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全生集======
- 格式:pdf
- 大小:234.01 KB
- 文档页数:10
白喉的主要症状及防治方法
脊髓灰质炎的主要症状为发热,但体温不太高,一般在38C左右,全身状况很差。
咽痛,咽、喉等处黏膜充血、肿胀,有灰白色或污秽
的树脂形成,这种膜不易去掉,如果去掉会有出血全身性或轻度糜烂。
由于该病病菌毒力较强,发病严重者会因全身中毒而引起心肌炎和骨
膜炎末梢神经麻痹,危重者会造成死亡。
白喉可划分咽白喉、喉白喉和鼻白喉等两种,但以咽白喉和洋水
最为白喉为最多。
白喉杆菌毒力强,除局部表现外,可同时出现心肌炎、肺炎、中耳炎、神经麻痹、尿毒症,甚至中毒性脑病。
因此,我
们对白喉不可掉以轻心。
白喉的防治:但此主要做到在初春这一疾病
流行的季节少去人口稠密和通风不好的公共场所;接触过年轻人此病
的人要及时注射抗白喉毒素或服用药物,如土牛膝煎剂和红霉素,也
可用1%N2%黄连素液或3%呋喃西林液喷咽部。
一旦患上白喉病,应及
时到医院进行小儿,确诊后就要进行隔离治疗,病人要尽早注射抗白
喉毒素,同时注射青霉素或服用抗真菌,以此来消灭风湿病杆菌,防
止继发感染。
内服食疗方
组成:青果3~5个,鲜萝卜(红皮、白皮均可)半至1个。
功用:清热利咽,生津润喉。
用法:将青果劈开,鲜萝卜切开,煮水代茶饮,连服数天。
组成:芦根30克,鲜萝卜120克,葱白7个,青橄榄7个,
功用:清热、泻火、生津、润喉。
可用于预防白喉。
用法:以上4味加水适量,煎取药汁,代茶频饮。
中医书籍简介A 《敖氏伤寒金镜录》B 《白喉全生集》、《白喉条辨》、《辨舌指南》、《辨证录》、《濒湖脉学》扁鹊C陈葆善、曹炳章、巢元方、陈念祖、陈士铎、程国彭、淳于意DEF方有执G 《古今医案按》葛洪H 《韩氏医通》、《寒温条辨》韩愗、华佗、滑寿IJ 《金匮要略》江瓘K柯琴L 《临证指南医案》李东垣、李纪方、李时珍、李延罡、林之翰、刘昉、刘河间M 《麻证新书》、《脉经》、《脉诀》、《脉诀汇辨》、《面向21世纪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名医类案》N 《难经》、《内经》OPQ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钱乙R 《人体排出物异常证诊断治疗学》S 《三指禅》、《伤寒来苏集》、《伤寒论》、《伤寒论条辨》、《伤寒杂病论》、《舌诊研究》《舌诊源鉴》、《时疫白喉提要》、《世医得效方》、《实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鼠疫约编》《四诊抉微》、《四诊研究》沈金鳌、孙思邈T 《通俗伤寒论》UVW 《外台秘要》、《望诊遵经》、《温病条辨》、《温疫论》汪宏、王履、王焘、王叔和、危亦林、吴鞠通、吴又可X 《小儿药证直诀》、《形色外诊简摩》、《虚证研究》、《血瘀症及活血化瘀研究》、《血证要览》Y 《医经溯洄集》、《医学六要》、《医学启源》、《医学实在易》、《医学心悟》《疑似病证的鉴别与治疗》、《疫疹一得》、《幼幼新书》、《寓意草》杨璇、叶天士、余霖、喻嘉言、俞震Z 《杂病源流犀烛》、《诊家枢要》、《中国脉诊研究》、《中国医学诊法大全》《中西医结合对证的研究》、《中医辨证论治教程》、《中医病名诊断规范初稿》、《中医沉思录》《中医腹诊学》、《中医量化诊断》、《中医临床思维研究》、《中医脉象今释》、《中医脉象研究》《中医脉诊学》、《中医脾阴学说研究》、《中医舌苔图谱》、《中医舌诊大全》《中医误诊误治析微》、《中医诊法图谱》、《中医证候辨治轨范》、《中医证候规范》《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中医证候诊断治疗学》、《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藏经》、《周礼》《肘后方》、《诸病源候论》张景岳、张三锡、张元素、张仲景、周学海、周学霆、朱丹溪A开头的医书及作者------------------------------------------------------------------------------《敖氏伤寒金镜录》:元代敖氏著有《点点金》和《敖氏伤寒金镜录》,介绍伤寒病等的方法,内有12幅舌诊图,是舌诊第一部专著(后经元代杜本增补24图,合成36种病理舌象图),图文对照,较为直观。
xx历代主要医家现存著作大系1.资料取自《中国医学史》、《中国医学史略》、《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籍考》、《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等书籍。
2.全表摘选十三个朝代199名主要医家的402部现存著作,非主要的或著作已遗佚者均未列入本表范畴。
3.根据医家的出生年代而排列其先后次序,如出生年代无从考者,则参考其著作的成书时间作适当调整。
4.有的著作撰写人未详者,则以"无名氏"代之。
5.有的著作为后人伪托前贤之名而撰者,则此著作均列于前贤名下。
6.关于朝代的起迄年份,均参考山西大学历史系所编《中国历史大系表》。
7.著作者一般用其"名",个别的用其"字"。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249年)(著作2部)1.xx:《黄帝内经》2.xx人:《xx八十一难经》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著作3部)1.xx:《神农本草经》2.xx:《伤寒杂病论》3.xx:《中藏经》xx(公元265-420年)(著作3部)1.xx:《脉经》2.xx:《针灸甲乙经》3.xx:《肘后备急方》南北朝(公元420-589年)(著作3部)1.雷敩:《xx炮灸论》2.xx:《xx鬼遗方》3.xx:《本草经集注》隋(公元581--618年)(著作2部)1.xx:《诸病源候论》2.xx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唐(公元618--907年)(著作12部)1.xx:《新修本草》2.xx:《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xx精微》3.