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野畴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168.00 KB
- 文档页数:4
流星闪耀——记英年早逝的革命先驱之魏野畴魏野畴,1898年生,陕西兴平人。
1913年,魏野畴进入西安三秦公学(后改为省立第三中学)学习。
1917年,魏野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9年,魏野畴参加五四运动,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下,开始学习马列主义。
1920年,魏野畴同北京大学杨钟健等人一起创办《秦钟》杂志,宣传新文化、新思想。
同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魏野畴编写了《中国近世史》。
同年夏毕业后回陕西,在华县咸林中学任教务主任兼历史教员。
1922年夏,因受当地封建顽固势力的排挤,辞职赴北京。
1923年,魏野畴经李大钊,刘天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魏野畴到延安,先后执教于省立第三中学和第一中学。
在此期间他做了大量的建立革命组织和唤醒群众方面的工作。
1926年,魏野畴任新成立的中共西安地委委员,负责宣传工作。
当年4月至11月,直系军阀刘镇华率兵围困西安,他协助杨虎城等坚持守城斗争。
1927年任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政治部副部长。
不久国民党陕西省党部正式成立,当选为执行委员会委员,后兼任宣传部长。
2月被选为中共陕甘区委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负责宣传工作。
7月中共陕甘区委改组为中共陕西省委,魏野畴任军委书记。
8月应杨虎城之邀离开陕西赴安徽太和,任杨部国民党军第十军政治部主任和该军中的中共军委书记。
12月任中共皖北特委委员。
1928年,魏野畴任中共皖北临时特委书记,4月任皖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指挥,与吴岱峰等人一起组织领导了皖北暴动(阜阳暴动),4月9日,在率领起义部队转移途中被捕,4月10日在临泉老集惨遭杀害,壮烈牺牲,时年30岁。
魏野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养成及践行路径刘 燕摘要:魏野畴是早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践行者。
他少年时目睹国家沉沦之现状,立志救国救民,在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的影响下,不断探索科学与真理,并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魏野畴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一道,通过创办报刊、教书育人、撰写马克思主义史学著作、建立党团组织等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化和大众化,并最终为实践马克思主义信仰献出生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强大力量。
关键词:魏野畴;马克思主义信仰;养成;践行中图分类号:K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0)17-0132-04魏野畴(1898—1928年),陕西兴平人,是中共早期的优秀党员、著名的理论宣传活动家、西北地区共产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是陕西党团组织、皖北苏维埃政府和皖北工农红军的创建人之一。
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维护和践行信仰,并最终实现“向死而生”的人生境界。
一、理想是信仰产生的源动力理想集中体现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
信仰由一个个具体的理想来表现,是一种抽象的最高价值理念。
信仰是要通过确立理想和为理想而奋斗才得以实现的。
1898年3月8日,魏野畴(原名魏风标,号明轩)在陕西省兴平县板桥乡魏家村一个普通农户出生。
魏野畴三岁丧父,尽管生活困难,家里还是设法供他进本村私塾念书。
1913年春,魏野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安三秦公学中学班。
三秦公学成立于1912年4月28日,陕西首倡辛亥革命后,一批留日返陕学生、陕西各学堂师生和进步的政界、文化界人士,痛切地感触到“物质随人智为发达,人智以教育为先导”[1],为了改变陕西“丸泥封关,文化交通远逊东南,国民教育让人先鞭,报章嘲骂等于石顽”[1]的落后局面,筹建三秦公学和西北大学。
在三秦公学一批进步教师的影响下,魏野畴对陕西商旅停滞、流民遍地、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逐渐开始关心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并由此立下救国救民之志,并逐步走上探寻真理之路。
以出生时间先后为序)王鼎 (1768~1842)清大臣。
蒲城县人。
历任侍郎、军机大臣、大学士等职。
曾改革河务、盐政,平反冤狱,颇有政绩。
在鸦片战争中,极力主战。
1841年,赴开封治理河患,奏请林则徐同往协助;后又上书为林辨诬,劾卖国贼穆彰阿的误国罪行,并自缢以尸谏。
阎敬铭 (1816~1892)清大臣。
字丹初,朝邑县人。
