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概论教学大纲1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4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农学概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Agriculture课程类别:选修课程编号:课程归属单位:农学院制定时间:2010年4月15日一、课程的性质、任务1.农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高、实用性强的课程,是学生了解农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掌握作物研究和生产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
该课程重点介绍农学学科中作物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涵盖作物学的发展特点、作物进化与分布、品种选育与良种繁殖、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生态环境关系、生产管理技术、耕作制度与农业生态等作物学的主要内容。
能够较好地体现作物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注重基础知识的共性和先进性,兼顾内容的学术性和实用性,旨在为认识和分析作物学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体系奠定基础。
2.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了解各作物生长发育的共性,并对一些常见农作物的个性有充分的认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的指导思想。
本课程适用于综合性院校的各个专业。
学习该课程对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基础地位,开拓学习思路,促进专业学习大有益处。
因此,教学上要求学生:(1)了解农业的概念、起源与发展,以及我国农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2) 掌握农业自然资源的概念、基本特性及利用原则,农业生产的实质与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机能与特点;(3) 熟练掌握作物五大生活因素光、热、水、气和矿质营养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种植制度、养地制度和护地制度的重要作用;(4) 正确理解几种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栽培技术。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大纲适用于综合性院校的各个专业(包括农学含烟化方向、中草药栽培与鉴定、植保、园艺、农机、资环、林学、农经等)本科生或专科高年级学生。
本课程共开设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6学时,实验0学时。
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本课程与遗传学、育种学、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农业生态学、耕作学等课程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Introduction to Agronomy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方面有关的知识,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与方法,作物生产的主要技术。
(二)能力目标:利用农学概论的基本原理,因地制宜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培养学生在作物生产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根据作物的要求,提供适宜— 1 —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的。
(三)素质目标: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业务素质。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作物生产的概况及其发展,了解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了解作物生产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标准化、安全化的现代化概念、意义及措施等。
(二)理解作物生产共性的知识、基本的原理和普遍适用的技术措施。
(三)掌握作物生产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掌握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及环境条件对作物的影响,并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和手段加以调控,即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方面有关的知识。
掌握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与方法,作物布局、复种、间套混作、连作和轮作概念、意义及技术;收获、粗加工和贮藏技术。
能在实际生产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农学的定义及作物生产的地位知识点:农学的定义、性质与特点,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知识点: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本章主要讲述农学的性质和特点、农作物生产目标和主要科技成就与发展趋势。
重点:农学的性质和特点,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农学的特点思考题:— 2 —1、农学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2、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3、当前如何认识我国农业及作物生产的重要性。
农学概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门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地讲解农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促进学生对农业发展、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农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农业与生态环境1.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生态农业与现代农业3.农业可持续发展2. 农业生产1.农业生产基本理论2.农业生产技术与方法3.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发展3. 农业经济管理1.农业市场与供需关系2.农业企业管理3.农业政策与法律4. 现代农业技术1.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2.现代农业科技产业三、教学方法1. 理论课讲解:通过教师讲授、幻灯片、数据分析等方式,讲解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农业应用知识。
3. 现场实验:通过在实验室、田间地头等场所组织实验操作,加强实践和操作能力。
4. 学生讨论:通过学生互相讨论,共同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占30%,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课堂互动、作业完成等。
2. 期中考试:占30%。
3. 期末考试:占40%。
五、教学资源1. 课件资料:提供详细的教学PPT、视频讲解等资源。
2. 教学实验室:提供丰富的实验设备、专业化的实验仪器等资源。
3. 文献资料:提供纸质和电子文献,供学生查阅和借阅。
六、教学总结本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农学知识理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课程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蔬菜的生产技术、动物的繁殖与饲养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野外调查、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农林牧渔业和环保等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学概论》教学大纲学分:2 总学时:36理论学时:27 实验学时:9面向专业:植保、植师大纲执笔人:李向东大纲审定人:陈雨海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农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高、实用性强的课程,是学生了解农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掌握作物研究和生产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的重要途径。
该课程着重介绍作物生产的共性规律、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涉及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植物营养学和土壤肥料学等学科领域。
内容上力求突出科学性、实用性、普遍性和前瞻性,结构体系上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农学概论》任务就是让植保、植保(师)专业的学生,了解农学以及整个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对我国农业生产及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的发展方向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理论知识方面:本课程宜安排学生在学完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有关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程之后的第六、七学期。
要求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规律、环境因素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作物生产的主要技术,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原则,作物布局、复种、间作、混作、套作、连作和轮作概念、意义及技术;作物良种在生产中的作用,作物育种目标、程序及育种方法,种子产业及管理,收获、粗加工和贮藏技术,作物生产现代化的概念和特征,作物生产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标准化、安全化的意义及措施等。