孟诜:《食疗本草》4.xx藏器:《本草拾遗》5.xx:《外台秘要》6.xx:《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xx密语》7.xx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8.xxxx:《经效产宝》9.xx:《颅囟经》五代(公元907-960年)(著作1部)1.和凝:《疑狱集》宋(公元960-1279年)(著作34部)1.xx:《xx圣xx》2.xx:《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xx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4.xx和:《伤寒微旨》5.xx:《小儿痘疹备急方论》《脚气治法总要》《旅舍备要方》6.xx:《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素问入式运气论奥》《运气论奥疏钞》7.xx时:8.xx:《xxxx和剂局方》9.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10.xx:《小儿药证直诀》11.太医院:《圣济总录》12.xx奭:《本草衍义》13.xx:《伤寒发微论》《伤寒百证歌》《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14.xx昉:《幼幼新书》15.xx:《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6.xx:17.xx:《医说》18.xx:《小儿卫生总微论方》19.xxxx:《针灸资生经》20.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21.施发:《察病指南》22.xx:《洗冤录》23.严用和:《济生方》24.xx文中:《小儿痘疹方论》25.xx:《咽喉脉证通论》26.xx:金(公元1115-1234年)(著作18部)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2.xx:《素问玄机原病式》《xx素问xx论方》《素问病机气宣保命集》《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三消论》《伤寒直格》《脉因证治》3.xx:《珍珠囊》《医学起源》《洁古xx》4.xx:《儒门事亲》5.xx:《脾胃论》《xxxx》《医学发明》《脉诀指掌病式图说》元(公元1271-1368年)(著作22部)1.xx:《汤液本草》《阴证略例》《医垒xx》《此事难知》《斑论萃英》2.xx之:《外科精义》3.xx:《读素问钞》《难经本义》《诊家枢要》《十四经发挥》《麻疹全书》4.xx:《xx伤寒xx》5.xx:《世医得效方》6.罗天益:《卫生xx》7.xx:《格致余论》《xx》《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局方发挥》8.xx:《十药神书》9.xx:《医经溯洄集》10.xx维德:《原机启微》明(公元1368-1644年)(著作85部)1.xx:《伤寒治例》《玉机微义》2.xx橚:《普济方》《救荒本草》3.xx:《证治要诀》4.xx:《本草集要》《明医杂著》《医论问答》5.xx:《难经集注》6.xx:《医史》7.xx:《医学正传》8.汪机:《xx医案》《续素问钞》《脉诀刊误集解》《针灸问对》《医学原理》《外科理例》《痘治理辨》《运气xx》9.xx:《本草约言》《明医杂著注》《内科摘要》《校注xx小儿痘疹方论》《保婴xx》《保婴撮要》《校注妇人良方》《女科撮要》《外科发挥》《外科心法》《外科经验方》《正体类要》《外科精要注》《外科枢要》《口齿类要》《疠疡机要》10.xx:《针灸聚xx》11.xx瓘:《名医类案》12.xx:《xx女科》《幼科发挥》《痘疹心法》13.xx问:《解围元薮》14.xx:《古今医统大全》15.xx?梃:《医学xx》16.xx:《本草纲目》《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17.xx:《医学纲目》18.xx:《赤水xx》《医旨绪余》《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20.xx崑:《黄帝内经素问xx》《脉语》《医方考》《针方六集》21.方有执:《伤寒论条辨》22.xx:《针灸大战》23.xx:《证治准绳》《古今医统正脉全书》24.xx:《外科启xx》25.xxxx:《小儿推拿秘旨》26.xx:《xx元》《重订xx内经拾遗方论》28.xx:《神农本草经疏》《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炮制大法》29.xx:《外科正宗》30.xx:《医贯》31.xx:《xx纲目》32.xx:《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xx》《质疑录》33.xx:《霉疮秘录》34.xx:《慎柔五书》35.xx:《xx玉案》36.xx有性:《瘟疫论》37.李中梓:《内经知要》《本草xx》《伤寒括要》《删补颐生微论》《医宗必读》《病机沙篆》《诊家正眼》清(公元1644-1911年)(著作191部)1.xx:《寓意草》《尚论xx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伤寒尚论后篇》《医门法律》2.xx:《审视瑶函》3.xx:《伤寒论参注》4.汪绮xx:《理虚元鉴》5.xx:《外科大成》6.xx:《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千金方衍义》《本经逢源》《诊宗三昧》《张氏医通》7.xx:《金针开内障论》8.xx:《伤寒舌鉴》9.