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九级上语文全册教学指导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散文两篇—听泉教案基本环节实施要点课题听泉教学目标1、提高欣赏音乐艺术的兴趣和素养。
2、理解艺术家对于自然、人类生活以及人的本性的深切感受。
3、学习文章卒章显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对“泉水”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教学难点对阿炳情感的把握以及学习本文的启示。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情境预设这是一篇用文字描绘音乐的文章,对音乐的理解与赏析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的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敢于说,有条理地说是老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教学过程教一、导入你喜欢音乐吗?你听过贝多芬的乐曲吗?请欣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问:你从《命运交响曲》中听到了什么?小结:音乐会讲述故事,音乐会传达情感。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也是与音乐有关的。
板书:听泉(韩静霆)二、新授1、全班自由读课文问:这篇文章写有关谁的音乐,乐曲名字是什么?2、板书有关《二泉映月》的内容。
3、全班闭上眼睛,静静的听乐曲《二泉映月》。
用笔写一写听后的感受。
(此时不用学生说)4、下面,我一起看看作者又是怎样描绘《二泉映月》的呢?请齐读课文第3段,并划出描绘音乐的语句并体会。
小结:这里并不是在简单地描写音乐的高低快慢,而是在用诗的语言,描绘音乐创造的画面,表现音乐反映的生活,传达音乐抒发的感情。
5、进一步引导:听着如诗如画的音乐,读着如诗如画的语言,你有没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呢?请结合前边所写的感受说说。
(提示:我们仿佛置身于明月之下,泉流之滨,观赏着泉水挟着月光,极尽千姿百态,历尽青山绿草、平石高崖,和着鸟鸣,伴着鱼跃,时而款款漫步,时而急流涌进。
)6、我们的音乐家杨老先生他听到了什么呢?在课文中找出。
(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也有一点淡淡的哀伤)7、你知道《二泉映月》中“二泉”指哪“二泉”吗?归纳:①自然的泉;②阿炳心中的“泉”。
这泉涌动的是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也有一点淡淡的哀学过程伤。
三、分析全文内容,把握结构文章除了介绍《二泉映月》的内容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1、大声诵读其它段落,用一句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九年级上册《骆驼赋》1.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并能针对课文的主旨进行争论与探究。
2.认真了解当作背景,帮助学牛理解文章主旨。
感悟牛:命的价值和意义。
《我的四季》1.理解木文的象征意义,这是一个难点。
2.学习作者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和対牛命的责任感。
《安妮日记》1.结合屮国的抗日战争这一背景,体会主人公渴望生命、渴望自由的感悄。
2.了解LI记的写作特点,学习运用内心独白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
《热爱生命》(节选)1.在欣赏的过程中感悟人牛,培养积极的人牛态度,珍爱牛命。
2.体会小说心理描写的特点,把握主人分的心理变化过程。
3.了解作者杰克•伦敦。
《白杨礼赞》1.了解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的有关常识。
2.体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主人公的重要作用,并学会运用。
3.口味白杨树的形神之美,体会作者借口杨树抒发对抗FI军民的赞美之情。
4.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特点。
《乌篷摇梦到春江》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简练而意韵丰厚的语言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应该认真体会。
3.在写作中学会借鉴本文的写作特点和优美的语言。
《事事关心》1.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作者阐明观点的思、路。
2.培养学生在认真读书的同时多多关心身边的大事小事,不要“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理解文章主旨,增强民族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
2.了角驳论的相关知识,把握文章逐层批驳对方的谬论,提出白己观点的论述过程。
3.背诵精典语段。
《最苦与最乐》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的责任感。
2.联系学习展开关于学习生活屮怎样做才能“最乐” o《界碑》1.感受平凡的人们对祖国的深情厚意,对社会的强烈的责任感。
《小巷》1.认真体会小说前会坏境描写的作川。
2.体会小说前后对比的写法。
《明湖居听书》1.了解明清谴责小说。
2.学会运用想象、联想,借助语言文字,欣赏难以言状的音乐艺术的方法。
胡川语慧教学微型设计之《托起草原》重庆市丰都县平都中学校胡川核心指向:学会以挑剔的眼光读文章导学过程导入语: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有一个孕育了我国少数民族的摇篮,历史上的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等,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
她是中国游牧民族历史舞台的后台,同时也是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
