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也……”句式的逻辑语义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即使灬也灬什么关系的复句
“即使……也……”是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
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所引导的分句一般是表示尚未发生或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也,是表示肯定或确定的语气助词,用于加强对前一分句假设的肯定或确认。
这两个词语常用于表达一种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仍然会产生某种结果或影响的语义关系。
例如:即使你不喜欢这份工作,也应该尽力做好它。
在这个例子中,“即使”引导的分句表示一种假设的情况,即“你不喜欢这份工作”,而“也”引导的分句则表示在这种假设情况下的结果,即“应该尽力做好它”。
这种复句结构常用于表达一种在困难、挑战或不确定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或努力的态度。
它强调了在面对不利条件时,我们仍然应该积极行动或保持积极的心态。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语义和语境会对“即使……也……”复句的理解产生影响,因此在具体使用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其确切含义。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尽管”“虽然”与“即使”的用法分析本文在语料调查的基础之上,从句法、语义和使用语境三个方面辨析“虽然”“尽管”“即使”的差别以及组合规律。
明确“虽然”“尽管”“即使”的词汇意义,说明三者所要求的语义环境,在句法层面的组合方式以及语义搭配的选择限制。
在句法方面,这三个词常常作为关联词组成转折复句,表现为两个分句预设的对立。
在语义方面,这三个词都有连词词性,表示让步。
在语用方面,这三个词通常带有转折语气。
在词典的编纂和课堂教学讲解中,应细化对这三个词语的说明。
标签:尽管虽然即使句法语义使用语境一、引言(一)选题依据“虽然”“尽管”“即使”是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时遇到的难点之一,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存在明显的问题:1.分句之间缺乏密切的联系;2.关联词语使用错误。
造句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是学习汉语过程中难免的,如果从教学的角度寻找原因的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目前所编写的工具书注释过于简单,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教师的讲解过程过于粗疏。
因此,未来的工具书编写与教学安排应着重考察研究语法现象出现的条件和用法,以便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现代汉语中的“虽然”“尽管”“即使”这三个连词,本文对这三个连词的研究是建立在邢福义(2001)让步转折语义基础之上的,包括对“尽管”“虽然”“即使”这三个词的语义、语用和句法的研究。
“虽然”“尽管”“即使”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连词,是人们日常言语交际过程中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也是留学生容易混淆的连词。
本文通过对语料的具体分析,考察三者的句法、语义、语用等特征,进而为语言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三)研究现状以往的研究成果主要从“虽然、尽管、即使”所组成的复句的归类和分类这个角度来考察。
由于目前对复句的分类有很多种,复句的分类标准不统一,因而影响到句式的归类。
从复句的语义关系出发,认为“虽然、尽管、即使”所组成的复句表示带有虚拟性的让步转折关系,属于让步转折句。
2018.11本版编辑/·高中运用“即使……也……”句式进行可能性推论分析的问题研究语知云飞笔者任教高级阶段留学生(除例句中出现的“学生”外,本文所说的“学生”均指“留学生”)汉语写作课,选用的教材是岑玉珍编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发展汉语(第二版)高级写作》,其中第15课《职业理想与道德》的训练重点之一是运用“即使……也……”句式进行可能性推论分析。
而留学生在运用此句式进行推论时,经常出现一些偏差。
