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上海市太湖流域鱼类分布特征研究[文献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26.09 KB
- 文档页数:8
太湖渔获物资源分析及渔业管理沈振华;杨建忠;毛志刚;朱茂晓;吴林坤【摘要】根据2012年9~ 12月的太湖鱼类资源调查,结合历年渔业捕捞数据及渔具渔法等资料,分析了太湖渔业的发展趋势及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太湖鱼类捕捞产量总体上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但近年来湖鲚等小型鱼类的比重不断增加,渔业资源的小型化衰退趋势明显.网簖与高踏网的捕捞产量主要集中在开捕初期,并且不同湖区的渔获物产量及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太湖各湖区的鱼类资源密度依次为湖心区>东部湖区>北部湖区;不同食性鱼类的资源分布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浮游食性鱼类的资源密度在湖心区最高,草食性鱼类则在东部湖区最高,这与浮游生物、水生植物等生物饵料的分布格局密切相关.针对太湖捕捞渔业特征及存在问题,提出严格控制捕捞强度、合理调整开捕时间和强化大型经济鱼类的增殖放流等建议,以期为太湖渔业资源的合理调控和有序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5页(P117-120,127)【关键词】渔获物组成;渔业资源;渔业管理;太湖【作者】沈振华;杨建忠;毛志刚;朱茂晓;吴林坤【作者单位】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江苏苏州215004;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江苏苏州215004;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08;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江苏苏州215004;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江苏苏州215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37太湖地区气候温和、水网稠密,渔业资源丰富。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蓝藻水华频繁发生,湖泊水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同时由于江湖阻隔、过度捕捞等原因使太湖渔业产量和渔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1-2]。
太湖鱼类的研究开始于1951年,迄今为止已进行了10多次渔业资源调查,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鱼类种属的记录、鱼类区系的演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研究[3-5],而关于太湖不同类型湖区的渔获物组成分析的报道较少[6],特别是不同渔具或不同捕捞时间段内的渔业资源产量变化还未见报道。
文献综述农业资源与环境东海带鱼主要生物学特征研究带鱼[3,8](Trichiurus japonicus)属鲈形目、带鱼科、带鱼属,俗名刀鱼、裙带鱼、牙带、白带鱼等,为集群于底层的暖水性鱼类。
带鱼的体型正如其名,侧扁如带,呈银灰色,背鳍及胸鳍浅灰色,带有很细小的斑点,尾黑色,带鱼头尖口大,到尾部逐渐变细,好像一根细鞭,头长为身高的2倍,全长一般1m左右。
带鱼分布比较广,以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最多,广泛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非洲东岸及红海等海域,其中以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最多,我国沿海各省均可见到,其中又以东海产量最高。
作为我国重要近海最为重要的三种传统经济鱼类之一[11],关于带鱼的研究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其中有关于生物学特征研究这一方面更是常有涉及。
生物学特征,指生物固有的形态、生态、生理特性以及遗传性状等特征。
研究鱼类的生物学特征,可以让我们从最直观的数据入手,是研究鱼类生长、繁殖、种群、变异等方面的重要参考数据,同时也对池塘养殖、渔捞捕捞规格的确定,资源的合理化利用、资源评估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资料。
几十年来,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对带鱼进行了研究并有过一些报导。
SHIN ICHI YANAGAWA等[21]结合以前的相关资料,对四国岛的两种特殊带鱼品种进行过相关研究与分析,并找出了区别不同种带鱼的方法,说明带鱼不同群体间的差异,也从某些方面分析了带鱼的部分生物学特征。
LIHui-yu等[20]也对东海的带鱼和小黄鱼的生物学特征进行过相关研究。
朱立新等[12]通过商业性捕捞取样,对北部湾条尾鲱鲤的渔业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确定了其优势体长、优势体重、雌雄比例等数据,并通过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计算出了相关系数,计算出其开发率为0.161。
研究表明,条尾鲱鲤为底层小型鱼类,其资源恢复性较强,资源处于比较稳定的地位,因而具有一定韩国的捕捞价值和渔业上的经济意义。
【文献综述】基于资源生物量曲线对舟山渔场外缘海域鱼类群落的评价分析文献综述农业资源与环境基于资源生物量曲线对舟山渔场外缘海域鱼类群落的评价分析舟山渔场位于东海北部、长江口东南外海位于钱塘江口外、长江口渔场之南,其范围为29°30ˊ~31°00ˊN,125°00ˊE以西海区。
东侧为舟外渔场,南连渔山渔场,北接长江口渔场,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
海底以粉砂质软泥和粘土质软泥等细颗粒沉积混合物为主,是东海大陆架的组成部分。
水深一般在20~40米。
自北向南80米等深线距岸宽280~150公里。
舟山渔场地处长江、钱塘江、甬江入海口。
沿岸流、台湾暖流和黄海冷水团交汇于此。
大陆泾流每年平均入海近1万亿立方米,形成强大的低盐水团,水色混浊,春夏向外伸展,秋冬向沿岸退却。
台湾暖流高温高盐,水色澄清,春夏自南向北楔入,直抵沿岸水域,冬季偏离沿岸,向南退缩。
黄海冷水团南下,随台湾暖流强弱的变化,秋冬季似舌尖状伸入渔场,初夏逐渐向北退缩,形成南北带状逶迤的水团混合区。
渔场潮流属正规半日潮区,外侧岛屿连线以东海区,流向以顺时针方向呈回转流,以西海区,岛屿列布,往复流转突出[1]。
舟山渔场水产资源丰富,共有鱼类365种。
其中属暖水性鱼类占49.3%,暖温性鱼类占47.5%,冷温性鱼类占3.2%;虾类60种;蟹类11种;海栖哺乳动物20余种;贝类134种;海藻类154种[2]。
带鱼(Trichiurus haumela)、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梭子蟹、细点圆趾蟹和虾类等。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达,人类活动(过度的商业捕捞、海洋环境污染等)以及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主要可利用渔业种类资源的衰竭,渔获率不断降低、个体平均体长趋小、性成熟时期提早等;间接造成了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生态系统结构的改变[3-5]。
太湖流域河流鱼类群落的时空分布∗李其芳;严云志;储玲;朱仁;高俊峰;高永年【期刊名称】《湖泊科学》【年(卷),期】2016(000)006【摘要】Identif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their abundance of fishes is basic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fish diversity. Based on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57 stream segments within the Taihu Lake Basin during October 2013 and May 2014, we examined how the stream fish assemblages vary spatially and seasonally in this study area.A total of 5051 individu⁃als representing 46 species were collected, among which Cyprinidae fishes are amounted to 26 species. Fish diversity in Octobe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May, and fish assemblage structures also significantly differed seasonally. Significant variations among different subbasins were observed for both fish species diversity and assemblage structures. The Yanjiang and Zhaoge subba⁃sins had relatively lower species diversity, while those in the Nanhe and Tiaoxi subbasins were relatively higher. Assemblage struc⁃tures in the Huangpujiang subbasin showed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from those in the Zhaoge, Tiaoxi and Yanjiang subbasins. When the spatial variations in fish assemblages among ecoregions were considered, fish assemblage structures, not species diversity, showed significantly variation between two ecoregions at level⁃1;while both assemblage structures and speciesdiversity differed sig⁃nificantly among four ecoregions at level⁃2. This among⁃ecoregion variations in assemblage structures resulted from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me dominant fishes, such as Hemiculter leucisculus, Carassius auratus and Pseudobrama simoni, and some rare fishes, such as Zacco platypus, Phoxinus oxycephalus, Oryzias latipes sinensis and Gambusia affinis.