曾任山东巡抚,督剿宋景诗农民起义军,后任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为清代陕西三相国之一。
对边防、财政颇有建树,有救时宰相之称。
后因阻以海军经费建三海与颐和园,受贬回籍。
刘光蒉 (1843~1903)字焕堂,咸阳市人。
主张变革维新,教育救国。
当时与康有为并称“南康北刘”。
曾主泾干、味经、崇实各书院三十载,创立刊书处,建义包、义学,开西学新课,倡机电、织业、蚕桑等实业。
著有《论语时习录》、《大学古义》、《学记臆解》、《孝经本义》等。
赵舒翘 (?~1901)字展如,长安县人。
曾任清刑部尚书、总理衙门大臣、军机大臣等职。
主张对《义和团》抚而用之。
在慈禧太后与八国联军议和过程中,被帝国主义诬为“祸首”之一,被清政府赐死。
李来中陕西人。
1899年赴山东发展义和团。
后因袁世凯在山东太肆镇压,转至京、津一带活动,为北京义和团首领。
1900年,在北仑率团众英勇抗击八国联军。
后不知所终。
宋伯鲁 (1854~1932)字芝栋,礼泉县人。
光绪进士,授御史。
支持维新变法。
1898年与杨深秀在北京倡关学会。
“百日维新”中,屡上新政奏议,并劾礼部尚书许应葵“守旧迂谬,阻挠新政”。
变法失败后被革职监禁。
王授金 (1873~1928)礼泉县人。
上海公学毕业,长期致力于教育革新。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任陕西省农民协会委员长。
1928年参加渭华起义,失败后被捕牺牲。
于右任 (1879~1964)字伯循,三原县人。
1906年赴日本并加入同盟会。
次年回沪创办《神州日报》等,宣传革命。
曾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陕西靖国军总司令、上海大学校长等职。
陕西早期革命先驱,刘天章、魏野畴、廖乾五、何挺颖1921年,刘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陕西第一批中共党员。
刘是高陵人。
曾任中共豫陕区委委员、军委委员,中共陕甘区委候补委员。
1930年,刘被中共北方局派往山西,任中共太原特委书记、山西省委书记。
1931年10月,刘因叛徒出卖被捕。
同年11月13日在太原壮烈牺牲,年仅38刘死于山西,葬于太原双塔寺。
在刘的家乡市高陵区,有一座中共高陵历史纪念馆,在这里可以参观和研究刘烈士的生平事迹。
魏也畴,咸阳兴平人,最早在陕西学生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参与建立了xi延安第一个党组织。
1927年任中共陕西省委委员,主管军事。
1928年被派往安徽,担任中共皖北临时特委书记。
他和吴、等人一起组织领导了皖北暴动。
4月9日,在转移途中被捕身亡,时年30岁。
魏也畴烈士安葬在安徽省。
在他的家乡咸阳兴平市板桥村,建成了魏也畴烈士事迹陈列馆,将魏也畴烈士光辉而短暂的革命历程,在史书中分为苦读、薪火相传、革命事迹、闪光四个板块,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出来。
中国早期革命的中心是南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所以当时陕西的许多革命者走出三秦之地参加革命。
他们很多人都死了,很多事迹因为当时通讯条件不发达而不为人知。
今天,我们可以缅怀刘志丹、谢子长、李子洲等少数革命先烈,但实际上,还有很多革命者牺牲在外,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接下来,我们介绍两位在大革命时期做出重要贡献的陕西革命先驱。
廖乾五(1886-1930),安康平利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国民革命军第4军任政治部主任、党代表,是贺龙元帅的入党介绍人,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20军党代表,起义失败后到北方工作,到1930年被派往湖南,担任中共湖南省军委书记,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杀害,终年44岁。
廖乾武故居位于平利县八仙镇龙门村,目前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何挺颖(1905-1929),汉中南郑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随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019.1文物介绍与研究有关魏野畴烈士的两件文物有关魏野畴烈士的两件文物刘燕(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陕西西安710004)【关键词】魏野畴;《中国近世史》;版税结账清单;马克思主义近代史学观【摘要】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藏有两件魏野畴烈士的文物,一件为申江书店1930年出版的魏野畴遗著《中国近世史》,另一件为开明书店为《中国近世史》一书付给魏野畴的版税结账清单。
魏野畴所著《中国近世史》是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著作之一,体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近代史学观点,对研究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魏野畴(1898—1928),原名魏风标,号明轩,陕西省兴平县人,中共早期优秀党员,著名的理论宣传活动家,西北地区共产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陕西党团组织、皖北苏维埃政府和皖北工农红军的创建人之一。
1928年4月9日领导阜阳起义,4月10日牺牲,年仅30岁。