笔者以学生的写作实践为依据,总结运用“即使……也……”句式进行可能性推论分析时出现的问题,同时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以此探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情况“即使……也……”句式的让步条件分为已然的和未然的两种。
“未然的让步条件也称作假设句,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情况是说话时,这种让步条件还不存在,但是可能会出现;另一种情况是根本不可能出现,只是一种极端情况的假设。
……‘即使’引出的是已然的情况,全句是真言句,不是假设句,指出就是这样的极端不好(或不利的)的条件下,用‘也’引出的结果仍然存在或再现。
”因此,“即使……也……”是让步复句的一种,“偏句表示让步,正句表示结论或结果不会改变”。
运用“即使……也……”句式进行可能性推论分析,正是利用了让步复句的这一特质,不但可以增加观点的可信度,还可以增加讨论的深度。
范文《英国记者卡特的新闻照片》中,英国记者卡特因一幅新闻照片获得了普利策摄影奖而受到众议。
照片以非洲苏丹大饥荒为背景,一只大鹰正用贪婪的目光等待着一个奄奄一息的小女孩。
人们纷纷指责卡特没有同情心,而范文作者却认为卡特有着崇高的职业道德,不应给予过多批评。
文中写道:“即使他救下那个小女孩儿,可如果当时世界上的人们不了解苏丹饥荒的严重程度,不尽快援助他们,小女孩儿最终也还是会饿死。
”“这样的分析,退后一步地设想,如果没有进行真实的灾难报道,而是先救小女孩儿,结果那只大鹰飞走了,全球没有注意到这场灾难并立即开始营救,那小女孩儿仍然会得到同样的结局,是和当时不救她的结果是一样的,所以不该过分责备记者。
“哪怕”与“即使”句式对比分析李向阳【摘要】“哪怕”与“即使”都是表让步转折连词的典型代表,但是,它们所在的基本复句格式“哪怕A,也B”与“即使A,也B”无论在形式、意义和语用上都有一定的区别.在语表形式上,它们在前后分句及整体句式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语里内容上,它们两个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也不尽相同;在语用价值上,两个句式的传信功能、着意焦点和表述效果等方面,也有不同的特点.【期刊名称】《绥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5)008【总页数】5页(P86-90)【关键词】“哪怕A,也B”句式;“即使A,也B”句式;语表形式;语里内容;语用价值【作者】李向阳【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6历来的专家学者,都把“即使”与“哪怕”当做同一类复句,一般在研究让步连词时会选择其代表词“即使”而很少对“哪怕”进行系统研究。
很多研究“即使”的文献中,“哪怕”只是顺带被提起。
但是从构词的历时发展上来看“哪怕”与其他表示让步的连词如“即使”“即便”“即令”“就算”“就是”“纵然”等,有着不一样的构词方式[1]。
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就明确指出,“那怕”(“哪怕”)与“即使”“就是”等词不属于一个系统。
[2]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哪怕”句和“即使”句的区别加以探析。
我们从邢福义先生的小三角理论,即“语表形式”“语里意义”“语里内容”三方面对“哪怕A,也B”和“即使A,也B”两个句式加以分析,为便于描述,以下简称“哪怕”句和“即使”句。
语表形式是指显露在外的可见形式[3]。
具体表现为句式的外部形式特征,包括关系词、前分句、后分句及整体句式的各项特征。
(一)前分句的情况。
1.关系词“即使”有时可以替换为“虽然”“尽管”,而“哪怕”不能。
“虽然”和“尽管”都是典型的让步转折关系词。
邢福义在《现代汉语的“即使”实言句》中明确指出“一般认为‘即使’句中的p是假设,其实有时也指事实[4]。
“即使P,也Q”与上文间的语义关系及其分析——兼及相关
关联词语的使用情况
徐燕青
【期刊名称】《莆田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29)1
【摘要】考察叙述文体(小说)中“即使P,也Q”(简称“句式”)与上文之间的语义关系及相关关联词语的使用情况。
句式与上文间的语义关系共有8种类型,但它们在使用频率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因果和递进关系。
认为因果、递进关系的形成分别是语义的匹配性要求、表达方式与语用策略使然。
此外,还对它们以高频率出现的原因以及相关关联词语的使用情况作了简要的分析。
【总页数】8页(P61-68)
【关键词】“即使”句;语义关系;语义特点;关联词语;频率
【作者】徐燕青
【作者单位】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6.3
【相关文献】
