等症状。
18. 风寒:中医术语,指由风和寒气引起的疾病,表现为恶寒、发热、鼻塞等症状。
19. 风热:中医术语,指由风和热气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发热、喉咙疼痛、口渴等症状。
20. 血瘀:中医术语,指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疼痛、淤血等症状。
21. 气郁:中医术语,指气滞不畅,导致情绪不稳定、胸闷等症状。
常用中医病情描述用语
意识状态:神志不清,昏迷不醒,神昏谵语,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手足躁动,循衣摸床,手撤尿遗,牙关紧闭,角弓反张,虚脱,嗜睡等。
表情面容:痛苦面容,急性面容,眉间紧皱,身重嗜卧,倦怠无力,神情呆滞,神情淡漠,面色潮红,面色晦暗,面色苍白,面色晄白,面红目赤,面唇青紫,两颧潮红等。
寒热:恶寒发热,寒热往来,形寒肢冷,手足欠温,手足冰冷,四肢厥冷,四肢厥逆,肢寒,四肢清冷,手足心热,烦热,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畏寒,恶风,低热,壮热,身热等。
汗:自汗,盗汗,冷汗,汗出如油,汗出如珠,动则汗出,虚汗,战汗,大汗淋漓等。
颜色:苍白,晄白,发红,发绀,黄如橘色,黄如烟熏等。
水肿:目胞浮肿,头面浮肿,遍身浮肿,腰以下浮肿,腰以下肿,按之没指,按之如泥等。
头痛:头痛项强,头痛如裹,头痛绵绵,头目昏胀,头胀痛,头痛且重,偏头痛,巅顶痛,眉棱骨痛,前额痛,太阳穴痛,项背强痛等。
胸胁痛:胸部闷痛,痛彻肩背,胸部隐痛,胸部刺痛,胁痛如锥,两胁胀痛,胸脘痞闷等。
脘腹痛:脘腹满闷,脘腹灼热,腹痛喜按,腹痛拒按,痛得冷止,得热则舒,时痛时止,痛无定处,绕脐而痛,小腹胀痛,腹部板硬,嗳气,呃逆,嗳腐吞酸,嘈杂不安等。
腰背痛:腰背酸痛,腰酸腿软,腰痛酸重,腰冷痛,腰膝酸软无力。
关节痛: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手足拘挛,关节痛,得热则缓。
呼吸:呼吸气粗,呼吸衰微,呼吸浅速,呼吸急促,张口抬肩,少气,短气,哮喘,动则气短。
咳嗽与痰:呛咳,顿咳,干咳,喘咳,咳声重浊,痰黄黏稠,痰少难出,痰白清稀,痰中带血,痰清多泡,喉中痰鸣,漉漉有声,痰涎壅盛,痰壅气喘,鼻塞声重,浊涕,清涕等。
二便:大便秘结,便下如羊屎,大便溏泄,下利清谷,完谷不化,下利赤白,便带脓血,便溏,五更泻,小便赤涩,点滴不爽,淋漓不尽,小便黄赤,小便清长,尿频,尿急,尿痛,癃闭,尿失禁,尿潴留等。
饮食:渴不欲饮,烦渴不止,口渴引饮,饮不解渴,饮入则吐,喜热饮,喜冷饮,多食善饥,纳呆,食欲不振,厌食,择食,呕吐清涎,嗳气腐臭,呕吐酸腐,食入即吐,朝食暮吐,恶心欲吐,干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