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文言文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9
趣味文言文第一节先秦至南北朝部分一、先秦时期秋水(节选)秋水时至①,百川灌河②,泾流之大③,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④。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⑤,望洋向若而叹曰⑥:“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⑦,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⑧,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⑨。
”——节选自《庄子》注释:①时:按时令。
②灌:奔注。
河:黄河。
③泾:直流的水波,此指水流。
④不辩:分不清。
⑤旋:转,改变。
⑥望洋:茫然抬头的样子。
⑦伯夷:商孤竹君之子,与弟叔齐争让王位,被认为节义高尚之士。
⑧子:原指海神若,此指海水。
⑨长:永远。
大方之家:有学问的人。
我的体会领悟:齐人有一妻一妾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①,其良人出②,则必餍酒肉而后反③。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④。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⑤,遍国中无与立谈者⑥。
卒之东郭墦间⑦,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⑧,今若此。
”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⑨,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⑩。
——节选自《孟子》注释:(1)处室:居家过日子,共同生活。
(2)良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3)餍:满足、饱食。
(4)瞷(jiàn)良人之所之:暗中看他所去的地方。
瞷,窥视,暗中看。
前一个“之”是助词,后一个“之”是动词。
所之,去的地方。
(5)施(yí):通“迤”,逶迤斜行。
这里指暗中跟踪。
(6)国中:都城内。
国,国都、京城。
(7)卒之东郭墦(fán)间:最后到了东门外的墓地。
东郭,城之东门外。
women古代折狱故事连载八(原文、注释、译文)三十一、沉夫呼妻选自《智囊补》①湖州赵三与周生友善,约同往南都②贸易。
赵妻孙氏不欲夫行,已闹数日矣。
及期黎明,赵先登舟,因太早,假寐③舟中。
舟子张潮利其金,潜移舟僻所,沉赵而复,诈为熟睡。
周生至,谓赵未来,候之良久,呼潮往促。
潮叩赵门呼:“三娘子!”因问:“三官何久不来?”孙氏惊曰:“彼出门久矣,岂尚未登舟邪!”潮复周,周惊异,与孙分路遍寻,三日无踪。
周惧累④,因具牍呈县。
县尹疑孙有他⑤,故害其夫。
久之,有杨评事⑥ 者,阅其牍曰:“叩门便叫三娘子,定知房内无夫也。
”又呼其舟中水手鞫之,吐实⑦,潮乃服罪。
【注释】① 本篇选自《折狱龟鉴补》。
同一案例,明代祝允明《枝山前闻》中亦有记载,情节相类。
② 南都——明人称南京为南都。
③ 假寐——不脱衣服睡觉。
④ 惧累——害怕受牵连。
⑤ 有他——有奸情。
⑥ 评事——官名,属大理寺,主管评判诉讼。
⑦ 吐实——交代了事实。
【译文】湖州赵三和周生是好朋友,约定一块到南都经商。
赵三的老婆孙氏不同意他远行,已经争吵了几天。
到行期清早,赵三先上了船,因为太早,便和衣睡着了。
船户张潮贪图他的财物,偷偷地把船开到偏僻地方,将赵三沉到水中,然后开回原处,假装睡觉。
周生来时,他说赵三还未到,等了好久。
周生叫张潮前去催促赵三上船。
张潮叩赵家的门叫道:“三娘子!”接着问:“三掌柜为什么这么久了还不上船?”孙氏大惊说:“他出门很久了,怎么还没有上船呢!”张潮回复周生,周生很惊讶,就同孙氏分路去找赵三,找了三天也没见到踪迹。
周生连累自己,写了状子报县。
县官怀疑妇人与人通奸,谋害了丈夫。
过了很长时间,有个姓杨的评事,看了呈文说:“敲门就叫三娘子,一定是知道家中没有赵三。
”又传讯这条船上的水手审问,水手交代了实情,张潮才认罪服法。
三十二、还钞得钞选自《寄园寄所寄》①聂以道曾宰江右②一邑,有人早出卖菜,拾得至元③钞十五锭④,归以奉母。
母怒曰:“得非盗而欺我!况我家未尝有此,立当祸至,可速送还!”子依命携往原拾处,果见寻钞者,付还。
【文言原文】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
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数斗归。
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
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
嘿然大喜。
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
吏遂缚诣县。
选自《笑林》,作者:邯郸淳。
【对照注译】【作品赏析】这篇讽刺性的寓言,作者用寥寥数笔,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丑角一样的形象,他的一言一行,无不让我们发笑,引起我们思索。
