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意向图
- 格式:doc
- 大小:2.12 MB
- 文档页数:6
植物学归纳1.针葵科:棕榈科属:刺葵属形态特征:常绿灌木,高1~3米,茎通常单生,有残存的三角形叶柄基部。
针葵株形丰满,叶片浅绿色、光亮。
园林用途:整体观赏效果好,是优良的室内盆栽观叶植物。
中小型植株适于一般家庭布置,大型植株常用于会场、大建筑的门厅、露天花坛、道路的布置。
因其基部有刺,家庭中使用时应放在小孩不易碰道的地方。
生长习性:不耐阴,喜温暖,喜充足的阳光。
2.花叶芦竹科:禾本科属:芦竹属形态特征: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
根部粗而多结。
秆高1~3米,茎部粗壮近木质化。
叶宽1~厘米。
圆锥花序。
叶互生,排成两列,弯垂,具白色条纹。
地上茎挺直,有间节,似竹。
园林用途:主要用于水景园背景材料,也可点缀于桥、亭、榭四周,可盆栽用于庭院观赏。
花序可用作切花。
生长习性:通常生于河旁、池沼、湖边,常大片生长形成芦苇荡。
喜温喜光,耐湿较耐寒。
在北方需保护越冬。
3.朱顶红科:石蒜科属:朱顶红属形态特征:球根花卉。
叶厚有光泽,花色柔和艳丽,花朵硕大肥厚,顶端着花2~6朵,喇叭形,合瓣花,漏斗状。
花色艳丽,颜色丰富。
园林用途:多年生花卉,适于盆栽陈设于客厅、书房和窗台。
生长习性:喜温暖湿润气候。
忌酷热,阳光不宜过于强烈。
怕水涝。
冬季休眠期,要求冷凉的气候。
喜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砂壤土。
4.茶梅科:山茶科属:山茶属形态特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12米,树冠球形或扁圆形。
叶互生,椭圆形至长圆卵形,先端短尖,边缘有细锯齿,革质,叶面具光泽。
花白色或红色,略芳香。
园林用途:可于庭院和草坪中孤植或对植;较低矮的茶梅可与其它花灌木配置花坛、花境,或作配景材料,植于林缘、角落、墙基等处作点缀装饰;茶梅姿态丰盈,花朵瑰丽,着花量多,适宜修剪,亦可作基础种植及常绿篱垣材料,开花时可为花篱,落花后又可为绿篱;生长习性:茶梅性喜阴湿,以半阴半阳最为适宜。
茶梅喜温暖湿润气候。
适生于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酸性砂质土壤中,碱性土和粘土不适宜种植茶梅。
这些常见的蕨类植物,你认识⼏个?在⽣命的进化和发展史上,蕨类植物是⼀个奇迹。
蕨类植物是最早登上陆地的植物类群,迄今为⽌已有3亿多年的⽣存历史。
