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通风习题课教学文案
- 格式:doc
- 大小:251.00 KB
- 文档页数:7
《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矿井通风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通风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管理。
2. 了解矿井灾害的种类和危害,掌握各种灾害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3. 学会使用相关通风与灾害防治设备和仪器,提高矿井安全生产水平。
4.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提高矿井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二、教学内容1. 矿井通风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矿井通风的概念和意义通风的基本原理通风方法和技术2. 通风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管理通风系统的基本组成和设计原则通风网络的构建和计算通风机的选型和安装通风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通风基本原理、通风系统设计和运行管理的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实验室实践: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通风与灾害防治设备的操作和实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2. 课件:通风原理、通风系统设计、灾害防治等3. 实验室设备:通风与灾害防治设备、仪器4.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论文、案例、新闻报道等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40%。
2. 期末考试:通风原理、通风系统设计和灾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占总评的60%。
3. 综合评价:评价学生的安全意识、责任心和矿井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24课时,实验教学8课时。
2. 教学计划:第1-8课时:矿井通风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第9-16课时:通风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管理第17-24课时:矿井灾害的种类和危害第25-32课时:灾害预防和控制措施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矿井通风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风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管理矿井灾害的种类和危害灾害预防和控制措施2. 教学难点:通风网络的构建和计算通风机的选型和安装矿井灾害的预测和控制八、教学步骤与课堂活动1. 教学步骤:导入:介绍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的重要性讲解:讲解通风基本原理、通风系统设计和运行管理的相关知识案例分析:分析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的实际案例实验室实践:进行通风与灾害防治设备的操作和实验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的问题2. 课堂活动:提问与回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并回答问题小组竞赛:开展小组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验演示:进行通风与灾害防治实验的演示九、教学反思与改进1. 教学反思:课后总结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反思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合适2.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十、教学拓展与推荐1. 教学拓展:引导学生关注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组织学生参加相关学术讲座和实践活动2. 推荐资源:教材:《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学术论文: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网络资源: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相关的新闻报道、案例分析等十一、教学评估与反馈1. 评估方法: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40%。
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课程授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矿井通风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通风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管理。
2. 使学生了解矿井常见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危害,掌握灾害预防和治理的基本方法。
3. 培养学生具备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矿山安全生产水平。
二、教学内容1. 矿井通风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通风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管理3. 矿井灾害的分类和成因4. 矿井瓦斯、粉尘、水害、火灾等灾害的防治方法5. 矿井安全监测与控制技术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
2.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实验操作:安排实地考察或实验室操作,使学生掌握通风与灾害防治的实践技能。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矿井通风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课时)2. 通风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管理(2课时)3. 矿井灾害的分类和成因(2课时)4. 矿井瓦斯、粉尘、水害、火灾等灾害的防治方法(4课时)5. 矿井安全监测与控制技术(2课时)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占总评的30%。
