砼表面裂缝原因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4
建筑施工专业技术中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混凝土裂缝是建筑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其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温度变化:混凝土在干燥过程中会收缩,而在水分稳定后会膨胀。
如果温度变化较大,混凝土受热后膨胀,受冷后收缩,容易产生裂缝。
2.过早干燥:在混凝土表面脱水速度过快而导致混凝土变干燥过快,会引起表面和内部的应力不均匀,从而产生裂缝。
3.混凝土成分问题: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不合理,或者掺入的掺合材料质量不合格,都会影响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4.静载荷:施工过程中如果超载、区域集中、不均匀等情况产生,都会给混凝土的结构强度带来不均衡的应力分布,从而导致裂缝的产生。
预防混凝土裂缝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合理设计配合比:根据施工环境、工程要求和材料实际情况,合理配比混凝土,确保混凝土的性能和稳定性,从而减少裂缝产生的可能。
2.控制混凝土的含水量:通过加水量、养护等措施,使混凝土的水分含量控制在适当范围内,避免过早干燥导致的裂缝。
3.加入抗裂措施:可在混凝土中加入纤维材料,例如聚丙烯纤维、钢纤维等,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4.控制温度变化:在施工过程中,应合理设置温度控制设备,如覆盖保温材料、使用冷却水等来控制混凝土的温度,从而减少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5.控制静载荷: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工序、控制施工速度等,以确保混凝土受力均匀,避免因静载荷过大而引发裂缝。
6.加强养护工作:混凝土浇筑后需进行养护,如覆盖保湿膜、定期喷水等,以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度和温度,避免裂缝的产生。
7.做好施工质量管控:施工中要加强对混凝土质量的把控,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要求,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操作,避免操作不当导致的裂缝。
在建筑施工中,避免混凝土裂缝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性能,还会影响建筑的美观。
因此,需要在设计、施工和养护等方面都加以重视,以减少混凝土裂缝的发生。
地下室砼外墙开裂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一、原因分析:1、地下室墙体薄弱:地下室墙体厚度不够或设计不合理,承受不住地下水的压力,导致墙体开裂。
2、材料影响:使用的混凝土质量不达标,如水泥标号低、砂石质量差等,导致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和抗裂性能不足。
3、施工不当:施工时没有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例如施工缝处理不当、振捣不密实等,导致墙体出现裂缝。
4、环境因素:地下室周围的环境变化,如地下水位上升、地面沉降等,也会导致墙体开裂。
二、预防措施:1、优化设计:在设计地下室墙体时,应考虑地下水的压力和地质条件等因素,合理设计墙体的厚度和强度。
2、提高材料质量:选择优质的水泥、砂石等材料,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和抗渗性能。
3、规范施工: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确保施工缝处理得当、振捣密实。
4、加强养护: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及时进行养护,防止墙体出现裂缝。
5、控制环境因素:在施工前应了解地下水位和地质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地下水位上升和地面沉降等环境因素。
地下室砼外墙开裂的原因有很多,但只要在设计、材料、施工等方面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就可以有效地减少墙体开裂的可能性。
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监测和养护,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确保地下室的安全使用。
地下室外墙裂缝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一、引言随着地下空间的广泛利用,地下室外墙的裂缝问题成为了建筑工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裂缝不仅影响建筑物的美观,更严重的是,它们可能导致漏水、结构安全等问题。
