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丹药的使用概况及价值探究
- 格式:pdf
- 大小:330.73 KB
- 文档页数:3
金黄散外敷 +四妙散内服治疗下肢丹毒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分析摘要:目的:对下肢丹毒患者使用金黄散外敷+四妙散内服治疗,观察其效果。
方法:将我院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下肢丹毒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外科换药方式,研究组采用金黄散外敷+四妙散内服治疗,各33例患者。
结果:(1)研究组有效率为31(例)93.93%,对照组有效率为24(例)72.72%。
(P<0.05),两组有差异。
(2)研究组治疗后周径、疼痛、肿胀皮损积分为0.89±0.57、0.91±0.25、0.83±0.22、0.95±0.22,对照组治疗后周径、疼痛、肿胀皮损积分为1.38±0.53、1.95±0.53、1.57±0.38、1.38±0.44。
(P<0.05),两组有差异。
(3)研究组治疗后CPR、WBC、N检查指标为10.44±2.83、6.13±1.54、46.27±6.84,对照组治疗后CPR、WBC、N检查指标为14.58±3.67、9.25±1.66、57.68±2.46。
(P<0.05),两组有差异。
结论:对下肢丹毒患者使用金黄散外敷+四妙散内服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检查指标,该方法值得推荐使用。
关键词:金黄散;四妙散;小指单独;治疗效果下肢丹毒是一种临床多发的急性炎症,患者大多会患有下肢静脉功能不全、脚癣、皮肤炎症等等一些基础类疾病,该病症具有复发性高、治愈难度大的特点。
在临床治疗中,使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本组研究中心采用金黄散外敷+四妙散内服的治疗办法,观察其治疗效果和可行性。
1.一般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之间,收治的下肢丹毒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外科换药方式,随机编入33例患者,平均年龄56.48±6.57岁,平均体重52.17±6.79千克,平均身高1.59±0.42米,男17例,女16例。
中医药宝库的一枝奇葩—外科丹药
谭新华
【期刊名称】《中医药导报》
【年(卷),期】2007(13)10
【摘要】文章介绍了外科用药—红升丹、白降丹的配伍组成、炼制方法、使用方
法和适应症,并列举实例,阐明了外科丹药的奇特疗效。
【总页数】3页(P1-2)
【关键词】中医药;外科;红牡丹;白降丹
【作者】谭新华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7
【相关文献】
1.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兼评取消中医药论 [J], 冯国瑞
2.一枝治疗偏瘫的中医药奇葩──记名医韩群英和他研制发明的“参蛇瘫速康” [J], ;
3.外科丹药——汞制剂丹药的制备与应用 [J], 徐潇; 崔炎
4.一枝攻克偏瘫的中医药奇葩——记治瘫名医韩群英和他研制发明的“参蛇瘫速康” [J],
5.杏林中的一枝奇葩——甘肃省中医院普外科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丹参外用的疗效观察与药理作用基础丹参,又称为丹参、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根、茎叶制成的中草药。
丹参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等功效,常被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风湿关节炎等疾病。
丹参外用具有可见的疗效,本文旨在探讨丹参外用的疗效观察与药理作用基础。
1.消肿止痛: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炎症,从而减轻组织水肿和疼痛。
临床观察发现,患者使用丹参外用药物后,肿胀明显减轻,疼痛感明显减轻。
2.促进伤口愈合:丹参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促进伤口愈合,预防感染,减少组织瘢痕形成。
临床观察显示,使用丹参外用药物后,伤口愈合速度明显加快,愈合后的疤痕也较为平滑。
3.抗菌作用:丹参中的有效成分对多种细菌、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够减少细菌感染和炎症扩散。
临床观察表明,患者使用丹参外用药物后,伤口周围皮肤红肿渐消退,感染征象逐渐减轻。
1.活血化瘀:丹参中的有效成分丹参素和丹参酮具有明显的活血化瘀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液黏稠度,加速炎症物质代谢,从而减轻组织水肿和疼痛。
2.清热解毒:丹参中的有效成分丹酚酸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能够减少细菌、病毒的繁殖,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
3.抑菌消炎:丹参中的有效成分对多种致病微生物具有一定抑制作用,能够减少细菌感染、减轻炎症反应,加速伤口愈合。
