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指令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2
主机:CPU、存储器和输入输出接口合起来构成计算机的主机。
CPU: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由运算器和控制器构成。
运算器:计算机中完成运算功能的部件,则ALU和寄存器构成。
外围设备: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设备,包括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外存储设备。
数据:编码形式的各种信息,在计算机中作为程序的操作对象。
指令:构成计算机软件的基本元素,表示成二进制数编码的操作命令。
透明:在计算机中,从某个角度看不到的特性称该特性是透明的。
位:计算机中的一个二进制的数据代码(0或1),是数据的最小表示单位。
字:数据运算和存储单位,其位数取决于计算机。
字节:衡量数据量以及存储器容量的基本单位,1字节等于8位二进制信息。
字长:一个数据字包含的位数,一般为8位、16位、32位和64位等。
地址:给主存储器不同的存储位置指定的一个二进制编号。
存储器:计算机中存储程序和数据的部件,分为内存和外存两种。
存储器的访问:对存储器中数据的读操作和写操作。
总线:计算机中连接功能单元的公共线路,是一束信号线的集合。
硬件:由物理元器件构成的系统,计算机硬件是一个能够执行指令的设备。
软件:由程序构成的系统,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种。
兼容:计算机部件的通用性。
操作系统:主要的系统软件,控制其他程序的运行,管理系统资源并且为用户提供操作界面。
汇编程序:将汇编语言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程序的计算机软件。
汇编语言:采用文字方式(助记符)表示的程序设计语言,其中大部分指令和机器语言中的指令一一对应。
编译程序:将高级语言的程序转换成机器语言程序的计算机软件。
解释程序:解释执行高级语言程序的计算机软件,,解释并执行源程序的语句。
系统软件:计算机系统的一部分,进行命令解释、操作管理、系统维护、网络通信、软件开发和输入输出管理的软件。
应用软件:完成应用功能的软件,专门为解决某个应用领域中的具体任务而编写。
指令流:在计算机的存储器与CPU之间形成的不断传递的指令序列。
地大计算机组成原理新作业垂直微指令垂直微指令是计算机中的一种指令格式,也是计算机组成原理中的重要概念。
它是指将一条高级指令分解为多条微指令,并且每条微指令同时包含多个控制信号。
在计算机中,垂直微指令的使用可以使机器的指令执行更加高效和灵活。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垂直微指令的原理和应用。
首先,垂直微指令的基本原理是将一条高级指令(例如ADD、SUB、JUMP等)分解为多个微指令,每个微指令对应于计算机CPU中的一条控制信号。
通过同时发出多条微指令,可以有效地控制计算机的各个执行部件,从而实现高级指令的执行。
垂直微指令一般由多个字段组成,每个字段对应于一个控制信号。
这些字段可以分为三类:操作控制字段(OCF)、地址控制字段(ACF)和数据控制字段(DCF)。
操作控制字段用来指示执行的操作类型,例如加法、减法、跳转等;地址控制字段用来指示操作的地址,例如操作数的存储位置;数据控制字段用来指示需要进行的数据操作,例如读取、写入等。
垂直微指令的执行分为两个阶段:指令译码和指令执行。
在指令译码阶段,计算机从存储器中读取一条高级指令,并将其分解为多个微指令。
在指令执行阶段,计算机同时发出多条微指令,并根据微指令中的控制信号对计算机的各个部件进行操作。
通过这种方式,计算机可以高效地执行多条微指令,从而实现高级指令的执行。
垂直微指令的应用广泛。
首先,它可以提高计算机的执行效率。
通过将一条高级指令分解为多条微指令,并且同时执行这些微指令,可以避免因为指令之间的依赖关系而造成的等待时间,从而提高计算机的执行速度。
其次,垂直微指令可以增加指令的灵活性。
通过组合不同的微指令,可以实现多样化的操作和功能。
例如,在实现浮点运算时,可以使用多条微指令同时对操作数进行处理,从而提高浮点运算的速度和精度。
此外,垂直微指令还具有易于硬件实现和扩展的优点。
由于垂直微指令只包含多个控制信号,相对于水平微指令(每条微指令一个控制信号)来说,它的硬件实现更加简单和高效。
计算机组成原理微程序控制单元实验## 微程序控制单元实验### 简介微程序控制单元(Microprogram Control Unit)是计算机组成原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是一种基于微指令的控制方式,有效地解决了指令复杂度高、设计难度大的问题。
本篇文档将介绍微程序控制单元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 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将能够深入了解微程序控制单元的工作原理,理解微程序控制单元在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实践掌握微程序的设计与编写。