楚人是一个妄想用一片树叶来掩盖自己的不正当行为的、贪婪而愚蠢的人。
还是一个贪婪,被眼前细小、局部的事物所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和整体的人。
【读后必练】(共24分)1.解释加点的词语。
(10分)①楚人贫居.()②遂.于树下仰取叶()③螳螂执叶伺.蝉()④不能复.分别()⑤扫取数斗归.()⑥妻始时恒.答言“见”()⑦乃厌倦不堪.()⑧嘿然.大喜()⑨吏遂缚诣.县()⑩汝.见我不()2.翻译。
(10分)①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②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③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④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
⑤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
3. 这则寓言故事告送我们什么道理?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4分)【参考答案】1. ①居:处于。
都。
②于是,就。
③等待,侦候。
④又,再。
⑤回家。
⑥经常,常常。
⑦能忍受。
⑧……的样子。
⑨到……去。
⑩你。
3. 道理:不要被眼前细小、局部的事物所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和整体的人。
启示:略。
【文言原文】一人留客饭,只豆腐一味,自言:“豆腐是我性命,其他味不及也。
”异日至客家,客记其食性所好,乃以鱼肉中加些豆腐。
其人择鱼肉大啖。
客问曰:“兄尝云:豆腐是性命。
今日如何不吃?”答曰:“见了鱼肉,性命都不要了。
”【对照注译】【作品赏析】这篇文章讽刺了小气而言行不一的人。
作者用寥寥数笔,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吝啬,口是心非,见好饭菜贪吃如命的人。
趣味文言短文趣味文言短文(一)张毓明编辑一王戎识李[原文]王戎①七岁,尝与诸②小儿游③。
看道边李树多子④,折枝⑤,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⑥。
(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王戎〕晋朝人。
②〔诸〕众。
③〔游〕玩。
④〔子〕果实。
⑤〔折枝〕压弯了树枝。
⑥〔信然〕真是这样。
[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
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探究·启示]王戎为什么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因为在路边,如果不是苦的,早就被别人摘光了。
这个故事写王戎小时候,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二邴原泣学——《初潭集》[原文]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
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趣味文言文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趣味文言文陈在衡不怕鬼陈在衡先生,和蔼有风趣,年六十余。
暮行郊野间,见二人笼灯(提着灯笼)前行,就火吸烟,久而不热(点燃)。
其一人问曰:“君过首七(旧称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未耶?”陈讶其语,漫曰:”未也。
”其人曰:“宜哉,阳气未尽故阴火不燃。
”陈悟为鬼。
佯曰:“世言人畏鬼,信乎?”鬼曰:“非也,鬼实畏人。
”陈曰:“人何足(值得)畏?”曰:“畏啐(吹气)。
”陈即长吸而啐之。
二鬼退至三步外,张目怒陈曰:“汝非鬼耶?”陈笑曰:“实不汝欺,吾乃与鬼相近之人耳!”再啐之,各缩其半;三啐之而灭。
(达自《金壶七墨》)两匠迁居一人极好静,而所居介于铜铁两匠之间,朝夕聒耳,甚苦之,常曰:“此两家若有迁居之日,我宁可做东款谢。
”一日,二匠并至曰:“我等欲迁矣,足下素许东道,特来叩领。
”其人大喜,遽盛款之,席间问之曰:“汝两家迁徒何处?”答曰:“他搬我屋里,我搬他屋里。
”性刚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
一日,父留客饭,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
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饭,待我与他对立在此。
”善说谎武陵一市井少年,善说谎。
偶于市中遇一老者,老者说之曰:“人道你善谎,可向我说一个?”少年曰:“才闻众人放干了东湖,都去拿团鱼(甲鱼),小人也要去拿,顾不得闲说。
”老者信之,径往东湖,湖水渺然,乃知此言即谎。
吾悟:一者,即知其人善谎,岂可信其言乎二者,东湖浩渺,焉能放干善说谎者在善信者广也。
善信者必为贪小利者。
当止不止清纪昀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
穴故嵌空而缭曲,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
