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星之第17章艾青与冯至.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24
九年级语文上册划重点单元精练第一单元重点02—名著阅读《艾青诗选》1.艾青在《礁石》一诗中写到:“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当你读起这首诗时,也许会想到简·爱,也许会想到祥子。
请你选择其中一位,结合相关故事情节,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2.小语根据《艾青诗选》的部分诗歌,从意象角度做整理,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诗中意象象征意义作者情感诗歌示例(1)光明、理想向往光明、驱逐黑暗的美好愿望。
《向太阳》《给太阳》黎明(2)呼唤黎明,迎接、歌颂光明。
《黎明》《黎明的通知》土地苦难、悲伤(3)《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3.下面是《艾青诗选》的一段推荐语,请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品名称。
艾青,以诗为画笔,合着时代的节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动人而又真实的历史画卷,20世纪30年代初,他在狱中以忏悔、感激的笔调写下了《》,写出了养育他长大的“大堰河”悲苦、善良的一生,抒发了对贫苦农妇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中,诗人以鸟自喻,用饱含激情的诗句传达出鸟儿对土地的痴情,同时也表达出自己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之心。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诗人在《》中,用近乎散文的诗行,传达出极为深厚的爱国之情。
像这样的杰作还有很多。
同学们,打开《艾青诗选》吧,诗中诗意的笔调、独特的意象、真挚的情感一定能给你带来独特的感受。
4.你和小语参加《艾青诗选》封面设计活动,你觉得《艾青诗选》封面的背景图案应该有艾青诗歌中的重要意象—— 与太阳。
主色调由淡淡的土黄色与灰蓝色构成,因为艾青的诗歌具有的风格。
小语:我觉得,如果重新出版《艾青诗选》,我们可以参考《红星照耀中国》的封面,也用一个吹号者形象,因为:。
5.小语阅读艾青的诗,列了一个表格,既有读诗方法的总结,还有阅读思考和收获,小语请你一起帮他完善表格。
读诗方法例句阅读思考和收获方法一:品味诗歌语言刈草的孩子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
冯至,原名冯承植,字君培。
“冯至”是他1923年春在上海的《创造季刊》第三卷第一期上发表组诗“归乡”时所取的笔名。
生于一破落的盐商家庭。
父亲是个读书人,性情温和、善良淡泊。
冯至童年时代曾听父亲讲解《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的个别篇章。
尽管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但在慈爱的母亲抚慰下,冯至的童年并不都是灰暗的。
母爱给了他不少欢乐。
父爱和母爱给予冯至的影响,加上家道中落所造成的忧郁,构成了冯至性格的基本要素:这就是:淡泊、认真、矜持、忧郁,渴求温情,敏于感受。
小学毕业后冯至进入北京四中学习。
在这里他遇到了对他影响很大的两位老师。
潘云超老师使他接触到一些新的思想,并丰富了他的文学知识。
施天侔老师则让为他讲解西方文学流派和《庄子》。
但他在中学里读的都是古文和一部分辞赋,很少接触诗词。
读了《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等刊物登载的早期的新诗以后,冯至对新诗发生了兴趣,自己也写起诗来。
然而他很快被创作上难以进步的苦恼和不得要领的焦灼所纠缠。
这时他读到了郭沫若、宗白华、田汉的通信集《三叶集》。
《三叶集》使他第一次明确“知道了什么是诗”。
冯至后来欣赏浪漫主义的诗人歌德、海涅,写诗主张从生活中的个人感受出发,重视真情实感,强调自然流畅,反对无病呻吟和过分雕琢,就与《三叶集》有莫大关系。
如果说《三叶集》在理论上使他明白了什么是诗,《女神》则在现实上为他提供了现实的榜样。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以后,冯至迎来了他创作上的第一个丰收期。
这一时期作品收在《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两部诗集中。