2. 考试成绩:包括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际操作考核,占总评的7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教程》2. 课件:教师自制的PPT课件3. 视频资料: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相关的教学视频4. 实验设备:通风实验装置、灾害防治模拟设备等5.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期刊、论文、案例等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矿井事故案例,引发学生对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2. 矿井通风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讲解矿井通风的基本原理,如空气流动、压力差等,以及通风方法,如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
3. 通风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管理:介绍通风系统的设计原则,如合理布置通风巷道、设置通风设施等,以及通风系统的运行管理。
矿井通风教案教案标题:矿井通风教案目标:1. 了解矿井通风的重要性及其对矿工安全的影响。
2. 理解矿井通风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3. 掌握矿井通风系统的设计和调整方法。
4.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通过展示一些矿井事故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矿井安全的重视。
2. 引导学生思考矿井通风对矿工安全的重要性。
知识讲解:1. 介绍矿井通风的定义和作用。
2. 解释矿井通风系统的组成,包括风机、风道、通风门等。
3. 详细讲解矿井通风系统的工作原理,包括正压通风和负压通风。
4. 分析矿井通风系统设计的考虑因素,如风量、风速、风压等。
案例分析:1. 提供一个实际的矿井通风系统设计案例。
2. 引导学生分析该案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3. 讨论学生的分析结果,引导他们思考设计矿井通风系统的关键因素。
实践操作:1. 划分小组,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矿井通风系统。
2. 提供一些实际矿井的数据,让学生在设计中考虑不同的情况。
3.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设计方案,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总结:1. 总结矿井通风的重要性和作用。
2. 强调学生在矿井通风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3. 提醒学生矿井通风系统的调整和维护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1. 矿井通风系统的示意图或图片。
2. 矿井通风系统设计案例。
3. 实际矿井的数据。
评估方式:1. 学生的小组设计方案评价。
2. 学生对案例分析和讨论的参与度。
3. 学生对矿井通风知识的理解程度的书面测试。
《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课程授课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1.2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1.3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矿井通风的基本原理2.2 矿井通风设备及系统2.3 矿井通风设计与管理2.4 矿井灾害类型及危害2.5 矿井灾害防治技术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案例,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实地教学法:组织学生参观矿井,了解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的实际情况。
四、教学安排4.1 课时:32课时4.2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地教学4.3 教学进度安排:第1-4课时:矿井通风的基本原理第5-8课时:矿井通风设备及系统第9-12课时:矿井通风设计与管理第13-16课时:矿井灾害类型及危害第17-20课时:矿井灾害防治技术五、教学评价5.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案例分析报告等,占总成绩的40%。
5.2 考试成绩:包括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占总成绩的60%。
教案编写完毕,仅供参考。
如需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请随时告知。
六、教学资源6.1 教材:《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6.2 辅助教材:《矿井通风设计与实践》、《矿井灾害防治技术案例分析》6.3 网络资源:相关论文、案例、新闻报道等6.4 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参观矿井,了解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的实际情况七、教学环节7.1 授课:教师讲解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7.2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案例,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3 作业布置与批改:布置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7.4 实地教学:组织学生参观矿井,了解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的实际情况7.5 考试与评价: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评估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八、教学策略8.