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
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
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死矣。
一、原文:马有千里之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翻译:马儿跑得千里路,人若无长远打算,必然近处有忧愁。
二、原文: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翻译:只要有理,走到哪里都行得通;若是无理,连一步都走不了。
三、原文: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翻译:时间就像箭一样飞逝,日月就像梭子一样穿梭。
四、原文:人心齐,泰山移。
翻译: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能移动泰山。
五、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
翻译: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我能学习的人。
六、原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翻译:一寸光阴就像一寸金子一样宝贵,一寸金子却难以买到一寸光阴。
七、原文:一箭双雕。
翻译:一箭射中两只雕。
八、原文:初生牛犊不怕虎。
翻译:刚出生的小牛不怕老虎。
九、原文:井底之蛙,所见甚小。
翻译:井底的青蛙,所见的范围非常小。
十、原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翻译:塞翁失去了马,怎么知道这不是一件好事呢?十一、原文:掩耳盗铃。
翻译:把耳朵捂住去偷铃铛。
十二、原文:画蛇添足。
翻译:画蛇时多画了几笔,反而画得不好看。
十三、原文:朝三暮四。
翻译:早晨说有三个,晚上说有四个。
十四、原文: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翻译:羊丢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
十五、原文:对牛弹琴。
翻译:对着牛弹琴。
十六、原文:悬梁刺股。
翻译:用绳子悬在梁上,用针刺大腿,形容刻苦学习。
十七、原文:坐井观天。
翻译:坐在井里看天,形容见识短浅。
十八、原文:杯弓蛇影。
翻译:杯中的弓影误以为是蛇,形容疑神疑鬼。
十九、原文: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翻译:把耳朵捂住去偷铃铛,既欺骗了别人,也欺骗了自己。
二十、原文:掩鼻而过。
翻译:捂着鼻子走过去,形容对某些事物感到厌恶。
这些文言文短句,不仅富有哲理,而且充满趣味。
通过翻译,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幽默,也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到了汉语的魅力。
原文: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翻译:
远观群山,色彩斑斓;近听流水,悄无声息。
春天过去,花儿依然盛开;人来鸟儿也不惊飞。
趣味解析:
1.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远观和近观的不同感受。
山在远处看起来色彩丰富,可能
是因为阳光的照射或是云雾的映衬;而近听流水,却听不到声音,可能是因为水流湍急,声音被水流冲刷得微弱,或者是山间的回音效果。
2.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这句话传达了一种宁静与和谐的生活氛围。
春天虽然过去了,但花儿依然盛开,展现出生命的顽强和美丽;而人来鸟不惊,则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
趣味文言文翻译:
远望群山,色彩斑斓如锦绣;近听流水,悄无声息如沉睡。
春去花犹在,宛如仙子舞春风;人来鸟不惊,似与人间无尘忧。
译文:
远远望去,群山色彩缤纷,如同美丽的锦绣;近处倾听,流水悄然无声,仿佛沉睡的梦境。
春天虽然过去了,花儿依然盛开,宛如仙子舞动春风;人来鸟儿也不惊飞,仿佛这个世界与尘世隔绝,没有一丝烦恼。
这样的文言文翻译,不仅保留了原文的韵味,还通过现代汉语的表述,让小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在趣味中学习,既能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趣味小古文分级读练第1册.pdf《趣味小古文分级读练》第1册主篇参考译文1.善忘者两位老汉在路上相遇,甲问乙姓什么。
乙答:“姓张。
”过了一会儿,甲又问;过了一会儿,又问。
乙很不高兴,大声说:“我姓张!我张姓!我的姓是张!”甲笑着说:“王大爷别发火,我是个没有记性的人啊。
”2.执竿入城从前,鲁国有个人拿着长竹竿想进城门。
先竖着拿,进不去;横着拿,还是进不了。
他想不出别的办法了。
过了一会儿,有个老爷爷来了,对他说:“我虽然不是特别聪明的人,只是见的事不少罢了。
为什么不用锯子把它锯成两截,再拿进去?”于是,这个人真的把竹竿锯成了两截。
3.负米骑马有个跛足的人,牵着马在路上走,遇到一位老爷爷。
