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信息经济学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856.00 KB
- 文档页数:38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基础练习题(一)第一章 VNM效用函数与风险升水1、证明:在下列效用函数中,哪些显示出递减的风险规避行为:3)()40),ln()()3)()210,0,)()()1w w u a a w w u ww u a a w w u =≥+==≥+= ββ 2、一个具有VNM 效用函数的人拥有160000单位的初始财产,但面临火灾风险:一种发生概率为5%的火灾会使其损失70000,另一发生概率为为5%的火灾会使其损失120000元。
他的效用函数是w w u =)(,若他买保险,保险公司要求他自己承担7620单位的损失(若火灾发生时)。
什么是这个投保人愿意支付的保险金?3、假定有一户居民拥有财富10万元,包括一辆价值为2万元得摩托车。
该户居民所在地区时常发生盗窃,因此有25%的可能性该户居民的摩托车被盗。
假定该户居民的效用函数为w w w u 其中),ln()(=表示财富价值。
1)计算该用户的效用期望值。
2)如何根据效用函数判断该用户是愿意避免风险,还是爱好风险?3)如果居民支付一定数额的保险费则可以在摩托车被盗时从保险公司得到与摩托车价值相等的赔偿。
试计算该用户最多愿意支付多少元的保险费?4)在该保险费中“公平”的保险费(即居民的期望损失)是多少元?保险公司扣除“公平”的保险费后的纯收入是多少元?4、下列三个说法对吗?清说明理由:(1)摸彩票的期望收益低于消费者付出的货币,而消费者却常常热衷于此,说明在这种情况下,摸彩票的人是喜爱风险的。
(2)一个人面对两种收入可能,一种是获得 2000元和 1000元收入的概率均为0.5,另一种是获得 2500元和 500元收入的概率各为 0.5,两种情况的期望收入相同,故消费者对二者的评价相同。
(3)一个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w w u =)(,有两种可能的收益,第一种是获得4元和 25元的概率均为0.5,另一种情况是他获得9元和16元的概率分别为0.4和0.6,则他对第一种的评价好于第二种。
信息经济学基础一、引言信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和影响的学科。
它关注着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利用对于市场效率和资源配置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经济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信息的不对称性、市场机制与博弈论、经济契约与机构等方面探讨信息经济学的基础知识。
二、信息的不对称性信息的不对称性是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它意味着在经济交易中,买方和卖方双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称,例如一方可能拥有更多的信息或者从事欺诈行为。
信息的不对称性会导致市场效率下降和资源浪费。
信息经济学通过研究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公开等问题,探索如何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以提高市场的效率。
三、市场机制与博弈论市场机制是信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市场是信息交换和资源配置的重要场所,市场机制在信息经济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博弈论是信息经济学中的一种分析方法,它研究个体在决策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策略选择,并通过分析博弈的结果来预测市场行为。
通过对市场机制和博弈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信息经济中的交易和决策行为。
四、经济契约与机构经济契约和机构是信息经济学中另外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经济契约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性问题而建立的合同。
例如,雇佣关系、投资合作等都需要通过经济契约来规范各方的权益和义务。
机构是指在市场经济中,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性问题而形成的组织或制度。
通过设计合理的契约和机构,可以减轻信息不对称性带来的负面效应,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信息经济学的应用信息经济学的知识与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例如,在购买商品时,消费者通常会依据商品的信息来作出决策,比如价格、质量等。
而企业也需要通过了解市场的信息来制定战略和经营决策。
