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麻醉临床常用麻醉药物
- 格式:ppt
- 大小:442.00 KB
- 文档页数:25
麻醉药品名词解释药事法规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麻醉药品是在医疗领域中广泛使用的一类药物,具有镇痛、降低意识和产生抑制作用的特性。
在临床手术、疼痛管理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而针对这些药物的管理和规范, 药事法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和介绍本文的结构,明确文章主题以及目录内容;其次,将详细阐述麻醉药品名词解释的定义、分类以及在临床应用中的机制与限制;然后,对于相关的药事法规进行概述,并与国内外相关法规进行对比分析;接下来,将解释说明一些麻醉药品名词术语和技术难点,并分析当前药事法规对于麻醉药品管理的指导作用以及不足之处;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与回顾文章主要内容,并讨论麻醉药品名词解释和药事法规概述的重要性,并简要阐述未来研究方向和可能的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对麻醉药品名词解释和药事法规的概述和解释说明,以加深读者对麻醉药品管理规范的理解。
同时,通过分析当前药事法规对于麻醉药品管理存在的问题,为完善和优化我国麻醉药品管理提供一些建议。
希望本文能够为医学界、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公众提供有益的参考,并对相关领域产生积极的影响。
2. 麻醉药品名词解释2.1 麻醉药品的定义和分类麻醉药品是一类用于诱导、维持和监测人体失去痛觉、意识丧失或减弱的药物。
根据其作用机制和使用方法的不同,麻醉药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局部麻醉药:以局限于特定部位的镇痛为目标,通过阻滞神经传导来实现局部区域的无痛手术或治疗。
2) 全身麻醉药:通过给予患者静脉注射、吸入或肌肉注射等方式,使患者进入无意识状态,从而实现手术操作时对患者缺乏意识感知和痛觉反应。
3) 辅助性镇静药物:在手术前后辅助全身麻醉过程中使用,帮助控制患者的情绪、焦虑和疼痛,并促进恢复与康复。
4) 行为改变剂:一些特殊情况下使用的药物,可以产生昏迷状态或者改变患者行为,如镇静、安抚或控制。
麻醉医学题库及答案详解一、单项选择题1. 麻醉学是一门研究什么的学科?A. 麻醉药物的药理作用B. 麻醉方法和技术C. 麻醉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D. 所有以上选项2. 局部麻醉中常用的药物是:A. 利多卡因B. 吗啡C. 地西泮D. 丙泊酚3. 麻醉前评估的主要目的是:A. 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手术B. 选择最合适的麻醉方法C. 预防麻醉并发症D. 所有以上选项4. 以下哪个不是全身麻醉的并发症?A. 呼吸抑制B. 心律失常C. 肌肉疼痛D. 感染5. 麻醉深度监测的常用指标是:A. 心率B. 血压C. 脑电图D. 体温二、多项选择题6. 麻醉中常用的监测设备包括:A. 脉搏血氧仪B. 心电图机C. 呼吸机D. 血压计7. 以下哪些是全身麻醉的特点:A. 意识丧失B. 痛觉消失C. 肌肉松弛D. 维持自主呼吸8. 麻醉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包括:A. 恶心呕吐B. 过敏反应C. 呼吸抑制D. 心率加快三、判断题9. 所有患者在接受麻醉前都必须进行心电图检查。
()10. 麻醉医生在手术过程中不需要监测患者的体温。
()四、简答题11. 简述麻醉前评估的主要内容。
12. 描述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的主要区别。
五、论述题13. 论述麻醉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六、案例分析题14. 患者,男性,45岁,因急性阑尾炎需进行急诊手术。
请分析麻醉前需要考虑的因素,并提出合适的麻醉方案。
答案详解:1. D2. A3. D4. C5. C6. A, B, C, D7. A, B, C8. A, B, C9. ×(不是所有患者都需要)10. ×(需要监测)11. 麻醉前评估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患者的一般健康状况、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当前用药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以评估患者对麻醉的耐受性和风险。
