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一框我与社会习题课件新人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16
我与社会1 教学分析教学重点: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视频——《鲁滨逊漂流记》情境视频(片段))初到孤岛的鲁滨逊是绝望的,慢慢地,他不再整天沉浸在悲观中,开始一心一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建了小房子;做了桌子、小匣子;捕了小羊、小狗;种了小麦、稻子……就这样,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
大家想一想:流落孤岛的鲁滨逊是真的与世隔绝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第1课时:我与社会。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感受社会生活(一)基于生活经验,认识社会生活内容的丰富性活动一:图片欣赏(多媒体展示情景图片)设计意图:通过几个典型画面的描写呈现社会生活不同领域的横切面,意在让学生在直接或间接的在生活经验中体味生活、认识社会。
1.这几幅图片分别是什么内容?提示:第一幅是参观工厂;第二幅是参加农村劳动;第三幅是听法制讲座;第四幅是集体活动。
2.这些活动给你什么感受?提示: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二)基于成长体验,认识社会生活空间的延展活动二:小华的暑期“大事”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小华暑期的“大事”为参照,回顾自己的暑假生活,将暑假生活与个人成长结合起来,通过探究认识到,如果生活是一个圈,每个人长大的过程就是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的过程。
1.暑假里,哪些事情让你印象深刻?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与同学分享。
提示:学生讨论回答2.同学们思考一下,还有哪些我们参与过的社会生活?(学生讨论回答)提示:例:敬老院做志愿者;旅游;参加兴趣班;参加夏令营等。
3.参加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教师总结: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目标导学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1.图片展示:社会关系网2.思考:我们该如何理解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提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行和新的通信技术的发展,社会越来越呈现网络化的权势,其特点是人们虽然属于若干群体,但可以通过熟人在不同的社交圈子与他人联系,由此人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联系更多人,这种联系类似于计算机结点间的互相连接。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1课时我与社会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每个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
能力目标1.提高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能力,能主动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
2.明确自己不同的社会身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个人离不开社会,通过感受社会生活,从而增强对社会的热爱之情。
2.每个人的社会身份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是不同的,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社会身份。
教学重难点重点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对几种主要社会关系的认识。
难点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 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
教学过程讲授新课一、情景导入,场景激趣二、问题导读,新知研讨(一)感受社会生活1.展示幻灯片或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3页的四个情景图,后提出以下两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后,教师请同学们回答。
问题:(1)说说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2)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老师可视情况组织同学展开讨论。
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
教师总结:(1)我们可以通过亲身参与或体验、观看或欣赏、与人交流或沟通等方式了解社会生活;(2)突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等皆可。
2.探究与分享(1)结合教材第2~3页小字内容,老师提出问题:经历了一个快乐的暑假,同学们对哪些事情印象深刻?你的感受是什么?老师可请部分同学给同学们作一些介绍,然后作出点评或总结。
教师总结:人在生产、生活和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置身于广阔的社会之中,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也越来越丰富、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同学们刚才都讲得很好,显示出大家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时刻与社会同步、接轨的态度。
(2)提出问题: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具体要求或表现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发言。
教师总结:我们感受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主要表现在:一是更加关注身边的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二是上升到国家层面要关心国家发展或是为国家而自豪,或准备为国家分忧。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一、内容简介作为八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一单元,本单元对社会生活的理性阐释,具有统领全册教材的地位。
基于对社会生活由感性到理性的全面认识和思考,本单元为后续各单元关于社会规则、社会责任和国家利益的探讨提供了逻辑起点和认识依据。
本单元以“走进社会生活”为主题,有价值导向和行为指向的考虑,意在明确走进、认识、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是中学生成长为负责任公民的必经之路。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将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社会因人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活动而产生和存在,个人是社会的一分子,而社会是个人的成长课堂,是人由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变为社会人的必要条件。
基于这种理性认识,引导青少年养成亲社会行为,以积极入世的态度参与社会事务、实现人生价值。
同时,互联网开创了人类社会生活的络社会的公民。
