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概念的发生与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12.64 MB
- 文档页数:33
第五节学前儿童概念的发展特点一、学前儿童概念的发展1.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2.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一般特点儿童的数概念的形成,经历了口头数数,给物数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四个阶段。
二、学前儿童判断的发展1、判断的形式由直接判断向间接判断发展2、判断的依据逐渐客观化3、判断的论据逐渐明确化、学前儿童推理的发展四、学前儿童理解力的发展教学过程:【导入】提问: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概念?【新授】一、学前儿童概念的掌握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
概念是用词来表示的,词是概念的物质外衣,也就是概念的名称。
(一)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两三岁的幼儿只能进行初步的概括,概括的内容极其贫乏。
每一个词,基本上只代表一个或某一些具体事物的特征,而不是代表某一类的大量的事物的共同特征。
例如,“猫”只代表自己家里的小花猫或少数他所看过的猫,“树”只代表自己家门前的树或少数他所看过的树。
到了学前晚期,概念所概括的内容才逐渐比较丰富。
(二)概括的特征很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学前儿童虽能概括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但常常把外部的和内部的、非本质的和本质的特征混在一起,还不能很好地对事物内部的、本质的特征进行概括。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学 前儿童大多以功用性的定义来说明关于事物的概念。
例如“杯 子”,这是喝水的;“衣服”,这是穿的。
(三)概括的内涵不精确学前儿童还不能进行本质的概括,因而概括的内涵往往不 精确。
有时失之过宽,例如,把桌椅、柜子概括为“用的东西”, 把萝卜也归为“果实”这个概念里。
有时又失之过狭,例如,4 岁的学前儿童以为“儿子”一词就代表小孩,因此,有一天看结合幼儿实 际案例分析教师分析后 举例见一个高大而嘴上有短胡须的男人,说是幼儿园里保姆的儿子,就感到非常惊奇。
(四)学前儿童掌握数概念的特点概念中,数概念比实物概念更加抽象,对于幼儿来说更加难以掌握。
一般认为,学前儿童处在数概念的萌芽时期。
1.学前儿童数概念的萌芽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辩数阶段是对物体大小或多少的模糊认识。
概念的五个阶段
概念的诞生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
通过这五个阶段,可以把一类事物变成头脑里的概念。
分析阶段:将事物分解成各个部分,并分别加以研究。
综合阶段:将分析的各个部分重新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比较阶段:将不同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
抽象阶段:从众多事物中提取出共同的本质特征,形成一个抽象的概念。
概括阶段:将抽象的概念推广到一类事物中,形成一个概括性的概念。
通过完成这五个阶段的任务,可以实现将一类事物变成头脑里概念的目标。
这五个阶段组成了概念生成的一个完整过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从而更好地做出判断。
概念发展的历史趋势概念发展的历史趋势是人类智慧和思维的进步和发展导致的。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不断深化,这推动了概念的演变和发展。
以下是概念发展的几个主要历史趋势。
首先,概念发展的历史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的。
在人类早期的阶段,概念主要是基于直观经验和感知的,比较简单和具体。
例如,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概念可能只包括食物、工具和家庭等基本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人类的认知能力的增长和文化知识的积累,人类开始形成更加复杂和抽象的概念,如时间、空间、思维等。
其次,概念发展的历史趋势是从局部到整体的。
早期的人类主要通过感知和经验来获得知识和理解,因此他们的概念往往是局部的,与具体的对象或现象相关。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对世界的不断探索,人们开始把注意力从局部转移到整体,从观察、描述单个对象或现象到寻求规律和普遍性。
这导致了一些重要的概念的出现,如自然规律、科学原理和社会制度等。
第三,概念发展的历史趋势是从实证到理论的。
在人类概念发展的早期阶段,概念通常是基于具体的实际经验和观察得出的。
然而,随着人类智慧的进一步发展和科学方法的应用,人们开始寻求更加系统和理论化的概念。
这就需要人们通过实验、观察和推理来获取知识,并建立起一套科学理论来解释和预测现象。