此外,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也需要考虑信息的不对称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因此,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于个人、企业和政府的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六、结论信息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经济学分支,它研究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和影响。
第一章信息经济学概述[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信息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了解信息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科具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视角、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认识学习信息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重点与难点]本章着重要讲清信息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和研究范围[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信息经济学产生与发展一、信息经济学的启蒙1919年,索尔斯坦•凡勃伦在其出版的《资本的性质》一书中提出了知识的增长构成财富的主要源泉的思想,是关于信息经济学见诸文字的最早的启蒙思想。
1959年,雅各布•马尔萨克在其《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中,提出了经济学研究特有的信息范畴,正式使用了“信息经济学”(Economics of Information),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的诞生。
二、信息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一)信息经济学的形成阶段(1959年~1970年)如果将信息经济学形成以前的阶段称之为酝酿阶段,在其酝酿的过程中,冯•诺依曼(1944),奥斯卡•摩根斯坦(1944)、杰拉德•德布鲁(1959)、弗兰克•奈特(1921)、弗里德里希•哈耶克(1949)、雅各布•马尔萨克(1949、1954)、赫伯特•西蒙(1954)、肯尼思•阿罗(1957)1944年创立的预期效用理论和杰拉德•德布鲁在1959年提出的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理论,为信息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础理论。
在这一阶段,肯尼思•阿罗、赫伯特•西蒙等人对有关问题的启蒙性研究,也奠定了他们在信息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1959马尔萨克认为,一项观察信号的后验条件分布与先验分布一般是有差别的,这种概率的差别正是获取信息的结果。
20世纪60年代,赫伯特•西蒙、乔治•施蒂格勒、威廉•维克瑞、肯尼思•阿罗、H.希尔等分别从管理决策与统计决策、信息搜寻、拍卖制度和信息论等角度奠定了信息经济学进一步发展的理论基础。
20世纪60年代发表的三篇论文中,即《信息经济学》(1961)、《劳动市场的信息》(1962)、《论寡占》(1964)。
信息经济学基础1.信息有价我们前面所阐释的“囚徒困境”、“智猪博弈”、“斗鸡博弈”等各种模型都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博弈双方都有共同知识,也就是博弈参与者都知道对方所能采用的策略与各种可能发生的结局。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情况下并不是这么理想化。
比如,人寿保险公司并不是投保人真实的身体状况如何,只有投保人自己对自身健康状况才有最确切的了解;政府官员廉洁与否,一般的公民并不是非常清楚;求职者向公司投递简历,求职者的能力相对而言只有自己最清楚,公司并不完全了解;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买卖双方进行交易时,对交易商品的质量高低,自然是卖方比买方更加了解。
这种情况在信息经济学中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做“信息不对称”。
之所以有信息不对称,是因为存在“私有信息”。
所谓“私有信息”,通俗地讲就是在博弈中,如果,某一方所知道的信息而对方并不知道,这种信息就是拥有信息一方的私有信息。
有位专家说,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
这似乎是什么都没说,又似乎已经说得很正确。
广义的说,所谓信息就是消息。
对人类而言,人的五官生来就是为了感受信息的,它们是信息的接收器,它们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信息。
然而,大量的信息是我们的五官不能直接感受的,人类正通过各种手段,发明各种仪器来感知它们,发现它们。
信息可以交流,如果不能交流,信息就毫无用处。
信息还可以被储存和使用。
你所读过的书,你所听到的音乐,你所看到的事物,你所想到或者做过的事情,这些都是信息。
私有信息,简单地说,如商家的产品是否有严重缺陷的信息,这样的信息往往只被能接近和熟悉这种产品的人观察到,那些无法接近这种产品的人却无从了解或难以了解。
