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2019地闪密度分布图绘制方法》编制说明
- 格式:pdf
- 大小:106.96 KB
- 文档页数:4
地质图件制作及注意事项大家好!我借此机会把各单位在汇交报告中,图件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应注意的地方来给大家讲一下。
我本人对制图方面有所了解,但对地质方面不专业,在讲述过程中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谅解!在此也向大家说明一下,在过去验收图件中提出的问题有不对的地方请给予指出我及时改正。
第一方面:地质图的制作地质图是以表示地质内容为主的专题地图,图上的其余内容作为编图、用图的依据,但我们在编制地质图时必须掌握以下特点,才能突出主题,主次分明,使读图者能迅速地判读专业内容。
㈠、地质图件中地形要素的取舍要合理地质图是以地质要素为主,地形要素为辅。
地形内容是地质图的地理基础,它与普通地形图的主要区别,在于地形内容的选取是主要根据地质图的需要而定的。
因此我们在做地质图时不要直接把地质内容套到地形图上,这样呢地形内容载负量特别大,重点不突出,层次不清楚,让看图着就感觉图面特别乱,也不符合编图要求。
大家都知道地形图或者搜集来的地形图,它上面的内容比较多,地理内容、地形内容都比较详细,所以我们就要对地形内容进行选取,进行一定的取舍。
㈡、地形要素的选取要有所侧重地形要素的选取,不仅要考虑编图比例尺的大小,而且要根据各种地质图的不同需要有所侧重。
第一点:对综合性地质图的地形底图来说,一般需表示山峰和高程、水系、居民地、主要交通、境界和地貌等主要地形要素,应强调表示与地质、矿产有关的内容。
作为地形底图,一般不表示植被要素和与地质、矿产无密切关系的独立地物,管线等符号。
大比例尺地形底图,应适当考虑野外现场定向、定位以及寻找地质体所需要的方位物。
第二点:如矿区地形地质图,图的比例尺是以相同的或比地形图稍大的为底图,自1:500~1:1万不等。
图上表示等高线、水系、坐标线,主要厂房、桥梁、高压线路,主要交通线路等。
图上的各种地理注记,如城镇、居民点、以能说明矿区地理位置及经济条件为限,不宜过多。
下面讲一下各要素的表示方法:1、水系的表示:水系的含意是指四大类水系物体(海洋;河流、运河和沟渠;水井与水源)的总称。
野外填绘地质图方法与要求一、地质填图方法简述地质图是用规定的符号、色谱和花纹将一个地区的主要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如各种岩层、地质构造、矿床等的时代、产状、分布和相互关系),按一定比例概括地投影到平面图(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
地质填图,则是沿着布置的观察路线,将地质点或构造点标在地形图上(即定点),并在地形图上勾绘出点周围的地质界线或断层线等。
野外地质填图的基本步骤1.明确填图的比例尺,确定观察点、线密度为了确保填图质量,1:5000地质图总的要求线距200-250m,点距视构造的复杂程度,基岩的出露情况和要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而决定,点距一般应小于线距。
2.确定填图单元填图单元的划分是地质填图的基础,根据比例尺及岩性的一致性,稳定性,可靠性确定本次实习区的地质填图单元,本次填图单位为:莲沱组(Nh1l);南沱组(Nh2n);陡山沱组(Z1d)一、二、三、四段;灯影组(Z1dn)一、二、三段;第四系(Q4)。
3.布置观察路线布置观察路线一般有两种方法:(1)追索法:在制绘不同时代地层的地质界线时,沿地层走向,或者为了解决某一地质问题(如断层),而沿着一特定方向进行地质观察来填绘地质图的方法。
追索法适应下列情况:A.地层岩性、厚度变化大,只有在追索过程中才能准确地了解其横向变化,掌握地质界线的延伸和分布;B.地质界线不明显,一定要经过追索才能填绘;C.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地区,为了更好的填绘出断层线而采用追索法;D.山脊、沟谷、水系平行于地层走向分布,地形条件有利于追索性。
(2)穿越法:垂直或大角度斜交地层走向(或构造线方向)布置观察路线进行地质观察和填绘地质图的方法。
穿越法适用于下列情况:A.露头好,岩性、厚度变化不大,地层分界清楚;B.构造相对较简单;C.地形平缓,且沟谷、水系多垂直或斜交地层走向分布。
穿越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很快地了解到岩层的厚度、地层剖面及纵向变化。