程知:《伤寒经注》《医经理解》10.xx:《伤寒来苏集》11.程应旄:《医经句侧》《伤寒论后条辨》12.xx:《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经集注》《本草崇原》《伤寒论xx》《金匮要略注》《xx山堂类辨》13.xx:《古今名医汇粹》《古今名医方论》14.xx:《小儿推拿xx》15.xx:《医方集解》《本草备要》《xx歌诀》《素问灵枢类纂约注》《经络歌诀》16.xx:《伤寒论三注》《温热暑疫全书》17.xx:《证治汇补》18.xx:《xx医案》19.肖壎:《女科经论》20.高士xx:《素问直解》21.xx:《古今医史》22.张睿:《修事指南》23.xx:《重编xx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24.xx:《伤寒论直解》25.xx颋:26.马俶:《印机草》27.函斋居士:《达生篇》28.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29.xx:《广温疫论》30.xx:《四诊抉微》31.xx:《医家心法》《xx医案》32.xx:《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33.xx:《金匮要略心典》《伤寒xx珠集》《医学读书记》《医学续记》《金匮翼》《xx医案》34.xx:《风痨臌膈四大证治》35.xx:《医学心语》36.xx:《外科证治全生集》37.xx:《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38.xx:《温热论》《xx医案》《未刊本xx医案》《xx医案存真》《幼科要略》39.xx:《幼幼集成》40.xx:《素灵微蕴》《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xx要解》《xx解》《四圣心源》《xx悬枢》41.xx:《温热条辨》《医经原旨》42.xxxx:《本草从新》《成方切用》《伤寒分经》43.xx:《喉科指掌》44.xx:《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伤寒论类方》《医学源流论》《医贯砭》《洄溪医案》《xx轨范》《内经诠释》《脉诀启悟注释》《伤寒约编》《洄溪脉学》《六经病解》45.xx:《医经读》《伤寒杂病论读》《女科辑要》46.xx:《本草纲目拾遗》《xx内编》《xx外编》47.xx之琇:《续名医类案》《xx医话》48.xx:《杂病源流犀浊》《伤寒论纲目》《妇科xx》《xx谜》《要药分剂》49.xx:《古今医案按》50.xx:《疫疹一得》51.xx:《温病条辨》52.xx:《神农本草经读》《灵素集注节要》《伤寒论浅注》《xx方歌诀》《金匮要略浅注》《金匮方歌括》《伤寒医诀串解》《伤寒真方歌括》《xx新方砭》《时方歌括》《时方妙用》《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医学三字经》《女科要旨》《十药神书注解》53.xx道:《疫痧草》54.xx翔宇:《喉证全科xx集》55.xx:《伤科补要》56.xx:《xx堂随笔》57.xx:《xx指南》58.xx:《伤寒汇纂》59.xx:《医论》《伤寒论本旨》60.xx:《xx女科》61.xx:《素问xx》62.xx:《医林改错》63.xx:《重楼xx》64.xx:《类证治裁》65.xx:《医谈传真》66.xx璈:《验方新编》67.xx:《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长编》68.xx:《医学刍言》《xx书屋夜话录》《医方证治汇编》69.xx:《温热经纬》《潜斋医学丛书十四种》70.陆定圃:《xx医话》71.xx:《医原》72.xx:《医醇賸义》《医方论》73.xx:《理瀹骈文》74.xx:《伤寒审证表》75.夏春农:《疫喉浅论》76.xx:《存存斋医话稿》77.xx:《白喉全生集》78.xx:《时病论》79.xx:《xx汇通医经经义》《血证论》《本草问答》《医易通说》《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医学一见能》80.张振鋆:《厘正按摩要术》《痧喉正义》81.xx:《xx感证》82.xx:《xx脏象约纂》83.马培元:《外科传薪集》84.余景和:《外科医案汇编》85.xx:《白喉条辨》86.xx学海:《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读医随笔》《伤寒补例》《行色外诊xx》《重订诊家直诀》《内经评文》87.xx:《温热逢源》88.xx:《鼠疫约编》89.xx:《喉科要旨》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年)(著作26部)1.xx:《脉学辑要》《医经辑要》《xxxx案》《喉痧证治概要》2.xx:《医轨》《脏府通诠》《妇科难题》《明教方》《xx大案》《医量》3.xx:《药庵医学丛书》4.xx:《医学衷中参西录》5.xx臣:《全国名医验案类编》6.xx:《增订伪药条辨》7.xx:《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8.xx櫂仙:《xx注说难》《灵枢经解》9.xx年:《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生理补正》《病理补正》《细菌学补正》《诊断治疗》《xx论医案》。
白喉是什么?白喉如何根治?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气憋,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咽、扁桃体及其周围组织出现白色伪膜为特征。
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和神经麻痹,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白喉是什么?白喉如何根治?