她就是——呼伦贝尔草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当代梁启超”之称得潘岳的大作《托起草原》。
一读积累⑴作家作品(了解)⑵个性积累与欣赏①词语②佳句二读提高关注文中的关键词⑴题目中的关键词——题眼“托起”饱蘸着作者心中的激情。
作者对草原风物的爱,作者对草原文化的爱,作者对草原传统的爱都蕴含其间。
在作者的心中,已经将草原高高托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因此“托起”二字所要表达的意蕴是丰富的。
在这里要托起的绝不仅仅是草原,而是一种向上的力量,催人不懈地为社会、为人类、为生命的意义而奋斗不息。
⑵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①“特别”引出描写的内容:草原的林;草原的歌;草原的酒;草原的花(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两大类)②“这样的草原”引出作者对人生顿悟的内容。
⑶文段的其它内容本文具有意境美哲思美谈谈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方面?三读发现让我们站在和作者同样的高度,以挑剔的眼光寻找本文在表达上的瑕疵。
①原句:一群群棕色的马、黑色的牛、白色的羊,如现一堆堆撒落在巨大绿毯上的黑白珍珠……瑕疵:“棕色的马”既不黑,也不白,不能和黑白珍珠构成比喻。
更正:把“黑白”二字改成“各色”。
②原句:你会哼着优美的民歌,你会不知不觉想起静悄悄的黎明,等待着暖融融的夕阳。
瑕疵:和“黎明”对应的应该是“朝阳”。
更正:把“夕阳”二字改成“朝阳”。
③原句:这样的草原,只会产生站着的强者与倒下去的死者,而不会产生庸者……瑕疵:“而不会产生庸者”和前面两个“产生”的内容在结构上不对称也没有动作形象。
更正:而不会产生跪着(低头、卑躬、屈膝)的庸者①原句:两种文明在此进行血与火的碰撞和交融。
明湖居听书【教学目标】:1、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的描绘,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
3、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4、了解古代说书艺人的精湛表演艺术,认识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描摹音乐的能力【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及作品,导入新课。
刘鹗,字铁云,江苏人。
《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
《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炼生。
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
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叙其“言论见闻”,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统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
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
鲁迅先生把这部作品与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1888年因治理郑州段黄河有功升至知府。
庚子(1900)年,他买谷赈济北京饥民,后因私售仓粟罪流放新疆,不久死在那里。
《老残游记》不是作者刘鹗的自传,但刘鹗的很多生活经历、政治观点和道德理想都融聚在作品当中,可以说,主人公老残就是作者刘鹗的艺术化身。
刘鹗(1857~1909),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他出身官宦之家,继承家学且天资聪颖,但他无意于仕途,而热衷于治河、算学、医学等经世致用的学问,想要干一番对国计民生有利的事业;还曾经写过我国第一部甲骨文研究著作《铁云藏龟》。
受当时社会思潮和西文科技的影响,他建议政府借外资修铁路、开煤矿,被时人斥为汉奸;八国联军侵华时,刘鹦不忍心看北京粮荒的惨状,从俄国人手里贱价买出大米卖给百姓,几年后因“私售仓粟罪”流放新疆,死在那片土地上。
刘鹦是一位时代的先行者,也是一个失败的改革者,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这种矛盾和他对社会、时局、学术的很多看法,都在《老残游记》这部他晚年的著作中反映了出来。
第3课我的四季1教学构想按照新课标的特点,本课教学按“朗读、领悟、赏析、延展”四大块来层层推进。
“朗读”是基础环节,首先强调的是教师的示X作用,其次要注意多种朗读方式的灵活运用,按照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从语速、语调、重音等方面做一些指导,使学生有感情的读文,达到“美读”的要求。
在“领悟”的环节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造某某、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质疑、答疑、讨论、评价,注意渗透情感、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
“赏析”就是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通过对句子的理解,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延展”就是将语文由课内向课外拓展,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密切语文课堂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同时也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培养了创新能力。
2教学目标1.学生能通过活动体验,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
2.学生能够结合自我体验,说出《我的四季》蕴含的人生含义。