相反,如果一则信息是大家都知道的,或者是所有有关的人都知道的,它就叫做“公共信息”或者“公共知识”。
“私有信息”的存在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性”,也就是某些掌握的信息要多于其他的人。
私有信息的存在是信息不对称情况发生的根本原因。
比如一个女孩面对好几个追求的男生,这些男生的人品、上进心等信息对于这个女孩来说都是私有信息,女孩与追求的男生之间就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因此这个女孩到底选择哪一个男生往往就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阐述信息经济学的内容与知识体系一、广义信息经济学知识体系一些学者指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范畴要大得多,如果从广义上讲,除了包括狭义的信息经济学部分外,信息经济学还应该包括许多内容,大致有如下三个组成部分(孙立武,2004)。
(1)信息技术:如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信息系统技术、计算机技术。
(2)信息政策:国家宏观政策、相关产业政策、微观经济学政策。
(3)相关学科:制度经济学、不确定经济学、信息社会学、发展经济学、情报学等。
这些部分都涉及信息要素,或是研究技术手段,将改变信息传输过程;或是探讨信息政策,分析宏观产业、微观政策的信号;或是探讨有关学科,这些学科隐含或强调某种信息假设下的管理理念和技术。
因此,从广义上讲,这些研究部分都可以称为信息经济学,如图1.1所示。
图1.1 广义信息经济学根据图1.1可知,由于广义信息经济学知识体系涵盖众多学科与技术,因此在关于信息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中,只要是以狭义信息经学内容为主。
二、狭义信息经济学知识体系当前狭义的信息经济学知识体系构建主要依照两种研究思路,即信息经济学的“三分法”和信息经济学的“二分法”。
1. 信息经济学的“三分法”即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传统框架出发,将信息经济学划分为三个部分:微观信息经济学、宏观信息经济学和产业信息经济学。
微观信息经济学主要由斯蒂格勒的研究成果出发形成的,而宏观信息经济学和产业信息经济学则是由马克卢普的研究成果出发发展形成的。
其中强调信息产业的作用,将其研究提取出来,也可称为中观信息经济学或信息产业经济学,如图1.2所示。
图1.2 信息经济学“三分法”理论体系微观信息经济学主要以个别市场主体为基本分析单位,考证信息市场均衡、劳动市场供给、消费者行为以及市场机制等一系列微观经济问题的影响,重点分析信息资源配置和微观信息市场的效率问题,具体又可以分为“信息的经济分析”、“一定信息条件下的经济研究”和“信息系统研究”三个方面。
宏观信息经济学则从国家和世界经济的层面出发,论证信息对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影响,研究信息与财政政策、金融制度之间的关系,探讨信息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国际信息经济与本国信息经济的关系等等,即关于国家及国际信息经济的研究。
信息经济学复习第⼀章导论1、信息经济学是对经济活动中信息及其影响进⾏经济分析的经济学,也是对信息及其与产业所改变的经济进⾏研究的经济学。
2、信息经济学的发展:①思想萌芽:凡勃伦《资本的性质》②信息经济学的产⽣:马夏克《信息经济学评论》3、信息经济学的拓展时期的发展:①1970年,阿克洛夫提出“柠檬”市场理论,标志着微观信息经济学由产⽣形成阶段进⼊到发展阶段;②斯彭斯,信号发送理论;③1976年,斯蒂格利茨,信息甄别理论;④斯蒂格利茨与格罗斯曼提出市场信息效率与市场效率之间存在悖论,格罗斯曼—斯蒂格利茨悖论4、信息经济学⼋⼤理论:①1970年,阿克洛夫创⽴柠檬市场理论;②1971年赫什雷弗提出信息市场理论;③1972年马夏克和拉得纳完善团队的经济理论;④1973年斯彭斯提出信号发送理论;⑤1976年斯蒂格利茨提出信息甄别理论格罗斯曼和斯蒂格利茨等提出格罗斯曼—斯蒂格利茨悖论;⑥1976年,格罗斯曼和斯蒂格利茨等提出格罗斯曼—斯蒂格利茨悖论⑦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委托代理理论;⑧史蒂格勒搜寻理论和马夏克信息系统选择理论5、三位⾮合作博弈的主要学者及其理论:①美国普林斯顿⼤学的约翰.纳什—静态环境,纳什均衡;②加利福尼亚⼤学伯克利分校的约翰.海撒尼—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海撒尼转换;③德国波恩⼤学的莱恩哈德.泽尔腾—动态博弈6、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度:①不完全信息与⾮对称信息②统计决策③企业管理与信息管理④信息产业⑤信息经济第⼆章不确定性、风险与信息1、不确定性:指经济主体对状态这⼀不可控制变量的产⽣与否不具备完全知识。
根据已经认识的可能经济环境状态的不同,分为外⽣不确定性和内⽣不确定性。
外⽣不确定性:⽣成于某个经济系统之外的不确定性,也指与⾏为者本⾝⽆关的环境不确定性;内⽣不确定性(市场不确定性):⽣成于经济系统内部,影响经济系统操作效⽤的不确定性2、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主要区别在于:⼈们是否了解不确定性事件结果的概率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