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 思修 第六章 第六节 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 格式:ppt
- 大小:7.26 MB
- 文档页数:102
2018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习题库绪论+ 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B )是我们理解当前所处历史方位的关键词。
A、新时期B、新时代C、重要战略机遇期D、关键期2、(C )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品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反映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风貌。
A、思想政治素质B、道德素质C、思想道德素质D、法治素质3“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句话说明(B )A、自然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B、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C、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是人的本质属性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不是人的本质属性4、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开了人的本质之谜,指出人的本质是( B )。
A、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B、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C、人性本善D、人性本恶5、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 C )的总和。
A、生产关系B、经济关系C、社会关系D、政治关系6、对人的认识,核心在于认识( B )。
A、人的属性B、人的本质C、社会关系D、自然属性7、关于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B )。
A、人生观是世界观在对待人生问题上的具体体现。
B、正确的人生观是正确世界观的基础。
C、人生观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D、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8、( B )是人生观的核心,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A、人生态度B、人生目的C、人生价值D、人生道路9、人生观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A )A、人生目的B、人生态度C、人生价值D、人生理想10、( A )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
A、人生目的B、人生态度C、人生价值D、人生准则11、人生目的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它所认识和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A )A、人为什么活着B、人如何对待生活C、怎样对待人生境遇D、怎样选择人生道路12、(D )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1、法律的含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1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2法律有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3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2、法律的历史发展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法律都是建立在私有制经济基础上的剥削阶级类型法津。
而社会主义法律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型法律制度。
资本主义法律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1与资本主义自由制相适应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2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契约自由原则○3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4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相适应的人权保障原则社会主义法律:○1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新增:是历史上唯一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型法律制度)○2保障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3通过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来推动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日益丰富○4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1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2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3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法律的运行是ー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 ○1法律制定: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2法律执行:在狭义上,法律执行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也被称为行政执法。
行政执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重要环节○3法律适用:在我国,司法机关是指国家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4法律遵守第二节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4、宪法:○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2治国安邦的总章程○3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4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5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6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7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8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5、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1党的领导原则○2人民民主权原则○3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4社会主义法治原则6、我国宪法确立的制度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复习提问:(略)导入新课:托马斯·潘恩:“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
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便应该成为国王。
”——你对这句话怎么理解?(讨论)第五节培养法治思维一、法治思维及其内涵(讲解、举例)(一)法治思维的含义与特征(二)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1. 法律至上:法律至上性,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
(举例、图片展示)2. 权力制约:权力制约原则可以概括为职权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四项要求。
3. 公平正义:指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公平分配和占有。
(讲解、举例)4. 权利保障:权利的保障包括公民权利的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保障。
(讲解)5. 正当程序:通过正当程序追求实体公正的结果。
正当程序具有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和时限性等基本特征。
(讲解、举例)二、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一)法律权威的含义(二)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理论讲授)(三)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三、怎样培养法治思维(讲解、举例)(一)学习法律知识(二)掌握法律方法(三)参与法律实践(四)养成守法习惯(五)守住法律底线(讲解)课堂小结: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能否顺利推进,在一定程度上要看社会主义法治思维能否深入人心。
我国法制宣传教育的任务不仅包括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而且包括努力培养公民的法治思维方式。
大学生要准确把握法治思维的基本含义和特征,正确理解法治建设的基本关系,逐步培养法治思维方式,形成运用法治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布置作业:课后思考题复习提问:(略)导入新课:“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老威廉·皮特:《论英国人个人居家安全的权利》。
(讲解、讨论)第六节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一、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讲解、举例)(一)法律权利的含义与特征案例:小周维权。
思考:小周可以行使什么权利?(举例、提问)(二)法律义务的含义与特征(举例、图片展示)(三)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讲解、举例)二、依法行使法律权利(一)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理论讲授)(二)行使法律权利的界限1. 权利行使的目的2. 权利行使的限度3. 权利行使的方式(讲解、举例)4. 权利行使的程序案例:某遗产继承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教案第六章第六节《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了解法律权利、法律义务的含义和特征。
能力目标:大学生能够领会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最后落脚到如何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
情感目标:既要依法行使法律权利,更要依法履行法律义务,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依法行使法律权利与履行法律义务教学难点:公民应该如何理解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如何依法行使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教学方法、教具】以教材、教参、多媒体为教具,以启发法、讲授法、提问法等为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案例:2018合肥高铁女子扒门事件事件经过2018年1月5日,由蚌埠南开往广州南站的G1747次列车在合肥站停站办客时,一名带着孩子的女性旅客(罗海丽)以等老公为名,用身体强行阻挡车门关闭,铁路工作人员和乘客多次劝解,该女子仍强行扒阻车门。
该列车计划停留15分钟,事件在第14分钟处置完毕,未造成列车晚点。
事件结果1月10日上午,罗某到合肥站派出所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罗某的行为涉嫌“非法拦截列车、阻断铁路运输”,扰乱了铁路车站、列车正常秩序,违反了《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第77条规定,依据该条例第95条规定,公安机关责令罗某认错改正,对罗某处以2000元罚款。
铁路警方提醒:广大旅客出行要自觉遵守铁路运输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文明出行、安全出行。
一、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权利和义务问题是人们经常遇到的现实问题,权利和义务关系也是社会关系的核心部分。
享有法律权利的主体称为权利人,承担法律义务的主体称为义务人。
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同时承担相应的义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任何人不得享有法外特权;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不允许任何人只享受法律权利,不履行法律义务;任何公民都是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统一体,并把自己依法履行义务作为他人依法享受权利的实现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