2015年,笔者在整理一批馆藏古旧图书时,发现了一本魏野畴的遗著《中国近世史》,由上海申江书店于1930年出版。
这本书是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工作人员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从西安的古旧书店购买的。
另外,本馆旧藏中还有一件上海开明书店股份有限公司为《中国近世史》一书支付给魏野畴的版税结账清单。
这两件近代文物都和魏野畴烈士有关,故一并介绍。
一、文物概述1.《中国近世史》16开,长20.6厘米,宽14.6厘米,黄色机制纸铅印,平装。
保存基本完整,无缺页,书脊处略微开裂。
封面设计简单朴实,从上至下依次是作者“魏野畴著”,书名“中国近世史”,出版书店名“申江书店版”(图一,1)。
版权页竖版,分别印有书名、初版印刷时间“一九三〇年十一月十五日初版”“定价:大洋九角”、著者、出版者、发行者及版权所有标志(图一,2)。
魏野畴的好友王子休为此书作了序。
王2019.1文物介绍与研究有关魏野畴烈士的两件文物图一1930年申江书店出版《中国近世史》1.封面2.版权页子休(1900—1984),名王德崇,字子休,陕西高陵人。
安徽临泉古文化古迹遗址临泉有着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远在七、八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生息和劳动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大量的古迹遗址。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临泉古迹遗址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古迹介绍老丘堆位于县城西1千米流鞍河南岸。
又叫沈子墓,长50余米,宽20余米,高10余米。
相传聃(丹)季载受封于沈,死后埋葬于此。
但据考古学家认定,迹里是新故事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因为此处遍地是陶制器皿碎片和残断的石器,生产工具。
出土有石斧、石锛、石箭头、石刀、陶方鼎、陶纺轮等,还有骨刀、骨针、骨箭头、骨鱼叉等。
老丘堆原来很大,因处于流鞍河岸边,长期受到暴雨冲刷和农民深翻耕作,而变得相当小了。
这里地势较高,地面干燥,前有大平原,后临流鞍河,是原始社会的一个村落。
已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费子街遗址在涎河汇入泉河西岸的杨桥集费子街村。
高出河床3米,长300米,宽150米,周围环水,中间有河流冲击形成的一条大沟。
在这里采集有石锛、陶网坠、陶纺轮等古代文物。
属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的遗址。
岗上遗址在黄岭集东北1千米处的岗上村头。
长800米,宽200米,高3米。
南部和西部是断层,断层处暴露出有烧土层和遗迹层。
出土有蚌镰、骨镞、骨针、骨镖、石镞、石斧、陶纺轮、陶罐、獐牙、鹿角等大量遗物,属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在上术三处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石器、陶器、骨器、蚌器,但是没有发现青铜器,表明当时社会尚处于氏族公社会时期,还没有进入奴隶制社会。
人类已经过着定居的生活。
捕鱼用的网坠、狩猎用的箭头,则表明渔猎工具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这只有在氏族社会的晚期才能出现,说明母系氏族公社会已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
社会的分工大致是:农业生产、渔猎为男子所担任;制陶、饲养家畜、纺织缝纫是女子的事情;年老的人负责指导、传授经验,并做些轻便事务;孩子们从事辅助性劳动。
全体氏族成员人人都要劳动,产品显然掌握在父系家长手中,但仍为氏族成员所共享,还没有产生剥削和私有制。
魏野畴烈士陵园作文
临泉魏野畴烈士纪念馆位于临泉县老集镇,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870平方米,是临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魏野畴烈士纪念馆由国源展览设计施工,整个展馆共分为两层,按照时间脉络铺陈,以魏野畴烈士生平事迹为线索,分七个单元,分别是发轫五四、播火三秦、建党西安、兵运皖北、暴动阜阳、蒙难临泉、彪炳史册。
每个单元运用现代陈列理念和多种艺术形式手段,全面展示烈士短暂而伟大光辉的一生,深刻感悟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甘于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牺牲精神。
纪念馆采用声光电控制的手段,通过视频、声音等再现了不同时期代表性的革命斗争场景,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激烈动荡的年代,带给观众视觉和心灵的双重震撼,对几十年前发生的革命斗争有了更为直观生动的了解。
魏野畴是原中共皖北特委书记,1928年4月9日,组织发动了著名的阜阳“四·九”起义。
由于准备工作不成熟,起义归于失败。
随后,魏野畴率部撤离阜阳,星夜兼程向西南转移,途经临泉老集时,被敌人杀害于界南河边。
魏野畴烈士陵园是皖北地区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重要基地,对弘扬皖北“四.九”起义精神,稳步推进临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魏野畴为民人物传记200字字“一拜哀思起,如披烽火光。
