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系统开发入门
- 格式:doc
- 大小:355.00 KB
- 文档页数:33
安卓学习笔记一、基本概念:1、什么是androidandroid的英文意思是“机器人”,在这里指的是谷歌公司于2007年11月5日宣布的,一种基于linux平台的开源操作系统。
2、android操作系统的历史Android 1.0,发布于2009年2月代表机型:T-Mobile G1Android 1.5,发布于2009年5月代表机型:摩托罗拉Backflip(MOTO ME600)Android 1.6,发布于2009年9月代表机型:索尼爱立信X10,摩托罗拉A1680Android 2.0发布于2009年10月代表机型:摩托罗拉XT800Android 2.1,发布于2009年12月代表机型:摩托罗拉MILESTONE(里程碑)系列Android 2.2,发布于2010年5月代表机型:摩托罗拉ME722 里程碑2Android 2.3,发布于2010年12月7日代表机型:google Nexus SAndroid 3.0,发布于2011年2月3日代表机型:摩托罗拉XOOM(平板电脑)3、android操作系统的分区对电脑系统了解的朋友都知道,简单来说,电脑分硬件和软件两大块,软件装在硬盘上,比如操作系统windows,使用者通过windows来控制机器硬件,达到使用电脑的目的。
手机也分为硬件和软件两块,软件则是装在闪存(即flash memory,一种存储器)上的,闪存有大小的区别,就像硬盘有大小一样,看手机硬件配置的时候,通常会看到如下介绍:ROM 512M,RAM 512M,ROM就是指的闪存了,相当于电脑上的硬盘,用来存放操作系统和用户数据等信息。
相应的,RAM就是指的内存了。
手机出厂时都是装好系统的,这点类似于电脑世界里面的品牌电脑,通过分析手机闪存上的内容可以知道,android操作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分区(包括但不限于):hboot分区----------负责启动。
radio分区----------负责驱动。
Android应用开发入门框架比较选型在当今移动应用开发领域,Android平台已成为最为流行和广泛使用的操作系统之一。
而想要进入Android应用开发领域,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开发框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几种常用的Android应用开发入门框架进行比较和选型建议。
一、Android Studio + JavaAndroid Studio是一款由谷歌官方推出的集成开发环境,基于IntelliJ IDEA开发,主要使用Java语言进行Android应用开发。
它提供了丰富的开发工具和组件,以及灵活的调试和测试功能。
使用Java进行开发,可以充分利用Java语言的成熟生态系统和丰富的开发资源。
优点:1. 官方支持:Android Studio由谷歌官方推出,拥有强大的官方支持和更新。
2. 开发工具:Android Studio提供了强大的开发工具和自动化功能,可以提高开发效率。
3. 社区支持:由于Android Studio的广泛应用,开发者可以轻松获得社区支持和资源。
缺点:1. 学习曲线: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Java语言和Android Studio的使用可能会有一定的学习曲线。
2. 项目依赖:Java的项目依赖管理相对复杂,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二、Kotlin + Android StudioKotlin是一种基于Java虚拟机的静态类型编程语言,由JetBrains开发。
Kotlin与Java具有很好的互操作性,并且在代码简洁性、安全性和表达能力方面有着许多优势。
Kotlin已经成为Android开发的首选语言,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在使用Kotlin进行Android应用开发。
优点:1. 简洁性:Kotlin代码相对于Java更加简洁、易读,减少了开发代码的量。
2. 安全性:Kotlin具有更严格的类型检查和空值检查,可以减少潜在的运行时异常。
3. 互操作性:Kotlin与Java语言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可以与现有的Java代码进行整合。
安卓系统制作教程制作安卓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安卓系统制作教程,帮助初学者更好地理解它。
第一步:了解安卓系统架构安卓系统是基于Linux内核和Java虚拟机的开放源代码操作系统。
首先要了解安卓系统的架构,包括核心组件,如应用层、系统服务层、应用框架层、库和运行时。
第二步:设置开发环境安卓系统的制作需要特定的环境和工具。
你需要安装JDK并配置好Java环境变量,然后下载和安装Android SDK。
之后,根据你的开发需求,选择合适的集成开发环境,如Android Studio或Eclipse。
第三步:创建Android工程使用Android Studio或Eclipse创建一个新的Android工程。
在项目中,你可以定义应用的名称、包名、主题和其他属性。
第四步:编写代码安卓系统的编写主要是通过编写Java代码和XML布局文件来实现。
你可以通过学习Android的开发文档和教程来熟悉安卓系统的开发方法和技巧。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掌握Android的基础组件,如活动(Activity)、布局(Layout)、视图(View)、片段(Fragment)等。
第五步:构建和调试完成代码编写后,你需要构建和调试你的安卓系统。
你可以使用Android Studio或Eclipse提供的工具来构建、运行和调试你的应用程序。
第六步:发布和部署当你的安卓系统开发完成后,你可以将其打包并发布到Google Play商店或其他安卓应用商店中。