### 实验内容1. 将微指令存储器的内容读入到微程序存储器中;2. 设计微指令的控制信号;3. 实现微程序控制单元的功能;4. 编写测试程序,验证微程序控制单元的正确性。
### 实验步骤#### 第一步:读取微指令存储器内容将微指令存储器中已经设计好的微指令读入到微程序存储器中。
这一步骤可以使用硬件开关、编程方式或者仿真软件进行。
#### 第二步:设计微指令的控制信号根据实验需求,设计微指令的控制信号。
微指令的控制信号包括指令码、操作码、地址码等等,根据具体的实验需求而定。
#### 第三步:实现微程序控制单元的功能将设计好的微指令的控制信号与微程序控制单元进行连接。
确保微程序控制单元能够正确地根据微指令的控制信号来执行相应的操作。
#### 第四步:编写测试程序编写测试程序,验证微程序控制单元的正确性。
测试程序需要覆盖到微程序控制单元的各个功能模块,包含不同类型的指令和操作,以确保微程序控制单元的完整性和鲁棒性。
#### 第五步:测试与调试将编写好的测试程序加载到微程序控制单元中,进行测试和调试。
通过观察微程序控制单元的输出结果,排查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正,以保证其正确性和稳定性。
###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微程序控制单元的工作原理,并通过实践掌握了微程序的设计与编写。
微程序控制单元的应用可以提高计算机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同时也降低了整个系统的复杂度和设计难度。
计算机组成原理知识点整理⼀、概念1.CMDR:控存数据寄存器,存放从控存读出的微指令2.CMAR:控存地址寄存器,⽤于存放微指令的地址,当采⽤增量计数器法形成后续微指令地址时,CMAR有计数功能3.系统并⾏性:并⾏包括同时性和并发性两个⽅⾯。
前者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时刻发⽣,后者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时间段发⽣。
也就是说,在同⼀时刻或者同⼀时间段内完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相同或者不同的功能,只要在时间上互相重叠,就存在并⾏性。
4.进位链:传递进位的逻辑电路5.间接寻址:通过访存(若是多次间址还需多次访存)得到有效地址6.微程序控制:采⽤与存储程序类似的⽅法来解决微操作命令序列的形成,将⼀条机器指令编写成⼀个微程序,每⼀个微程序包含若⼲条微指令,每⼀条微指令包含⼀个或多个微操作命令7.RISC: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通过有限的指令条数简化处理器设计,以达到提⾼系统执⾏速度的⽬的8.中断隐指令:在机器指令系统中没有的指令,是CPU在中断周期内由硬件⾃动完成的⼀条指令,功能包括保护断点,寻找中断服务程序⼊⼝地址,关中断9.周期挪⽤/周期窃取:DMA⽅式中由DMA接⼝向CPU申请占⽤总线,占⽤⼀个存取周期10.单重分组跳跃进位:n位全加器分成若⼲⼩组,⼩组内进位同时产⽣,⼩组与⼩组间采⽤串⾏进位11.双重分组跳跃进位:n位全加器分为若⼲⼤组,⼤组内⼜分成若⼲⼩组,⼤组中⼩组的最⾼进位同时产⽣,⼤组与⼤组间的进位串⾏传送12.超标量:在每个时钟周期内同时并发多条独⽴指令,即以并⾏操作⽅式将两条或两条以上指令编译执⾏,在⼀个时钟周期内需要多个功能部件13超流⽔线:将⼀些流⽔线寄存器插⼊到流⽔线段中,好⽐将流⽔线再分道,提⾼了原来流⽔线的速度,在⼀个时钟周期内⼀个功能部件被使⽤多次14.⽔平型微指令:⼀次能定义并执⾏多个并⾏操作的微命令。
从编码⽅式上来看,直接编码、字段直接编码、字段间接编码、直接编码和字段直接和间接混合编码都属于⽔平型微指令。
计算机组成原理微程序系统实验总结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计算机组成原理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涵盖了计算机硬件的各个方面,包括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等。
而微程序系统则是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控制计算机的指令执行过程,是计算机内部的一个重要的工作流程。
在本次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微程序系统实验中,我深入学习了微程序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并通过实践了解了微程序的编写和调试过程。
下面是我对本次实验的总结:在实验中,我们通过学习微程序设计的原理和方法,了解了微程序的工作方式。
微程序是一种控制计算机指令执行的方式,它将指令的执行过程分解成一系列微操作,通过微指令的控制来完成指令的执行。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指令的执行效率和灵活性,使得计算机的指令集更加丰富和灵活。