这种理论化的概念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并做出更加准确的预测。
第四,概念发展的历史趋势是从单一到多样的。
在人类早期的阶段,人们的知识和概念通常是相对单一和一致的,因为人们的交流和接触有限。
然而,随着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加强,人们开始接触到不同文化和知识体系,这带来了不同的概念和观点。
这使得概念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人们开始意识到不同的观点和解释也可以存在并相互交融。
最后,概念发展的历史趋势是从静态到动态的。
早期的人类概念往往是相对静态和固定的,人们将它们视为绝对和不可改变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思维的进步,人们开始认识到概念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根据数学概念学习的心理过程与特征,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也分为三个阶段:①引入概念,使学生感知概念,形成表象;②通过分析、抽象和概括,使学生理解和明确概念;③通过例题、习题使学生巩固和应用概念。
(一)数学概念的引入数学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概念引入得当,就可以紧紧地围绕课题,充分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为学生顺利地掌握概念起到奠基作用。
引出新概念的过程,是揭示概念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而各个数学概念的发生形成过程又不尽相同,有的是现实模型的直接反映;有的是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经过一次或多次抽象后得到的;有的是从数学理论发展的需要中产生的;有的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有的是将思维对象理想化,经过推理而得;有的则是从理论上的存在性或从数学对象的结构中构造产生的。
因此,教学中必须根据各种概念的产生背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地选取不同的方式去引入概念。
一般来说,数学概念的引入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新概念。
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或教材中的实际问题以与模型、图形、图表等作为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去获取概念。
例如,要学习“平行线”的概念,可以让学生辨认一些熟悉的实例,像铁轨、门框的上下两条边、黑板的上下边缘等,然后分化出各例的属性,从中找出共同的本质属性。
铁轨有属性:是铁制的、可以看成是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两条边可以无限延长、永不相交等。
同样可分析出门框和黑板上下边的属性。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属性是:可以抽象地看成两条直线;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彼此间距离处处相等;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等,最后抽象出本质属性,得到平行线的定义。
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新概念,是用概念形成的方式去进行教学的,因此教学中应选择那些能充分显示被引入概念的特征性质的事例,正确引导学生去进行观察和分析,这样才能使学生从事例中归纳和概括出共同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
关于幼儿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探索及纷争作者:姚岚程鹤来源:《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01期[摘要]幼儿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一直是心理学、哲学、人类学、认知科学等研究的焦点之一。
在简要介绍著名认知心理学家麦德尔(Mandler)关于幼儿概念形成和发展的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文章呈现了当前认知心理学界围绕感知、概念和意识的关系、范畴化是单一过程还是双重过程,以及感知意义分析机制和意象图式等焦点问题,产生的各种探索与纷争,指出不同学科应加强沟通和协作,以深化和丰富人们关于概念起源的认识。
[关键词]感知;概念;意识;感知意义分析;意象图式一、引言语言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语言可以用来表达概念。
那么,是否只有当幼儿开始学习语言时才开始形成概念呢?一种观点认为,幼儿在学习语言之前没有概念。
这种观点可能与皮亚杰的经典理论有关,即幼儿起初只有感觉运动系统,没有概念系统,只有到1岁半至2岁时,才开始形成概念系统,而这正是幼儿开始习得语言的年龄。
另一种观点认为幼儿习得语言之前已拥有范畴。
至于该范畴是概念性质的还是感知性质的、概念的本质是什么、感知和概念是什么关系、概念如何形成与发展等问题,不同学者之间存在较大的争执。
