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在文化中的地位及现代价值
- 格式:docx
- 大小:3.70 MB
- 文档页数:10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经历过全盘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后。
我们应思考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增强当代人对民族文化的精神与特点的认识,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味,构建未来中国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特征意义影响正文:中国的传统文化。
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着的生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依据和现实的基础。
因此,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
传统文化在影响现实的同时,也在新的时代氛围中发生蜕变。
加进新的文化内容。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何谓传统文化?在这之前就应搞懂何谓传统,传统是某一特定时期的东西,发现者发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且能被大家所接受的,至少经过三代人的两次延传。
因此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讲指中华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
就其形式而言,可分为物质形态(如文物、建筑、衣物等)和精神形态(如思想、道德、风俗、文化等)两类。
狭义中国传统文化是指由中国长期社会历史沿袭而形成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物质与精神文化现象的总和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
勤劳勇敢地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以“仁”为核心的“以人为本,人性关怀”的仁爱精神,不但包括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的同情和关怀.还包括自然界一切生灵和万物的爱;以“义”为信仰的“公平正义,坚守原则”的伦理道德,是一个社会公认为适宜的、应该的道德行为准则;以“礼”为内容的“恭敬尊重,礼仪文明”的礼仪规范,对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中原文化同中华文明的联系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以下是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原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联系。
1、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中心地带。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原地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并深刻地影响了周边地区的文化发展。
中原地区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
这个时期的文化遗产,如彩陶、玉器、陶器等,反映了当时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组织的形成。
2、中原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中原文化在中华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文化影响力不仅局限于国内,还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原地区的文化传统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中原文化与中华文明的相互影响中原文化与中华文明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一方面,中原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忠诚”、“礼敬”等价值观念,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形态中。
另一方面,中华文明的其他地区和民族也给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
例如,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传统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胡汉文化”。
4、中原文化在当代的意义中原文化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原地区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为世界所瞩目。
其次,中原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例如,河南的“大宋开封府”等历史文化景点已经成为旅游胜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此外,中原地区的传统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综上所述,中原文化与中华文明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中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一、中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的重要性中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不可忽视。
中原文化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源头,也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重要基石。
通过对中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
二、政治制度与社会秩序1. 中原文化对政治制度与社会秩序的贡献在政治制度方面,中原文化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而多元的思想资源。
自古以来,中国就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政治体系。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义、忠诚等价值观念,并提倡君主专制体制下君臣之间应有的道德关系。
这一思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深远影响,并成为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的基础。
2. 集权与地方自治之间关系在社会秩序方面,中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体现在集权与地方自治之间的平衡与调和。
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一直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而各个地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这种集权与地方自治之间的平衡关系,既有利于统一国家政权,又有利于各个地区发展和社会稳定。
三、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1. 农业与手工业发展中原文化对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在农耕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发展,如水利灌溉技术、农作物种植技术等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同时,在手工业领域,中原文化推动了陶瓷、丝绸等传统手工艺品的生产和传承。