总之,丹参外用具有良好的疗效观察和药理作用基础,能够有效缓解各种炎症、疼痛等症状,促进伤口愈合,减少感染风险。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选用丹参外用药物,并密切观察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中医外治丹毒的研究概况丹毒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西医又称急性网状淋巴管炎,中医根据其发病部位归属“抱头火丹”、“内发丹毒”、“流火”、“腿游风”、“赤游丹”等范畴。
丹毒病机以血热火毒为患,各医家据临床观察结果辨证分型各有不同。
相比西医的单纯抗生素治疗,中医外治法操作便捷、见效较快、对症治疗、副作用及耐药性小等方面更有明显的优势,且患者依从性较高。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综述了丹毒的外治治疗、针刺治疗、综合治疗,并总结了近年来中医药对丹毒的外治法治疗概况,优势方向与不足,分析了不同中医外治法的优劣,以供参考。
标签:丹毒;中医外治;研究概况Research Progress in External Treatment of Erysipelas in TCMZHANG Xinyu FAN Bin*Yueyang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Dermatology,Shanghai 200437,ChinaAbstract:Erysipelas is a common clinical acute infectious diseases. Western medicine called acute mesh lymphangitis. Chinese medicine according to the diseased parts,respectively named “Bao Tou Huo Dan”,“Nei Fa Dan Du”,“Liu Huo”,“Tui You Feng”,“Chi You Dan”and so on.Erysipelas pathogenesis infe station inblood-heat and fir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linical observations,various physicians syndrome type pared to Western medicines antibiotics alone,Chinese medicine has many characteristic,such as a variety of methods in the treatment of erysipelas,a shorter course of treatment,significant effectsand so on.Chinese medicine-based therapies to erysipelas is clearing away heat and cool the blood,detoxification and remove dampness through diuresis. Among them,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has more obvious advantages in easy operation,quick results,symptomatic treatment,side effects and drug resistance small,and higher patient compliance.External treatment in TCMclassifiies range. This paper briefly induct,arrangeand sum up the 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erysipelas External treatment in TCM in recent years,the dominant direction and researches’defects from External treatment,acupuncture treatment,comprehensive treatment,etc.We review the pros and cons of different external treatment in TCM,reference for follow-up researches.Keywords:Erysipelas;External Treatment In TCM;Research Progress丹毒(Erysipelas)是一種边界清楚,焮热肿胀并迅速扩大的急性感染性疾病[1]。
道医外丹及其外科运用方法诸天气荡荡,我道日兴隆!脱俗归真须向玄门求正路,超凡入圣更宜仙家问玄津。
平素关注,以备急用。
江湖险恶,防病克邪。
采编:娄道长外丹渊源于服食,汉代以来开始作为外科用药;至唐代,道士医家将外丹制成各类制剂,用于治疗外科疾病。
但至明代中期,外丹成为了外科学中重要的用药,并传承至今;现代医家在白降、红升丹的使用方面有许多新的创造。
1外丹作为治病药物的源流传统医学使用烧炼金石药的产物以治疗外科疾病的记载至迟可上溯至东汉后期,郑玄(127-200)注《周礼》“疗疡,以五毒攻之”句云,“攻,治也。
五毒,五药之有毒者。
今医人有五毒之药,合黄堥,置石胆、丹砂、雄黄、礜石、磁石于其中,烧之三日三夜,其烟上著,以鸡羽扫取之。
以注创······”这种通过烧炼方式制取药物类似于汉代丹经所载烧炼金丹的方式,故现代中医称其为使用丹药之始。
实际上,这种论述并不准确。