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文中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3重点难点1.让学生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人生的过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关于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句子的含义的理解。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导入师:年年有四季,但每个人的四季却又是迥异的,谈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和喜欢的理由。
点拨:春——朝气、希望;夏——热烈、激情;秋——丰收、恬静;冬——磨练意志活动2【讲授】温故知新温故知新:请同学们思考:阅读抒情散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学生回答,教师小结)1.阅读散文时,首先要知道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
2.抒情散文,关键是从文中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这都是我们学习时要掌握的。
3.学习抒情散文,还要明白文章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例如《白杨礼赞》使用了象征的手法,表面上写的是白杨树,其实是为了赞扬北方的抗战军民。
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深切明白得作者揭露的“千篇一概与千变万化辩证统一”的艺术规律,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
二、学习作者触类旁通地说明抽象事理的方式和深切浅出、明白晓畅的说明语言。
三、培育学生梳理思路和归纳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体会作者引入音乐、舞蹈、绘画艺术来讲明建筑艺术特点的方式。
二、明白得“千篇一概与千变万化”如何有机统一。
[教学假想]分汲取、解读(第一课时)与探讨、拓展(第二课时)两个学习步骤,引导学生在深切明白得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发觉,体会作者广博的学识,领略中国艺术博大精深之美。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说明:在于引发学生对作者和作者的学识深切探讨的爱好)你去过西安、见过西安的城墙吗?你能想象若是北京城墙不拆,此刻将会是如何一番景象吗?“北京的城墙能够建成环城公园,这将是一个长达3975千米、世界上并世无双的立体公园。
夏日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游憩。
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能够如此接近大自然,胸怀壮阔——”这段话是闻名建筑家、本文作者梁思成在50年代对保留北京城墙的意义所作的形象展望。
现在,“文化遗产”意识深切人心,人们爱惜古建筑的觉悟愈来愈高,昔时,梁思成为保留中国古建筑和北京城墙的奔走呼号被愈来愈多的人所认可。
是什么给予了这位建筑学家极富穿越感的远见卓识呢?今天咱们学习他的文章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二、通读全文,整体把握1通读全文,你可否把握本文的要紧内容在哪几段?并试着归纳出本文的中心观点。
点拨:学习运用关键句(表现行文思路的句子)确信文章要紧内容,学会从各段的重复性语句中提炼归纳作者观点。
明确:作者观点——重复与转变的有机统一组成了建筑之美,二者缺一不可。
(可通过关注第1段对“重复与转变”的解题和第2段段尾、第8段过渡段落中反复显现的“统一”一词,作出提炼与归纳。
)要紧内容在第8段到文章终止,举例谈重复与转变统一的审美原则是如安在建筑上表现的。
第9课事事关心一、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词积累:天籁: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等。
功名利禄:功业和名位,钱财和爵禄。
功名,封建时代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
衣钵:原指佛教中师傅传授给徒弟的袈裟和钵,后泛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术、技能等。
不可思议:佛教指思想语言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现指不可想象,难以理解。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一九一二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
他从小就酷爱文学艺术。
一九三○年十八岁时参加了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一九三七年秋到达解放区后,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晋察冀新华总分社社长等。
解放后先后任《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和北京市委文教书记等职。
一九六一年,邓拓应《北京晚报》的要求,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
以马南邨为笔名。
如作者在第一集前的“两点说明”中所讲的:“办此专栏,将努力做到,在某些方面适当地满足具有相当文化水平的工农兵群众的要求。
”在为合集写的“自序”中他又说:“我们生在这样伟大的时代,活动在祖先血汗洒遍的燕山地区,我们一时一刻也不应该放松努力,要学习得更好,做得更好,以期无愧于古人,亦无愧于后人!”在此之后,他又与吴晗、廖沫沙同志合作,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了《三家村札记》的专栏。
这些杂文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切中时弊而又短小精炼、妙趣横生、富有寓意,博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支持。
全国许多报刊、杂志效仿这一做法,开设了类似的杂文专栏,为当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苑增添了生气。
《燕山夜话》包括一百五十多篇文章。
林彪、江青等人,出于整垮北京市委,进而搞乱全国,乱中夺权的阴谋,对《三家村札记》和《燕山夜话》最先举起了屠刀。