1."中国"语义源流辩正--兼及"口、邑、或、国"相关义间关系
2.一种基于语义关系图的词语语义相关度计算模型
3.《蒙古语名词语义信息词典》中的一价名词语义
关系分析4.情景间语义关系对语义关联判断的影响5.情景间语义关系对语义关联判断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即使p,也q”类假设复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对象初等水平的外国留学生,相当于汉语言本科专业一年级下册。
学习了关联副词“也”、“又”、“再”;学习了因果关系复句“因为p,所以q”、转折关系复句“虽然p,但是q”、一致假设复句“如果p,就q”等。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语法目标:掌握“即使p,也q”类复句的基本关联词语。
(2)语义目标:理解“即使p,也q”分句间的让步、转折、假设等逻辑关系。
(3)语用目标:体会“即使p,也q”类复句表示的坚定和无奈的语用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即使”等连词的意义和用法;(2)“即使p,也q”类复句前后分句间的假设、让步、转折等逻辑关系;(3)学习“即使p,也q”类复句表达坚定和无奈的语言模式。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环节(一)语法的引入和讲解(10-1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晴天的图片,再出示一张爬山的图片。
教师问:第一张图片天气怎么样?(晴天)第二张图片他们在干什么?(爬山)我们可以说:要是明天是晴天,我们怎么样?(就去爬山)教师出示一张雨天的图片,再出示一张雨中爬山的图片。
教师问:要是明天下雨,我们怎么样?(也要去爬山)。
教师依次序指着这四幅图,再说一遍句子。
教师说:如果明天是晴天,我们就去爬山;如果明天下雨,我们也去爬山。
这个句子可以说:【PPT出现】:即使明天下雨,我们也要去爬山。
教师读例句,带学生读一遍。
再点学生单个读。
教师说:老师再问大家一个问题。
出示一张北京天安门或长城的图片。
教师问:这是哪儿呀。
(天安门/长城/北京/中国)对,这是中国,你们想去中国留学吗?(想)要是父母不同意你去中国留学,你怎么办呢?我们可以说:(即使父母不同意,我也要去中国留学。
)教师带学生齐读,然后个别读。
教师出示一张豪华别墅中夫妻争吵打架、地面一团糟的图片。
教师问:这是他们的家。
从图片上看,他们有钱吗?(有)但是他们幸福吗?(不幸福)对,因为他们天天吵架打架。
“如果A,即使B,也C”句式的层次划分及语用价值作者:张信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33期基金项目:信阳师范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如果’类假设分句套层研究”(2016KYJJ22)。
摘要:不同种类的复句套用后层次的划分不明会造成听话者对话语理解的歧义,多重假设复句“如果A,即使B,也C”可以认为是“如果p,那么q”句式与“即使a,也b”句式发生套用而成,其基本层次结构的划分为“如果A,I即使B,II也C”,该套用类型符合语言的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
关键词:套用;如果A,即使B,也C;语义;语用作者简介:张信平,河南信阳人,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2一、套用的定义界定復句是重要的语法实体单位,上联篇章,下含小句。
复句之间常做套用,又被称作复句的包孕关系。
周刚(2002)从关联连词的角度出发,考察了关联连词在复句中的套用情况,并给套用下了定义:“在多重复句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联连词(包括与关联词连词搭配的一些副词),各自管辖不同层次的分句,形成包孕和被包孕的关系,这种现象叫做关联连词套用。
”[1]96-99现代汉语常用的假设连词,基本上都是具有假设义这一基本情态意义的,假设连词作为假设句的主要形式标志,现在常用的有“如果”、“要是”、“如果说”、“假如”等,由假设连词“如果”引导的假设复句是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的典型句式,“如果p,就q”是表示分句之间有假设关系的代表句式,基本构成成分包括假设分句p,结果分句q以及关联词。
“即使……也”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常见的表达格式,一般的现代汉语教材通常把这种句式分析为表示让步关系的复句,黄伯荣、廖序东把它归入“假设复句”[2]。
《现代汉语八百词》说“表示假设兼让步;就是”,或者“表示一种极端的情况”[3]289。