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提高课堂互动性8.2 情境教学:创设实际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情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8.3 对比教学:对比分析不同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8.4 产学研结合:邀请企业专家授课,分享实际工作经验和案例九、课程考核9.1 过程考核: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案例分析报告等,占总成绩的40%9.2 期末考试:包括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占总成绩的60%十、教学反思10.1 教师反思:课程结束后,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10.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对教学进行改进10.3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和学生反馈,对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提高教学质量教案编写完毕,仅供参考。
考虑,为了便于分析和计算,一般可把这种气体看作是没有这两种因素的理想气体。
气体的物理参量较多,最基本的是比容、压力、温度。
一、空气的比容和密度1、空气的比容:单位质量的空气所占的容积,即υ=V/M m3/kg (1-1)2、空气的密度:单位容积空气的质量,ρ=M/V kg/m3 (1-2)3、空气的重率:单位容积空气的重力γ=N/ m3 (1-3)二、空气的压力1、空气的绝对静压——空气分子不停息无规则的热运动对容器壁面产生的压强,它使气体分子状态的基本参量之一。
2、特点1)空气的绝对静压具有在各个方向上强度相等的特点2)不论空气是静止还是流动,绝对静压都存在3)地表大气中的绝对静压习惯上叫做大气压力,标高越低,大气压力越大4)标准大气压是指气温在零度时为45度海平面上的绝对静压p o=101324.96帕3、计量单位Pa KPa Mpa4、空气绝对静压的测量测量绝对静压的常用仪表有两种:水银器压计、空和气压计三、空气的温度1、空气温度的意义和计量温度是气体状态的基本参量之一气体分子的运动是热运动,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大小表示这种热运动的强烈程度,体现出气体分子冷热程度,表示这种冷热程度的参量就是温度.T——绝对温度,t——聂氏温度,T=t+273.152、井下空气温度的变化规律在进风路线上,冷空气进入井下,冷空气与低温进行热交换,风流吸热,低温散热地温随温度涿渐增加,且风流下行受压缩,沿线气温逐渐升高。
四、空气的湿度1、意义绝对湿度fa——单位体积或质量的空气所含的水蒸气的质量的绝对值。
相对湿度——在统统压下,空气的绝对温度和饱合湿度之比的百分数。
φ=fa/fs×100%,%由此可知,当φ=0时,fa=0空气中没有水蒸气,是绝对干燥的空气,当φ=100时,fa=fs,空气中所含水蒸气达到饱和程度。
2、空气湿度的测算测算空气湿度时,先用仪表测算出相对湿度,再算出绝对湿度。
常用仪表:手摇湿度计、风扇湿度计。
矿井通风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了解矿井通风的重要性和作用;2.掌握矿井通风的分类和原理;3.学习矿井通风系统的构成和运行控制;4.了解矿井通风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
教学重点:1.矿井通风的分类和原理;2.矿井通风系统的构成和运行控制。
教学难点:1.矿井通风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增加学生对矿井通风的了解;2.实践演示法:通过实地考察矿井通风系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知;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5分钟)教师使用图片或实物展示矿井通风系统,引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问学生:“矿井通风在矿山生产中有什么作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步骤二:讲解矿井通风的分类和原理(30分钟)教师讲解矿井通风的分类,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并详细介绍两者的原理和异同点。
步骤三:学习矿井通风系统的构成和运行控制(30分钟)教师通过图示和实际案例,讲解矿井通风系统的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要求学生学习通风系统的设计原则和运行控制的方法,包括通风量的计算、风力机的选择和控制等。
步骤四:分组讨论矿井通风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矿井通风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并列出相关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展示自己的想法。
步骤五:总结与展望(1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资源:1.图片或实物展示矿井通风系统的材料;2.图片和图表展示矿井通风系统的构成和运行控制的材料;3.矿井通风系统实地考察的场地。
教学评估:1.课堂提问: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矿井通风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小组讨论成果评估:根据小组讨论的成果评估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实地考察报告: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关于矿井通风系统实地考察的报告,评估学生对矿井通风系统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1.安全教育:教学中强调矿井通风在矿山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矿山安全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矿井通风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矿井通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矿井通风的定义、作用和重要性;掌握矿井通风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了解矿井通风系统的组成和运行机制。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矿井通风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设计简单的矿井通风系统,并进行效果评估。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矿井通风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增强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对矿井通风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矿井通风的定义、作用和重要性:介绍矿井通风的基本概念,阐述矿井通风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矿井通风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讲解矿井通风的物理原理,介绍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的原理及应用。