文痞姚文元《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作者横加罪名,《燕山夜话》变成了“反党黑文,“三家村”被打成“反党集团”,制造了一起震动全国的特大冤案。
邓拓因此而含冤自尽,成为“四人帮”一九六六年大兴文字狱的第一个牺牲者。
教案设计:徐良忠教学目的:1、让学生学会用圈点勾画和做批注的方法品味语言,理解深刻的意蕴。
2、学会用小说的有关知识对小说进行评价鉴赏。
感受平凡工作岗位上的人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对祖国的强烈责任感。
3、让学生正确对待平凡岗位,树立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1、理解环境描写是如何服务主题的。
2、理解文中所表达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中国地形版图及界碑图,认识中国幅员辽阔。
板书课题:界碑2、指名学生说说小小说的特点师述:让我们将目光聚集在祖国的边疆。
去感受一下一位平凡的边防站长的胸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人物:一个边防站长情节:界碑巡查环境:雪域高原三、自由选择朗读并作圈点批注投影显示:精读课文并用下面句式说话我读到这一句(或几句)从人物的描写中看到了一个的边防站长。
我读到这一句(或几句)看到了一个的画面,感到了环境的。
1、教师按以上句式先作一例后学生再进行圈点批注。
2、学生在回答后,师指导朗读,并安排学生齐读。
四、创设情境,探究文本一位记者听说了这位边防站长的故事,去采访他,他们之间会有哪些谈话呢?模拟采访:如果你是这名深受感动的记者,你会拟定哪些问题采访?依据文本,如果你是那位可歌可泣的边防站长,你又会如何回答?学生讨论后安排一次现场采访。
采访结束后,作为记者的你最想对边防站长说些什么?五、在《说句心里话》的音乐声中再一次感受边防站长的形象。
六、情感升华1、题记理解:这是一个听来的故事,但愿它不是真实的。
——题记作者为什么说但愿它不是真实的呢?2、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你如何表达对祖国的爱?。
油画《伏尔加纤夫》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美术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2.了解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所反映的时代形象与民族形象;3.认识中国民族文化传统与艺术的多样性,了解藏族美术的代表作品;4.了解墨西哥壁画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民族文化是如何影响美术创作的?2.美术创作是如何反映民族文化的?3.民族文化的丰富性。
教具与学具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展示作品《伏尔加纤夫》,请同学们观察并且分小组讨论。
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感悟、形式以及社会学鉴赏法,分别从作品的表现主题、人物形象以及自己对这件作品的感受方面来进行观察分析。
2.请一些学生回答自己观察和讨论的结果,鼓励不同意见。
教师总结。
3.教师提问: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艺术家创作这件作品?这件作品体现了艺术家什么样的情感?4.学生们思考并回答。
5.教师总结。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对于《伏尔加纤夫》的介绍,并且深入思考上述问题。
6.教师总结,点明“民族文化”与“美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7.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巡回展览画派”的论述。
8.结合自己的看法,观察并且总结教材中所列举的“巡回展览画派”的共同点。
9.教师总结,“巡回展览画派”扎根于俄罗斯的社会现实和民族文化,表达出了自己的真挚情感,所以才能产生如此动人的效果。
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
我们应当理解并且尊重这些美术作品。
完成第80页的“思考与交流”。
10.教师展示第81页“思考与交流”中的少数民族的图片,请学生思考他们的生活习俗与汉族的是否相同,他们的美术形态与我们前面所讲的汉族美术形态是否是完全相同的?11.学生思考并且回答。
12.教师总结,指出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
这些民族有着独特的习俗以及美术形态,我们要理解并且尊重这些美术形态。
九年级上册
《骆驼赋》
1.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并能针对课文的主旨进行争论与探究。
2.认真了解当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我的四季》
1.理解本文的象征意义,这是一个难点。
2.学习作者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和对生命的责任感。
《安妮日记》
1.结合中国的抗日战争这一背景,体会主人公渴望生命、渴望自由的感情。
2.了解日记的写作特点,学习运用内心独白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
《热爱生命》(节选)
1.在欣赏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珍爱生命。
2.体会小说心理描写的特点,把握主人分的心理变化过程。
3.了解作者杰克·伦敦。
《白杨礼赞》
1.了解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的有关常识。
2.体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主人公的重要作用,并学会运用。
3.口味白杨树的形神之美,体会作者借白杨树抒发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4.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特点。
《乌篷摇梦到春江》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简练而意韵丰厚的语言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应该认真体会。