2. 商贸与海上丝绸之路在商贸领域,中原文化对中国商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历史上,以河南洛阳为代表的商都成为中国商贸活动的重要枢纽,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此外,中原文化也为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与文化交流。
四、科学技术与文化繁荣1. 历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中原文化对中国历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著作,如《左传》、《史记》等,这些著作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思想资源。
全球化背景下中原华商文化的现代价值商丘是商人、商业、商文化的发源地,诞生了三川、汴梁等众多商业大都会,形成了诚实、勤勉、节俭、仁义、爱国的华商文化精神。
挖掘中原华商文化的现代价值,大力弘扬中原华商文化精神,有利于规范市场经济,促进和谐发展。
作为“华商之都”的商丘更应该打响“商祖”品牌,加速产业升级,再造华商辉煌。
河南,又称为中州、中原,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都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原地区的商业文化传统历史悠久,是整个华夏商业文明的发展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
深入挖掘中原华商文化资源,打造“商祖”品牌和当代中原商业大都会,对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提高河南人民的生活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特别是在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拜金主义、唯利是图、商业欺诈等问题突出。
因此,厘清中原华商文化的内涵,发据其现代价值以解决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种种商业乱象和社会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中原华商文化的源起及其发展流变中原华商文化的源起。
《诗经·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毛传》:“春分玄鸟降,汤之先族有娀氏女简狄配高辛氏帝,帝率与之祈于郊谋而生契”。
《史记·殷本纪》中说:“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契长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仍命契为司徒。
”契因为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了商,其氏族被称为商族。
据史料记载,王亥是契的六世孙,他发明了牛车,经常带领部众用多余的物品与其他部落进行以物易物的交换。
因此,其他部落里的人就把他们称为“商人”,把他们拉来的东西称为“商品”;把他们从事的物品交换业称为“商业”。
这就是“商人”、“商品”、“商业”的来源。
因此,王亥实乃中华民族经商第一人,被尊称为“华商始祖”。
中原华商文化的发展流变。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华商文化发展迅猛,相继涌现出一大批眼光独到、思维敏锐的商业理论家和实践家,极大地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发展,诞生了众多商业大都会。
子产,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
作为郑国的宰相,他非常注重发展商业,在他的坚持下,《质誓》这部被称为中国第一部保护商人利益的法典得以贯彻执行。
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作者:杨波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2023年第09期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母体和主干,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传统习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原文化传承不衰,不断发展壮大。
在当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本文从历史和当代的视角来探讨中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程和路径,旨在促进中原文化发挥时代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原文化概述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它以河南为核心,以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对中原周边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中原文化蘊含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成为中国各地文化的基石;另一方面,中原文化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将其核心价值传播到全国各地。
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如秦、汉、唐、宋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中原文化的传播,为各地区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中原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原文化的主要特征包括深厚的历史积淀、崇尚礼仪和道德伦理、多元性。
首先,中原文化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历史,这一特征使其在中华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原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7000~5000年前,长期的历史积淀使中原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遗产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支撑。
其次,中原文化具有崇尚礼仪和道德伦理的内涵。
儒家思想是中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中国人的行为规范,赋予了中原文化深刻的人文内涵。
最后,中原文化具有多元性。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原地区经历了多次不同文化的汇聚与交融过程,吸收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多元的文化体系,这种多元性在语言、宗教、饮食和民俗等方面均有所体现。
中原文化的论文1. 引言中原地区作为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哲学思想和传统习俗而闻名于世。
本论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原文化的特点、影响以及它对中国社会的重要性。
2. 中原文化的起源中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中国黄河流域。
这一地区的古代文明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原文化以其独特的农耕文化、古代都城的建设以及对社会组织的影响而著称。
黄河流域的农耕技术和灌溉系统的建设使中原地区成为中国农业的重要支撑点,推动了农耕社会的发展。
3. 中原文化的特点中原文化在艺术、哲学和传统习俗方面有其独特的特点。
3.1 艺术形式中原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而闻名。
其中包括传统绘画、书法、剪纸、剪窗花等。
黄河流域的自然风光、古代建筑和人文景观为艺术家们提供了灵感与创作的源泉。
传统的绘画和书法作品以其自然、细腻的风格,表达了中原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3.2 哲学思想中原文化也以其深厚的哲学思想而著称。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等都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发展和传承。