实习区地形、地质条件适合用穿越法,可以采用以穿越法为主,局部地段选用追索法。
各种矿图的绘制内容及注记要求一、矿区井田分布图1. 主要公路、铁路、河流、水源地。
2. 35KV及其以上高压输电线路,主要变电所。
3. 用颜色表示生产矿(红)、在建矿(绿)、规划区(黄)的边界,以及主要附属地物。
4. 主要村镇位置及名称,矿井井筒位置,公司、矿位置和名称。
二、矿区地形图1. 按国家有关地形图测量规范相应比例尺的规定内容绘制。
2. 根据地形、地物变化情况,每4~5年更新一次。
三、矿区测量控制网图1. 各级三角点、近井点、水准点的位置、名称和编号。
2. 三角网形线,水准网环线。
3. 主要村镇、矿井的位置和名称。
4. 主要交通公路、铁路和河流。
5. 控制点附近的地形地貌。
6. 必要的文字说明。
7. 本图可在小比例尺的地形图上加绘控制点内容。
四、矿区井上下对照图在矿区地形图的基础上,加绘井下主要采掘工程和地质勘探资料。
1. 矿区地形图规定的主要内容。
包括地面重要工业建筑、村庄、零星建筑物、铁路、主要公路、高压线,以及大的河流、湖泊,地形等高线等。
2. 井下主要开采水平的井底车场、运输大巷、主要石门、主要上下山、总回风道和采区内的重要巷道,回采工作面及其编号。
3. 主要煤(岩)层露头线,主要断层线、井田技术边界线,保安煤柱的围护带和边界线,并注明批准文号。
4. 井口位置及名称,钻孔及其编号、地面标高。
5. 相邻矿区的采掘工程。
五、矿区地形地质图或基岩地质图在地形图基础上加绘以下内容:1. 主要煤(岩)层露头线,主要断层线,褶曲轴及岩浆岩出露范围。
2. 必要的钻孔、探槽、探井、勘探线及其编号。
3. 矿井边界,井口位置及名称。
4. 地层界限及代号,地层分布范围、名称及产状。
5. 在图幅两侧或下方加绘煤田综合柱状图,走向、倾向剖面图。
6. 当地质资料发生重大变动时,要及时修改填绘。
六、矿区地质构造纲要图1. 经纬线、指北针。
2. 断层线、褶曲轴、岩浆岩出露范围及陷落柱范围。
3. 主要钻孔、探槽、探井的位置及名称、编号。
煤矿CAD矿图编制标准说明目录第一章矿图技术管理及制图技术 (1)第一节矿图技术管理的一般规定 (1)矿图的基本要求 (1)第二节生产矿井必备的基本矿图和专用矿图 (2)一、生产矿井必备的基本矿图 (2)二、生产矿井必备的测量图 (2)三、生产矿井必备的地质图 (3)四、生产矿井必备的储量管理图 (3)五、生产矿井必备的水文地质图 (3)六、生产矿井必备的通风防尘系统图 (3)七、生产矿井必备的机电运输系统图 (4)第三节各种矿图的绘制内容及注记要求 (4)一、井田区域地形图 (4)二、工业广场平面图 (5)三、采掘工程平面图 (6)四、主要巷道平面图 (7)五、井上下对照图 (7)六、矿井地面控制网图 (8)七、矿井地形地质图 (8)八、矿井煤系地层综合柱状图 (8)九、矿井地质剖面图 (9)十、矿井煤(岩)层对比图 (9)十一、矿井分水平地质切面图 (10)十二、矿井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量估算图 (10)十三、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 (11)十四、矿井充水性图 (12)十五、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 (13)十六、矿井水文地质剖面图 (14)十七、矿井主要含水层等水位(压)线图 (15)十八、矿井防治水系统图 (15)十九、通风、防尘管路系统图 (16)二十、机电运输系统图 (16)(一)图纸图签要求: (16)机电运输系统图图签格式 (17)(二)供电系统方框图 (17)(三)配电(供电)系统图 (18)(四)排水管路系统图 (19)(五)通信系统图 (19)(六)压风管路系统图 (20)(七)提升运输系统图 (20)(八)井下电气设备布置图 (21)第二章煤矿矿图图例 (22)第一节图例的相关规定 (22)第二节图例的一般要求 (22)第三节符号的绘制 (23)第四节注记 (24)第一章矿图技术管理及制图技术第一节矿图技术管理的一般规定矿图的基本要求1、煤矿地质测量图(以下简称矿图)的技术管理必须符合《煤矿地质测量图技术管理规定》,矿图绘制的内容、精度以及绘制的方法、标准,必须符合煤矿地质、测量的有关规程及《煤矿地质测量图例》的规定。