并利用农学概论的基本原理,因地制宜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技能方面:着重培养学生感性认识、动手能力、创新思维意识、实践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给学生提供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台,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进行作物生产试验研究必要的基本技能,能在实际生产上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要求学生掌握小麦、玉米、棉花、花生、水稻、甘薯等主要农作物的形态特征与功能,认识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和甘薯等作物不同生育时期的田间长势长相,学会其田间诊断、管理和测产方法。
、.~①我们‖打〈败〉了敌人。
②我们‖〔把敌人〕打〈败〉了。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农学概论课程英文名称:General Introduction of Agronomy课程类别:必修课课程编号:0803101014课程总学时:20学时适用专业及年级: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三年级。
先修课程:生命科学概论、机械制图与CAD基础、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及材料成型基础、电工学、电子学、机电控制技术、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备构造、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等。
大纲主撰人:张宇光课程归属单位:机械工程学院制定时间:2007年11月3日一、教学对象本大纲适用于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
二、教学目的根据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方向)2007级专业培养方案,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方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装备的构造原理、性能设计研究、使用管理及现代生物学知识,能在农业机械设计、机械化生产管理及服务部门从事农业机械及相关装备性能设计、农业机械化规划与管理、教学与科研、营销与服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与要求,作为专业必修课,“农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应使学生对农业生产科学知识有一定的、必要的了解,对与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密切相关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及要求有一定的了解;懂得在处理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问题时必须考虑的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基本要求,为恰当地解决好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生产的技术问题方面的协调,促进农业生产的安全、优质、高效、低耗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农学基本知识与理论基础。
为适应在农业机械产品设计、制造、运用维护及设备管理方面的工作,提供必要的农学理论基础。
三、教学要求(一)了解农业生产方面的一些基本规律与理论。
(二)了解主要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基本要求。
(三)了解为实现农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而采用的主要农业生产技术措施。
农学概论学习大纲一、课程性质、设置目的和要求农学概论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农业推广专业的专业基础选修课,是一门以植物为主体,主要讲述作物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课程,为农业推广专业提供理论基础和基本生产技术技能。
本课程的特点是:(1)内容广泛,知识体系涉及到多个学科,如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作物栽培耕作学、遗传育种学、土壤学、气象学、植物保护学等学科。
(2)综合性强,农作物生产实践性很强,理论应用的灵活度大,在学习中强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制宜。
学习本课程的具体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植物的生理生化特征和生长发育基本理论和知识,灵活掌握作物生产与土壤肥料、作物育种、种植制度和植物保护的关系,解决生产中常见问题,提高综合分析和实际运用能力。
农学概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除应重视基本原理的学习外,还应联系当地生产实际中的典型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考虑解决的办法。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农学概论以植物为主体,主要讲述作物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包括植物生活、遗传与育种、农业土壤与肥料、植物保护、耕作制度五章。
前两章讲述作物的营养和代谢、生长和繁殖、遗传和变异等生命活动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适应和改变作物的种性,提高其生产力。
第三章主要从作物生长的非生物环境方面说明各生活因素自身变化的规律,及其与作物的关系。
生活因素的改善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其中以土壤因素的改善,显得更为现实和有效。
第四章则是从有害的生物环境方面讲述其对作物的危害,以及病虫害发生的基础知识和防治原理。
第五章主要讲述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制定合理的种植制度及其与之相配合的农田耕作管理措施,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做到既能充分用地,又能积极养地。
绪言一、农业生产的本质二、农业生产的特点(一)严格的地区性(二)强烈的季节性(三)农业生产的连续性三、农业生产的三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一)植物生产(二)动物生产(三)土壤的培肥管理四、农业生物和环境的统一性五、农学概论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考核要求:掌握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掌握动植物生产和土壤培肥的关系;理解农业生物和环境的统一性。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非农学专业生物类)
2005-11-14点击: 574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Agriculture
一、课程说明
1.课程性质:
农业概论其内容具有综合性、宏观性、战略性、应用性的特点,可作为高等农业院校非农学专业的公共选修基础课。
2.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从宏观上对基础农业有一个较全面地、系统地认识和了解。
3.适应专业:
本大纲适用于植保、园艺、农机、资环、林学、葡萄酒等非农专业。
4.学时与学分:
36个学时,2个学分
5.先修课程:
《植物学》、《植物生理》《植物生态学》
6.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含教材名,主编,出版社,出版年份)
推荐教材:
《农业概论》,韩思明、贾志宽主编,陕西: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参考书目:
①《农业概论》,官春云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②《农业总论》,胡跃高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③《当代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信乃诠,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0
④《农学概论》,朱新民等,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1
⑤《农学概论》,李建民主编,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7.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课30学时,参观实验6学时
8.考核方式:(说明,成绩评定办法)
考试:占80%;考察:占20%。
二、教学基本要求和能力培养要求
1.通过本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了解农业的概念、起源与发展,发及我国农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掌握农业自然资源的概念、基本特性及利用原则,农业生产的实质与特点,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机能与特点;
(3)熟练掌握作物五大生活因素光、热、水、气和矿质营养与作物生长发育的
关系,种植制度、养地制度和护地制度三部分;
(4)正确理解几种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栽培技术。
2.通过学习本课程,应具备以下能力:
(1)充分认识农业生产特点以及与其它非农生产的区别;
(2)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基本因素;
(3)掌握作物种植制度和以种植制度为核心的土壤管理制度;
(4)对于某些作物有一定的感情认识。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农业的概念
第二节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第四节我国农业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农业自然资源及农业区划
第一节农业自然资源
第二节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三节我国农业分区
第三章农业生产与农业生态系统
第一节农业生产的实质与特点
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
第四章作物生产的基本因素
第一节作物的生活因素
第二节作物基本生活因素的规律性
第三节作物生活的基础—土壤
第四节我国农业的发展概况
第五章种植制度
第一节作物布局
第二节种植模式
第三节种植体系
第六章农田土壤管理制度
第一节土壤耕作
第二节土壤培肥
第三节农田防护
第七章作物品种改良
第一节育种的有关概念
第二节种质资源
第三节品种改良的种类
第四节优良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第五节农作物种子标本的观察与认识
第八章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
第一节小麦栽培理论与技术
第二节玉米栽培理论与技术
第三节水稻栽培理论与技术
第四节农作物标本园的参观及作物特征特性的认识四、教学学时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