1927年4月,冯至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
《昨日之歌》抒发了诗人的苦闷、忧郁,而又以对平淡生活、平凡事物的诗情阐发的形式表现出来,曲折地传达出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思考和批判。
黑暗的现实使苦闷的诗人忍不住发出了“不能容忍了”的强烈呼喊。
然而诗人并不仅仅沉湎于个人的哀乐和命运,他热切地关注着苦难的现实人生。
他不甘于现实的羁绊,对光明彼岸的渴望使诗人表达了否定黑暗现实的热切向往。
诗人冯至简介及作品冯至(1905—1993),诗人,翻译家。
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
1921年考入北大预科,1923年转本科德文系,曾参加浅草社。
1925年与友人创立沉钟社,创作了大量诗文。
1927年毕业后曾在哈尔滨第一中学及北京孔德学校任教,曾与冯文炳合编文学刊物《骆驼草》,1930年赴德留学,1939年任西南联大教授。
抗战后任教于北大西语系。
1964年9月任中国社科院外文所所长,曾任作协副主席。
著作有诗集《昨日之歌》与《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及学术论著等。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版《冯至全集》12卷。
第一卷昨日之歌卷上绿衣人问满天星光一颗明珠不以容忍了夜深了幕雨楼上新的故乡歌女狂风中残余的酒怀追忆初夏杂句别友窗外瞽者的暗示宴席上残年你——秋千架上春的歌琴声在海水浴场沙中海滨墓旁雨夜孤云我是一条小河如果你怀友人Y.H.遥遥……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集外第二卷诗歌《西郊集》、《十年诗抄》、《冯至诗文选集》(诗歌部分)、《冯至诗选》、《冯至选集》(诗歌部分)、《立斜阳集》(诗歌部分)、《文坛边缘随笔》(诗歌部分)、部分集外诗歌第三卷散文、小说、故事、报告文学《山水》、《东欧杂记》、集外文章、《伍子胥》、历史故事与儿童故事、《张明山和反围盘》第四卷随笔、散文、杂论《冯至选集》第二卷(文章部分)、《立斜阳集》(文章部分)第五卷随笔、散文、杂论《文坛边缘随笔》(文章部分)、集外文章第六卷学术著作《杜甫传》、《诗与遗产》第七卷学术著作《自然与精神的类比——诺瓦利斯的文体原则》、《德国文学简史》(到1848年)第八卷学术著作《论歌德》、《冯至美术论著自选集》、集外文章第九卷译诗《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集外译诗第十卷外译诗(长篇小说)《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第十一卷译文《审美教育书简》、《哈尔次山游记》、《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歌德年谱》、《远方的歌声》、集外译文第十二卷书信及年谱书信、自传、遗嘱、年谱等作品汇总。
艾青名著导读知识点总结《呼兰河传》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东北的黑龙江为背景,以呼兰河为线索,展现了农村人民在生活中所遭遇的考验与磨砺。
小说以呼兰河、夜半歌声为线索,揭示了广大农民在改革开放时期所经历的艰难曲折,同时也表达了艾青对于农民命运的关注与呼唤。
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活的艺术形式深受读者的喜爱与赞誉。
一、第一章:到呼兰河边青年洛甫怀着灵魂中的激情,辞去工作,毅然重新踏上了改革开放的征程。
他怀揣着振兴家乡的梦想,来到了祖辈生活的呼兰河畔。
二、第二章:青蛙声嘹亮洛甫抵达呼兰河畔,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生机,他在放牧的过程中,深切地被呼兰河的清澈与优美所吸引,一切充满了希望和梦想。
三、第三章:浮萍夜航洛甫在呼兰河上发现了一艘破旧的渔船,于是他找到了船主阿根和他的女儿阿红,请他们载着自己在呼兰河上航行。
在航行的过程中,洛甫逐渐了解了阿根一家人的艰辛和生活的真相。
四、第四章:夜半歌声洛甫在和阿根一家人的接触中,深深地被他们的悲欢离合所感动,他决定捐赠一批教材给阿根的女儿,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
同时,他受到了阿根一家人歌声的深深感动,为他们的真情所打动。
五、第五章:秋天峰回路转阿根在洛甫的帮助下,购买了属于自己的渔船,开始了新的生活。
他积极地投身于渔事,享受着呼兰河畔的生活,感慨万分,此时此刻才觉悟到了生活的真谛。
六、第六章:船歌载月洛甫了解了阿根一家人生活的真相后,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村人民的艰辛和奋斗精神,他对于呼兰河沿岸的人民充满感情,他决定将自己的好书帮助那些光棍和蕃薯籽的孩子们。