这些思想体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儒家强调仁爱、孝道和社会秩序,道家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而墨家则强调公平与互助。
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原地区以及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
3.3 传统习俗中原地区也有许多传统习俗,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代表了中原文化中人们对于家庭团聚、亲情和民间传统的重视。
同时,中原地区的传统习俗还包括结婚、葬礼等各种场合的风俗礼仪。
4. 中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原文化对中国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4.1 社会和谐中原文化强调和谐与稳定,这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原地区的文化思想和道德观念塑造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这种强调社会秩序、和谐相处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中原文化传承现状与问题分析作者:张韶华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张韶华(河南工程学院外语学院,河南新郑 451191)摘要:我国的综合国力虽已大大增强,但中华文化,尤其是中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仍没有太多的感召力。
中原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还不够强,这与厚重悠久的中原文化自身的丰富资源和巨大魅力是不相称的。
努力使中原文化真正为国际和国内民众认同和接受,是每一个中原人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关键词:中原文化;传承;文化价值观;多元化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146-03一、中原文化传承的现状中原文化以河南省为核心,以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
近些年来,为了加强中原文化的国内外宣传,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河南省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搭建文化传播平台中原文化厚重,历史悠久,日益浓厚的“中原情结”凭借一系列的举措正在为中原文化的对外传播开辟新的路径,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日新月异的现代传播技术为中原文化在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发挥后发优势提供了新的条件。
最近这些年河南在文化的对外交流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改革,取得了惊人的效果。
本世纪初开始的“中原文化行”系列活动把中原文化推广到了港澳台、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郑州歌舞剧院联合社会力量成功打造了歌舞剧《风中少林》,其波澜壮阔的演出阵容出现在“澳亚艺术节”上,引起当地民众对中原文化的浓厚兴趣。
在各界高呼“戏曲辉煌不再”之时,《梨园春》逆势而上,在悉尼歌剧院的演出中的道具、服装、音乐和布景无不彰显着中原文化的魅力与特色,令观众心驰神往。
由河南省豫剧二团打造的文艺精品《程婴救孤》于2013年春节首次登上百老汇舞台,成为中原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对传播中华文化,展现东方戏剧魅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
中原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各个地区的文化因历史、地理、民族等多种因素而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其中,中原文化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中原文化的发源地中原地区位于中国大陆中部,历史上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
中原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以河南、山东为中心,东起山东省,西至陕西省,南至安徽省,北至北京市。
中原地区是中国古代王朝的诞生地,也是华夏文明最早的聚集地。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中原文化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中原文化的影响中原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伦理中原文化强调的是儒家思想,注重人的本质和品德的培养。
儒家思想主张“仁者爱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建设。
中原文化中的其他道德伦理,如孝道、礼仪等,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艺术文化中原地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文化艺术水平也较高。
中原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绘画、音乐、戏曲、雕塑等方面。
在宋朝时期,中原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艺术文化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和宣扬。
3.文字语言中原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在古代,中原文化中的书法、诗词等艺术形式都备受推崇,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
中原地区的人们开发出了汉字,晋文字,隶书等独特的书写形式,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书写和阅读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原地区的方言,如河南话、河北话等,在中国古代文化的语言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贡献。
4.科技创新中原文化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农业和制度方面。
中原地区是中国最早的农业区域之一,对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原文化中的制度,如封建制度、科举制度、农民战争等都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中原文化的历史沿革中原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黄河流域,历经夏、商、周、汉、唐等多个朝代的演变,历经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隋、唐等多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直至现在。
