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心理应激(心理压力)的生理反应及疾病
- 格式:ppt
- 大小:107.00 KB
- 文档页数:10
第二章心理应激与心理危机概述计划学时:2教学目的:让学生对心理应激和心理危机有一个初步但是正确的认识。
能够理解心理应激与心理危机的含义,能够区分什么是心理应激、什么是心理危机,应激的作用,和常见的应激源都有哪些。
为接下来的课程打好一个概念上的基础。
教学思路:1、应激与应激事件的界定分类2、灾难与心理危机的界定分类参考书目:《应激与心理危机干预》,邱鸿钟、梁瑞琼等编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5.00元。
《洞察危机的惊魂——应激心理学》,张明主编,科学出版社,19.80元。
第二章心理应激与心理危机概述导入(3分种)上节课我们从身边的心理危机和汶川地震引发的心理危机谈起,介绍了心理危机的普遍性、危害性和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之上解决了三个问题:为什么学危机干预、危机干预具体学什么,以及怎样才能学好危机干预这门课。
明确了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相信这样的介绍能为我们之后的课程打下一个不错的基础。
今天我们就开始本课程的具体内容。
上节课由于是整个课程的概述,所以我们讲得很多,讲得也很广。
可能同学们对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还是有疑问。
到底什么是心理应激、什么是心理危机?二者有何联系或区别?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今天我们就来厘清这些问题。
一、应激与应激事件的界定分类(一)应激的概念1、定义所谓应激(stress),是个体对察觉和认知的某种有重负或威胁的情境或事件所作出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而其反应的结果可能是适应的,例如见到一块飞来的石头,立即躲开来,即可以称之为积极的应激(eustress);反应也可能是适应不良的,如失业后整天闷睡、卧床不起,这就是消极的应激(distress)。
2、应激的本质(1)应激是外部压力外部压力观指出,应激存在于外部事件中,认为人只有在被施加外在压力时才会产生应激反应。
例如,学生产生应激是因为他有可能要参加一场重要的考试,或与老师、同学发生了矛盾,或者因为一篇重要论文的最后期限要到了;父母产生应激是因为养家糊口的经济负担太重,或因为家庭出现了纠纷,婚姻出现了危机;教师产生应激是因为一方面他们要保证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有所成就,另一方面还要把课堂教学做到最好;医生、护士与律师产生应激是因为,他们要应付病人或当事人无休止的要求等等。
医学心理学重点应激的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目录•应激概述•心理反应•生理反应•心理生理交互作用•应对策略与干预措施•总结与展望01应激概述应激定义及分类应激定义应激是个体在面对具有威胁性、挑战性或重大变化的环境时,通过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来应对的过程。
应激分类根据应激的性质和持续时间,可分为急性应激和慢性应激;根据应激的来源,可分为生理性应激和心理性应激。
应激源与应激反应关系应激源指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包括生物性、心理性、社会性和文化性应激源等。
应激反应指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包括生理反应、情绪反应、认知反应和行为反应等。
关系应激源是引起应激反应的外部条件,而个体的内部因素(如遗传、性格、经验等)则会影响对应激源的感知和评价,从而决定应激反应的性质和程度。
医学心理学中对应激研究意义揭示应激与身心健康关系医学心理学研究应激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有助于揭示应激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促进心理健康了解应激的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指导临床实践医学心理学对应激的研究结果可以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患者的应激反应,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02心理反应03愤怒应激源导致的挫折或攻击性行为可能引发愤怒情绪,表现为情绪激动、易怒或暴躁。
01焦虑面对应激源时,人们常常会感到不安、担忧和紧张,表现为焦虑情绪。
02恐惧当应激源具有威胁性时,人们会产生恐惧感,表现为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生理反应。
注意力不集中应激状态下,人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集中精力完成任务。
记忆力减退应激可能导致大脑海马体等区域的功能受损,从而影响记忆力。
思维僵化应激使人们难以灵活思考,容易陷入思维定势或惯性思维。
逃避与回避面对应激源,人们可能会选择逃避或回避,以避免进一步的压力和不适。
攻击与侵犯当应激源被视为威胁时,人们可能会采取攻击或侵犯行为来保护自己。
心理应激第一节总论一、应激与心理应激理论(一)一般适应综合征( 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 塞里认为应激是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
