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训释方法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
- 格式:pdf
- 大小:250.10 KB
- 文档页数:2
浅论训诂学在文言词语教学中的运用摘要〕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文言词语,将“以形说义”、“据文证义”和“比较互证”等训诂方法和训诂原理运用到文言文教学中,以便对课文中的词语注释做到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将有效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质量,增强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关键词〕训诂学以形说义文言文教学文言词语由于受时代的影响,其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
要准确理解词义,关键在于训诂。
训诂学在解释词义方面,“以形说义”、“据文证义”等训诂方法有助于教师把文言文字词课讲得深入生动。
中学文言文教学最大的难点就是文言词语。
文言词语由于受时代的影响,其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
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始终将字、词教学确立为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并且从低段到高段,对每单元和每篇古文的字、词训练作了严格的规定,将字、词教学的要求加以具体的量化了。
毋庸置疑,中学语文课本里的古文注释绝大多数是正确可靠的,字、词教学,也完全可以依据课文的注释来进行。
而训诂学可以在这方面发挥其特有的功用。
现在从中学语文课本注释中筛选出若干例证,加以说明。
1 训诂学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文言文课文后都附有词语注释,教师按照课文后的注释就词释词,结果是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一知半解。
运用训诂学知识准确理解词义,能让学生“知其然”,还能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注释说:”县官,这里指官府。
“这条解释不准确。
考”县官“这名称出自汉代,本是对天子的称呼。
如,《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怒而上变告子,事连污涤侯。
”唐司马贞《索隐》说:“县官,谓天子也。
所以谓国家为县官者,《夏官》王畿内县即国都也。
王者官天下,故曰县官也。
”后来也用以泛称朝廷。
2 训诂学可以明辩是非,匡谬正误中学文言文词语注释因种种原因,存在着一些错误。
中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古注训释文言词语张志仁目前中学文言文词语教学,教师大多主要依据课本下面的注释,以及当今流行的种种教参和今人作的译文。
如果只停留在此,往往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误解、漏解、望文生训、浑同古今。
长此以往,很难提高中学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在训释词语时,如何做到胸有成竹、持之有据,知其所以然呢?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古注。
在汉代就产生了训释词语的专著:《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
这些专著用“以形说义”和“因声求义”的方法,从形音义方面分析了词义的来源,揭示了词义的概括义、理性义。
我国古代还有很多随文而释的注释书,如汉代的郑玄《毛诗笺》、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魏朝的何宴《论语集解》,唐朝的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等等。
随文而释的注释书与训释专著不同,它往往是采用“据文正义”的方法,揭示词语在文中的灵活义、具体义和引申义。
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很好的利用这些古注,就能够发现问题,解决疑难。
例如,“学而优则仕”,多年来,认为孔子在宣传“学习好了就可以做官”的封建政治说教,但若认真地阅读古注,就会发现这种批判是没有道理的。
且不说“学而优则仕”之上还有“仕而优则学”一句,只拿出一句来批判是犯了断章取义的毛病;仅就这一句而言,把“优”解释为“优秀”也是不正确的。
在上古乃至中古时期,“优”是“优裕”、“富裕”的意思,它经常被解释为“宽也”、“裕也”。
南北朝梁黄侃《论语义疏》:“优,犹宽闲也。
”针对“仕而优则学”一句,何宴《论语集解》亦解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所谓“学而优则仕”是说“学而有余力则可以去从仕。
”这里谈到的不是选拔人才的原则,而是学习与从仕的辩证关系。
但是由于对词义的片面理解和其他的原因,使孔子这一思想长期被误解、被歪曲,同时也影响着语文教学。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汉代赵岐《孟子章句》:因王好战,故以战事喻解王意。
训诂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摭谈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难题,学生往往视为畏途,教师也苦于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以一定的“认知”示范,提高学生的“体知”能力,是我们探讨的重点。
一、探求本义法汉字属于表意文字,虽在漫长的历史中,发生了不少演变发展,但还有不少汉字的意义可以分析,我们在教学中适当运用文字学的知识,分析一些字的来源和基本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加深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和印象,有助于疏通文意,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首先,利用“六书”进行学习,如“及”是文言文一个常见的词,将甲骨文、金文的“及”字写出来,“及”的甲骨文写作,上面的表示一个人,下面的(即“又”) 表示手,整个字象一只手把人抓住,所以“追赶上”是“及”的本义,再由此引申为“达到”,再引申为“到那个时候”、“趁这个时候”“趁着”、再引申为“涉及”、“到”、“与”等等。
这样一分析讲解,学生恍然大悟,既理解了“及”的本义,又找到了理解其它引申义的线索,能较好的掌握其含义及用法。
课文第一册第67页有一道练习要求辨析“及”的含义:1.夫人之力不及此。
(到、至)2.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趁着)3.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
(和、以及)4.徐公何能及君也。
(比得上)5.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已。
(赶得上)另外,汉字有些字笔画多,很难写,有些字形体相近,容易写错,但用造字法一分析,就能化难为易。
如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一句“诸父异爨”,“爨”字很难写,但它是个会意字,上面像双手持甑,中间像灶门口,二木为柴薪,下面(讹化为大)为双手。
整个字的含义为双手持薪、烧柴作饭,也是“炊”的意思。
经过分析,学生豁然开朗,也就轻易记住了字形和字义。
此外,对于一些形体相近、意义容易相混的词,也可以用造字法分析其含义及用法,如“即”和“既”,“冠”和“寇”,“骛”和“鹜”等等。
小学古诗文教学中词义理解的策略探究【摘要】小学古诗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词义理解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策略。
首先分析了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现状,指出词义理解在阅读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
然后介绍了基于语境、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的词义理解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中的词语。