因此,对地下室外墙裂缝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二、地下室外墙裂缝的原因分析1、温度变化:由于地下室外墙长期处于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其内部温度和外部温度差异较大,导致墙体的热胀冷缩效应。
当温度变化过大时,墙体材料可能产生裂缝。
2、土壤压力:在地下,土壤压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土壤压力可能会使地下室外墙产生裂缝。
特别是在雨水丰富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土壤压力可能增加裂缝的风险。
水泥混凝土路面表面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水泥混凝土路面是一种刚度大、扩散荷摘载能力强、稳定性强的路面结构。
但由于在施工中水泥混凝土的原材料及配合比的控制未达到设计标准,施工工艺不规范.使得水泥混凝土路面道板出现了早期损坏,导致路面出现裂缝与断板,这就降低了路面使用性能,不能确保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正常使用年限,不能发挥道路建设的投资效益。
因此,需要对路面出现的裂缝与断板进行认真观测、分析、确定裂缝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修补方案。
一、裂缝分类与产生的原因水泥混凝土道面的裂缝,可分为表面裂缝和贯穿板全厚度的裂缝(简称贯穿裂缝)。
(一)、表面裂缝水泥混凝土道面表面裂缝主要是由混凝土混合料的早期过快失水干缩和碳化收缩引起的.混凝土混合料是一种多相不均匀材料.由于构成混合料的各种固体颗粒大小、密度不同,混合料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分层离析。
1、泌水裂缝在路面水泥混凝土道面施工中混合料发生分层离析大多是由于粗骨料在混合料中下沉,水分向上迁移,从而形成表层泌水。
泌水的结果,使水泥混凝土道面表面含水量增加,经蒸发后混凝土表面形成凹面,此时混合料颗粒间产生较强的表面张力。
当混凝土表面尚未充分硬化,不能抵御这一张力时,混凝土表面则发生裂缝。
在混凝土浇筑后数小时,混凝土表面将出现大面积细微的龟裂。
2、碳化裂缝当混凝土的水泥用量较低、水灰比较大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易渗透到混凝土中,混凝土的碳化反应在空气相对湿度为30%—50%时最为激烈,此时混凝土的碳化收缩将引起混凝土表面龟裂。
根治这类病害的方法是:在混凝土路面的混合料铺筑、振捣后,立即采用真空吸水工艺,此方法可以将混凝土中富裕的水分和空气一并吸出.这样既提高了混凝土强度又可控制混凝土表面的网裂病害。
(二)、贯穿裂缝水泥混凝土路面贯穿裂缝为贯穿板全厚度的横向裂缝、纵向裂缝、交叉裂缝和板交裂缝.1、横向裂缝垂直与行车方向的不规则裂缝称为横向裂缝,导致水泥混凝土路面出现横向裂缝的原因较多,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混凝土大面积开裂的原因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被广泛使用,它具有耐久性高、强度好、施工方便等优点。
然而,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混凝土大面积开裂的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建筑物的美观,还可能导致结构性问题。
因此,了解混凝土大面积开裂的原因非常重要,这样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修复裂缝。
混凝土大面积开裂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温度变化:温度变化是导致混凝土开裂的主要因素之一。
当混凝土遭受温度的变化时,会发生体积的膨胀或收缩,这可能会超过混凝土的承受能力,从而导致开裂。
特别是在极端温度条件下,如夏季高温或冬季低温,混凝土的开裂风险更高。
2. 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混凝土的配合比指混凝土中水、水泥、骨料等成分的比例。
如果配合比不合理,比如水泥用量过多或过少,骨料粒径不均匀,水灰比不合理等,都可能导致混凝土开裂。
当配合比不合理时,混凝土中的体积变化会不均匀,从而引起开裂。
3. 施工不规范:不规范的施工也是混凝土开裂的原因之一。
比如,混凝土浇筑时不进行充分的振捣,使得混凝土中存在空隙;浇筑过程中没有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和湿度;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没有进行适当的伸缩缝处理等。
这些施工不规范的操作都会导致混凝土开裂。
4. 荷载变化: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承受各种荷载的作用,包括静荷载、动荷载、温度荷载等。
当荷载变化过大或过快时,混凝土的应力超过了其承受能力,从而导致开裂。