老爷爷问他:“你走路这么艰难,为什么不骑马呀?”他回答说:“马背上已经有一袋米,我再骑,怕马受不了。
”老爷爷笑着说:“你啊,太不聪明了!如果你背上米,再骑到马上去,那么马只背着你这个人了。
这样,马没有增加重量,你也轻松了。
”跛足的人非常高兴,就背着米,骑到马上去了。
4.何羞之有有个人穿着丝绸裤子,到城里去拜访亲友。
路上不小心,绸裤被别人的长竹竿戳了个洞。
他感到很不好意思,脸都红了,打算回家换新裤子。
恰好有个老爷爷走过来,知道情况后他叹了口气,说:“你这个人啊,太不聪明了!只要找一小片纸,写上‘这裤不破’,然后贴到破洞上,就不用再害羞了。
”那个人听了,非常高兴,称赞老爷爷说:“你确实是个聪明的人!”5.弹簧擒鳄有人选挑了一种小动物(例如一条鱼),把一个弹簧塞入它的肚里,然后抛至水中。
鳄鱼看见了,想把它吞下去。
龟和鳖都劝阻它说:“你的生命有危险了!这是诱饵呀!”鳄鱼笑了笑,说:“这东西既没有钩钩着,又没有线牵着,香味扑鼻,有什么危险呢?”说完,一张口就吞到肚子里。
没多久,小动物被消化了,压缩在肚里的弹簧弹开了。
弹开的弹簧撑住了鳄鱼的肚子,鳄鱼潜不下水,非常痛苦。
后来,这条鳄鱼就被人捕获了。
6.纸鸢与鹰风筝冲天而飞,麻雀以为来了妖魔鬼怪,大呼救命,四散而逃。
1太原人太原人夜失火,出物,欲出铜枪,误出熨斗,便大惊惋。
谓其儿曰:“异事!火未至,枪已被烧失脚。
”《笑林》2把火觅钻火具某甲夜暴疾,命门人钻火。
其夜阴暝,不得火,催之急,门人忿然曰:“君责人亦大无道理,今暗如漆,何以不把火照我?我当得觅钻火具,然后易得耳。
”孔文举闻之曰:“责人当以其方也。
”《笑林》4执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入,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有父老至曰:“吾非圣人,但事多矣。
何以不以锯中截而入。
”遂依而截之。
《笑林》5山鸡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凰也。
”路人曰:“我闻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曰:“然。
”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
方将献楚王,经宿而鸟死。
路人不惶惜其金,惟怅不得以献耳。
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宜欲献之,遂闻于楚王。
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买凤之直十倍矣。
《笑林》6羊踏破菜园有人常食蔬茹,忽食羊肉,梦五脏神曰:“羊踏破菜园。
”《笑林》7煮箦为笋汉人适吴,人设笋,问所煮何物,曰:“竹也。
”归煮其箦,不熟,谓其妻曰:“吴人狡诈,欺我如此。
”《笑林》8射不着垛唐宋国公萧瑀不能射,太宗赐射,俱不入垛。
欧阳询作诗嘲曰:“急风吹缓箭,弱手驭强弓。
欲高番复下,应西还更东。
十回俱着地,两地并擎空。
借问谁为此,多应是宋公。
”《启颜录》9年老少卿后魏孙绍为太府少卿,高帝问:“卿年几何?”曰:“臣年虽老,臣卿乃少。
”遂迁正卿。
《启颜录》10大虫老鼠陆长源以旧源为宣武军行司马,韩愈为巡官,同在使幕。
或讥年辈相悬,录曰:“大虫老鼠,俱为十二属,何怪之有。
”《谐噱录》11就溺顾恺之痴信小术,桓玄尝以柳叶绐之,曰:“此婵翳叶也,以自蔽,人不得见。
”恺之引叶自蔽,玄就溺焉,恺之信其不见己,以珍重之。
《谐噱录》12危诗韩玄与顾恺之同在仲堪坐,共作危诗。
以参军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仲堪眇一目,惊曰:“此太逼人。
”因罢。
《谐噱录》13八百钱鸟南阳太守张忠曰:“吾年往志尽,譬如八百钱鸟,生死同价。
好玩的文言文以下是几篇比较有趣的文言文:1.《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2.《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趣味文言文导入:于瑜欲渔,遇余于寓。
语余:“余欲渔于渝淤,与余渔渝欤?”余语于瑜:“余欲鬻玉,俞禹欲玉,余欲遇俞于俞寓。
”注:于瑜,人名。
俞禹,人名。
古时有一栈房东家,此人颇有些斯文且素有洁癖,凡住店者,必须衣冠整齐,不得拖泥带水,否则不让住店。
一日,天降大雨。
黄昏时分,东家见泥泞的路上一人冒雨匆匆而来。
心想:此人必是来住店的,如此拖泥带水,岂不要弄脏客栈?于是,赶紧写一纸条,上书“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贴于大门之上,然后关门进屋,避而不见。
不一会儿,只听“嘭!嘭!嘭!”的敲门声传来,且一阵紧似一阵。
东家好不生气,打开大门,果然是适才所见雨中之人。
便道:“请问客官,何事敲门?”来人道:“住店。
”东家道:“客官识字否?怎不见门上所写之字?”来人道:“鄙人略识几字,正是见东家门上字条方才敲门的。
”东家道:“客官既然识字,可否将门上之字念来听听?”来人念道:“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原来,过去的字,俱是从右至左,自上而下而写,且不加标点的。
东家所写字条,本意是说,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现此人如此断句,意思却与东家本意完全相反。
东家心知不好反驳,只好自认倒霉,心里盘算道:先让其进屋,再伺机打发罢了。
来客进屋落座,东家递来一杯茶水,道:“现敬陆羽茶一盏,望速生两翼之风。