%确定河流鱼类群落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是开展鱼类物种多样性保护与管理的科学基础.基于2013年10月和2014年5月共2次对太湖流域57个河道样点的调查数据,初步研究太湖流域河流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季节动态和空间分布特点.共采集鱼类5051尾,计46种,其中鲤科鱼类26种,占全部物种数的57%.10月份的鱼类多样性显著高于5月份,且2个季度的鱼类群落结构存在显著性差异.5个主要水系间的鱼类多样性差异显著,总体上,沿江水系和洮滆水系鱼类多样性较低,黄浦江水系居中,而南河水系和苕溪水系较高;鱼类群落结构也随水系而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黄浦江水系与洮滆、苕溪和沿江水系呈显著差异.在2个一级生态分区之间,鱼类多样性无显著差异但群落结构显著不同,主要因、鲫、似鳊等优势种及宽鳍鱲、尖头鱥、中华青鳉、食蚊鱼等偶见种的空间分布差异所引起;在4个二级生态分区之间,鱼类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化.【总页数】10页(P1371-1380)【作者】李其芳;严云志;储玲;朱仁;高俊峰;高永年【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省高校生物环境与生态安全省级重点实验室,芜湖241000;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省高校生物环境与生态安全省级重点实验室,芜湖241000;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省高校生物环境与生态安全省级重点实验室,芜湖241000;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省高校生物环境与生态安全省级重点实验室,芜湖241000;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三峡水库175m试验性蓄水期库区及其上游江段鱼类群落结构时空分布格局 [J], 杨志;唐会元;朱迪;刘宏高;万力;陶江平;乔晔;常剑波2.北京市主要河流鱼类群落的空间格局特征 [J], 杜龙飞;徐建新;李彦彬;渠晓东;刘猛;张敏;余杨3.新疆哈密石城子河流域鱼类群落结构与区系划分 [J], 王晓臣; 吕彬彬; 邢娟娟; 潘文光; 任胜杰4.两河口国家湿地公园河流鱼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 [J], 李峥;段家慧;赵良杰;刘霞;赵春乐;李振国;余泽龙;雷宇杰5.额尔齐斯河流域鱼类群落结构及外来鱼类分布 [J], 刘春池;牛建功;刘鸿;张涛;胡江伟;张人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太湖鱼类研究报告
太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鱼类资源丰富。
太湖鱼类研究报告对太湖鱼类种类、数量、分布以及生态系统的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报告首先介绍了太湖鱼类的种类和分类。
太湖鱼类种类繁多,包括鳙鱼、黄颡鱼、头鳊鱼、白鲳鱼等等。
报告列出了常见的太湖鱼类的特征和生态习性,以及其对太湖生态系统的作用。
报告接着对太湖鱼类的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
通过多次调查和抽样,报告得出了太湖鱼类的总体数量和动态变化趋势。
报告发现,太湖鱼类数量在近年来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水质污染、过度捕捞和外来物种的入侵等。
报告还研究了太湖鱼类的分布规律。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和抽样调查,报告得出了不同地区太湖鱼类的分布情况。
报告发现,太湖鱼类在不同水域中的分布存在差异,主要受水温、水质和食物资源等因素影响。
最后,报告对太湖鱼类的生态系统状况进行了评估。
通过分析太湖鱼类的生态位、食物链和生态功能,报告得出了太湖鱼类对太湖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综上所述,太湖鱼类研究报告对太湖鱼类的种类、数量、分布和生态系统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为太湖的鱼类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太湖捕捞渔业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的探析一、太湖渔业资源利用现状太湖地处北温带、长江三角洲南缘,是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泊之一。
太湖面积2338km,是典型的浅水型湖泊。
据调查,太湖地区原有鱼类107种,从上世纪70~80年代起,太湖鱼类种类逐渐减少,在1980~1981年太湖渔业资源调查期间,采集鱼类72种,2008年调查时不足60种。
2006至2007年调查采集的浮游植物有104属193种;浮游动物有104属162种;底栖生物有57种;水生维管束植物有66种。
太湖鱼类生态类型主要为太湖定居性鱼类(鲤鱼、鲫鱼、鳊鱼、鲌鱼、银鱼和鲚鱼等)、江海洄游性鱼类(鳗鱼、河鲀等)以及江湖半洄游性鱼类(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
银鱼、白虾、白鱼(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俗称“ 太湖三白”,是太湖最重要的经济鱼类。
鱼类是太湖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鱼类捕捞产量约占总捕捞量的85%-95%。
梅鲚产量占捕捞总量55.0%;鲢鳙鱼是太湖增殖放流的主要品种,占捕捞总量的17.29%;鲤鲫是太湖土著鱼类,占捕捞总量的10.46%。
根据谷孝鸿等2009年的研究,太湖渔业生产能力为113.9kg/公顷,年捕捞量应控制在2.8万吨以内。
统计结果表明,近年来太湖捕捞渔业年均产量为3.3~3.6万吨,高于据太湖渔业生产能力计算所得的理论年可捕捞量。
太湖捕捞渔业生产作业具有小型分散的特点,是典型的以维持生计为主的独立小规模的家庭作业模式。
使用的渔具有鱼簖、刺网和高踏网(围网)等,一般都是家庭经营,少有雇工。
太湖沿岸有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和浙江省湖州四市以及其下辖的吴中区等11个市(区县),共有48个专业渔业村,渔业人口4万,机动渔船6691艘,机船总功率86008.29千瓦。
二、太湖捕捞渔业发展面临的问题1.渔船功率控制困难及其监管成本高渔民为争取燃油补贴,顺应“控制渔船马力指标、控制渔船捕捞强度”的国家渔业管理政策,申请补贴功率都较小,一般都会控制在国家许可范围内。
太湖流域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东苕溪流域为例(2009~2014)太湖流域地跨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工农业生产最发达、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流域内水网密布,与太湖相通的河流达200多条,河流与湖泊交织构成了太湖独有的美丽画卷。
太湖流域的河流水系主要分为西部上游山丘水系、下游平原河网水系、北部沿江水系和南部沿杭州湾水系。
[1]本课题研究的东苕溪属于西部上游山丘水系,主要由苕溪水系、南河水系和洮滆水系等构成。
本文以东苕溪河流健康为研究对象,在鱼类多样性及鱼类栖息地类型和环境胁迫因子等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F-IBI)的评价方法,并通过实地调查、筛选和赋值确立了适合该地域的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在流域尺度上的实际应用,证明该指标体系可以作为一种通用工具应用于太湖流域不同类型河流的生态健康评价。
一东苕溪流域概况(一)流域简介东苕溪位于浙江省杭嘉湖平原西部,在湖州与西苕溪汇合后入太湖,是太湖的主要入湖河流之一,流域地图及采样点如图1所示。
东苕溪干流150余千米,流域面积2265平方千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丰沛,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460毫米,年降水天数143~161天。
[2]图1 东苕溪采样(二)流域鱼类多样性概况2009~2014年,课题组与日本九州大学河流生态学研究室、植物生态学研究室开展了为期五年的针对太湖流域水生态健康评估的国际合作研究,通过野外采样收集到13500尾鱼类样品,经鉴定共计84种淡水鱼类,隶属于8目18科52属,其中,中国特有种35种,主要由鲤科、鳅科、虾虎鱼科、鲿科等鱼类组成。
鲤科鱼类占到东苕溪鱼类全部总物种数的60.0%,共由10个亚科组成,主要包括亚科、鱊亚科、鲌亚科以及鲴亚科,各占鲤科鱼类种类数的31.37%、19.61%、17.65%和9.80%,东苕溪流域鱼类组成见表1。
表1 东苕溪、太湖和长江的各目鱼类物种数(三)开展河流健康评价的重要性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区的河流都经受着人类活动的干扰,出现了水质恶化、自然形态改变及生物栖息地破坏等河流水生态问题,河流生态系统的退化已经成为当前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重大挑战,河流生态健康研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
