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格式:docx
- 大小:3.49 MB
- 文档页数:7
第15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和常见地貌类型(必修1+选修Ⅰ1)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结果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山脉和巨大的褶皱山系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2.表现形式及其作用表现因素作用结果风化作用温度、水、生物使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等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堆积作用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1.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其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类型: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
2.风沙地貌: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类型包括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地貌和风力堆积形成的沙丘等。
3.海岸地貌: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主要类型有侵蚀形成的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和堆积作用形成的海滩、沙坝等。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A是岩浆岩;B是沉积岩(或变质岩);C是变质岩(或沉积岩)。
2.地质作用:①冷却凝固;②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③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④重熔再生。
微点1 准确理解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1)同时存在,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结果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课练4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的变化———[狂刷小题夯基础]———练基础小题''湖南张家界地区原为海洋,之后该地沉积形成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受挤压在垂直方向上形成裂隙,出露地表后受外力作用沿裂隙侵蚀,形成独特的“张家界地貌”。
如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图片中,属于典型张家界地貌景观的是()2.张家界地貌的形成过程大致是()A.②—③—①B.②—④—⑤—①C.②—④—⑥—⑦—①D.②—④—⑥—⑧—①''图a、图b分别为某山麓冲积扇景观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据此完成3~4题。
3.该山体岩石的类型对应图b中的()A.甲B.乙C.丙D.丁4.图b中①②③④代表地质作用,其中对应山麓冲积扇形成过程的是()A.①B.②C.③D.④大同盆地是数百万年前开始形成的断陷盆地,山地与盆地之间由断层分界,盆地内部也发育了众多断层。
如图示意大同火山群地貌及横剖面,图中古湖存在时间长达200余万年,期间由于气候变化,湖泊多次出现进退。
读图,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古湖湖床较盆地北部地势低是因为同一时期()A.岩体沉降差异B.流水侵蚀差异C.物质堆积差异D.火山活动差异6.古湖于数万年前彻底消失,推测其消失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全球变冷,水源封冻,湖泊干涸B.全球变暖,气候变干,蒸发旺盛C.地壳运动,河流侵蚀,湖水外泄D.火山活动,岩浆喷发,掩埋湖泊''河口海岸线的变化受河流、潮汐的共同作用。
如图为近百年来尼罗河河口海岸线变化示意图。
读图,据此完成7~8题。
7.尼罗河河口海岸线各地段()A.1900~1971年全都向陆地方向推进B.1971~1982年全都向陆地方向推进C.1982~1987年全都向陆地方向推进D.1987~1991年全都向陆地方向推进8.尼罗河河口海岸线的变化特征说明()A.尼罗河上游侵蚀作用增强B.尼罗河上游堆积作用减弱C.尼罗河河口海浪侵蚀加剧D.尼罗河入河的总水量增加练高考小题[2018·全国卷Ⅲ]贝加尔湖(如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内容速览►高考考情·速览(三年考情分析)►知识体系·构建(思维导图建构)►基础知识·清单(6大知识点)●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流水溶蚀与地表形态●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冰川作用与地表形态●海浪作用与地表形态►关键能力·拓展(5个能力点)能力点一侵蚀基准面能力点二河流冲淤平衡能力点三风沙活动及防御措施能力点四地貌形成过程分析(答题指导)能力点五其它常见地貌景观形成分析(知识拓展)►素养提升·训练(模拟+真题)►核心概念风化、流水作用、流水溶蚀、风力作用、冰川作用、海浪作用、冲淤平衡1.风化作用的概念►风化作用: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风化壳:是指由岩石风化产物在大陆岩石圈表层所构成的、呈不连续分布的疏松表层2.风化作用的类型类型分类影响分布物理风化 a.矿物岩石的热胀冷缩——温差风化;b.岩石空隙中水的冻结与融化——冰劈作用;c.岩石卸载(释重)——层裂;d.岩石空隙中盐的结晶与潮解a.使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风化物,残留在原地成为风化壳;b.为侵蚀作用准备了条件;c.风化产物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化学风化 a.溶解作用;b.水化作用;c.水解作用;d.碳酸盐化作用;e.氧化作用生物风化生物物理风化:a.植物根劈;b.动物钻洞、挖土。