”意思是说:现给一杯茶你喝,喝了就赶快走吧!来客接过茶水,欠身答道:“若无李白酒一斗,恐难尽百篇之兴!”意思是说:你一杯茶水就想打发我走?我不仅要住店,还要和你喝酒,吟诗作对哩!东家心想:今天算是遇到赖皮客了,罢!罢!罢!且让他住一晚吧!于是,烧茶煮饭,打点床铺,安顿歇息不提。
第二天,日上三竿,东家仍不见客人起床,不知何故,又不便催喊。
于是便来到客房窗前,见窗前树上有几只小鸟,便大声说道:“枝头宿鸟,天晓何不飞去?”意思是说:住店的客人啊,天亮好久了,你怎么还不起床了走啊?客人在屋里听见,知是东家催其起床,便在床上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呵欠,大声道:“海底沉龙,水干方能起身!”意思是说:想赶我走?没那么容易!我要把你榨干了才得走!东家听客人如此说话,便不再理他。
昔有渔翁者,居于江之涯。
翁年已高,须发皆白,而犹日捕鱼为生。
一日,翁于江边垂钓,忽见一物浮出水面,状若宝珠,光彩夺目。
翁心中大喜,遂收起钓竿,欲取宝珠。
然珠入水,即沉没无迹。
翁惊异,以为神异,遂于江边筑坛,祭告天地,愿得宝珠。
俄而,江水忽然暴涨,波涛汹涌。
翁急欲回家,然已不及。
忽有一老者飘然而至,谓翁曰:“尔欲得宝珠,吾助尔。
”翁大喜,遂随老者至江心。
老者取出一瓶,倾之于江中,江水顿时平静。
翁问其故,老者曰:“此瓶中水,能平江波,宝珠自会浮出。
”果不其然,不久,宝珠果然浮出水面,光芒更盛。
翁遂取宝珠,回家后,竟发现宝珠中藏有一书,书中记载了许多治国安邦之道。
翁遂悉心研读,渐渐明白了许多道理。
自此,翁不再以捕鱼为生,而是以教化百姓为己任,江边百姓因此安居乐业。
【翻译】从前有一位渔翁,住在江边。
这位渔翁年纪已经很大,头发和胡须都已经变白,但他仍然每天捕鱼谋生。
有一天,渔翁在江边钓鱼,突然看见一个东西从水面浮出来,形状像一颗宝珠,光彩照人。
渔翁心中非常高兴,于是放下钓竿,想要取走宝珠。
但是宝珠一入水,就沉没无踪。
渔翁感到惊讶,认为这是神奇的事情,于是在江边筑起一个祭坛,向天地祷告,希望得到宝珠。
不久之后,江水突然暴涨,波涛汹涌。
渔翁急忙想要回家,但已经来不及了。
突然有一位老者飘然而至,对渔翁说:“你想要得到宝珠,我来帮你。
”渔翁非常高兴,于是跟随老者来到江心。
老者拿出一瓶水,倒进江中,江水顿时平静下来。
渔翁问他原因,老者说:“这瓶中的水,能够平息江波,宝珠自然会浮出来。
”果然不出所料,不久之后,宝珠果然浮出水面,光芒更加耀眼。
渔翁于是取走宝珠,回家后发现宝珠中藏有一本书,书中记载了许多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的方法。
渔翁于是仔细研读,渐渐明白了许多道理。
从此,渔翁不再以捕鱼为生,而是以教化百姓为自己的责任,江边的百姓因此安居乐业。
悦·读3——文言文既简单又有趣[趣味文言]【1】笑话一担秀才年将七十,忽生一子。
因有年纪而生,即名年纪。
未几又生一子,似可读书,命名学问。
次年,又生一子。
笑曰:“如此老年,还要生儿,真笑话也。
”因名曰“笑话。
”三人年长无事,俱命入山打柴,及归,夫问曰:“三子之柴孰多?”妻曰:“年纪有了一把,学问一点也无,笑话倒有一担。
”因:_____ 俱:_____ 及:_____ 孰:_____【2】吃橄榄乡人入城赴酌,宴席内有橄榄焉。
乡人取啖,涩而无味,因问同席者曰:“此是何物?”同席者以其村气,鄙之曰:“俗。
”乡人以“俗”为名,遂牢记之,归谓人曰:“我今日在城尝奇物,叫名‘俗’。
”众未信,其人乃张口呵气曰:“你们不信,现今满口都是俗气哩。
”酌:_____ 啖:_____ 因:_____ 以:_____ 鄙:_____ 遂:_____ 乃:_____【3】讥人弄乖凤凰寿,百鸟朝贺,惟蝙蝠不至。
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踞傲乎?”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蝠亦不至。
麟亦责之。
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汝?”麟、凤相会,语及蝙蝠之事。
互相慨叹曰:“于今世上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真个无奈他何!”惟:_____ 何:_____ 锯傲:_____ 及:_____【4】借称呼一家父子僮仆,专说大话,每每以朝廷名色称呼。
一日友人来望,父出外,遇其长子,曰:“父王驾出了。
”问及令堂。
次子又云:“娘娘在后花园饮宴。
”友见说话僭分,含怒而去。
途遇其父,乃述其子之言告之。
父曰:“是谁说的?”仆在后云:“这是太子与庶子说的。
”其友愈恼,扭仆便打。
其父忙劝曰:“卿家弗恼,看寡人面上。
”僮仆:_____ 名色:_____ 僭分:_____ 述:_____ 愈:_____扭:_____ 弗:_____[经典回眸]卖油翁——欧阳修(北宋)陈康肃公尧咨(zī)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jīn)。
一、趣味文言文施氏食狮史赵元任【原文】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
施氏时时适市视狮。
十时,适十狮适市。
是时,适施氏适市。
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
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
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
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