白喉的症状
1、咽白喉
最常见,占发病人数的80%左右,根据病变范围及症状轻重又可分为:
(1)无假膜的咽白喉
多见于白喉流行时,部分患者可仅有上呼吸道症状,如咽痛,全身中毒症状较轻,无发热或轻微发热,查咽部仅有轻度炎症,扁桃体可肿大,但无假膜形成,或仅有少量纤维蛋白性渗出物,细菌培养阳性,此类患者易被误诊和漏诊。
(2)局限型咽白喉
①扁桃体白喉
假膜局限于一侧或双侧扁桃体,
②咽白喉
假膜局限于腭弓,腭垂(悬雍垂)等处,多见于成年人及已有部分免疫力的年长儿童,起病缓,可有微热,或中等度发热,患者有全身不适,疲乏,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
五积散_白喉全生集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五积散_白喉全生集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3)1.1.组成:苍术2钱,白芷2钱,法夏(姜汁炒)2钱,桔梗2钱,川芎2钱,银花1钱5分(姜汁炒),僵蚕1钱5分(姜汁炒),厚朴(姜汁炒)1钱,枳壳1钱,粉草1钱,煨姜3片。
(3)1.2.功效:白喉寒证,白见于关内,成点成块,或满喉俱白,色如凝膏,喉内淡红微肿,时痛时止,头项强痛,身重,恶寒发热,咳嗽结胸,声低痰壅,舌苔必白而厚,不思饮食,目眩倦卧,或手足冷逆,欲吐腹痛。
(3)1.3.来源:《白喉全生集》。
(3)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3)2.相似度55%:顺气散 (3)2.1.组成:厚朴(去粗皮,姜汁浸,炒黄)、茴香(炒)、陈皮(浸,去瓤,焙)、苍术(米泔浸1宿,炒)、枳壳(汤浸,去瓤,麸炒黄)、川芎(炒)、桔梗、杏仁(去皮尖,炒)、白芷(炒)、甘草(炙)、麻黄(去节)各等分。
(4)2.2.原方对照:苍术2钱,白芷2钱,法夏(姜汁炒)2钱,桔梗2钱,川芎2钱,银花1钱5分(姜汁炒),僵蚕1钱5分(姜汁炒),厚朴(姜汁炒)1钱,枳壳1钱,粉草1钱,煨姜3片。
(4)2.3.加:茴香、陈皮、杏仁、甘草、麻黄 (4)2.4.减:法夏、银花、僵蚕、粉草、煨姜 (4)2.5.功效:伤寒脾胃气不和,汗前汗后,呕逆腹胀,虚气攻刺,心胁疼痛,及治咳嗽。
(4)2.6.来源:《博济》卷一。
(4)3.相似度55%:防风苍术汤 (4)3.1.组成:防风、苍术、桔梗、陈皮、桃仁、白芷、川芎、当归、枳壳、厚朴。
43.2.原方对照:苍术2钱,白芷2钱,法夏(姜汁炒)2钱,桔梗2钱,川芎2钱,银花1钱5分(姜汁炒),僵蚕1钱5分(姜汁炒),厚朴(姜汁炒)1钱,枳壳1钱,粉草1钱,煨姜3片。
(4)3.3.加:防风、陈皮、桃仁、当归 (4)3.4.减:法夏、银花、僵蚕、粉草、煨姜 (4)3.5.功效:因风腰痛,左右无定处,牵引两足,脉浮。
白喉白喉(diphtheria)是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其临床特征是咽、喉、鼻等处假膜形成,和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乏力、恶心呕吐、头痛等,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和神经瘫痪。
【诊断】白喉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症状。
患者大多未接受过白喉预防接种,有与白喉病人接触史,临床表现有假膜,且不易和粘膜下组织分离。
鼻、咽有假膜者可作涂片,如发现有状似白喉杆菌者可初步拟诊为白喉;若培养找到白喉杆菌,则诊断基本上可以肯定。
如培养阳性而临床诊断有怀疑时,应作细菌毒力试验,以助鉴别。
早期治疗极为重要,凡临床症状提示白喉可能性大者,可不必等待培养结果而即开始抗毒素治疗。
培养阴性者不能完全除外白喉。