本文拟以麦德尔(Mandler J.M)的研究为参照,在简要介绍其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就当前诸多研究者围绕感知、概念和意识的关系、范畴化是单一过程还是双重过程、感知意义分析机制和意象图式等问题开展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思考。
二、麦德尔关于幼儿概念形成与发展的理论(一)概念与感知麦德尔认为,概念与感知的区别应以意识为标准,概念是指关于物体种类和事件的陈述性知识,对意识思维而言具有潜在的可及性,而感知属于程序性知识,对意识思维而言不具有可及性。
陈述性与程序性知识区别的关键在于信息能否被带到意识层面。
她同时认为,范畴并非等同于概念,并基于概念与感知的区别,将范畴分为概念范畴和感知范畴,两类范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解析信息的种类、信息储存的方式、可及性、获取的途径及功能等方面。
概念论之一:概念的由来概念论之一:概念的由来(2010-07-27 20:12:15)人类的思维是建立在概念的工作上的。
首先我们当问:概念是通过怎样的途径从人类的意识中产生的呢?或者说概念何以能够在人类的意识中产生,成为人类的思维方式,却未能在其他生物或动物的意识中产生,成为其他生物或动物的思维方式的呢?一些学者试图从人类大脑结构与动物大脑结构的不同中去寻找答案,把概念作为物的结构产物,认为既然意识是大脑的产物,那么概念的意识方式必然是人类大脑结构的必然,并深信科学的发展,能够最终地为我们揭示概念产生的物的结构方式,并由此研制出具有人类智慧或超越人类智慧的物的智能构造。
计算机和数码技术的发展,使不少人把人类的意识和大脑看成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计算机,相信终有一天,人类的科技将造出可以和人类大脑媲美并超过人类大脑智能的计算机。
意识依赖于大脑的结构,这没有错,可以这样说,没有大脑就不会有动物和人类的意识。
然而在我看来,脑的意识活动,并不是一种纯物的运动,而是一种建立在主客互为关系基础上的生命方式的制作。
没有生命方式的存在,没有生命体诞生所形成的生命主体与外界客体的界分,没有主体触觉对客体刺激的主客相互关系和制作,就不会有脑的意识活动和意识方式的出现。
意识是一种生命方式的机能。
一切生命体,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主客互为关系的制作。
生命体的每一瞬间,从细胞分裂到机体更新,从呼吸到进食,从环境到生存的择取等等,都有着其主体对客体的互为关系建立,一方面在这种主客互为关系中建构自己,另一方面又在这种主客互为关系的变动和发展中改变自己。
正是在这种主客互为关系中,生命体以其主体触觉对客体刺激的制作,进行生存和繁衍的择取和作为,生成生命体的意识活动,在长久的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中,由起初的低级生命的反应意识,逐步进阶到了高级生命的知性意识,并进而在人类这个物种的生命方式中,发展出了一种人类所独具的概念意识。
在地球的久远的生命历史中,生命意识在其生成、变动和发展的进化过程中,从古至今,出现了低等生物反应意识,高级动物知性意识和人类概念意识这三个不同的意识型态。
第二节概念的形成过程一、概念的心理学定义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
包括在每个概念下的事物一般都具有共同的属性或特性,比如"笔"虽然多种多样,但都是书写工具。
每个概念都包含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
例如,"脊椎动物"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有生命、有脊椎,外延则包括一切有脊椎的动物。
概念的内涵增加,它的外延就小了。
心理学通常以人们掌握概念的途径不同将概念分成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
日常概念也叫模糊概念或前科学概念,它是在日常交往和个人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这类概念的内涵中有时包含着非本质特性,而忽略了本质特性。
例如有些儿童认为鸟是"会飞的动物",把蜜蜂、苍蝇都看成鸟,而不同意鸡、鸭也是鸟。
科学概念也叫明确概念,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经过假设和检验逐渐形成的,对于个人则主要是在学习条件下获得的。
因此,科学概念的确切内涵可以用言语进行科学的解释。
当然,科学概念的内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以及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概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概念具有不同的等级,如"猫"是一个概念,"哺乳动物"、"动物"、"生物"也是概念,但这些概念处于不同的层次上,"动物"在概念层次上比"生物"低,比"哺乳动物"高。
二、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从个人的角度看,概念形成是指个体学会概念的过程,即把具有共同特征的东西归在一组,把有不同特征的东西放在不同组别之中,再把这些组和不同的名称联系起来的过程。
这个过程受很多因素影响,难以进行实验研究。
因此,心理学家常用"人工概念"的方法研究概念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