你需要创建一个开发者账户,并按照商店的要求提交你的应用。
总结:制作安卓系统不仅需要掌握Java编程语言,还需要了解安卓系统的架构、开发环境和工具。
通过学习和实践,你可以逐渐掌握制作安卓系统的技能,创建自己的应用。
这个过程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只要你持续学习和努力,你一定能够制作出优秀的安卓系统。
Android操作系统的开发与应用Android操作系统是一个开源的、基于Linux内核的移动设备操作系统,由Google公司主导开发。
自2007年首次推出以来,Android操作系统不断发展和壮大,已经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移动设备操作系统之一。
今天,我们将介绍Android操作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1. Android操作系统的基础Android操作系统基于Linux内核,使用Java作为应用程序开发语言。
它采用了许多Google自身的技术,例如Google Maps、Google Play、Google Drive等等。
Android操作系统被设计用于移动设备,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等。
2. Android应用程序的开发Android应用程序采用Java编程语言作为开发语言,基于Android SDK(软件开发工具包)开发。
SDK提供了开发人员所需的所有工具和资源,包括各种API、开发工具和虚拟设备。
Android应用程序的基本结构包括Activity、Service、Broadcast Receiver和Content Provider。
(1)ActivityActivity是Android应用程序中的界面。
每个Activity都是一个独立的窗口,可以包含界面控件、按钮、文本框等等。
Activity之间可以通过Intent来传递数据。
(2)ServiceService是一种后台任务。
它可以在应用程序未启动的情况下运行,并可以执行一些长时间运行的任务,例如播放音乐、下载文件等。
(3)Broadcast ReceiverBroadcast Receiver是一种接收系统广播的组件。
它可以接收系统广播事件,例如电源开关事件、网络状态改变事件等,并执行相应的操作。
(4)Content ProviderContent Provider是一种管理应用程序数据的组件。
它提供了一组API,供其他应用程序访问数据。
Android应用开发从入门到精通第一章:介绍Android应用开发的基础概念Android应用开发是指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平台开发的移动应用程序。
Android是一个基于Linux的开放源代码平台,它提供了强大的开发工具和丰富的API(应用程序接口),使开发者能够创建各种各样的应用程序,包括游戏、社交媒体、电子商务和工具类应用等。
Android应用开发的核心概念包括Activity、Fragment、布局文件、资源文件、Intent等。
Activity是Android应用的主要组件,每个Activity代表了应用的一个界面。
Fragment是一个可重用的界面组件,可以在Activity中动态加载和替换。
布局文件定义了Activity或Fragment中的界面元素的排列方式,可以使用XML语言编写。
资源文件包括图片、字符串、颜色等,用于应用的各种资源的管理。
Intent用于在不同的组件之间进行通信和传递数据。
第二章:Android应用开发环境的搭建要进行Android应用开发,需要搭建相应的开发环境。
首先,需要下载并安装Java Development Kit(JDK),然后下载并安装Android Studio,它是官方推荐的Android开发工具。
安装完Android Studio后,需要配置Android SDK(软件开发工具包)。
Android SDK包含了众多的开发工具和API,可以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
配置SDK的过程通常包括选择需要安装的组件和设置相应的环境变量。
安装完成后,就可以开始进行Android应用的开发了。
第三章:Android应用的UI设计用户界面(UI)是Android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UI设计能够提高用户体验。
Android提供了丰富的UI元素和布局管理器,开发者可以根据应用的需求自由选择和设计UI。
常用的UI元素包括文本框、按钮、图像视图、列表视图等。
Android提供了一套用于绘制和交互的UI组件,开发者可以通过XML文件或者代码方式来创建UI界面。
Android系统开发入门注:相信大家都知道Android的APP的是用Java写的,运行在Dalvik 虚拟机上,还有,Android的系统是基于Linux Kernel 2.6的。
那么,要想深入了解Android系统的各种细节,当然少不了Linux Kernel 的知识了。
阅读本文需要具备一定的C和JAVA语言基础,并且对linux 系统有一定了解。
最好对C++也有一定的了解。
本文的内容是基于Android2.2版本平台,以一个设备(将系统内存模拟成一个带4字节寄存器的设备)为例,从底层驱动,到中间件,到上层应用程序全过程的代码实现。
所编写的代码例子,都可以在Android模拟器进行运行。
但由于在2011年9月份被人黑了无法访问,导致本人没有下载goldfish_defconfig,无法编译能在模拟器运行的kernel,故采用JZ4760BLYNX开发板运行代码例子。
搭建好JZ android编译环境,开始进行android系统开发之旅。
Android硬件抽象层(HAL)概要介绍和学习计划Android的硬件抽象层,简单来说,就是对Linux内核驱动程序的封装,向上提供接口,屏蔽低层的实现细节。