生物化学风化:a.遗体腐烂分解,形成有机酸和气体,腐蚀岩石;遗体在还原环境中,形成腐殖质,促进岩石分解。
b.植物生长(选择吸收元素、分泌酸溶液腐蚀岩石)。
c.微生物分泌酸类3.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气候气温、降水寒冷或干旱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为主潮湿而炎热的地区: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普遍而强烈,风化壳厚地形陡缓陡坡:基岩裸露,风化快速,物理风化活跃缓坡:植物生长茂盛,以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为主坡向阳坡:物理风化作用强阴坡:化学风化作用更强烈岩石性质岩石的矿物成分矿物抗风化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岩石的风化作用速度,形成差异风化岩石的结构、构造疏松多孔或粗粒多孔的岩石比细密而坚硬的岩石易于风化节理发育状况节理破坏了岩石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增加了岩石的可渗透性,是促进岩石风化4.常见的风化地貌5.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的差异1.河谷的演变2.流水侵蚀作用与地貌(1)不同河段侵蚀作用的差异影响流水侵蚀强弱的因素有哪些?提示①径流量的大小。
2021年高考地理复习训练: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风化坑是岩石顶面上因积水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凹坑,在坑体地势较低处,会形成一个出水口,为坑内积水外泄的主要路径,坑侧壁呈内凹状(最凹处与出水口高度一致)。
我国亚热带季风区(冬干夏湿)海岛上的花岗岩风化坑就最为典型,研究者在凹坑内发现,岩石中的长石经外力作用,其钙、钾等元素流失,并向拈土矿物转化。
读风化坑景观示意图和风化坑剖面示意图。
完成1~2题。
1. 推测最易发育风化坑地貌的部位是A. 坡度较大的凸坡B. 坡度平缓的凸坡C. 坡度较小的凹坡D. 坡度陡峭的凹坡2. 较浅的风化坑内无风化碎屑物的主要原因是A. 旱雨季的风水搬运B. 潮汐的海浪搬运C. 光照的物理风化分解D. 积水的化学风化分解【答案】1. B 2. A【解析】该题组主要考查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形态。
1. 由材料信息可知风化坑是岩石顶面上因积水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凹坑,积水的地方岩石坡度平缓,风化作用明显在裸露的岩石面,故最易发育风化坑地貌的部位是坡度平缓的凸坡。
选B。
2. 风化作用产生的风化碎屑物被风水搬运走,故较浅的风化坑内无风化碎屑物。
选A。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石蘑菇和沙丘图片。
据此,回答3~4题。
3. 石蘑菇是指顶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状的岩石,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 风力侵蚀作用B. 风力堆积作用C. 流水侵蚀作用D. 冰川侵蚀作用4. 图中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 冰川侵蚀作用B. 流水堆积作用C. 风力堆积作用D. 流水侵蚀作用【答案】3. A 4. C【解析】3. 据图可知,石蘑菇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
故选A。
4. 图中所示沙丘是由风速降低携带物质沉积形成,属于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故选C。
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区拥有一种奇异的自然景观棱角分明的巨石,部分“粘土塔”内部也有巨石出现,看起来像某种神秘的祭祀场景,这是冰河时期之后演变的地貌。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选对点训练: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图甲为土耳其棉花堡景观。
棉花堡是自然的一个奇观,有温泉和白色的悬崖,水流顺着悬崖冲击而下,构成棉白色的钟乳石和盆地,一层又一层,绵延不时,外形像城堡。
读图,完成下题。
构成这种地貌的外力作用是()A.流水腐蚀和堆积B.风力搬运和堆积C.冰川堆积和腐蚀D.海水腐蚀和堆积2.以下图是海南省著名旅游景观〝南天一柱〞照片。
读图,回答下题。
该景观()A.构成受海水腐蚀的影响B.表现出石灰岩堆积特点C.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D.在夏季欣赏的效果最正确3.腾冲所在的地形区山高谷深,构成其峡谷的外力作用主要是()A.冰川腐蚀B.风化作用C.风力腐蚀D.流水腐蚀4.黄山有著名的〝天狗望月〞景观。
〝天狗〞是由花岗岩组成,独居峰顶,翘首望月。
将棱角清楚的花岗岩,塑形成栩栩如生的〝天狗〞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流水腐蚀B.风力腐蚀C.冰川腐蚀D.风化作用5.某地储水变化量为该地水量支出与支出之差,以下图为四个不同流域多年平均储水变化量图。
读图回答下题。
以下契合图中④地域典型地貌的是()A.雅丹地貌B.峰林地貌C.角峰、冰斗、U型谷D.丹霞地貌6.科考人员在河西走廊发现了一种相似于蜂巢的地貌,暴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已有上亿年,周围有4~5亿年之前构成的堆积岩,以下图是该地域地质剖面图。
读图回答下题。
构成〝蜂巢〞地质作用是()A.流水腐蚀B.风力腐蚀C.冰川腐蚀D.流水堆积7.下为美国犹他州拱门国度公园〝精致拱门〞景点,年均降雨量为250 mm,约三亿年前,这里是陆地。