因为在东汉时代金丹炼烧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微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已经作出了理论总结,尤其对炼制药物的丹炉形制、大小作了非常细致的描述,其中寓含着法天象地象征意义。
这些在郑玄的论述中完全体现不出来的。
丹药是作为服食养生药物为汉代方士所重视,多期望其养性延命之功,而其作为治病的药物的功能,则为丹药功用之绪余。
自汉代方士们开创金丹术以来,丹药炼制主要是在宫延与官宦之家流传,这是因为炼制丹药的原料多属贵重之物,例如葛洪虽得金丹术真传,却曾因家贫而无力筹措药料炼丹。
故炼外丹,有“法、财、侣、地”不可缺一之说。
还有一个深层因素就是金丹难以炼成,葛洪曾指出“药物难得”,其烧炼还须符合一定的要求,即使得到了炼丹的法诀亦无法炼制。
这样,在汉晋时期使用金丹作为治病药物就十分难得,但以金石药物制成的药剂作为治疗外科疾病则有继承,如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卷五收录了治疮医方中,就使用了水银、硝、矾、雄黄等这类金石药;南朝《刘涓子鬼遗方》的外治方亦相同。
丹药的前景丹药一直以来都是中医药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
丹药作为传统中药的一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们保持健康和调节身体机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升以及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丹药在未来的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首先,丹药作为一种中医药药物,具有独特的疗效和优势,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传统丹药是以天然药材为主要原料,经过特殊制作工艺而成,具有通络活血、调理气血、益精壮阳、增强免疫力等多种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丹药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不仅可以提取出活性成分,还可以进行精细化的分析和制备,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
此外,丹药在预防疾病和辅助治疗方面也有着独特的疗效,如丹药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养生护肤、延缓衰老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
这些优势将会进一步推动丹药在医学领域的创新和应用。
其次,丹药具有传承和发展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意义。
作为我国特有的医学体系,中医药文化含有丰富的理论和智慧,对于维护人们的身心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医药在近代的发展相对滞后,甚至有些受限于现代医学的便捷性和快速效果。
因此,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已经成为当代医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丹药作为传统中药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带有历史和文化的积淀,还具有丰富的应用和疗效。
通过对丹药的研究和应用,可以为传统中医药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之与现代医学的理念和技术相结合,形成更加完善和科学的治疗方式。
因此,丹药对于传承和发展传统中医药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丹药在市场上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和对中医药的认可度的增加,丹药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和青睐。
尤其是在逐渐老龄化的社会中,人们对健康和长寿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丹药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的保健品,将会成为市场上的热门产品。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品牌和保健品的消费也在逐渐增加,为丹药市场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中医外科丹药的发明及渊源首先,有必要来简单认识一下什么是外科丹药。
外科丹药就是由多种矿物经过化学加工炼制形成的一种粉末制剂,主要应用于中医外科及骨科疾病。
作为医疗成药,外科丹药有着特定的药物组成、加工制作方法以及适用病症。
其次,丹药的药物组成虽然复杂,但是水银、硝石、矾石是炼制加工的必需之品,临床常用的各种丹药都包含有这三种基本物质。
第三,丹药的制作必须经过一定条件的化学过程,即必须在封闭的环境中发生化学反应,才能生成新的物质。
第四,丹药的适用范围主要为外科痈疽疮疡等皮肤类疾病,一般都是外用。
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外科丹药的发明过程。