七、第七章:千年呼兰人洛甫在祖国的北疆地界,感受到了呼兰河上的人们的淳朴和耿直,此时他才认识到呼兰河以及它的沿岸居民们的不同寻常和不解之缘。
八、第八章:为老不尊洛甫见到了在呼兰河畔混迹的林钟头,他深深地被林钟头生活的真相所感动,心中对于呼兰河沿岸的人民产生爱与离不开他的情感,他决定为了这片土地,为了这个地方奉献出自己的全部心血。
诗人冯至的作品
冯至(1905年9月17日—1993年2月22日),出生于河北涿州,原名冯承植,字君培,中共党员,文学家、诗人、翻译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其主要作品:《昨日之歌》《伍子胥》《十四行集》《山水》。
《昨日之歌》是冯至在诗坛上确定地位的第一部诗集。
早在二十年代的浅草社时期,初登诗坛的冯至就以其清丽幽婉的笔调,写下了不同凡响的诗篇,在诗坛上
独树一帜。
《沉钟》创刊后,由于社会阅历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他继续发表的
新诗意蕴更为深沉,技法更为圆熟。
他在二十年代创作的近百首新诗,主要收录
在《昨日之歌》和《北游及其他》两个集子里。
《伍子胥》是中国现代文坛代表性作家冯至的选集,包括小说、自述及他人的评论,是一部全面了解该作家作品的文集,有见证作家成长过程的照片10余张。
故事的结构非常均衡完美。
全书共九节,分别以伍子胥可能经过的地点为题名。
首先是郢都外的“城父”;接着,经过了两处水域:“林泽”和“洧滨”;随之
是两处陆地:“宛丘”和“昭光”;接着又是两处水域:“江上”与“溧水”;
整个故事则结束在另两处陆地:“延陵”和“吴市”——而“吴市”,冯至暗示我们注意那可能是又一个“城父”。
【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小说专题练习—冯至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发生黑丝(节选)冯至大历四年的冬天,寒流侵袭潭州,大雪下得家家灶冷,户户衣单。
杜甫以船为家,停泊在湘江岸旁,已四个多月了。
左右邻船,都是捕鱼人。
相处熟了,大家无话不谈。
谈来谈去,总要谈到渔税上来。
天寒水浅,渔网常常冻得撒不开,可官家的渔税总是有增无减。
听着渔夫们的抱怨,杜甫暗自思忖,十几年来,自己东奔西走,总看见农民身上背着一辈子交不清的赋税;想不到这里的人也被租税压得喘不过气来。
他回想今年初入潭州时,但见田园荒芜,柴扉空闭,农具仍在,农民却逃亡得无影无踪。
他明白如今渔民走投无路,像农民一样逃亡在外,另谋出路的日子恐怕也快到了。
渔夫们说完自己的苦楚,看见杜甫的生活比他们更可怜。
虽然没有租税负担,却是老病缠身,衣食无着;十六岁的儿子宗武饿得满脸苍白,每天还要用很多的时间读什么《文选》。
渔夫们觉得这一家人飘流在外,无亲无友,总要有点打算才好。
后来渔夫们想出个办法,带着宗武到远方药市上置办一点新的药材,逢到市集,让杜甫跟着去鱼市卖药,他们把鱼市上最优越的摊位给杜甫;感觉杜甫疲倦时,就叫宗武跟着去。
这样杜甫家里不只有钱买米了,间或还能置办一点酒肉。
一天,宗武又和渔夫们一起到鱼市上去了。
阳光照耀着水上的波纹,江上的船只轻轻地摇来摇去。
杜甫靠着长年随身的乌皮几,不由想起许多。
自己一生饱经忧患,用尽心血,写了两千多首诗,描述了民间的痛苦、时代的艰虞和山川的秀丽;而乾坤莽莽,如今漂泊无依有如水上的一片浮萍。
自中年以后,衣食成了问题,谁像这些渔夫那样关心过自己?想不到几个萍水相逢的渔夫,对自己这样体贴照顾,无微不至,让人感到无限温暖。
正想着,宗武提着药袋回来了,后边跟着一个客人。
客人姓苏名涣,是潭州刺史崔瓘幕府里的从事。
杜甫以前仿佛听人提到过他。
州府里说他是个出没无常的强盗,田野间说他是个杀富济贫的侠士。
不久又中了广德二年的进士,充任侍御使。
精深的冯至与博大的艾青中国现代诗两大家叙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并比较中国现代诗坛的两位杰出诗人——冯至与艾青。
这两位诗人,虽然生活经历和创作风格各异,但都以其独特的诗歌才情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将从诗人的生平背景、诗歌主题、艺术特色等多个方面,对冯至与艾青的诗歌创作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比较,以揭示他们诗歌创作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冯至,作为一位深受德国浪漫主义诗歌影响的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深沉的哲理思考和浓郁的抒情色彩。
他的诗歌语言精炼,意象生动,善于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入的思考,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上升到对生命、宇宙等宏大主题的探索。