3.在写作中学会借鉴本文的写作特点和优美的语言。
《事事关心》
1.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作者阐明观点的思路。
2.培养学生在认真读书的同时多多关心身边的大事小事,不要“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理解文章主旨,增强民族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
2.了角驳论的相关知识,把握文章逐层批驳对方的谬论,提出自己观点的论述过程。
3.背诵精典语段。
《最苦与最乐》
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的责任感。
2.联系学习展开关于学习生活中怎样做才能“最乐”。
《界碑》
1.感受平凡的人们对祖国的深情厚意,对社会的强烈的责任感。
《小巷》
1.认真体会小说前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体会小说前后对比的写法。
《明湖居听书》
1.了解明清谴责小说。
2.学会运用想象、联想,借助语言文字,欣赏难以言状的音乐艺术的方法。
3.了解侧面描写的手法和作用。
《观舞》《听泉》
1.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舞蹈内容和音乐内容进行有效的描写。
《威尼斯商人》(节选)
1.了解剧本知识,培养学生了解各种文艺表现形式的兴趣。
2.欣赏波澜起伏的戏剧情节,把握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及所反映的社会矛盾。
3.分角色朗读,并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4.初步感知戏剧个性化的语言特点。
《孟子》两章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注意积累文言词语。
2.认识“舍生取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积极意义,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背诵课文。
《公输》
1.认识墨子反对战争、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和镇定自若、胆识过人的性格特点及政治家本色。
2.学习文中类比、对比的说理技巧和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
3.学习通假字与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知识。
《出师表》
1.了解诸葛亮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2、领悟文中表达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的政治主张。
3.学习议论、记述、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4.背诵默写课文。
《岳阳楼记》
1.学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胸怀。
2.积累本文中出现的成语,了解文中骈散句相结合的写法。
3.学习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技巧,以及寓情于景、篇末显志的写作技巧。
4.背诵默写课文。
《醉翁亭记》
1.结合《小石潭记》体会游记类文章的写法。
2.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分析各段的层次,并用简短文字概括。
3.理解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感。
4.朗读背诵。
《唐诗两首》
1.重点学习诗人推己及人、关注民生疾苦的胸怀和品质。
2.朗读背诵。
九年级下册
《窃读记》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受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体会作者热爱读书,渴望求知,渴望理解的情感,激发阅读的兴趣。
2.体会文中对人性美好的赞美。
《论读书》
1.认识读书的目的、方法、作用并指导自己的学习。
2.了解培根。
3.学习仿照本文的句子写“名言”。
《求知善读》
1.学习围绕中心论点多层面进行论证的方法,巩固议论文结构的有关知识。
2.学习运用名言和事例论证论点的方法。
3.认识读书求知的意义,做到勤于读书,善于读书。
《香菱学诗》
1.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2.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
3.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从中获得启发。
《苏州园林》
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学会揣摩文章中准确、精练、周密、生动的语言。
3.复习巩固说明方法。
《安塞腰鼓》
1.学生朗读、朗诵文章。
2.体会安塞腰鼓的文化内涵及顽强的生命力。
3.学习文中排比的三种形式工。
《我的叔叔于勒》
1.了解世界著名小说家莫泊桑。
2.欣赏小说曲折的故事情节及构思的巧妙。
3.揣摩小说中精彩的人物语言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作用。
4.理解小说的主旨,确立正确的金钱观。
5.本文环境描写虽少但作用不小,宜认真品读。
《变色龙》
1.体会小说波澜起伏的情节。
2.学习运用精彩的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
3.认识“变色龙”这个典型人物的社会意义。
《范进中举》
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学习用对话、对比及细节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的性格。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纪念白求恩》
1.学会从文中找中心句。
2.学习议论文中穿插记述的写法,了解记述在议论文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