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
- 格式:ppt
- 大小:774.50 KB
- 文档页数:33
微生物对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机制有机污染物是指由碳和氢等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常见的有机污染物包括石油类、农药、工业废水等。
这些有机污染物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因此寻找有效的降解方法成为了迫切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微生物降解成为了一种受到广泛研究的方法,微生物通过各种机制参与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过程。
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机制主要分为生物吸附、生物转化和代谢三个方面。
首先,微生物可以通过生物吸附作用降解有机污染物。
微生物表面具有许多吸附结构,如细菌细胞壁上的膜蛋白、菌丝的纤毛等。
这些结构可以吸附并固定有机污染物,阻止其进一步扩散。
同时,微生物还可以通过表面吸附结构上的酶活性,进一步促进有机污染物的分解。
其次,微生物通过生物转化作用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较简单的化合物。
微生物体内的代谢酶可以催化有机污染物的化学反应,使其分解为更小的分子。
例如,石油类污染物中的芳香烃可以被微生物转化为酚、醛等低毒性物质。
这种生物转化作用具有高效、选择性强的特点。
最后,微生物通过代谢作用将有机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的物质。
微生物能够利用有机污染物作为能量源进行代谢反应,将其转化为水、二氧化碳等无害物质。
这种代谢作用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为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彻底降解提供了有效途径。
微生物对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机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条件、微生物种类和污染物特性等。
首先,环境条件的酸碱度、温度、氧气浓度等因素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性,进而影响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率。
其次,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不同类型的有机污染物具有不同的降解能力,这取决于微生物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酶的种类。
此外,有机污染物的化学结构和性质也会影响微生物对其的降解速率和效果。
总的来说,微生物对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机制是多样而复杂的。
微生物通过吸附、转化和代谢等过程参与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有效净化环境。
然而,为了提高微生物降解的效率和速度,还需要深入研究微生物的特性和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以及开发相应的技术手段来促进微生物降解的应用。
微生物治理污染的原理
微生物治理污染的原理是利用微生物对污染物进行降解、转化或吸附,从而减少或去除污染物。
微生物是一类高度适应环境的生物,它们能够利用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为能源和营养源,通过代谢活动对污染物进行降解。
微生物治理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生物辅助治理和生物修复。
生物辅助治理是指利用微生物来转化或降解污染物,以达到减少或去除污染的目的。
生物修复则是指引入特定的微生物来修复受到污染的环境,使其恢复到原有的健康状态。
微生物治理污染的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吸附作用:一些微生物表面存在着吸附剂,可以吸附污染物,从而将其从环境中去除或减少其浓度。
2. 生物降解:微生物通过各种代谢途径,将有机污染物分解成无害的物质,如二氧化碳和水。
这可以通过微生物合成特定的酶来实现,这些酶可以将有机物转化成更小的分子。
3. 生物转化:微生物可以将一些有毒物质转化为相对无害的物质。
例如,某些微生物可以将重金属离子还原成零价态的金属,从而减少其毒性。
4. 生物吸收和富集:一些微生物可以通过吸收和富集污染物来减少其在环境中的浓度。
这些微生物可以在富集了污染物后被收集和处理。
微生物治理污染的原理在环境治理中具有广泛应用,例如在水体污染治理、土壤修复和废物处理中都有一定的应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微生物治理并非适用于所
有类型的污染物,对于一些特定的污染物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方法来进行治理。
此外,在微生物治理中还需要考虑微生物的选择性、适应性和生态位等因素,以确保治理效果的稳定和持久。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落解和转化•有机污染物生物净化〔天然物质、人工合成物质〕•无机污染物生物净化第一节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净化机理•净化实质——微生物转化有机物为无机物•依靠——好氧分解与厌氧分解一、好氧分解•细菌是其中的主力军•原理:好氧有机物呼吸•C→CO2+碳酸盐和重碳酸盐•H→H2O•N→NH3→HNO2→HNO3•S→H2SO4•P→H3PO4•二、厌氧分解•厌氧细菌•原理:发酵、厌氧无机盐呼吸C→RCOOH〔有机酸〕→CH4+CO2•N→RCHNH2COOH→NH3〔臭味〕+有机酸〔臭味〕•S→H2S〔臭味〕•P→PO3-4•水体自净的天然过程中厌氧分解〔开始〕→好氧分解〔后续〕第二节各类有机污染物的转化一、碳源污染物的转化•包括糖类、蛋白质、脂类、石油和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等。