蕨类植物是恐龙的主要⾷物来源,如今恐龙灭绝了,蕨类还在;蕨类植物是裸⼦植物的祖先,现在许多裸⼦植物都成了孓遗植物,蕨类仍旧⽣机勃勃;蕨类植物是有花植物的始祖,在花满原野的今天,蕨类依然欣欣向荣。
起源与分类蕨类植物(Fern)也叫⽺齿植物。
在古⽣代,蕨类植物中的鳞⽊、芦⽊都很⾼⼤,是煤形成的重要原材料。
现代⽣存的蕨类植物,除了世界上唯⼀幸存的桫椤是⽊本外,其他都是草本。
蕨类植物没有花,也没有果实和种⼦,是以孢⼦来繁殖的。
它⼤致可以分为松叶蕨、⽯松、⽊贼(以上为拟蕨类)和真蕨(真蕨类)4个纲。
蕨类植物的地下茎年年能随处长出叶⼦来,嫩叶上部卷曲着,外⾯被有⽩⾊的茸⽑,古时叫它为“拳菜”或“蕨拳”。
叶⼦渐渐长⼤,叶柄上⽣有深绿⽽美丽的⽻状复叶。
野⽣在⼭地的蕨朴素⽽茁壮,主要依靠它那叶⼦背⾯的褐⾊或黄⾊的孢⼦散落在潮湿的地⽅,经过繁杂的过程,发育成为新的蕨。
蕨类的嫩叶蕨类植物的叶根据功能⼜可分成孢⼦叶和营养叶两种。
孢⼦叶是指能产⽣孢⼦囊和孢⼦的叶,⼜叫能育叶;营养叶仅能进⾏光合作⽤,不能产⽣孢⼦囊和孢⼦,⼜叫不育叶。
有些蕨类植物的孢⼦叶和营养叶不分,既能进⾏光合作⽤,制造有机物,⼜能产⽣孢⼦囊和孢⼦,叶的形状也相同,称为同型叶,如常见的贯众、鳞⽑蕨、⽯韦等;另外,在同⼀植物体上,具有⼆种不同形状和功能的叶。
即营养叶和孢⼦叶,称为异型叶,如荚果蕨、槲蕨、紫萁等。
蕨类的孢⼦囊群峨眉贯众槲蕨紫萁全世界蕨类植物约有1.2万种。
蕨类植物⽤途很⼴。
很多种类可供⾷⽤,嫩芽作蔬菜,如蕨菜,清⾹可⼝,有“⼭珍之王”的美誉。
许多蕨类的根状茎含有⼤量淀粉,可酿酒或制糖。
观⾳座莲的地下根茎重量可达20~30公⽄。
许多种类是有名的药⽤植物,如⽯松、卷柏和贯众等。
满江红和槐叶菊等是饲料,⼜是肥料。
庭院常用植物
植物选择上2/3左右品种使用乡土品种,适应性强、更快形成成熟景观.常绿与落叶之比通常3:7。
常用植物分类:
1、乔木及小乔木:银杏、玉兰、广玉兰、合欢、柳树、国槐、红枫、五角枫、紫荆、
紫薇、金枝槐、紫叶李、高杆女贞、樱花、海棠、棕榈、黑松、香
樟、碧桃等各种果树。
2、花灌木及常绿灌木:桂花、迎春、连翘、绣线菊、红瑞木、金钟、月季、红花继木、
红叶石楠、火棘、南天竺、海桐、法国冬青、金叶女贞、小叶女贞、
金边黄杨、大叶黄杨、瓜子黄杨、构骨、铁梗海棠、苟药、牡丹、
凤尾兰。
3、草本:鸡冠花、千日红、波斯菊、万寿菊、半枝莲、一串红、三色堇、金盏菊、羽
衣甘蓝、金鱼草、风铃草、地被石竹、三叶草、酢酱草、萱草、鸢
尾、美人蕉、大丽花、唐菖蒲、睡莲、凤眼莲、虞美人、凤仙花、
郁金香、百合、矮牵牛。
4、藤木:凌霄、紫藤、爬墙虎、美国地锦、藤木月季。
5、竹类:刚竹、紫竹、菲白竹、金镶玉、毛竹.