艾青则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关注而著称。
他的诗歌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常常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和批判,表达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将从冯至与艾青的诗歌作品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篇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比较。
通过对比分析他们的诗歌主题、艺术特色以及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本文旨在揭示这两位诗人诗歌创作的独特价值和深远意义,以期对现代诗歌的研究和欣赏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冯至诗歌的精深之处冯至的诗歌以其精深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现代诗坛上独树一帜。
他的诗歌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考,通过对自然、人生、爱情等主题的深刻描绘,表现出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冯至的诗歌善于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事物的内在本质。
他擅长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歌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例如,在他的诗作《十四行集》中,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时间、爱情等主题的深刻思考,使人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和珍贵。
冯至的诗歌注重情感与哲理的交融。
他不仅在诗歌中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体验,还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将个人的情感上升到了普遍的人生哲理。
他的诗歌既有感性的抒发,又有理性的思考,二者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17章艾青与冯至艾青是我们熟悉的诗人,也是三四十年代出现的最有成就的大诗人。
从诗歌的总体成就而言(不光是艺术性),艾青是足以与郭沫若、闻一多并列的大诗人。
所以我们教科书《三十年》列专章评述,这本身也是体现一种历史的评价。
过去任何文学史都未曾给予如此高的评价。
在教科书第一节,我们评述了“艾青的历史地位”。
重点我们要抓住P495所评论的艾青如何在中国新诗发展史完成历史的“综合”的任务。
这里,补充介绍二点情况。
首先介绍艾青创作的整个收获。
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1910年生,用过莪加等笔名。
出身于一个地主兼小商人家庭,父开有酱油坊。
出生时母亲难产,48时才产下,被算命先生测定为“克父母”,一生下就过继给一个名叫“大叶荷”的贫苦妇女哺养。
艾青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即写的是“大叶荷”,在贫农大叶荷家过了5年,艾青自己说:“我感染了农民那种忧郁的伤感,使我对农民有一种朦胧的初步的印象。
”5岁要念书时,回自己家,带着土气,摸那些红漆雕花的家具,穿上贝壳纽扣的新衣,感到那样陌生、不自然,这在诗中也有描写。
——幼时的生活经历对艾青这个诗人后来创作基调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他的诗一开始就与民族的灾难,与人民的命运取得血肉的联系。
有一种农民式的忧郁。
第三节“艾青的诗绪”,专门分析了这种忧郁。
艾青中学毕业后,考上了西湖艺术院绘画系。
他有绘画的天才,得到林风眠赏识。
1929年,旅学法国学习绘画。
在这世界艺术的中心,广泛接触了现代西方文艺思潮影响。
特别是印象派的影响。
对他诗歌注重意象,注重色彩,有很大关系,下面还当讲到,此外,这时他开始学习和模仿比利时诗人,现代象征主义诗人如凡尔哈仑Emile Verharen的创作风格,不像古典派高雅和浪漫派的超脱,而是豪放、开阔、自由,大量口语入词,体现出时代旋律。