最后总结了小学古诗文教学中词义理解的策略,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教师提供相关教学指导,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古诗文教学、词义理解、语境、文化背景、生活经验、策略、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现状分析、重要性、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小学教育中,古诗文教学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古诗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具有艺术鉴赏的价值,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古诗文的词义理解常常存在困难,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本研究旨在探究小学古诗文教学中词义理解的策略,以提升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面临着严峻挑战。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感悟古诗文中蕴含的深刻内涵,成为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词义理解策略的探究和实践,有望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词义理解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通过对古诗文中词语的理解,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意境,还可以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和文学修养。
研究小学古诗文教学中词义理解的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词义理解是培养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词语的理解,学生可以拓展自己的词汇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综合理论 课程教育研究·291·总之,能够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特征,做到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处理好多媒体与教师讲解的关系,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活跃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高度集中注意力,自觉地深入到教学内容的深层,不断激活他们的思维灵感,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掘其创造潜能,就一定能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教学,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训诂在中学文言文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申 龙(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上海市延安中学)【摘要】训诂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释字词、明句读、阐文意、陈语法、明修辞、考名物、引史实等。
文言文教学则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但推进困难的部分,选入中学课本的文言文篇目符合中学生的阅读水平,读通这些古书最关键的方法是训诂。
【关键词】训诂 中学文言文 教学实践 本文为2015年度上海市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Y2015A13S121V2181Exegesis of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practice in middle schoolShen Lo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Yan'an Middle School ,Shanghai, 200062) 【Abstract】Exegesi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linguistics. Its content includes explanation of words, punctuation sentences, explain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of the article, statement of grammar, demonstrate the rhetor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citing the fact and so on.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is an important but difficult part. The middle school textbook of classical Chinese texts is conforming to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reading level. The way to read these ancient books is exegesis. 【Key Words】Exegesis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291-02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部分,因为文言文不仅聚集了华夏文明的精粹,也是华夏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
训诂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作者:申龙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8年第11期语文特级教师韩军曾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没有文言文,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1],阐述学习文言文之重要性。
文言文不仅聚集了华夏文明的精粹,也是华夏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
选入中学课本的文言文篇目符合中学生的阅读水平,读通这些古书最关键的方法是训诂。
广义的训诂包括释字词、明句读、阐文意、陈语法、明修辞、考名物、引史实等内容。
将传统训诂知识与现代中学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能够碰撞出别样火花,夯实文化基础,增强人文底蕴,培养科学精神,实现文化自信。
本文力求通过现有的训诂材料打破古今界限,帮助学生准确解读古人传达的思想,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辨和兴趣,提高当代中学生的文言文素养,争取做到“为往圣继绝学”,更好地传承中国文化。
现从以下方面简单陈述:(一)运用训诂,补充注释学生对文言文文意的理解主要来自教材注释,如何给课文出注是一大难题,通常来说,学生能够通过上下文或调动已有知识储备准确理解的字词不必出注,古今不一致及疑难字词应当加以注释。
在注释过程中如何取舍已经经历了编辑的综合考量,作为教师必须能够逐字逐句地理解课文,准确把握字词内涵,对于教材当中出现的当注未注处应运用训诂知识适当补充,帮助学生活跃思维,自行理解字词乃至篇章。
如沪教版高二《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
”不给“奉”出注,学生无法理解此处“奉”是“捧”的古字,当释为“恭敬地拿着”。
“奉”字篆文做,《说文解字·廾部》:“奉,承也。
从手,从廾,丰声。