地质图制图手册数字化制图要求引用标准:《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 GB/T 5791-93《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GB/T 7929-95《1:50000区域地质图图例》 GB 958-89《铀矿地质勘查测量图件编绘规范》 EJ/T 1120-2000《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总则1、编绘图件时,必须熟悉本要求、有关规范及地质勘查技术要求。
2、图件要以准确的原始资料为基础,及时对原始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工作,以保证资料的准确性。
各种图件应突出主题,层次分明。
3、各种图件,必须做到及时、准确、齐全、清晰、统一。
4、图幅要求整洁,字体大小适当,颜色统一。
5、图件数字比例尺:选用宋体,高12mm,宽10mm (比例符号必须用半角)。
6、图件线条比例尺:选用宋体,高8mm,宽7mm;线段:X=20,Y=15,线型为90-0,线宽0.1mm,长度40mm。
7、图件坐标注记采用公里为单位,选用宋体,高5mm,宽4.5mm。
8、坐标线及高程线:黑色,线宽0.15mm,线型为1-0,X=Y=10,且必须用“键盘输入线”功能画线,尽量不用投影变换生成坐标。
9、图名要确切、简短,置于图框外顶部。
用黑色,图名距图幅两边大于50mm,字大小根据实际而定。
10、图外框线与内框线间距为12mm,外框线宽为1.5mm,内框线宽为0.15mm。
A3或更小的图件,可适当酌减少。
坐标线及图框线应采用“数字输入”,不能使用鼠标画制。
11、地层等符号用黑体,高4.5mm,宽4.0mm,尽量直接输入,不用子图库中符号,花岗岩可用子图表示,且应垂直向上,不旋转。
12、主要构造应有编号,构造编号字体用黑体,高4.5mm,宽4.0mm,数字编号须用下标表示(如F800 )。
13、图例中应包括图内所给的各种符号及色调,地形图上的惯用符号可不列出,图例与图幅内容一致,尽可能使用最简明的技术语言。
图例排列顺序一般先地层—地层界线—产状—构造—矿物、蚀变—工程—其它,最后为工作范围。
CAD绘制各类地质图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CAD绘制各类地质图的步骤及注意事项CAD绘制平面图注意:地质绘图要求精确,特别是一些点的卡定,是不能有丝毫的误差的。
关于如何衡量地质图上的精确度,其实很简单,就是x,y,z。
地质图由点线面各种元素结合而成,而其中以点的定位最为重要,以下将在不同情况下对一些注意事项进行说明。
平面图的绘制步骤:1、在综合平面图上选取需要绘制的勘探线,在任意一端选取一个开始点。
开始点应是勘探线与综合图上的一个整数坐标线的交点为好。
2、勘探线平面图中的勘探线是一条平直的线段,所以坐标线在勘探线平面图中的走向一般都是倾斜的。
以开始点为基准,就可以开始绘制勘探线平面图了。
3、绘制时所需的数据:1)以开始点为起点位置,测量勘探线的长度。
2)测量勘探线与坐标线的夹角,用于判定在勘探线平面图上的坐标线位置和角度。
3)之后根据勘探线长度及结合综合图上的孔位位置,绘制勘探线平面图的外框大小。
剖面图的绘制步骤:在勘探线平面图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绘制勘探线剖面图了。
其步骤如下:1、剖面图就是根据勘探线在综合图上的位置而切一条剖面线,然后根据勘探线穿过的地层,在勘探线下绘制不同的岩性条纹而后最终成图。
在综合图上观察勘探线所经过的地形,需记录的数据:勘探线上各控制点的高程及其与开始点的距离、勘探线经过的地层分界位置、以及一些重要的地物的位置。
2、根据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画出勘探线上的地形变化,一些地层分界处、地物位置等。
(在此提醒,如果还需落钻孔或其他元素,请先不急着给剖面线上条纹,以为在绘制剖面线时,往往会出现某个点的不注意而导致制图误差,或高或低的情况在绘制剖面线时时很常见的问题,而修改起来也是一件挺麻烦的事,我想有过类似经历的同道们也很明白那种感受吧。
所以,我们的口号是,坚持从大到小的原则,绝不贪功冒进,不然产生的后果会让人很郁闷的。
)钻孔钻线在平面图上的落法:在平面图上,所谓的钻孔钻线投影,就是把钻线上的各个点垂直的投影到地表平面上。
附录A(资料性)雷电风险评估的地闪密度计算可以通过LLS获得。
根据本文件,全球大部分地区的NG以往N是根据雷暴日或雷电计数器的数据进行计算。
由于现有更精确的方法,不再推荐使用雷暴G日或雷电计数器的数据。
在没有LLS的地区,推荐地闪密度式(A.1)估算:N G=0.25×N t………………………………………(A.1)式中:N G——地闪密度,单位为次每平方千米年[次/(km2·a)];N——每年每平方公里记录的光学观测雷电数量的总和(云闪和地闪)。
