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二上第四单元新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37.00 KB
- 文档页数:19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一. 教材分析《表内除法(一)》是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在进行除法运算时,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如对于除法的理解不够深入,计算方法不够熟练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拓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学生对于除法运算的掌握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练习题。
3.教学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教学道具,如分水果、分零食等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物品平均分给其他人,引出除法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除法的算式和运算方法,让学生初步认识除法,并讲解除法的基本原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除法运算的练习,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除法运算的顺序和规则,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通过游戏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巩固除法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如何计算价格等,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提醒学生注意事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适量的除法运算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表内除法(一) 4初步认识除法》教案一. 教材分析《表内除法(一)》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的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除法,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和简单运算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起点,对于学生后续学习复杂的除法运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建立起除法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运算,具备一定的数学运算基础。
他们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关于平均分物的经验,对于除法概念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学生对于除法的本质理解还比较模糊,对于除法算式的组成和运算规律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的基本概念。
2.学生能够运用除法计算表内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学会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本质,能够灵活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除法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采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掌握除法运算。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除法算式卡片、实物道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2.学具准备:学生作业本、铅笔、橡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平均分物的情境,如分水果、分玩具等,让学生感受到除法的必要性,引出除法概念。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除法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除法算式,如6÷2=3,解释除法算式的含义,让学生初步认识除法。
同时,教师讲解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如被除数、除数、商等。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9《练习九(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9《练习九(第2课时)》主要内容是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和运用。
本节课通过各种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加减法的运算规则的理解,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教材通过不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加减法的运算规则,但运算速度和准确性还有待提高。
学生对具体的题目类型和解题方法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和提高。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需要进一步激发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例子,加深对加减法的运算规则的理解,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加减法的运算规则的理解和运用。
2.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加减法的运算规则的理解,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同时,采用激励评价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实际的例子,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加减法的运算练习。
2.准备激励评价的方法,用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加减法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老师有3个苹果,妈妈又给了2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让学生尝试回答,并解释答案的得出。
2.呈现(10分钟)呈现各种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进行加减法的运算练习。
例如:小华有5个糖果,他吃了2个,还剩下几个糖果?引导学生进行运算,并解释答案的得出。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加减法的运算练习。
可以设置一些游戏化的环节,如拼图游戏、卡片游戏等,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运算练习。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共9课时)一. 教材分析《表内除法(一)》是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四单元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除法的基础知识,学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除法的基本概念、除法算式的组成、除法与乘法的联系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除法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并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基本知识,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学习除法时,可能会对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除法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会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并能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会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
2.教学难点:学生对除法算式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除法知识,准备相关教学案例和练习题。