这种裂缝常常呈现较大的面积,对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构成威胁。
5. 混凝土材料的老化:混凝土材料的老化是混凝土大面积开裂的另一个因素。
长期受到环境的侵蚀,混凝土中的化学反应和物理过程会发生变化,导致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下降。
这种老化现象使得混凝土更容易开裂。
为了避免混凝土大面积开裂,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控制温度变化: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极端温度条件下的施工,或者采取合适的措施来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和湿度,如使用隔热材料、遮阳棚等。
混凝土结构设计裂缝产生的原因及抗裂措施摘要: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于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也很多,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就需要根据不同的结构形式和不同的结构构件预判可能出现的裂缝,再根据不同的可能出现的裂缝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重视混凝土结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简单介绍混凝土结构设计中裂缝产生的原因及抗裂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设计;抗裂设计;抗裂措施1 混凝土结构设计裂缝产生的原因1.1 设计因素由于借用地质报告造成差错,地基钻探勘测不准,业余设计者错误设计。
图纸采用梁板平法,表达较简单,施工单位若识图水平较差,理解错误。
1.2 环境因素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或水泥水化热使混凝土温度发生变化时,钢筋混凝土结构就产生温度变形。
而建筑物中的结构构件在温度变形和约束的共同作用下,产生温度应力,当这种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裂强度时,就产生温度裂缝。
如:自防水屋面板上的裂缝、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
温度裂缝的特征:裂缝的宽度大小不一,但每一条裂缝宽度变化不大,裂缝宽度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
一般会出现表面的、较深的或贯穿性裂缝。
其中表层裂缝的方向一般无规律性;较深的或贯穿裂缝走向,往往与主筋方向平行或接近平行。
普通钢筋混凝土的裂缝不一定都是质量问题,只要裂缝宽度符合规范规定,都属正常情况。
但对宽度超过规范规定,或降低构件的承载能力,或有失稳破坏可能,或影响耐久性等方面的裂缝等都应认真分析,慎重处理。
1.3 施工方面施工工艺不当是造成钢筋混凝土开裂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由于施工原因造成裂缝出现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水泥、砂、石等质量不好是引起裂缝较常见的因素。
若工程上用了这些不合格的材料就会导致质量事故,所以说只有把好材料的质量关,工程质量才会在根本上得到保证。
混凝土是一种人造混合材料,其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成型后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程度。
因此混凝土的搅拌、运输、浇灌、振实各道工序中的任何缺陷和疏漏,都可能是裂缝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原因。
砼浇筑顶板出现裂缝的原因2016-10-11使板裂缝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1、混凝土过量使用外加剂,或水灰比、坍落度过大。
2、在混凝土浇捣前,没有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导致混凝土被过多吸收水分,浇捣过程中振捣不充分或者过度。
个别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不好,有过薄的现象。
3、混凝土楼板浇筑完毕后,表面刮抹应限制到最小程度,防止在混凝土表面撒干水泥刮抹。
并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
楼板浇筑后,对板面应及时用材料覆盖、保温,认真养护,防止强风和烈日曝晒。
4、楼板的弹性变形及支座处的负弯矩施工中在混凝土未达到规定强度,过早拆模,或者在混凝土未达到终凝时间就上荷载等。
这些因素都可直接造成混凝土楼板的弹性变形,致使砼早期强度低或无强度时,承受弯、压、拉应力,导致楼板产生内伤或断裂。
施工中不注意钢筋的保护,把板面负筋踩弯等,将会造成支座的负弯矩,导致板面出现裂缝。
此外,大梁两侧的楼板不均匀沉降也会使支座产生负弯矩造成横向裂缝。