浩气贯长虹,眠愁忧民殇。
临泉颍水泪,月牙枣荫长。
何以度英魂,他乡作故乡。
”这是英烈魏野畴的曾孙女魏策策扫墓有怀,写下的一首诗。
魏野畴,1898年3月出生于陕西兴平一户农家。
幼年在本村私塾读书,1912年考入西安三秦公学,1917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
受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他开始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
1920年,魏野畴参与发起了陕西旅京学生联合会,并创办《秦钟》月刊,以“唤起陕人之自觉心”。
同年冬魏野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魏野畴撰写了《中国近世史》一书,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释中国近代历史。
同年夏,魏野畴毕业回到陕西,任教于华县。
任教期间,他不遗余力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向学生介绍《新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
1922年魏野畴再次来到北京,参与组织陕西旅京学生进步团体共进社,出版《共进》半月刊,任负责人,同时为《共进》撰稿。
1923年初经李大钊介绍,魏野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春,应邀到榆林任教,在青年学生中广泛进行革命宣传。
魏野畴在华县和榆林任教期间,影响和培养了刘志丹、吉国桢、潘自力、高克林、阎揆要、王子宜等一批进步青年和学生,使他们纷纷走上革命道路,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的优秀干部和红军的骨干。
1924年夏,魏野畴参与建立了西安市第一个青年团支部。
1925年,魏野畴在西安先后领导了驱逐军阀吴新田和反对教育界封建顽固势力的群众运动。
同年秋,魏野畴参与组建共青团西安特别支部,担任特别支部委员;后参加国民党陕西省党部筹建工作。
在此期间,他创办了《西安评论》,成为当时陕西宣传革命思想、促进革命运动发展的重要阵地,被誉为陕西“革命舆论的唯一指导者”。
1927年1月,国民联军驻陕司令部在西安成立,魏野畴任政治部副部长。
2月,中共陕甘区委在西安成立,魏野畴任委员,负责区委宣传工作。
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10月中旬刊M 100文史纵横丨W 魏野畴对陕西近代马列主义发展的影响姚丝绦(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海口 571158)【摘 要】 魏野畴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早期的传播者,是我党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和宣传活动家,是最早把马列主义传播到陕西和西北地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对西北地区,特别是陕西地区做出了巨大文化贡献。
该文介绍了魏野畴早年求学和接触马克思主义的经历,结合其革命活动和著述,阐述了他对当时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及其巨大影响,阐述了魏野畴革命精神的当代意义及价值。
【关键词】 魏野畴;马克思主义;西北革命一、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魏野畴魏野畴,原名魏凤标,号明轩。
1898年3月出生于陕西兴平,1913年考入三秦公学,1917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9年参加了五四运动。
在求学期间,受到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影响,他开始接触并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新思想,随后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展革命活动,教育和影响了广大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起到了巨大作用。
二、魏野畴的革命经历魏野畴1920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10月,魏野畴与陕西青年刘天章等人在京创办《共进》半月刊,为1922年共进社在京成立提前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
而共进社和《共进》杂志所宣传的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1]无论是其所刊载的文章,还是其销量都在陕西地区引起思想上的轩然大波。
1923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以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后的几年间,他一直活跃在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第一线。
伴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1923年魏野畴等一些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青年人选择回到陕西任教,通过讲授历史、语文等课程,他们将自己的思想与社会实际、课本内容相结合来教育青年学生。