邢福义对“即使……也……”也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认为它表示让步转折关系,并细分做一般性的假言让步、极言其甚的让步和退一步估量的让步三种情况,还指出此格式有时有非复句用法,用来联结主语和谓语。
试谈表示让步关系连词“即使”和“尽管”试谈表示让步关系连词“即使”和“尽管”内容简介:带有连词尽管和即使的句子是两种不同的句类,带有关联词语尽管的句子属于转折复句,带有关联词语即使的属于假设复句。
但这两个连词在语言运用中却表现出一个共同点,都是表示让步关系,而且有时还可以替换。
它们都可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带有连词“尽管”和“即使”的句子是两种不同的句类,带有关联词语“尽管”的句子属于转折复句,带有关联词语“即使”的属于假设复句。
但这两个连词在语言运用中却表现出一个共同点,都是表示让步关系,而且有时还可以替换。
它们都可以用在偏句的开头或主语后面表示让步关系,常常跟“但、也、还、总、仍然、却”等词配合。
不过,他们连接的句子毕竟是不同类别的,所以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交换使用。
这两种句式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1. 前者一般只能跟尚未实现的、假设的条件配合(有少数部分是在现实条件);后者所提供的条件却一定是存在的、已被证明的事实。
前者能以紧缩形式出现,能连接名词、名词短语、介宾短语,也能用在单句里面,而后者不可以。
3. 当在复句中出现两个不同的主语时,“即使”句不可以省略某一主语,“尽管”句可以省略。
4. 带“即使”、“尽管”的偏句都可以移到正句后面,但它们的作用不同。
带“即使”的偏句移到后面是为了强调、突出正句;带“尽管”的偏句移到后面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T m t t néi dungC u gh p“尽管” v u gh p“即使” l hai lo i u kh nhau.C u “尽管”l u gh p hu n i, n u “即使”l u gh p gi nh. Nh ng hai t n trong qu tr×nh s d ng l i xu t hi n nh÷ng im h t s t ng ng, u bi u hi n quan h nh ng bé. Th m h nhi uló th d ng tha nhau. Chóng u th t v tr u u ho sau hng÷, bi u th nh ng bé. Th êng k t h p víi t “但、也、还、总、仍然、却……” ti n h nh h ng. Nh ng u gh p d nghai t n v n nh÷ng i m kh nhau, v× v kh ng ph i ló n ohóng òng d ng tha th ho nhau . Ch u bi u hi n :1. C u“尽管”th ng th êng h th phèi h p víi nh÷ng i u ki n h a th nh hi n thù . C mét sè t tr êng h p th l i u ki n thù; n nh÷ng i u ki n m u“即使” a rl · tr th nh hi n t hù, · h ng minh.C u“尽管” th h×nh th rót g n, th li n k t danht , m danh t , m giíi t n, òng th xu t hi n u n. C n u th× kh ng th .3. Khi hai v u gh p xu t hi n hai h ng÷ kh nhau,u“即使”kh ng th l bá b t k× h ng÷ n o, n u“尽管”th× th .4. V u t “尽管”、“即使” u th hu n v ph a sau. Nh ng ng d ng a vi hu n v tr kh ng gièng nhau. V t “即使”khi hu n v ph a sau l nh n m nh, l m n i b t v h nh. C n v t “尽管”khi hu n v ph a sau l i o t d ng n i r , b xung."引言按一般的复句分类方法,带有连词“尽管”和“即使”的句子是两种不同的句类,带有关联词语“尽管”的句子属于转折复句,带有关联词语“即使”的属于假设复句。
即使也表示什么关系
“假设关系。
关联词⼀般分转折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等。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句⼀组合在⼀起,叫复句,也叫关联句。
复句通常⼀⼀些关联词语来连接。
即使.....也……”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
转折关系是对前面分句提出的某种已存事实或情况,后面分句转而述说并非理所当然的推论,即相反或相对的结论。