太湖鱼类学调查及渔获物分析唐晟凯;张彤晴;沈振华;杨建忠;曹萍;陆建明【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0(000)002【摘要】2008年1-12月对太湖鱼类进行了调查,对鱼类群落优势种、鱼类群落生物多样性相关指数进行了分析,对鲢、鳙、鲤、鲫的年龄结构进行了调查.共采集鱼类47种,隶属于15科、10目.结果表明:群落优势种为刀鲚(Coilia nasus Temminck et Schlegel)、鲫(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Valenciennes)等;鲢、鳙、鲤、鲫的0龄和1+龄鱼的数量百分比较大;多样性特征值平均指标分别为:Margalef指数为4.55,Shannon-Wiener指数H′和H″分别为2.44和2.39,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J″分别为0.67和0.65.【总页数】4页(P376-379)【作者】唐晟凯;张彤晴;沈振华;杨建忠;曹萍;陆建明【作者单位】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7;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7;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江苏苏州,215168;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江苏苏州,215168;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江苏苏州,215168;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江苏苏州,2151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32.4【相关文献】1.太湖渔获物资源分析及渔业管理 [J], 沈振华;杨建忠;毛志刚;朱茂晓;吴林坤2.太湖鱼类区系变化和渔获物分析 [J], 朱松泉;刘正文;谷孝鸿3.2002-2003年太湖鱼类学调查 [J], 朱松泉4.《鱼类学》课程建设的调查与分析 [J], 秦改晓;唐国盘;徐文彦;齐子鑫;郭国军5.滆湖鱼类学调查及渔获物分析 [J], 唐晟凯;张彤晴;孔优佳;花少鹏;王晓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开题报告环境科学浙江省、上海市太湖流域浮游植物分布特征研究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背景浮游植物是水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是整个水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对水体营养状态变化能迅速做出响应。
由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其生长水域水质状况密切相关,在不同营养状态的水体中分布着不同群落结构的浮游植物,所以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能够综合、真实地反映出水体的生态条件和营养状况。
为此,利用浮游植物评价和监测水质的研究正逐步开展。
意义1. 浮游植物的渔业和工农业价值浮游植物在水体中是鱼类和其他经济动物的直接或间接的饵料基础,在决定水域生产性能上具有重要意义,与渔业生产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海水中由于某种或多种浮游植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的赤潮对渔业有害.随着沿海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海区的富营养化和水污染渐趋严重.赤潮频频发生,而且规模,持续时间,频次越来越重,赤潮发生后,使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受到干扰,直接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给渔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海洋生态平衡也受到破坏,且破坏滨海旅游业和危害人类健康.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赤潮现已成为世界性的,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为此,成立了国际性机构,研究和探讨防治对策.2. 浮游植物可作为水污染的指示生物浮游植物可作为水污染的指示生物。
浮游植物对有机质和其他污染物敏感性不同,因而可以用浮游植物群落组成来判断水质状况.由于藻类进行光合作用,能放出氧气,利用水中的N ,P等营养盐,因此,可用作氧化塘法进行污水处理.藻类,细菌和原生动物等组成的生物膜,对水体有机物的分解,水体净化和判断水质好坏均具有一定的作用.3. 浮游植物的医药和食用价值关于浮游植物藻的医学价值,早在《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本草纲目》里都有记载.食用,药用的藻类有紫菜,海带,江蓠,麒麟莱和发菜等.卡拉胶,琼胶等可作为通便剂和胶合剂等.另外很多微藻含有蛋白质,维生素,糖蛋白,虾青素等。
/.L d e(湖泊科学),2016,28(6):1371-1380D O I10. 18307/2016.0623©2016b y Jo u rn al o f Lake Sciences太湖流域河流鱼类群落的时空分布$李其芳丨,严云志…,储玲丨,朱仁丨,高俊峰2,高永年2(1: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省高校生物环境与生态安全省级重点实验室,芜湖241000)(2: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摘要:确定河流鱼类群落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是开展鱼类物种多样性保护与管理的科学基础.基于2013年 10月和2014年5月共2次对太湖流域57个河道样点的调查数据,初步研究太湖流域河流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季节动态和空间分布特点.共采集鱼类5051尾,计46种,其中鲤科鱼类26种,占全部物种数的57%. 10月份的鱼类多样性显著高于5月份,且2个季度的鱼类群落结构存在显著性差异.5个主要水系间的鱼类多样性差异显著,总体上,沿江水系和洮滿水系鱼类多样性较低,黄浦江水系居中,而南河水系和苕溪水系较高;鱼类群落结构也随水系而显著变化,主要 表现为黄浦江水系与洮滿、苕溪和沿江水系呈显著差异.在2个一级生态分区之间,鱼类多样性无显著差异但群落结构显著不同,主要因、鲫、似鳊等优势种及宽鳍鱲、尖头鱥、中华青锵、食蚊鱼等偶见种的空间分布差异所引起;在4个二级生态分区之间,鱼类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化.关键词:太湖流域;河流鱼类;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时空分布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stream fish assemblages within Taihu BasinL I Q if a n g1, Y A N Y u n z h i1"" , C H U L i n g1, Z H U R e n1, G A O J u n f e n g2&G A O Y o n g n ia n2(1: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 f Biotic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Safely, College o f Life Sciences,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P.R.China)(2:Nanjing Institute o 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Chinese Academy o 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P.R.China)A b s t r a c t: Id e n tify in g the d is trib u tio n o f species co m position and th e ir abundance o f fishes is basic fo r the conservation and m anagem ent o f fis h d iversity7. Based on the data co lle cte d fro m57 stream segm ents w ith in the T a ih u L a keB a sin d u rin g O cto b e r 2013and M ay 2014, w e exam in ed how the stream fis h assem blages v a iy s p a tia lly and seasonally in th is stu d y area. A to ta l o f 5051 in d iv id uals re p re se n tin g46species w ere c o lle c te d, am ong w h ic hC y p rin id a e fishes are am ounted to 26species. F ish d iv e rs ity in O ctobe r was s ig n ific a n tly h ig h e r than th a t in M a y, and fis h assem blage structures also s ig n ific a n tly d iffe re d seasonally. S ig n ific a n t va ria tio n s am ong d iffe re n t subbasins w ere observed fo r both fis h species diversity7and assem blage structures. T h e Y a n jia n g and Zhaoge subbasins had re la tiv e ly lo w e r species d iversity7, w h ile those in the N anhe and T ia o x i subbasins w ere re la tiv e ly h ig h e r. Assem blage s tru ctures in th e H u a n g p u jia n g subb asin show ed s ig n ific a n tly d iffe re n ce fro m those in the Z haoge, T ia o x i and Y a n jia n g subbasins. W hen the sp a tia l va ria tio n s in fis h assem blages am ong ecoregions w ere c o n s id e re d, fis h assem blage s tru c tu re s, not species d iv e rs ity, show ed s ig n ific a n tly v a ria tio n betw een tw o ecoregions at le v e l -1;w h ile both assem blage structures and species d iv e rs ity d iffe re d sign ific a n tly am ong fo u r ecoregions at le v e l-2. T h is am ong-ecoregion va ria tio n s in assem blage stru ctu re s re su lte d fro m the s p a tia l d is tr ib u tio n o f some d o m in a n t fis h e s, such as Hemiculter leucisculus, Carassius auratus and Pseudobrama simoni, and some rare fis h e s, such as Zacco platypus, Phoxinus oxycephalus, Oryzias latipes sinensis and Gambusia affinis.K e y w o r d s:T a ih u B a s in; stream fis h; assem blage s tru c tu re; species d iv e rs ity; s p a tio-te m p o ra l patte rn太湖流域(30°29'~32°08'N,119°19'~121°80'E)地处长江下游尾闾与杭州湾之间,北抵长江、东临东海、南滨钱塘江、西以天目山和茅山等山丘为界,流域面积达36500k m2,占我国国土面积的0.38%.