12. 全身麻醉是指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意识丧失、痛觉消失,通常需要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局部麻醉是指患者在清醒状态下,仅手术区域失去痛觉,不需要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临床常见的几种麻醉方法,哪一种让你醉了?麻醉即无痛医疗技术,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科学,通过消除疼痛,为患者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就目前而言,临床麻醉方法较多,且不同麻醉方案的适应症不同,应结合患者情况、治疗方法、医疗条件等要素进行合理选择。
下面对此进行简单论述。
1.全身麻醉(1)吸入麻醉。
使用麻醉机,经呼吸系统吸入挥发性麻醉药或麻醉气体,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全身麻醉的效果。
吸入麻醉是最早出现的麻醉方法,优点是药物在体内代谢少、分解少,主要从肺部排出,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2)静脉麻醉。
经静脉注入一种或几种麻醉药物,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全身麻醉的效果。
按照给药方式不同,可分为单次注入、分次注入、连续注入、靶控输入4种类型。
随着新的静脉麻醉药物开发,以及计算机自动给药系统出现,静脉麻醉的安全性提高。
(3)复合麻醉。
同时或先后使用几种不同的麻醉药物,达到全身麻醉的效果,具有镇痛、遗忘、肌松、抑制自主反射、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等作用。
相比之下,复合麻醉能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体现出各类药物的药理作用。
2.局部麻醉(1)表面麻醉。
使用渗透性强的局麻药,直接喷涂在黏膜表面,透过黏膜对浅表神经末梢进行阻滞,从而达到无痛状态。
临床上,表面麻醉主要用在角膜、咽喉、鼻腔、气管、支气管等部位。
(2)局部浸润麻醉。
沿着手术切口线分层注射局麻药,对组织神经末梢进行阻滞。
注射药物时要加压,在组织内形成张力性浸润,有利于广泛接触神经末梢,提高麻醉效果。
(3)区域阻滞。
以手术区为核心,在底部或四周注射局麻药,对手术区的神经干和神经末梢进行阻滞。
其操作方法和局部浸润麻醉类似,优点是能避免穿刺病理组织,尤其适用于门诊小手术、高龄或虚弱患者。
(4)神经阻滞。
将药物注射到身体某处的神经干丛中,促使控制区域的痛觉传导阻滞,例如颈神经丛阻滞、臂神经丛阻滞、股神经阻滞、上肢/下肢神经阻滞等。
(5)静脉局部麻醉。
在肢体近端使用止血带,从远端静脉注入局麻药,对止血带以下部位的肢体进行麻醉。
临床医学麻醉剂简史
麻醉剂是指用于手术过程中使手术部位无痛或无感觉的药物。
以下是临床医学麻醉剂的简史:
1. 古代麻醉:在古代,人们使用各种方法实施麻醉,如咬木块或草本植物。
2. 乙醚的发现:1818年,英国化学家迈克尔·福克斯顿首次合
成了乙醚。
随后,乙醚被德国医生约翰·华纳·怀尔德在1846
年成功用于手术麻醉。
3. 氯仿的发现:1831年,法国化学家让·巴蒂斯特·杜布雷蒂尔
发现了氯仿。
氯仿后来被用作麻醉剂,但因其副作用和毒性较大,逐渐被其他药物取代。
4. 氮氧化物的发现:1772年,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赖斯利发
现了氮氧化物(俗称笑气)。
1844年,美国牙医霍勒斯·威尔
胸用氮氧化物进行了人类的手术麻醉。
5. 氯化环己烷的发现:1913年,美国化学家查理斯·甘普尔发
现了氯化环己烷。
氯化环己烷被广泛用于手术麻醉,但由于其毒性和易燃性,逐渐被其他更安全的药物取代。
6. 巴比妥类药物的应用:20世纪初,巴比妥类药物如硫喷妥
钠开始应用于手术麻醉,但由于其副作用和长时间的作用时间,逐渐被其他药物取代。
7. 现代麻醉药物的发展:20世纪以后,各种新的麻醉药物被发现和应用于临床,如吗啡类药物、氟烷、丙泊酚等。
这些药物更安全、更有效,并且具有更短的作用时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临床医学麻醉剂不断发展和创新,使手术操作更加安全和无痛。
常用麻醉药剂量引言麻醉药是在临床手术中常用的一类药物,可以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无痛或半昏迷状态下完成手术。