也就是说,把对硬件的支持分成了两层,一层放在用户空间(User Space),一层放在内核空间(Kernel Space),其中,硬件抽象层运行在用户空间,而Linux 内核驱动程序运行在内核空间。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把硬件抽象层和内核驱动整合在一起放在内核空间不可行吗?从技术实现的角度来看,是可以的,然而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把对硬件的支持逻辑都放在内核空间,可能会损害厂家的利益。
我们知道,Linux内核源代码版权遵循GNU License,而Android源代码版权遵循Apache License,前者在发布产品时,必须公布源代码,而后者无须发布源代码。
如果把对硬件支持的所有代码都放在Linux驱动层,那就意味着发布时要公开驱动程序的源代码,而公开源代码就意味着把硬件的相关参数和实现都公开了,在手机和平板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这对厂家来说,损害是非常大的。
因此,Android才会想到把对硬件的支持分成硬件抽象层和内核驱动层,内核驱动层只提供简单的访问硬件逻辑,例如读写硬件寄存器的通道,至于从硬件中读到了什么值或者写了什么值到硬件中的逻辑,都放在硬件抽象层中去了,这样就可以把商业秘密隐藏起来了。
也正是由于这个分层的原因,Android被踢出了Linux内核主线代码树中。
大家想想,Android放在内核空间的驱动程序对硬件的支持是不完整的,把Linux内核移植到别的机器上去时,由于缺乏硬件抽象层的支持,硬件就完全不能用了,这也是为什么说Android是开放系统而不是开源系统的原因。
撇开这些争论,学习Android硬件抽象层,对理解整个Android整个系统,都是极其有用的,因为它从下到上涉及到了Android系统的硬件驱动层、硬件抽象层、运行时库和应用程序框架层等等,下面这个图阐述了硬件抽象层在Android系统中的位置,以及它和其它层的关系:在学习Android硬件抽象层的过程中,我们将会学习如何在内核空间编写硬件驱动程序、如何在硬件抽象层中添加接口支持访问硬件、如何在系统启动时提供硬件访问服务以及如何编写JNI使得可以通过Java接口来访问硬件,而作为中间的一个小插曲,我们还将学习一下如何在Android系统中添加一个C可执行程序来访问硬件驱动程序。
由于这是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本人将分成六个章节来描述每一个学习过程,包括:一、在Android内核源代码工程(kernel)中编写硬件驱动程序 (3)二、在Android系统中增加C可执行程序来访问硬件驱动程序。
(14)三、在Android硬件抽象层(HAL)增加接口模块访问硬件驱动程序 (17)四、在Android系统中编写JNI方法在应用程序框架层提供Java接口访问硬件22五、在Android系统的应用程序框架层(Framework)增加硬件服务接口 (26)六、在Android系统中编写APP通过应用程序框架层访问硬件服务 (28)一、在Android内核源代码工程(kernel)中编写硬件驱动程序在智能手机和平板时代,每个品牌的产品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正是依靠这种与众不同的个性来吸引用户,营造品牌凝聚力和用户忠城度,典型的代表非iphone莫属了。
据统计,截止2011年5月,AppStore的应用软件数量达381062个,位居第一,而Android Market的应用软件数量达294738,紧随AppStore后面,并有望在8月份越过AppStore。
随着Android 系统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终端设备的多样性亟需更多的移动开发人员的参与。
据业内统计,Android研发人才缺口至少30万。
目前,对Android人才需求一类是偏向硬件驱动的Android 人才需求,一类是偏向软件应用的Android人才需求。
总的来说,对有志于从事Android硬件驱动的开发工程师来说,现在是一个大展拳脚的机会。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为Android系统编写内核驱动程序吧。
这里,我不会为真实的硬件设备编写内核驱动程序。
为了方便描述为Android系统编写内核驱动程序的过程,我使用一个虚拟的硬件设备,这个设备只有一个4字节的寄存器,它可读可写。
想起我们第一次学习程序语言时,都喜欢用“Hello, World”作为例子,这里,我就把这个虚拟的设备命名为“hello”,而这个内核驱动程序也命名为hello驱动程序。
其实,Android内核驱动程序和一般Linux内核驱动程序的编写方法是一样的,都是以Linux模块的形式实现的,具体可参考《Linux Device Drivers》一书。
不过,这里我还是从Android系统的角度来描述Android内核驱动程序的编写和编译过程。
一.,进入到kernel/drivers目录,新建hello目录:zyhu@ubuntu-50:~/work/kernel$ cd drivers/zyhu@ubuntu-50:~/work/kernel/drivers$ mkdir hello一,在hello目录中增加hello.h文件:hello.h#ifndef _HELLO_ANDROID_H_#define _HELLO_ANDROID_H_#include <linux/cdev.h>#include <linux/semaphore.h>#define HELLO_DEVICE_NODE_NAME "hello"#define HELLO_DEVICE_FILE_NAME "hello"#define HELLO_DEVICE_PROC_NAME "hello"#define HELLO_DEVICE_CLASS_NAME "hello"struct hello_android_dev {int val;struct semaphore sem;struct cdev dev;};#endif这个头文件定义了一些字符串常量宏,在后面我们要用到。
此外,还定义了一个字符设备结构体hello_android_dev,这个就是我们虚拟的硬件设备了,val成员变量就代表设备里面的寄存器,它的类型为int,sem成员变量是一个信号量,是用同步访问寄存器val的,dev成员变量是一个内嵌的字符设备,这个Linux驱动程序自定义字符设备结构体的标准方法。