3.矿井通风系统的组成和运行机制:解析矿井通风系统的结构,阐述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4.矿井通风设计及效果评估:介绍矿井通风设计的基本方法,讲解通风效果评估的指标和手段。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阐述矿井通风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引入矿井通风的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实验法:学生进行矿井通风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通风原理及设备运行。
4.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矿井通风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课件,直观展示矿井通风的原理和设备。
4.实验设备:准备矿井通风实验所需的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矿井通风与安全习题课1.《规程》规定,井下空气中,按体积计,一氧化碳不得超过0.0024%,按重量计,不得超过30mg /m 3,问怎样从体积标准换算为重量标准? 1. 解:某种气体的体积标准换算为重量标准可用下式:3100010001000,/10022.4 2.24T T Z n n m m n mg m =⨯⨯=⨯式中 m ——气体的克分子量,g ; n T ——气体的体积标准,%; 22.4——气体的克分子体积,L 。
故当一氧化碳的浓度为0.0024%时,其重量标准应为: 30.002428100030/2.24T n mg m ⨯=⨯=2.某矿井冬季进风流的温度为5℃,相对湿度为70%,回风的温度为20℃,相对湿度为90%,矿井的总风量为2500 ,试求风流在一昼夜内从矿井中带走多少吨的水蒸汽。
2. 解:由表1-2查得当温度为5℃与20℃时空气的饱和水蒸气量为F 5°=6.8g/m 3 ,F 20°=17.2g/m 3。
根据公式(1-2)计算进风流与回风流中实际含有的水蒸气量:3. 36.870%4.76/J f g m =⨯=317.290%15.48/H f mg m =⨯=故风流在一昼夜内从矿井中带走的水蒸气量为:(15.48 4.76)250060243787238.01000G kg t -⨯⨯⨯===3.已知风表的校正曲线如图2-4所示,试求该曲线的表达式。
若已知表速为m /s ,试由该表达式求出真风速。
j ϕ3/min m3.解:在校正曲线上任意选定①、②两点,由此两点的坐标值求校正常数b 值,即:8117ZB v a b tg v α--==== 则该曲线的表达式为: 1Z B v v =+若已知6/v m s =时,代入上式,则z v 为:167/v m s =+= 4.(P32)某倾斜巷道如图3-18所示,已知断面I-I 和断面Ⅱ-Ⅱ的P静1=755mmHg ,P 静2=750mmHg ;V 1=5m/s ,V 2=3m/s ; , ;Z 1=0,Z 2=60m 。
矿井通安全习题及答案矿井安全题库及答案一、填空题1、矿井五大自然灾害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2、矿井瓦斯涌出形式有_______和_______。
3、我过现场一般把矿井瓦斯划分为:_______、掘进区瓦斯和_______三部分4、根据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和瓦斯涌出形式,我们可以把瓦斯矿井划分为_______、_______和突出矿井。
5、预防瓦斯喷出的措施有探、排、引、堵、通五字方针,探指的是_______ ;排指的是排放或抽放瓦斯;引指的是将瓦斯引至回风流;堵指的是_______;通指的是单独通风、加大供风量;6、当压力一定时,瓦斯的引火延迟性取决于_______和火源温度。
7、瓦斯爆炸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8、预防瓦斯爆炸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和限制瓦斯爆炸范围扩大的措施。
9、在煤矿的任何地点都有发生瓦斯爆炸的可能性,但大部分发生在_______。
10、瓦斯在矿井中发生爆炸时,将产生、、和有害气体。
11、瓦斯爆炸对煤矿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是;二是。
12、引燃瓦斯的火源可归纳为4类,即:、、和摩擦火花。
13、防止突出常用的局部防突措施有、、、_______ 和松动爆破5种。
14、瓦斯在煤体中存在的状态有_______和_______两种。
15、突出的预兆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16、根据瓦斯来源不同,瓦斯抽采方法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17、在采煤工作面容易发生瓦斯爆炸的地点主要在_______和_______。
18、瓦斯积聚是指局部瓦斯浓度达到_______%,体积超过_______m3的现象。
矿井通风教案
矿井通风教案
一、教学内容
矿井通风的概念、目的和原理。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矿井通风的概念、目的和原理。
2. 掌握矿井通风的实施方法和技术。
3.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向学生展示矿井内部的气体状况和通风设备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概念讲解
教师讲解矿井通风的概念,并向学生解释矿井通风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矿工的安全和提高工作效率。
3.原理解析
教师向学生详细解释矿井通风的原理,包括正压通风和负压通风两种方式,以及通风系统的构成和工作过程。
4.实施方法和技术
教师介绍矿井通风的实施方法和技术,包括风口的设置、通风
管道的布置和风机的选择等。
5.案例分析
教师以实际案例为例,向学生分析通风不畅造成的后果和应对措施,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6.课堂练习