在法国住三年,思想、感情、艺术感受得到丰富。
这个农民的儿子,以开阔的胸怀接纳了当时世界艺术新潮。
传统的、西方的与个人的完美的契合,才形成了艾青。
回到上海,跟当时左翼文艺运动接触,参加“美联”,组织“春地艺术社”。
在一次讲课时被捕。
狱中开始大量写诗。
1933,1,14早晨,大雪,想起童年、保姆,看着铁窗外雪光,头靠着墙,写下了《大堰河》。
托律师沈钧儒带出狱,在《春光》上发。
很快轰动,译成日文。
冯雪峰、胡风撰文称誉。
1935年出狱,卖文为生,大量写诗。
1937抗战后,艾青到内地,感受着民族革命战争的气氛。
这时他诗风更成熟。
著名的,1937年12月《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又是雪天,在武汉,阴暗的房里,对这战时的首都,一方面战争吃紧,一方面腐败)。
(念一下这首诗)1938,同萧红、萧军、端木等去山西。
路上,东过黄河,望着汹涌的浊流,联想到今日目睹北方的贫困与坚毅。
端木说“北方是悲哀的”,激起了诗情,写下了《北方》、《乞丐》、《手推车》。
(艾青传记P89,P90,P92)1938年又回到武汉,参加“文协”抗日宣传,写下《向太阳》。
这首诗是一个转折,成为抗战诗坛中“吹号者”。
同一时期写下的还有传诵一时的《我爱这土地》。
1941年在周总理帮助下,乔装国民党高级官僚,从重庆出发,经过47道关卡,到延安。
任《诗刊》主编,和毛有交往。
这时期较重要诗章是《黎明的通知》等,但没有超过以前作品的创作,文艺整风中挨过批评,但没有推倒,种下祸。
1957,刚从智利访问回国不久,被打成右派。
下放到东北北大荒,后又到新疆石河子农场。
一待就是21年。
其中也受到王震的照顾。
基本中断了创作。
1979年平反,“搞错了”三个字,每字七年。
在艾青从诗坛上消失的日子,人们并没有忘记他,许多诗?在寻找。
1978年4月30日第一次亮相在文汇报发《红旗》,虽然概念化,但轰动了全国文艺界,读者去信。
(见艾青传P235)这些年有诗集这些年有诗集《归来的歌》朴实平淡,富于哲理。
以上我们简介了艾青的创作生涯,连同介绍了他几篇最主要的诗歌,从中也可以看出,艾青的成功,与他本人的经历、素养是有关的。
那么,如何理解艾青完成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历史“综合”的任务呢?气势阔大的诗人。
新诗从胡适的《尝试集》开始,到郭沫若的《女神》出现第一个高峰,这时期,主要是破除旧体诗词形式上的束缚,开拓自由发展的道路。
在第一个十年,新诗发展在形式上是自由的多样的,但总体上又还是不成熟的,所以在20年代后半期,出现闻一多提倡新格律体,正是为了纠正形式上过于散漫,缺少诗意,艺术质量低下的倾向。
这一破一立,带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在第二个十年即30年代,出现了二大诗歌潮流,即革命现实主义潮流与后期新月派、象征诗派潮流,前者注重诗歌,贴近生活现实,反映时代脉搏,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有较多联系,内容上坚实,但呐喊式的抒情与直接摹写生活的方式,也同时存在太直太露、“幼稚的叫喊”的倾向:另一方面,后者则注重艺术规律形式探求,出现脱离现实生活,内容苍白,所谓“艺术至上”的倾向。
——就是说,二种倾向虽然都各有贡献,有不同的成就的诗人,但就新诗发展来说,却是“不完全”的。
到抗战时期,由于战争、民族复兴迫切要求诗歌贴近现实与人民,现实主义理所当然居于主导位置,这时从创作精神而看。
艾青这个出身于农民的诗人,又受到传统与外来的影响,本人又有很好的诗?气质,适逢其时,自身又具备条件,所以就成为“综合”的诗人。
(着重理解P495???那几行)这是我们要着重理解的第一问题。
第二节介绍艾青诗歌的独特意象与主题。
也就是,分析艾青诗歌所表现的最中心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主题是什么。
关于内容方面。
诗歌主要抒情,这情,要通过诗歌独具的形象来体现,因此分析诗歌,不是像小说、戏剧那样直接分析情节、具体内容,而是要把握其整体情绪、情调。
意象,就是把握诗歌情绪、情调、主题的重要?入口。
解释一下意象。
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是体现诗人情感??的具体形象。
因此,是一种主客观糅合的形象,既要有可以感触的形态感,具体,又要有诗人独特的感受和发现。
诗人思想感情的“意”与体现这一感情的“象”水乳交融结合在一起,就是意象。
如写一块布,如用一般写小说那样客观写实,“这是一块红布”,“一块飘动着的红布”,“一块江湖艺术靠它谋生的红布”,都只是形象;但如果用诗人眼光,从红布联想到艺人凄苦、血汗,在诗人眼中,这是一块“凄艳的红布”,这就是意象。
艾青的诗较少直抒胸臆,而总是要通过许多具体可感的意象来完成。
艾青诗的意象很多,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