在中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勤劳的史前中原先民创造了古老的黄河文明.此后不管是伏羲、燧人、神农的三皇时代,还是在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历史时代,甚至一直到北宋时期,河南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端之地.河南这块古老的黄土上都书写了厚重辉煌的中原文化,奠定了中原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地位.甚至有专家称,没有中原文化仅指河南的文化,不包括周边几个省就没有中国文化.作为中国文化母体文化的中原文化在文字、文学、戏剧、科技、医学、音乐、美术、建筑等与文化有关的领域都曾经在中国和世界引领数千年.一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脉中原文化和河姆度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巴蜀文化等文化共同孕育了华夏文化的文明.而这些创造中华文明的多源头文化中,由于中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统治阶级所赋予的政治经济中心等诸多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中原文化的水平质量之高,不得不让中原文化在海内外形成了中原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中几千年处于主导地位的共识.而中原文化也确实是中国文化的摇篮.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在河南,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就有50多处,这种七、八千年的文化遗存在郑州市就存在了30多处,仅新密一个县级市就有,新密莪沟北岗遗址、马良沟遗址、新密老城遗址、高沟遗址都堪称裴李岗文化的代表.出土的各种各样的磨制石器具,表明了河南原始农业发展,已经有相当高的水平.同样在裴李岗文化遗址之后出现的河南的仰韶文化则在中国史前的历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而郑州市发现的大河村遗址堪称仰韶文化中最靓的明珠,是河南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此外龙山文化遗址、二里头等文化遗址都展示了河南在古代的辉煌文化.“豫州居天下之中,得扶舆秀杰之气,钟灵独厚,而河洛尤为万世文字之祖”.“河图洛书”是中华民族文化开端的标志.最早记载河图洛书的易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里的“河”指黄河,“洛”则指洛河,“河出图”之地就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孟津会盟镇雷河村,“洛出书”之地在今河南省洛宁县长水乡西长水村.“河图”是中国最早的图画.学者称河南是中国美术的发源地.此外夏朝历法的出现,商朝文字的出现,则开辟中国万世文明的基业.然而中原文化的重大发展是在夏朝到北宋这三千多年的时间里,它奠定了中原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根脉的地位置.二、中原文化托起中国文化的高峰中原文化的重大发展是在夏朝到北宋这三千多年的时间里,文字、文学、戏剧、科技、医学、音乐、美术、建筑等取得了长足进展.在文字方面,在甲骨文出现以前,虽然也发现了符号式的图画文字,但还不成熟,甲骨文的出现作为基本成熟的汉字,已经具备书法艺术的用笔、结体、和章法,也因此被誉为中国书法第一笔.在文学方面,就拿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来说,在风雅颂中最精华的15国风中,有十国就在河南境内,有113篇就是我们身边古代社会民风俗.河南产生了老子、庄子、墨子、等大量的先哲涌现出了诗圣杜甫、文圣韩愈、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等圣人,有人曾经做过粗略统计,这段历史时期,河南涌现出了在文字、文学、戏剧、科技、医学、音乐、美术、建筑等领域上近百位在全国独步的文化名人.就拿中原美术的一个旁枝——河南的书法史来说吧,河南发现的甲骨文开了中国书法的先河,标志着我国书法艺术领域中第一种书体的产生.又加上郑州、安阳、郾师等都曾经是商王朝的都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河南是当时人们重要的活动区域,先民们留下了许多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简朴古拙的青铜铭文.这些铭文就是金文,是秦代小篆的前型.李斯从容雄浑,方圆绝妙的小篆书体得以处处刻石,不仅显示了秦朝威服六国后的强大,而且李斯因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家书法家而光耀千秋.出生于河南郾城县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这位文字学,训诂学,语源学的开山祖师,它所着的说文解字为后世书法艺术评析字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堪称中国汉语史上一部空前绝后的学术着作.东汉时期出生于河南开封的着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蔡邕,不仅擅长篆书和隶书,而且独创了飞白书,他的隶书被称后人称之为“八分”,赢得了“八分圣手”的美誉.其女蔡文姬也是一位着名的女书法家.东汉末年,河南禹州人刘德昇首创行书,开创了中国书法由楷入行的先河,被誉为“行书之祖”.三国曹魏时期,河南许昌人钟繇在中国书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开创了中国书法由隶入楷的新貌,首创了楷书.被后人称为“楷书之祖”.也是中国文人书家有可靠墨迹传世的第一人,与张芝和王羲之齐名,被后人称为“钟张”、“钟王”.其子钟会也是一位书法大家.北魏开封书法家郑道昭所书气势豪放的郑文公碑,横扫一世之妙,被称为圆笔“魏碑之祖”.和书圣王羲之合称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南北二圣”.河南洛阳龙门的浑厚雄强的龙门二十品,为中国魏碑书体的正宗.其对世界东方书坛的影响之深,之广一直延续到现在.唐朝时期,河南禹州的禇遂良以丰丽妩媚的唐楷书法被后世誉为中国书坛上的初唐四杰之一.北宋时期,由于皇帝对中国的书法的钟爱,古都开封成了中国书法的中心,宋太宗赵光义、宋仁宗赵祯、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都在中国书画史上留下了一笔.而且刻帖之风盛行.留下了淳化阁帖和有中国古代书法的汇录之称的宣和书谱两部着作.涌现了苏、黄、米、蔡“宋四家”等独步当时的书法大家.得此一斑,可窥全豹.中原文化在中国文化的高峰时期,是不为过的.三、古代河南美术成就穿越历史时空河南居九州之中,故称中州.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最早的彩陶在距今7000年前出现,如在河南省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泥质或夹砂红陶,上面就有绳纹、篦纹、乳钉纹等.河南渑池、陕县庙底沟、河南临汝闫村出土仰韶文化的彩陶.这些自然素朴中见奇趣的最早美术作品书写了中国美术史上精彩的篇章.最早记载河图洛书的易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里的“河”指黄河,“洛”指洛河,“河出图”之地就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孟津会盟镇雷河村,“洛出书”之地在今河南省洛宁县长水乡西长水村.“河图”是中国最早的图画.学者称河南是中国美术的发源地.先秦时期,中国的绘画以人物肖像画为主,这些具有传统绘画意义的壁画和帛画寓兴衰鉴戒、褒功挞过于其中,为维护礼教服务.1975年的冬天,在河南安阳殷墟小屯出土了我国最早的建筑壁画残片.在涂着白灰的墙皮上,以红色的宽线条和黑色圆点绘出的卷曲对称的颇有装饰趣味图案.秦汉时期,宫殿衙署,普遍绘制壁画.以精美的图案和阔绰的画面显示封建统治的威严,以借物抒情的手法,标榜吏治的清明,或绘历史故事,作为成败得失的鉴戒,或图绘本朝功臣肖像,作为广大臣僚励志的楷模.如后汉书马皇后纪云:汉明帝偕同马皇后观宫中画室,内有娥皇、女英、陶唐、帝尧等古代帝后像壁画.厚葬之风大盛.后汉书马武传载,明帝永平年间,在河南洛阳南宫云台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图绘开国功臣的壁画创作,绘制了“云台28将”.明帝还派遣蔡愔、蔡景赴西域寻求佛法,从月氏偕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挟佛经及释迦像东还洛阳,遂于洛阳西门外,建立白马寺,寺壁绘制千乘万骑群像绕塔图,此乃中国寺院壁画之肇始.秦汉以后厚葬之风大盛,墓室壁画成为主流,1976年在河南省洛阳市发现的西汉中晚期的卡千秋墓,壁画绘制于主室,男墓主持弓乘龙,女墓主捧鸟乘三头凤,在持节方士与仙女的导引下,由仙禽神兽卫护升天的景象.1957年下半年发现于河南洛阳老城西北的西汉晚期烧沟61号墓.保存着精美豪放的“二桃杀三士”“鸿门宴”的历史故事画代表了西汉绘画的艺术成就.此外在河南还发现了河南洛阳唐宫路东汉墓、河南密县东汉墓等.在河南的南阳、郑州等地出土的许多画像砖石,古代的艺术匠师以刀代笔,在坚硬的砖石面上,创作了许多简洁有力、形象生动的精美的图像,在中国的美术史上留下重要的篇章.魏晋南北朝时,由于继承和发扬了汉代的绘画艺术,是山水画和花鸟画的萌芽时期.此时呈现出丰富多采的面貌,出现了专业画家.美术作品作为艺术创作而独立了,在创作方面,人物画成熟,佛教画兴起出现了卷轴画作品,出现了画史上最早有可靠记载的画家.也出现了系统画论的产生,在此时河南的画家并没有落后,刘宋时期的河南人宗炳,这位山水画家一篇画山水序一文,提出了“应会感神、神超理得”的创作构思方法,表明了他对山水画的理解,代表着中国早期山水画的面貌.隋唐时期中国的山水画发展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游春图是中国最早的一件山水画卷.