5、砼的保湿养护对其强度增长和各类性能的提高十分重要,特别是早期的妥善养护可以避免表面脱水并大量减少砼初期伸缩裂缝发生。
但实际施工中,由于抢赶工期和浇水将影响弹线及施工人员作业,因此楼面砼往往缺乏较充分和较足够的浇水养护延续时间。
6、过度的抹平压光使砼的细骨料过多浮到表面,形成水量很大的水泥浆层,水泥浆中的氢氧化钙与空气中二氧化碳接触引起表面体积碳水化收缩,导致砼板表面龟裂。
7、粉砂、黄砂含泥量大,砼收缩大,抗拉强度低,容易产生塑性收缩裂缝。
8、大体积砼由于水化热,使内部与表面温差过大产生裂缝。
上述这些因素都会造成砼较大收缩,产生龟裂或疏松裂缝,致使砼微观裂缝迅速扩展,形成宏观裂缝。
所以具体的裂缝成因应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而定,应综合全面考虑,同时做好预防工作。
在设计上要注意到那些容易开裂的部位,如深基与浅基,高低跨处等,都应考虑到。
由于地基的差异沉降或结构等原因而引起的薄弱环节,要在设计上加以解决。
现浇砼结构裂缝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个别剪力墙和楼板等处有少量肉眼可见的裂缝,这是属于一种质量“通病”。
它虽不影响结构的安全使用,但影响结构物的使用功能和危及结构的耐久性以及整体性和抗震性。
下面针对本工程结构裂缝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提出几点意见,供参考选用。
一、原因分析从现浇砼结构裂缝开展的机理和裂缝的形态一般区分为:一种是冷缩、干缩引起的温度裂缝;另一种是结构受力(含自重、基础下沉)引起的荷载裂缝。
在本工程中目前正处于施工过程,其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温度裂缝,也有可能构造措施中的原因。
1.冷缩、干缩裂缝产生的机理剪力墙、楼板等构件受到冷缩、干缩约束,产生约束拉应力(或约束拉应变)达到砼的抗拉强度(或极限拉应变)砼将出现冷缩、干缩裂缝。
根据变形裂缝规律:当沿构件截面均匀降温时,将出现贯穿截面的裂缝。
当沿构件截面非均匀降温时,将在低温面出现非贯穿穿截面的裂缝。
本工程出现裂缝,应确定裂缝部位、长度和深度。
2.高温季节(长沙地面为7、8月)浇注砼时,由于砼拌合物成型温度高,到温降时产生变形,收缩变形大,容易导致构件裂缝的产生。
3.目前采用泵送砼,含砂率大(39%),水泥用量大,水灰比大(w/c),坍落度大(160~180mm),干缩变形大。
4.砂、石集料含碱量超标;或对掺有膨胀剂的砼养护不良,易产生不均匀膨胀。
5.现浇砼楼盖角部处于复合受力状态且较易因温度。
收缩产生裂缝。
二、处理措施1.提高结构构件的抗裂度。
对尚未施工的楼盖或地下室剪力墙重点控制部位的冷缩、干缩约束拉应力集中部位(剪力墙中部);削弱部位(门洞、窗洞)和应力和变形大部位(四角。
即阴阳角处)配置专门构造钢筋,其配筋率、钢筋直径、间距,严格按GB50011-2002要求控制。
2.结构构件目前已发现的裂缝,开裂缝宽≤0.1mm,一般无需专门处理。
其原因:CaO(水泥中的)+H2O(空气中的水蒸气)Ca(OH)2Ca(OH)2+CO2(空气中的)CaCO3+H2OCaCO3的结晶质0.1mm裂缝可自愈合只做表面封绝处理。
钢筋混凝土梁裂缝成因及处理措施一、裂缝成因钢筋混凝土梁出现裂缝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有材料或气候因素、施工不当、设计和施工错误、改变使用功能或使用不合理等,结合具体情况来看,该工程产生裂缝的大体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种:1、混凝土尚处于未完全硬化状态时,如果干燥过快,则产生收缩裂缝.这种裂缝通常发生在表面上,裂缝不规则,宽度小。
这种裂缝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混凝土养护不规范,强制性规范要求混凝土养护要苫盖并浇水,现在大多数不苫盖,浇水也不能保证经常性湿润或者不能保证各个些部位都能湿润。
2、施工速度过快,上荷过早,前一天浇筑完混凝土,第二天即上砖、上人,造成早期混凝土受损而引起后期裂缝的产生.3、拆模过早导致裂缝的产生。
4、商品混凝土里的高效缓凝剂用量过大,产生离析现象,在未凝固前石子下沉,产生沉缩裂缝。
5、商品混凝土所用的砂石质量不好,级配不好,含泥量大,含粉量大。
二、处理措施1、对裂缝宽小于0.2mm,属无害裂缝。
由于补偿收缩混凝土有显著的自愈合能力,即使一些渗水的裂缝,膨胀性水化物堵塞裂缝可以将断裂的两个表面胶结为一体。
所以一般当裂缝宽度小于0.2mm,可进行表面处理,具体处理步骤如下:(1)用钢丝刷清除混凝土表面附着物;(2)用水冲洗后充分干燥;(3)按照材料使用说明配置表面处理材料(弹性涂膜防水材料、聚合物灰浆等);(4)将裂缝及周边部分均匀涂复,当第一遍指触干燥时再涂一遍;(5)在涂膜完全固化前注意防止水等有害物质及人为因素破坏。
2、对于难以表面处理的较深裂缝,先将裂缝处凿成“凹”形槽,用水清洗干净,然后用内掺10%膨胀剂的水泥净浆,在表面刷1~2mm 的净浆层,净浆层销干后,再抹上4~5mm水泥砂浆,配合比为:水泥:膨胀剂:砂:水=1:0。
10:2.0:(0.35~0。
38),最后压实、收光、抹面12h后进行洒水养护。
可以保证裂缝不再产生。
3、对贯穿性的裂缝可采用环氧树脂压力灌浆的方法进行修补,具体步骤如下:(1)基层处理.沿裂缝两侧2~5cm的距离内进行清理工作.清除表面的灰尘、油污、松动物等。
砼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1. 产生原因1.1 砼本身原因砼本身材料不良,掺杂较多,或加入的骨料、水泥品种不一致,或生产中混入了土、油等杂质。