且后面分句“并非理所当然的推论”才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真正意图。
其表明前后逻辑关系的对立。
分句之间有偏、正句之分,前偏后正。
1、即使工作再忙,他每天晚上也挤出时间学习英语。
2、即使雨再大,路再滑,我们也要按时报到。
关联词特点
1、作为连接分句、标明关系的词语,关联词语总是标明抽象的关系都可以作为某类复句的特定的形式标志。
2、说话时很容易发现必须带有的一到二个词语,虽然意思不同,但连在一起无论是说还是听都觉得很舒服。
将分句连起来,使它变为通顺、完整的一个句子。
小论“既……也”与“既……又”的差异及其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的启示【摘要】本文将探讨“既……也”与“既……又”的差异及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在引言部分介绍了这两个词组的基本概念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别从语法结构、用法、语义差异和示例对比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指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常见的错误用法并给出有效教授的建议。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观点,并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和建议,强调了在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既……也”与“既……又”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进一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关键词:既……也、既……又、语法结构、语义差异、示例对比分析、错误用法、对外汉语教学、教授方法、启示、建议、重点总结。
1. 引言1.1 介绍“既……也”和“既……又”"既……也"和"既……又"是汉语中常用的连接词组,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两个并列的成分的作用,表达两个事物或概念同时存在或同时发生的关系。
尽管它们在形式上比较相似,其实在用法和语义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既……也”的结构是“既+……+也”,表示两个事物或概念都是真实或存在的,强调两者之间的共同性。
例如:“她既聪明,也很勤奋。
”这句话表示她不仅聪明,还很勤奋。
而“既……又”则表示两者的关系更为强烈,更具有对比性,强调两者之间的差异。
例如:“他既高兴,又兴奋。
”这句话表示他不仅高兴,还非常兴奋。
“既……也”更加强调两者之间的共同性,而“既……又”更加强调两者之间的差异。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两个连接词组,避免因误解而造成语义上的混淆。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需要重点讲解“既……也”和“既……又”的用法和区别,帮助学生掌握它们的正确使用方法。
通过丰富的例句和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两个连接词组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差异,从而提高他们在汉语表达中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语言本体研究odern chineseM69XIANDAI YUWEN2013.08“即使p也q”的语篇考察□韩启振摘 要:语篇中的“即使p也q”是典型的依存结构,一般用在一个意义相对完整的语段中,不能位于段首。
“即使p也q”在篇章中主要做背景,作为论据反衬语段中某一主题的成立,有时也做前景,表达进一步的假设或请求、愿望等主观情感。
关键词:即使p也q 背景 前景现代汉语中,让步条件句“即使p也q”表示在没有先前的条件而有另一条件的情况下,仍有同样后果,具有反因果性、多因性、同果性、无关性、预设性、级差性、虚拟性、主观性强等语义特点(韩启振,2012)。
同类句式还有“哪怕p也q”“就算p也q”“任凭p也q”“纵使p也q”等。
龚千炎(1985)、邢福义(1992)、梅立崇(1995)、戴悉心(2001)都曾对此进行过讨论。
本文拟在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观察“即使p也q”的语篇表现,考察其基本语义在不同语用环境下所表现出的主要语用、篇章功能,并概括出其语义模式。
Langacker(1987:277~327)在论述“语法配价关系”时,提出了“自主-依存关系”,确定了“自主结构”和“依存结构”。