流域内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2Z X07501-001-0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72120)联合资助.2015 09 05收稿;201602 29 收修改稿.李其芳(1989〜),女,硕士研究生;E-m a il: q ifa n g335@163.c o m.通信作者;E-m a il: ya n yu n zh i7677@.1372/.Lde(湖泊科学),2016,28(6)的地势呈西部高东部低、四周高中间低,地貌分为山地丘陵和平原两大类,其中山地丘陵主要分布在流域西部地区,而北部、东部和南部则主要为平原高永年等x根据海拔和河网密度等变量将该流域分为2个一级生态分区,即西部丘陵河流水生态区和东部平原河流湖泊水生态区.太湖流域气候属我国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雨水丰沛、热量充裕,年平均降雨量约1200m m,其中60%~70%集中在59月份.流域内河网密布,河道总长1.2X106k m,河道面积2392k m2:5:,水系主要分为西部的南河、西南部的苕溪、东南部的黄浦江、西北部的洮滿及东北部的沿长江水系:3,6:.太湖流域的鱼类物种繁多且习性多样;据不完全统计,该流域的鱼类共计107种,隶属于14目25科;根据其生态习性,可分为多种类型,如:纯淡水鱼类(可进一步分为喜静水或缓流、喜急流的定居型物种以及半洄游型物种)、溯河和降河洄游型鱼类、咸淡水鱼类等:7_8:.在近50年时间里,太湖鱼类物种逐渐减少:1960s1970s,太湖鱼类计101种:7:;至21世纪初(2003年),仅被报道60种:9:;至2010年,物种进一步减少为47种:10:.同历史资料相比,太湖鱼类物种组成的主要变化趋势表现为:1)原常见鱼类的种类数量明显下降,2)大多数洄游性鱼类已基本绝迹,定居性鱼类成为区域内的主要鱼类,3)半洄游性鱼类也逐渐减少(尽管鲢、鳙等依靠人工放流维持在一定种群数量),4)目前的鱼类物种组成中,除人工放养的“四大家鱼”以外,绝大多数现存种均为小型鱼类:IH:.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人类破坏了鱼类的栖息地、产卵场和育肥场及人类对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11:,此外太湖城镇化发展、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等对流域内水环境造成极大的干扰,造成流域内水质恶化直接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m3:.截至目前,有关太湖流域的鱼类调查研究多局限于太湖湖区:9—1H,14:或者太湖支流或局部河段:15—16:,有关全流域河流鱼类物种组成及其数量的时空分布格局尚未见报道.基于2013年10月、2014年5月对全流域57个河道样点的调查数据,本文研究太湖流域鱼类群落的时空分布规律,着重解析生态分区、水系间鱼类群落的空间变化及其季节动态,为太湖流域的水生态学研究积累基础资料,也为其鱼类多样性的保护及其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1材料与方法1.1调查样点设置本研究共设置57个调查河段,覆盖在研究区域内各一级和二级生态分区(太湖湖区除外):4,17:及不同水系:3,6:之间(图1).在野外调查过程中,根据可抵达性、可操作性及避开明显人为干扰等原则,选取各调查河段的具体采集样点.57个调查样点,2个一级生态分区的样点数分别为21个(西部丘陵河流水生态区,11 区)和36个(东部平原河流湖泊水生态区,12区),4个二级生态分区的样点数分别为10个(湖西丘陵森林农田交错河源生境水生态亚区,111亚区)、11个(浙西山区森林河源生境水生态亚区,112亚区)、23个(沪苏嘉农田河网生境水生态亚区,113亚区)和13个(武锡虞农田河网生境水生态亚区,114亚区);此外,流域内5 个水系间的样点分布情况为:洮滿水系7个样点、南河水系6个样点、苕溪水系15个样点、黄浦江水系20个样点、沿江水系9个样点(图1).1.2鱼类标本采集2013年10月、2014年5月对样点进行采样.调查渔具视样点水深来选择,可涉水水域(水深不足1 m),采用背式电鱼器(电瓶:20A,12V;电鱼器:3000W)直接涉水取样;不可涉水区域(水深超过 1 m),采用船运电捕器(电瓶:100A,12V;电鱼器:32000W)并借助皮筏艇进行取样.每个样点取样时间约30m i n,采样河长100m,以尽可能确保不同样点间数据的可比性.在新鲜状态下对鱼类的分类地位进行现场鉴定,统计并记录渔获物的物种组成、物种数和个体数,疑难种以8%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后带回实验室进一步鉴定.1.3统计分析根据特定物种的出现频率(^)和相对多度(P)来确定该物种的常见性和优势度,^和P的计算公式分别为:F. = S, /5x100%(1)P^N/N x m m(2)式中,S;为;物种的出现样点数,S为所有样点总数,M为;物种的个体数,#为所有渔获物个体总数.F多李其芳等:太湖流域河流鱼类群落的时空分布137340%的鱼类物种为常见种,F<10%的鱼类物种为稀有种,介于两者之间的鱼类物种为偶见种;P >10%属优势种,P<10%属非优势种[18].进一步,根据^和P计算每个物种的相对重要性(仪/),公式为:取=尽•八(3)除了以样点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反映样点的物种多样性以外,还计算出样点鱼类的香农威纳指数(汉'):•l o g,P,(4)图1太湖流域鱼类调查样点示意(I和I I分别代表一级和二级生态分区,1〜4分别代表各分区编号)F ig.1F is h s a m p lin g s ite s w i t h in T a ih u B a s in(I a n d I I r e p r e s e n te d th e e c o r e g io n s d e f in e d a t le v e l I a n d le v e l I I,r e s p e c t iv e ly;1 〜4r e p r e s e n te d th e c o d e s o f e a c h e c o r e g io n a t le v e l I o r I I)运用多因素方差分析(M u lt i-w a y A N O V A),检验生态分区、水系与季节对鱼类多样性的影响,包括物种数、个体数和H'.为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对全部变量数据进行了l g U+1)转换.因鱼类多样性存在不同水系间及不同二级生态分区间的显著差异,进一步分别使用S N K(S t u d e n t-N e w m a n-K e u ls)多重比较解析水系间及二级生态分区间的鱼类多样性变化.数据分析在S P S S19.0软件下完成,视P<0.05为显著性水平.基于B r a y-C u r t is相似性系数构建关于鱼类数量的群落结构的相似性矩阵,运用双因素交叉相似性分析(T w o-w a y A N O S I M)检验水系和时间对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运用单因素相似性分析(O n e-w a y A N O S I M)分别解析一级生态分区间与二级生态分区间鱼类群落结构的差异,视P值(<0.05)确定群落结构差异显著性,视尺值确定鱼类群落的分离程度^>0.75,群落完全分离;0.5<E<0.75,群落少量重叠但仍明显分离;0.25<尺<0.5,群落存在明显重叠但仍部分分离;E<0.25,群落重叠明显几乎不可分.运用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 imil a r i t y p e r c e n ta g e s,S I M P E R ) 分别检验维持群内相似性的关键贡献物种与维持群间不相似性的关键物种.为 减低极端数据的负面影响,全部数据经l g("1)转换后用于分析.数据分析在P R I M E R5.0软件下完成.2结果2.1渔获物概况共采集鱼类标本5051尾,计46种,隶属于8目、14科,其中鲤科鱼类26种,占全部物种数的57%,鲤科鱼类共4142尾,占总数量的82%.总体上,鲫、、似鳊和麦穗鱼的出现频率大于40%,属研究区域内的常见种;斑条鰌、彩石鳑鮍、子陵吻虾虎鱼、棒花鱼、红鳍原舶、中华沙塘鳢、鲤、食蚊鱼和寡鳞飘鱼出现频率介于1374/.Lde(湖泊科学),2016,28(6)10%~40%之间,属于偶见种;另外32种鱼类的出现频率均低于10%.相对多度除宽鳍鱲、中华青锵、泥鳅外均较低(不足1%),属稀有种.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鲫和餐的重要值指数超过1000,似鳊超过500,均为研究区域内的优势种;而斑条鰭、麦穗鱼、彩石鳑鮍、子陵吻虾虎鱼的重要值指数也都大于100,为研究区域内的相对优势种(表1).此外,嵊县小鳔鮑、马口鱼、圆尾斗鱼、司氏触、大银鱼、间下鱲仅在10月份采集到,北鳅、达氏鉑、切尾拟鲿、白边拟鲿仅在5月份采到.5月和10月各采集鱼类37种和43种,其中34种在2个季节均采集到.2.2鱼类多样性运用多因素方差分析解析季节、水系、一级和二级生态分区对鱼类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鱼类的物种数、个体数和好'值的季节变化显著(P<0.05)(表2),其中10月份的鱼类多样性(物种数为6.82±2.40种;个体数为56.37±46.23尾;丑'值为1.96±0.55)均显著高于5月份(物种数为5.22±4.03种;个体数为32.30土27.59尾;^值为1.46±0.73)(P<0.05).就鱼类多样性的空间变化而言,物种数、个体数和^值在不同水系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二级生态分区间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均呈显著差异(P<0.05),好'值无显著差异(P>0.05);但一级生态分区对鱼类多样性无显著影响(P>0.05)(表2).此外,季节、水系、一级和二级生态分区对鱼类物种数、个体数和好'值均无显著性交互影响(P>0.05).进一步,运用S N K(S t m ie n t-N e w m a n-K e u ls)检验进行多重比较检验不同水系及不同二级生态分区间的鱼类多样性的差异,结果显示,沿江和洮滿水系的鱼类物种数显著低于南河和苕溪水系(P<0.05),黄浦江水系则居中;洮滿水系的鱼类个体数显著低于黄浦江、南河和苕溪水系(P<0.05);^值的显著性变化仅出现于沿江水系与南河水系间,后者显著大于前者(P<0.05)(表3).