丹药的原始成分为矿物药,中医学对矿物药的使用从远古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所记载的矿物药超过30种,而且有许多治疗外科疮疡疾病的论述,这些药物的使用一般都只进行简单的物理处理,如打碎、研末等。
但与此同时,书中也收载了一些经过一定炼制后产生的新药,如水银、铅丹,这些由某些矿物药单独加工而产生的新药,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丹药,但它们作为重大的发明成果,在丹药前期形成过程中地位突出。
比如水银的出现,后来就发展成为丹药炼制的三大基础药物之一。
然而在唐代以前,受时代环境和思想认识所限,这些药物的功效长期被道教用于宣传益寿延年、长生不老,没有更多地在医学领域取得突破。
多数情况下,广义的丹药内服早期主要治疗内科病症,唐宋之际丹药内服的现象最为突出,其原因主要是受服石之风的影响,据史学家考证,仅在唐朝就至少有五位皇帝死于丹药中毒。
这个时期的内服丹药与丹药治病并无必然的联系,大多数人都是受时代流弊的影响而盲目服食。
到了宋代,外科丹药一般是同其他药物配伍使用,被加工制作成各种散剂、膏剂等,其实仅有丹药之名,并无其实。
这一时期的内服丹药现象虽仍存在,但已经明显减少,对待内服的态度也变得相当谨慎,导致丹药外用的基础逐渐增加。
宋代官方颁布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丹药处方虽有内服,但绝大多数为外用。
伤科紫金丹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伤科紫金丹自古被誉为治病的良药。
它对于很多疾病均效果显着。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伤科紫金丹的具体的功效。
【处方】炙没药木香丁香枳壳延胡青皮血竭血余炭儿茶当归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治跌打损伤,筋损骨断,瘀血凝结,下部重伤;及腰脚胁肋腿诸痛等属气滞血阻者。
【用法用量】每服1丸,陈酒化服。
【摘录】《青囊秘传》
知道了伤科紫金丹主要治疗那些疾病之后,也可以了解一下伤科紫金丹的禁忌等,以免给身体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
中医外科如何运用药物治疗外科疾病中医外科运用药物治疗外科疾病中医外科历史悠久,在治疗外科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
药物治疗作为中医外科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中医外科如何运用药物来治疗外科疾病。
中医外科治疗疾病时,首先会进行整体的辨证论治。
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体质以及病因病机。
对于外科疾病,常见的病因有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伤虚损等。
例如,感受热毒之邪可能导致疮疡肿毒,长期情志抑郁可能引发瘿瘤等。
在药物的选择和运用上,中医外科有着丰富的种类和剂型。
中药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常见的植物药如金银花、连翘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热毒炽盛的痈肿疮疡;蒲公英能消肿散结,对乳痈有良好的疗效。
动物药如全蝎、蜈蚣有通络止痛、解毒散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顽固性的外科疾病。
矿物药如石膏、滑石等,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
剂型方面,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汤剂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适用于病情较急的患者;丸剂药力持久,便于服用和携带,常用于慢性病的调理;散剂制作简便,易于分散吸收,多用于疮疡初起;膏剂又分为软膏和硬膏,软膏如金黄膏、玉露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常用于疮疡肿毒未溃之时;硬膏如狗皮膏,有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的功效,适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
在具体的用药原则上,中医强调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病位的深浅以及患者的体质来进行。
比如,对于初期的外科疾病,多以消散为主,选用具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作用的药物,使病邪得以消散,不至于深入发展。
若疾病已经成脓,则需要托毒透脓,使用黄芪、当归等扶正托毒的药物,促使脓液排出,腐肉脱落。
而到了后期,多以补养气血、生肌收口为主,常用熟地、白芍、白术等药物,促进伤口愈合,恢复机体功能。
除了内服药物,中医外科的外用药物治疗也独具特色。
外用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能更快地发挥药效。
这两个丹药,曾是秘而不传的外科家当中药制剂以“丹”命名的很多,诸如仁丹、大活络丹、小活络丹、至宝丹、神犀丹、小金丹、玉枢丹、黑锡丹、回春丹等,这类丹实际是一种丸剂,只是因为其制剂的体积小或用量小,或突出其疗效好,故而以丹名之。