唐朝是中国绘画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物画得到了重要的发展,河南禹县出现了一位被千百年来尊为画圣的画家.他就是吴道子,他少时贫穷孤苦初为民间画匠帮工学画,曾学习张旭、贺知章的草书,后改为绘画,“年未弱冠,穷丹青之妙”画名日隆.被唐玄宗召入宫廷,作为宫廷画师.从此未经特许,不得为外人绘画.吴道子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宗教画上,擅长画道释人物、车马、桥梁、山水花木等.他以旺盛的精力和不平凡的创作热情绘制壁画300余壁,奇踪异状,无一同者.诗圣杜甫看此画题诗云:“五圣联龙衮,千官列雁行”“画手看前辈,吴生远擅扬.”这位画圣的画技,在宣和画谱里有段记载,他画弯弧挺刃,屋宇柱梁,不用界笔直尺,画圆光也不用圆规,皆一笔而成.数仞巨型壁画,或自臂起,或自足先,巨状诡怪,肤脉连接,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馀.其在兴善寺中门画内神像,长安市民不分老幼士庶,蜂拥围观.吴道子对中国画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笔法流转洗练称之疏体,其作画时“立笔挥扫,势若旋风”用兰叶描线条来表现佛国人物的衣纹的飘然欲飞的仙姿.时人说“吴带当风”.吴道子独创的宗教图像的样式,称为“吴家样”.其用焦墨勾线,薄施淡彩于墨痕中的艺术风格被称之吴装.吴道子画风影响深远,千百年来被称为“百代画圣”.被民间画工奉为“祖师”实不为过.五代两宋是唐朝之后中国绘画史上一个辉煌鼎盛的时期.五代时期虽然中原大部分陷于战乱,破坏了中原绘画的隆盛局面,可是河南仍然走出了许多的画家.出生于河南沁阳的荆浩就是其中的一位荆浩是北方山水的开创者,五代后梁人.唐末,为躲避战乱,隐居于太行山中,携笔墨写生于山林,画松树逾数万本,对北方雄伟秀丽的山川有着较深的认识和感受,开创了中国山水画全景构图的先河.荆浩笔下的山水大都是崇山峻岭、层峦叠嶂.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有笔有墨,自成一家,被誉为“唐末之冠”.荆浩在山水画理论着作笔法记中不仅提出“图真”、“搜妙创真”,针对山水画的创作还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六要”和笔有“筋、肉、骨、气”“四势”.他开创的中原山水,在中国画发展的漫长的历程中始终处于主流地位.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局面.经济文化发展,首都汴京,画家云集.宋代皇帝及其宗室情钟书画,扩充画院、兴办画学,搜罗鉴定宫廷藏画,编宣和画谱.形成了继长安洛阳之后的又一古代绘画中心.世俗美术的发展、宫廷绘画繁荣、职业画家活跃,绘画的题材风格多样化.出生于熙宁、元丰年间的河南温县的山水画家郭熙善画山水,全以水墨,独步一时,评为天下第一,其自放胸臆,独成一家,对当时画院内外的山水画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林泉高致的绘画理论,是我国古代绘画史上重要的画论着作.标志着中国的山水画理论已进入成熟的阶段.出生于河南孟县南宋山水四家之一李唐是承转两宋画风的关键人物,其万壑松风图、清溪渔隐图、采薇图等不朽画作传于后世.此外还有北宋的重要宗教画家武宗元.宋室南迁,元明清政治文化中心北移,中国画遂衰,河南画坛,陷入低谷.中原美术的鼎盛,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整个中国的文化延伸、传承,对现代中国、东南亚以及全世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四、中原古代美术对现在河南影响宋室的南迁,元明清政治文化中心北移,长期以来河南成了兵家的必争之地,社会的不稳定让河南的美术事业遂衰,河南美术事业陷入低谷.可是河南辉煌的文化史和美术史所产生的影响并没有停滞,它仍旧发挥着它包前孕后的功能.民国初年,省立开封师范及其它师范学校也设立了艺术专科,设置了美术教程.促进了河南美术事业的发展.建国后河南省立开封艺术学校,及郑州艺术学院等学校美术专业的设置刺激了河南美术事业的发展.一大批大师级的画家独步中国画坛,他们有的根植河南,有的为美术事业奔向全国,如吴法鼎、李剑晨、丁折桂、谢瑞阶、马基光、贺志伊、叶桐轩、胡蛮、夏风、康师尧、陈瑶生、懒悟、李丁陇、卢光照、魏紫熙等.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美术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综合性美展金奖零的突破,美术创作与国外的交流也日益增多,省内创作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美术、书法作品,举办了多届的学术性展览.油画界、国画界、雕塑界等都举办了带有展望和回顾性的学术研究与展示交流活动.1980年5月,河南省美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郑州召开,产生了协会的领导机构和42人组成的理事会.次年,河南美协主席谢瑞阶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待厅创作了巨幅国画大河上下浩浩长春.向省内外展示了河南画家的风采.这年河南的14件作品入选“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杨宗军未污染的水米希广大地飘香分别获二三等奖.在1984年7月中国文化部和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第六届美展”中,河南有80件作品入选,王宏剑的奠基者、曹新林的粉笔生涯获铜奖,谢冰毅的黄河之秋获铜奖.还有11件作品获优秀奖.一下子进入全国中游.1989年的“全国第七届美展”中,河南入选77件,其中卢波的雕塑好喜欢获银奖,段正渠、丁昆、毛本华、李伯安、张灿星获铜奖.河南仍居中游.在1994年由国家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河南省美协、河南省文化厅承办的“全国第八届美展”中,王宏剑的冬之祭、李建忠干果、李明的太行浩气、王颖生的苦咖啡获奖.另外还有14件作品评为优秀奖.在1999年的“全国第九届美展”中,70件作品入选,9件为优秀作品,王宏剑的阳光三叠获金奖,段正渠、陈文利、李大鹏获铜奖.成绩居全国第十.在去年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河南省文化厅承办、河南省美术馆协办的第三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上,河南又取得较好的成绩.河南省美术馆连续举办的两次“河南省美术馆学术提名展”.都推动了河南省美术事业的发展.现在随着社会的稳定,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便显得迫不及待.甚至近几年美术书法在一些小学生中也引起美术热我想这一切都与中原厚重的文化有关,与河南省古代煌煌万象的美术史滋养有关.五、当下发展河南美术事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现在中华民族正在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进.我们今天所从事的美术事业都是为中华民族文化建设作积累.我个人认为,发展河南美术事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应该加强政府对美术事业的宏观主导作用.正如文化部副部长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申报工作会议上所讲的那样:“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立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文化的发展和强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因素.通过文化工作振奋民族精神,培育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既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振兴崛起的重大问题,也是文化自身发展和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政府的主管部门应该为美术家的创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一些艺术家的创作作出正确的引导方向.让艺术家摆脱当前物欲下的浮躁,让艺术家的作品幅幅都是精品,能经受住历史和时代的检验.2、该加强对河南美术馆的建设和收藏资金的投入.在一次全国美术馆工作座谈会上,文化部艺术司司长冯远现为中国美术馆馆长说:“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建设持续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的今天,美术馆事业的作用地位,都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它是国家民族精神的物化形态,是一个民族艺术创造力和产品的展示长廊,是图形化了的见证社会历史发展的坐标.