为了更好地引领初中学生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本单元带领学生深入了解网络怎样从日常生活、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创络在丰富日常生活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些问题,如不良信息诱惑、沉迷网络、网络安全等,进而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做守法、理性、负责的信息化时代的公民。
二、主要观点社会生活绚丽多彩,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青少年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期望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并由此获得相应的身份。
个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为个人成长提供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社会是中学生的成长课堂,青少年应该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亲社会行为,努力在关心、融入、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极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的进步,为人类的文化传播和科技创络安全、网络违法犯罪等问题。
青少年学生要充分感受网络技术的发展,树立科学信念、科学精神,同时应该在网络生活中把握自我,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做网络的主人。
《我与社会》教学反思新学期开始,通过八年级的教学我对新编教材也比较熟悉了,因此在以往教学中出现过的问题有所减少,但课堂教学没有十全十美,这次的第一课第一框《我与社会》一课中进行了教学反思,内容包括课堂回顾、案例分析以及我自己的一些感悟。
一、课堂回顾(一)生动导入新课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通过教材P2《运用你的经验》李铭的一天,以及P3《探究与分享》小华暑假期间经历的“大事"引入新课。
结合这些情景,让学生们说说在刚刚结束了暑假中,发生了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跟大家分享其中的一件,学生自由发言.(二)个人自学以及小组互学相结合通过导入环节对上述问题的讨论,让学生阅读教材并完成导学案上的填空题。
通过这几个题目学生对本课的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以及产生一些新的疑问为后续教学做铺垫。
本课在小组互学部分共设置了5个题目,分别对应本课两目的内容,感受社会生活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设置问题便于引导学生思考本课的两个重点知识点:1、我们的社会生活是什么样的?2、归纳总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什么?学生讨论问题比较激烈,各抒己见,教师随时跟进讨论进度并适时引导.(三)生生讨论以及师生讨论上个环节中学生在小组内就导学案设置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讨论结束在班级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小组与小组之间有冲突的地方再由教师指出进行全班的讨论,教师最后做出总结.对于知识的获取,始终是由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来获得,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做引导,并对其做出查缺补漏。
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营造适合学习的氛围,把握课堂的节奏以保证学生在一个积极有利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四)教师点拨以及小结巩固新知经过一节课的讨论学习展示交流与合作探究,本课的两个知识点已经由学生总结出来了,最后由教师对本课的知识做出小结,并以P4相关链接部分的名言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剩余时间则由学生自己整理导学案和笔记,对重点知识点进行记背.课后检查导学案等作业情况。
我与社会1.亲近社会,可以使我们( )①乐观向上②创造美好生活③将人生与社会紧密相连④成为网红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2.青少年要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打开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社会经验。
这是因为( )①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参加社会实践②学习书本知识没有什么实际用途③积极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能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④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学到现代生活所必需的本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A.③④B.①③C.②③D.①②3.走进农村,我们看到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 来到工厂,我们看到工人在有条不紊地工作; 步入商场,琳狼满目的商品映入眼帘;参观博物馆,丰富的展品令人震撼;观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我们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这说明了 ( )A.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B.我们的社会生活杂乱无章C.我们的社会生活很没有意思D.我们的社会生活很落后4.社会是一张无与伦比的“大网”,而我们每个人就是( )A.漏网之鱼B.—条线C.网上的一个“结点”D.—张小网5.对中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看法,下面正确的是( )A.中学生学习紧张,参与社会实践只会影响学习B.中学生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不应参与社会实践C.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益于出名D.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应结合自己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生活,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的诗句告诉我们( )A. 纸上写下来的知识都是浅薄的B.要想学到真正的知识就要躬下身体潜心读书才行C.要积极感受社会生活D.我们要多多读书,一直读到弯腰驼背为止7.我们在社区里是居民,在商场是消费者,在学校是学生,这说明( )A.我们的身份有很多,太烦人了B.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关系为自己谋利C.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D.人被禁锢在不同的身份里8.下列了解社会生活的方式不正确的是( )A.坐公车逃票B.去文化馆参观中国画展览C.到敬老院探望老人D.暑假与父母外出旅游9.今天你“刷屏”了吗?利用微信发表自己的言论,已经成为许多网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有部分网民利用微信在网上制造谣言、相互谩骂而受到人们的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