就4个二级生态分区的鱼类物种数和个体数而言,其显著性变化主要表现为:物种数在112和113亚区显著高于114亚区(P<0.05),而个体数在113亚区显著高于114亚区(尸<0.05);而西部丘陵河流水生态区(一级分区)的2个二级生态亚区111和112间的鱼类多样性无显著差异(P>0.05).2.3鱼类群落结构运用相似性分析(A N O S I M)解析季节、水系、一级和二级生态分区对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季节、水系、一级和二级生态分区间的鱼类群落结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季节间群落结构的分离程度较低(G l o b a l尺=0.04),不同一级(G l o b a l尺=0.24)和二级生态分区(G l o b a l尺=0.20)间的分离程度相对较高,而不同河流间的分离程度居中(G l o b a l尺=0.16).5个水系间群落结构的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黄浦江水系的鱼类群落与洮滿、苕溪和沿江3个水系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苕溪与沿江水系间的群落结构也呈显著差异(P<0.05);由尺值可见,黄埔江水系鱼类与洮滿和苕溪水系的分离程度相对较高(K>0.25),而其他两两水系间的群落结构分离程度较低(尺< 0.25)(表4).就4个二级生态分区而言,其鱼类群落结构差异仅见于隶属不同一级生态分区的二级生态分区之间,即:I I1亚区与I I3、I I4亚区之间,以及I I2亚区与I I3、I I4亚区之间(尸<0.05),但相同一级生态分区的二级生态亚区间(111与112亚区、113与114亚区)的鱼类群落无显著差异(尸>0.05)(表5).考虑到生态分区层次上鱼类群落结构的差异主要发生在不同一级生态分区之间,运用相似性百分比分析仅解析了I级生态分区和I I级生态分区间群落结构差异的贡献物种(累计贡献率达90%的关键物种),结果显示,餐、鲫和似鳊3种鱼类的多度变化(在I级生态区中具有更高多度)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0%以上,是造成2个一级生态分区间结构差异的主要贡献物种,此外,宽鳍鱲和尖头鱲仅出现于生态分区I,青锵的多度在生态分区I是生态分区I I的100倍以上,中华沙塘鳢和子陵吻虾虎鱼在I区的多度也高于I I区的10倍左右,但是,寡鳞飘鱼、食蚊鱼和短颌鲚在I I区的多度更大,超出I区的数十倍(表6).3讨论与湖泊、水库等静水系统不同,河流系统的水文、水位等条件受季节性干旱和洪涝的影响,因而具有更高的季节动态:19、这必然会对局域鱼类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其数量产生重要影响n.此外,鱼类自身的周期性生活史事件(繁殖、洄游、死亡等)也影响着局域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如:繁殖活动可引起大量补充群体的增加、洄游鱼类的周期性栖息地转化可引起局域鱼类群落组成的变化等:m.本研究结果显示,10李其芳等:太湖流域河流鱼类群落的时空分布1375表1太湖流域鱼类的物种组成、P、F和所/T a b.1S p e c ie s c o m p o s itio n,fr e q u e n c y o f o c c u r r e n c e,r e la t iv e a b u n d a n c e a n d in d e x o fr e la t iv e im p o r ta n c e o f f is h c o lle c t e d f r o m th e T a ih u B a s in巨科种P/%F/%/R/鲤开多目C y p r in ifo r m e s鲤科C y p r in id a e翘嘴舶Cw/ter 此0.307.89 2.37达氏舶C. da&zyf0.10 3.510.35短须鱊 Acheilognathus barbatulus0.57 5.26 2.99斑条麟A. ta e n ia n a心 6.2838.60242.41鐘C yprinus carpio0.7716.6712.84鲫Carassius auratus17.5876.321341.71餐 Hemiculter leucisculus16.8765.791109.88红鑛原舶C u ltrich th ys e rjthropteru s 1.7423.6841.20福建小鳔鲍M icrophysogobio /ufciensis0.12 3.510.42山乘县小鳔鲍M. chengsiensis0.020.880.02黑鳍鳈Sarcocheilichthys nigripinnis0.308.77 2.63华線S. sinensis0.020.880.02彩副鱊 Paracheilognathus imberbis0.61 4.39 2.68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 3.0342.11127.59似鳊Pseudobram a sim o n i14.3153.51765.73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 3.3128.9595.82宽鑛織Z acco platyp us 3.25 4.3914.27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0.08 1.750.14彩石鶴敏 Rhodeus lighti8.9933.33299.64尖头魚歲Phoxinus oxycephalus0.51 5.26 2.68银鲍Squalidus argentatus0.06 2.630.16寡鱗飘鱼Pseudolaubuca engraulis 2.8510.5330.01细鱗銅le n o c y p ris m icrolepis0.04 1.750.07赤眼蹲Spualiobarbus C u rricu lu s0.10 1.750.18鳊Parabramis pekinensis0.18 5.260.95鳅科C o b itid a e北嫩i^f u a costata0.06 2.630.16泥鳅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1.477.9011.61中华花鳅Cobitis sinensis0.180.880.16大斑花嫩 C. m acrostigm a0.360.880.32鲈开多目P e rc ifo rm e s塘鐘科E le o trid a e黄魚幼鱼Hypseleotris swinhonis0.327.02 2.25中华沙塘體O dontobutis sinensis 1.7620.1835.52鳢科C h a n n id a e乌隹豊Channa argus0.18 6.14 1.11斗鱼科B e lo n tiid a e圆尾斗鱼Macropodus chinensis0.06 1.750.11虫下虎鱼科G o b iid a e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7.7231.58243.80刺鳅科M a s ta c e m b e lid a e朿lj嫩M astacem belus aculeatus0.08 3.510.28鲇形目S ilu r ifo r m e s鳢科S ilu r ifo r m e s切尾拟鲿 Pesudobagrus truncatus0.040.880.04白边拟鲿 P. a lb o m a rg in a tu s0.020.880.02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0.12 5.260.63纯头鮑科 A m b ly c ip itid a e司氏魚央Liobagrus s tya n i0.020.880.18鏘开多目C y p r in o d o n tifo r m e s鳉科C y p r in o d o n tid a e中华青鱗O ry^ias latipes sinensis 1.70 6.1410.44胎鏘科P o e c iliid a e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 3.3513.1644.09鞋开多目S a lm o n ifo r m e s银鱼科S a la n g id a e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0.08 2.630.21合鳃鱼目S y n b ra n c h ifo r m e s合鳃鱼科S y n b ra n c h id a e黄鳝Monoperus albus0.08 3.510.28额针鱼目B e lo n ifo rm e s臟科H e m ir a m p h id a e间下鱵 Hemirhamphus intermedius0.040.880.35誹行目C lu p e ifo rm e s鳀科E n g ra u lid a e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0.407.02 2.811376/. Lde (湖泊科学),2016,28(6)表2基于多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季节、水系、一级和二级生态分区间鱼类多样性的变化T a b .2 V a r ia tio n s i n f is h s p e c ie s d iv e r s it y a c ro s s s e a s o n s ,s u b -b a s in s a n d e c o r e g io n s a t le v e l I , I I b a s e d o n M u lt i-w a y A N O V A物种数个体数H'值季节7.94** 6.60*17.19**水系4.04 ** 2.98* 3.61 **一级生态分区0.35 2.00 2.09二级生态分区3.88*2.72*1.41*表中的数值代表F 值;*和#分别代表P <0.05和P <0.01.表3太湖流域5个水系间鱼类物种数、个体数和^值的变化T a b .3 V a r ia t io n i n f is h s p e c ie s r ic h n e s s , a b u n d a n c e a n d H ' a m o n g f iv e s u b b a s in s o f T a ih u B a s in水系物种数(种)个体数/尾H'值洮滿水系 4.20±2.20a 21.10±16.7r 1.51±0.78a b 南河水系 6.67±1.56b '42.67±27.16b 2.02±0.39a 苕溪水系7.20±6.44b 46.13±35.68b 1.79±0.67a b 黄埔江水系 6.23±2.61心50.50±41.98b 1.78±0.67a b 沿江水系4.17±2.46a40.28±53.12a b1.31±0.75b*同一列中的不同小写字母代表差异显著(P <0.05).表4基于相似性分析检验5个水系间鱼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变化T a b .4 V a r ia tio n s i n f is h a s s e m b la g e s tr u c tu r e s a c ro s s f iv e s u b b a s in s b a s e d o n A N O S IM水系洮滿水系南河水系苕溪水系黄埔江水系沿江水系洮滿水系0.08-0.010.310.05南河水系ns -0.12-0.050.06苕溪水系ns ns 0.260.12黄埔江水系**ns **0.21沿江水系ns ns****右上侧为尺值,左下角为P 值;n s 、*和**分别代表P >0.05、P <0.05和P <0.01.