“自主结构”是指那些不预设其他结构、本身语义相对完整、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结构。
而“依存结构”则预设着其他结构的存在(王寅,2011:164)。
“自主-依存关系”适用于语言分析的各个层面。
在语篇层面,主题句、论点是自主结构,支撑句、论据是依存结构(王寅,2011:174~175)。
考察发现,语篇中的“即使p 也q”是典型的依存结构,一般要用在一个意义相对完整的语段中,不能独立存在,不能位于段首,表现为不同的语用、篇章功能。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表达进一步假设;2.补充论证前文主题;3.强调条件、因果、让步关系的稳固性;4.强调“非A则非C”;5.加强递进前项的论证力量;6.发出最低愿望、请求;7.举出典型成员以证一般事例;8.表达让步转折。
语句逻辑关系及语义重心分析一、非因果类复句的逻辑事理关系的表达规律(一)并列复句及其表达规律并列复句包含两种逻辑事理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式,另一种是对比关系式。
1、并列关系式并列关系式的复句的几个分句分别叙述彼此相关的几件事,或一件事的几个方面、相关的几种情况。
几个分句的意思没有主次先后之分。
其使用的关联词语如“又、也、既……又……、一边……一边……、一面……一面……”等。
这种关系在一般的阅读理解训练中是常见的关系式,对于句子中心意思的概括要注意到其表达的特点:其中意思不偏重于任何一个分句,在理解其意思时,要全面概括各个分句的意思,既不能缩小原句表达的意义范围,也不能扩大原句表达的意义范围。
例如:①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
第①句根据其并列的逻辑事理关系,应概括为“上云层的厚薄象征着阴晴两种不同的天气”。
第②句则应概括为“描写这年轻人的年龄及穿着打扮”。
2、对比关系式对比关系式的复句两个分句说明一正一反两种情况,肯定某一事物而否定另一事物,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其中一个分句的意思。
其使用的关联词语如“是……不是……、……而不……、不是……而是……”,其表达为先肯定后否定或否定后否定两种情况。
在具体应用时,先肯定后否定的句子其突出的中心意思在否定的分句上,先否定后肯定的句子突出的中心意思则在肯定的分句上。
例如:③作为一个三好学生,应该在各个方面都表现优秀,而不应该犯这样低级的错误。
④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
第③句说话人的意图明显在于对这个三好学生的批评,对比关系中突出后一分句的意思,前一分句是作为比较突出后一分句而存在的,其中心意思应概括为“这个学生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
第④句则是先否定后肯定的句子,其中心意思应概括为“王昭君是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
“即使X,也是Y”句式的认知识解李芋均;文旭【摘要】本文分析了“即使X,也是Y”句式中“即使”的语法化过程,探讨了句式中概念识解方式.研究表明:(1)关联词“即使”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2)“即使X”部分蕴含一个概念A,“也是Y”部分蕴含一个概念B.概念A的识解表现为复杂性、立体性和动态性;(3)概念B的识解表现为立体性、静态性.【期刊名称】《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1)006【总页数】7页(P81-87)【关键词】即使X,也是Y;认知识解;认知语法【作者】李芋均;文旭【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系,四川南充 637000;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1.引言“即使X,也是Y”(简称“即使句”)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见句式之一,属于“即使p,也q”句式非典型成员。
例如:(1)a.周洁,现在不是搞艺术的时候,整个社会都在向钱看,搞这样的晚会,即使你有超人的毅力,也是难以成功的。
b.小黄狗听了,没好气地说:“猫,猫,猫,只要你姓猫,即使你有通天遁地的本领,也是姓不上经,名不入传。
”c.海蜇蝙蝠一生从不落地,在天空中度过它一生,即使生儿育女也是在空中。
d.而采用铝和铝合金制造的车辆,由于重量轻,可以减少运输时能量的消耗,所以即使炼铝时多消耗一些能量,也是值得的。
(语料库在线)传统对“即使p,也q”的研究主要从定义、归属、语义特征方面进行探讨(吕叔湘,1982;王力,1985;黎锦熙,2000;邢福义,1986,2001 等)。
这些研究无疑对于“即使p,也q”句式的认识做了很大贡献。
但是,对“即使p,也q”句式的认知机制研究相对缺乏。