【治疗措施】一)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和减少活动,一般不少于3周,假膜广泛者延长至4~6周。
要注意口腔和鼻部卫生。
二)抗生素治疗抗生素能抑制白喉杆菌生长从而阻止毒素的产生。
常选用青霉素,约需7~10天,用至症状消失和白喉杆菌培养阴转为止。
对青霉素过敏者或应用青霉素1周后培养仍是阳性者,可改用红霉素,剂量为40mg/(kg・d),分四次口服或静脉给药,疗程同上。
羟氨苄青霉素、利福平等也可能有效。
三)抗毒素治疗抗毒素可以中和游离的毒素,但不能中和已结合的毒素。
在病程初3日应用者效果较好,以后疗效即显著降低,故应尽量早用。
剂量决定于假膜的范围、部位及治疗的早晚。
咽白喉假膜局限在扁桃体者给2万~4万u;假膜范围广泛,中毒症状重者给4万~10万u;喉白喉和鼻白喉患者给1万~3万u。
发病3日后方治疗者剂量加倍。
抗毒素可以肌注或稀释后静滴,一次给完。
24小时后病变继续扩大者可再以同量肌肉注射一次,注射抗毒素前应询问过敏史,并作皮肤过敏试验,试验阴性者方可应用,阳性者按脱敏法给予。
四)心肌炎的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烦躁者给以镇静剂。
可用强的松2 0~40mg/天,分四次口服,症状好转后逐渐减量。
严重病人可用三磷酸腺苷(ATP)20mg,辅酶A50u,溶于5%~10%葡萄糖溶液50~100ml中作静滴。
中文名称:白喉英文名称:diphtheria定义:以发热,咽痛,咽,喉,鼻等处出现白色假膜不易剥脱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儿科疾病(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百科名片白喉(diphtheria)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咽、喉等处粘膜充血、肿胀并有灰白色伪膜形成为突出临床特征,严重者可引起心肌炎与末梢神经麻痹。
白喉属中医学温病范畴。
目录基本信息基本概述病原体病理病因临床表现临床诊断治疗方法预防保健并发症儿童白喉其他相关基本信息疾病名称:白喉英文名:diphtheria所属部位:全身就诊科室:传染科耳鼻喉科症状体征:发热、心律失常、紫绀、恶心与呕吐[1]基本概述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咽、喉等处粘膜充血、肿胀并有灰白色伪膜形成为突出临床特征,严重者可引起心肌炎与末梢神经麻痹。
白喉属中医学温病范畴,中医文献中的“喉痹”、“喉风”、“锁喉风”、“白蚁疮”、“白缠喉”、“白喉风”等包括本病。
由于细菌产生的外毒素所致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和末梢神经麻痹。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四季均可发病,以秋季冬季较多。
我国广泛推行白喉类毒素接种,发病率、死亡率显著降低。
现仅在未进行免疫接种或免疫不完全的人群中偶然散发。
白喉杆菌所产生的外毒素为致病的主要因素。
该病临床特征为咽痛,咽、喉、鼻等处假膜形成及发热、乏力、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假膜范围大时,颌下淋巴结及颈部软组织肿胀致颈部呈牛颈状;严重者可引起心肌炎和周围神经麻痹等。
急性期病人应卧床休息、对症治疗及隔离;早期、足量应用抗毒素治疗有特效;抗菌药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可阻止毒素的产生。
该病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亦可经玩具、衣服、用具等间接传播。
发病以冬春季节为多见,人群对该病普遍易感,而儿童易感性最高。