教师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通风故障和事故处理的问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7.教学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矿井通风的重要性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练习和问题解答的方式,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矿井通风技术矿井通风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矿井通风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掌握矿井通风技术的原理和方法;3.了解矿井通风系统的组成和设备;4.熟悉矿井通风安全管理措施;5.能够分析和解决矿井通风问题。
二、教学内容1.矿井通风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矿井通风技术的原理和方法;3.矿井通风系统的组成和设备;4.矿井通风安全管理措施;5.矿井通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1.矿井通风技术的原理和方法;2.矿井通风系统的组成和设备;3.矿井通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
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讲授矿井通风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PPT演示、多媒体展示等形式进行;2.实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矿井通风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实际操作矿井通风设备,熟悉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五、教学手段1.多媒体设备: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知识展示;2.矿井通风设备:提供矿井通风设备供学生实践操作;3.案例资料:准备实际矿井通风问题的案例资料,供学生分析和解决。
六、教学流程第一节:矿井通风技术基本概念和作用(30分钟)1.矿井通风技术的定义和作用;2.矿井通风技术与矿井安全生产的关系;3.矿井通风技术的发展历程;4.矿井通风技术在现代矿山的应用。
第二节:矿井通风技术原理和方法(40分钟)1.矿井通风原理: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2.矿井通风方法:大气通风法、机械通风法和混合通风法;3.通风参数计算方法;4.火灾和瓦斯事故的矿井通风处理方法。
第三节:矿井通风系统的组成和设备(60分钟)1.矿井通风系统的组成和结构:通风井、风机、气流管道等;2.风机的分类和选择;3.通风井的设计和施工要求;4.气流管道的布置和维护;5.矿井通风系统运行控制与监测。
第四节:矿井通风安全管理措施(40分钟)1.通风巡视和巡风记录;2.通风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3.救护和应急措施;4.矿井通风安全管理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矿井通风实验教案教案标题:矿井通风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矿井通风的重要性及其对矿工安全的影响。
2. 掌握矿井通风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观察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矿井通风模型、风速测量仪器、温度计、湿度计、矿工安全帽等。
2. 实验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实验台、实验工具等。
3. 实验前准备:准备实验材料、检查实验设备、制定实验步骤。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通过投影仪展示一些矿井事故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矿井安全的关注。
- 引导学生讨论矿井通风的重要性及其对矿工安全的影响。
2. 知识讲解(10分钟):- 介绍矿井通风的定义、作用和原理。
- 解释矿井通风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3. 实验操作(3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3-4人,分工合作进行实验。
- 指导学生正确佩戴矿工安全帽,并提醒注意实验安全。
- 指导学生设置矿井通风模型,测量风速、温度和湿度等参数。
- 引导学生观察风速、温度和湿度对矿井通风的影响,并记录实验数据。
4. 数据分析与讨论(10分钟):- 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讨论不同参数对矿井通风的影响。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并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和讨论。
5. 实验总结(5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矿井通风实验的结果和结论。
- 提出一些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矿井通风实验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6.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如矿井通风的相关文献或案例分析。
-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准备下节课的相关讨论和分享。
教学评估:1. 实验操作评估: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安全意识。
2. 数据分析评估:评估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解释能力。
3. 讨论参与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主动参与和表达能力。
4.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对矿井通风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索能力。
教学扩展:1. 组织学生进行矿井通风实验的报告撰写和展示,加深对实验结果的理解和应用。
《采煤概论》电子教案矿井通风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矿井通风的基本概念、作用和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矿井通风系统的组成和通风方法。