认知语法认为,语法是构式的大仓库;语法研究的目标就在于描写构式;个性中蕴含着共性,对非典型构式研究有利于揭示典型构式(Langacker,2009:1)。
因此,本文基于认知语法框架描写“即使句”构式,主要分析“即使句”语法化过程,探讨“即使句”中概念的识解方式。
作者: 吕明臣[1];佟福奇[1]
作者机构: [1]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出版物刊名: 求索
页码: 222-22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期
主题词: 逻辑意义;整体意义;“即使……也……”
摘要:现有的研究认为“即使……也……”的意义是袁让步关系,这没有完全揭示出其真正的语义内容。
从逻辑意义出发,分析推理结构进而得出此格式的整体意义,这体现为三种意义:评估某事实或结论之必然;描述违反常理的现象;表明主观态度或观点。
故“表极端情况”不是单纯分类,“极端情况”可并入前述三种意义之内。
最后对该结构式的语义做出形式刻画,解释其语义的生成机理。
“即使A,也B”的认知层面
马乐
【期刊名称】《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29)002
【摘要】“即使A,也B”分为实言句和假言句两类,本文探讨了这个句式的认知层面.主观推测层面,“即使A,也B”这个让步转折句所反映的认识是0<P{B/A}≤0.5,此时,实言句和假言句是一致的;客观反映层面,“即使A,也B”所反映的认识是:P{B}=1,P{B/Amin(B)}=1,此层面又分为两种情况,一为实言,P{A}=1;二是假言,P{A}=0或P{A}=0.5.说话人使用“即使A,也B”让步转折句,其目的是为了反映出大脑思维这两种不同认知层面所具有的不一致关系.
【总页数】6页(P131-136)
【作者】马乐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09.4
【相关文献】
1.隐喻的认知层面和文化层面 [J], 于睿;孙红烨
2.隐喻的认知层面和文化层面 [J], 于睿;孙红烨;
3.认知语言学的“三个轴线”与“三个层面”——第14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侧记 [J], 张辉;杨艳琴
4.“生存层面”的思考是解读教学的终点——《台阶》解读与教学——解读教学
要跨越“认知层面” [J], 徐江
5.认知层面的情境化预演习方案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 [J], 黎清俏;冯杏;邓剑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即使……也……”句式的逻辑语义研究综述作者简介:张凯悦(1988—),女,山东省寿光市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摘要:语义一直是复句研究的重点,而复句的语义研究离不开逻辑研究。
本文通过对以往即使复句的逻辑研究和语义研究进行综述,梳理这一句式逻辑语义研究的脉络,以期对后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现代汉语;“即使……也……”句式;语义
即使句的逻辑语义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使句的语义研究和即使句的逻辑研究。
逻辑研究是语义研究的基础,语义关系是逻辑关系的外在表现,但是二者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即使句的语义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悉心分析可以发现对即使句的归类问题和分类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是以对“即使p,也q”的内部语义关系和外部语义关系为基础进行的。
内部语义关系考察的是分句p与q之间的关系,外部语义关系考虑的是p、q与语境前项的关系。
在近年的诸多学位论文中,也是通过对p、q与外部语义的关系对即使句作分类,进行考察研究的。
唐凤燕(2003)将“即使……也……”句式根据“也”表类同语义,分为对比式和类比式,考察研究句式的表意关系。
[1]朱珏(2008)对即使句的语义分析是从句式的外部语义环境探析和语义特征两个维度进行的。
在分析句式的外部语义环境时根据前项的有无进行分类,并根据显
性前项与句式的关系作了具体的分类。
在对即使句的语义特征进行考察分析过程中,分别对“即使”分句和“也”分句的语义特征进行了考察,然后通过“类比式”和“补充式”两类句式对整个句式的内部语义结构作了分析。
[2]龚一文(2011)分别对“即使”“也”进行了内部语义研究,又对句式与前项的关系进行了外部语义环境考察。
他先通过让步和极端两个语义对即使做了语义考察,再而通过“也”与”还”“都”的比较,对“也”的语义作了分析,最后对语境前项的显与隐做了考察,从而完成了他对这一句式的语义分析。
[3]