正确使用麻醉药的剂量是确保手术安全和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了解常用麻醉药的剂量是非常重要的。
常用麻醉药剂量1. 麻醉诱导药剂量麻醉诱导药是用于快速诱导患者进入麻醉状态的药物。
以下是常用麻醉诱导药的剂量建议:•丙泊酚:成人剂量为1.5-2.5 mg/kg。
老年患者和肥胖患者的剂量可能需要调整。
•咪达唑仑:成人剂量为0.2-0.3 mg/kg。
对于老年患者和肥胖患者的剂量可能需要调整。
2. 麻醉维持药剂量麻醉维持药用于维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
以下是常用麻醉维持药的剂量建议:•异丙酚:成人剂量为4-12 mg/kg/h。
剂量需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和手术类型进行调整。
•芬太尼:成人初始剂量为1-2 μg/kg,维持剂量为0.5-1 μg/kg/h。
剂量需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和手术类型进行调整。
•七氟醚:成人MAC值为0.6-1.2。
维持剂量需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和手术类型进行调整。
3. 麻醉复苏药剂量麻醉复苏药用于患者从麻醉状态中恢复过来。
以下是常用麻醉复苏药的剂量建议:•纳洛酮:成人剂量为0.4-2 mg,可以根据需要重复给药。
对于儿童剂量需要根据体重进行调整。
•脂肪乳剂:成人剂量为1.5 mL/kg/h,持续给药4-6小时。
剂量需根据患者的体重、临床情况和手术类型进行调整。
结论正确使用麻醉药剂量对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以上是常用麻醉药的剂量建议,但请注意,剂量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包括体重、年龄、肥胖程度和手术类型等。
以上剂量仅供参考,具体剂量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参考文献: 1. Smith A, Jones B. Anesthesia induction drugs: where are we now? Curr Anesthesiol Rep. 2015;5(3):290-297. 2. Brown EN, Lydic R, Schiff ND. General anesthesia, sleep, and coma. N Engl J Med. 2010;363(27):2638-2650.。
舒泰是一种复合麻醉剂,其英文商品名为"Zoletil"或"Telazol",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Parke-Davis实验室研制成功的.法国维克公司生产.有舒泰20(20mg/m1)、舒泰50(50mg/m1)和舒泰100(100mg /m1)3种浓度。
本药是较新的麻醉药.以5~10mg/kglc·w.静脉注射,可以产生20~30分钟的麻醉期;以7~25rn-g/kgbw(-一般用15mg/ kgbw)肌内注射,能得到30~45分钟的有效麻醉期。
舒泰肌松散果好,麻醉效果确实,可用于狗的中小手术,尤其是需要良好止痛与肌橙的手术,如立耳术、良性肿瘤摘除、去势术和卵巢、子宫摘除术等。
舒泰是由替来它明(tiletamine)与唑拉西泮(zolazepam)1∶1混合而成. 替来它明是一种分离麻醉剂,作用持久,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唑拉西泮是苯二氮卓类的镇静剂,具有良好的肌松作用和抗惊厥作用.这两个药物在药物动力学上有互补作用. Telazol在室溫下只能保存幾天,然後就會失去樂效。
舒泰的安全范围较大,对肌肉和静脉的刺激性小,可进行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麻醉诱导期迅速而平稳,肌肉松弛作用好,止痛效果强,苏醒快.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大小动物及野生动物的麻醉,在国内的应用也逐渐增加.1 :优点:A 在安全剂量的麻醉时间内,麻醉深度较好;B 通过大量的临床试验,其安全系数较高;C 苏醒较平稳。
2 :缺点:A 头部的手术时,动物比较敏感,有一定疼痛;B 麻醉时间只能维持在半小时至一小时;C 呼吸道分泌物较多,易继发肺水肿,导致死亡;临床应用改进:舒泰应用前20 分钟应皮下注射硫酸阿托品(0.015毫克/kg)。
阿托品为抗胆碱药,能解除平滑肌痉挛,抑制分泌液阻塞呼吸道。
D 苏醒的过程中会出现摇头、震颤等现象。
家长一定要注意在猫苏醒期间,将猫放在一个软的空间中,避免猫在猛烈撞击的时候受伤。