此后,学生团体开始产生,进步期刊开始被创办,逐渐开始影响更多的青年学生。
我党早期马列主义传播者——魏野畴
王自成;郭斌
【期刊名称】《新闻知识》
【年(卷),期】1989(000)008
【摘要】魏野畴(1898—1928)陕西省兴平县人。
原名凤标,号明轩。
中国共产党陕西党团组织创建人之一。
曾任中共陕甘区党委宣传部长,陕西省军委书记、皖北特委书记。
1928年4月领导阜阳暴动失败牺牲。
是我党早期著名的社会宣传活动家,著有《中国近代史》,毛泽东同志曾说,这本书我看过,“写得有水平”。
从1920年起到1928年2月,他办了不少有影响的刊物。
是陕西和西北地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者,是最早把马列主义传播到陕西和西北地区的代表人物。
1920年1月20日,魏野畴与杨钟健、刘天章、李子洲等人在北京发起改组陕西旅京学生联合会,创办了《秦钟》月刊。
该刊的宗旨是唤起陕西人的自觉心,介绍新知识于陕西,宣布陕西社会状况于外界。
魏野畴发表的《潼关之外新思潮》一文,明确提出陕
【总页数】1页(P46-46)
【作者】王自成;郭斌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0
【相关文献】
1.魏野畴与马克思主义在咸林中学的早期传播 [J], 赵雪红
2.魏野畴对陕西近代马列主义发展的影响 [J], 姚丝绦
3.魏野畴:陕西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 [J], 高子果
4.历史的"编码":红色文化的挖掘、展陈与讲述——以安徽省临泉县魏野畴烈士纪念馆为例 [J], 郝韶梦
5.试论魏野畴对中共陕西地区早期党团组织创建的贡献 [J], 张一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魏野畴烈士陵园简况
魏野畴烈士陵园坐落在临泉县老集镇集东首界南河东岸。
1996年被阜阳市教育委员会确定为“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基地”,2007年这里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魏野畴原为中共皖北特委书记,1928年4月9日,根据中央“八·七”会议精神,组织和发动了著名的阜阳“四·九”起义。
但由于准备工作不成熟,起义归于失败。
魏野畴率部撤离阜阳,星夜兼程向西南转移,途经老集时被敌人杀害于界南河边。
1986年,中共阜阳地委、临泉县委报经上级批准,在当年10月由临泉县政府辟地在魏野畴牺牲处建造陵园,为烈士树立了墓碑并撰写了墓志铭,将魏野畴烈士戎马倥偬的短暂一生作了描述。
多年来老集镇党委政府对烈士陵园的建设和管理高度重视,先后扩建了园区,塑造了烈士雕像,陵园松柏常青,庄严肃穆、管理有序。
陵园分两部分,前面为陵园风景区,遍植松柏、花圃。
在烈士陵园的广场上,竖立着7.1高魏野畴烈士的汉白玉雕像,烈士巍然屹立,目视远方。
后面为烈士墓地,墓前立有墓碑。
烈士纪念碑上写着:魏野畴烈士之墓。
陵园大门两旁有“四·九举义旗名垂千古,皖北洒碧血光照后人”的对联。
1998年,国民党高级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之子杨拯民曾专程来这里凭吊魏野畴烈士,1999年、2001年、2004年,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的长孙李宏塔曾三次来此凭吊魏野畴烈士……建设陵园20多年来,魏野畴烈士陵园先后接待中央、省、市、县各级领导干部4000多次,接待广大工人、农民、解放军官兵、学校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逾百万人次。
魏野畴烈士作文你知道魏野畴烈士吗?要是不知道呀,今天就跟着我来好好认识一下这位超了不起的英雄。
魏野畴烈士就像是黑暗时代里的一束超级明亮的光。
那时候的社会啊,就像一个超级大的烂泥潭,老百姓在里面苦不堪言。
可是魏野畴他可没有选择袖手旁观,就像一个勇敢的超级战士站了出来。
他特别聪明,满脑子都是新思想。
他就像一个智慧的魔法师,想要用知识和新观念来改变这个破破烂烂的世界。
他努力地传播革命的火种,不管走到哪里,都像一个小火炉一样,温暖着周围的人,也点燃了他们心中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
你能想象吗?他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还到处组织活动。
就好比在一个到处都是荆棘的丛林里,他却努力开辟出一条通往希望的道路。
他的演讲那可真是充满激情,就像一场超级震撼的摇滚音乐会,能让听众们热血沸腾,心里头就像有无数只小鹿在乱撞,一下子就被他的革命热情给感染了。
而且他还特别勇敢。
面对那些反动势力,他就像一个无畏的大侠,一点儿都不害怕。
虽然那些敌人就像一群恶狼一样,可是魏野畴却没有退缩半步。
他坚定地站在正义的这一边,哪怕知道前面有重重危险,也毫不犹豫地朝着目标大步前进。
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最终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他就像一颗流星,在夜空中划过一道无比绚烂的弧线,虽然短暂,但是那光芒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我们现在的生活啊,就像在蜜罐里一样甜。
这可都是像魏野畴这样的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我们可不能忘了他们的奉献,要像他们一样,在生活中勇敢地去追求正义和美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要是魏野畴烈士能看到现在的我们,我想他一定会露出欣慰的笑容的。