三,在hello目录中增加hello.c文件,这是驱动程序的实现部分。
驱动程序的功能主要是向上层提供访问设备的寄存器的值,包括读和写。
这里,提供了三种访问设备寄存器的方法,一是通过proc文件系统来访问,二是通过传统的设备文件的方法来访问,三是通过devfs 文件系统来访问。
下面是该驱动程序的实现。
我会对代码分段注释描述。
Hello.c/*包含必要的头文件和定义三种访问设备的方法:*/#include <linux/init.h>#include <linux/module.h>#include <linux/types.h>#include <linux/fs.h>#include <linux/proc_fs.h>#include <linux/device.h>#include <asm/uaccess.h>#include "hello.h"/*主设备和从设备号变量*/static int hello_major = 0;static int hello_minor = 0;/*设备类别和设备变量*/static struct class* hello_class = NULL;static struct hello_android_dev* hello_dev = NULL;/*传统的设备文件操作方法*/static int hello_open(struct inode* inode, struct file* filp);static int hello_release(struct inode* inode, struct file* filp);static ssize_t hello_read(struct file* filp, char __user *buf, size_t count, loff_t* f_pos);static ssize_t hello_write(struct file* filp, const char __user *buf, size_t count, loff_t* f_pos);/*设备文件操作方法表*/static struct file_operations hello_fops = {.owner = THIS_MODULE,.open = hello_open,.release = hello_release,.read = hello_read,.write = hello_write,};/*访问设置属性方法*/static ssize_t hello_val_show(struct device* dev, struct device_attribute* attr, char* buf);static ssize_t hello_val_store(struct device* dev, struct device_attribute* attr, const char* buf, size _t count);/*定义设备属性*/static DEVICE_ATTR(val, S_IRUGO | S_IWUSR, hello_val_show, hello_val_store);/* 定义传统的设备文件访问方法,主要是定义hello_open、hello_release、hello_read和hello_write这四个打开、释放、读和写设备文件的方法:*//*打开设备方法*/static int hello_open(struct inode* inode, struct file* filp) {struct hello_android_dev* dev;/*将自定义设备结构体保存在文件指针的私有数据域中,以便访问设备时拿来用*/ dev = container_of(inode->i_cdev, struct hello_android_dev, dev);filp->private_data = dev;return 0;}/*设备文件释放时调用,空实现*/static int hello_release(struct inode* inode, struct file* filp) {return 0;}/*读取设备的寄存器val的值*/static ssize_t hello_read(struct file* filp, char __user *buf, size_t count, loff_t* f_pos) { ssize_t err = 0;struct hello_android_dev* dev = filp->private_data;/*同步访问*/if(down_interruptible(&(dev->sem))) {return -ERESTARTSYS;}if(count < sizeof(dev->val)) {goto out;}/*将寄存器val的值拷贝到用户提供的缓冲区*/if(copy_to_user(buf, &(dev->val), sizeof(dev->val))) {err = -EFAULT;goto out;}err = sizeof(dev->val);out:up(&(dev->sem));return err;}/*写设备的寄存器值val*/static ssize_t hello_write(struct file* filp, const char __user *buf, size_t count, loff_t* f_pos) { struct hello_android_dev* dev = filp->private_data;ssize_t err = 0;/*同步访问*/if(down_interruptible(&(dev->sem))) {return -ERESTARTSYS;}if(count != sizeof(dev->val)) {goto out;}/*将用户提供的缓冲区的值写到设备寄存器去*/if(copy_from_user(&(dev->val), buf, count)) {err = -EFAULT;goto out;}err = sizeof(dev->val);out:up(&(dev->sem));return err;}/* 