”通过字形以形说义可以看出“奉”字强调恭敬持举,一字道出赵对秦的外交态度,学生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习得相关文字、历史知识。
沪教版九年级下《出师表》:“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沪教版高三《伶官传序》:“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摘要:训诂学是根据汉语和汉字特点建立起来的解读语言词句意义的学科,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结合教学实例,对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用好训诂学知识,对文言文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训诂学,文言文教学,运用【中图分类号】G633.3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根据汉语和汉字特点建立起来的解读语言词句意义的学科。
它在文献大量产生的先秦时代已具雏形,以后历代皆有发展,到清代已比较成熟。
训诂即是词义解释之学,是用易懂的众所周知的语言来解释难懂的或只有少数人能懂的语言。
所谓“训诂方法”,是指用来探求和诠释古代文献词义的方法。
它主要包括三种:以形说义、因声求义、比较互证。
中学课本中选入的文言文占教材总量的百分之二十左右,他们大多是历代传诵、文质并茂的名篇佳作。
适当运用训诂学知识进行文言文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的自然和社会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更可以提高他们理解、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下面结合三种训诂方法谈谈训诂学知识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训诂方法1、以形说义(形训):通过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
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字义和字形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字的基本意义和引申义往往可以从字形分析中显示出来。
比如:课文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句中“卑鄙”与现代汉语的“卑鄙”意思一样吗?现代汉语中“卑鄙”通常解释为行为、品质恶劣,而这里的“卑鄙”是两个不同含义的词:“卑”是低贱,就地位而言,“鄙”是鄙陋,就学问而说。
先来看“卑”字,《说文解字》:“卑,贱也。
”小篆的写法是在“甲”字下面加个“左”字。
“甲”是天干的第一位,这里表示地位高的;“左”本义为左手,引申为地位低的,而又处在高贵的人底下,更显示“低微”之义。
再看“鄙”字,此字原来表示城邑,是人所居住之地。
训诂学在高中古文教学中的运用发表时间:2017-06-02T14:02:01.547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7年2月作者:赵继鹏[导读] 训诂学主要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云南昆明 650504[内容摘要]训诂学主要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
本文试图运用训诂学相关原理知识,通过对现今古文注释中所面临的问题、训诂学在古文注释运用方面的举隅以及训诂学在古文注释运用方面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逐一论述,以期为古文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训诂学;古文教学;注释问题训诂学主要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
训诂学既然是以语义为研究内容,也就是说它的核心任务主要是来解释古代的词义。
在高中古文教学中,解释古文的词义是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因此将训诂学与古文教学结合起来,将会使古文教学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接下来本文主要从现今古文注释中所面临的问题、训诂学在古文注释运用方面的举隅以及训诂学在古文注释运用方面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逐一论述。
一、现今古文注释中所面临的问题古文教学在语文学科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凝聚着中华文明的精华,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
通过对古文的学习,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陶冶其情操。
在新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编者选取了很多“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样,难易适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的篇章,古诗文所占比例占课文总篇目的53%。
可见,在新课改中,高中语文教学更加重视对古诗文的教学。
但是从自身经历以及古文的教学现状来看,古文教学并不尽如人意。
首先,从古文方面来讲,由于古文距今甚远,古文与白话文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差别较大,这给古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浅析因声求义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因声求义”是训诂学中解释词义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它主要用来推求语源、解释连绵词和解决文字上的通假问题。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针对文言文教学中遇到的疑惑和难题,通过采用“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来论证“因声求义”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因声求义发展与演变运用引言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智慧宝库中一枚闪亮的宝石,它承载我们祖先在人文科技思想等诸多领域中的宝贵经验和心得,它是炎黄子孙了解古人并向古人学习的主要途径。
21世纪的高中生应该掌握文言知识,读懂浅易文言文,才能走近先人,进而将老祖宗的风采发扬光大。
一、“因声求义”理论的发展与演变“因声求义”是训诂学上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这种训诂方法远在先秦时期就已萌芽。
到了汉代,以《释名》为代表,声训得到全面推广,解决了不少词语的训释问题。
到了宋代,王圣美的“右文说”为因声求义理论开辟了一条新路,但是该理论仅局限于字形,仍不能圆满达到因声求义的目的。
到了清代,“因声求义”理论,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由于对音义关系认识的加深,加上古音研究的重大突破,使这一训诂方法有了更大的发展,解决了许多前人无法解决的问题。
现就其发展过程进行简单概括总结,从而理清其发展脉络。
以便更好的掌握“因声求义”这一训诂方法。
(一)早期的“声训”我们把上古时代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说明词的真正意义的方法称为“声训”。
它在先秦时期就产生了,一般是依附在文献的正文里。
到两汉时期,声训逐渐摆脱原来的依附地位,成为一种独立的训诂方法。
(二)“右文说”的兴起和发展声训发展到晋代,又出现了“右文说”。
与声训比起来,“右文说”前进了一大步,但是也有其局限性:首先,“右文说”还是局限于形体,仍不能摆脱字形的束缚;其次,“右文说”只局限于形声字,对于非形声字则不涉及。
此外,“右文说”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有些字的声符虽然相同,但来源可能并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