逻辑研究一直是复句语义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张文熊(1980)认为逻辑关系、事理关系、心理关系是复句分句与分句之间关系的基本表现。
[4]张学成(1999)指出事理关系、认识关系和心理关系是对复句语义进行分析时的三种基本层面。
[5]即使句的逻辑关系,是即使句语义研究的重要方面。
王维贤(1994)认为带有让步转折关系的即使句(表示为即使a,也b)成立的条件是建立在预设“am1 ˉb[1]”基础之上。
如果am1 ˉb不成立,那么表示让步转折关系的“即使a,也b”句式不成立。
[6]刘雪春(1998)从逻辑学角度出发,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即使……也……”句式的逻辑意义一般是对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或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否定,常常表示联言判断,与特定的假言判断处于矛盾关系。
[7]吕明臣、佟福奇(2012)从逻辑语义出发,认为“即使……也……”的基础
逻辑意义是联言命题,表示pˉq,即同时承认p和ˉq的存在。
为了方便理解举例“即使下雨也去”p表示“下雨”,ˉq表示“去”。
而在逻辑上有“pˉq”=“ˉ(p→q)”,从而推知“即使……也……”这一格式表达了“ˉ(p→q)”的含义,,而这一含义有以“p→q”为前提,这个前提一般与人们的日常经验有关。
进而通过逻辑推理结构分析得出相对于预设“p→q”,ˉq才是“即使……也……”的逻辑意义。
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出“即使……也……”整体意义是逻辑意义和相关推理结构语言话的结果。
“即使……也……”句式的整体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评估某种(事实或结论)必然性,即ˉq是一种必然,不受q制约。
二是描述违反常理的现象,有时句式表达了与常理相悖的结果,意义在于描述违反常理的现象。
三是表明主观态度或观点,通过对违反常理现象的描述,引起受话人的注意,表明说话人的主观观点,从而达到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最后根据cp系统对该句式的语义生成机理作了解释。
[8]杜国平(2011)通过对三个具体“即使p,也q”语句从否定语句、语用断定、类传递关系、前件分解、为真情况、为假情况、与支命题的关系七个方面进行逻辑特征分析,得出结论,即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和联言判断两种逻辑关系都不能完全解释即使句的逻辑特征。
并提出“即使p,也q”句式是“在通常情况ω下,即使p,也q”的省略表达,推理关系是“ω,p├ q”它是相对于“在通常情况ω下,如果非p,那么q”,“在通常情况ω下,如果p,那么非q”而表达
的,其中“在通常情况ω下,如果非p,那么q”是它的语用断定;“在通常情况ω下,如果p,那么非q”是它所反驳的推理关系。
[9]这一研究对“即使p,也q”的逻辑关系做了深入细致具体分析,但是作者本人也坦言,只是选取了特例作为分析,可能不代表所有“即使p,也q”语句的一般特征。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事件a在最大可能上出现并非事件b的结果;m1表示最大可能,逻辑符号,表示逻辑关系“非”——笔者注。
举例“即使今天下大雨,我也要去。
”成立的预设是“今天下大雨,在最大可能上我不去。
”事件a是今天下大雨,事件b是我去,b事件是我不去。
[1]唐凤燕.现代汉语“即使”复句探析[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朱珏.“即使……,也……”复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08.
[3]龚一文.“即使”的篇章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张文熊.怎样分析复句中各分句见间的关系[a].逻辑与语言研究(1)[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5]张学成.再论复句语义的三种关系[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5).
[6]王维贤.现代汉语复句新解[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7]刘雪春.“即使……也……”式复句的逻辑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1(3).
[8]吕明臣,佟福奇.“即使……也……”的语义分析[j].求索,2012(1).
[9]杜国平.“即使p,也q”句式的逻辑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