2.学生准备:提前复习乘法知识,准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分水果、分配物品等,引导学生思考除法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如除法算式的组成、除法与乘法的联系等,让学生初步认识除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简单的除法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除法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如除法接力、除法拼图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除法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购物时的折扣、分配物品等,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平均分(一);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活动过程,通过分类、比较,认识“平均分”;学会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分成几份,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并能说明“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2.使学生通过操作经历观察、比较和综合、抽象、概括等活动过程,体验把一些物体“按每份几个分”的过程和结果,形成具体的分法,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体验学习和认识新内容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平均分的含义及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分法和结果。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桃子图片,师生分别准备圆片、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人调整一、创设情境,认识“平均分”二,动手1.教学例1。
(1)初步认识。
指出:按每份个数相同和不同,把这3种分法分成了两类,其中分成3个和3个是每份个数同样多。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追问:怎样的分法叫作平均分?(2)加深认识。
引导:这6个桃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呢?你想平均分成几份就分成几份,交流:你是怎样平均分的?追问:为什么这两种分法也是平均分?强调:把一些物体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2.小朋友看“想想做做”第1题,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就在它下面打“\,…’。
说明: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3.教学例2。
谈话:孙悟空看我们认识了“平均分”,直夸大家很聪明。
它一高兴,轻轻一变,变出了8个桃。
它说:有8个桃,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呢?(出示例题,摆出8个桃)小朋友,让你来分一分,你觉得怎样分这8个桃,就能看到分给几个小朋友了呢?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表6个桃,自己动手分成两堆,再说说是怎样分的。
交流:你是怎样分的?1—5、2—4、3--3交流:这3种分法分成了怎样的两类?为什么这样分类?哪一类是每份同样多?做“想想做做”第1题。
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认识均匀分第 1课时总第个教课设计教课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2~ 43 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一想做做”。
教课目的:1.让学生经历均匀分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均匀分的特色,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红若干份。
2.在活动中培育学生的着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渐形成自主研究的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互相沟通的态度。
踊跃参加教课要点难点:知道把一些物体分红相等的几份是均匀分这个均匀分的含义,操作活动的过程。
教课具准备:小黑板、挂图、圆片等。
教课过程:一、先学研究初步感知“均匀分”1.老师这里有 8 朵鲜花,准备插到两个花瓶里,你们猜我会如何分?学生可能会有以下的回答:( 1)一个花瓶分 1 朵,另一个花瓶分 7 朵;( 2)一个花瓶分 2 朵,另一个花瓶分 6 朵;( 3)一个花瓶分 3 朵,另一个花瓶分 5 朵;( 4)每个花瓶分 4 朵。
2.依据学生的回答,指出:第四种分法两个花瓶相同多。
3.发问:假如老师准备每 2 朵插一个花瓶,那么需要几个花瓶呢?小结:每个花瓶都分了 2 朵,也能够说每份分得相同多。
我们把每份分得相同多的分法叫做“均匀分” 。
(板书:相同多、均匀分)[学情预判:经过富裕情味的素材,让学生在猜想中学会用数学的目光去剖析,初步感知“均匀分”的意义。
]二、考虑研究,沟通共享:说一说,下边哪幅图表示均匀分1. 出示三幅图:第一幅图8 串葡萄放两堆,一堆 3 串,另一堆 5 串;第二幅图12 个苹果均匀放四堆,每堆 3 个;第三幅图 6 个西瓜放三堆,一堆 1 个,一堆 2 个,另一堆 3 个。
(1)发问:第二幅图为何表示均匀分?这是把几个苹果均匀分红了几份?每份是几个?(2)第一、三幅图为何不是均匀分?如何改变能够使它变为均匀分?2.接着又出示四幅图,让学生依据均匀分的观点,娴熟地判断出哪个是均匀分?[设计企图:为学生创建参加的时机,让学生在辨析中进一步感悟“均匀分” 的意义。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第1课时认识平均分(1) (5)第2课时认识平均分(2) (7)第3课时认识平均分(3) (9)第4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 (12)第5课时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 (15)第6课时复习 (18)(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学习活动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方法,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并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用1~6的乘法口诀计算相应的除法算式;初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用除法计算的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联系除法的含义解决有关平均分的简单实际问题,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和探索用口诀求商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乐于与同学合作、交流的积极情感,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及前后联系如下:本单元教材的基本结构: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和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
结合用口诀求商的教学,教材还安排了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除法实际问题。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学生对四则运算的认识,为后继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对数量关系的认识,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生活的意识,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除法概念的内涵比较丰富。
学生在结合生活实例理解除法含义时,不但要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还要学会“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和“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方法。
在学习用口诀求商时,不但要理解“为什么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还要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因此,理解除法的含义和用口诀求商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如下一些特点:1.加强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充分的感性经验。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操作,初步认识“活动印章”的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模型,建立较为完整的实物模型的概念。
2. 能力目标:结合观察比较操作,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性,发展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3.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细致有序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和特征。