老集魏野畴烈士陵园观后感你知道吗?去了一趟老集魏野畴烈士陵园,那感觉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而且是一场特别震撼心灵的对话。
一走进烈士陵园,那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就像一张大网,“唰”的一下把我整个人给罩住了。
周围安静得很,只有自己的脚步声在回响,就好像每一步都在敲打着历史的大门。
看到魏野畴烈士的墓碑,那可不是一块简单的石头啊,它就像一本厚厚的史书,每一道刻痕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站在那儿,脑袋里就开始像放电影似的,想象着魏野畴烈士当年的英勇事迹。
这个魏野畴啊,他肯定是个超级勇敢、超级有信念的人。
在那个动荡不安、到处都是黑暗的年代,他就像一道光,努力地想要照亮周围的一切。
他干革命,不是那种光喊喊口号就行的,而是真刀真枪地去拼,去为了老百姓的幸福努力。
我就在想,他当时得有多坚定的决心啊,才能在那么危险的情况下,勇往直前,一点儿都不退缩。
我在园里慢慢地走着,看着墙上那些关于他的事迹介绍,越看越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真是来之不易。
我们现在可以自由自在地想干啥就干啥,能上学、能吃好的、能玩好玩的,这些在烈士们那个时候,简直就是不敢想的奢侈。
再看看周围的绿树和花草,它们静静地陪伴着烈士的英灵。
我觉得这些植物就像是烈士精神的守护者,一年又一年,默默地见证着人们对烈士的敬仰。
这时候我就想啊,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可不能辜负了烈士们的牺牲。
从烈士陵园出来以后,我满脑子都是魏野畴烈士的事儿。
我就暗暗下定决心,我虽然不能像他那样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是我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呀。
比如说,在学校里好好学习,不调皮捣蛋;在生活中,对别人友善一点,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总的来说,这一趟去老集魏野畴烈士陵园,就像是给我的心灵来了一次大扫除。
把那些浮躁的、不积极的东西都给扫走了,留下的都是满满的正能量和对烈士深深的敬意。
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去这样的地方看看,感受一下历史的厚重,也给自己的灵魂充充电。
参观魏野畴纪念馆作文你知道魏野畴吗?如果不知道,那你可就错过一个超级厉害的人物啦。
这不,我前几天去参观了魏野畴纪念馆,那可真是一场奇妙又充满意义的经历呢。
刚到纪念馆门口,我就感觉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
那建筑古色古香的,就像一个静静诉说着历史故事的老者。
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魏野畴先生的雕像。
哇塞,他站在那里,眼神坚定地望着远方,那模样仿佛正在思考着如何拯救当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呢。
我站在雕像前,不禁肃然起敬,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渺小的小不点,站在巨人面前。
跟着讲解员慢慢走,就像走进了魏野畴先生的一生。
原来他可是个超级有才华的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努力学习知识,就像一块海绵一样,拼命吸收各种新思想。
他想通过自己的智慧,给黑暗中的人们点亮一盏明灯。
你看他写的那些文章,密密麻麻的字迹里,全是对社会变革的渴望和对人民的热爱。
我当时就想,这脑子得多聪明啊,我写个作文都绞尽脑汁,人家却能写出这么有力量的文字。
再往前走,看到了他在组织各种革命活动的介绍。
那时候搞革命可不容易啊,就像在走钢丝一样,危险无处不在。
但是魏野畴先生可不怕,他就像一个英勇的战士,勇往直前。
他到处演讲,宣传革命思想,鼓动大家团结起来反抗压迫。
我仿佛能看到他站在台上,激情澎湃地演讲的样子,下面的群众都被他说得热血沸腾。
我心里暗暗想,这演讲能力,估计比现在那些演讲大师都厉害呢。
馆里还陈列着一些当时的老物件,什么破旧的书本啊,粗糙的宣传单啊之类的。
这些东西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在那个时候,可都是革命的“武器”呢。
我盯着那些老物件看了好久,想象着当年魏野畴先生是怎么拿着这些东西,在大街小巷穿梭,播撒革命火种的。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听到了一些关于魏野畴先生的小故事。
有一个故事特别有趣,说他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曾经躲在一个特别狭小的角落里,敌人就在附近搜查,他大气都不敢出。
我当时就想,这得多紧张啊,像我这种胆小的,估计早就吓得腿软了。
可是魏野畴先生却很镇定,最后成功脱险。
参加过五四运动的著名共产党人作者:王树人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2年第5期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因时至今日还没有诸如“参加过五四运动并在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文章见诸报刊,故现把搜集到的一些在北京参加过五四运动的著名共产党人(按牺牲或病逝前后。
包括后来被开除党籍或脱党的)简介如下,供读者备忘。
高君宇(1896-1925):山西静乐人。