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
试释是事。
【译文】石屋子里住着一位姓施的诗人,特别喜欢狮子,发誓要吃掉十只狮子。
施诗人常常去市场上看狮子。
十点钟,正好有十只狮子到了市场。
这时恰好施诗人也到了市场。
施诗人看见这十只狮子,便放箭,把那十只狮子杀死了。
他托起这十只狮子的尸体,回到石屋。
石屋子湿了水,施氏叫仆人把石屋擦干。
石屋子擦干了,施诗人方才尝试吃这十只狮子。
吃的时候,才发现这十只狮子,实际上是十只石头狮子的尸体。
试着解释这件事!根据新形成的环保意识,有作者根据赵文的思路,另行草成《施氏释史氏》。
【原文】石室施氏嗜狮,识狮势,诗饰狮;石狮市史氏事石狮,嗜食狮,视时嗜,恃势誓食十狮。
史氏驶市识狮,是时施氏适视市,适十狮适食市。
施氏示十狮使史氏视,史氏拾矢试狮,是似食十狮实十石狮。
施氏释史氏是事:狮失,世嗜逝,世逝。
史氏释嗜,始师事是食市十石狮。
十狮峙,嘘湿噬蚀石,石狮市石师史氏使十石狮莳石室施氏石室。
”【译文】家居石宅的施先生十分喜欢狮子,不但熟悉狮子的形态、生态,还写过好些描述和赞美狮子的诗词。
在石狮市,有一位史先生是个石匠艺人,喜欢吃狮子肉,把这种喜好看成是一种时髦,打算凭着自己的石雕才艺一定要吃上十只狮子的肉。
(这一天)史先生开车来到集市上寻找狮子,这时施先生恰好也到市场上转悠,更巧的是有十只狮子被送到了饮食一条街。
施先生告诉史先生有十只狮子,让他去观看,史先生拿着一枝箭矢去逗弄狮子,那十只看起来几乎乱真、可以吃的狮子其实是十只石头狮子。
施先生就吃野味这事对史先生说:如果狮子绝种了,某些人喜欢吃野生动物的嗜好也就随之同归于尽,人类社会也会(因生态失衡)走向消亡。
于是史先生决定戒除贪吃狮子的恶习,并着手以食街上那十只石狮子为艺术借鉴的楷模。
趣味文言文陈在衡不怕鬼陈在衡先生,和蔼有风趣,年六十余。
暮行郊野间,见二人笼灯(提着灯笼)前行,就火吸烟,久而不热(点燃)。
其一人问曰:“君过首七(旧称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未耶?”陈讶其语,漫曰:”未也。
”其人曰:“宜哉,阳气未尽故阴火不燃。
”陈悟为鬼。
佯曰:“世言人畏鬼,信乎?”鬼曰:“非也,鬼实畏人。
”陈曰:“人何足(值得)畏?”曰:“畏啐(吹气)。
”陈即长吸而啐之。
二鬼退至三步外,张目怒陈曰:“汝非鬼耶?”陈笑曰:“实不汝欺,吾乃与鬼相近之人耳!”再啐之,各缩其半;三啐之而灭。
(达自《金壶七墨》)两匠迁居一人极好静,而所居介于铜铁两匠之间,朝夕聒耳,甚苦之,常曰:“此两家若有迁居之日,我宁可做东款谢。
”一日,二匠并至曰:“我等欲迁矣,足下素许东道,特来叩领。
”其人大喜,遽盛款之,席间问之曰:“汝两家迁徒何处?”答曰:“他搬我屋里,我搬他屋里。
”性刚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
一日,父留客饭,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
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饭,待我与他对立在此。
”善说谎武陵一市井少年,善说谎。
偶于市中遇一老者,老者说之曰:“人道你善谎,可向我说一个?”少年曰:“才闻众人放干了东湖,都去拿团鱼(甲鱼),小人也要去拿,顾不得闲说。
”老者信之,径往东湖,湖水渺然,乃知此言即谎。
吾悟:一者,即知其人善谎,岂可信其言乎?二者,东湖浩渺,焉能放干?善说谎者在善信者广也。
善信者必为贪小利者。
当止不止清?纪昀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
穴故嵌空而缭曲,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
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
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
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死矣。
此事亦足为止不止之戒也。
注释:①樵:打柴。
②故:通“固”,本来。
③嵌空:深陷的样子。
④缭曲:曲折缭绕。
图一:田间劳作图中农夫汗流浃背,耕田于田间。
其旁有老牛,耕犁缓缓,步伐稳健。
农夫手持锄,笑对牛曰:“老牛,尔耕作之勤,可谓世间之楷模也。
吾观尔步履虽缓,然力大无穷,使田地得以耕深,农作物得以丰收。
”译:图中农夫汗流浃背,正在田间劳作。
旁边有一头老牛,拉着犁缓缓前行,步履稳健。
农夫手持锄头,笑着对牛说:“老牛啊,你勤劳耕作,真是世间的榜样。
我看你虽然步伐缓慢,但力量无穷,使得田地耕得深,农作物得以丰收。
”图二:市井奇闻图中一老者,手执拐杖,立于市井之中。
众商贩围而观之,纷纷惊呼。
老者面带微笑,从容应对。
旁人窃窃私语,议论纷纷。
译:图中有一位老者,手持拐杖,站在市井之中。
周围的商贩都围过来观看,纷纷惊呼。
老者面带微笑,从容应对。
旁边的人窃窃私语,议论纷纷。
图三:游子归乡图中一游子,背井离乡,历经艰辛,终归故里。
家乡父老皆出迎,欢呼雀跃。
游子泪眼朦胧,感慨万千。
译:图中有一位游子,背井离乡,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故乡。
家乡的父老乡亲都出来迎接,欢呼雀跃。
游子泪眼朦胧,感慨万千。
图四:冬日暖阳图中一孩童,身着厚衣,手捧暖炉,欢快地奔跑于雪地之中。
阳光洒在其身上,温暖如春。
孩童笑逐颜开,忘却了冬日的严寒。
译:图中有一个小孩,穿着厚厚的衣服,手里拿着暖炉,快乐地在雪地里奔跑。