表5基于相似性分析检验4个二级生态分区间鱼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变化T a b.5 V a r ia tio n s i n f is h a s s e m b la g e s tr u c tu r e s a c ro s sf o u r e c o r eg io n s a t le v e l I I b a s e d o n A N O S IM月份的太湖流域河流鱼类物种数、个体数及H '值都显著高于5月份.因研究区域内绝大多数鱼类的繁殖活动集中在春、夏季,因此 5月和10月分别代表研究区域内绝大多数鱼类的繁殖期和非繁殖期,那么相对于5月而言,10月有大量的当年生补充群体加人,这 导致10月鱼类多样性的显著性上升.朱仁等^基于全年对黄山殷溪河(与太湖流域一致,同属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鱼类调查 数据,观察到鱼类多样性的显著下降现象发 生在11月,并认为其主要与冬季低温(水温接近4尤)、资源贫乏有关.因此,鱼类自身潜在的繁殖期群体补充及越冬死亡现象,可解释本研究结果中鱼类多样性的显著性季节变化;进一步,鱼类多 样性的季节变化导致了鱼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动态.二级生态分区II1亚区II2 亚区I I4 亚区II3 亚区I I 1亚区0.050.170.15I I 2亚区ns 0.350.23II4 亚区II3 亚区*******ns0.09*右上侧为尺值,左下角为P 值;n s 、 0.05 和 P <0.01.:和**分别代表P >0.05、_P<李其芳等:太湖流域河流鱼类群落的时空分布1377表6基于相似性百分比分析解析I I与12生态区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关键物种T a b.6T h e s p e c ie s c o n t r ib u t in g th e d i s s im il a r i t y i n f is h a s s e m b la g e s tr u c tu r e s b e tw e e n tw o I-e c o r e g io n s关键物种平均多度贡献率/%累积贡献率/% I1生态区I2生态区餐 5.159.507.8910.8810.88似鳊 6.03 6.977.8610.8421.72鲫 6.139.387.5110.3632.08子陵吻虾虎鱼#8.53 1.06 6.418.8540.93彩石鳑鮍 3.25 4.76 4.91 6.7747.70斑条鱊0.98 4.09 4.76 6.5654.26麦穗鱼 1.13 1.59 3.75 5.1859.43棒花鱼# 1.63 1.50 3.51 4.8464.28中华沙塘鳢# 2.100.16 3.43 4.7369.00宽鳍鱲# 4.330 2.45 3.3972.39红鳍原舶0.43 1.04 2.34 3.2375.62食蚊鱼0.04 2.44 2.30 3.1778.79泥鳅# 1.830.51 1.86 2.5781.36寡鳞飘鱼0.02 2.10 1.67 2.3083.66中华青鳉# 2.130.01 1.62 2.2385.89鲤0.030.56 1.47 2.0387.92尖头鱥#0.500 1.07 1.4789.40短颌鲚0.050.260.76 1.0590.44#所示物种在I1生态区具有更高多度.因人类居住密度、土地利用强度等对水体理化环境及水质的影响,目前太湖流域五大水系间的水质条件不同:李娟英等^经研究发现,太湖流域西部丘陵地带的苕溪和南河水质较好,处于中度富营养化水平,而其他水系则处于重度富营养化水平;吴召仕等:3: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沿江水系的营养水平最高且污染最严重,而苕溪水系的营养水平最低且水质最好.考虑到水体污染对河流鱼类物种组成及其数量的潜在影响:25:,这可能是本研究观察到的太湖流域不同水系间鱼类物种多样性的差异—沿江水系和洮滿水系的鱼类多样性偏低,黄浦江水系居中,而南河水系和苕溪水系偏高的原因;此外,就鱼类群落结构而言,沿江和苕溪水系间鱼类群落也存在显著性差异.黄浦江水系的鱼类群落同其他四大水系的差异较大,显著差异于苕溪、洮滿和沿江水系的鱼类群落结构.太湖流域的五大水系中,以苕溪、南河和洮滿水系为太湖上游的人湖水系,而黄浦江和沿江水系为其下游的出湖水系;同沿江水系的人江口全部被建闸控制不同,黄浦江是太湖流域目前唯一的敞口人江水系:26-3H:.已有研究表明,在流域生态系统中,不同河段或不同支流由于所处流域内空间位置上的差异,即使其非生物环境条件较为一致,但其生物环境因子及其生态过程往往存在差异,这将导致这些河段或支流具有不同的鱼类群落结构:31-32:.因黄浦江下游与长江干流直接相通,潜在的下游生态过程可能对黄浦江鱼类群落施加重要影响,因而导致黄浦江水系与其他水系鱼类群落结构的差异.河流鱼类的物种组成及其数量的空间分布,不仅取决于河道内的水文条件、理化环境及栖息地特征等,还受整个集水区的地形地貌、景观特征等影响:32-35:,究其原因,是因为集水区的景观特征可影响溪流水源的补给,营养、矿物质和沉积物等的输人,进而影响溪流生态系统的水流流态、营养水平、水热状况、沉积和冲刷作用过程:34,36:.流域的水生态分区往往是根据陆地的地形地貌、土地利用/覆盖等景观特征构建而成:36-37:,因而已有很多研究发现河流鱼类群落的空间分布同水生态分区间存在密切关联,这反映了流域集水区陆地景观特征对鱼类群落的影响:38-4H:.在本研究区域内,根据海拔和河网密度等数据可将太湖流域分为2个一级水生态分区,即西部的丘陵河流生态区与动物的平原河流湖泊生态区:4:;进一步,G a o等:17:还根据太湖流域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及其强度,将太湖流域分为5个二级生态亚区(含太湖湖区这一生态亚区).在一级生态分区空间尺度上,尽管河流鱼类的物种多样性无显著的空间变化,但其鱼类群落结构差异1378/.Lde(湖泊科学),2016,28(6)显著,该差异主要由区域内部分物种的分布和数量变化所引起,如餐、鲫和似鳊等优势物种在东部平原河流湖泊生态区有着更广泛的分布且数量更高,而宽鳍鱲和尖头鱲仅出现于西部丘陵河流生态区.西部丘陵生态区的海拔较高,其河流具有落差较大、水流较清急等特点:4:,因而适于宽鳍鱲等典型的急流性物种等分布;尖头鱲作为受最近一次冰川的影响而在长江流域仍零星分布的一种孑遗种,常栖息于海拔较高、水温较低的山涧溪流:_1:.相反,东部平原生态区的河流落差较小,水流较为缓和:4:,因而更适于餐、鲫等缓流性或静水性物种所分布.本研究还发现,在二级生态分区空间尺度上,尽管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均存在显著性空间变化,但其群落结构的显著差异仅出现于隶属不同一级生态分区的二级生态亚区间(即:相同一级生态分区的二级生态亚区间的群落结构均无显著差异),而鱼类多样性的空间变化可发生于同属东部平原河流湖泊生态区的113亚区和114亚区之间.为何太湖流域鱼类物种组成(群落结构)与数量(多样性)对一级和二级生态分区的响应不同呢?这可能是因为,不同类型的环境因素在影响河流鱼类群落中的相对重要性,既取决于特定研究所选取的空间尺度大小:41:,又受特定区域的环境要素特点所影响:33:,甚至还视群落特征变量(如物种组成、物种数等)而异:18:.综上表明,受河流周期性水文变化(丰水、枯水)及鱼类自身生活史事件(群体补充、越冬死亡)的影响,太湖流域河流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具有显著性的季节动态.不同水系的水体环境及水质条件存在差异,且不同水系在流域网络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及其同长江干流的连通性不同,这造成了五大水系间的河流鱼类群落的空间变化.不同水生态分区的地形地貌、海拔、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及其强度存在差异,因而河流鱼类群落的空间分布与水生态分区存在密切关联.进一步表明,太湖流域河流鱼类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主要取决于水体环境和集水区土地利用/盖度(太湖流域二级生态分区的依据)的作用,而鱼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则主要受流域网络的空间过程(如黄浦江作为唯一连通长江干流的水系,其鱼类群落结构与其他水系的不同)以及地形地貌和海拔(一级生态分区的依据)的联合影响.4参考文献:1: X ie U o n g b in,Y u X ia o g a n,Z ha ng Y u n lin. P re lim in a ry7study on the c o in c id e n re la tio n s h ip betw een w a te r en viro n m e n t and hum an a c tiv ity in T a ih u L a ke Basin.^esow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2001,10(5):393-400(in C hinese w ith E n g lis h a b s t r a c t).[谢红彬,虞孝感,张运林.太湖流域水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耦合关系.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 10(5):393-400.]: 2 : Gao Junfeng. F lo o d response to la n d use change in T a ih u L a ke B a sin.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2, 17(2):150-156(i n C hinese w ith E n g lis h a b s t r a c t).[高俊峰.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洪涝灾害响应.自然资源学报,2002,17(2): 150-156.:: 3 : W u Z h a o s h i,C a i Y o n g jiu,C hen Y u w e i et al.Assem blage s tru ctu re in ve stig a tio n o f m acrozoobenthos and w a te r q u a lity b ioassessment o f the m a in riv e r systems in T a ih u B a sin. J Lake Sci,2011,23(5): 686-694 (in C hinese w ith E n g lis h abs tra c t). _D01:10.18307/2011.0504.[吴召仕,蔡永久,陈宇炜等.太湖流域主要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湖泊科学,2011,23(5): 686-694.::4: Gao Y o n g n ia n,Gao Junfeng. D e lin e a tio n o f a q u a tic ecoregions in T a ih u la ke basin. Geographical Research,2010,29(1): 111-117(in C h inese w ith E n g lis h a b s tr a c t).