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语文版同步练习:6.17答司马谏议书(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6.22 KB
- 文档页数:6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游处:交游相处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视遇:看待C.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强:加强D.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膏泽:施加恩泽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故略上报..B.于反覆..不宜卤莽C.不任区区..向往之至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3.下列各句的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虽董之以言行D.举先王之政4.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可以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
B.《答司马谏议书》的作者是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晚年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书”是古代特有的一种文体。
它以书信的形式,可叙事,可描述,可说明,可议论。
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
D.本文逐条驳斥司马光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5.翻译下列句子。
(1)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重答张籍书①韩愈吾子不以愈无似。
意欲推而纳诸圣贤之域,拂其邪心,增其所未高;谓愈之质有可以至于道者,浚其源,导其所归,溉其根,将食其实。
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小阅读-课内1.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太宗”是皇帝的庙号,开国第二位君主大都以此称呼,而开国帝王则用“太祖、高祖”这些庙号。
B.“举先王之政”(《答司马谏议书》)与“函谷举”(《阿房宫赋》)两句中的“举”字含义不相同。
C.《六国论》第三段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如燕国起初全力反抗秦国侵略,但后来由于派遣刺客,杀了良将李牧,于是终至灭亡。
D.《答司马谏议书》中“以授之于有司”中的“有司”与《出师表》中“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中的“有司”意义相同。
2.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送李愿归盘谷序》是一篇送友人归隐的赠序。
写作艺术上很有特色,融铺叙、议论、抒情于一炉,兼有辞赋、骈体、散文之美。
B.《秋声赋》多处运用比喻,使无形、无色的秋声,成为可听、可见、可感的自然现象,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C.《答司马谏议书》是一篇书信体的政论文。
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表达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D.《六国论》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极度同情。
二、情景默写三、文言文阅读也5.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者,文中指“有学问的人”,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含义相同。
B.肆,文中指“任意妄为”“恣意而行”,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含义不同。
C.乡党,周制以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后世以“乡党”泛指乡里。
D.陟,文中是“提拔、晋升”的意思,与《出师表》中“陟罚臧否”的“陟”含义相同。
语文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六单元第书) 练习17 课 ( 答司马谏议【一】基础知识(16 分,每题 3 分 )1、给予下字注音。
(4 分 )胥() 卤 () 谤() 晤 ()2、解说加点字的词义。
(4 分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重念蒙君实视遇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而天下之理得.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辟.邪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文本阅读 (34 分 )4、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3 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料想?(4 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课文阅读题(27 分 )阅读课文第 3 段,回答以下问题。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检测一、课内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不复一一自辨“辨”同2.于反覆不宜卤莽“卤”同(二)词类活用1.以膏泽..斯民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3.以……同俗自媚于众为善.4.以兴利.除弊.(三)特殊句式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句式:译文:2.终必不蒙见察。
句式:译文:3.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句式:译文:4.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句式:译文:(四)一词多义1、度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②度义而后动③春风不度玉门关④崔九堂前几度闻2、固①则固前知其如此也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④少年固强之3、见①冀君实或见恕也②终必不蒙见察③是而不见可悔故也④夜缒而出,见秦伯⑤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4、修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②乃重修岳阳楼③邹忌修八尺有余④选贤与能,讲信修睦5.如①则固前知其如此也②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③坐须臾,沛公起如厕④固不如也⑤方六七十,如五六十6.于①于反覆不宜卤莽②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③人习于苟且非一日④业精于勤,荒于嬉⑤不拘于时,学于余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7.为①不为侵官②为天下理财③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④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⑤未能助上大有为⑥不足为外人道也⑦若属皆且为所虏⑧何辞为8.以①故今具道所以②侵官……以致天下怨谤也③议法度……以授之于有司④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⑤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⑥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⑦皆以美于徐公(五)古今异义1.故略上报古义:今义:刊登在报纸上;向上级报告。
2.以致天下怨谤也古义:今义: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古义:今义:全部,各种;全部的事物。
(六)文化常识;判断正误。
1.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后,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君实”就是司马光的字,“临川”是王安石的字。
17答司马谏议书清平乐王安国①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②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③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注】①王安国(1030-1076),字平甫,安石之弟。
神宗熙宁元年(1068),赐进士出身,历官至秘阁校理。
王安石被罢相后,王安国也被放归田里。
《全宋词》存词三首。
②宫锦:宫中特制的锦缎,比喻落花。
③小怜:北齐后主冯淑妃名小怜,善弹琵琶。
此处泛指歌女。
【赏析】原题作“春晚”。
此词咏春。
词的上片采用卷帘写法。
起首以莺语留春难,谓春之难留。
不说人留春,却说莺留春,构思新巧。
“满地”二句采用卷帘写法,先写春花残落,用美好宫锦被污损作比,痛惜之情可见。
再写落红遍城是因为昨夜南园里刮风下雨。
这种写法,更突出惜花惜春的心情。
下片“小怜”二句写春在琵琶弦上,春在多情人梦中,值得人留恋。
“不肯”二句仍是卷帘写法,写不肯入画堂朱户的是春风中的杨花。
作者惜春伤春,何尝没有个人身世之慨?谭献《谭评词辨》中说:“‘满地’二句,倒装见笔力;末二句见其品格之高。
”1.走近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诗文大家,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间有情韵深婉之作。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探寻背景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
担任参知政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3.作者轶事王安石喜做双喜肉王安石年轻时赴京赶考,半路上遇见一富户人家在对诗选婿,难住了许多人。
他细一打听,这上联是小姐出的:“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
15.2《答司马谏议书》练习一、文言文阅读A.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B.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C.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D.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昨日蒙教”中的“蒙”,敬辞,承蒙。
下文“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中的“蒙”字与此含义相同。