1.2 施工过程原因•砼拌合不均匀,过早脱模•砼养护不当,特别是在高温、干燥、大风天气下养护不到位•模板不平整,支撑不稳,振捣、挤压不均•浇注过程中水泥、水的掺量不一致1.3 外界原因设备振动、地震、大风、高温、浸泡或盐渍等导致的自然因素,以及车辆、人员、动物等外力因素。
2. 防治措施2.1 从砼本身入手•选用质量可靠、符合标准的材料•严格执行混凝土的拌合和制作标准•对参加掺杂的材料进行筛选和质检•现场作必要的拌合试验2.2 施工过程中的措施•发现模板不平整时,应及时整平,掺入靠谱的支撑•严格控制浇注速度,均匀振捣,防止出现砼重心不稳问题•在高温、干燥、大风天气下抹防护品•对养护期间不得捣搅或移动,避免震动等外力•可采用加固技术,如在砼内加入植筋、纤维等增强材料,并结合角钢、U型槽钢等加固•在采用预应力砼时,预应力水泥钢束的正确张拉、锚固和后张拉养护等过程都要符合标准2.3 裂缝维护•对早期裂缝,可以用外钢筋捆扎方法或喷涂防护材料方法处理•对已经形成的较大裂缝,先用毛刷或气泵清洁裂缝中灰砂,再用二合一水泥浆封堵。
•对结构性裂缝,必须采用综合的补强措施。
3. 结论砼裂缝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砼本身材料问题,又有施工过程中技术不当、以及外界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
因此,要采取综合措施来预防和治理砼裂缝,从砼本身和施工过程两方面入手,加强管理、管控质量,以及有效的维护和保养等方面,保证建筑质量的稳定和可靠。
混凝土地面产生裂缝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一、材料因素:1.水灰比过大或过小:水灰比是指水与水泥的质量比例,如果比例不合适,会导致混凝土强度不够,容易产生裂缝。
处理措施是在施工前进行良好的设计,确保水灰比在合理范围内,并控制好配合比例。
2.使用劣质材料:劣质材料容易导致混凝土强度降低,容易出现裂缝。
处理措施是要选择合格的材料,并在施工前进行检测和验收。
二、施工因素:1.温度变化引起的温度收缩:混凝土在凝固过程中会产生体积变化,如果不能得到充分的释放,就会出现裂缝。
处理措施是在施工前进行恰当的温度控制,避免温度变化过大。
2.缺乏养护措施:混凝土在凝固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当的养护,否则易出现裂缝。
处理措施是在施工后进行充足的养护,包括保湿和防止温度过快下降。
3.施工技术不符合要求:施工过程中如未能严格控制好混凝土的加工和浇筑,也容易产生裂缝。
处理措施是在施工前进行良好的施工计划,并培训工人掌握良好的施工技术。
三、使用环境因素:1.荷载作用:超过混凝土承受荷载的范围,会引起裂缝。
处理措施是在设计阶段确保荷载不超过混凝土的承载能力,或者在需要承受更大荷载情况下采取增强措施。
2.温度变化引起的温度应力: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温度应力也会导致裂缝的产生。
处理措施是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温度应力,并采取合适的措施来缓解应力。
比如采取伸缩缝、预应力等方法。
3.地基不平坦或不坚固:地基不平坦或不坚固也会导致混凝土地面产生裂缝。
处理措施是在施工前充分考虑地基情况,进行必要的地基处理和加固。
综上所述,混凝土地面产生裂缝的原因主要包括材料因素、施工因素和使用环境因素。
对于每一种原因,都可以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控制好水灰比,选择合格材料,恰当控制温度,进行充足养护,掌握良好施工技术,合理设计承载能力等等。
这些措施能够降低混凝土地面产生裂缝的风险,延长混凝土地面的使用寿命。
混凝土裂缝的各原因及防治方法一、荷载引起的裂缝混凝土在常规静、动荷载及次应力下产生的裂缝称荷载裂缝,归纳起来主要有直接应力裂缝、次应力裂缝两种。
直接应力裂缝是指外荷载引起的直接应力产生的裂缝, 次应力裂缝是指由外荷载引起的次生应力产生裂缝。
荷载裂缝特征依荷载不同而异呈现不同的特点。
这类裂缝多出现在受拉区、受剪区或振动严重部位。
但必须指出,如果受压区出现起皮或有沿受压方向的短裂缝,往往是结构达到承载力极限的标志,是结构破坏的前兆,其原因往往是截面尺寸偏小。
二、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性质,当外部环境或结构内部温度发生变化,混凝土将发生变形,若变形遭到约束,则在结构内将产生应力,当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即产生温度裂缝。
在某些大跨径桥梁中,温度应力可以达到甚至超出活载应力。
温度裂缝区别其它裂缝最主要特征是将随温度变化而扩张或合拢。
三、收缩引起的裂缝在实际工程中,混凝土因收缩所引起的裂缝是最常见的。
在混凝土收缩种类中,塑性收缩和缩水收缩(干缩)是发生混凝土体积变形的主要原因,另外还有自生收缩和炭化收缩。
塑性收缩,发生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后4~5h左右,此时水泥水化反应激烈,分子链逐渐形成,出现泌水和水分急剧蒸发,混凝土失水收缩,同时骨料因自重下沉,因此时混凝土尚未硬化,称为塑性收缩。
塑性收缩所产生量级很大,可达1%左右。
在骨料下沉过程中若受到钢筋阻挡,便形成沿钢筋方向的裂缝。