定义通过devfs文件系统访问方法,这里把设备的寄存器val看成是设备的一个属性,通过读写这个属性来对设备进行访问,主要是实现hello_val_show和hello_val_store两个方法,同时定义了两个内部使用的访问val值的方法__hello_get_val和__hello_set_val:*//*读取寄存器val的值到缓冲区buf中,内部使用*/static ssize_t __hello_get_val(struct hello_android_dev* dev, char* buf) {int val = 0;/*同步访问*/if(down_interruptible(&(dev->sem))) {return -ERESTARTSYS;}val = dev->val;up(&(dev->sem));return snprintf(buf, PAGE_SIZE, "%d\n", val);}/*把缓冲区buf的值写到设备寄存器val中去,内部使用*/static ssize_t __hello_set_val(struct hello_android_dev* dev, const char* buf, size_t count) { int val = 0;/*将字符串转换成数字*/val = simple_strtol(buf, NULL, 10);/*同步访问*/if(down_interruptible(&(dev->sem))) {return -ERESTARTSYS;}dev->val = val;up(&(dev->sem));return count;}/*读取设备属性val*/static ssize_t hello_val_show(struct device* dev, struct device_attribute* attr, char* buf) { struct hello_android_dev* hdev = (struct hello_android_dev*)dev_get_drvdata(dev);return __hello_get_val(hdev, buf);}/*写设备属性val*/static ssize_t hello_val_store(struct device* dev, struct device_attribute* attr, const char* buf, size _t count) {struct hello_android_dev* hdev = (struct hello_android_dev*)dev_get_drvdata(dev);return __hello_set_val(hdev, buf, count);}/* 定义通过proc文件系统访问方法,主要实现了hello_proc_read和hello_proc_write两个方法,同时定义了在proc文件系统创建和删除文件的方法hello_create_proc和hello_remove_proc:*//*读取设备寄存器val的值,保存在page缓冲区中*/static ssize_t hello_proc_read(char* page, char** start, off_t off, int count, int* eof, void* data) { if(off > 0) {*eof = 1;return 0;}return __hello_get_val(hello_dev, page);}/*把缓冲区的值buff保存到设备寄存器val中去*/static ssize_t hello_proc_write(struct file* filp, const char __user *buff, unsigned long len, void* d ata) {int err = 0;char* page = NULL;if(len > PAGE_SIZE) {printk(KERN_ALERT"The buff is too large: %lu.\n", len);return -EFAULT;}page = (char*)__get_free_page(GFP_KERNEL);if(!page) {printk(KERN_ALERT"Failed to alloc page.\n");return -ENOMEM;}/*先把用户提供的缓冲区值拷贝到内核缓冲区中去*/if(copy_from_user(page, buff, len)) {printk(KERN_ALERT"Failed to copy buff from user.\n");err = -EFAULT;goto out;}err = __hello_set_val(hello_dev, page, len);out:free_page((unsigned long)page);return err;}/*创建/proc/hello文件*/static void hello_create_proc(void) {struct proc_dir_entry* entry;entry = create_proc_entry(HELLO_DEVICE_PROC_NAME, 0, NULL);if(entry) {entry->read_proc = hello_proc_read;entry->write_proc = hello_proc_write;}}/*删除/proc/hello文件*/static void hello_remove_proc(void) {remove_proc_entry(HELLO_DEVICE_PROC_NAME, NULL);}/*定义模块加载和卸载方法,这里只要是执行设备注册和初始化操作:*/ /*初始化设备*/static int __hello_setup_dev(struct hello_android_dev* dev) {int err;dev_t devno = MKDEV(hello_major, hello_minor);memset(dev, 0, sizeof(struct hello_android_dev));cdev_init(&(dev->dev), &hello_fops);dev->dev.owner = THIS_MODULE;dev->dev.ops = &hello_fops;/*注册字符设备*/err = cdev_add(&(dev->dev),devno, 1);if(err) {return err;}/*初始化信号量和寄存器val的值*/init_MUTEX(&(dev->sem));dev->val = 0;return 0;}/*模块加载方法*/static int __init hello_init(void){int err = -1;dev_t dev = 0;struct device* temp = NULL;printk(KERN_ALERT"Initializing hello device.