该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尤多见于温带地区,不少先进国家及地区已基本控制了该病的发生,中国尚有散发病例。
======白喉全生集======書名=白喉全生集作者=李紀方朝代=清年份=1882分類=喉科=====自敘=====先外祖尹慎徽先生博學詩詞書畫。
各臻其妙。
尤精岐黃術。
紀方負笈從學。
而於內外科。
喉科。
腫證。
刻志研求。
二十年來。
險逆諸證。
一一經歷。
博訪旁咨。
悉心討論。
竊謂深有所得。
第白喉一證。
世無專書。
而時醫之業喉科者。
於內經缺焉不講。
故偶遇危殆。
茫然莫解。
即有一二高明。
亦多狃於習見。
有偏於寒者。
有偏於熱者。
偏寒偏熱。
不獨不為濟世資。
且適貽為殺人刃。
余心焉憫之。
誦讀余暇。
轍與表兄趙仲標以外祖所傳治白喉證方之屢試經驗者。
纂輯白喉全生集。
是書以寒熱二字為綱領。
而寒熱中又分輕重虛實。
其辨證辨脈。
縷晰條分。
而用藥用方。
通權達變。
簡而精。
約而備。
使人得是書以釋疑難。
非敢云良方濟世。
亦足以立起沉 焉。
__光緒八年壬午冬月衡山李紀方倫青氏敘於龍門山房__=====凡例=====一白喉病熱證本多。
寒證較少。
而寒熱所郁。
無不有毒。
此時醫所以專指為疫。
而用藥多偏於涼也。
不知白喉少寒證。
非無寒證。
白喉之熱證有毒。
寒證亦非無毒。
時醫一偏之見。
殺人無算。
論中設為問答。
分條詳辨。
熟玩之自悟其謬。
一凡病必有寒熱二種。
非白喉獨異也。
是書以寒熱二字為綱領。
而其中又分出輕重虛實。
毫無一偏之弊。
其方又無不從親驗而來。
故言之最質最切。
一寒熱之分。
必先憑證。
證既認清。
復參之以脈。
自無遁情矣。
蓋言脈尚可含糊。
而言證無可遷就也。
古人以切居望聞問之後。
自有深義。
故是書辨證最詳。
辨脈從略。
一是書以寒證熱證寒熱錯雜證。
分三大綱。
病情萬變。
總不出此三者也。
而三證之方。
即附於後。
以便尋覽。
一各方皆借古人成方而加減之。
無一師心者。
按證尋方。
皆藥到病愈。
切勿增損。
如有兼證。
則不妨變通。
至寒熱錯雜證。
尤不易治。
故方論獨詳。
一治白喉之法。
服藥宜慎。
吹藥尤宜精。
若鄉村僻壤。
一時水藥不能驟得。
全賴吹藥以救其急。
時醫有通行吹藥。
遇輕證尚可。
重證無不貽誤者。
是書吹藥。
亦以寒證、熱證、寒熱錯雜分三大綱。
按證用藥。
無不立驗。
切不可一味增減。
一白喉險證壞證。
牙關緊閉。
痰涎上涌。
有不能服藥。
亦無可吹藥者。
法宜先開關以掃其痰涎。
甚則針刺各穴以出惡血。
通經活絡。
便立時清醒。
再行吹藥服藥即愈矣。
是書開關敷貼針刺方法。
備極精詳。
但當依法行之。
一是書雖專為白喉立法。
然一切喉風、單雙乳蛾、重舌等證。
總不外表、裡、寒、熱、虛、實六字。
醫者臨證果能通權達變。
彼此類推。
無不可治之喉疾矣。
一是書和盤托出。
不隱秘一方。
不杜撰一法。
醫者得之。
可以立開其沉痼。
病者玩之。
亦不終誤於庸醫。
救人之功。
余不敢分。
害人之罪。
余當獨認。
=====白喉證論=====白喉證古書未載。
而時醫專目為疫證。
謬矣。
凡治病必先尋經絡。
次察寒熱。
次審虛實。
三者既明。
雖雜證百出。
可一以貫之。
如白喉證亦寒暑之不時。
氣血之不調所致。
非六經之外別有一病也。
焉有不審寒熱虛實。
而概指為疫者乎。
經云。
赤屬熱。
白屬寒。
如所言則白喉只有寒而無熱。
其曰熱者。
亦從證而別之耳。
若概指為疫。
則只有熱而無寒矣。
於理安在。
此其弊皆由不辨證不辨脈徒聽時醫之說。
以人之性命。
委諸無形之斧斤。
予甚惜之。
誦讀之暇。
因將白喉證治法。
條分縷晰。
以寒熱二字為綱領。
而寒熱之中又分輕重虛實。
庶用藥無毫厘千裡之謬。
書既成。
或有疑之者。
曰既非疫。
焉有傳染。
曰氣之相感。
理之常然。
如傷風瘡毒之類。
防身者每不與共寢食。
若以傳染為疫。
則傷風瘡毒。
不亦可云疫乎。
曰有傳染不傳染何也。
曰物必先朽也。
而後蟲生。
其傳染者。
必其人內有寒熱。
始觸而發也。
故有同一室而傳與不傳各異。
傳者之寒與熱亦各異。
曰其色白。
何也。