在实验中,我们学习了微程序的编写和调试方法。
微程序的编写需要根据指令的执行过程和微操作的控制流程进行设计,然后将微操作编码成微指令。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指令的执行顺序、条件分支、循环等复杂情况,以保证微程序的正确性和高效性。
在调试过程中,我们通过观察微指令的执行结果和状态寄存器的变化,来检查微程序的正确性和性能。
然后,在实验中,我们还学习了微程序的优化方法。
微程序的优化可以通过减少微操作的数量和提高微操作的并行度来实现。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合并相似的微操作、去除无效的微操作和重排微操作的顺序来减少微操作的数量。
而通过增加并行执行的微操作和优化微指令的编码方式,可以提高微程序的执行效率和速度。
在实验中,我们还进行了微程序系统的性能测试和评估。
通过测试不同指令序列的执行时间和资源消耗,我们可以评估微程序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在评估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微程序的设计和优化方法来改善系统的性能和效果。
总结起来,本次计算机组成原理微程序系统实验,我深入学习了微程序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通过实践了解了微程序的编写和调试过程,并掌握了微程序系统的优化方法和性能评估技巧。
计算机组成原理和微机原理两者的区别:
“计算机组成原理”涉及到的内容是电子电路,定点、浮点运算及运算器,还有CPU 及微程序。
“计算机组成原理”更侧重在微指令层级描述计算机的组成和运行机理。
“微机原理”通常会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机接口技术”紧密联系,它涉及到的如下内容是——8086/8088 CPU的结构及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8255、8251、8253、8259、8237、A/D、D/A等接口芯片的原理及应用。
“微机原理”在详述8086/8088 CPU的结构及硬件资源、指令系统、寻址方式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在讲解接口芯片的原理及应用之后,仍然会基于汇编语言对接口芯片进行编程。
“微机原理”更侧重在机器指令层面描述计算机的组成和运行机理。
相比之下,“计算机组成原理”在讨论某些问题时更贴近电子电路层面,而“微机原理”讨论问题的层面比前者较为宏观,基本都在芯片层面。
计算机组成原理微程序系统实验总结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主要研究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并了解了它们之间的工作原理和相互关系。
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实验环节中,我们进行了微程序系统的实验。
微程序系统是一种将指令集的控制逻辑以微指令的形式存储在存储器中的控制方式。
通过实验,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计算机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的理解,并掌握了微程序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微程序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思想。
微程序系统通过将指令的控制逻辑以微指令的形式存储在存储器中,然后通过控制器按照微指令的顺序来执行指令。
这种方式可以使得计算机的指令集更加灵活,并且可以方便地进行指令的扩展和修改。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VHDL语言来描述微程序系统的控制逻辑。
VHDL是一种硬件描述语言,可以用于描述数字电路的结构和行为。
通过使用VHDL语言,我们可以将微程序系统的控制逻辑以硬件的形式描述出来,并通过仿真软件来验证其正确性。
在实验中,我们首先进行了微程序系统的设计。
我们根据指令集的要求,设计了适当的微指令,并将其存储在存储器中。
然后,我们设计了控制器的逻辑电路,用于按照微指令的顺序来执行指令。
最后,我们使用仿真软件对设计的微程序系统进行了验证,确保其能够正确地执行指令。
通过实验,我们不仅加深了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解,还掌握了微程序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