在构件竖向变截面处如T梁、箱梁腹板与顶底板交接处,因硬化前沉实不均匀将发生表面的顺腹板方向裂缝。
为减小混凝土塑性收缩,施工时应控制水灰比,避免过长时间的搅拌,下料不宜太快,振捣要密实,竖向变截面处宜分层浇筑。
缩水收缩(干缩),混凝土结硬以后,随着表层水分逐步蒸发,湿度逐步降低,混凝土体积减小,称为缩水收缩(干缩)。
因混凝土表层水分损失快,内部损失慢,因此产生表面收缩大、内部收缩小的不均匀收缩,表面收缩变形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致使表面混凝土承受拉力,当表面混凝土承受拉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便产生收缩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尺寸不小于1米的混凝土,或预计会因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化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收缩而导致有害裂缝产生的混凝土称为大体积混凝土。
类似这种混凝土结构在现代建筑中时常涉及到,如高层楼房基础、大型设备基础、水利大坝等。
这种混凝土内外温差较大时,会使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影响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
所以必须从根本上分析它,来保证施工质量。
标签: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原因;预防措施1、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1.1水泥水化热水泥在水化过程中要产生大量的热量,是大体积砼内部热量的主要来源。
由于大体积砼截面厚度大,水化热聚集在结构内部不易散失,使砼内部的温度升高。
当砼的内部与表面温差过大时,就会产生温度应力和温度变形。
温度应力与温差成正比,温差越大,温度应力也越大。
当砼的抗拉强度不足以抵抗该温度应力时,便开始产生温度裂缝。
这是大体积砼容易产生温度裂缝的主要原因。
1.2约束条件大体积钢筋砼与地基浇筑在一起,当早期温度上升时产生的膨胀变形受到下部地基的约束而形成压应力。
由于砼的弹性模量小,徐变和应力松弛度大,使砼与地基连接不牢固,因而压应力较小。
但当温度下降时,产生较大的拉应力,若超过砼的抗拉强度,砼就会出现垂直裂缝。
1.3外界气温变化大体积砼在施工期间,外界气温的变化对大体积砼的开裂有重大影响。
砼内部温度是由浇筑温度、水泥水化热的绝热温度和砼的散热温度三者的叠加。
外界温度越高,砼的浇筑温度也越高。
外界温度下降,尤其是骤降,大大增加外层砼与砼内部的温度梯度,产生温差应力,造成大体积砼出现裂缝。
因此控制砼表面温度与外界气温温差,也是防止裂缝的重要一环。
1.4砼的收缩变形混凝土的拌合水中,只有约20%的水分是水泥水化所必需的,其余80%要被蒸发。
砼中多余水分的蒸发是引起砼体积收缩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种收缩变形不受约束条件的影响,若存在约束,就会产生收缩应力而出现裂缝。
2、控制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预防措施2.1技术措施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阶段所产生的温度裂缝,一方面是混凝土内部因素:由于内外温差而产生的;另一方面是混凝土的外部因素,为了有效地控制有害裂缝的出现和发展,必须从控制混凝土的水化升温、延缓降温速率、减小混凝土收缩、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强度、改善约束条件和设计构造等方面全面考虑。
关于混凝土裂缝原因分析与处理论文(精选6篇)混凝土裂缝原因分析与处理论文篇1摘要:目前混凝土结构物裂缝问题,是混凝土工程建设中带有一定普遍性的技术问题。
而混凝土结构的破坏和建筑物的倒塌,也都是从结构裂缝的扩展开始而引起的,一是影响美观,二是影响使用寿命,有严重裂缝的建筑物将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故在某些施工验收规范和工程都是不允许混凝土结构出现有明显的裂缝。
关键词:裂缝;原因;处理1、混凝土裂缝的种类及渗、漏原因混凝土渗、漏的主要原因是在其拌合物在浇灌振捣过程中漏振和振捣不密实而产生的毛细孔隙或蜂窝状,在外部水压力的作用下,导致渗、漏现象。
同时,由于设计的原因,如结构的造型尺寸、受力情况、构造等因素考虑不周,也会造成混凝土结构的渗、漏现象。
从以往的实际情况看,混凝土的裂缝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①混凝土拌合物凝结前的沉降裂缝及干缩裂缝;②混凝土温度应力裂缝;③混凝土自应力裂缝;④混凝土受外力及荷重影响裂缝。