3.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矿井通风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矿井通风的基本概念:矿井通风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2. 矿井通风系统的组成:通风网络、通风设备、通风参数。
3. 通风方法:自然通风、机械通风、联合通风。
4. 矿井通风的重要性:安全、生产、环保。
5. 矿井通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矿井通风的基本概念、作用和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矿井通风系统的组成和通风方法。
3. 讨论法:让学生结合实际案例,探讨矿井通风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 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3. 相关矿井通风案例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矿井通风的实例,引起学生对矿井通风的兴趣。
2. 讲解矿井通风的基本概念、作用和重要性。
3. 分析矿井通风系统的组成和通风方法。
4. 讨论矿井通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5.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矿井通风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矿井通风的案例分析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案例中的通风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讨论环节的参与程度,以及对通风问题的理解深度。
3. 知识测试:通过笔试或口试,检验学生对矿井通风基本概念、通风系统组成和通风方法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煤矿,实地了解矿井通风系统的运行情况,加深学生对矿井通风的认识。
2. 邀请煤矿通风工程师进行专题讲座,分享实际工作经验,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3. 开展矿井通风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八、教学安全1. 教育学生遵守煤矿安全生产规定,掌握安全防护知识。
矿井通风与安全第六章局部通风本章主要内容1、局部通风方法----压入式、抽出式、混合式、可控循环风,全风通风,2、掘进工作面需风量计算----压入式、抽出式、混合式、按瓦斯、粉尘、炸药等3、局部通风装备----风筒---- 种类、阻力、漏风、安装;局部通风机----性能、联合运行4、局部通风系统设计----原则、步骤5、掘进安全技术装备系列化利用局部通风机或主要通风机产生的风压对井下独头巷道进行通风的方法称为局部通风(又称掘进通风)。
第一节局部通风方法一、局部通风机通风利用局部通风机作动力,通过风筒导风的通风方法称局部通风机通风,它是目前局部通风最主要的方法。
常用通风方式:压入、抽出和混合式。
1.压入式布置方式:L e --气流贴着巷壁射出风筒后,由于卷吸作用,射流断面逐渐扩张,直至射流的断面达到最大值,此段称为扩张段;L a --射流断面逐渐减少,直到为零,此段称收缩段。
L s --从风筒出口至射流反向的最远距离(即扩张段和收缩段总长)称射流有效射程。
在巷道条件下,一般有:式中 S ——巷道断面,m 2。
特点:(1)局扇及电器设备布置在新鲜风流中; (2)有效射程远,工作面风速大,排烟效果好;(3)可使用柔性风筒,使用方便;(4)由于P内>P外,风筒漏风对巷道排污有一定作用。
要求:(1)Q局<Q巷,避免产生循环风;(2)局扇入口与掘进巷道距离大于10m ; (3)风筒出口至工作面距离小于Ls 。
2.抽出式布置方式:有效吸程L e :风筒吸口吸SL S )5~4(入空气的作用范围。
在巷道边界条件下,其一般计算式为:式中 S ——巷道断面,m 2。
特点:(1)新鲜风流沿巷道进入工作面,劳动条件好; (2)污风通过风机;(3)有效吸程小,延长通风时间,排烟效果不好; (4)不通使用柔性风筒。
3. 压入式和抽出式通风的比较:1) 压入式通风时,局部通风机及其附属电气设备均布置在新鲜风流中,污风不通过局部通风机,安全性好;而抽出式通风时,含瓦斯的污风通过局部通风机,若局部通风机不具备防爆性能,则是非常危险的。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矿井通风的作用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矿井通风设施及《规程》对矿井通风的规定三、授课方法:讲授四: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2、复习巩固3、讲授新课一、矿井通风的地位和作用(一)矿井通风的地位我们知道,煤矿生产是井下作业,而井下煤层的赋存条件差异极大,自然条件十分复杂。
{规程}要求:每个生产矿井必须有完整的独立通风系统。
依靠通风机等动力,将地面的新鲜空气沿着既定的通风路线不断地输入井下,以满足井下各用风地点的需要;同时将井下用过的乏风(污浊空气)不断地排出地面。
这种对矿井不断输入新鲜空气和排出污浊气体的作业过程叫矿井通风。
由于在井下生产过程中,从煤岩层中涌出有害气体和产生矿尘、危害职工身体健康,同时人在井下工作必须有氧气(新鲜空气)进行呼吸,才能保证生命安全。
另一方面讲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温度升高,通风还可起到调节气候条件之功用等,由此可知,对矿井必须进行通风。
通风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
如:一通三防、以风定产、风电闭锁、先送风后送电、停风撤人、盲巷严禁进入等。
为煤炭生产过程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杜绝井下灾害发生和防治的最经济、最基础的解决方法就是搞好矿井通风工作。
它是矿井各生产环节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是重中之重,是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的关键。
(二)矿井通风的主要作用(1)供给井下人员足够的新鲜空气,满足人员呼吸的需要;(2)稀释和排出井下有害气体、矿尘,使之符合《规程》规定;(3)调节井下气候条件,提高生产效率;《规程》规定:矿井必须采用机械通风。
必须安装2套同等能力的通风机装置,其中一套作备用,备用通风机必须能在10min内开动。
主通必须安装在地面,装有主通的出风井应安装防爆门。
二、矿内空气(一)地面的新鲜空气主要有氧气、氮气和其它成分的混合气体所组成。
按体积百分比计算,大约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杂质占0.03%。
4-1 自然风压是怎样产生的?进、排风井井口标高相同的井巷系统内是否会产生自然风压?