t注:在全球大部分地区,雷电活动能够从卫星上用光学手段观测到。
搭载在卫星上的传感器对各种雷电可以相对一致的响应。
通过适度的平均处理,光学雷电密度数据可提供比雷声观测更好的地闪密度估计。
如果总体通常地闪具有多个雷击地点。
根据附录C中描述的方法,现代LLS可以直接提供NSGN是被独立验证的,则推荐用此值。
SG附录B (规范性)地闪密度(N G )和雷击点密度(N SG )绘制流程基于LLS数据的地闪密度(N G )和雷击点密度(N SG )绘制流程见图B.1。
图B.1基于LLS数据的地闪密度(N G )和雷击点密度(N SG )绘制流程基于卫星闪电数据的地闪密度(N G )和雷击点密度(N SG )绘制流程见图B.2。
图B.2基于卫星闪电数据的地闪密度(N G )和雷击点密度(N SG )绘制流程图附录C(资料性))的释义和计算方法地面雷击点(GSPS大约一半的负极性云对地闪电具有多个雷击点。
这种情况发生在箭式先导的一部分随前序回击通道发展,当快结束时产生新的路径到地面。
每一个雷击点可认为是一个威胁,需要在雷电风险评估中考虑。
基于高精度雷电定位数据,可以区分一次地闪几乎所有不同的雷击点。
LLS可通过不同的算法来确定地面雷击点,这些算法各有优缺点,具体如下:a)参数拟合法。
取回击的如下参数:回击波形上升时间(RT)、回击序数(Order)、回击间距离差(D)、50%置信度误差椭圆半长轴长度(SMA)。
《地闪密度分布图绘制方法》
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9年7月8日下发的《关于下达第二批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的通知》(国标委发[2019]22号)的要求,本项目名称为《地闪密度分布图绘制方法》,立项编号20192179-T-469。
本标准由全国雷电防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8)(以下简称雷标委)提出并归口。
2.协作单位
本标准起草单位为: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等。
3.主要工作过程
(1)前期基础
2018年1-6月,在前期资料收集、整理和申报立项稿等工作基础上,编写组整理汇总了国内外有关地闪密度方面的规范标准及文献,对部分IEC英文版标准进行了翻译,并将所有资料发给编写人员进行学习。
成立了编写组,明确了目标任务,确定了编写方案、分工及编写计划,讨论了初稿,向有关专家进行了咨询,并进行了修改。
(2)标准编制组第一次工作会议
2019年9月18日,雷标委在郑州组织召开了本标准启动会暨编制组第一次全体会议。
会上,雷标委秘书处介绍了标准指定任务的来源、起草工作组的组建情况、标准制修订的相关程序、要求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主编单位对编制该标准的必要性、相关内容研究进展情况、标准框架、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
与会专家对标准文本的标题、范围及各章节具体内容进行了逐条讨论,确定了标准框架及修改完善的内容。
会后,起草组根据会上提出的修改意见对标准文本进行修改完善形成标准第二稿(征求意见稿),并于11月底之前提交至秘书处。
(3)征求意见阶段
(4)标准编制组第三次工作会议
(5)送审稿审查阶段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
1、编制原则
(1)科学性
本标准的编制以多个地区地闪密度分布图绘制经验为基础,地闪密度等级划分规则能科学合理的体现我国雷电活动差异性,并能与传统雷暴日相衔接,确保了标准制订的科学性。
(2)可行性
本标准的编写注重与同一领域标准之间的协调,尤其考虑本领域基础标准的情况,注意采用已发布的标准中做出的规定,确保制定的标准具有可行性。
(3)规范性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符合标准编写要求。
本标准的所有条目在表述上力求做到清晰明确,无模棱两可、含糊其辞或易于产生歧义的表达;在方法上力求做到务实、有效、可操作。
(4)注意与国际接轨
本标准在编写过程中,时刻保持对相关IEC标准和相关国家标准展开深入研究及对比分析。
2、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依据
目前,国际上暂时没有地闪密度分布图绘制方法的相关标准。