\n");/*动态分配主设备和从设备号*/err = alloc_chrdev_region(&dev, 0, 1, HELLO_DEVICE_NODE_NAME);if(err < 0) {printk(KERN_ALERT"Failed to alloc char dev region.\n");goto fail;}hello_major = MAJOR(dev);hello_minor = MINOR(dev);/*分配helo设备结构体变量*/hello_dev = kmalloc(sizeof(struct hello_android_dev), GFP_KERNEL);if(!hello_dev) {err = -ENOMEM;printk(KERN_ALERT"Failed to alloc hello_dev.\n");goto unregister;}/*初始化设备*/err = __hello_setup_dev(hello_dev);if(err) {printk(KERN_ALERT"Failed to setup dev: %d.\n", err);goto cleanup;}/*在/sys/class/目录下创建设备类别目录hello*/hello_class = class_create(THIS_MODULE, HELLO_DEVICE_CLASS_NAME);if(IS_ERR(hello_class)) {err = PTR_ERR(hello_class);printk(KERN_ALERT"Failed to create hello class.\n");goto destroy_cdev;}/*在/dev/目录和/sys/class/hello目录下分别创建设备文件hello*/temp = device_create(hello_class, NULL, dev, "%s", HELLO_DEVICE_FILE_NAME);if(IS_ERR(temp)) {err = PTR_ERR(temp);printk(KERN_ALERT"Failed to create hello device.\n");goto destroy_class;}/*在/sys/class/hello/hello目录下创建属性文件val*/err = device_create_file(temp, &dev_attr_val);if(err < 0) {printk(KERN_ALERT"Failed to create attribute val.\n");goto destroy_device;}dev_set_drvdata(temp, hello_dev);/*创建/proc/hello文件*/hello_create_proc();printk(KERN_ALERT"Succedded to initialize hello device.\n");return 0;destroy_device:device_destroy(hello_class, dev);destroy_class:class_destroy(hello_class);destroy_cdev:cdev_del(&(hello_dev->dev));cleanup:kfree(hello_dev);unregister:unregister_chrdev_region(MKDEV(hello_major, hello_minor), 1);fail:return err;}/*模块卸载方法*/static void __exit hello_exit(void) {dev_t devno = MKDEV(hello_major, hello_minor);printk(KERN_ALERT"Destroy hello device.\n");/*删除/proc/hello文件*/hello_remove_proc();/*销毁设备类别和设备*/if(hello_class) {device_destroy(hello_class, MKDEV(hello_major, hello_minor));class_destroy(hello_class);}/*删除字符设备和释放设备内存*/if(hello_dev) {cdev_del(&(hello_dev->dev));kfree(hello_dev);}/*释放设备号*/unregister_chrdev_region(devno, 1);}MODULE_LICENSE("GPL");MODULE_AUTHOR("Huzhangyzn");MODULE_DESCRIPTION("First Android Driver Hello");MODULE_VERSION("V1.0");MODULE_ALIAS("A Simple Android Driver");module_init(hello_init);module_exit(hello_exit);四,在hello目录中新增Kconfig和Makefile两个文件,其中Kconfig是在编译前执行配置命令make menuconfig时用到的,而Makefile是执行编译命令make是用到的:Kconfig文件的内容config HELLOtristate "First Android Driver"default nhelpThis is the first android driver.Makefile文件的内容obj-$(CONFIG_HELLO) += hello.o在Kconfig文件中,tristate表示编译选项HELLO支持在编译内核时,hello模块支持以模块、内建和不编译三种编译方法,默认是不编译,因此,在编译内核前,我们还需要执行make menuconfig命令来配置编译选项,使得hello可以以模块或者内建的方法进行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