6、草:结缕草、早熟禾、马尼拉、黑麦草、麦冬。
古诗中的植物寓意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植物常常被用来寓意各种情感、道德观念和哲学思想。
这些植物寓意贯穿于古代诗词中,为读者展现了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
本文将带您一同欣赏和解读古诗中植物寓意的几个经典案例。
1. 松树:忍耐和坚毅古诗中常用松树来比喻忍耐和坚毅的品质。
松树生长缓慢,叶片常年翠绿,根深蒂固,象征着它们在恶劣环境下顽强生存的力量。
松树的形象在古代诗词中被广泛使用,表达了诗人对于忍耐和坚持的推崇之情。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松柏”就是诗人表达忍耐和不懈努力的象征。
2. 菊花:高洁和忠诚菊花被古人用来表达高洁和忠诚的品质。
菊花在寒冷的秋季绽放,不畏寒霜,秉持着高傲的品质。
唐代诗人杜甫的《菊花》中写到:“天下花魁是菊花,万国来朝固一家。
”菊花的高洁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被视为忠贞坚定的象征。
3. 梅花:坚韧和坚毅梅花在寒冷的冬季开放,尤其是在雪后的寒风中独自绽放,象征着坚韧和坚毅。
梅花的形象在古代诗词中被赞美和咏叹。
宋代文学家陆游的《示儿》中写到:“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通过描绘梅花的坚韧生命力,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困境中坚持不懈的追求。
4. 荷花:清雅和高洁古诗中荷花常常被用来象征高雅和高尚的品质。
荷花生长在污泥浊水之中,却能保持清雅高洁的风姿。
这种特质使得荷花成为古代文人的常用意象之一。
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到:“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里的“荷叶”给了读者一种清雅高洁的感觉,与诗中描绘的艰难岁月形成强烈的反差。
5. 柳树:柔情和悲伤柳树象征着多愁善感、柔情和悲伤的情感。
柳树的枝条垂下,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里的“柳絮”用来表达离别的伤感和思乡之情。
•观花植物•观叶植物•观果植物•观枝植物•草坪地被植物目•抗污染植物•盐碱土植物录春季观花植物桃花日本早樱、晚樱等品种在春天盛开,其花朵繁密、色彩鲜艳,适合在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种植,吸引游人驻足欣赏。
樱花杏花美人蕉美人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朵大而鲜艳,色彩丰富,有红、黄、白等多种颜色。
适合在花坛、草坪中种植,为夏季的景观增添亮点。
牵牛花牵牛花是一种爬藤植物,花朵形状优美,颜色鲜艳,非常适合在栅栏、墙面上攀爬,为夏季的庭院或公园增添色彩。
向日葵向日葵是一种向阳植物,花朵大而明亮,非常具有观赏价值。
在田野、园林等地方种植,能给人以积极、明朗的感觉。
夏季观花植物菊花桂花一串红秋季观花植物水仙山茶花冬季观花植物云杉针叶树中的一种,具有优美的姿态和四季常青的叶子,可用于装饰花坛、草坪等。
冷杉针叶树中的一种,树冠呈塔形,枝条向上生长,叶子呈条形,适合用于营造宁静、幽雅的氛围。
针叶树类悬铃木樟树阔叶树类一种常见的爬藤植物,叶子呈心形,爬藤能力强,可用于装饰墙壁、篱笆等。
常春藤一种常见的爬藤植物,叶子呈长卵形,爬藤能力强,可用于装饰花架、篱笆等。
爬山虎爬藤类VS总结词浆果类植物通常具有柔软的枝条和独特的果实,为景观设计增添了丰富的视觉效果。
要点一要点二详细描述浆果类植物包括蓝莓、黑莓、草莓等,它们在春季和夏季开花,并在夏秋季节结出丰硕的果实。
不同的浆果植物具有不同的果实颜色和形状,如蓝色、红色、黑色等,为景观设计增添了多样化的色彩和层次。
此外,浆果植物的柔软枝条和低矮的株高也使其成为优秀的地被植物,适合在花园、公园等公共空间种植。
总结词核果类植物以它们硕大的果实和坚硬的果核而著称,为景观设计带来了别具一格的特色。
详细描述核果类植物包括桃、李、杏、樱桃等,它们的果实通常具有甜美的味道和丰富的营养。
核果植物的果实颜色从淡黄色到深红色都有,为景观设计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此外,核果植物的坚硬果核可以成为天然的打击乐器,为景观设计增添了趣味性和互动性。
白皮松科属:松科、松属树种形态:别名白骨松,三针松,白果松,虎皮松,蟠龙松等,是一种原产于中国东北和中部的松树。
白皮松是生长缓慢的乔木,树高可达15到25米。
白皮松光滑,灰绿色的树皮逐渐呈圆形脱落,显示出浅黄色的斑块,随着日照会变成黄褐色,红色,或紫色。
白皮松是一种宽阔,有些茂密的乔木,枝条向上大范围地伸展。
白皮松的叶子为针状,叶鞘脱落,三针一束,表面光滑呈绿色, 6-9厘米长,2毫米宽。