常用麻醉药大全引言麻醉是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技术,用于使病人失去意识、消除疼痛、放松肌肉,以便进行手术或其他医疗操作。
在麻醉过程中,常用麻醉药物起到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麻醉药物,包括其分类、作用机制以及适应症。
一、局部麻醉药1. 利多卡因•作用机制:利多卡因是一种钠通道阻滞剂,通过阻断神经细胞的电信号传导,达到麻醉效果。
•适应症:利多卡因常用于局部麻醉,适用于手术或其他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控制。
2. 普鲁卡因•作用机制:普鲁卡因与利多卡因类似,也是一种钠通道阻滞剂,能够阻止痛觉信号的传导。
•适应症:普鲁卡因也常用于局部麻醉,在手术或其他非手术治疗中起到止痛作用。
二、全身麻醉药1. 巴比妥类药物•作用机制:巴比妥类药物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产生全身麻醉效果。
•适应症:巴比妥类药物常用于诱导和维持全身麻醉,适用于各种手术。
2. 高氟醚•作用机制:高氟醚是一种静脉麻醉药,通过作用于神经细胞膜上的受体和通道,阻断神经传导,产生全身麻醉效果。
•适应症:高氟醚常用于手术过程中的麻醉,可用于诱导和维持麻醉状态。
3. 芬太尼•作用机制:芬太尼是一种强效的镇痛药,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产生镇痛和全身麻醉效果。
•适应症:芬太尼常用于全身麻醉过程中的镇痛,可用于各种手术。
三、神经肌肉阻断剂1. 苯海明•作用机制:苯海明是一种非脱枝剂,通过阻断乙酰胆碱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作用,阻断信号传导,达到肌肉松弛和麻醉效果。
•适应症:苯海明常用于手术过程中的肌肉松弛,便于操作。
2. 棉囊化气体•作用机制:棉囊化气体是一种通过阻止神经肌肉接头上乙酰胆碱的作用,使肌肉不能收缩,达到松弛作用的药物。
•适应症:棉囊化气体常用于手术过程中的肌肉松弛和操作。
结论以上是一些常用的麻醉药物,涵盖了局部麻醉药、全身麻醉药以及神经肌肉阻断剂。
不同的麻醉药物有各自的作用机制和适应症,医师需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药物。
在麻醉药物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和药物副作用,以确保安全有效的麻醉效果。
麻醉中的镇静药物
麻醉是一种通过药物使患者失去意识和感觉的过程,以便在手术或
其他医疗程序中提供安全的条件。
在麻醉过程中,镇静药物起着重要
的作用,帮助患者保持平静和放松。
本文将探讨麻醉中常用的镇静药
物及其作用机制。
一、丙泊酚
丙泊酚是一种短效的镇静药物,常用于诱导和维持全身麻醉。
它通
过增强伽马-氨基丁酸(GABA)受体的作用,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产生镇静和催眠的效果。
丙泊酚具有快速的起效和代谢时间短的特点,适用于需要快速入睡和快速苏醒的手术。
二、咪达唑仑
咪达唑仑是一种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常用于缓解手术前的焦虑和紧
张情绪。
它通过作用于GABA受体,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产
生抗焦虑和镇静的效果。
咪达唑仑还具有肌肉松弛和抗抽搐的作用,
适用于一些需要全身肌肉放松的手术。
三、地西泮
地西泮是一种苯二氮䓬类药物,通常用于全身麻醉前的镇静和安抚。
它通过增强GABA受体的作用,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产生镇静
和放松的效果。
地西泮还具有抗惊厥和抗抑郁的作用,适用于一些神
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总结
麻醉过程中的镇静药物在维持患者安全和舒适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丙泊酚、咪达唑仑和地西泮是常用的镇静药物,它们通过作用于GABA受体,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产生镇静、安抚和放松的效果。
医护人员在选择和应用镇静药物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类型进行综合评估,以确保麻醉效果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
希望本文能帮助您更好地了解麻醉中的镇静药物及其作用机制。