我们学会了使用VHDL语言来描述微程序系统的控制逻辑,并通过仿真软件来验证其正确性。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对计算机硬件的工作原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计算机组成原理微程序系统实验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重要的实践环节。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加深了对计算机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的理解,掌握了微程序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并提高了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指令基础知识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领域,涉及到计算机硬
件和软件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微指令是计算机中用于控制操作的一
种指令,它是指令集体系结构中的一部分,用于实现指令的执行和
操作控制。
下面我将从计算机组成原理和微指令的基础知识两个方
面来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计算机组成原理涉及到计算机硬件的结构和功能。
计算
机由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内存)、输入输出设备和总线等
部件组成。
CPU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包括运算器和控制器。
运算
器负责执行算术逻辑运算,而控制器则负责指挥整个计算机系统的
操作。
在控制器中,微指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是控制器内
部的一种指令,用于控制CPU内部的各种操作,如数据传输、运算、逻辑判断等。
微指令的执行直接影响着计算机的性能和功能。
其次,微指令是指令集体系结构中的一种指令,用于控制CPU
内部的操作。
微指令的执行是由控制器来完成的,控制器根据指令
译码后产生相应的微指令序列,这些微指令被送往CPU内部的控制
单元,控制单元根据微指令来控制CPU内部的各种操作。
微指令的
设计和执行对计算机的性能和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合理设计微指
令可以提高CPU的执行效率和灵活性。
综上所述,计算机组成原理涉及到计算机硬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原理,而微指令则是控制CPU内部操作的重要指令。
合理的微指令设计和执行对计算机的性能和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希望以上回答能够满足你对计算机组成原理和微指令基础知识的了解。
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学生姓名:闫全胜学生班级:计算机062202H学生学号: 200620030227指导教师:康葆荣2009年1月3日目录1 关于此次课程设计 (2)1.1 设计的目的: (2)1.2 设计内容及要求: (2)2 分析阶段 (3)2.1指令译码电路分析 (3)2.2 寄存器译码电路分析 (4)2.3 微指令格式分析 (5)2.4 时序分析 (6)3 初步设计阶段 (7)3.1 数据格式 (7)3.2指令描述 (7)3.3 存储器分区 (9)3.4 控制台微程序流程: (10)3.5 运行微程序 (11)4 详细设计阶段 (12)4.1控制台流程分解 (12)4.2 运行微程序子流程 (15)4.3 微程序总流程图 (24)5 实现阶段 (25)5.1 所用模型机数据通路的介绍 (25)5.2 微程序代码设计与编写 (26)微程序二进制代码表 (26)5.3 机器指令的输入及运行 (28)心得体会 (30)参考资料 (31)1 关于此次课程设计1.1 设计的目的:本课程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是在学生学习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设计。
目的是通过一个完整的8位指令系统结构(ISA)的设计和实现,加深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内容的理解,建立起整机系统的概念,掌握计算机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工作作风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1.2 设计内容及要求:基于TDN-CM++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系统,设计和实现一个8位指令系统结构(ISA),通过调试和运行,使设计的计算机系统能够完成指定的功能。