B.“举先王之政”与“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谏逐客书》)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C.“初,光素与王安石厚”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素”字含义相同。
D.“诚能罢制置条例司”与“必竭诚以待下”。
(《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指责自己“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逐一作了反驳,事理充足,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B.文本二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虽不能对国政形成危害,但是如果让他处在高位,他就会成为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的一面旗帜。
C.文本二中宋神宗之所以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是因为他认为司马光为人正直,有军事才能,而且当时王安石称疾不出。
D.司马光拒绝接受宋神宗任命他为枢密副使,他看重的不是自己官职的高低和俸禄的多少,而是朝廷能否采纳自己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与课本中其它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5.文本二中司马光分析了青苗法给国家带来的危害,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述怀·出关(唐)魏征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4.太原师院附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8月分班考试二、古代诗文阅读(21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 题。
文本一: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文本二:壬申,以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固辞不拜。
初,光素与王安石厚,及行新法,贻书开陈再三,又与吕惠卿辩论于经筵,安石不乐。
帝欲大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劘【注】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
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寘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
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
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
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
”及安石称疾不出,帝乃以光为枢密副使,光辞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
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
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
陛下诚能罢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行青苗、助役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
青苗之散,使者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
十年之外,贫者既尽,富者亦贫。
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
”疏凡九上,帝使谓之曰:“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
”光对曰:“臣未受命则犹侍从也,于事无不可言者。
”会安石复起视事,乃下诏允光辞,收还敕诰。
窗体顶端《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语段, 完成下面小题。
(甲)某启: 昨日蒙教,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 终必不蒙见察, 故略上报, 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于反覆不宜卤莽, 故今具道所以, 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 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 受命于人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 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辟邪说, 难壬人, 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 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 胥怨者民也,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未能助上大有为, 以膏泽斯民, 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为而已, 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乙)它日留对, 帝曰: “今天下汹汹者, 孙叔敖所谓‘国之有是, 众之所恶’也。
”光曰: “然陛下当论其是非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惠卿以为是耳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邪”帝欲用光, 访之安石。
安石曰: “光外托劘上之名, 内怀附下之实。
所言尽害政之事, 所与尽害政之人, 而欲置之左右, 使与国论, 此消长之大机也。
光才岂能害政, 但在高位, 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
韩信立汉赤帜, 赵卒气夺, 今用光, 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A. 然/陛下当论其是非/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惠卿以为是耳/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邪B. 然陛下当论其是非/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惠卿以为是耳/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邪C. 然/陛下当论其是非/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惠卿以为是耳/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邪D. 然陛下当论其是非/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惠卿以为是耳/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邪2. 下列对上述两个文段内容概括和分析, 恰当的一项是()A. 司马光用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来批评王安石变法的弊端, 王安石逐一举例进行了反驳。
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谏议(jiàn) 蒙.教(mén ɡ) 游处.(chù) 怨谤.(bàn ɡ) B .强聒.(ɡuō) 卤莽..(lǔ mǎnɡ) 辟.邪说(pì) 胥.怨(xū) C .膏.泽(ɡǎo ) 自媚.(mèi) 会晤.(wù) 体恤.(xù) D .壬.人(rén) 汹.汹然(xiōnɡ) 盘庚.(yú) 重.念(chón ɡ) 解析:选B 。
A.处读“chǔ”;C.膏读“ɡāo ”;D.庚读“ɡēn ɡ”。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略.上报 略:简略 B .故今具.道所以 具:具备 C .不恤.国事 恤:忧虑 D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特:只是解析:选B 。
具:详细。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故.略上报②故.今具道所以 B.⎩⎪⎨⎪⎧①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②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C.⎩⎪⎨⎪⎧①所操之.术②而修之.于朝廷 D.⎩⎪⎨⎪⎧①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②而修之于.朝廷 解析:选A 。
A.所以,连词。
B.①以为,动词;②因为,介词。
C.①的,助词;②它(法度),代词。
D.①向,对,介词;②在,介词。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B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C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D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 解析:选A 。
古义:官职;今义:医生。
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5~8题。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部编版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含答案解析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4题。
答司马谏议书〔宋〕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选自《四部丛刊》本《临川先生文集》)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于反覆不宜卤莽反覆: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
B.辟邪说,难壬人难:排斥C.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膏泽:施恩惠,名词活用作动词。
D.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故今具道所以②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B.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①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②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D.①为天下理财②不为征利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以“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等言辞,表现出对改革的坚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