曰白屬肺。
凡風寒熱之中人。
未有不由肺入而傷氣者。
喉為氣之門戶故宜宣發。
而時醫忌表藥。
謬矣。
曰寒熱之為病甚多。
而獨發於喉何也。
曰十二經惟足太陽主表。
別下項。
余皆內循於喉。
盡得而病之也。
蓋陽明為水穀之海。
而胃氣直透咽喉。
故喉疾惟陽明之火最盛。
少陽厥陰。
為木火之藏。
亦多熱證。
少陰之脈。
絡於舌本。
凡陰火沖逆。
多生喉疾。
但其中有虛有實。
不得概從火斷。
而少陰尤不可概從火斷。
如酒色過度。
真陰中之陰虧損。
火無所養。
非補水以配火不可。
易所謂水火既濟者是也。
真陰中之陽虧損。
火無所歸。
非補火以引火不可。
易所謂火就燥者是也。
此褚氏遺書所以有上病療下之說也。
曰何死之速也。
白喉急證。
非死證也。
治之不善。
則死矣。
如熱證投以熱藥。
寒證投以寒藥。
或表證而攻下。
或虛證而表散。
如人之無辜受戮。
雖欲不死。
焉得而不死。
且每聞白喉之死。
死於熱證者少。
死於寒證者多。
大抵人知有熱證。
而不知有寒證。
即知有寒證。
而不知有虛寒之證。
皆誤於疫之一字也。
然則予之辨之也。
其容已乎。
但見淺學寡。
不無疏漏。
尚冀高明之士。
匡予不逮。
則幸甚。
=====辯證法=====一白點在外關者。
(小舌旁邊。
)多屬熱。
在內關者。
(小舌內。
)多屬寒。
一熱證必腫。
寒證不腫。
喉內反大而空。
(亦有虛腫者。
其形必潤。
)一熱證必痛。
痛無止息。
(略痛者輕。
痛甚者重。
)寒證不甚痛。
或時痛時止。
一熱證喝水不甚痛。
吃飯則痛。
寒證喝水痛。
吃飯不甚痛。
一熱證必渴。
喜喝水。
(喜溫者輕。
喜冷者重。
少喝者輕。
多喝者重。
)寒證不渴。
雖渴不多喝水。
(喜溫者輕。
喜極熱者重。
)一熱證不思食。
亦不能食。
(一由腫痛。
一由不知味。
)寒證能食。
而不甚思食。
(一由脾虛。
一由脾絕。
一由過服寒劑。
)一熱證有風涎。
(涎少者輕。
涎多者重。
宜解表。
從涼散。
)寒證則斷無風涎。
(若風寒相兼。
亦有風涎。
宜解表。
從溫散。
)一熱證白點必干澀。
或一邊一點。
或一邊數點。
大小不一。
寒證白點必明潤或成點。
或成塊。
甚者滿喉俱白。
狀如凝膏。
或如霜雪。
一熱證白點外皆深紅色。
或紅絲。
(紅絲者輕。
)寒證白點外皆淡紅色。
或紅絲。
(紅絲者輕。
)一熱證舌苔。
或黃或黑。
宜察其潤燥。
燥者是實熱。
宜下之。
潤者是假熱。
宜清之。
寒證舌苔必白。
或間有黑黃色。
(水極似火之象。
)亦宜察其潤燥。
燥者寒輕。
宜微溫。
潤者寒重宜大溫。
(鼻孔口唇。
俱宜察其潤燥。
但有火爍肺而鼻燥者。
有肺氣絕而鼻燥者。
有肺火伏而唇燥者。
有胃氣不升而唇燥者。
有脾氣絕而唇燥者。
有傷食而唇燥者。
俱宜詳察。
眼目但察其畏風與否。
畏火與否而已。
)一熱證小便必赤。
赤而熱。
且短數者。
是實熱。
宜導之。
赤而不熱。
且長而多者。
是假熱。
宜清之。
若清長。
則的是寒證矣。
一熱證大便必燥。
燥而腹中堅滿。
欲解不能。
或解如羊矢者。
為實熱。
宜下之。
燥而不結。
或先結後溏。
或旬日不解。
而全無脹意者。
為虛熱。
宜清之。
若大便純溏。
則的系是寒證。
宜溫之。
至滑泄不守。
宜溫而補之。
即兼有熱證亦不可妄議攻下。
一辨證宜相天時。
度地勢。
審人事。
大約夏秋多熱。
春冬多寒。
住平陽之地者多熱。
住深山冷浸之地者多寒。
體強者多熱。
體弱者多寒。
好酒者多熱。
好色者多寒。
少壯者多熱。
年老者多寒。
雖不盡然。
此其大較也。
一白喉無論寒熱證。
如汗出似油者。
不治。
失音動痰氣喘者。
不治。
目光直視者。
不治。
用針無血者。
不治。
吹藥無涎者。
不治。
吹藥即刻痛止白落。
過日復患者。
不治。
滿喉白滿喉腫者。
惟熱證不治。
醫者如遇此等證候。
切勿輕與用藥。
=====辨脈法=====熱證脈主數。
浮細而數為風熱。
其熱輕。
宜散之。
(如升陽散火湯之類。
)浮洪而數。
按指有力。
或沉而牢實為實火。
其熱重。
宜下之。
(如清咽利膈湯之類。
)不拘浮數沉數。
但按指無力。
乃是假熱。
宜散而兼清。
(如甘桔湯之類)寒證脈主緊。
浮細而緊。
為風寒。