解答略。
4-4 如图(题4-4)所示的井巷系统,各点空气的物理参数如下表,求该系统的自然风压。
测点 0 1 2 3 4 5 6 T,℃ -5 -3
10
15 23
23 20 P ,Pa 98924.9 100178.2 102751.2 105284.4 102404.6
100071.5
98924.9
φ,%
0.5
0.95
题4-4图
解:第一步利用下面的公式计算各测点的空气密度。
0.3780.003484(1)273s P P
t P
ϕρ=-+
因测点0温度为-5℃,无法在附录二中查到该温度下的饱和水蒸气分压,可在附录四i-d 曲线图中查找得-5℃下饱和蒸汽分压为400Pa ,其余测点数据均可在附录二中查到,计算结果见下表:
测点 0 1 2 3 4 5 6 Ps/Pa 400 476 1228 1704 2809 2809 2337 标高/m 0 -100 -300 -500 -300 -100 0 ρ/kg.m -3
1.2850
1.2915
1.2621
1.2662
1.1935
1.1660
1.1663
因测点高差不同,因此采用高度加权平均求平均密度。
进风侧平均空气密度为:
3
m0-301Z 1 1.2850 1.2915 1.2915 1.2621 1.2621 1.2662(100200200)5002221
=++500=i i
i Z ρρ==+++=⨯+⨯+⨯∑(128.8250255.36252.83)1.2740
6
m3-6
31Z 1 1.2662 1.1935 1.1935 1.1660 1.1660 1.1663(200+2001005002221
=+235.95+116.6150500=i i
i Z ρρ==+++=⨯⨯+⨯∑)(245.97)1.1971
最后计算该系统的自然风压H N 为
N 0336H =g ()
9.81500=Pa
m m Z ρρ---=⨯⨯(1.2740-1.1971)
377.1945 4-6什么叫通风机的工况点?如何用图解法求单一工作或联合工作通风机的工况点,举例说明之。
解答略。
4-7试述通风机串联或并联工作的目的及其适用条件。
解答略。
4-10 某矿抽出式通风,主要通风机型号为4-72-11NO20型,转速n=630r /min ,矿井风阻R m =0.73575Ns 2/m 8,扩散器出口断面S dv =6.72m 2,风阻R d =0.03576Ns 2/m 8 (自然风压忽略)。
用作图法求主要通风机的工况点。
解:因该型号通风机为离心式通风机,故其个体特性曲线为全压特性曲线。
该风机全压风阻为:
22
=2S 1.20.735750.035762 6.72=0.7848
t m d vd
m d vd
R R R R R R ρ
=++++
=++⨯
则管网阻力特性为:h =0.7848Q 2。
在excel 中分别列出风压数据和阻力数据,在同一坐标系中绘制风压特性曲线和风阻特性曲线,其交点就是通风机的工况点,如下图所示。
从图上可知风机的工况点为风机曲线和风阻曲线的交点,其风量为52m 3/s ,风压为2150Pa 。
4-l1 某矿主要通风机为4-72-ll No l6离心风机,n =800r /min 主要通风机的全压工作风阻r 1=1.962Ns 2
/m 8
,在冬季自然风压H nw =196.2Pa ,夏季H ns =-98.1Pa ,求冬夏两季主要通风机的实际工况点。
解:略
5-1 什么是通风网络?其主要构成元素是什么?