2015年8月发布的IEC 62858《Lightning density based on 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s(LLS)–General principles》对地闪密度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规范,未涉及地闪密度等级划分规则和地闪密度分布图绘制方法。
我国现行的电力行业标准DL/T1533-2016《电力系统雷区分布图绘制方法》和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10672-2017《雷区分级标准与雷区分布图绘制规则》明确了雷区分级标准与电网雷害风险分级原则、地闪密度分布图与电网雷害风险分布图的绘制方法,国家电网公司按照该方法,对雷电监测数据和雷害故障进行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结合运行经验科学合理的进行了地闪密度等级和雷害风险等级划分,绘制完成了《国家电网公司电网雷区
分布图》,为输电线路雷电防护设计与运维提供了重要依据,是电网差异化防雷治理工作的基础,在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该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仅适用于我国电力系统雷区分布图的绘制,未涉及其他国家和其他行业。
因此,为规范我国各行业地闪密度等级划分和地闪密度分布图绘制方法,指导建筑物、电力系统、通信系统及其他装置和设施开展雷电防护设计与运维,进一步提升我国各行业防雷技术水平和效果,有必要制定该国家标准。
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术语与定义、地闪密度等级划分规则、地闪密度分布图的绘制方法和附录。
三、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预期的经济效果
本标准适用于基于雷电定位系统(LLS)监测数据的地闪密度分布图的绘制。
地闪密度是表征地面各区域雷电活动频度的主要参数,通过计算地闪密度可以及时掌握各地区雷电活动水平和分布特征,本标准可为雷电防护设计与运维提供重要依据。
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以及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或与测试的国外样品、样机的有关数据对比情况
国际上与地闪密度相关的标准是2015年8月发布的IEC62858《Lightning density based on 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s(LLS)–General principles》。
该标准对地闪密度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规范,未涉及地闪密度等级划分规则和地闪密度分布图绘制方法。
本标准作为IEC62858的有效补充,能够更好的指导实践,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五、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制定的内容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
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无。
七、标准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或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建议
建议作为推荐性标准。
八、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包括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过渡办法等内容)
建议标准发布后6个月实施。
九、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本标准为新制定标准,无代替标准。
十、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