设计过程中要求考虑到以下各方面的问题:1、指令系统风格(寄存器-寄存器,寄存器-存储器,存储器-存储器);2、数据类型(无符号数,有符号数,整型,浮点型);3、存储器划分(指令,数据);4、寻址方式(立即数寻址,寄存器寻址,直接寻址等);5、指令格式(单字节,双字节,多字节);6、指令功能类别(算术/逻辑运算,存储器访问,寄存器操作,程序流控制,输入/输出);7、依据CPI值对指令系统进行性能分析。
《计算机组成原理》1.指令、指令系统、虚拟存储器、Cache的地址映像、微命令、微指令、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中断系统、中断隐指令、光盘、指令周期、机器周期、节拍的定义指令:指令是指计算机执行某些操作的命令。
指令系统:一台计算机所有指令的集合。
虚拟存储器:将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的地址空间统一编址,在硬件和系统软件的共同管理下,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单一的存储器。
cache的地址映像:在cache中,地址映像是指把主存地址空间映像到cache地址空间,也就是把存放在主存中的程序按照某种规则装入cache中,地址映像有3种方法全相联映像,直接映像,组相联映像微命令:在微程序控制的计算机中,将控制部件向执行部件发出的各种控制命令叫做微命令。
微指令:指控制存储器中的一个单元的内容,即控制字,是若干个微命令的集合。
输入设备:向计算机输入信息的外部设备称为输入设备。
输出设备:接受计算机输出信息的外部设备称为输出设备。
中断系统:是计算机实现中断功能的软、硬件总称。
中断隐指令:CPU响应中断后,经过某些操作,转去执行中断服务程序。
这些操作是由硬件直接实现的。
光盘:用光学方式读写信息的圆盘称为光盘。
指令周期:CPU每取出一条指令并执行这条指令,都要完成一系列的操作,所需要的时间通常叫做一个指令周期。
机器周期:在计算机中,为了便于管理,常把一条指令的执行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每一阶段完成一个基本操作。
完成一个基本操作所需要的时间称为机器周期。
节拍:在一个机器周期内,要完成若干个微操作。
这些微操作有的时候可以同时执行,有的需要按先后次序串行执行。
因而应把一个机器周期分为若干个相等的时间段,每一个时间段对应一个电位信号,称为节拍电位信号。
2.冯·诺依曼等人提出的存储程序概念(教材P2,共3点)。
1)计算机应由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5大基本不见组成;2)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来表示指令和数据;3)将编好的程序和原始数据事先存入存储器中,然后再启动计算机工作,这就是存储器程序的基本含义。
计算机组成原理中的微操作与时序控制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中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涉及到计算机硬件的各个方面,包括计算机的结构、功能以及工作原理等。
其中,微操作与时序控制是组成原理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
本文将从微操作与时序控制的定义、作用、实现方式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微操作的定义与作用微操作指的是对计算机中的寄存器、算术逻辑单元(ALU)、控制器等各个部件进行的最小操作。
微操作的目的是对这些组件进行精确和有效的控制,从而完成特定的任务。
微操作可以包括数据的传送、写入和读取、计算和逻辑运算等。
它是计算机中的基本操作,在整个计算机指令的执行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微操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传输:微操作可以实现数据在寄存器之间的传输,使得寄存器之间可以进行数据的交换和共享。
这对于计算机的数据处理和计算任务非常重要。
2. 存储操作:微操作可以将数据从内存传输到寄存器中,或将寄存器中的数据写入到内存中。
这样,计算机可以在执行指令时灵活地使用和管理内存中的数据。
3. 运算操作:微操作可以对寄存器中的数据进行运算和逻辑操作,如加减乘除、与或非等,从而实现复杂的计算和逻辑运算。
4. 控制操作:微操作可以对控制器中的状态和计数器进行设置和更新,从而控制整个计算机的工作状态和执行过程。
二、时序控制的定义与实现方式时序控制是指计算机中各个部件和信号的时间顺序和时钟节奏的控制。
它负责确保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在正确的时间点上进行微操作,从而保证计算机系统按照预期的顺序和时序运行。
时序控制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 硬布线控制:通过设计和布置硬件电路来实现时序控制。