这是一个健全的美术馆应该有的功能,是当代重要美术成果集大成的一个展示场地,是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专门文化机构,也是传播艺术知识审美教育的神圣殿堂,在美术创作、生产、展示诸环节中,美术馆是重要一环,担负着收藏、研究、保护、展览陈列等职能以及相关社会服务和审美教育.”美术馆是保护公共文化财产的场所,艺术遗产只有变成公共文化财富才能传之久远.如今,上海市政府每年在上海美术馆投入500万元人民币用于收藏,深圳市也设立1000万元专项基金用于当地美术馆的收藏.江苏省美术馆、黑龙江省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山东省美术馆、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等省级美术馆的经费都全部来源于财政核拨的全额拨款.现在,河南一些文物商店、私人画廊、私人艺术馆、民间收藏家都在竞相争购名人字画.由于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统一的管理,给将来美术馆的收藏带来很大的冲击.有些作品在画家、收藏家的后人手中,由于后人改行,不懂或无条件保存,由于虫蛀等自然破坏,再不抢救,则面临着消失.由于作品分散,画家的史料、笔记、草图、速写、手稿、照片等的收集工作也没有跟上,对现在和今后河南美术史的研究编写、出版都带来困难.美术馆是保护公共文化财产的场所,艺术遗产只有变成公共文化财富才能传之久远.为了河南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抵御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政府应该加大对河南省美术馆的收藏资金.3、当前应该整合河南省美术资源拉升在中国美术界的地位河南现在中国美术界的地位,远远落后于江浙等美术大省.当前在河南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大潮中,应该整合河南省美术资源,让走出河南省的美术家回流.所有的美术家应该抓好机遇,努力创作.为中原美术的发展而拼搏。
中国历史文化的“中流砥柱”——中原文化纵横谈一、关于中原文化的说法在文化与旅游界近年来一直流行着一种说法:20年中国看深圳,100年中国看上海,500年中国看北京,3000年中国看陕西。
5000年中国看河南;诸多海内外史籍大同小异地这样描述河南:华夏腹地,民族摇篮,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河南,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多年。
有20多个王朝,200多个帝王在此定都治天下。
自古有“逐鹿中原”、“定鼎中原”和“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海内外媒体近年来对河南文化如此这般地频频描述:作为饮誉中外的文物大省,河南拥有最多的“中华第一”和“中华之最”:地下文物全国第一;馆藏文物全国第一;重大考古发现全国第一;著名古都数量全国第一;历史名人胜迹全国第一……而文物中的“中华之最”乃至“世界之最”数量之多同样是全国第一。
二、概念1、中原中原是一个地域概念。
中国古有九州,今河南及周边一些省份的部分地区,当年为其中之“豫州”,因居九州之中,而称为“中州”;又因境内平原多,故又称“中原”。
广义的“中原”:以河南为核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今山西、河北、山东及陕西的一部分。
狭义的“中原”:特指今日河南。
本专题所说的“中原”,是狭义的“中原”,即:河南。
2、中原文化即古代中原地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也可称“中原历史文化”、“河南历史文化”、“中原传统文化”三、内容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从表层看,她是一种地域文化;从深层看,她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整个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这种地位我们对她的比喻是:“中流砥柱”,或称之为“脊梁”。
1、史前文化2、神龙文化3、政治文化4、圣贤文化5、思想文化6、名流文化7、英雄文化8、农耕文化9、商业文化10、科技文化11、医学文化12、汉字文化13、诗文文化14、宗教文化15、戏曲文化16、民俗文化17、武术文化18、姓氏文化四、特点中原文化具有六个显著持点:1、根源性——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地位。
中原文化的流变与现代价值分析中原地区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文化区域之一,其地域范围多次变换,但总体上包括黄河中下游地区,涵盖今天的河南、山西、河北、陕西等多个省份,因此也被称为中原文化区。
中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对中国甚至世界文化的演进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分析中原文化的流变及其现代价值。
一、中原文化的流变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经过多次演变。
在早期文化时期,中原文化上下求索,积极学习周边其他文化,吸取营养,逐步形成了独具韵味的文化体系。
秦朝、汉朝是中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国历史上的交通、农业、铁器制造、地方政权等等世界上很多领域都产生了划时代的变革,中原文化也随之迈向了新的阶段。
唐朝时期是中原文化的又一次高峰期,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对萨斯、波斯、印度、东南亚以及朝鲜、日本等国家的积极交往,中原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东亚文化的一部分,对日本、韩国、越南等国的文化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现代社会,中原文化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因为新时代需要更加发达、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来承载日益增长的社会和人民需求,中原文化也随之面临激烈的竞争。
同时,由于社会快速的发展和深刻的变革,人们对中原文化的需求也随之变化和升级。
中原文化在经济、教育、文艺、传媒等领域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急需新的发展与创新。
二、中原文化的现代价值分析(一)文化传承的价值文化传承是中原文化的核心价值,它不仅是中原文化中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智慧的体现,也是未来发展的基石。
中原文化的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需要社会主流媒体和教育机构的积极宣传和弘扬,同时需要大力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和传播机制。
(二)文化创新的价值文化创新是中原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中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文化创新是针对当代社会需求和文化趋势而进行的创新,具有比较强的站在当代的特点,它需要创新意识、创新思路、创新工作、创新体制等的有力保障。
1.什么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的主要特点有哪些?中原文化是产生与中原地区的区域文化,它是以河洛文化为核心,辐射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文化成果和文化形态,它是中原地区长期积淀的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凝合体。
中原文化的主要特点有:(1)根源性(2)核心性(3)丰富性(4)人为性(5)散播性2.简述农业文明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中原文化是一种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大陆文化,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原地区特殊的地理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以农业文明为纽带的中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长期主导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明清以后,随着中原政治经济核心地位的丧失和江南城市经济的繁荣,中原文化的发展和更新相对缓慢,但其基本精神对中原文化的影响对一以贯之。