麻醉科麻醉药物分类与作用麻醉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致力于提供安全、有效的麻醉管理。
在麻醉的过程中,麻醉药物起着重要的作用。
麻醉药物可根据其作用机制和药理特性进行分类。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麻醉药物分类以及它们的作用。
一、全身麻醉药物全身麻醉药物主要包括静脉麻醉药和吸入麻醉药。
静脉麻醉药是通过静脉注射给予患者的药物,作用迅速、效果可控。
常见的静脉麻醉药物有以下几类:1. 巴比妥类药物:如戊巴比妥钠,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镇静和催眠效果。
2. 本地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普鲁卡因,通过局部应用或静脉注射在局部麻醉部位产生麻木效果。
3. 吗啡类药物:如芬太尼、舒芬太尼,具有强烈的镇痛作用,在手术中常用于控制疼痛。
吸入麻醉药是通过呼吸吸入给予患者的药物,能够调节麻醉深度。
常见的吸入麻醉药物有以下几类:1. 氮氧化物:如笑气,具有快速的麻醉诱导作用,适用于急诊手术。
2. 吸入性麻醉药物:如七氟醚、异氟醚,通过吸入调控麻醉的深度和维持麻醉状态。
二、地方麻醉药物地方麻醉药物是通过局部应用抑制神经的传导,使感觉神经或运动神经暂时丧失功能。
常见的地方麻醉药物有以下几类:1. 利多卡因:是一种局部麻醉药物,可用于皮肤表面的麻醉。
2. 普鲁卡因:也是一种局部麻醉药物,常用于较深部位的麻醉。
3. 盐酸肾上腺素:常与局部麻醉药物联合使用,延长麻醉效果。
三、神经阻滞麻醉药物神经阻滞麻醉药物是通过将麻醉药物靠近有感觉神经的部位进行注射,使神经的传导暂时中断,从而实现麻醉效果。
常见的神经阻滞麻醉药物有以下几类:1. 利多卡因:可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通过注射药物于椎管内产生麻醉效果。
2. 丁卡因:常用于神经阻滞麻醉,可用于局部麻醉和硬膜外麻醉。
四、局部麻醉药物局部麻醉药物是作用于局部组织,使局部神经丧失感觉功能的药物。
常见的局部麻醉药物有以下几类:1. 利多卡因: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用于术后疼痛的缓解。
2. 盐酸肾上腺素:常与局部麻醉药物联合使用,延长麻醉效果。
麻醉维持药物麻醉维持药物在现代医学领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是为了提供持续的疼痛缓解、意识水平控制、肌肉松弛和稳定生命体征而使用的药物。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机制发挥作用,以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和患者的舒适。
一、全身麻醉药物全身麻醉药物是一类用于诱导和维持整体麻醉状态的药物。
常用的全身麻醉药物包括异丙酚、硫喷妥钠、丙泊酚等。
这些药物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活性来实现麻醉状态的诱导和维持。
它们可以通过静脉或吸入途径给药,具有快速起效和可控性好的特点,但需要严格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二、神经肌肉阻滞剂神经肌肉阻滞剂是一类通过阻断神经传导和肌肉活动来达到肌肉松弛的药物。
它们可以减轻手术过程中的肌肉麻痹和腔内操作时的肌肉反应。
常用的神经肌肉阻滞剂包括琥珀胆碱、罗库溴铵、美多巴胺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给药,作用迅速,但需要仔细监测药物的副作用,如低血压和心律失常等。
三、镇痛药物镇痛药物是为了缓解术后或手术过程中的疼痛而使用的药物。
常用的镇痛药物包括吗啡类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和局部麻醉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不同途径给药,如静脉注射、口服或局部使用。
它们可以通过抑制疼痛传导、减轻炎症反应或麻醉局部神经来发挥镇痛作用。
镇痛药物在手术和术后疼痛管理中非常重要,可以提供患者更好的术后恢复和生活质量。
四、镇静药物镇静药物是为了控制手术过程中患者的意识水平而使用的药物。
常用的镇静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昂丹司琼和异丙酚等。
这些药物具有镇静、抗焦虑和催眠作用,可以减轻患者的手术恐惧和不适感。
它们可以通过静脉注射或吸入给药,作用迅速,但需要谨慎使用以避免副作用。