参加五四运动时为北京大学学生,曾与同学冲入曹汝霖的住宅,痛打了章宗祥,曾任北京大学驻北京学生联合会代表。
1920年10月参加北京共产党小组。
1922年5月起任团中央执行委员、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等职。
1925年3月5日在北京病逝。
是中共第二届中央委员。
邵飘萍(1886-1926):浙江东阳人。
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
1919年5月3日在北京大学“五三晚会”上发表演说。
五四运动爆发后,《京报》以强大革命舆论配合推动斗争的发展,其被誉为五四运动的发难人之一。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4月20日因叛徒出卖被捕,4月26日被杀害于北京天桥。
高风(1886-1926):原名高梅村,湖南华容人。
1918年7月后辗转到北京,日间到大学旁听,夜晚入大学法文班学习法文。
五四运动爆发后,和同学们走上街头,游行演说。
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后曾任中共北方区委印刷厂厂长。
1926年4月任中共保定市委书记,同年9月16日被捕,10月7日从容就义。
李大钊(1889-1927):河北乐亭人。
1916年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
参与领导了五四运动。
1920年10月在北京组织成立共产党小组。
后曾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主任。
1927年4月6日被奉系军阀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
碧血丹心献事业鞠躬尽瘁为人民尊敬的评委、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故事的题目是《碧血丹心献事业鞠躬尽瘁为人民》。
在众多的革命烈士中,大家可能对魏野畴这个名字不太熟悉,魏野畴烈士是陕西省兴平县人,192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
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理论家、宣传活动家,并由李大钊介绍入党。
在陕西,他培养了刘志丹、谢子长等革命志士,担任过杨虎城部政治部主任。
1928年,魏野畴来皖任中共皖北特委书记,4月9日,他领导了著名的皖北“四九”起义。
起义失败后,魏野畴带领部队转移到临泉县老集镇时,被土匪武装杀害,年仅31岁。
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了这次起义,并亲笔题词:“死难烈士万岁!”老集人民为纪念魏野畴修建了一座简易的烈士陵园。
身为老集镇教师的李树银,看到这种情况,就趁着星期天,带着他的学生,步行5公里,来到烈士简易的坟前,平整了坟墓周围高低不平的荒地,修建了通向公路的砂石路。
陵园围墙建好后,他又将临街的一面布置成宣传橱窗,将搜集到的烈士的事迹和照片张贴在上面。
1992年秋,李树银弃教从农,成了陵墓的“义务工”。
他经常带学生前来扫墓、宣誓。
并主动到周边各中小学作报告,讲述烈士的故事。
人们称他是“四九”起义和魏野畴烈士事迹的“活字典”。
渐渐地,来烈士陵园扫墓或举行入队、入党、入伍仪式的越来越多。
1998年,是“四九”起义70周年,魏野畴烈士诞辰100周年,经县、镇有关领导批复,熟知烈士事迹的李树银协助有关方面筹备纪念大会。
由于镇里经济困难,资金难以落实,李树银卖掉家里的肥猪、粮食、耕牛、木材等,自筹资金,印宣传材料,制作《代表证》,为有关人员垫会务费、发生活补助费。
多年来,李树银用在宣传烈士方面的费用超过了4万元,为此,家里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李树银的宣传活动像从田野缓缓流过的界南河水一样润物无声。
如今,提到魏野畴烈士,老集镇人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乡土有幸埋忠骨,老集镇人们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陵园祭奠魏野畴烈士,16年来,累计已有300多万人次。
基本资料折叠
姓名:魏野畴
生卒:1898年-1928年
描述:党的宣传活动家
籍贯:陕西兴平人
职业生涯折叠
1917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下,开始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
1920年参与创办《秦钟》杂志,宣传新文化。
同年冬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编写了《中国近世史》1930年出版。
同年夏毕业后回到陕西华县教书。
1922年夏赴北京,参与组织共进社,出版《共进》半月刊。
1923年初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春,应杜斌丞邀请,到榆林任教,在青年学生中广泛进行革命宣传。
是年秋再次到北京,以共进社为阵地,继续进行革命活动。
1924年春到延安执教,这时他把主要精力放在领导群众革命运动和建立党团组织的工作上。
同年夏建立了西安市第一个青年团支部。
1925年5月和7月,先后领导了驱逐直系军阀吴新田和反对教育界封建顽固势力的群众运动。
接着又参与了国民党陕西省党部的筹建工作。
这期间他所创办的《西安评论》成为当时陕西宣传革命思想、促进革命运动发展的重要阵地。
9月参与领导了西安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整顿工
作,担任中共西安特别支部委员。
1926年1月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二大。