3.简述中原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1)确证古代中原文明的历史基础。
(2)传达中原文化精神的良好途径。
(3)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争强民族自豪感的最佳教材。
(4)丰富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厚重素材。
(5)开发旅游资源,振兴地方经济的有效手段。
4.简述中原文化的地位和影响。
中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奠基和主导性作用,同时也引导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中原文化主导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中原文化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和主干。
换句话说,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对程度上是以中原文化为起点和核心,同时吸收和融汇其它文化而形成的。
第二章5.什么叫文化区域?我国文化区域的真正形成始于什么时期?文化区域是一个区域的人们依赖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区域形态。
我国文化区域的真正形成成始于我国的分封制时期。
6.按照不同的条件,中原文化区域有哪些划分法?从自然地理特征上看,中原文化区域可分为“一山四水”的典型区域,即崇山文化区,河洛文化区,黄淮文化区,汉淮文化区,河内文化区。
从考古学的新石器文化角度看,可分为仰韶文化区,屈家岭文化区,大汶口文化区。
中原传统文化发展传承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关键词:中原;传统文化;发展传承中国一直有一句俗语“得中原者得天下”,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历史上,我们中原是各个政治势力所逐鹿的对象,可见其地位异常重要。
中原地区之所以能够长期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成为我们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笔者认为,这是与其根深叶茂的地区文化发展分不开的。
中原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原地区为基础的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中原地区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自古代以来以河南省为核心,以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
也是居住在中原地区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原人民大众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地域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本文所指的中原传统文化专是以河南省域为主的中原传统文化。
一、中原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中原传统文化的本源是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沉积下来并被子孙后代传承下去的民间艺术、民间文化、风俗习惯等多种形式的精华所在。
它不仅仅只是从N年前保存下来的文物古迹,更多的是无形的、精神层面的行为方式或者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
特别是非物质形态的中原传统文化大多是靠一代人与下一代人之间的言传身教、口述等形式传承下来的,往往以手工制作、表演演示等为载体存在的,所以,在当前这个科技水平不断进步、经济高速发展以及信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中原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的影响的双面的。
具体来说:一方面,科技进步和经济高速发展给中原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中原传统文化不得不面临着无法估计的冲击。
比如说,由于科技水平的提高,使得现代的机械生产的准确度和严密度越来越高,在很多领域上就取代了手工制作,使得手工制作的范围越来越小。
再有一般传统艺人的薪资收入较低、传统工艺的性价比不高、传统文化资源的忽视等等问题的存在,也是当前中原传统文化发展传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也推动着中原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中原文化在文化中的地位及现代价值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在中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勤劳的史前中原先民创造了古老的黄河文明。
此后不管是伏羲、燧人、神农的三皇时代,还是在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历史时代,甚至一直到北宋时期,河南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端之地。
河南这块古老的黄土上都书写了厚重辉煌的中原文化,奠定了中原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地位。
甚至有专家称,没有中原文化(仅指河南的文化,不包括周边几个省)就没有中国文化。
作为中国文化母体文化的中原文化在文字、文学、戏剧、科技、医学、音乐、美术、建筑等与文化有关的领域都曾经在中国和世界引领数千年。
一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脉中原文化和河姆度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巴蜀文化等文化共同孕育了华夏文化的文明。
而这些创造中华文明的多源头文化中,由于中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统治阶级所赋予的政治经济中心等诸多的原因。
更主要的是中原文化的水平质量之高,不得不让中原文化在海内外形成了中原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中几千年处于主导地位的共识。
而中原文化也确实是中国文化的摇篮。
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在河南,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就有50多处,这种七、八千年的文化遗存在郑州市就存在了30多处,仅新密一个县级市就有,新密莪沟北岗遗址、马良沟遗址、新密老城遗址、高沟遗址都堪称裴李岗文化的代表。
出土的各种各样的磨制石器具,表明了河南原始农业发展,已经有相当高的水平。
同样在裴李岗文化遗址之后出现的河南的仰韶文化则在中国史前的历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
而郑州市发现的大河村遗址堪称仰韶文化中最靓的明珠,是河南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座丰碑。
此外龙山文化遗址、二里头等文化遗址都展示了河南在古代的辉煌文化。
“豫州居天下之中,得扶舆秀杰之气,钟灵独厚,而河洛尤为万世文字之祖”。
“河图洛书”是中华民族文化开端的标志。
最早记载河图洛书的《易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这里的“河”指黄河,“洛”则指洛河,“河出图”之地就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孟津会盟镇雷河村,“洛出书”之地在今河南省洛宁县长水乡西长水村。
“河图”是中国最早的图画。
学者称河南是中国美术的发源地。
此外夏朝历法的出现,商朝文字的出现,则开辟中国万世文明的基业。
然而中原文化的重大发展是在夏朝到北宋这三千多年的时间里,它奠定了中原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根脉的地位置。
二、中原文化托起中国文化的高峰中原文化的重大发展是在夏朝到北宋这三千多年的时间里,文字、文学、戏剧、科技、医学、音乐、美术、建筑等取得了长足进展。
在文字方面,在甲骨文出现以前,虽然也发现了符号式的图画文字,但还不成熟,甲骨文的出现作为基本成熟的汉字,已经具备书法艺术的用笔、结体、和章法,也因此被誉为中国书法第一笔。