从实际情况来看,地下混凝土工程结构的裂缝情况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1混凝土拌合物沉降裂缝这种裂缝的发生,往往是采用大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时而发生的裂缝,大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在混凝土初凝前,混凝土拌合物中的粗骨料始终处于一种自由体,虽然经过振动器械进行了振动,内部的孔隙也基本排除,但在混凝土内部的粗骨料本身在自身质量的作用下缓慢下沉,若是素混凝土,内部的下沉是均匀的,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表面的裂缝一般均为施工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所留下的脚窝因用素浆找平后而形成的,因为这些裂缝是素浆在硬化时产生的收缩(干裂)裂缝;但是只要在混凝土初凝时予以压光即可解决。
另外一方面是钢筋混凝土,在混凝土没有达到初凝前,其内部的粗骨料继续处于下沉状态,而混凝土沿着钢筋的下方继续下沉,由于在钢筋的作用下,钢筋上面的混凝土被钢筋的支护,在钢筋上表面沿着钢筋的走向产生裂缝,这种裂缝的深度一般只达到钢筋表面为止。
1.2早期混凝土干缩裂缝这种裂缝一般出现在混凝土较薄的结构;如现浇楼板混凝土、道路混凝土、地坪等混凝土,在结构断面≤300mm、混凝土坍落度>100mm时,最容易发生此种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与防治措施探讨本文结合工程施工实践, 重点对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成因及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并从原材料、施工和养护三个方面阐述了防治砼裂缝的一般方法。
1 裂缝产生原因砼产生裂缝, 主要是因为非受力变形引起的, 分为混凝土体积收缩引起的裂缝和温度应力引起的裂缝。
本文重点讨论温度裂缝。
温度裂缝主要是由于混凝土结构内外温差过大造成的。
1.1 混凝土产生温差的主要情形(1) 浇筑初期, 混凝土内部产生的大量水化热难以散发, 导致其内部温度迅速上升, 但其表面温度还是环境温度, 由此产生内外温差。
当这种温差在混凝土初凝时产生的拉应力超过混凝土自身的抗拉强度时, 就会形成裂缝。
(2) 拆模前后, 混凝土表面温度很快降低, 这种温度陡降也会产生裂缝。
(3) 当混凝土内部温度达到最高后, 热量逐渐散发, 达到最低温度或使用温度时, 也会形成温差, 产生裂缝。
1.2 施工中造成裂缝的原因(1) 原材料方面:水泥等级或品种选用不当、水泥存放时间长、因受潮产生凝结、非正常膨胀、水化热过高;粗细骨料级配不良、含泥量大、骨料表面含碱;掺合料比例过大、细度未达标;外加剂掺量选择不当、与水泥或掺合料的相容性不好;水泥用量和用水量过大、砂率和水灰比选择不当。
(2) 施工控制方面:原材料、外掺合料、外加剂称量不准;搅拌时间过长或不足、振捣或插入不当、拌合物不均匀、任意加水;运输停置时间长;连续浇筑时间过长、浇筑顺序不当、入模速度过快、摊铺分层过厚, 振捣不及时、过振或漏振、施工缝处理不当;养护不到位、未及时覆盖保湿或保温、早期失水补充不及时等。
(3) 设计方面:存在结构断面突变、钢筋配置过少或过多、未充分考虑混凝土的收缩变形、混凝土强度等级过高、荷载收缩等因素。
2 大体积砼裂缝的主要防治措施大体积砼裂缝的防治主要应从原材料、施工、设计三个方面采取措施。
2.1 原材料方面2.1.1 合理选择水泥水化热是产生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差的主要原因, 为减小温差, 就应该选择早期水化热低和安定性好的水泥。
常见砼梁的裂缝形式及原因
常见混凝土梁的裂缝形式及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1.干缩裂缝:干缩裂缝是混凝土在干燥过程中由于水分的蒸发而引起的收缩,导致混凝土内部应力产生。
主要原因是混凝土中的水分在干燥过程中蒸发,导致体积收缩,进而产生裂缝。
这种裂缝一般为短裂缝,位于混凝土的表面。
2.温度裂缝:温度变化是导致混凝土梁温度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混凝土受到温度变化时,由于混凝土的热膨胀系数不同于钢筋的热膨胀系数,就会产生温度应力,从而导致裂缝的产生。
这种裂缝一般是沿着梁的长度方向呈直线状分布。
3.荷载裂缝:混凝土梁在受到过大荷载作用时也会产生裂缝。
当梁的荷载超过了其承受能力时,混凝土就会发生破坏,从而产生裂缝。
这种裂缝形式多样,位置分布也较广泛,一般呈现为多条、交叉的裂缝。
4.构造裂缝:构造裂缝是由于梁的设计或施工不当所引起的。
例如,梁的截面尺寸不合理、钢筋的布置不完善、混凝土的质量问题等等,都会导致混凝土梁产生构造裂缝。
这种裂缝一般为一个个小裂缝,位于梁的局部区域。
5.变形裂缝:混凝土梁在弯曲、剪切等受力作用下产生变形,从而引起裂缝的产生。
这种裂缝一般呈现为横向的、曲线形状的裂缝,位于梁的截面上。
以上是常见的混凝土梁裂缝形式及其原因,不同形式的裂缝可能由于不同原因而产生,因此在混凝土梁的设计和施工中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裂缝的产生。
同时,定期检查和维护混凝土梁,及时修复已经产生的裂缝,也是保证梁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的重要措施。
砼表面裂缝原因分析 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砼表面裂缝原因分析
一、混凝土裂缝类型及成因