总结:麻醉维持药物在手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确保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舒适。
全身麻醉药物用于诱导和维持麻醉状态,神经肌肉阻滞剂用于达到肌肉松弛,镇痛药物用于缓解术后疼痛,镇静药物用于控制患者的意识水平。
这些药物在临床应用中需要仔细监测和调节,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普鲁卡因结构普鲁卡因(Procain)是一种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
它是一种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物,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和较低的毒性。
普鲁卡因通过阻断神经传导,使神经元无法产生或传导疼痛信号,从而达到局部麻醉的效果。
普鲁卡因的化学结构普鲁卡因的化学名为2-diethylaminoethyl 4-aminobenzoate,其化学结构如下所示:从结构上来看,普鲁卡因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苯甲基和氨基乙基。
苯甲基是一个芳香环,而氨基乙基则包含了一个二乙胺基团和一个羧基。
这种特殊的结构赋予了普鲁卡因其独特的生物活性。
普鲁卡因的作用机制普鲁卡因通过以下方式发挥其局部麻醉作用:1.阻断钠通道:普鲁卡因能够阻断神经细胞膜上的钠通道,抑制钠离子的内流。
由于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主要依赖于钠离子内流,普鲁卡因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神经细胞的兴奋,从而达到局部麻醉的效果。
2.抑制神经传导:普鲁卡因不仅能够阻断神经细胞中的钠通道,还能够抑制突触前膜上的钙通道。
这样一来,普鲁卡因不仅可以阻断疼痛信号在神经纤维中的传导,还可以阻止疼痛信号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3.降低膜电位:普鲁卡因还可以通过增加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来降低膜电位。
这样一来,细胞膜上产生的动作电位就会减少,从而减轻或消除疼痛感受。
普鲁卡因的临床应用普鲁卡因作为一种局部麻醉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
其主要的临床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麻醉手术:普鲁卡因可以通过局部注射的方式实现局部麻醉,常用于各种手术操作中。
它能够迅速产生镇痛效果,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感到疼痛。
2.疼痛治疗:普鲁卡因也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疼痛,如神经性疼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
通过局部注射或者表面涂抹的方式,普鲁卡因能够快速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受。
3.神经阻滞:普鲁卡因还可用于神经阻滞技术中,如硬膜外阻滞、神经根阻滞等。
通过将普鲁卡因注射到特定的神经区域,可以阻断神经传导,实现对特定区域的麻醉效果。
第四节全身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经静脉、肌肉注入体内,使中枢神经受抑制。
临床表现为患者意识消失、全身的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
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程度与血中的药物浓度有关,是可控可逆的。
当药物从体内排除或被代谢后,患者的意识逐渐恢复,麻醉作用消失。
一、全身麻醉药实施全身麻醉过程中,根据用药途径和作用机制,需要以下药物:吸入麻醉药、静脉麻醉药、肌肉松弛药和麻醉性镇痛药。
(一)吸入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进入人体内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药物,称吸入麻醉药。
一般用于全身麻醉的维持,也可用于麻醉诱导。
可分为气体和液态可挥发性两类。