他将这个涉及全身的非特异性生理生化反应称为“一般适应综合征”,包括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三个阶段。
(二)心理学界关注的应激(三)医学心理学对心理应激的定义心理应激: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应激系统模型的基本特征: 1.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 2.各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3.各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 4.认知因素在平衡和失衡中起关键作用 5.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二、心理应激的意义(一)应激的积极意义 1.适度应激是维持正常心身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 2.适度应激是人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二)应激的消极意义 1.频繁、强烈和过度的应激使心身功能和社会活动出现障碍 2.持久和慢性应激导致心身疾病,加重已有的精神和躯体疾病 3.应激引起适应不良第二节应激源应激源(stressor):向机体提出适应要求,并可引起应对反应、稳态失衡的客观变化的环境事件或情景。
一、应激源分类根据应激源的性质分为: 1.生物性应激源 2.心理性应激源3.社会性应激源重大生活事件、日常生活困扰、工作相关应激源、环境应激源 4.文化性应激源二、生活事件(一)生活事件分类 1.按事件的现象学分类(1)工作事件(2)家庭事件(3)人际关系事件(4)经济事件(5)社会和环境事件(6)个人健康事件(7)自我实现、自尊方面 2.按事件对个体的影响(1)正性生活事件(2)负性生活事件(3)日常困扰、微应激源(二)生活事件的量化研究 Holmes编制了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SRRS),每种生活事件标以不同的生活变化单位( life change units, LCU),用以检测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应激强度 Holmes发现,LCU与疾病发生明显相关:若一年累积的LCU小于150,提示来年基本健康一年累积的LCU超过300,来年86%可能患病一年累积的LCU达到150 ― 300,来年50%患病(三)生活事件导致疾病必备的条件 1.生活事件的性质:有丧失感的生活事件 2.生活事件的量:超过个体耐受能力 3.个体对生活事件的认知第三节应激心理中介因素一、认知评价认知评价:个体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 Folkman 和Lazarus将评价分为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初级评价:判断事件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次级评价:是个体对自身在刺激情景下能力的估计。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心理应激是医学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心理应激主要研究生活事件为什么会影响人的健康,应激源是怎样导致心身疾病的。
心理应激的理论尚不成熟,正在探讨之中,体系和概念比较混乱,教材中的这一章写的比较好,我们按照教材来讲。
第一节总论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 stress )的概念: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我们可以将心理应激看作是以认知因素为核心的一种多因素作用过程。
在这里,对于所涉及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性特征和心身症状等应激有关变量,可以分别从“应激源”、“中间影响因素”和“应激反应”这三个方面加以认识。
其中中间影响因素按其在应激过程中的作用又可分为内部资源(认知、应对、个性等)和外部资源(社会支持等)。
(见下图)图 4 — 1 应激处理过程的心理模式心理应激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心理应激可以增强人的适应能力。
例如,运动员起跑时,精力集中,能量重新分配,以适应比赛的环境。
消极作用:过于强烈或持久的心理应,会击溃人体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导致心身疾病。
例如消化性溃疡。
第二节生活事件一、生活事件的概念与分类生活事件(life events)就是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是造成心理应激并可能进而损伤躯体健康的主要刺激物即应激源(stressor)。
按事件的生物、心理、社会属性分类:1. 躯体性应激源指直接作用于躯体而产生应激反应的刺激物,包括理化因素、生物学因素和疾病因素。
例如寒冷、酷热、噪音、振动、毒物、感染、外伤、睡眠障碍、性功能障碍等疾病或健康问题。
2. 心理性应激源指各种心理冲突和挫折导致的焦虑、恐惧和抑郁等各种消极情绪。
3. 社会性应激源指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例如战争、动乱、天灾人祸、政治经济制度变革、失业、竞争、生活节奏加快、喜庆事件等。
4. 文化性应激源指一个人从熟悉的生活方式、语言环境和风俗习惯迁移到陌生环境中所面临的各种文化冲突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