1.纤维素的转化•β葡萄糖高聚物,每个纤维素分子含1400~10000个葡萄糖基〔β1-4糖苷键〕。
•来源:棉纺印染废水、造纸废水、人造纤维废水及都市垃圾等,其中均含有大量纤维素。
A.微生物分解途径B.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好氧细菌——粘细菌、镰状纤维菌和纤维弧菌•厌氧细菌——产纤维二糖芽孢梭菌、无芽孢厌氧分解菌及嗜热纤维芽孢梭菌。
•放线菌——链霉菌属。
•真菌——青霉菌、曲曲折折曲曲折折折折霉、镰刀霉、木霉及毛霉。
•需要时能够向有菌种库的研究机构购置或自行筛选。
2.半纤维素的转化•存在于植物细胞壁的杂多糖。
造纸废水和人造纤维废水中含半纤维素。
•分解过程•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大多数能分解半纤维素。
•许多芽孢杆菌、假单胞菌、节细菌及放线菌能分解半纤维素。
霉菌有根霉、曲曲折折曲曲折折折折霉、小克银汉霉、青霉及镰刀霉。
3.木质素的转化自然界中哪些微生物能够进行木质素的落解呢?•确证的只有真菌中的黄孢原毛平革菌,疑似的有软腐菌。
黄孢原平毛革菌(Phanerochaetechrysosprium)是白腐真菌的一种,隶属于担子菌纲、同担子菌亚纲、非褶菌目、丝核菌科。
微生物对环境中有物质的降解与去除微生物在自然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是地球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对环境中的有害物质进行降解与去除。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微生物在环境中降解与去除有害物质的机制以及其应用。
一、微生物降解有害物质的机制1.1 水解作用微生物通过分泌水解酶来降解有机物。
这些酶可以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可供微生物吸收和利用的物质。
例如,细菌可以分解油污,将其分解为较小的碳链和水。
对于水中的有机废弃物,微生物也可以通过水解作用将其降解为无害的成分。
1.2 氧化还原作用微生物可以通过氧化还原作用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利用有机物或无机物作为电子受体来氧化有害物质,从而使其降解。
例如,硝化细菌可以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从而降低水体中的氨氮浓度。
还有一些微生物可以利用氯离子还原有机氯化合物,从而将其降解为无害的物质。
1.3 吸附作用微生物表面的菌体或细胞外多糖可以吸附有害物质,将其从环境中去除。
这种吸附作用可以提高微生物对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的去除能力。
一些微生物具有高度选择性的吸附能力,可以将重金属离子从废水中吸附并固定下来,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二、微生物降解与去除有害物质的应用2.1 废水处理微生物在废水处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生活污水处理中,微生物可以通过降解有机物、吸附重金属离子和氮磷去除等方式来净化废水。
此外,微生物在工业废水处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降解有机废弃物、去除重金属和毒性物质,保护水环境的安全。
2.2 土壤修复土壤中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微生物通过降解有机物和稳定无机物的方式,可以修复受到污染的土壤。
微生物源于土壤是土壤中重要的有机物降解者和污染物转化者,通过活化土壤中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来修复污染土壤。
2.3 油污处理微生物可以降解和去除油污,对防止油污滋生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能够分解石油中的碳链,并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微生物的一大特点,是代谢类型的多样性,自然界存在的各种物质,特别是有机化合物,几乎都可找到使之降解或转化的微生物。
就是随着工业发展,排入环境引起环境污染的许多人工合成物,由于微生物繁殖迅速,个体微小,比表面大等特点,它们较其他生物更易适应环境,已有不少证据表明,微生物“正学着”对付众多的“陌生的”人造化合物。
可见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具有巨大的潜力。
(1)微生物对无毒有机物的降解无毒有机物主要是生活废弃物。
很多微生物都有能力降解这为在污染物。
微生物通过好氧分解或厌氧分解来分解有机物。
(2)微生物对有毒有机物的降解有毒有机物一般属于难生物降解性物质和不可生物降解性物质。
研究这些有机物的可溶解性,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①农药农药是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等化学药剂的总称。
由于农药对粮食生产的重要,目前全世界农药的总产量已达200多万吨,品种约有500余种,常用的也有100种。
而当前使用的农药多是有机氯制剂、有机磷制剂和有机汞制剂。
这些有毒化合物在环境中的存留时间一般较长。
因此,大量农药累积于自然环境中,对人和动物具有严重的危害。
微生物与农药之间的关系可概括成两个方面。
一方面农药抑制土著种群的数量和作用可用于杀害和抑制某些有害种类;另一方面,几乎全部现代农药都是有机的,因而可以想象微生物可以代谢这些药物,改变和破坏它们的毒性。
现已了解,环境中有机农药的消失,主要是由于微生物的降解作用。
并已从土壤、水体、污泥、污水中分离到能降解农药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
由此,可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
微生物以两种方式降解农药,一种方式是以农药作为生长的唯一碳源和能源,有时还作为唯一的氮源,而使农药降解,具有这种能力的微生物很多,其中假单胞菌属、诺卡氏菌属及曲霉属中的一些种类最为突出;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共代谢作用,即微生物从其它化合物获得碳源和能源后,才能使农药转化甚至完全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