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一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174.00 KB
  • 文档页数:2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市2018-2019学年度上期期末统一调研考试

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比较文字学主要比较各种文字的历史演变、应用功能、形体和结构、传播和发展。比较的目的,不仅是了解相互之间的差异性,更重要的是了解相互之间的共同性。

西亚的丁头字,诞生于五千五百年前,经过三千多年,到公元的前夜消亡了。北非的圣书字,诞生略晚于丁头字,经过四千年,到公元后第五世纪消亡了。汉字诞生于三千三百年前,比丁头字和圣书字晚两千年,现在有十几亿中国人在应用。

以楷书为主的汉字,在手工业时代使用了两千年,并未感觉有什么不方便。科技的迅猛发展,要求文字做出同步适应。于是日本和中国掀起了文字改革运动,尝试改进汉字的应用功能。最终解决了汉字电脑输入的困难,但这是电脑技术的进步,不是汉字本身的变化。

文字经过最初的图形符号时期之后,由于书写频繁,发生形体的“笔画化”,从任意线条弯曲变成有规范的线条格式。原来变化无定的线条,经过同化成为数目不同的同类笔画,同时文字的形体发生继续不断的简化。

文字发展到成熟时期,基本符号从“无定型”演变成为“有定型”,又由“单体符号”演变成为“复体符号”。复体符号的结合方式,汉字和丁头字或圣书字不同。汉字把单体符号和复体符号写成同样大小的一个方块。丁头字和圣书字把复体符号散开排列,成为一串并列的单体符号,可长可短。“六书”是汉字造字和用字的原则,也可以用来解说与汉字形体相近的其他文字。“六书”有普遍适应性是比较文字学的一项发现。

西方流传一个说法“文字跟着宗教走”,实际是“文字跟着文化走”,代表较高文化的文字,永远向文化较低的民族传播。文字的传播和发展,一般经历四个阶段:学习阶段、借鉴阶段、仿造阶段和创造阶段。这在汉字身上最为明显。

文字的重大变化都是在文字传播到异族以后才发生的。在原民族中间虽然经常发生形体量变,可是不容易发生结构的质变。传播到异族中间以后,矛盾大,成见小,由此引起新的创造。新的创造,特别是从意音制度变成表音制度,初期很难得到当地权威阶层的承认,只有文化低下的妇女们使用,被轻蔑的称为“妇女字”。可是新的创造简单易用,经过地下传播,最终从民间文字上升为正式文字。

(摘编自周有光《语文通论》)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西亚的丁头字、北非的圣书字,诞生时间均早于汉字,但使用时间都不及汉字长。

B. 随着科技的发展,中日两国掀起了文字改革运动,共同解决了汉字电脑输入的困难。

C. 汉字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简化,单体符号和复体符号散开排列,形成了一个个方块字。

D. 汉字经历了学习、借鉴、仿造和创造四个阶段,体现了“文字跟着文化走”的特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概述了比较文字学的比较内容和比较目的,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

B. 文章将汉字、丁头字、圣书字进行了分析比较,介绍了这些文字的异同。

C. 文章列举实例,对文字形体演变中“笔画化”的内涵及变化方式加以解说。

D. 文章从历史演变、形体结构等不同角度对比较文字学加以阐述,层次分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判断文字是否发展到成熟阶段,需要考察其基本符号是否由“单体符号”演变成为了“复体符号”。

B. 比较文字学注重研究不同文字间的共同性,研究者认为“六书”也可解说与汉字形体相近的其他文字。

C. 文字传播到异族中常会发生重大的变化,是因为巨大的民族矛盾导致异族对该文字进行了创新改造。

D. 民间文字简单易用,常在文化低下的人群中使用,经过一定时间的地下传播,才被认定为正式文字。

【答案】1. D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使用时间都不及汉字长”分析错误。圣书字使用了四千年,长于汉字。B项,“共同解决了……”分析错误,原文无相关信息,无中生有。C项,“单体符号和复体符号散开排列”理解不当,这是丁头字和圣书字的演变方式。故选D项。

【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

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C项,“文章列举实例”分析有误。文中未“列举实例”加以解说。故选C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C项,“是因为巨大的民族矛盾导致异族对该文字进行了创新改造”分析错误。文中是说“传播到异族中间以后,矛盾大,成见小,由此引起新的创造。”故选C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梁启超:饮冰不凉热血

魏宏运

从1873年第一声啼哭到12岁外出游学,梁启超一直生活在家风“质朴端凝”的大家庭中。梁启超从小在品德修养上深受祖父的影响。每年上元佳节,祖父都要携诸孙到当地一座庙宇,对着庙内绘有忠臣孝子的图画指点而示之。这些历史人物深深地激励着童年时代的梁启超。

清末民初,从政治到社会,从生活到心态,从思想到学术,都显现出一种半新半旧、亦新亦旧又互渗互动的状态。在这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梁启超,日后却远超父辈“文死谏,武死战”的忠君思想。在封建王朝的尾声,他以雏新思想为基础,写下了《新民说》《少年中国说》《中国不亡论》等名篇,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心中,描绘出一个改天换地的强国之梦。胡适对梁启超崇敬之至,他曾讲:“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中山、黄克强,岂能成功(指辛亥革命)如此之速耶?”毛泽东每当在《新民丛报》上看到梁启超的文章,都要反复地阅读。那个时代的年青知识分子,几乎无一不受梁启超思想的洗礼。

在满清政府病入膏盲之时,社会上出现了两种主张变革的力量:一是由孙中山领导,主张从下层社会着手实施变革;一是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主张从上层社会着手实施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