据资料完成下题。
〝拱门〞的主要成由于()A.流水腐蚀B.风力腐蚀C.风化、腐蚀D.冰川腐蚀8.阿克库勒湖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域(阿尔泰山南麓、准噶尔盆地北缘),因其湖水呈乳白半透明状又称〝白湖〞。
其成因是下游冰川中的冰碛(冰川堆积的岩块物质)经冰川运动,被挤压、研磨成白色的粉末带入河流,进入湖泊使湖水成白色。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技巧一、专题讲解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技巧1.依据地貌形态判断高山上的破碎岩石显示为风化作用;山谷中的碎石堆积显示为流水的搬运、堆积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峰林和溶洞等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沙丘显示为风力的搬运、堆积作用;海边的嶙峋沿岸显示为海浪的侵蚀作用等。
2.依据区域环境判断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和堆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最为显著,多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沿海地区多海浪侵蚀、堆积作用等。
3.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二、同步训练和田自古出美玉,玉龙喀什河从M地到P地间的河滩是采玉的重要地段,当地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国庆假期从M地到P地对采玉河滩进行实地考察,图1为玉龙喀什河部分流域图,图2为该小组在P地拍摄的一组鹅卵石照片。
读图,完成1~3题。
1.同学们发现N地河滩鹅卵石的直径大都在8 cm左右,推断下图中能正确反映M、N、P三地河滩鹅卵石粒径分布特征的是( )2.关于①②③三处砾石形成的先后顺序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③-①-②C.③-②-①D.①-③-②3.有关图中M、P、N三地的鹅卵石分选性说法正确的是( )A.分选性相同B.M地分选性最好C.P地分选性最好D.N地分选性最好解析:1.A 2.A 3.B 第1题,根据题中信息可知,N地河滩鹅卵石的直径大都在8 cm左右,读选项B和D坐标轴中N地鹅卵石的直径不在8 cm左右,B、D 错误;根据左图中山脉的位置,推断河流的流向为自南向北,河滩中鹅卵石沉积规律应该是先沉积颗粒大的后沉积颗粒小的,因此鹅卵石直径P>N>M,所以能正确反映M、N、P三地河滩鹅卵石粒径分布特征的是A图。
故选A。
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河流沉积物中,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因此①②③三处砾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应该是①—②—③。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大通关23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外力作用与地貌)一、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一、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风化作用定义:在温度变化、水、大气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
1、影响因素:温度、水和生物。
2、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类。
一、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风化作用定义:流水、冰川、风力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进行破坏。
1、影响因素:运动状态下的流水、冰川和风力2、类型:流水侵蚀、风力侵蚀、海浪侵蚀和冰川侵蚀。
3、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侵蚀物离开原地,并形成侵蚀地貌。
4、常见的侵蚀地貌:流水侵蚀地貌:沟谷、峡谷(V型谷)、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瀑布等风蚀蘑菇的形成原因 :a.接近地表部分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强烈b.岩性的差异,下部岩性较软,上部岩性较硬.雅丹地貌是风蚀地貌,是指风力吹蚀、磨蚀地表物质所形成的地表形,主要是风蚀雨蚀而成,地表由于千万年的风吹日晒,使地表平坦的砂岩层形成风蚀壁翕、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垄槽和风蚀洼地、残丘、城堡等各种地貌形态,雅丹地貌以罗布泊附近雅丹地区的风蚀地貌最为典型而得名。
冰川侵蚀•形成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形谷海浪侵蚀•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地击打、侵蚀岩壁,使其回退,•常形成海蚀柱、海蚀崖定义:风化、侵蚀的产物;被风、流水、冰川、海浪等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叫做搬运作用。
1、影响因素:风、流水和冰川、海浪2、作用:使风化和侵蚀产物离开原地,为堆积作用输送物质。
3、搬运能力与风、流水和冰川的运动速度直接相关4、分布:定义: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堆积下来1、影响因素:风速、水流速度降低或者冰川融化等2、类型:流水堆积、风力堆积、海浪堆积和冰川堆积。
3、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被搬运物质堆积下来并形成堆积地貌。
冰川堆积常见于中高纬和高山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