其它还有黎明、火等。
(标题讲独特意象,不太确切,应说中心意象)这是一种总体概括,说明艾青诗歌二方面最基本的主题,一是对劳动人民的爱,对祖国命运的关怀。
另一方面是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追求。
其中举了四首诗来说明:《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以土地为中心意象的),《向太阳》、《黎明的通知》(是以太阳为中心意象的)。
我们当然还可以举出艾青诗中其它各种意象,但土地与太阳则最能代表艾青诗歌基本主题,是中心意象。
现在我们重点来评讲几首诗,先是《大堰河》。
在中学我们学过,这里不再详细讲,做些补充和方法提示。
这首诗是用比较平实自然笔触写的,真正做到情真辞素,没有什么奇异的想象,也不写惊人的句子,对自己保姆(养母)那种诚实的感情,对于劳苦人民悲惨命运的哀叹,对人世炎凉的感慨,全都是一种自然感情的流泻。
读此书,注意把握这种平实、自然、真切的现实主义风格。
这种诗,给人的感情冲击力与一般现代派诗不同,跟郭沫若那种天狗式的浪漫主义抒怀也不同。
大堰河是一个平凡不过的农妇,她的出身是贫贱的,她的相貌是丑的,她所受的苦,甚至她的死,在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中,都是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的。
但她是诗人的乳母,诗人对她有那种诚实的眷恋。
据说过了五六十年,艾青回乡,还不忘去看她奶妈的坟。
在许多集会上,每当有人朗诵《大堰河》,艾青还情不自禁流泪。
至情,才是诗人艾青的品格。
这也是这首诗感人的地方。
我们读过许多以赞美母亲为内容的诗,但大都难于达到像《大堰河》这样感人的程度。
为什么?我看就是至情的流露。
下面我们重点读一些段落。
第三段。
雪是寒冷的,雪是寂寞的,在艾青眼中,雪往往又是忧郁的。
狱中,艾青由雪景联想到自己的奶妈,母亲。
那其中的几个意象,也都是带有凄凉、寂寞,却又亲切的怀念。
由景入情,第四段,转到写对大堰河劳苦一生的温馨的回忆。
第七段,讴歌大堰河勤劳美德。
注意,这一切沉重的生活负担,大堰河是含着笑去干的,这种笑有悲剧力量。
——具体写梦。
微贱、善良的P7生命追求,但梦没醒,就死了,实写,也是虚写。
第十段,写含着泪逝去……含着笑顽强地拼命操劳一生,养育儿女,含着泪而去,这是一生概括,对照。
艾青对保姆的怀念,不只是一己的感情。
平凡普通的大堰河,代表了千百万普通的劳动人民,代表了许多平凡的母亲。
艾青对劳动人民这种真挚的情感,不只是表现为对自己母亲养育之恩的感谢,也是对千万劳苦大众。
他们才真是民族的灵魂。
因此,诗人激情表现为更开阔的赞美。
第12段。
P497,倒数第9行,大地母亲形象。
大堰河又有象征性。
讲评《我爱这土地》(可请同学讲)讲评《手推车》(艾青诗选P135)讲评《向太阳》(艾青诗选P218)讲完这几段,我们除了对艾青诗的中心意象,也就是基本主题有了较明晰的理解,同样,也对第三节“艾青的诗绪”有了了解:艾青的诗绪,或主调,总的,有一种忧郁感,“农民式的忧郁”。
农民凄苦生活酿成忧郁,诗中出现诸如悲哀的北方的薄雾弥漫的旷野,独轮车发出使天空痉挛的声音,都是忧郁。
诗人自惊他的诗“溅血的震颤”,“嘶哑的歌喉”,甚至昂扬的号声中也仍带“纤细的血丝”。
典型的是《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写出人民的灾难,国家民族的痛苦。
此诗曾在抗战时到处传抄。
——充满了忧郁,但这不是个人的忧郁,是民族的忧郁。
艾青是有诗人的敏感,不像一般作家在抗战初期都去写那种受“速胜论”影响的盲目乐观的诗,赞歌。
“预言诗人”。
当然不甘于诗人心中没有热力,没有希望。
他更深沉。
对生活有沉重的思考。
大部分诗又都表现了对祖国人民的深沉的忧虑,一种感时忧国的情调。
在《秋晨》中:“中国的乡村,/虽然到处都一样贫穷,污秽,灰暗,但到处都一样地使我留恋。
”《我爱这土地》也是忧郁的,但这种忧郁却不是一己的悲伤,而是浸透时代感、民族意识的,有特殊的美。
不是脆弱心灵那种温柔的哀愁,(李清照),而是充满生活实感的严肃的痛苦,是深沉的情绪力的升华,本质上不是对人生的厌弃,而是对旧世界的厌弃,这忧郁却与对黎明的渴望相联。
不同现代派。
——主要情调是忧郁,但也有昂扬的,特别是后来写的《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四)补充讲述一下艾青诗的艺术和形式。
书上总结的实际是艾青的创作个性、特色。
诗人在形象思维过程中,到底以怎样的独特的角度去承受形象,以什么方式去感受生活,诗人心灵的眼睛所能看到的,并不是人人都能感到、看到的,心灵感受也有一个角度、个性特点问题,一般人的思想与体验,往往都比较习惯于用别人的经验、传统的形式、见解去进行,一般的作者诗人也往往用前人已经创造的习见的形式去理解、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