白皮松的球果呈卵圆形长4-7厘米,直径3-5厘米,深棕色并有少量种鳞。
白皮松的种子6-8 毫米长,种翅短,有关节,靠星鸦散播。
生态习性:为喜光树种,耐瘠薄土壤及较干冷的气候;在气候温凉、土层深厚、肥润的钙质土和黄土上生长良好。
喜光、耐旱、耐干燥瘠薄、抗寒力强,是松类树种中能适应钙质黄土及轻度盐碱土壤的主要针叶树种。
在深厚肥沃、向阳温暖、排水良好之地生长最为茂盛。
对二氧化碳有较强的抗性。
观赏特性:白皮松是一种重要的观赏树种,主要为其具装饰性的树皮而栽培,许多人认为白皮松是所有松树中最美丽的树种。
在中国,白皮松被广泛地栽培于寺庙附近。
1846年,白皮松被引进到欧洲和北美洲,在许多植物园中栽培有白皮松,在公园中也可以偶尔见到。
可供房屋建筑、家具、文具等用材;种子可食; 树姿优美,树皮白色或褐白相间、极为美观,为优良的庭园树种。
纹理直,轻软,加工后有光泽和花纹,供细木工用。
其树姿优美,树皮奇特,可供观赏。
华山松科属:松科、松属树种形态:常绿乔木,高可达35米,小枝无毛。
叶5针一束,长8-15厘米,较柔软;圆锥状长卵形球果,长10-20厘米,成熟时种鳞张开,种子脱落;倒卵形种子,褐色至黑褐色,长1.8厘米,无翅。
生态习性:阳性树,但幼苗略喜一定庇荫。
喜温和凉爽、湿润气候,自然分布区年平均气温多在15℃以下,不耐炎热,在高温季节长的地方生长不良。
喜排水良好,能适应多种土壤,最宜深厚、湿润、疏松的中性或微酸性壤土。
观赏特性:华山松高大挺拔,不耐盐碱土,宜丛植、群植。
古诗中的植物意象1、柳: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例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例2: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例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
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
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
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从荇菜到香草《诗经》、楚辞,作为先秦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华诗歌文学的开山之作。
除了气节经办的艺术性与文化性之外,两者的共同语言特点——同时也是古代诗歌的共同特点——便是寄兴——将作者的情感在浓缩之后,寄托于植物意象之上。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关雎》为诗三百之首,其在诗经中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而其中反复吟诵的就是一种植物意向:荇菜。
诗作的使用的主题是爱情,而荇菜却只是一种可野生水草,丝毫未见其有所谓浪漫的情调,可是,这样的一种艺术手法却是不可或缺的,其原委应当从艺术创作的本源中才能得到理解。
《诗经》中大多作品来自民间,其中又以“风”为最甚。
对于当时社会民众而言,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谋取物质生活资源便成了人们首先关注的问题,于是在许许多多的植物中,大自然中那些常见的可供食用的水草或野草,由于它们能够帮助解决人们的粮食问题,所以就成了劳动人民最为熟知的事物,而当他们在寄兴的“艺术创作”时,也理所当然的会将这些事物写进诗歌里,譬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的芦苇就是可以食用的;《采薇》的薇菜也是一种可食用的野豌豆苗。
久而久之,上古诗歌创作的植物意象,便成了当时人们诗歌创作的起兴手法的重要形式。
另一个原因也许更加重要,那就是当时人们对于爱情的理解方式。
对于整日忙于劳作的普通民众而言,爱情的浪漫并非一种虚无的奢华,在他们眼里,爱情是不可割舍的,也是平淡朴实的,甚至是原自生命本身的渴望。
恰如他们对于“荇菜”、“薇草”和“芦苇”的理解,既平凡常见、普普通通,又是人的生命赖以存活的基础。
所以,在《诗经》里,即使是最为糜烂的幸福爱情,在人们心里,也不过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夭》)罢了。
从春秋到战国,诗歌文学也由《诗经》发展而为《楚辞》,同时,诗歌创作中的植物意象也在发展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蜕变,首先是从原本略显突兀的起兴手法,蜕变为与作品整体文章浑然一体的修辞装饰,如“被薜荔兮带女萝”(《山鬼》);在诗歌语言的运作上,楚辞也显得愈发成熟,除了诗句字数从四言为主扩展为以七言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