实际上,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成因复杂而繁多,甚至多种因素互相影响,但每一条裂缝均有其产生的一种或几种原因,其中最常见的是混凝土早期裂缝,混凝土早期裂缝有以下几种:1、塑性沉降裂缝此类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混凝土骨料沉降时受到阻碍(如钢筋、模板)而产生的。
这种裂缝大多出现在混凝土浇注后小时至3小时之间,混凝土尚处在塑性状态,混凝土表面消失水光时立即产生,沿着梁及板上面钢筋的走向出现,主要是混凝土塌落度大、沉陷过高所致。
另外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模板绑扎的不好、模板沉陷、移动时也会出现此类裂缝。
1、塑性收缩裂缝
此类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浇筑后,在塑性状态时表面水分蒸发过快造成的。
这类裂缝形状不规则、长短宽窄不一、呈龟裂状,深度一般不超过50mm.多在表面出现,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混凝土浇注后3—4小时左右表面没有被覆盖,特别是平板结构在炎热或大风天气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或者是基础、模板吸水过快,以及混凝土本身的水化热高等原因造成混凝土产生急剧收缩,此时混凝土强度趋近于零,不能抵抗这种变形应力而导致开裂。
2、温度的变化与湿度的变化
裂缝:混凝土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不断上升,在表面引起拉应力。
后期在降温过程中,由于受到基础或老混凝上的约束,又会在混凝土内部出现拉应力。
气温的降低也会在混凝土表面引起很大的拉应力。
当这些拉应力超出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时,即会出现裂缝。
许多混凝土的内部湿度变化很小或变化较慢,但表面湿度可能变化较大或发生剧烈变化。
如养护不周、时干时湿,表面干缩形变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也往往导致裂缝。
3、原材料质量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主要由水泥、砂、骨料、拌和水及外加剂组成。
混凝土所采用材料的质量不合格,可能导致结构出现裂缝。
①砂石含泥量超过规定,不仅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抗渗性,还会使混凝土干燥时产生不规则的网状裂缝。
砂石的级配差,或砂颗粒过细,用这种材料拌制的混凝土常造成侧面裂缝。
碱骨料反应。
骨料中含有泥性硅化物质与碱性物质相遇,水、硅反应会生成膨胀的胶质,吸水后造成局部膨胀和拉应力,则构件产生爆裂状裂缝,在潮湿的地方较为多见。
②拌和用水及外加剂拌和用水或外加剂中氯化物等杂质含量较高时对钢筋锈蚀有较大影响。
采用海水或含碱泉水拌制混凝土,或采用含碱的外加剂,可能对碱骨料反应有影响。
二、混凝土裂缝常见预防措施
1、塑型沉降裂缝预防措施此类裂缝预防的措施如下:
①在满足泵送和施工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混凝土塌落度;
②保证混凝土均质性,搅拌运输卸料前先高速运转20—30秒,然后反转卸料;
③施工过程中应经常观察模板的位移和混凝土浇捣的密实情况,不能漏振、过振使混凝土离析分层;
④施工过程中严禁随意加水。
2、塑性收缩裂缝预防措施此类裂缝预防的措施如下:
①施工单位在浇注混凝土后要及时覆盖养护,增加环境湿度;
②商品混凝土公司在满足可泵性、和易性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出机塌落度、降低砂率、严格控制骨料的含泥量。
为了防止温度的变化与湿度的变化裂缝,减轻温度应力可以从控制温度和改善约束条件两个方面着手。
3、控制温度的措施如下:
(1)采用改善骨料级配,用干硬性混凝土,掺混合料,加引气剂或塑化剂等措施以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
(2)拌合混凝土时加水或用水将碎石冷却以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
(3)热天浇筑混凝土时减少浇筑厚度,利用浇筑层面散热;
(4)在混凝土中埋设水管,通入冷水降温;
(5)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气温骤降时进行表面保温,以免混凝土表面发生急剧的温度梯度;
(6)施工中长期暴露的混凝土浇筑块表面或薄壁结构,在寒冷季节采取保温措施;改善约束条件的措施是:
(1)合理地分缝分块;
(2)避免基础过大起伏;
(3)合理的安排施工工序,避免过大的高差和侧面长期暴露;
4、施工方面原因造成的裂缝预防措施此类裂缝预防措施如下:
①加强模板施工的过程管理。
模板及其支架必须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在振捣过程中派专人进行看模,防止松扣下沉现象发生;试块强度达到设计允许值时方能拆模。
②混凝土的成品保护。
对浇筑好的板面,必须在混凝土强度达到/MM2 后方可上人。
③钢筋绑扎施工加强对负弯矩筋的管理。
加密支撑马凳的间距、确保板面负弯矩筋的保护层厚度。
④振捣方式方法必须正确。
振捣易快插、慢拔。
振捣时间过短,混凝土不均匀;时间过长,易导致严重浮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