教学难点:正确建立实物模型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猜谜语。
出示谜语:生来一百只,模样各不同。
有长有短短,有方有长长。
能雕又可盖,能滚还会爬。
(打一物)学生猜。
2.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些物体的特征。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 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出示魔方。
看看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你有什么感觉?摸一摸。
和同桌讨论一下,再汇报讨论结果。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面有规则的平面。
(2)出示长方体的模型。
这是什么形状的物体?你们觉得它有什么特征?动手操作一下,并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再汇报讨论结果。
(板书学生说的特征)(3)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面有无数个,没有规则的平面;有六个面;相对的面大小相等。
(4)出示课本第77页填好表格的“长方体的特征”。
读一读。
对照这个表格想一想,你刚才说的这些特征有没有包括在里面。
(有)再想一想,长方体除了这些特征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特征?完成“做一做”的填空题。
并讨论交流填空的方法。
(可以通过触摸六个面面积的大小是否相等来比较)(5)小结长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有这些特征,因此“长方体”这个名称。
我们给它起得非常好。
(板书:长方体)2. 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出示一个正方体学具。
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它的特征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面是无数个,有无数条边;每条边都相等;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大小相等。
(板书:正方体)再想一想还知道什么?验证。
(边长6个长度都相等)(2)小结正方体的特征。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教案在本课时中,我们将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我们将使用一些小数目的实物,让学生亲自进行平均分的操作,以此来帮助他们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认识平均分(二)。
(教材第44、第45页的内容)2.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的方式,进一步认识平均分的概念,并学会使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平均分的结果。
在本课时中,我们将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的方式,进一步认识平均分的概念。
我们将使用一些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学会使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平均分的结果。
认识平均分(三)。
(教材第46、第47页的内容)3.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巩固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并进一步掌握除法的相关知识。
在本课时中,我们将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巩固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并进一步掌握除法的相关知识。
我们将使用一些更加复杂的实物,让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平均分操作,并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初步认识除法。
(教材第48、第49页的内容)4.让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学会正确读写除法算式,并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在本课时中,我们将让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并学会正确读写除法算式。
我们将教授学生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并帮助他们建立起对除法的初步认识。
练八。
(教材第50、第51页的内容)5.让学生通过练,巩固对除法的理解,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时中,我们将让学生通过练,巩固对除法的理解,并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将提供一些练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掌握除法的相关知识。
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材第52、第53页的内容)6.让学生学会使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并进一步巩固对除法的理解。
在本课时中,我们将让学生学会使用乘法口诀来求商。
通过这个方法,学生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除法计算,并进一步巩固对除法的理解。
练九。
(教材第54、第55页的内容)7.让学生通过练,进一步巩固对除法的理解,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案目录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第1课时连加、连减第2课时加减混合运算第3课时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实际问题第4课时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多边形的认识第2课时认识平行四边形第3课时有趣的七巧板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第1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1)第2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2)第3课时1~4的乘法口诀(1)第4课时5的乘法口诀第5课时乘加、乘减第6课时6的乘法口诀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第1课时认识平均分(1)第2课时认识平均分(2)第3课时两种分法对比第4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第5课时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第6课时复习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第1课时线段的初步认识第2课时认识厘米第3课时认识米第4课时我们身体上的“尺”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第1课时7的乘法口诀第2课时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第3课时8的乘法口诀第4课时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第5课时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第6课时乘法口诀表第7课时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第8课时复习第七单元观察物体第1课时从前、后、左、右观察物体第八单元期末复习第1课时数的运算(1)第2课时数的运算(2)第3课时图形世界第4课时应用广角一100以内加减法(三)第1课时连加、连减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例1、“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1.学生根据连加、连减算式主动思考笔算过程并用竖式计算,学生用竖式笔算连加、连减,掌握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的笔算方式,并能正确地笔算。
2.学生经历连加、连减笔算方式的思考,计算过程,体会加减笔算在新背景下的应用过程,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培养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积累计算学习的经验。
教学重点: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连加、连减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折纸船吗?老师告诉你们这有三个好朋友在折纸船呢!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例1情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