解答略。
5-5 矿井通风网络中风流流动的基本规律有哪几个?写出其数学表达式。
答:矿井通风网络中风流流动的基本规律有三个,分别是:
1)风量平衡定律:风量平衡定律是指在稳态通风条件下,单位时间流入某节点的空气质量等于流出该节点的空气质量;或者说,流入与流出某节点的各分支的质量流量的代数和等于零。
若不考虑风流密度的变化,则流入与流出某节点的各分支的体积流量(风量)的代数和等于零,即:
∑=0
i
M
2)能量平衡定律:能量平衡定律是指在任一闭合回路中,各分支的通风阻力代数和等于该回路中通风机风压与自然风压的代数和。
∑=±Ri N f h H H
3)风流在通风网络中流动,绝大多数属于完全紊流状态,故其阻力定律遵守平方关系,即:
2i i i h R Q =
5-6 比较串联风路与并联风网的特点。
解答略
5-7 写出角联分支的风向判别式,分析影响角联分支风向的因素。
⎪
⎩⎪
⎨⎧→<=→>=。
中风向由,分支中风流停滞;,分支;中风向由,分支3251
512351
3241R R R R K
判别式中不包括对角风路本身的风阻R5,说明无论R5怎样变化,该风路的风流方向不会变化,只可能使这一风路的风量大小发生变化。
这是因为该风路的风流方向只取决于该风路起末两点风流的能量之差,而这项能量差与R5无关。
5-12 如图5-6-2所示并联风网,已知各分支风阻:R1=1.274,R2=1.47,R3=1.078,R4=1.568,单位为N ·s 2/m8;总风量Q=36m 3/s 。
求:(1) 并联风网的总风阻;(2) 各分支风量。
解: (1)根据并联网络计算公式:
2
2
1
211
11
⎪⎪⎭
⎫ ⎝
⎛+⋅⋅⋅⋅⋅⋅++=
=n
s s s R R R h R
∑=0
i
Q
图5-6-2
将各分支风阻代入上式得:
2
1
2
341
=
1111=1111+++1.274 1.47 1.078 1.568=0.0829
s R R R R R +++2
(
)
(2)根据并联网络分支风量计算公式:
s
Q s
i i R Q R =
则各分支风量分别为:
110.0829=36=9.1832
1.274
s s R Q Q R = Q2=8.5490 Q3=9.9831
Q4=Q-Q1-Q2-Q3=8.2847
5-13 如图5-6-3所示角联风网,已知各分支风阻:R1=3.92,R2=0.0752,R3=0.98,R4=0.4998,单位为N ·s 2/m 8。
试判断角联分支5的风流方向。
解:根据交联分支的风向判别式:
⎪
⎩⎪
⎨⎧→<=→>=。
中风向由,分支中风流停滞;,分支;中风向由
,分支32515123513241R R R R K
将各分支风阻代入上式得: 1423 3.920.4998
==26.584110.07520.98
R R K R R ⨯=
>⨯,由此可得分支5中风向由3流向2。
图5-6-3 图5-6-4
5-14 如图5-6-4所示并联风网,已知各分支风阻:R1=1.186,R2=0.794,单位为N ·s2/m8;总风量Q=40m 3/s 。
两分支断面积均为8m 2,求:(1) 分支1和2中的自然分风量Q1和Q2;(2) 若分支1需风10m 3/s ,分支2需风30m 3/s ;采用风窗调节,风窗应设在哪个分支?风窗风阻和开口面积各为多少?
解:(1)首先计算并联风网的总风阻:
2
121
=
11=11+1.1860.794=0.2402
s R R R ⎛
+ ⎝
2
()
则各分支的风量分别为:
s 1s 0.2402Q =40=18.00131.186
i R Q R = Q2=Qs-Q1=40-18.0013=21.9987
(2)显然自然分配的风量不符合要求,按题项风量要求,两分支的阻力分别为:
221112
2
222 1.18610118.60.79430714.6
为保证按需供风,必须使两分支的风压平衡。
为此,需在1分支的回风段设置一调节风窗,使它产生一局部阻力hc=h2-h1=714.6-118.6=596Pa ,则风窗的风阻为
Rc=hc/Q 2=596/10=5.96N.s 2/m 8。
调节风窗的开口断面积计算公式
为c S =
或
将各参数代入得:
=0.4691
c S =
选择第一个计算结果,即调节风窗的开口面积为0.4691m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