这种方式需要考虑到电路的延迟和逻辑关系等,需要经过详细的硬件设计和调试。
2. 微程序控制:将时序控制的过程用微指令序列来表示和执行。
微程序控制器中包含了所有微操作的微指令序列,通过时钟控制和状态转移等来完成时序控制。
3. 状态机控制:通过设计和实现状态机来控制计算机的时序。
1.已知某机采用微程序控制方式,其存储器容量为512×48(位),微程序在整个控制存储器中实现转移,可控制微程序的条件共4个,微指令采用水平型格式,后继微指令地址采用断定方式,如图所示:(1)微指令中的三个字段分别应多少位?(2)画出对应这种微指令格式的微程序控制器逻辑框图。
解:(1)假设判别测试字段中每一位为一个判别标志,那么由于有4个转移条件,故该字段为4位,(如采用字段译码只需2位),下地址字段为9位,因为控制容量为512单元,微命令字段是(48 – 4 - 9 )= 35 位。
(2)对应上述微指令格式的微程序控制器逻辑框图B1.2如下:其中微地址寄存器对应下地址字段,P字段即为判别测试字段,控制字段即为微命令子段,后两部分组成微指令寄存器。
地址转移逻辑的输入是指令寄存器OP码,各状态条件以及判别测试字段所给的判别标志(某一位为1),其输出修改微地址寄存器的适当位数,从而实现微程序的分支转移。
图B1.22.某计算机有8条微指令I1—I8,每条微指令所包含的微命令控制信号见下表,a—j 分别对应10种不同性质的微命令信号。
假设一条微指令的控制字段仅限8位,请安排微指令的控制字段格式。
a*(b,c,d,e,f,g,h,j) b*(c,d,e,h) c*(d,e,g,h) d*(e,f,g,h) e*(g,,i) f*(g) g*(i) h*(j) 解:为了压缩指令字的长度,必须设法把一个微指令周期中的互斥性微命令信号组合在一个小组中,进行分组译码。
经分析,(e ,f ,h)和(b, i, j)可分别组成两个小组或两个字段,然后进行译码,可得六个微命令信号,剩下的a, c, d, g 四个微命令信号可进行直接控制,其整个控制字段组成如下:01 e 01 b直接控制10 f 10i4位2位2位3.运算器结构如图B5.2所示,R1 ,R2,R3是三个寄存器,A和B是两个三选一的多路开关,通路的选择由AS0 ,AS1 和BS0,BS1端控制,例如BS0BS1 = 11时,选择R3 ,BS0BS1 = 01时,选择R1……,ALU是算术/ 逻辑单元。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微指令一、课程设计题目微指令设计与实现二、设计目的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将深入了解微指令的概念、设计方法和实现过程,掌握微指令的编写技巧和调试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设计内容1. 微指令的概念和作用2. 微指令的设计方法和流程3. 微指令的编写技巧和调试方法4. 微指令的实现过程和实验操作四、设计步骤1. 学生自行学习微指令的概念和作用,了解微指令的设计方法和流程。
2.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编写一个简单的微指令程序,包括指令的操作码、操作数、寻址方式等。
3. 学生使用微指令编译器,将编写好的微指令程序转换成微指令码。
4. 学生使用微指令模拟器,将微指令码加载到模拟器中,进行调试和测试。
5.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对微指令程序进行优化和改进,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和稳定性。
6. 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微指令的设计方法和实现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和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和建议。
五、设计要求1. 学生需要独立完成本次课程设计,不得抄袭他人作品。
2. 学生需要按照设计步骤,认真完成实验操作和调试工作。
3. 学生需要撰写规范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4. 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程设计,并按时提交实验报告。
六、设计评价1. 学生的实验报告质量和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2. 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调试能力是否达到要求。
3. 学生的微指令程序设计和实现是否合理和有效。
4. 学生的课程表现和参与度是否积极和认真。
七、设计参考资料1.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唐朔飞,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2.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指导书》(第2版),唐朔飞,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3. 《微指令设计与实现》课程教材,作者待定。