阳光洒在他的身上,温暖如春。
小孩笑得合不拢嘴,忘记了冬日的严寒。
图五:琴瑟和鸣图中二人,相对而坐,一人抚琴,一人吹箫。
琴声悠扬,箫声婉转,和谐共鸣。
二人相视而笑,心情愉悦。
译:图中两人相对而坐,一人弹琴,一人吹箫。
琴声悠扬,箫声婉转,和谐地共鸣。
两人相视而笑,心情愉悦。
此五幅漫画,皆以文言绘图,意蕴深远。
今人得以一窥古人智慧,亦能领略漫画之趣味。
译者虽以现代汉语译之,然仍不失原作之韵味,愿读者品鉴。
趣味文言文陈在衡不怕鬼陈在衡先生,和蔼有风趣,年六十余。
暮行郊野间,见二人笼灯(提着灯笼)前行,就火吸烟,久而不热(点燃)。
其一人问曰:“君过首七(旧称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未耶?”陈讶其语,漫曰:”未也。
”其人曰:“宜哉,阳气未尽故阴火不燃。
”陈悟为鬼。
佯曰:“世言人畏鬼,信乎?”鬼曰:“非也,鬼实畏人。
”陈曰:“人何足(值得)畏?”曰:“畏啐(吹气)。
”陈即长吸而啐之。
二鬼退至三步外,张目怒陈曰:“汝非鬼耶?”陈笑曰:“实不汝欺,吾乃与鬼相近之人耳!”再啐之,各缩其半;三啐之而灭。
(达自《金壶七墨》)两匠迁居一人极好静,而所居介于铜铁两匠之间,朝夕聒耳,甚苦之,常曰:“此两家若有迁居之日,我宁可做东款谢。
”一日,二匠并至曰:“我等欲迁矣,足下素许东道,特来叩领。
”其人大喜,遽盛款之,席间问之曰:“汝两家迁徒何处?”答曰:“他搬我屋里,我搬他屋里。
”性刚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
一日,父留客饭,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
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饭,待我与他对立在此。
”善说谎武陵一市井少年,善说谎。
偶于市中遇一老者,老者说之曰:“人道你善谎,可向我说一个?”少年曰:“才闻众人放干了东湖,都去拿团鱼(甲鱼),小人也要去拿,顾不得闲说。
”老者信之,径往东湖,湖水渺然,乃知此言即谎。
吾悟:一者,即知其人善谎,岂可信其言乎?二者,东湖浩渺,焉能放干?善说谎者在善信者广也。
善信者必为贪小利者。
当止不止清?纪昀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
穴故嵌空而缭曲,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
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
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
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死矣。
此事亦足为止不止之戒也。
注释:①樵:打柴。
②故:通“固”,本来。
③嵌空:深陷的样子。
④缭曲:曲折缭绕。
⑤窘迫:处境困迫。
⑥窦:孔穴。
⑦蛇行:像蛇一样爬行。
⑧蜿蜒:曲折延伸的样子。
⑨灼:炙、烧。
⑩不食顷:不到一顿饭工夫。
孔文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
译文: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
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
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
”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
”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宋有澄子者宋有澄子者,亡缁衣,求之途。
见妇人衣缁衣,授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缁衣”妇人曰“公虽亡缁衣,此实吾所自为也”澄子曰“子不如速与我衣。
昔我所亡者纺缁也,今子之禅缁也。
以禅缁当纺缁,子岂不得哉?”[译文]宋国有一个叫澄子的人,(他)丢失了一件黑色的衣服,(他)在路途中寻找。
(他)见有一妇人穿着黑色的衣服,就拉住而不放开它,要取她的衣服。
(他)说:“现在我丢失了黑色的衣服。
”那妇人说:“您即使丢失了黑色的衣服,可是这件衣服确实是我自己的啊。
”澄子说:“你不如快点给我衣服,过去我所丢失的,是纺缁;现在你的衣服,(只是)单衣。
拿单衣抵挡纺缁,难道你还没有占便宜吗?”纺缁:一种有里的夹衣。
[注]襌:单衣,没有里子的衣裳。
攘其邻之鸡者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也。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而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水船绝湘水,中济,船破,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后何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遇之甚!蔽之甚!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邑西民某,盗邻鸭烹之。
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鸭毛茸生,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