[高永年,高俊峰.太湖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地理研究,2010,29(1): 111-117.:: 5 : C u i G u a n g b a i,C hen X in g,Y u Z hongbo. R esearch on the m echanism o f e u tro p h ic a tio n c o n tro l in T a ih u B a sin. Sciencepaper O n lin e,2007,2(6):424-429(in C h inese w ith E n g lis h a b s t r a c t).[崔广柏,陈星,余钟波.太湖流域富营养化控制机理研究.中国科技论文,2007, 2(6):424-429.:[ 6 : L i J u a n y in g,Cao lio n g y u,C u i Y u et al.W'ater e n viro n m e n ta l c h a ra cte ristics analysis and e u tro p h ic a tio n assessment on lakes in T a ih u B a sin. J o u rn a l o f "y d ro e c o lo g y,2012,33: 7-13(in C hinese w ith E n g lis h a b s tr a c t).[李娟英,曹宏宇,崔昱等.太湖流域主要水系水环境特征分析与富营养化评价.水生态学杂志,2012, 33:7-13.:[7 : G u Q in g y i,Q iu Q ia n ru. T h e c h a ra cte ristics o f the fis h fa u n a in T a ih u L a ke and d iscussion o f the a djustm en t and tran sfor-m a tio n.F re sh w a te r F is h e rie s,1978,(6):33-37(i n C hinese w ith E n g lis h a b s tr a c t).[谷庆义,仇潜如.太湖鱼类区系的特点及其改造和调整的探讨.淡水渔业,1978,(6):33-37.:[8 : M i Y o n g,Z h u D e quan eds. T h e fishes o f the T a ih u L a ke. S h anghai: Shanghai S c ie n tific T ech nolo gy P re s s,2005(in C h i-。
太湖流域太湖位于中国长江流域,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
太湖流域是指太湖及其周边地区的区域范围,涵盖了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四个省市。
太湖流域是一个具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区,拥有独特的地理景观和生态环境。
本文将介绍太湖流域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人文历史以及现代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太湖流域地理特征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下游地区,陆地面积约为3.8万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约为2.4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重要的内陆湖泊之一。
它由太湖及其周边地区组成,包括苏州、无锡、南京、常州、扬州等城市。
太湖流域地势起伏,分布着若干山脉和丘陵,其中最高点为南京市的紫金山,海拔约为450米。
太湖是太湖流域的核心,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
太湖水域广阔,湖面面积约为2338平方公里。
太湖周围有许多岛屿,如太湖三岛(东山岛、西山岛、中山岛)、马山岛等等。
太湖的湖泊水质清澈,且丰富的湖泊资源使太湖成为渔业、养殖业以及旅游业的重要基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太湖流域生态环境太湖流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太湖湖泊水质清澈、湖内水草丰茂,为鱼类和水生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太湖流域不仅拥有湖泊资源,还拥有很多湿地、河流和山地等自然景观。
例如,位于苏州的阳澄湖就是太湖流域重要的湿地,被誉为“东方之湖”。
然而,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也面临一些挑战。
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和工业发展,大量的污水和废物被排放到太湖和其流域区域,导致湖泊水质遭受污染。
此外,河流的水量减少和水流的不畅,也对太湖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保护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减少污染和保护水资源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太湖流域的人文历史太湖流域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遗迹。
在太湖流域的周边地区,人类的活动可追溯到数千年前。
例如,在苏州市区的狮子林就有一座古老的园林,建于元代,被誉为江南园林的代表之一。
此外,苏州还有许多古典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等,它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太湖营养状态的区域分布特征研究专业环境科学作者姓名赵晓飞学号2010203535单位环境与规划学院指导教师姚昕2014年05月教务处编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聊城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表明。
本人承担本声明的相应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前言--------------------------------------------------------------- 1 1太湖的概况及研究区况 ------------------------------------------ 21.1太湖的概况--------------------------------------------------- 21.2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31.3太湖的研究区况----------------------------------------------- 4 2太湖中营养状态的区域分布特征--------------------------------- 42.1 太湖单因素水质评价及分区------------------------------------- 42.1.1太湖主要物理因子的区域分布特征--------------------------- 42.1.2 太湖水体中总氮的区域分布特征----------------------------- 52.1.3太湖中总磷的区域分布特征--------------------------------- 62.1.4 太湖中叶绿素a的区域分布特征----------------------------- 72.2 多因素富营养化综合评价及分区-------------------------------- 7 3结语------------------------------------------------------------- 7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湖泊富营养化是当前我国湖泊面临的主要污染环境问题。
浙江南部外海渔场鱼类区系特征研究宁平;俞存根;虞聪达;陈全震【期刊名称】《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8(027)003【摘要】根据2006年5月~2007年2月在浙江南部外海渔场使用单拖网开展渔业资源调查所获的鱼类样品,初步研究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和区系特征.结果表明:浙江南部外海渔场调查海域共有鱼类205种,其中硬骨鱼类为195种,软骨鱼类为10种,隶属于20目,85科,145属.大多数为暖水性种类,共有135种,占鱼类总种数的65.9%;暖温性种类次之,共有67种,占鱼类总种数的32.7%;冷温性种类较少,仅3种,占鱼类总种数的1.5%.鱼类区系属印度-西太平洋区的中-日亚区,其区系关系与我国南海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是日本,而与黄海、渤海关系较疏远.在调查所得的鱼类中,以底层鱼类所占比重最大,为65.9%,近底层鱼类次之,占15.6%,岩礁性鱼类、中上层鱼类分别占9.8%、8.8%.经济价值较高、捕捞产量较好的重要种类主要是刺鲳、竹筴鱼、短鳍红娘鱼、带鱼、黄鳍马面纯等.【总页数】5页(P266-270)【作者】宁平;俞存根;虞聪达;陈全震【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浙江海洋学院渔业学院,浙江舟山316004;浙江海洋学院渔业学院,浙江舟山316004;浙江海洋学院渔业学院,浙江舟山316004;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32.4【相关文献】1.浙江南部外海温度分布特征 [J], 侯伟芬;俞存根;郑基;邹莉;青尚明2.浙江南部外海刺鲳资源合理利用的初步研究 [J], 王迎宾;俞存根;虞聪达;郑基;宁平;钱浩然3.浙江南部外海底层渔业资源量与可捕量的评估 [J], 王迎宾;虞聪达;俞存根;郑基;宁平;李军4.浙江南部外海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J], 俞存根;虞聪达;章飞军;宁平;郑基5.浅谈闽东渔场暨闽东北外海渔场鲐黪鱼类的开发利用 [J], 王冬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献综述环境科学浙江省、上海市太湖流域鱼类分布特征研究1.生物监测的发展现状生物监测工作是20世纪初在一些国家开展起来的。
70年代以来,水污染的生物监测成了活跃的研究领域。
1977年美国试验和材料学会(ASTM)出版了《水和废水质量的生物监测会议论文集》,内容包括利用各类水生生物进行监测和生物测试技术,概括了这方面的成就和进展。
同年非洲的尼日利亚科学技术学院用远距离电报记录甲壳动物的活动电位监测烃类、油类以及其他污染物的室内试验也取得初步结果。
还有人提出了以鱼的呼吸和活动频度为指标的、设在厂内和河流中的自动监测系统。
国外对于植物与大气污染的关系做了很多调查研究工作,已选出一批敏感的指示植物和抗性强的耐污植物。
中国近年来在环境污染调查中,也开展了生物监测工作,例如对北京官厅水库、湖北鸭儿湖、辽宁浑河等水体的生物监测,利用鱼血酶活力的变化反映水体污染,用底栖动物监测农药污染等,都取得一定成果。