后任中共陕西
省委军委书记,中共皖北临时特委书记。
1928年4月8日组织领导了皖北暴动,9日在率领起
义队伍转移途中被捕牺牲。
人物评价折叠
魏野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和宣传活动家。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曾经
深情地说“魏野畴是老同志,有学问,他还有著作,我读过,写得有水平。
”
魏野畴
魏野畴(1898年-1928年),陕西兴平人。
1928年4月8日组织领导了皖北暴动,9日在
率领起义队伍转移途中被捕牺牲。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魏野畴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陕西兴平
出生日期:1898年
逝世日期:1928年
职:革命家
毕业院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西北地区共产主义活动的先驱者
甲方要求:动线一进一出。
展板要求:五部分:
1.生前事迹电影短片十分钟
2.在陕西的事迹
3.四九起义
4.在家具的活动内容
5.遗物
魏野畴:阜阳“四九”起义总指挥
魏野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和宣传活动家,1898年生于陕西兴平。
1917年考取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下,开始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
1923年初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2月被选为中共陕甘区委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负责宣传工作。
1928年2月任中共皖北临时特委书记,4月任皖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指挥并于4月9日组织领导了武装起义,后在率领起义部队转移途中被捕,在临泉老集惨遭杀害,壮烈牺牲。
出临泉县城往东南方向行驶30余公里,记者来到位于老集镇界南河东岸的魏野畴烈士陵园。
远远望去,占地2376平方米的陵园里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陵园大门两侧竖写着的“四九举义旗名垂千古,皖北洒碧血功昭后人”对联,镌刻着阜阳人民对先烈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提到魏野畴烈士,老集镇的群众无人不知。
乡土有幸埋忠骨,老集镇人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透过一段段详实的史料记载和乡亲们叙述的关于魏野畴的故事,一段峥嵘风月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1928年4月9日,皖北重镇阜阳城爆发了规模浩大的武装暴动——“四九”起义,组织和发动这次起义的总指挥是魏野畴。
由于暴雨不停,阜阳城外集中的赤卫队
及近万名农协会员与城内失去联系,加之城内敌我力量过于悬殊,起义遭到失败。
之后,魏野畴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昌绍先等率领向阜阳西北行流集转移,一路由魏野
畴带领向位于阜阳西南的临泉县老集镇转移。
在老集镇,魏野畴不幸被捕,被国民党
第十二军收编的土匪部队杀害,时年31岁。
在魏野畴烈士陵园里,记者见到了陵园的义务宣传员李树银。
现年57岁的李树银,是临泉县老集镇韩庄村的一位农民,25年来他一直潜心搜集整理“四九”起义
和魏野畴烈士的革命事迹,以教育后人缅怀先烈,不忘革命传统。
李树银充满深情地
告诉记者:“魏野畴烈士牺牲前其实有生还的机会,但是在最后一刻,他却把生的希
望留给了革命同志。
”
据李树银介绍,魏野畴被捕后,面对匪首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
匪军毫无办法,当晚将魏野畴和另一位革命同志胡怀西关押在一间房子里。
趁看守懈
怠之机,两人相互咬断绳索。
魏野畴考虑到两人同时逃走目标太大,就命令胡怀西赶
快出去,到另一路起义部队所在的行流集告诉昌绍先等人,按原计划成立皖北苏维埃
政府和皖北工农红军。
胡怀西跳出天窗脱了险,匪首发现逃走一人,恼羞成怒,于1928年4月10日凌晨,将魏野畴杀害在老集东边的洼地里。
阜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梁杰多年来对魏野畴领导的“四九”起义一直潜心研究。
他告诉记者,“四九”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打响了安徽人民以革命武装反对国民党
反动武装的第一枪,建起了安徽省第一个红色政权——皖北苏维埃政府,组成了皖北
工农红军。
参加起义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精英,在斗争中得到了锻炼,积累了经验,为
党培养了一批革命干部,撒下了革命火种,提高了皖北人民群众的觉悟和士气。
在烈士陵园的广场上,灿烂的阳光照在魏野畴烈士7.1米高的汉白玉雕像上,烈
士巍然屹立,目视远方。
如今,魏野畴烈士陵园已经成为阜阳市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全民国防教育基地,2007年4月,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记
者安耀武)
编辑: 朱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