外科丹药是指将药物(主要是矿物药)炼制成的外用药物,如红升丹、白降丹就是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外科丹药。
中医外科常谓“红升白降,外科家当”,可见丹药在中医外科外用药中的重要性。
以前的中医外科大家都是亲自炼制丹药且大多对处方和炼制方法秘而不传,或故意给丹药蒙上一层神秘色彩;现在的医生又因红升、白降一类丹药均由水银(汞)和其他矿物药炼制而成,具一定腐蚀性和强烈毒性,畏而弃用,以致现今能炼制和使用丹药的医药人员可谓少之又少,于是外科丹药也濒于失传了。
丹药虽有大毒但只要深谙其药性,使用得当,掌握剂量和使用方法是可以兴其利而避其弊的。
微信搜索偏方秘方验方大全,以下就红升丹和白降丹的制炼和用法作一简介,借以了解此类丹药的奇特用途。
红升丹《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所载红升丹的处方由朱砂、雄黄、水银、火硝、白矾、皂矾组成。
并载有详细的炼制方法。
《疡医大全》载有“三仙丹”亦称“小升丹”,组方仅为水银、火硝、皂矾。
升丹都是用升华的方法制得。
其性状、功能、用法亦大致相同。
炼制法大致分以下步骤:造胎,即将药物研细放入铁锅内,加热使之熔化结块紧贴于锅底成为“丹胎”;再将一瓷碗覆盖于铁锅盖住丹胎,用桑皮纸、盐水、石膏粉将碗与锅的缝隙填塞密封,上填河砂使仅露出碗底;将锅移置火炉上加热烧炼;烧炼毕,取结于碗底红色和橘黄色的结块即为升丹。
升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氧化汞(HgO),不溶于水和酒精。
其药理对细菌、病毒、螺旋体等病原体有强大的抑杀作用。
古时三仙丹配其他药物做成丸剂内服,用以治疗梅毒、鱼口、横痃。
然自青霉素问世以来,基本已摒弃不用或仅外用以治疗皮肤疮疡。
《医宗金鉴》言:“此丹治一切疮疡溃后,拔毒去腐,生肌长肉,疮口坚硬,肉黯紫黑,用丹少许,鸡翎扫上立刻红活。
太乙紫金丹(《外科正宗》)
山慈姑60克、五倍子30克、千金子霜30克、红芽大戟45克,共为细粉,再兑研入朱砂粉9克、雄黄粉9克、麝香9克,用浓糯米汤调,制成锭或丸,每服3克,捣碎煎水服,或用粉剂1.5克,温开水送服。
功能开窍通闭,解毒辟秽。
主治霍乱、痧胀、山岚瘴气、水土不服,或暑湿温疫之邪,弥漫蒸熏,神明昏乱,以及喉风、蛇咬、癫狂等症。
本药又名紫金锭,也称玉枢丹,为居家旅行常备之药。
我常将它用于肾炎尿毒症,出现呕吐,恶逆不食等症时,常用玉枢丹0.3~0.6克随应证汤药服。
近些年来也有将本品用于抗癌的。
常在食道癌、胃癌、肺癌等手术或化疗、放疗后用本品l~2克分2次随汤药送服。
我在治疗食道癌、贲门癌、胃癌初起,病人吞咽有一定障碍,但尚能纳食,西医未能确诊者,常用生赭石20~30克(先煎),旋覆花10克(布包),半夏10克(口渴者可不用),党参10克,沙参10克,丹参15克,川贝母9克,香附10克,焦四仙各9克,生白朮6~9克,茯苓10克,莪术3~6克,苏子、梗各9克,水煎服,作为基础方随证加减。
同时随汤药送服玉枢丹l~1.5克,一日2次,以加强解毒散结之力,有癌可治,无癌可防。
对已经动过手术,或接受过化疗、放疗的患者,也常用上方加生白朮6~12克、当归6克,舌红口渴者可再加生地9~12克。
一般多再加西洋参3~9克(另煎兑入),同时随汤药送服西黄丸3克或小金丹1.5克或玉枢丹1~1.5克,一日2次,常取得较好效果,请作参考。
对肺癌手术后或化疗、放疗后,则常用麻杏二三汤、百合固金汤等随证加减,同时随汤药送服西黄丸3克,一日2次,或小金丹1.5克,一日2次。
传统中医神奇的外用丹药中国古代炼丹术(丹鼎派)所炼制的丹药,是祖国医学中的一种以矿物质为主的合成药物。
千百年来多以口耳相传,无过多专著流传于世。
故不能更好研究发扬光大之。
自清朝以来西医逐步传入祖国更大程度上阻碍其发展。
并在一些庸医、小说家笔下将丹药说的十分可怕、玄妙,其实从古至今丹药临床应用效果非凡,应继承并发展之。
道家外用丹药的发展史,主要从后汉中期的狐刚子(著有《五金粉图诀》)、张道陵(师承下来《太清经天师口诀》)、魏伯阳(撰有《周易参同契》)等道教丹鼎派流传至今。
笔者经多次向原攀钢集团总医院(密地院)制剂室主任、中药炮制和炼丹专家黎仲韬老先生求教,黎老师有感于治病救人的神奇丹药必须有序传承,最终将其于20世纪70年代学自原成都中医药学院(先成都中医药大学)谢秀琼太师父(太师父师从著名中药学专家徐楚江教授,学习其传统中药炮制制剂的理论与技术,尤其是中药特殊丹剂品种的炼制技术。
1984年起又跟随凌一揆教授学习并从事中药新制剂研究。
曾任中药炮制制剂研究室副主任、中药药剂教研室主任、中药炮制制剂研究室主任、药学系副主任。
1988年取得硕士导师资格,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3年晋升为中药药剂学教授,博士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处的炼丹术毫不保留地全部传授于笔者。
在黎师父精心的言传身教下,先后学会了红升丹、白降丹等丹药的炼制,笔者也将用所学之术,并进一步研制更多治病救人的外用新药,以期解除更多患者的疾苦!红升丹,白降丹,在不同的中医古籍上有不同药物配伍,主要由朱砂、雄黄、水银、火消、白矾、雄黄等基础原料组成,经升华而成的一种外用丹药。
主要用于拔毒去腐,生肌长肉。
治疮疡溃后,疮口坚硬,肉黯紫黑等创面。
红升丹、白降丹,因含有汞、砷等重金属元素,如果在进一步的剂型配伍和使用不当,则有可能产生蓄积毒副作用,故临床应用应相当注意。
但当疾病危及生命时,适当使用救人命于水火之中,也是一种极好的治疗方法。
在此,特别祝愿:黎仲韬师父、师母和谢秀琼太师父、太师爷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