在文学方面,就拿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来说,在风雅颂中最精华的15国风中,有十国就在河南境内,有113篇就是我们身边古代社会民风俗。
河南产生了老子、庄子、墨子、等大量的先哲涌现出了诗圣杜甫、文圣韩愈、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等圣人,有人曾经做过粗略统计,这段历史时期,河南涌现出了在文字、文学、戏剧、科技、医学、音乐、美术、建筑等领域上近百位在全国独步的文化名人。
就拿中原美术的一个旁枝——河南的书法史来说吧,河南发现的甲骨文开了中国书法的先河,标志着我国书法艺术领域中第一种书体的产生。
又加上郑州、安阳、郾师等都曾经是商王朝的都城。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河南是当时人们重要的活动区域,先民们留下了许多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简朴古拙的青铜铭文。
这些铭文就是金文,是秦代小篆的前型。
李斯从容雄浑,方圆绝妙的小篆书体得以处处刻石,不仅显示了秦朝威服六国后的强大,而且李斯因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家书法家而光耀千秋。
出生于河南郾城县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这位文字学,训诂学,语源学的开山祖师,它所着的《说文解字》为后世书法艺术评析字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堪称中国汉语史上一部空前绝后的学术着作。
东汉时期出生于河南开封的着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蔡邕,不仅擅长篆书和隶书,而且独创了飞白书,他的隶书被称后人称之为“八分”,赢得了“八分圣手”的美誉。
其女蔡文姬也是一位着名的女书法家。
东汉末年,河南禹州人刘德昇首创行书,开创了中国书法由楷入行的先河,被誉为“行书之祖”。
三国曹魏时期,河南许昌人钟繇在中国书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开创了中国书法由隶入楷的新貌,首创了楷书。
被后人称为“楷书之祖”。
也是中国文人书家有可靠墨迹传世的第一人,与张芝和王羲之齐名,被后人称为“钟张”、“钟王”。
其子钟会也是一位书法大家。
北魏开封书法家郑道昭所书气势豪放的《郑文公碑》,横扫一世之妙,被称为圆笔“魏碑之祖”。
和书圣王羲之合称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南北二圣”。
河南洛阳龙门的浑厚雄强的《龙门二十品》,为中国魏碑书体的正宗。
其对世界东方书坛的影响之深,之广一直延续到现在。
唐朝时期,河南禹州的禇遂良以丰丽妩媚的唐楷书法被后世誉为中国书坛上的初唐四杰之一。
北宋时期,由于皇帝对中国的书法的钟爱,古都开封成了中国书法的中心,宋太宗赵光义、宋仁宗赵祯、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都在中国书画史上留下了一笔。
而且刻帖之风盛行。
留下了《淳化阁帖》和有中国古代书法的汇录之称的《宣和书谱》两部着作。
涌现了苏、黄、米、蔡“宋四家”等独步当时的书法大家。
得此一斑,可窥全豹。
中原文化在中国文化的高峰时期,是不为过的。
三、古代河南美术成就穿越历史时空河南居九州之中,故称中州。
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最早的彩陶在距今7000年前出现,如在河南省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泥质或夹砂红陶,上面就有绳纹、篦纹、乳钉纹等。
河南渑池、陕县庙底沟、河南临汝闫村出土仰韶文化的彩陶。
这些自然素朴中见奇趣的最早美术作品书写了中国美术史上精彩的篇章。
最早记载河图洛书的《易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这里的“河”指黄河,“洛”指洛河,“河出图”之地就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孟津会盟镇雷河村,“洛出书”之地在今河南省洛宁县长水乡西长水村。
“河图”是中国最早的图画。
学者称河南是中国美术的发源地。
先秦时期,中国的绘画以人物肖像画为主,这些具有传统绘画意义的壁画和帛画寓兴衰鉴戒、褒功挞过于其中,为维护礼教服务。
1975年的冬天,在河南安阳殷墟小屯出土了我国最早的建筑壁画残片。
在涂着白灰的墙皮上,以红色的宽线条和黑色圆点绘出的卷曲对称的颇有装饰趣味图案。
秦汉时期,宫殿衙署,普遍绘制壁画。
以精美的图案和阔绰的画面显示封建统治的威严,以借物抒情的手法,标榜吏治的清明,或绘历史故事,作为成败得失的鉴戒,或图绘本朝功臣肖像,作为广大臣僚励志的楷模。
如《后汉书马皇后纪》云:汉明帝偕同马皇后观宫中画室,内有娥皇、女英、陶唐、帝尧等古代帝后像壁画。
厚葬之风大盛。
《后汉书马武传》载,明帝永平年间,在河南洛阳南宫云台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图绘开国功臣的壁画创作,绘制了“云台28将”。
明帝还派遣蔡愔、蔡景赴西域寻求佛法,从月氏偕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挟佛经及释迦像东还洛阳,遂于洛阳西门外,建立白马寺,寺壁绘制千乘万骑群像绕塔图,此乃中国寺院壁画之肇始。
秦汉以后厚葬之风大盛,墓室壁画成为主流,1976年在河南省洛阳市发现的西汉中晚期的卡千秋墓,壁画绘制于主室,男墓主持弓乘龙,女墓主捧鸟乘三头凤,在持节方士与仙女的导引下,由仙禽神兽卫护升天的景象。
1957年下半年发现于河南洛阳老城西北的西汉晚期烧沟61号墓。
保存着精美豪放的“二桃杀三士”“鸿门宴”的历史故事画!代表了西汉绘画的艺术成就。
此外在河南还发现了河南洛阳唐宫路东汉墓、河南密县东汉墓等。
在河南的南阳、郑州等地出土的许多画像砖石,古代的艺术匠师以刀代笔,在坚硬的砖石面上,创作了许多简洁有力、形象生动的精美的图像,在中国的美术史上留下重要的篇章。
魏晋南北朝时,由于继承和发扬了汉代的绘画艺术,是山水画和花鸟画的萌芽时期。
此时呈现出丰富多采的面貌,出现了专业画家。
美术作品作为艺术创作而独立了,在创作方面,人物画成熟,佛教画兴起出现了卷轴画作品,出现了画史上最早有可靠记载的画家。
也出现了系统画论的产生,在此时河南的画家并没有落后,刘宋时期的河南人宗炳,这位山水画家一篇《画山水序》一文,提出了“应会感神、神超理得”的创作构思方法,表明了他对山水画的理解,代表着中国早期山水画的面貌。
隋唐时期中国的山水画发展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游春图》是中国最早的一件山水画卷。
唐朝是中国绘画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物画得到了重要的发展,河南禹县出现了一位被千百年来尊为画圣的画家。
他就是吴道子,他少时贫穷孤苦初为民间画匠帮工学画,曾学习张旭、贺知章的草书,后改为绘画,“年未弱冠,穷丹青之妙”画名日隆。
被唐玄宗召入宫廷,作为宫廷画师。
从此未经特许,不得为外人绘画。
吴道子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宗教画上,擅长画道释人物、车马、桥梁、山水花木等。
他以旺盛的精力和不平凡的创作热情绘制壁画300余壁,奇踪异状,无一同者。
诗圣杜甫看此画题诗云:“五圣联龙衮,千官列雁行”“画手看前辈,吴生远擅扬。
”关于这位画圣的画技,在《宣和画谱》里有段记载,他画弯弧挺刃,屋宇柱梁,不用界笔直尺,画圆光也不用圆规,皆一笔而成。
数仞巨型壁画,或自臂起,或自足先,巨状诡怪,肤脉连接,虬须云鬓,数尺飞动。
毛根出肉,力健有馀。
其在兴善寺中门画内神像,长安市民不分老幼士庶,蜂拥围观。
吴道子对中国画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笔法流转洗练称之疏体,其作画时“立笔挥扫,势若旋风”用兰叶描线条来表现佛国人物的衣纹的飘然欲飞的仙姿。
时人说“吴带当风”。
吴道子独创的宗教图像的样式,称为“吴家样”。
其用焦墨勾线,薄施淡彩于墨痕中的艺术风格被称之吴装。
吴道子画风影响深远,千百年来被称为“百代画圣”。
被民间画工奉为“祖师”实不为过。
五代两宋是唐朝之后中国绘画史上一个辉煌鼎盛的时期。
五代时期虽然中原大部分陷于战乱,破坏了中原绘画的隆盛局面,可是河南仍然走出了许多的画家。
出生于河南沁阳的荆浩就是其中的一位荆浩是北方山水的开创者,五代后梁人。
唐末,为躲避战乱,隐居于太行山中,携笔墨写生于山林,画松树逾数万本,对北方雄伟秀丽的山川有着较深的认识和感受,开创了中国山水画全景构图的先河。
荆浩笔下的山水大都是崇山峻岭、层峦叠嶂。
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有笔有墨,自成一家,被誉为“唐末之冠”。
荆浩在山水画理论着作《笔法记》中不仅提出“图真”、“搜妙创真”,针对山水画的创作还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六要”和笔有“筋、肉、骨、气”“四势”。
他开创的中原山水,在中国画发展的漫长的历程中始终处于主流地位。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