其寒輕。
宜表散。
(如荊防敗毒散之類。
)沉細而弦緊。
其寒重。
宜溫散。
(如參桂飲之類)若重按不見。
為虛寒。
宜溫補。
(如理中湯之類。
)=====用藥法=====一治白喉者。
時醫各有忌藥。
有忌升麻者。
忌細辛者。
忌麻黃者。
忌白朮者。
忌地黃者。
並全忌表藥者。
種種惡習。
深可慨嘆。
若舍證而言藥。
何藥不忌。
一熱證誤服寒證尚輕各方者。
雖不愈。
尚不死。
誤服寒證漸重各方。
及補方者。
必死。
寒證誤服熱證漸重各方者。
必死。
虛寒證過服表劑。
或誤服下藥者。
必死。
寒熱二證。
判若冰炭。
此之不審。
殺人反掌。
可不慎與。
一表藥不過宣發內邪。
使無遏抑。
原不能取急效。
治者不可因其無效而過服。
或涼或溫。
急宜轉方。
蓋表藥多辛竄。
過服則耗散真氣。
必至氣壅也。
一白喉服藥。
與吹藥並重。
蓋寒熱伏於內。
非服藥不能治其本。
而毒瓦斯壅於喉。
非吹藥不能解其標也。
若危險之證。
必先吹藥。
掃去痰涎。
而後可以服藥。
至輕證初起。
則吹藥一二次即愈矣。
並無庸服藥也。
故吹藥尤煉之宜精。
備之宜豫。
一白喉不無傳染。
非因熱證而傳染者。
即為熱證。
因寒證而傳染者。
即為寒證也。
宜視人之秉賦強弱。
氣血虛實用藥。
一患白喉者。
必兼感雜證。
若有萬難兼理者。
只治白喉證。
不理雜病。
而雜病亦自可愈。
何也。
病未有不相因者也。
即或白喉已愈。
而雜病未愈。
或白喉已愈。
而雜病又生。
則在醫者變而通之。
神而明之。
古方俱在。
不能備述。
=====白喉熱證尚輕治法=====(俗所謂時疫毒證者。
即專指此熱證也。
)初起白見於外關。
或薄或小。
淡紅微腫。
略痛。
聲音響亮。
牙關飲食稍礙。
口乾頭悶目脹。
舌苔與小便微黃。
即其候也。
此熱邪尚在表。
治宜人參敗毒散。
升陽散火湯。
連翹飲加減主之。
__人參敗毒散__洋參(二錢,或用條參) 防風(二錢,去蘆) 白芷(二錢) 浙貝(二錢,去心) 桔梗(三錢)銀花(三錢) 僵蟲(三錢,薑汁炒) 鼠黏(三錢) 荊芥(一錢) 人中黃(一錢) 蟬蛻(七只,去頭、翅、足) 皂角刺(三根,煨) 水煎服。
__升陽散火湯__柴胡(二錢,去蘆) 連翹(二錢) 僵蟲(二錢,薑汁炒) 防風(二錢,去蘆) 桔梗(三錢)鼠黏(三錢) 蟬蛻(七只,去頭、翅、足) 山豆根(一錢) 射干(一錢) 薄荷(一錢) 荊芥(一錢) 人中黃(一錢) 皂角刺(三根,煨) 水煎服。
__連翹飲__連翹(三錢) 桔梗(三錢) 鼠黏(三錢) 僵蟲(二錢,薑汁炒)銀花(二錢) 黃芩(一錢) 人中黃(一錢) 粉葛(一錢五分)赤芍(一錢五分) 薄荷(八分) 皂刺(三根) 水煎服。
=====白喉熱證漸重治法=====白見於關內外。
色必干焦。
或黃而凸。
濃而多。
牙關緊閉。
滿喉紅腫。
疼痛異常。
痰涎壅甚。
飲食難咽。
語言不爽。
舌苔深黃甚或焦黑芒刺。
口渴口臭。
便閉溺澀。
目赤心煩。
身輕惡熱。
即其候也。
此熱邪已入裡。
治宜達原飲。
普濟消毒飲。
清咽利膈湯。
加減主之。
__達原飲__檳榔(二錢) 草果(二錢,煨) 連翹(二錢) 僵蟲(二錢,薑汁炒)厚朴(一錢) 知母(一錢) 蟬蛻(七只,去頭、翅、足)栝蔞殼(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五分) 人中黃(一錢五分) 水竹茹(一錢五分) 銀花(三錢) 水煎服。
__普濟消毒散__元參(三錢) 桔梗(三錢) 連翹(三錢) 鼠黏(三錢)薄荷(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五分) 馬勃(三分,布包煎)黃連(六分) 僵蟲(二錢) 板藍根(一錢,或青黛代) 水煎服。
__清咽利膈湯__芒硝(三錢) 銀花(三錢) 鼠黏(三錢) 大黃(六錢,酒炒)黃連(八分) 枳實(一錢五分) 連翹(一錢五分) 梔子(一錢五分)薄荷(一錢五分) 僵蟲(二錢,薑汁炒) 人中黃(二錢) 厚朴(一錢) 生石膏(三錢)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