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
”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
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甚畏骂焉。
骂之亦可儆将来。
”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
某亦窘,因实告邻翁。
翁乃骂,其病良已。
异史氏曰:“甚矣,攘者之可惧也:一攘而鸭毛生!甚矣,骂者之宜戒也:一骂而盗罪减!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术者也。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刘邦曾经随便和韩信讨论各位将领的才能,(认为)他们各有高下。
刘邦问道:“像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人。
”刘邦说:“那对你来说呢?”韩信回答:“像我,越多越好。
”刘邦笑道:“统帅士兵的越多越好,那(你)为什么被我捉住?”韩信说:“陛下不善于带兵,但善于统领将领,这就是韩信我被陛下捉住的原因了。
而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所能达到的。
”秦昭王……囚孟嘗君,謀欲殺之。
孟嘗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
幸姬曰:“妾願得君狐白裘。
”此時孟嘗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無雙,入秦獻之昭王,更無他裘。
孟嘗君患之,遍問客,莫能對。
最下坐有能爲狗盜者,曰:“臣能得狐白裘。
”乃夜爲狗,以入秦宮臧中,取所獻狐白裘至,以獻秦王幸姬。
幸姬爲言昭王,昭王釋孟嘗君。
孟嘗君得出,即馳去,更封傳,變名姓以出關。
夜半至函谷關。
秦昭王後悔出孟嘗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馳傳逐之。
孟嘗君至關,關法雞鳴而出客,孟嘗君恐追至。
客之居下坐者有能爲雞鳴,而雞齊鳴,遂發傳出。
出如食頃,秦追果至關,已後孟嘗君出,乃還。
(3)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①。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②。
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
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乃答曰:“日近。
”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注释】①“晋明帝”句:按:晋元帝司马睿原为安东将军,镇守建康。
后来京都洛阳失守,怀帝逃到平阳,不久,长安也失守。
晋愍帝死后,司马睿才即帝位。
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
②“具以”句:按:晋元帝为琅邪王时,住在洛阳。
他的好友王导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后来又劝他镇守建康,意欲经营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
这就是所谓东渡意。
【译文】晋明帝才几岁的时候,一次,坐在元帝膝上。
当时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起洛阳的情况,不觉伤心流泪。
明帝问父亲什么事引得他哭泣,元帝就把过江来的意图一五一十地告诉他。
于是问明帝:“你看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
没听说过有人从太阳那边来,显然可知。
”元帝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奇。
第二天,召集群臣宴饮,就把明帝这个意思告诉大家,并且再重问他一遍,不料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
”元帝惊愕失色,问他:“你为什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现在抬起头就能看见太阳,可是看不见长安。
”十千金市骨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直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为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满期年,千里马至者三。
(《战国策》)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
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
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也。
"立而观之,遂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