1理化性质及麻醉性能(1)油/气分配系数(即脂溶性):吸入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后,通过与脑细胞膜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全身麻醉作用。
吸入麻醉药的强度与油/气分配系数成正比关系,油/气分配系数越高,麻醉强度越大(表7-4)。
吸入麻醉药的强度是以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来衡量的。
MAC是指某种吸入麻醉药在一个大气压下与纯氧同时吸入时,50%的患者在切皮时不发生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时的最低肺泡浓度。
MAC越小,麻醉效能越强。
(2)血/气分配系数:吸入麻醉药的可控性与其血/气分配系数成反比关系。
血/气分配系数越低的吸入麻醉药,其在肺泡、血液和脑组织中的分压越容易达到平衡状态,因而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浓度越容易控制,故其诱导和恢复速度均较快。
血/气分配系数越高,被血液摄取的麻醉药越多,肺泡中麻醉药浓度上升减慢,麻醉诱导期延长,麻醉恢复也较慢(表7-4)。
(3)代谢率:一般说来代谢率越低,其毒性也越低。
吸入麻醉药绝大部分由呼吸道排出,仅小部分在体内代谢后随尿排出。
由于药物的代谢过程及其代谢产物,对肝和肾的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衡量药物的毒性则涉及其代谢率、代谢中间产物及最终产物的毒性。
2常用吸入麻醉药(1)异氟烷:麻醉性能强。
临床常用麻醉药物麻醉药物是医学领域中非常常用的一类药物,它们可以用于手术、疼痛治疗以及其他需要精确控制意识状态的医疗过程中。
在临床上,常用的麻醉药物有多种,每一种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应症。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麻醉药物。
1. 吗啡(Morphine)吗啡是一种强效的镇痛药物,广泛应用于麻醉和术后镇痛。
它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μ受体来发挥镇痛效果。
吗啡还可以引起一定程度的镇静和呼吸抑制,因此在使用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情况。
2. 丙泊酚(Propofol)丙泊酚是一种常用的全身性麻醉药物,其特点是起效迅速、恢复迅速。
丙泊酚可以通过作用于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来产生镇静和催眠的作用,从而达到麻醉的目的。
丙泊酚还可以有效抑制咳嗽反射和呕吐反射,使术后恢复过程更加舒适。
3. 氟烷(Halothane)氟烷是一种常用的氟化碳麻醉药物,广泛应用于各种手术中。
氟烷可以通过作用于脑干上行抑制性神经传导来产生全身麻醉效果。
氟烷具有良好的麻醉和肌松效果,但也具有一定的肝毒性,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监测患者的肝功能。
4. 七氟醚(Sevoflurane)七氟醚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氟化碳麻醉药物,它的特点是起效迅速、恢复迅速,并且对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的抑制作用较小。
七氟醚的麻醉效果可通过调节其浓度来控制,非常适合用于大多数手术操作。
5. 罗库溴铵(Rocuronium)罗库溴铵是一种非常常用的肌松药物,广泛应用于手术过程中的肌肉松弛。
它通过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的乙酰胆碱受体来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从而达到肌肉松弛的目的。
罗库溴铵的作用时间较短,恢复迅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
以上介绍的只是临床上常用的一些麻醉药物,临床麻醉实践中还存在其他一系列药物的使用。
不同的麻醉药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应症,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并在使用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成功。
总结起来,临床常用麻醉药物包括吗啡、丙泊酚、氟烷、七氟醚和罗库溴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