在利用植物监测大气污染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研究。
2 水污染的生物监测2.1 水污染生物监测的理论依据在一定条件下,水生生物群落和水环境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保持着自然的、暂时的相对平衡关系。
水环境中进入的污染物质,必然作用于生物个体、种群和群落,影响生态系统中固有生物种群的数量、物种组成及其多样性、稳定性、生产力以及生理状况,使得一些水生生物逐渐消亡,而另一些水生生物则能继续生存下去,个体和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加。
水污染生物监测就是利用这些变化来表征水环境质量的变化。
2.2 水污染生物监测的特点同理化监测相比,生物监测有自己的特点:生物监测能反映各种污染物的综合影响;理化监测是定期采样,结果不能反映采样前、后的情况,而水中生物,汇集了整个生长期环境因素改变的情况;有些水生生物对污染物很敏感,有些连精密仪器都测不出的微量元素的浓度,却能通过“生物放大”作用在生物体内积累而被测出。
生物监测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生物监测不能定性和定量地测定水质污染;检测的灵敏性和专一性方面不如理化检测;某些生物检测需时较长。
2.3 水污染生物监测的方法2.3.1利用指示生物在水体中的出现或消失、数量的多少来监测水质许木启利用白洋淀水体中浮游动物群落优势种的变化来判断水体的污染程度和自净程度。
结果表明,府河—白洋淀水体从上游至下游,浮游动物耐污种类逐渐减少,广布型种类逐渐出现较多,在下游许多正常水体出现的种类均有分布;同时,原生动物由上游的鞭毛虫至中游出现纤毛虫,在下游则发现很多一般分布在清洁型水体的种类,表明府河—白洋淀水体从上游到下游水体的污染程度不断减轻,水体具有明显而稳定的自净功能。
2.3.2利用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来监测水质蒋昭凤等用底栖动物的变化趋势评价湘江水质污染,结果发现湘江干流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种类数和物种的多样性指数从上游到下游呈减少趋势,表明毒杀生物的有毒物质对湘江的污染较为明显,并且可根据湘江干流各断面种类数的减少程度判断出各断面的污染程度;同时也观察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也呈减少趋势,说明这种有毒污染仍在发展之中。
2.3.3水污染的生物测试水污染的生物测试是利用水生生物受到污染物质的毒害所产生的生理机能的变化,测试水质污染状况。
Belding根据鱼的呼吸变化指示有毒环境,在有污染物存在的情况下,鱼腮呼吸加快且无规律。
德国从1977年开始研究利用鱼的正趋流性开展生物监测,在下游设强光区或适度电击,控制健康鱼向下游的活动;或间歇性提高水流速度,迫使鱼反应。
如果鱼不能维持在上游的位置,则表明污染产生了危害。
3 国内外水污染生物监测的研究进展近几年来,应用生物监测环境技术的研究广泛开展,出现了一些新方法、新材料和新的监测物,提高了生物检测的灵敏性。
3.1 水污染生物监测及其检测的新方法3.1.1 利用遗传毒理学监测水体污染环境污染物质对人类及其它生物危害最为严重的问题是对细胞遗传物质造成的损害。
因此,近20年来环境生物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尤其是细胞微核技术和四分体微核技术在动植物以及人类染色体受外界理化因子的损伤等方面的分析、诱变剂的测试筛选,以及应用于环境监测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微核在生物细胞内的形成途径以及与染色体畸变的相关性早已被人们所认识,用微核测定法替代染色体畸变方法来监测环境污染物对生物遗传物质的损伤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等优点。
最常用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试验技术是一种以染色体损伤及纺锤丝毒性等为测试终点的植物微核监测方法,该技术自1982年由Degrassi等建立以来,在环境诱变和致癌因子的检测研究中,特别是在水质污染和致突变剂检测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吴甘霖在利用水花生根尖微核技术(MCN)对马鞍山市废水的监测研究中,发现利用水花生根尖微核可作为监测水体污染的新材料。
其根尖细胞微核率 MCN(‰),不仅可用于监测不同废水的污染程度,而且由于该植物长期生活在污染水体中,还能反映不同废水的污染物富集程度及现状。
当外界环境中存在一定浓度的致突变物时,可使细胞发生损伤,从而使微核细胞率上升。
另外微核细胞率的上升,提示环境中存在有致突变物,即受试水样中含有能打断DNA分子的诱变剂或能打断纺锤丝的纺锤丝毒剂,从而表现出遗传毒性。
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即彗星试验也是一种通过检测DNA链损伤来判别遗传毒性的技术。
它比微核试验更有益,因为环境中的遗传毒物浓度一般很低,而彗星试验检测低浓度遗传毒物具有高度灵敏性,所研究的细胞不需要处于有丝分裂期。
同时,这种技术只需要少量细胞。
目前它已经被用于检测哺乳动物、蚯蚓、一些高等植物、鱼类、两栖动物以及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细胞。
Mirjana Pavlica等用暴露在五氯苯酚(PCP)中的淡水蚌类(Dreissena polymorpha Pallas)血细胞进行彗星试验,观察血细胞中DNA损伤程度。
在进行实验室实验和原位实验后,发现高浓度的PCP(80g/L)会引起血细胞中DNA断裂,表明用彗星试验检测DNA 损伤能够监测水体中PCP污染。
SOS显色法是国内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遗传毒性检测新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及假阳性率低的特点,被广泛用于遗传毒性的测定中。
其原理是:在DNA分子受到外因引起的大范围损伤、其复制又受到抑制的情况下,会导致一种容易发生错误的修复。
所有这些在遗传毒物处理后大肠杆菌中出现的一系列反应统称为SOS应答。
SOS显色法有许多优于Ames的特点:(1)快速、简便,测定过程只需7h;(2)灵敏,被处理的细胞全产生或不产生SOS反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β-ONPG(邻硝基苯β-D-半乳糖苷)分解产物非常灵敏;(3)准确,SOS显色法测定的是遗传毒物对细胞原发的直接反应,其阳性结果十分可信,而Ames试验的假阳性率较高。
因此,SOS显色法已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成为一种值得推广的水质监测评价方法。
3.1.2 微型生物监测(PFU法)以前生物监测的研究重点多放在分类和结构方面。
然而,生物系统的结构变化并非总与生物系统的其它变化相关联,仅以某个种类、某个种群构成的生物反应系统的变化来评价一个水生生态系统,其偏差较大。
因此,为掌握水生生态系统对环境污染的完整反应,要求我们在生物系统(细胞、组织、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中选择超出单一种类水平即群落或生态系统来作为生物监测的生物反应系统,并对该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均进行研究。
美国Cains创建了用聚氨酯泡沫塑料块(简写为PFU)测定微型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参数,进而进行监测预报的新方法。
中科院水生所沈韫芬研究员把PFU应用到生物监测中,并使PFU 法成为我国生物监测的一种标准方法。
PFU法适用于原生动物、藻类对水质的检测。
此方法可以鉴别水体是有机污染还是毒性污染。
尹福祥、杨立辉应用PFU法对某印染厂印染废水处理设施的净化效能进行了监测。
结果表明,微型生物群落的结构参数和功能参数均较好地反映了印染废水的净化效果。
与经典的生物监测方法相比,PFU法由单一监测结构(或功能 )参数转变为结构参数(种类组成、优势种)和功能参数(群集参数)同时监测,提高了生物监测的信息捕获能力,并使监测信息能更完整、准确、精密地评价环境状况。
PFU法可快速、准确地监测水质的突变,通过1d的试验结果就能预测、预报受纳系统环境质量的状态及其变化过程。
某样点的群集曲线突然大幅下降,说明该点的水质发生了突变,应调查有无事故性排放。
由于潮汐流和环流的影响,PFU法用于海水水质监测的有效性不如在淡水中监测。
Kuidong Xu等用一种改良的PFU法—瓶装聚氨酯泡沫塑料块(BPFU)法进行海水的生物监测。
BPFU法是将2块聚氨酯泡沫塑料块装入1个圆柱形塑料瓶中,塑料瓶有4道裂缝,用于保护聚氨酯泡沫塑料块不受粗糙条件的干扰,同时便于微生物群落进入聚氨酯泡沫塑料块,达到平衡。
BPFU法比传统的PFU法在海水生物监测中的优越性体现在:⑴取样稳定;⑵海水生物评价结构和功能的精确性;⑶定量比较时可以保持水体积的稳定性。
实验结果表明,用BPFU法进行海水生物监测比PFU法更加有效。
通过BPFU法聚集的物种数量随污染物强度的增大而减少,减少程度大于PFU法。
由BPFU法计算出的多样性指数同样也高于PFU法。
3.1.3 应用分子生态毒理学方法监测水体污染随着社会的进步,生物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分子生态毒理学。
分子生态毒理学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与技术,研究污染物及代谢产物与细胞内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酶的相互作用,找出作用的靶位或靶分子,并揭示其作用机理,从而能对在个体、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水平上的影响作出预报,具有很大的预测价值。
目前最常用的是把腺三磷酶作为生物学标志,方法是测定体内三磷酸腺苷酶ATPase的活性,并以其活性强弱作为多种污染物胁迫的指标。
Petrovi S等通过测定贻贝 (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 Lam.)消化腺上皮细胞中的溶酶体(Lysosome)膜的稳定性和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的含量来监测水体中有毒物质。
贻贝消化腺上皮细胞中的溶酶体是有毒物质积累滞留的主要场所,同时它在排泄有毒污染物质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溶酶体中的有毒物质会削弱膜的稳定性,减少产生水解作用的溶酶体酶向细胞溶质中扩散。
MT是动物对周围环境中过量金属的一种防御机制,能够阻止有毒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产生的细胞毒素对有机体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监测MT的方法比监测组织中金属总量更可行,因为这种方法可以将胞内具有显著毒理效应的金属结合片段与不可利用的金属络合物区分出来。
因此贻贝消化腺上皮细胞中的溶酶体膜的稳定性和金属硫蛋白的含量的测定可以作为水体环境有毒物质变化的早期警报。