计算机组成原理中的指令系统与微程序指令系统和微程序是计算机组成原理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指令系统是计算机内部实现各种功能的基本指令集合,而微程序是为了实现指令系统而设计的一种硬件逻辑。
本文将介绍指令系统和微程序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计算机组成原理中的作用。
一、指令系统指令系统是计算机内部实现各种功能的指令的集合。
它定义了计算机可以执行的操作和数据处理方式。
指令系统包括指令的格式、寻址方式和操作码等要素。
指令系统决定了计算机的功能和性能。
指令系统中的指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数据传输指令、算术逻辑指令、控制指令等等。
不同类型的指令完成不同的操作,通过组合和执行这些指令可以实现计算机所需的各种功能。
指令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到计算机硬件的性能和复杂性。
一方面,指令系统应尽可能的简单,以提高计算机的执行效率;另一方面,指令系统也应具备足够的功能,以满足各种应用需求。
二、微程序微程序是为了实现指令系统而设计的一种硬件逻辑。
它是将指令系统的功能细化为一条条微指令,通过控制器按照微指令的顺序来执行各种操作。
微程序的设计思想是将指令的执行过程细化为若干个微操作,并将这些微操作编码为微指令。
每个微指令都包含了一条指令的执行操作,通过按照指令的顺序执行微指令,就可以实现整个指令系统的功能。
微程序的设计可以将指令系统的功能分解为若干个步骤,每个步骤对应一个微指令。
这样可以大大简化指令的执行过程,提高计算机的执行效率和灵活性。
微程序还可以方便地更新和修改,以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
三、指令系统与微程序的关系指令系统和微程序是紧密相关的。
指令系统定义了计算机可以执行的操作和数据处理方式,而微程序则是实现这些操作和处理方式的具体方法。
微程序是指令系统的一种实现技术,它将指令系统的功能细化为一条条微指令,通过控制器按照微指令的顺序来执行各种操作。
通过微程序,可以实现复杂的指令功能,提高计算机的执行效率和灵活性。
指令系统和微程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类比来理解。
郑州轻工业学院本科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总结报告设计题目: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学生姓名:系别:专业:班级:学号:指导教师:2011 年1月7 日郑州轻工业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题目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专业、班级学号姓名主要内容:乘法指令、停机指令的设计与实现。
基本说明:由于乘法指令较为复杂,本次模型机设计只完成乘法机器指令和停机指令的设计与实现。
主要参考资料等:《计算机组成原理》白中英主编科学出版社。
完成期限:一周指导教师签名:课程负责人签名:2011年 1月 7 日目录课程设计任务书 (2)一、微程序控制器的基本原理 (4)二、模型机结构 (5)三、微指令格式 (6)四、指令系统 (7)五、指令流程图 (8)六、程序清单 (9)七、微程序清单 (10)八、心得与体会 (11)附录:微程序详解 (11)1. 总述 (11)2. 乘法算法 (11)3. 实现难点 (12)一、微程序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微程序控制器原理框图如图所示。
它主要有控制存储器、微指令寄存器和地址转移逻辑三大部分组成。
其中微指令寄存器分为微地址寄存器和微命令寄存器两部分。
(1)控制存储器控制存储器用来存放实现全部指令系统的微程序,机器运行时只读不写。
其工作过程是:每读出一条微指令,则执行这条微指令接着以读出下一条微指令,又执行这条微指令……。
(2)微指令寄存器微指令寄存器用来存放由控制存储器读出的一条微指令信息。
其中微地址寄存器决定将要访问的下一条微指令的地址,而微命令寄存器则保存一条微指令的操作控制字段和判别测试字段的信息。
(3)地址转移逻辑在一般情况下,微指令由控制存储器读出后直接给出下一微指令的地址,通常我们简称微地址,这个微地址信息就存放在微地址寄存器中。
如果微程序不出现分支,那么下一条微指令的地址就直接由微地址寄存器给出。
当微程序出现分支时,意味着微程序出现条件转移。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判别测试字段P和执行部件的“状态条件”反馈信息,去修改微地址寄存器人内容,并按改好人内容去读下一条微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